8月9日(星期五)消息,国外知名科学网站的主要内容如下:
《自然》网站(www.nature.com)
人在压力过大时会出现肠道疾病,科学家找到其根源
一项对老鼠的研究揭示了压力导致的不适感可能由肠道细菌引起。研究发现,压力大的大脑会直接关闭肠道中的特定腺体,从而影响肠道细菌与更广泛的免疫系统之间的互动。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细胞》(Cell)杂志的8月8日刊上。
科学家已知肠道与大脑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在压力状态下,大脑会激发激素的释放,引发炎症性肠病等肠道疾病。肠道中的某些细菌还能释放化学信号,影响大脑功能和行为模式。
然而,对这种神经通讯途径的具体作用机理知之甚少。为探寻更深入的答案,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的神经学家伊万·德·阿劳霍(Ivan de Araujo)及其团队,将研究焦点对准了小肠壁中的布鲁纳腺。这些腺体除了已知的分泌粘液和包含众多神经元外,其它功能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发现,移除小鼠的布鲁纳腺后,它们更易感染,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亦有所升高。类似的现象也在人类身上观察到:在进行肠道肿瘤切除手术时,从含有布鲁纳腺的部位切除的患者比从其它部位切除的患者,体内的白细胞水平(炎症标志)更高。
进一步研究这些腺体的神经元时,研究人员发现,这些神经元与迷走神经的纤维相连,而迷走神经是连接肠道与大脑的重要通道。这些纤维直接与大脑中负责处理情绪和压力反应的杏仁核相连。
研究还发现,即使布鲁纳腺完整无损,长期的压力亦能关闭这些腺体的功能。
该研究的发现为科学家提供了大脑与肠道之间具体交互路径的见解,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对压力的适应性差异。
《每日科学》网站(www.sciencedaily.com)
1、科学家提出了新方法让 火星 变暖,效率是以前方案的5000多倍
自从我们知道火星表面寒冷而死气沉沉,人们就想知道是否有办法让它更适合生命生存。
我们从“好奇号”等火星探测器那里知道,火星上的尘埃富含铁和铝。这些尘埃颗粒的尺寸和成分使其倾向于轻微降温而非加热火星表面。但科学家提出,若能设计出不同形状或成分的尘埃颗粒,可能会更有效地捕获热量。
研究团队设计了形状类似短棒的颗粒,大小与市售闪光片相仿,这些粒子旨在捕捉逃逸的热量并将阳光散射至火星表面,以增强火星的自然温室效应。
他们的模型预测,如果这些颗粒以每秒30升的速率持续释放至火星大气中,火星温度可上升10摄氏度以上,此变暖效应可能在数月内显现。若停止释放,该变暖效应是可逆的,数年内将消退。
科学家们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我们不知道工程尘埃颗粒在火星大气中循环的确切速度。火星上确实有水和云,随着火星变暖,水可能会越来越多地开始在颗粒周围凝结,并以雨的形式落回火星表面。
这项研究已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由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北大学和中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这一方法的效率比以往任何火星变暖方案高出5000多倍,标志着我们改变火星环境能力的重大突破。
2、最新检测技术表明清洗或不足以防止 农药 摄入
农药和除草剂在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它们对无意摄入这些化学物质的人来说,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需要一种灵敏的分析技术,以便能识别出即使是微量的潜在有害物质。最新的研究结果已在《纳米快报》(Nano Letters)杂志上发表,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用于检测低水平的农药污染,显示出当前的食品安全措施可能不够充分。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农业生产中无损检测化学物质的方法越来越受到青睐。通过使用SERS,金属纳米颗粒或纳米片能够放大分子在拉曼激光照射下产生的信号。金属增强的散射光模式作为分子的独特指纹,可以用来识别少量特定的化合物。
为了提升SERS在农药检测中的灵敏度,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金属涂层膜,可直接覆盖在农产品表面上。当研究人员将这种膜覆盖在苹果上时,SERS能够检测到苹果表面的农药,即使这些化学物质的浓度极低。他们不仅能够明确识别被硫胺和多菌灵处理过的苹果上各种农药的散射光特征,还能检测到渗透进果皮和最外层果肉中的农药。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结果显示,仅仅通过清洗并不能完全防止农药摄入,可能需要去皮来移除表皮和外层果肉中的潜在污染物。除苹果外,他们还利用SERS膜系统在黄瓜、虾、辣椒粉和大米上成功检测到农药残留。
《赛特科技日报》网站(https://scitechdaily.com)
1、小鱼能治癌吗? 斑马鱼 研究揭示了癌症治疗的新曙光
斑马鱼在膀胱癌治疗研究中扮演了“替身”的角色,提供了新的治疗线索,展示了卡介苗如何激活巨噬细胞以摧毁 癌细胞 。这种创新的方法为个性化癌症治疗提供了更快速的选择。
通过葡萄牙尚帕利莫基金会(Champalimaud Foundation)癌症发展与先天免疫逃避实验室开发的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zAvatars”,研究人员探究了卡介苗对膀胱癌细胞的初始作用。他们的研究结果已在8月1日的《疾病模型与机制》(Disease Models and Mechanisms)杂志上发表。实验表明,感染后激活的巨噬细胞确实能够促使癌细胞自我销毁,并迅速吞噬死亡的癌细胞。
尽管“zAvatars”模型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其基本思想是:从癌症患者体内提取肿瘤细胞,并注射到斑马鱼胚胎中。这样,肿瘤就会在胚胎体内生长,有效地使斑马鱼成为特定癌症患者的生物替身。这使得针对患者的各种治疗方案能够在zAvatars上进行测试,几天内便可确定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大大缩短了传统测试所需的时间。这项技术是以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为基础开发的。
2、“缺失的一环”被揭开:通过RNA揭示玉米驯化的秘密历史
20多年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杰瑞·克米克勒(Jerry Kermicle)进行了一项奇特的观察:他将半不育的 玉蜀黍 杂交品种与传统玉米杂交,发现所产生的后代异常地均为半不育。按照正常的遗传规律,后代应完全是不育或可育的。但不论克米克勒进行多少次交配,所有后代始终表现为半不育。
为解开这一谜题,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半不育后代的数百个花粉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这些花粉粒中均存在来自玉蜀黍基因组的相同片段。
这两个片段位于第5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且总是一起遗传。在第5号染色体上的Dicer-like 2基因产生的一组小RNA在半不育的杂交玉米中而非传统玉米中存在,由此,Martienssen实验室确认了所谓的玉蜀黍花粉驱动(TPD)系统。这种“自私”的遗传机制排除了缺乏此基因驱动的竞争花粉粒,使得玉米-玉蜀黍的杂交后代更多地将某些性状传递给雄性而非雌性。这一发现不仅可能对农业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在研究人员看来,其意义远超潜在的杂草控制应用。
如果将墨西哥玉蜀黍视为“玉米中的尼安德特人”,那么研究人员在TPD玉米中可能找到了“缺失的一环”。这一突破不仅可以解释玉米如何在美国各地茁壮成长,还揭示了为何某些小RNA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种生物的精子细胞中普遍存在。这一遗传机制的发现为理解玉米在美国的快速适应和分布提供了关键线索,揭开了其进化过程及潜在的农业应用的秘密。(刘春)
环保小知识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废品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废品,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废品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9、洗米水可浇花或洗菜、冲厕所。 10、将废电池投入回收箱或收集送往回收站。 节约用电,保护资源,减少污染。 电是我们每一位小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的,也是我们每天学习生活都离不开的,但是现在消耗惊人。 所以用电时的一举一动,都要从节约出发。 在我国,发电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 按现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将在250年内消耗。 到那之后,我们将无任何煤留给我们的后代。 节约用电,就是节约煤,也更是直接为减少大气污染做贡献。 因为酸雨是因煤炭燃烧形成的,它能强烈的腐蚀建筑物,并能使土壤和水质酸化,导致粮食减产,草木鱼虾死亡。 据计算,我国仅西南,华南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就达140亿万元。 节约用电,能够减缓地球变暖。 由于煤炭燃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个罩子一样阻隔地面的热量向天空外散发,产生了温室效应,如果地球温度升高,会引起干旱或洪水,还会使冰山融化。 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较低的国家和岛屿就会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肯定要迈入下一个世纪的,他们很多都为全球日益变暖而脆弱。 德国192所学校的13.5万儿童发誓要让自己所居住的社区中造成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减少10%。 他们换上节能灯,拒绝用空调,放弃用汽车,选用自行车。 经过7个月的努力,他们已达到了目标。 转眼间,我们又进入了美丽的六月,这是植树造林,绿化国家的大好时机,为了创造良好的绿色家园,保护好生态环境,我建议同学们: 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保护动物。 开展植树护绿活动。 积极宣传环保,把环保意识带给千家万户 如今,通过各种媒体,每个人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环境和发展问题的存在。 许多人都听说过热带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贫困、难民潮、食物危机等问题。 但对许多人而言,这些事都发生在遥远的地方,不会发生在本地的环境中。 可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有许多就发生在当地,甚至在校园里。 学校的学生和教师都是资源的消费者。 同时,作为社区的成员和现在的或未来的公民,教师和学生同时又是社区发展的负责人,有责任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如果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比作一条跑道的话,那么在这条跑道之外是没有观众的,所有的人都是运动员。 环境和发展问题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大家的事,个人的事,。 环保知识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 为了使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 根据国家环保局、国家教委、中央宣传部下发的《关于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上级有关部门的指示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近几年,开发区中学全面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把环保教育列入学校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真正将对环境教育的认识融入到师生们的心中。 在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中,学校始终重视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工作,在学校、家庭中倡导绿色文明,落实环保行动。 在抓好普及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坚持在德育、科技活动、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领域对学生灌输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使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注重“绿色”宣传 目前,环境教育的当务之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绿色头脑。 为使学生尽快具备“绿色”意识,学校积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组织学生自觉参与有计划的环境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尽快实现环境意识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学校加大环保资金投入,图书馆、阅览室每年都订阅大量环境保护宣传内容的图书、报刊,学校的电教中心有专门的环境保护录象资料,每个班的计算机里都装有环境保护的资料软件,利用课余时间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使学生了解环境现状、学习环保知识,从而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环境。 另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环保橱窗,定期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知识,配合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校团委将黑板报作为宣传环保的前沿阵地,经常组织各年级之间开展以环保知识为主题的板报评比,通过评比促使让“绿色”走进班级;“校园之声”广播站开设了“你我他地球村”专栏,每当有关环境的活动日:如植树节、爱鸟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环境日等来临,就积极进行环保宣传,并号召各班针对节日主题认真撰写环保广播稿;并且,学校还在校园内设立有关环保标语牌,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购物,改善环境、拯救地球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事事处处把环境放在心上。 环保纪念日国际湿地日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 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世界水日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做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 界水日”。 决议提请各国政府根据各自的国情,在这一天开展一些具体的活动,以提高 公众意识。 从1994年开始,我国政府把“中国水周”的时间改为每年的3月22日至28 日,使宣传活动更加突出“世界水日”的主题。 世界气象日1960年,世界气象组织把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以提高公众对气象问题的关注。 地球日1969年美国威斯康星州参议员盖洛德 纳尔逊提议,在美国各大学校园内举办环保问题的讲演会。 不久,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学生丹尼斯 海斯将纳尔逊的提议扩展为在全美举办大规模的社区环保活动,并选定1970年4月22日为第一个“地球日”。 当天,美国有2000多万人,包括国会议员、各阶层人士,参加了这次规模盛大的环保活动。 在全国各地,人们高呼着保护环境的口号,在街头和校园,游行、集会、演讲和宣传。 随后影响日渐扩大并超出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最终形成为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 4月22日也日渐成为全球性的“地球日”。 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各地都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环保活动。 世界无烟日198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以提醒人们重视香烟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世界环境日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各国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环境问题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一些跨越国界的环境问题频繁出现,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逐步进入国际社会生活。 1972年6月5~16日,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来自113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和民间人士就世界当代环境问题以及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等问题进行了研讨,制定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和109条建议的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提出了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持和改善人类环境,并建议将此次大会的开幕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1972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根据当年的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的主题。 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每年都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宣传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时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召开表彰“全球500佳”国际会议。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由于日益严重的全球荒漠化问题不断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从1995年起,每年的6月17日被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世界人口日 1987年7月11日,以一个南斯拉夫婴儿的诞生为标志,世界人口突破50亿。 1990年,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1987年9月16日,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保护臭氧层的具体行动。 联合国设立这一纪念日旨在唤起人们保护臭氧层的意识,并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以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世界动物日 意大利传教士圣· 弗朗西斯曾在100多年前倡导在10月4日“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 为了纪念他,人们把10月4日定为“世界动物日”。 世界粮食日 全世界的粮食正随着人口的飞速增长而变得越来越供不应求。 从1981年起,每年的10月16日被定为“世界粮食日”。 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为纪念这一有意义的日子,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每年的12月29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酸雨的危害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 我国酸雨(酸雨通常是指表示酸碱度指数的 PH 值低于 5.6 的酸性降水)正呈蔓延之势,是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 80 年代,我国的酸雨主要发生在以重庆、贵阳和柳州为代表的川贵两广地区,酸雨区面积为 170 万平方公里。 到 90 年代中期,酸雨已发展到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及四川盆地的广大地区,酸雨面积扩大了 100 多万平方公里。 以长沙、赣州、南昌、怀化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现已成为全国酸雨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其中心区年降酸雨频率高于 90%,几乎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 以南京、上海、杭州、福州、青岛和厦门为代表的华东沿海地区也成为我国主要的酸雨区。 华北、东北的局部地区也出现酸性降水。 1998 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其中 70% 以上的南方城市及北方城市中的西安、铜川,图们和青岛都下了酸雨。 酸雨在我国已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30% 以上。 酸雨危害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和建筑设施都有直接和潜在的危害。 酸雨可使儿童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咽炎、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增加,同时可使老人眼部、呼吸道患病率增加。 酸雨还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特别是小麦,在酸雨影响下,可减产 13% 至 34%。 大豆、蔬菜也容易受酸雨危害,导致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下降。 酸雨对森林和其他植物危害也较大,常使森林和其他植物叶子枯黄、病虫害加重,最终造成大面积死亡。 在中国的大气污染中,酸雨和浮尘是最主要的污染。 十多年来,由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日渐增多,酸雨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现在中国已是仅次于欧洲和北美的第三大酸雨区。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地区是长江以南的四川盆地、贵州、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沿海的福建、广东等省。 在华北,很少观测到酸雨沉降,其原因可能是北方的降水量少,空气湿度低,土壤酸度低。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如侯马、京津、丹东、图们等地区现在也出现了酸性降水。 酸雨可对森林植物产生很大危害。 根据国内对 105 种木本植物影响的模拟实验,当降水 pH 值小于 3.0 时,可对植物叶片造成直接的损害,使叶片失绿变黄并开始脱落。 叶片与酸雨接触的时间越长,受到的损害越严重。 野外调查表明,在降水 PH 值小于 4.5 的地区,马尾松林、华山松和冷杉林等出现大量黄叶并脱落,森林成片地衰亡。 例如重庆奉节县的降水 PH 值小于 4.3 的地段,20 年生马尾松林的年平均高生长量降低 50%。 酸雨对森林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恶化作用造成的。 在酸雨的作用下,土壤中的营养元素钾、钠、钙、镁会释放出来,并随着雨水被淋溶掉。 所以长期的酸雨会使土壤中大量的营养元素被淋失,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严重不足,从而使土壤变得贫瘠。 此外,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铝从稳定态中释放出来,使活性铝的增加而有机络合态铝减少。 土壤中活性铝的增加能严重地抑制林木的生长。 酸雨可抑制某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降低酶活性,土壤中的固氮菌、细菌和放线菌均会明显受到酸雨的抑制。 酸雨还可使森林的病虫害明显增加。 在四川,重酸雨区的马尾松林的病情指数为无酸雨区的 2.5 倍。 酸雨对中国森林的危害主要是在长江以南的省份。 根据初步的调查统计,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积最大,约为 28 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 32%。 贵州受害森林面积约为 14 万公顷。 根据某些研究结果,仅西南地区由于酸雨造成森林生产力下降,共损失木材 630 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 30 亿元(按 1988 年市场价计算)。 对南方 11 个省的估计,酸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 44 亿元。 现在大多数专家认为,森林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它的经济价值。 虽然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的计算方法还有一些争议,计算出来的数字还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但森林的生态价值超过它的经济价值,这几乎是一致的。 根据这些计算结果,森林的生态价值是它经济价值的 2-8 倍。 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酸雨对森林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巨大的。 什么是哈龙?所谓哈龙 (Halon 的音译 ),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1211 和 1301 的商品名称,它属于一类称为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于灭火药剂。 它通过破坏燃烧或爆炸的复杂的化学链式反应来达到灭火的目的。 消防行业广泛使用的哈龙灭火剂是损耗臭氧的物质。 人们用哈龙灭火器救火或训练时,哈龙气体就自然排放到大气中。 哈龙含有氯和溴,在大气中受到太阳光辐射后,分解出氯、溴的自由基,这些化学活性基团与臭氧结合夺去臭氧分子中的一个氧原子,引发一个破坏性链式反应,使臭氧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臭氧浓度,产生臭氧洞。 哈龙在大气中的存活寿命长达数十年,它在平流层中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将持续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因此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是巨大的。 科学研究证明,哈龙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元凶之一。
环保知识
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 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 如淮河流域。 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 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 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增长。 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 全国668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 其中有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 如浙江省宁波市,地处甬江、姚江、奉化江三江交汇口,却因水质污染,最缺水时需要靠运水车日夜不停地奔跑,将乡村河道里的水运进城里的各个企业。 中国平均1万元的工业增加值,需耗水330立方米,并产生230立方米污水;每创造1亿元GDP就要排放28.8万吨废水。 还有大量的生活污水。 其中80%以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进河道,要不了10年,中国就会出现无水可用的局面。 全国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有1/3的国土被酸雨侵蚀。 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酸雨覆盖率已达到100%。 酸雨发生的频率,上海达11%,江苏大概为12%。 华中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城市,如宜宾、怀化、绍兴、遵义、宁波、温州等,酸雨频率超过了90%。 在中国,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200万~1400万吨。 而2003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就达到2158.7万吨,比2002年增长12%,其中工业排放量增加了14.7%。 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 以及污染控制方式和力度,到2020年,全国仅火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就将达2100万吨以上,全部排放量将超过大气环境容量1倍以上,这对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将是一场严重灾难。 1月27日,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有人预言,如果再不加以整治,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很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在中国。 治理污染陷于两难有一种说法,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好环境,在环保方面的投入须达到GDP的1.5%以上。 但这是在环境保护本来就非常良好的情况下,在中国,根据上海的经验,要真正有效地控制环境,环保投入须占到GDP的3%以上。 而在过去20年里,中国每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在90年代上半期是0.5%,最近几年也只有1%多一点。 环保是一种“奢侈性消费”,投入大,对GDP贡献小,因此,一些本应用于环保方面的专项资金,也被挪作他用。 目前中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 有人算过,云南滇池周边的企业在过去20年间,总共只创造了几十亿元产值,但要初步恢复滇池水质,至少得花几百亿元,这是全云南省一年的财政收入。 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20年累计产值不过500亿元。 但要治理其带来的污染,即使是干流达到起码的灌溉用水标准也需要投入3000亿元。 要恢复到20世纪70年代的三类水质,不仅花费是个可怕的数字,时间也至少需要100年。 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就微观角度说,在过去20年里,国内制造业在无法依靠技术进步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只能朝两个方面挖潜:一是工资,二是环保。 最简单的事,例如水泥生产,要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每吨水泥需增加8元成本,占水泥出厂价的5%。 纺织业每年排放的废水超过10亿立方米,如要处理,则每吨需花费1.2~1.8元。 提高生产成本5%。 而绝大多数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么高的利润率。 因此只能在环保问题上打游击:或是不建任何废水处理设施:或是建立以后就当摆设,白天把污水放到处理池里,晚上没人时就排放到河里,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成本。 在市场的无序化竞争中,这5%的成本。 往往就决定了企业的盈与亏、生与死。 而中国在环保执法上的两高一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助长了这种倾向。 通常的情况是,环保部门为取证一件违法偷排事件,需耗费50万元,而最终落到违法企业头上的罚款,则只有区区5万元,包括正在劲刮的所谓“环保风暴”。 一些投资数十亿元的特大电站项目,违反环境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最后的罚款也不过20万元。 区区20万元罚款,对于一个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 这样的处罚力度对违法行为谈何震慑力?因此《环保法》历来被人称为“豆腐法”。 一场环保风暴将涉及数十万家企业,由此带来的结果必然是:大批企业的破产倒闭,大量人员失业,企业成本大幅提高,国内物价指数迅速地突破两位数。 因此,无论是宏观成本,还是微观成本,实际上都无法承受。 四个因素阻碍环境治理对环保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总结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些地方对科学发展观认识不到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小冶炼、小铁合金、小化工等被明令禁止的项目,在一些地方竟然呈现蔓延的趋势。 其次,部分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片面强调简化审批,限期办理相关手续。 而不管项目是否会存在污染情况,只要来投资就批准,个别地方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中存在“首长意志”、“先上车,后买票”等违法现象。 再次,环评质量亟待提高。 有些环评单位不坚持科学评价,不敢以客观的事实和科学的数据说话,评价结论含糊,模棱两可,将项目的环境可行性与否的结论推给审批部门,甚至极个别的环评单位弄虚作假,编造、伪造数据,或者隐瞒事实,严重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丧失了第三方咨询机构起码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最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工作开展不足。 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政府主导型,以有限的政府力量去监管数量庞大的建设项目,显然力不从心。 其实,环评法遇到的阻力更有背后的经济利益在驱使。 掀起真正的“环保风暴” 中国是一个在环境上回旋余地极小的大国,又是一个在全球资源、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后崛起的一个后起国家。 中国没有任何可能像某些先行国家那样,等到环境恶劣到极点后再来治理。 但中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别人走过的先发展经济、再治理污染的道路,中国不可避免的也会走一遭。 世界各国的历史已经表明,在经济增长与环境变化之间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会有一个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同步高速增长的时期,尤其是重化工业时代:但当GDP增长到一定程度,随着产业结构高级化,以及居民环境支付意愿的增强。 污染水平在到达转折点后就会随着GDP的增长反而戛然向下,直至污染水平重新回到环境容量之下,此即所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当年日本的发展过程就是这一规律。 毫无疑问,中国没有可能跨越这样一个重化工业时代。 因为中国的人口太多,国家太大,无法像芬兰那样,在本国制造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借助于全球化分工,直接进入高科技时代。 上世纪90年代末,笔者曾回过苏南老家,小时候那种清清河水,坐着船就可到达四乡八镇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而令笔者吃惊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竟然是最普通的生活废品。 在中国,即使不发展工业,由人口增长带来的污染物,也足以使环境恶化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即便是治理这样的污染,也需要大笔投资,需要有经济基础。 中国在治理污染问题上,任重道远,需要依法办事,制止恶性环保事件的发生,延缓环境恶化的速度 1、 绿色食品指什么食品?(C) A,蔬菜,水果 B、绿颜色的食品 C安全无污染食品 D有丰富营养价值的食品 2,下列哪一项是可以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的废品。 (C) A回收废塑料 B回收剩饭 C回收废纸 D回收生物废品 3、我国环境保护事业是那一位领导人的 倡导下开创起来的?(D) A、毛泽东 B、刘少奇 C、邓小平 D、周恩来 4、下列哪项不属于环境污染?(A) A,生物污染 B。 食品污染 C,噪音污染 D,土壤污染 5,环境现状评价包括那三方面? A,环境污染评价 B、生态评价 C、美学评价。 D土地质量评价 6、我国酸雨面积区占国土面积的(B) A. 20% B.40% C. 30% 7、选无磷洗衣粉( B )。 A.保护衣物 B. 防止污染 C.保护双手 8、湿地保护是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是国际自然保护的一个热点;世界湿地日为每年的:( C )。 A. 3月12日 B. 5月2日 C. 2月2日 9、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C)。 A.喀纳斯湖保护区 B.天池保护区 C. 阿尔金山保护区 10、巴音布鲁克天鹅国家级保护区是(B)大天鹅最集中的繁殖地。 A.我国 B.世界 C.亚洲 11.一节1号电池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永远失去利用价值,一粒扣式电池可污染(C)A.1立方米水 B.1000立方米水 C.6万立方米水 12、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会徽是( B ) A.丹顶鹤 B. 大熊猫 C.骆驼 13、新疆的动植物王国,被称为神秘莫测的仙境的是( A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A.哈纳斯 B.天池 C.阿尔金山 14、以下说那种是错误的:( C ) A. 三个废餐盒可以做一把学生用尺 B. 废易拉罐溶解后可以100%的无数次循环再造成新罐 C. 废玻璃无法回收利用 15、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 A )。 A.一、二两级 B.重点非重点两级 C.一、二、三级 16、为保护蓝天,我们在出门时,应该(C)。 A. 尽量选择乘坐舒适的交通工具B.使用私人车C. 尽量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17、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该(A) A. 自觉地不用、少用难降解的塑料包装袋B. 乱扔塑料废品 C. 尽量使用塑料制品 18、因环境因素而导致的环境变化是指(A) A.环境影响 B.环境改善 C.环境改造 19、使用复印机时,复印机的带高电压的部件与空气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臭氧(B) A. 没有影响 B. 对人体健康有害 C. 对人体健康有益 20、环境监测的对象有:(A) A. 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噪声 B. 大气、市容、土壤、生物、噪声 C. 大气、交通、土壤、生物、噪声 21、当前人类社会面临六方面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B) A. 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B. 生态环境恶化与新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C. 新资源开发的问题 22、我国确立(C)为一项基本国策。 A.民族团结 B.扶贫 C.环境保护 23、生物圈一般是指包括(B)所形成生物系统的边界圈与大自然边界圈相互关系、影响。 A. 人类、动物 B. 人类、动物、植物 C. 动物、植物 24、21世纪是(C)世纪。 A. 科技 B.经济 C.环保 25、随着绿色消费运动的发展,全球已逐渐形成一种(B)的生活风尚。 A.追求时尚 破坏环境 B. 保护环境 崇尚自然 C.保护环境 盲目消费 餐厅、饭店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餐具利弊谈 答:利:卫生,不易传染各种疾病。 弊:塑料餐具不易处理,造成“白色污染”。 一次性筷子浪费大量木材,长此以往,将会破坏森林,破坏生态环境。 结论:弊大于利、应停止使用 (四)、问答题抢答 1、工业“三废“和生活”三废“各指什么? 答:工业”三废“是指废气、废水、废渣; 生活”三废“是制粪便、废品、污水。 2、你知道食品污染按其污染性质大致可分为哪两类? 答:A、生物污染 B、化学性污染 3、通过污染食品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农药主要有那些? 答:A、有机氯农药 B、有机磷农药 C、有机汞农药 4、我国土壤污染物主要是什么?(全班同学举手抢答) 答:农药和重金属(尤其是镉) 5、水污染中常说的“五毒”物质是什么? 答:酚、 氰、 汞、 铬、 砷。 6、现在世界约有18亿人因为饮用了受生物污染的水而致病,你知道饮用这些受污染的水主要会得那些病吗?(至少答对4种) 答:有痢疾、伤害、副伤害、霍乱、小儿麻痹、传染性肝炎、血吸虫病、姜片虫病等。 7、水体被污染的途径有那些?(至少答3种以上) 答: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含有农药、化肥、有机物的农田,大气沉降物,放射性散落物及酸雨等。 8、对绿色植物损伤最大的五种气体是什么? 答:氧化氮、乙烯、氯气、氟化物和二氧化硫。 9、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 答(1)大气污染(2)水污染 (3)土壤污染 (4)食品污染(5)放射性污染 (6)噪音污染 10、吸烟危害健康,你知道香烟中含那种主要致癌物质和放射性物质? 答:尼古丁;钋-210, 11、环境噪音主要来源于那四个方面? 答:交通、工业生产、建筑工业、社会生活 青少年参与城市环境保护 环境毫无保留地奉献它的一切,人类就是靠它的给养而诞生,繁衍并发展的。 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是我们为环境做点什么的时候了。 中国古代哲学家反复强调说与环境和谐是至高的美德。 高尔基也曾说过“给予比得到好。 ”这些话都含有深刻的哲理。 人类要发展,就一定要保护环境。 否则环境污染就会成为阻碍人类进步的绊脚石。 我们只有在向环境索取时,报以双倍的回赠,让我们与环境和谐相处,互利互助。 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的七大污染。 一、大气污染 二、水体污染 三、噪声污染 四、固体废物污染 五、电磁辐射污染 六、热污染 七、居室环境污染 另外还兼有绿地面积小,城市“拥挤症”等问题。 其实这些污染的存在我们城市居民是有目共睹并深受其害的,我们青少年必须做的就是参与到城市环境保护中。 我觉得可分为二步,意识与行动。 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意识指导人们行动。 我们必须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因为环境与人类夕夕相关,若是我们过分地向环境索取而一点儿不爱惜它,我们必将受到环境的惩罚。 而有的灾难与破坏一旦造成,就很难弥补了;环境一旦已严重污染,再将它恢复原貌比现在保护它要难得多。 所以说,若现在不保护环境,待将来失去它的时候就会懂得珍惜,就会追悔与绝望。 太迟了!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把环保付诸实践。 保护环境的行动需要每个人的参与,无论力量大小,人人都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 像爱护自己的家,自己的财富一样爱护环境。 青少年应从切实可行的小事做起,如下: 1. 定期宣传环保知识 2. 每年植一棵树 3. 节约草稿纸,不用一次性餐具 4. 轻声慢步,不乱扔废弃物 5. 坚决支持环保型产品 6. 回收有利用的废物,处理有毒害的废品 环保任重而道远,决非朝夕之功,青少年应该坚持环保,让环境伴着我们的成长而更好地、稳定地发展。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 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 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 “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 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刚过去的一年中,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带领我们初一(6)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 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 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 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 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 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据我收集到的一份报告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源所造成的。 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食品污染、不适当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五大类。 ”一个个铁一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它们像恶魔般无情地吞噬着人类的生命。 它威胁着生态平衡,危害着人体健康,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让人类陷入了困境。 为此我作出宣告:“只要我们——人类有时刻不忘保护环境的意识,有依法治理环境的意识,地球村将成为美好的乐园”。 未来的天空一定是碧蓝的,水是清澈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人类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幸福。 “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 ”虽然我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人类应有的回报。 在温暖的摇篮——草原上小憩;在慈祥的笑脸——天空下成长,在爱的源泉——河流中沐浴
人类破坏地球的速度!比如什么每分钟就砍了多少多少棵树之类的。。。
地球十大污染 一、土壤遭到破坏 据参考消息报道,110个国家(共10亿人)可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 在非洲、亚洲、 和拉丁美洲,由于森林植被的消失、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 况十分严重。 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 在有些地方,土壤 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 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 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整个人类。 据2500名有代表性的专家预计,海平面将升高, 许多人口稠密的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沿海地带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多数岛屿) 都将本水淹没。 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 据预计,1990-2010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能源消费将增加一倍,拉丁美洲的能 源消费将增加50%-70%。 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 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三、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由于城市化、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 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的灭绝。 因为一些物种的绝迹会导致许多可被用于制造新药品的 分子归于消失,还会导致许多能有助于农作物战胜恶劣气候的基因归于消失,甚至会 引起新的瘟疫。 四、森林面积减少 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也十分严重。 在1980-1990 年,世界上有1 .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 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 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在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五、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 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六、化学污染 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 即使 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 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 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 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七、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 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 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 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 文明的新弊端。 八、海洋的过渡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渡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 因此,许多靠摄取海 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 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 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 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九、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 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十、极地臭氧层空洞 尽管人们已签署了蒙特利尔协定书,但每年春天,在地球的两个极地的上空仍再次 形成臭氧层空洞,北极的臭氧层损失20%到30%,南极的臭氧层损失50%以上。 ========================================== 第三届全球部长级环境论坛会议2月15日在哥伦比亚海滨城市卡塔赫纳闭幕。 会议向世界各国再次发出了环境恶化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警报。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淡水资源不断减少,各种化学品的污染不断蔓延。 臭氧空洞比欧洲大 人类发现并大量使用石油和煤炭,排放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厄尔尼诺现象”肆虐横行,仅10年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亿美元,令人闻风丧胆。 目前全世界氟利昂年使用量超过100万吨,迄今为止排放了2000万吨氟利昂,使大气臭氧层在20世纪被破坏了60%,以致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有欧洲那么大的臭氧空洞。 臭氧层出现空洞早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敲响警钟,但是人类对此似乎并不关心。 向大气中排放CFC(Chlorofluorocarbures)产生的毒素,使大城市的空气更加令人“窒息”。 最低限度地使用CFC是有利于全人类的行动,因为北极上空的臭氧层已经损失20%,而南极已经损失50%。 据科学家估计,即使从现在起开始减少CFC的数量,也要到2050年臭氧层才能恢复原状。 大量物种遭毁灭 人类疯狂掠夺地球,造成大量物种悄然消失。 被誉为“地球之肺”、总面积达650万平方公里的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空前规模的破坏,每天有8万公顷热带雨林被消灭,这意味着维持各种生物生存的氧气将减少1/3。 森林被称为基因宝库,地球上约1亿个物种中的1/5生长在这里。 热带雨林的消亡使每天至少消失一种物种。 海洋的污染加上人类的滥捕酷渔,也使海洋物种大量消失。 有专家预测,30年后,至少将有50万至80万种动植物物种灭绝。 由于森林的破坏和非法狩猎活动,绝种的生物日益增多。 森林大火也是造成生物灭绝的无可争辩的原因之一。 科学家们指出,从1600年至今,各种生物灭绝的速度加快了100倍!特殊药品(犀牛角、海豹、虎骨、熊胆……)的需求,将许多动物挤到了墙角。 其他“受害者”,如白熊、海龟、山魈、亚洲虎、非洲象、亚历山大公主蝴蝶等等,都已列入即将灭绝者的名单。 虽然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越来越多,但杀害野生动物的水平也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强度越来越大。 无名疾病在盛行 环境污染带来一些无名疾病,以往有可怕的水俣病、痛痛病等,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有37万头牛染上了疯牛病,16.5万头牛死亡。 一些食用了病牛肉的人患上了“新克雅氏病”,又叫“人疯牛病”,人变得痴呆、震颤并最后因大脑破坏严重而死亡。 疯牛病的肆虐蔓延,是某些科学家在改良基因时把优质牛的抗病基因一起毁掉了,使牛内丧失了抗病能力。 同样,转(毁)基因植物也许正在或将会给人类带来致命而又无名的疾病。 这一点,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疯牛病风波未平,二恶英污染又粉墨登场。 二恶英有210个同族体,有几种毒性最强(比剧毒的氰化钾强50至100倍),并有强致癌性、生殖毒性、内分泌毒性和免疫毒性效应。 1滴二恶英可杀死1000人,1盎司(约28.35克)可置100万人于死地!二恶英使男子精子数量明显减少,女性子宫内膜症患病率增加,有的人则出现智能低下,健康严重受损。 受无数不知名的环境激素的污染,人类的机能正在退化。 土地抗拒力衰退 人们大多只谈论地球温度升高等各种问题,但很少谈及地球素质的下降。 据联合国的资料显示,截至1999年11月,有120个国家的土地受到严重毒害,这些国家的人口多达10亿!由于森林被破坏,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正在遭受严重的侵蚀。 此外,毁林垦荒和到处饲养牲畜,也使土地受到毒害。 由于地面失去植被的保护,土地无法抗拒风力的袭击。 世界上的许多地区,每年每公顷土地被风雨“抛”出上百吨土壤!杀虫剂、化肥、工业废品、卫生废品、放射性残留物的威胁,使危险增加数十倍。 法国有大约2500个地区、美国有3.5万个地区、荷兰有2500个地区的土地受到严重毒害! 森林濒临绝境 在过去四个世纪中,非洲失去了许多重要的森林区。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热带雨林濒临绝境,地球之肺——亚马孙大森林正以令人吃惊的速度遭到破坏。 1980~1990年,大约1.5亿公顷森林(占森林总面积的12%)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据国际大自然保护基金会(WWF)报告,在未来40年内,东南亚一些国家将不再有任何一片森林!由于滥砍滥伐森林,1999年12月的委内瑞拉洪水,使3万至5万人死亡,生态失去平衡,造成许多动物大规模迁徙。 水源污染灾难深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在各贫穷国家,80%~90%的疾病和大约1/3的死亡与水有关。 含有病菌的水源、旧的传统习惯和不讲卫生,造成许多人死亡,特别是免疫系统脆弱的儿童和老人。 此外,工业废水注入江河湖泊,也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令人难以置信但千真万确的数字显示,每24小时便有2.5万人(包括儿童)死于“毒”水。 供人饮用的清洁水源逐渐枯竭。 人类正在努力避免日本Minamata海湾事件重演:水俣工厂含汞的废水造成2万日本人中毒,其中1000人死亡。 油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也是一种对绿色环境的现实危险。 此外,向海中抛弃种种废品,包括重金属、化学制品以及放射性废品,是一个重大危险和威胁。 这些有毒物质渗入鱼、虾、蟹、贝体内,而人会把这些毒素“吃”进肚里!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是世界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1952年12月5~8日发生在英国伦敦。 1952年12月3日,是英国伦敦一个可爱的冬日。 气象台报告说,一个冷锋已在夜间通过,到中午,气温达到5.6℃相对湿度大约70%。 风从北方吹来令人舒适。 天空中点缀着绒毛状积云,这是英格兰有名的在天气晴朗的片刻才有的云彩。 总之,这是美好的一天。 老年人与病人特别高兴,他们坐着晒太阳,迎着从北海吹来的清净的风喝茶。 这股风吹遍了英格兰,把中部地区的工厂和城市住户烟筒里冒出来的烟统统刮走了。 伦敦正处于一个巨大的反气旋,也就是高气压地区的东南边缘。 风围绕这一高压中心以顺时针方向吹着。 12月4日,这个反气旋沿着通常的路径移向东南方,其中心在伦敦以西几百公里风向已稍转,从西北偏北的方向吹来,风速比原来慢了。 几层阴云几乎遮蔽了天空,透过较低层广阔均匀的暗灰色层云裂缝间,可以看到约3000米高空处还有较高的云层。 它们把太阳和天空统统遮住。 中午的气温为38℃相对湿度是82%。 空气中充满了烟味。 成千上万个烟筒排出的煤烟和灰粒悄悄飘进大气中。 大的颗粒落在屋顶、街道上,落在帽子和衣服上。 较小的烟尘随着空气而飘动。 玩耍的孩子们跑进跑出房子时,一阵阵的风就把这些烟尘与煤气带进室内。 烟雾甚至自己有办法进入门窗都关闭着的房子;当室内外气温变化时,房屋“吸入”污染的外面空气,“呼出”了室内较清洁的空气。 但是,从所有的因素考虑,12月4日这一天的天气还不是太坏的,仅是和前一天比起来显得天气不好而已。 随后的数日内,在伦敦的人才知道天气之坏达到何等可怕的程度。 12月5日,高压中心几乎已经移到了伦敦上空。 风非常微弱,大雾降低了能见度,以至使人走路都有困难。 中午气温是33℃,相对湿度约80%。 烟的气味渐渐变得强烈。 风太弱,不能刮走烟筒排出的烟。 烟和湿气积聚在离地面几千米的大气层里。 人们开始向他们的邻居相互叫苦,汽车司机嘟嘟囔囔地咒骂着浓雾。 12月6日,情况更坏。 浓雾遮住了整个天空,城市处于反气旋西端。 中午温度降到-2℃,同时相对湿度升到100%,大气能见度仅为几十尺。 所有飞机的飞行都取消了,只有最有经验的司机才敢于驾驶汽车上路。 步行的人沿着人行道摸索着走动。 风速表不转动,读数为零。 由于空气流动太慢,慢到不足以转动风速表上的转杯,风速不超过每小时二三公里。 有时可以勉强察觉的微风时而吹向这一方,时而吹向另一方。 当空气停滞不动地浮悬在城市上空时,工厂的锅炉、住家的壁炉及其他冒烟的炉子往空气内增添着毒素。 雾滴混杂上烟里的一些气体和颗粒,雾不再是洁净的雾了,也不再是清洁的小水滴了,而是烟和雾的混合物,我们称之为“烟雾”的混合物。 烟雾弥漫全城,侵袭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 当人们的眼睛感觉到它时,眼泪就会顺着面颊流下来。 每吸一口气就吸入一肺腔的污染气体。 凡是在有人群的地方,都可以听到咳嗽声。 学校里讲课的人不得不提高声调以超过干咳声和哮喘声。 对于这一异常情况首先有反应的是当时正准备在伦敦展出的一群获奖牛,表现为呼吸困难,舌头外伸,其中一头当即死亡,另有12头因病重只能送往屠宰场。 12月7日和8日的伦敦天气仍没有变好。 烟雾厉害极了。 几天以来曾享受来自北方的爽快和风的老年人和病人,现在在这污浊的空气中就感到呼吸非常困难,甚至一些青年人也感到不适,患有呼吸器官疾病的人更觉得难于使肺部得到氧气。 对于气喘患者来说,这烟雾简直是一种苦刑。 伦敦的医院挤满了病人,都是烟雾的受难者,并且有许多人因此而死亡。 12月9日,天气略有好转。 大雾依然存在,但是风不断地从南方轻轻吹来。 一些洁净的空气与烟雾混合,冲淡了原有的烟雾。 中午的气温为3℃,相对湿度为95%。 12月10日,一个冷锋通过英格兰。 轻快的西风带来了北大西洋的空气。 人们的肺部又重新吸进了新鲜清洁的空气。 这时都共同长叹一声,放下了心。 回想起那5天(包括了12月9日),就好像作了一场恶梦。 据事后统计,在烟雾期间(12月5~8日)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45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的3倍;1岁以下的儿童死亡数,约为平时的2倍。 事件发生的一周中因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和心脏衰弱者死亡,分别为事件发生前一周同类死亡人数的9.3倍、2.4倍、5.5倍和2.8倍。 肺炎、肺癌、流感及其他呼吸道病患者死亡率均有成倍增加。 除死亡之外,还有成升上万的人病情大大加重,也还有些人由此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这些人尚未统计在内。 另外,受难人数中还应包括病人和死者的亲属,他们虽然幸存,可是他们所受的损失使他们的生活变了样。 不管怎样说,这肯定得算是一场大灾祸。 伦敦巨大烟雾的发生,是因为潮湿有雾的空气在城市上空停滞不动,温度逆增,逆温层在40~150米低空,大量的烟喷入其中,使烟雾不断积聚。 伦敦上空的大气成了堆置工厂和住户烟筒里出来的粉碎了的废物的废品场。 事后调查数据显示,尘粒浓度高达4.46 g/L,为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高达1.34μg/L,为平时的6倍。 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凝结在烟尘上形成酸雾。 1.过度砍伐森林 2.向空气中排放CO2,等各种有毒气体,形成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 3.过度开采石油和煤 4.对大量濒危动的灭绝负有直接责任 5.污染水源1992年,全国废气排放量 l0.5万化标立方米(不包括乡镇工业,下同)。 废气中烟尘排放量 1111万吨,比上年增长 7.6%;二氧化硫排放量 1685万吨,比上年增长 3.9%;工业粉尘排放量 576万吨,比上年下降 0.5%。 全国城市大气中总悬浮微粒年日均值范围为 90一6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40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下降6.1%;南方城市平均243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增长 8%。 据67个城市统计,51% 的城市年日均值超标,尤以吉林、济南、太原、兰州、包头、延安、西安等城市为重。 据66个城市统计,降上半月均值在 3.8一55.8吨/平方公里·月之间,较上年略有增加,比方城市明显重于南方城市。 降尘年月均值在 30吨/平方公里·月以上的城市有三明、鞍山、长春、大同、石家庄、哈尔滨、银川、吉林、鹤岗、沈阳、兰州和唐山。 据72个城市统计,二氧化硫年日均值范围为 7—]63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97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9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相比略有上升。 超过国家三级标准的城市有贵阳、重庆、太原、乌鲁木齐、宜宾、南充、济南、石嘴山、青岛、天津、长沙和大同。 据72个城市统计,氮氧化物年日均值范围为 l1一129微克/立方米,北方城市平均56微克/立方米,南方城市平均40微克/立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长春、济南和运城污染明显加重,兰州、宝鸡和南充咯有好转。 2000年,酸雨仍限于局部地区。 据58个城市统计,降水pH年均值范围为3.85一7.43,pH年均值低于5.6的占52%,均为南方城市。 赣州、长沙和厦门市酸雨出现频率高达90%以上,南充、宜昌、南昌、怀化、百色、南京、重庆和广州市酸雨出现频率在70%以上。 实破坏就在我们身边的,煤矿开采,纸张的制造,电池的制造,我们开的汽车,废品的焚烧,污水乱排,塑料的大量使用,我们用的木头,用的手机,喷雾剂,动不动就吃的山珍海味,太多了 由于人类的活动,地球的健康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可谓“从头到脚”毛病不少。 科学家发现,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和深度都创下了历史纪录,完全修复需要60年时间。 而海洋由于遭受污染也出现了200个“死亡地带”。 臭氧空洞面积大于北美洲 据英国《卫报》10月20日报道,根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19日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今年南极臭氧损耗严重。 9月21日到9月30日,南极臭氧空洞平均面积为1060万平方英里(约合2745万平方公里),比北美洲的面积还大。 据悉,NASA“奥拉”卫星上的臭氧观测仪可以测量到整个南极大陆从地表到大气层上部的臭氧总量。 该监测设备10月8日在南极东部冰原上空检测到那里的臭氧量值极低,仅为85多布森单位(1个多布森单位是标准状态下千分之一厘米的臭氧层厚度)。 另外,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科学家还利用气球上携带的设备直接测量南极臭氧量,数据显示,截至10月9日,南极的臭氧总量已经从7月的约300多布森单位骤降至93多布森单位。 更令科学家吃惊的是,臭氧层中距地表12.9公里至21.9公里范围内的臭氧基本被损耗殆尽。 7、8月份时,这一区间的平均臭氧量为125多布森单位,目前已经急剧下降,最低时测到的臭氧量仅为1.2多布森单位,几乎完全耗尽。 臭氧层是指距离地球25至30公里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 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危害。 当臭氧层厚度低于220个多布森单位时,便被认为出现空洞。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和莫莱特发现,大气臭氧层已遭到严重破坏,人类头顶上的这把“伞”已出现空洞,并造成地球温室效应加剧。 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氯氟烃等化学物质进入臭氧层后,消耗臭氧造成的。 “奥拉”卫星的微波分叉发声器测量显示,今年9月中下旬,南极平流层下部的含氯化合物一直处于极高水平。 另外,平流层气温也是影响臭氧空洞的主要因素。 气温偏低时,空洞面积变大、深度增加。 气温偏高时,空洞面积缩减。 10月至11月间,臭氧空洞将持续恶化,预计紫外线照射会异常增强。 由于臭氧层损耗物质的释放已经受到国际公约的限制并在持续减少,科学家估计,南极洲臭氧层空洞到2065年可以完全修复。 “死亡地带”数量不断增多 10月19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中“死亡区”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 由于化肥、粪便、污水等排泄入海,为一些藻类提供了充足的养料,刺激这些海藻的疯狂生长,加上空气污染因素,导致海中形成了一些“低氧区”和“缺氧区”,不但鱼、虾、贝类无法在低氧或缺氧状态下存活,连海草也难以幸存,因此“低氧区”和“缺氧区”又被称为“死亡区”。 报告指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死亡区”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 1994年估计全球海洋共有149个“死亡区”,但2006年“死亡区”可能已多达200个。 最早发现和记录到的“死亡区”在美国东北的大西洋海岸、波罗的海、卡提加特湾、黑海和亚得利亚海东北部。 最著名的“死亡区”在墨西哥湾,是由密西西比河排泄的养料导致的。 最新的一些死亡区出现在南美、中国、日本、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的沿海。 海洋“死亡区”对渔业形成了极大的威胁,但如果风能够将富有营养的水冲走,“死亡区”就可能复活。 环境规划署呼吁沿海国家采取措施控制陆源污染,遏止“死亡区”持续增多的势头。 人类对地球破坏 速度前所未有 [阅读:1487] 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惊人速度,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认为,这将使得自然界更加可能出现突变,导致疾病蔓延、森林遭到摧毁、海洋出现“死区”。 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机构(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的1360名专家在95个国家进行的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过去50年来,人口增加使得人类赖以生活的三分之二的生态系统,包括空气和水源,受到污染和过度开发。 该机构由45个成员组成的董事局发表的报告指出:“人类的活动已经对地球的自然运规律带来很大的压力,地球的生态系统因此未必能养活得了未来的人口。 ” 报告指出,10%至30%的哺乳动物、鸟类和两栖动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这项历来最大规模的地球生态系统研究工作发现:“过去50年来,人类为了取得食物、净水、木材、纤维和燃料,对生态系统的造成的破坏速度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都要来得快,破坏面也比任何一个年代来得广。 这使得生物的多样性承受着无法扭转的损失。 ” 报告补充道,从1945年至今,人类开垦为耕地的面积,比18世纪和19世纪开垦的土地加起来还要多。 报告说:“未来50年,地表剥蚀会带来越来越严重的后果。 ” 整理报告的专家解释说,生态系统未来的变化可能会造成疾病爆发、非洲大湖区可能会因为气候变化而成为霍乱散播的温床。 肥料中的氮累积在农田里,接着再冲刷入海,会导致海藻生长茂盛,从而使得鱼儿因缺氧而大量死亡火和使得沿海地区因而出现没有氧气的“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