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培育和壮大数字消费新场景,不仅是当前顺应数字化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的现实需要,更是未来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构建更加丰富多元、高效便捷的数字消费生态体系,是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社交电商”将社交、娱乐等元素融入购物过程,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体验;“虚拟试衣间”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帮助消费者进行购物决策……当前,数字消费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在餐饮、出行、娱乐、教育、金融、健康等诸多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日益丰富的消费场景。此外,数字场景的不断涌现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创造了大量投资、创业与就业机会,促进了市场繁荣与产业创新。
近期,国家密集发布关于“数字消费”的文件。从前不久发布的《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到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政策内容围绕“丰富消费场景,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等重点展开,凸显我国促进消费升级、持续扩大内需的信心和决心。
培育和壮大数字消费新场景,不仅是当前顺应数字化发展和消费升级趋势的现实需要,更是未来促进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一方面,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已超过9亿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注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数字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数字消费的新业态、新模式,各类企业积极更新管理流程和生产方式,推动相关产业和行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从全球范围内看,新兴技术的快速迭代,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大规模研发和广泛应用,会越来越精准地描述消费者画像,不断刷新人们的消费认知和体验。换句话说,未来,AI为你创造的消费场景,或许比你自己的选择“更贴合”自己的认知。当然,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向前发展,正是因为发明和使用新工具。数字时代,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正是最新的“工具”。因此,培育和壮大数字消费新场景,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让其与实体经济充分融合,不断提升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不过,多元化的消费场景在为经济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数据安全风险、隐私泄露等新的挑战。而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市场监管难度增加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构筑起保障“数字消费”安全的坚实防线。
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构建更加丰富多元、高效便捷的数字消费生态体系,是顺应时代变化、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多地正加大投入,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从提升算力供给、加强科技支撑等方面,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面对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正是从创新数字消费场景这一重要环节入手,找准撬动数字消费动能的关键,持续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空间。(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大学生应该怎样理性消费?
正确规划自己的开销,分清那些需要,那些不需要。 大学生要学会判断,不要盲目跟风,合理支配消费。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何?
[摘要] 当今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波浪中,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小企业生存及发展的必要性,正确分析它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压力,并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变化,提出我国中小企业能够成功转型以及生存发展的相关措施,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中经评论·北京)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衰退,这给依靠出口、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有目共睹的负面影响,也给我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更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由于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重新认识中小企业生存的必要性,关注它的生存发展所面临的众多困境,探索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良策,对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认识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作为新生事物的中小企业也在一步步发展壮大,对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据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相当程度上是依赖中小企业的崛起。 目前,中小企业已有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 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有460多万户,其余的为3800多万户个体经营。 这些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环节,是全球化时代商品生产与流通的主要供应商,它们所创造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出口总额、缴纳税收分别占全国的60%、68.3%和50.2%,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占全国就业总数的75%左右,这对缓解我国当前非常紧张的就业局面,无疑是一则让人宽心的信息。 另外,由于经济发展格局的形成,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小城市、县级或县级以下的广大地区,并且中小企业赚取的利润更多地被就业者享有,从而有助于消除收入分配的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能力,成为扩大内需的真正源动力;相对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改革成本低、操作便利、社会震荡小、新机制引入快等等,证明我国中小企业的强大生命力及影响力。 然而,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中小企业,如今却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二、多种因素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众多中小企业面临着生死抉择?应从国际、国内两大环境的影响来归纳总结。 (一)从国际环境看第一,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外需环境恶化。 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挤压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增加了很多不良资产,进一步降低了美国、欧洲投资者以及日本市场对于消费的需求,从而影响了发达国家对于我国多种消费产品的需求,致使我国以外贸出口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中小企业订单大量减少,生产陷入困境。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统计显示:2008年上半年,全国有近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倒闭的中小企业大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外向型中小企业。 曾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中小企业倒闭一万家,2/3的纺织业面临重整。 过去西方圣诞节所需的圣诞树,10棵中有8棵生产在中国广东,而2008年的圣诞树生产企业所接订单甚少,无奈只能尝试将部分产品转为内需,否则,将会导致更大的人、财、物的浪费。 第二,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我国中小企业在美元贬值的趋势下出口产品的利润被侵蚀了,因为80%以上的企业都是用美元来结算的,纺织及服装业受影响最大。 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中小企业长期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产品买卖的低价格来占领市场,利润空间十分微薄。 人民币继续升值,必然使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跟不上、生产成本高而效益低的企业失去市场价格竞争的优势,最终被淘汰出局。 例如,服装生产企业2008年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8%,玩具业增长3.7%,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21.2%和16.3%。 第三,出口退税政策对中小企业不利。 2006年以来,为了减缓经常收支顺差过大压力,抑制“两高一资”型产品出口增长势头过快,国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 出口退税率降低,使很多靠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持观望态度。 虽然出口企业可通过提高出口产品价格来抵消退税率下调带来的冲击,但过多市场价格的上涨使企业最终失去有效竞争力。 (二)从国内环境看第一,自身素质受限,生存前景暗淡。 依赖出口和投资经济模式虽然创造了大量的中小企业,但是整个生存发展过程存在着严峻的结构性缺陷,使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企业产业升级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 我国企业产品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所以造成中小企业生存危机的根本性原因是过去几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却使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缺乏人才,缺乏品牌。 拿家喻户晓的珠三角来讲,超过70%的企业靠“低成本,低利润”的生产模式生存与发展,利润空间仅在5%~10%之间。 尽管,它初步成为全球性消费商品制造基地,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在国际市场声誉不高。 第二,资金普遍短缺,经营难以为继。 融资困难一直是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瓶颈”之一。 长期以来,多种错误意识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借贷一直受到忽视和压抑,甚至在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沿海省份,银行曾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30%~40%,高的达80%。 2008年上半年,面对通膨压力,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后,银行放贷规模压缩,而信贷又优先报大户、报重点,结果中小企业只能望贷兴叹。 尽管国家划出了中小企业融资板块,可由于中小企业股权缺少规范、方便的流通途径和交易市场。 因此,从根本上讲,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仍未得到支持性的解决。 第三,生产要素成本上涨,企业财力难以承受。 2008年因用工成本、出口成本、生产资料成本和节能减排成本的逐渐增加,导致很多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例如,珠三角地区,2004年最低用工工资是470元,2005年是530元,2006年调到690元,2008年达770元。 连年的跳级没给企业喘息的机会,伴随环保成本、土地资源使用成本的走高,企业生产产品市场价格却因国内外需求量的减少而一压再压,最终结果必然使中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应对危机、化解生存发展压力的几点建议我国中小企业如何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冲击及后果,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在降低风险、减少损失的前提下,谋求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很重要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活力和源泉所在,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当前严峻的生存形势,政府责无旁贷。 1、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资金短缺的困境。 首先,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是弱势群体,抗风险能力差、底子薄。 因此,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额度,适度降低贷款利率,设立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充分运用税收减免政策是化解中小企业资金缺失的第一步;其次,人民币汇率及出口退税率要“软着陆”。 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承接外商订单在合同中加上保值条款,出口退税率要细分行业,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再次,在货币政策方面应减少中长期贷款,增加短期流动性贷款,减少对高耗能、高污染等限制性企业的贷款等。 为此,2008年中央财政除将安排专项资金35.2亿元扶持中小企业外,还将安排2亿元支持其信用担保业务。 另外,为减轻中小企业资金负担,中央财政在新企业所得税中规定小型及微利企业按20%税率征收,提出纺织业等企业的出口退税率。 这些做法对于受金融危机冲击而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真正是雪中送炭。 2、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实事,决定了我国在很长时间内要应对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就业群体的主要渠道。 所以,政府部门除了加大对该类型企业发放更多的小额贷款外,还应充分利用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继续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在政策上适时、适度、适量地将生产要素成本高的东南沿海企业向成本相对较低的中西部转移,并在转移过程中,纠正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是低水平产业的传统认识,注重用高新技术推动中小企业向民族及特色产业发展,坚决依法杜绝高耗能、高污染的相关产业在中西部地区重现。 (二)强化内功、提高竞争实力是关键面对金融危机下的生存挑战,中小企业当务之急是转变思想、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阵痛”,也是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倒逼”压力,企业需要化被动为主动,借宏观调控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第一,中小企业要打破人才缺乏的瓶颈。 利用国家所给资金的扶持,逐步完善企业培训体系,提高员工心理素质与文化素质,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和成功转型。 比如,聘请优秀教师到企业授课,鼓励核心人才在职学习,再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企业职工。 这些方式花费不多,效果不可低估;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更应善于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并大胆起用及放权,给人才更多自由施展的空间。 如果谁先做到了这一点,谁就抓住了机会,就容易冲出困境。 第二,走特色产品生产之路,实施品牌化经营战略。 长久以来,众多中小企业的生产发展缺乏品牌意识,只能靠贴牌生产赚取廉价的手工费,而且很多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订单而恶性竞争、竞相让价,最终损害了自身利益。 那么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谁能生存?关键问题是企业要有自己的品牌,靠自身产品的特色吸引海内外消费者,而且品牌是企业走出困境、走向强大的必由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注重品牌、追求品牌、增加名牌消费的现象日益明显,因此企业推行品牌战略不仅有利于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我国中小企业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也只有实施品牌战略,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雀巢、金利来、美孚石油这些人人皆知而让今天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的世界品牌,都是从小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第三,实行专业化生产,勇于技术创新。 品牌化经营战略要求得长久发展,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中小企业要舍得花本钱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运用到生产经营过程,专攻一门技术或一种新产品。 因为,专业化生产有利于节约投资、有利于技术进步、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不搞大而全,但求精与专,力争产品的专业化、精尖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争取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 例如,山东向春豆奶企业的做法就是如此。 (三)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是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有人说企业难做,难以上台阶;经济环境恶化,生存更难办!在逆境面前,企业是在市场缝隙和边缘地带寻觅商机,从而在经济环境恶化的情况下,确保生存活力。 所以,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利用网络信息,捕捉紧俏商品生产的需要或者设法让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在金融危机下也乐意掏腰包,那就是在确保工艺、质量的前提下,使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工艺产品能成为消费市场的一大亮点;现在有很多学者专家提出了“外需不足内需来补”的良策,一些出口受阻的中小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重新进行市场定位,结合我国广大农村市场的消费习惯,生产吸引消费者眼球又使他们的消费能力能够承受的服装、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做到用户需要什么生产什么,争取生存与发展的主动权;另外,一些中小企业按目前市场需求在产业链中重新分工,成为大型企业外包厂或配套厂,这是很多国家的中小企业在动荡国际市场竞争中,继续生存与发展所走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