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水利部消息,8月6日至9日,陕西省北洛河流域累计面雨量90毫米,最大点雨量延安志丹224毫米。受降雨影响,北洛河发生1994年以来最大洪水。下游干流控制站状头水文站(陕西渭南)10日12时45分洪峰水位371.71米,相应流量3530立方米每秒,超过保证流量(3300立方米每秒),列1933年有资料以来第3位(历史最大流量6280立方米每秒,1994年9月),21时回落至1190立方米每秒,洪水正在向下游演进。预计北洛河下游将发生超警戒流量以上洪水。
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高度重视北洛河洪水防御工作,要求确保堤防和人员安全。8月10日,水利部向陕西省发出通知,要求做好北洛河堤防及朝邑围堤巡查防守和人员转移安置等工作,并紧急派出工作组赶赴北洛河洪水防御一线指导工作,水利部维持对陕西省洪水防御Ⅳ级应急响应。黄河水利委员会与陕西省密切联系,做好物资、人员、技术等方面准备,视情随时调派力量支持北洛河洪水防御工作。
陕西省派出工作组分赴大荔、蒲城两地现场指导,当地已完成沿河清滩撤离工作,并在低标准堤段铺设彩条布,加密巡堤查险,严阵以待应对洪水。
下一步,水利部将继续密切监视洪水发展态势,加密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科学调度水工程,指导地方做好堤防巡查防守、水库安全度汛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渭河的资料
渭河(Weihe River ),又称渭水,亦作Wei River ,Wei Ho或Wei He。 渭河全长818公里渭河,流域面积13.43万平方公里。 上游以及北岸泾河、洛河等支流,流经黄土高原,夹带大量泥沙。 中、下游渠道纵横,自汉至唐,皆为关中漕运要道。 《山海经.海内东经》:“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渭水出首阳县首阳山渭首亭南谷山,在鸟鼠山西北,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 ”唐张籍《登咸阳北寺楼》诗:“渭水西来直,秦山南去深。 ”渭河接纳的支流有葫芦河、泾河、洛河等。 渭河渭河流域降水集中在夏季,又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 其中泾河年输沙2.96亿吨,在各支流中输沙量最大。 关中平原是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最早的地区。 西元前246年秦开郑国渠,引泾水注入洛河,全长125公里,灌溉面积280万亩。 汉武帝又开白公渠引泾水入渭。 在此以前沿秦岭北麓还有从长安(今西安)引渭入黄的漕渠,既是水运航道,又有灌溉之利。 后经历代扩建,使渭河中下游渠道纵横,有泾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灌溉工程,是历史上著名的产粮区。 2 自然气候编辑本段渭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年均温6~13℃,年降水量500~800毫米渭河,其中6~9月份占60%,多为短时暴雨,冬春降水较少,春旱、伏旱频繁。 咸阳站年径流量54亿立方米,年输沙量1.7亿吨。 水量主要来自右岸支流,沙量则主要来自左岸支流。 渭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6~14℃,年平均降水量450~700毫米,年蒸发量1 000~2 000毫米,无霜期120~220天。 多年平均径流量102亿立方米(1934~1970年系列),年内变化与降水相似。 6~10月为3 人文历史编辑本段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的起源地。 黄帝与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渭河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经过史学家考证,姬水和姜水都位于渭河流域一带,姜水位于宝鸡,姬水则是关中中部武功县一带的漆水河,两河均是渭河的支流。 因此,不管怎样,轩辕黄帝和神农炎帝都是起源于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 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 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4 流域地貌编辑本段渭河流域地貌复杂,山地包括横贯陕甘的秦岭山脉北坡及六盘山、陇山,断陷盆地包括关中冲积平原及黄土台原,黄土高原包括陇东、宁南、陕北的高原沟壑及丘陵沟壑区。 河源至宝鸡峡出口为上游,长430公里,河道狭窄,川峡相间,水流急湍,平均比降1/260。 宝鸡峡至咸阳铁桥为中游,长177公里,河床宽浅,沙洲较多,水流分散,为游荡性河床,比降由1/500逐渐变缓为1/1500。 咸阳至潼关河口为下游,长211公里,华县船北以下,河道蜿蜒曲折,单股无汊,由于泥沙淤积和受黄河三门峡水库回水影响,河道纵坡由1/5000渐变为1/6000。 渭河渭河下游在三门峡水库修建前为输沙近于平衡的相对稳定河道,渭河入黄口高程(潼关高程)323米(1000立方米每秒流量水位)。 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回水淤积影响,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最高曾到329米,因而影响渭河下游河道也淤积抬高,常有洪泛发生,因而在渭淤36断面以下的208公里,两岸修建堤防控制,并建有一些护滩控导工程。 大堤维修及河道整治工程任务较大。 后三门峡枢纽经过两次改建并改变水库运用方式,潼关渭河入黄高程有所降低,大致稳定在326~327米。 渭河流域范围内大部分为深厚的黄土覆盖,质地疏松,且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富含碳酸钙,易被水蚀;加之历史上长期滥垦乱伐,植被遭到破坏,以及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因而水土流失严重,使渭河成为一条多泥沙河流。 5 渭河现状编辑本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渭河。 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 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 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 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 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 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渭河的主要来沙支流是葫芦河、泾河和北洛河,年输沙量分别为0.66亿、3.09亿、0.97亿吨。 河道来水含沙量大,不仅淤积抬高河床,威胁两岸安全,同时淤库淤渠,给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带来问题。 6 面临的问题编辑本段6.1 水灾泥沙一、渭河小水大灾 泥沙淤积祸害洪涝灾害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渭河是黄河流域第一大支流,陕西华县站以上流域面积10.65万平方公里,2003年8月24日到10月13日,由于受大范围暴雨影响,发生了自198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历时50天,先后出现了六次洪峰(以下简称渭河“03.9”洪水),首尾相接,洪量不断叠加,演进慢,历时长,洪水总量达到渭河1954年洪水的两倍多,渭河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秋汛,形成了“小洪水、高水位、大灾害”的被动局面,灾害损失是惨痛的,教训是深刻的,引发出的问题是令人深思的。 6.2 干旱缺水二、干旱缺水制约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 据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规划资料,渭河干流1991-2000年年均降雨量537毫米,1956-1996年年均降雨量628毫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15%;而径流量则从80.23亿立方米,减至48.11亿立方米,前者较后者减少约40%。 通过渭、泾、洛河的水沙和泥沙淤积简况渭河下游到2002年汛后,累计淤积泥沙13.65亿立方米,为三门峡建库以来淤积最严重时期。 从渭河口的潼关到咸阳长达200多公里的渭河河床,都不同程度地被泥沙淤积所抬高,其最高位置在潼关,曾经比建库前抬高了5.25米;泥沙淤积末端逐年上延,目前已经延伸到咸阳铁路桥位置,即渭淤35断面处;对于两岸带来的影响如同雪上加霜。 1992年8-9月间的北洛河大水,三门峡库区华阴部队农场田地上的泥沙淤积曾厚达1米多。 7 解决途径编辑本段7.1 水环境一、解决渭河水环境问题的途径解决渭河洪涝、干旱等问题的四大途径:一是开源,搞好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二是防治水污染;三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四是跨流域引水,包括曾经做过一些前期工作的(1)引洮(河)济渭;(2)引嘉(陵江)济渭;(3)引(重庆)小(江)济渭等方案。 7.2 水土保持二、水土保持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渭河渭河最大的生态系统建设工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中国西北地区,有水就有绿洲,无水一片荒凉;塔里木河和黑河都是通过紧急输水来挽救其下游生态危机的。 渭河水资源开发利用,从过去的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发展到生态用水,并且把水保生态和生态用水纳入国家和行业规划。 据水利部《2005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总用水量5633亿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92.7亿立方米,虽然数字和所占比重不大,但意义重大;这是认识上的飞跃,理论上的突破,实践中的发展。 8 治理建议编辑本段1、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促进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于2005年12月已经国务院正式批复,规划包括了防洪、节水、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水资源配置、基础技术研究等多项内容,是一个综合性的解决渭河存在严重问题的规划。 因此,全面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对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施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近期要持续推进渭河流域防洪减淤体系的建成,同时,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加大节水和治污的力度,把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放到突出位置。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健全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用水管理制度,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切实加强以多沙粗沙区治理为重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南山支流治理和水源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 进一步深入分析渭河流域当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从更高的层次上研究和探索渭河流域的治理措施。 2、 加快“引汉济渭”工程建设步伐,破解水资源短缺“瓶颈”渭河流域主要是资源性缺水,其水资源已经难以支撑关中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已成为制约陕西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 缓解渭河流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资源短缺问题,首要和可行的是实施省内跨流域调水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中明确提出解决渭河流域缺水问题的重点调水工程,是促进关中地区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战略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近期应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建设,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基础上,形成陕西水资源配置的总体格局。 3、探索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维护渭河健康生命水的资源特性、流域特性、功能特性、服务特性决定了水资源必须进行统一管理,这也是新时期治水方针的要求。 目前,渭河水量统一调度初步建立了计划用水制度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用水,促进了流域内水资源合理配置,标志着渭河流域水资源向统一管理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鉴于渭河流域复杂的情况、特殊的河情,加之基础工作薄弱,技术管理手段落后,许多基本情况、基础规律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调度过程中暴露出的许多问题不能有效解决,调度工作在很多方面难以满足水量统一调度的要求。 近期要加强水文监测及取、退水计量设施建设、水量调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和基础研究工作,推进水量精细化调度和干、支流水量统一调度的实施。 同时,要以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为基础,理顺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的关系,在流域水资源管理及水量统一调度中找准两者的结合点,明确事权划分。 4、构建渭河绿色生态长廊,支撑关中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渭河治理中,要以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加快渭河水生态环境建设,将渭河建设成为生态型河流,促进关中地区经济率先发展。 近期,以渭河河道水环境为依托,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渭河沿岸各大中城市的城市规划,立足于大关中建设,尽快推动陕西省绿色生态渭河建设,构筑关中绿色生态走廊,支撑“关中—天水经济带”建设。 解决渭河水资源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协作,共同行动,转变用水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努力解决好渭河水资源问题,使渭河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5、渭水 - 建国后的改造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治理渭河干支流河道的同时,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陆续问世。 由我国近代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在30年代主持兴建的泾惠渠,经过整治扩建,引水能力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6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现在的5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相应由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成为一个亩产千斤的先进典型灌区。 自从宝 鸡峡塬上干渠于1971年建成后,引渭灌区灌溉面积已达300万亩。 1950年建成的洛惠渠,1976年扩建了洛西工程,灌地已达77万亩。 1970年建成的东方红抽渭灌溉工程,装机容量千瓦,八级提灌累计最高净扬程86米,灌地130万亩。 1981年建成的千河冯家山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可灌地136万亩,其引水干渠于1973年建成了万米隧洞(实长米,过水能力36立方米每秒)。 渭河南岸支流石头河上的石头河水库于1984年建成,最大坝高114米,总库容1.47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672平方公里。 水库设计开发任务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设计灌溉面积128万亩,装机4台,总容量2.15万千瓦。 实际装机3台,总容量1.65万千瓦。 9 相关问题编辑本段9.1 主要问题①河流水沙循环通道不畅,河床失稳;②枯水期水量严重不足,河道水流连续性受到威胁;③水环境质量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④河流生态结构受损;⑤洪水风险和洪涝灾害问题突出。 ⑥下游三门峡威胁渭河9.2 主要措施①构建水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体系; ②构建洪水管理体系;③完善河道监测评价及劣变应对体系;④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⑤构建渭河旅游娱乐生态景观体系;⑥组建一支河流综合管理队伍等。 10 管理条例编辑本段《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开始面向全省征求意见。 条例指出,渭河流域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凡是在渭河干流、重要支流上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需要取水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水资源论证报告书。 按照保护级别,条例中将渭河流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二级保护区,并明确,必要时,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保护区由所在地县政府设置标牌、界桩,区内禁设排污口。 每过一个时期,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质量状况和重点排污单位的水环境信息,开展渭河流域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并将其纳入企业环境信用体系。 在修建、修整河堤、堤顶路时,在符合渭河流域综合规划和有关专业规划的前提下,规定渭河城市段可以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在堤顶路上修建护栏、凉亭等,在有条件的河段,还可以修建渭河绿地公园。 在渭河流域,由于河道采砂实行许可制度,任何人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在河道内违法采砂,并禁止企业或个人将建筑、生活废品以及其他废弃物倒入渭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 凡是违规倾倒废品、废弃物者,除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省渭河流域管理机构责令清除补救外,还将处以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不准向渭河流域丢废品,不准在渭河洗车望采纳
黄河的洪水会不会淹到郑州市?
黄河的洪水不会淹到郑州市。 2020年8月7日,记者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获悉,受近日降雨影响,黄河潼关水文站6日23时54分,出现5060立方米每秒的洪峰流量,为黄河2020年第3号洪水。 根据天气形势预报及黄河中下游水情,三门峡水库已于6日20时起敞泄运用。
小浪底水库于6日20时起按出库流量1000立方米每秒拦蓄洪水。 为做好本次洪水防范工作,黄河水利委员会已经向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省水利厅发出通报,要求相关省(区)和单位高度重视,全力做好黄河小北干流、三门峡库区洪水防御及下游相关防汛工作。
黄河水利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已向流域相关省区水利厅,西部、北部战区和黄河上中游水调办发出紧急通知,提请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水利厅对当前防汛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加强河势、工情观测。
加强堤防巡查和工程防守,及时报告重要汛情和动态,水文部门也将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和雨水情变化,及时发布相关预报和通报。
扩展资料:
2020年8月7日上午,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岳中明主持召开防汛抗旱会商会,分析研判本轮强降雨过程和第3号洪水防御工作,要求相关部门和单位毫不松懈、全力以赴,做细做实各项防汛工作,确保防汛安全。
8月4日以来,宁夏东部、陕西北部和东部、山西中部和西部等地部分地区降大到暴雨,其中陕西延安、榆林、商洛,山西吕梁,河南新乡和开封等地降大暴雨;黄河中游山陕区间无定河、清涧河、延水、三川河、屈产河及渭河等河流出现明显洪水过程。
其中渭河支流北洛河上游发生超警戒流量洪水,黄河中游干流龙门水文站6日零时48分出现433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潼关水文站当日23时54分流量达5060立方米每秒,形成黄河2020年第3号洪水。 会商中,相关防汛职能部门汇报了第3号洪水防御工作开展情况。
并根据8月6日以来伊洛河、大汶河雨水情实况,分析预测未来降雨情况以及黄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大汶河流域水情趋势。 岳中明要求。
一是全力做好洪水防御。 当前,黄河仍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流域天气复杂多变。 强降雨天气频发多发,各级、各部门不能有丝毫麻痹松懈,仍要全力以赴,做细做实各项防御工作,确保防汛安全。
二是科学调度水库。 龙羊峡、刘家峡水库继续按照当前调度方式运行。 根据上游来水情况,加密会商,滚动调整水库调度过程,控制龙羊峡水库不超设计汛限水位2594米,适当增加下泄流量;刘家峡水库继续按2300立方米每秒流量下泄;小浪底水库转入防洪运用,保持3条排沙洞全开。
三是高度重视大汶河防洪工作。 派出联合工作组,对大汶河流域工程及河道过流情况进行排查,检查强降雨防范和防洪工作开展情况,全面掌握重点水库工程和调度运行情况。
四是加强信息报送。 继续向水利部报送近期黄河雨情、汛情和水库调度意见,确保信息上传下达,为防汛工作赢得主动。
黄河是怎样变化
一、黄河水资源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 文摘: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黄河两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亿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亿m3左右。 从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有22年断流,根据预测:正常来水年份情况下,2010年黄河流域缺水40亿m3,2030年缺水110亿m3,2050年缺水160亿m3左右,由此可见,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水危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为此建议:在法律上确认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权限,理顺黄河水资源管理体制;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建立和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黄河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 1、黄河水资源现状 据统计,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580亿m3,仅相当于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却承担着向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同时还担负着向流域外远距离调水。 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发展,两岸年用水量由50年代的122亿m3猛增到90年代的300亿m3左右。 其中农业用水是大头,约占92%,工业生活用水约占8%。 从1972年起到1999年的28年间,黄河下游有22年断流,而1996、1997、1998年连续三年的断流时间均超过100天,1998年则长达144天。 根据预测:正常来水年份情况下,2010年黄河流域缺水40亿m3,2030年缺水110亿m3,2050年缺水160亿m3左右,枯水年份还要增多。 由此可见,用水需求已超出了黄河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水危机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 为了缓解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和黄河下游断流形势,国家计委、水利部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和《黄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并于1999年初,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了水调局,从1999年3月17日开始,对黄河供水实行统一管理和有计划的调配,自此以后,黄河下游未出现断流现象。 2、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 自实行水量统一调度以来,黄河下游断流现象虽然未再出现,但由于黄河属资源性缺水地区,加之流域统一管理十分薄弱,黄河断流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具体表现主要是: 2.1、在管理体制上,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权限尚未明确,缺乏广泛的水行政管理权 根据流域机构“三定”方案,流域机构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而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它只能根据水利部的授权在本流域内行使水行政管理权。 既然是授权,就不可能有完全的“权”,它因授权而具有的管理职能就肯定不会跟法律确定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行政管理职能一样,它的职能范围要比后者窄很多,因而就不可能对本流域的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在每年用水高峰的4~6月份,为了争抢黄河水,即使是黄河系统管理的引黄涵闸,也不时受到地方行政干预而难以按计划调度运行,使原本并不复杂的引水变得复杂而无奈,给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平添了许多被动和难度。 2.2、在用水机制上,不鼓励节水的机制,使得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现有的用水机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节水无奖、浪费不罚、用多用少一个样。 这样的用水机制让人感觉到用水多少与自己的经济利益关系不大,同时黄河水资源费尚未征收、水价又偏低,加上节水“投入成本较大”,使用水单位感觉到节水收益甚少,甚至不但不收益还要“赔本”,在现实中,搞节水与多用水的费用比起来,在很多情况下,多用水比搞节水措施费用要低很多,在市场经济下,谁愿意去多化那份钱。 所以,人们都明白黄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已严重影响了沿黄两岸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农业的生产及发展,可是在节水上,谁也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于是,农业灌溉中仍是大水漫灌;各类引黄灌区工程不配套,渠道及建筑物老化、失修,渠道衬砌状况差,也任由它跑、冒、滴、漏;工业用水中单位耗水量偏高,也不去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可以说黄河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与我国现行的用水机制有很大关系。 2.3、在水资源管理方式上,仍是简单粗放、低水平的管理。 其主要表现有三:第一,黄河部门对黄河水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手段,难以控制和协调用水户的取水,以至在取水过程中存在着用水户的计量设施施测误差很大,有些用水户在取用黄河水时甚至根本没有安装计量设施,用水户们瞒报、虚报或不报实际取水量的现象时常发生;第二,基层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引水过程中不去实测引水流量,有的只是目测或者干脆坐在办公室里“估计”,另外还有一部分基层管理人员对计量设施的计量方法、技术原理和操作规程等知识掌握的很少;第三、黄河部门只管放水,而很少真正掌握引水的用途、水的利用效率、水量的超指标引水以及用水户的节水措施等。 这样的管理方式难以对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实施有效的科学管理,也难以使用水户在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真正信任和服从黄河水资源管理部门,从而使黄河部门的职责和权威无法真正到位。 2.4、在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上,黄河系统内仍存在着“多龙管水”,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专家们早就呼吁,应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 这一理论当然是针对水资源的区域管理与流域管理而言的,但是,我认为它也应该包括水资源的“归口”管理,而在我们黄河系统内,“管”水的口还真不少,比如黄河取水许可、水量调度、水质管理权分别隶属于不同部门。 就拿山东局各局属单位来说吧,水政(水资源)科、防办(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闸科)都从不同角度对黄河水资源进行管理,水政(水资源)科一般负责年度取水计划、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情况统计、水费征收,每月要填报逐日取水量用报表,年终对全年取水进行汇总、总结;防办(有的局是工管科、有的局是涵闸科)一般负责水量调度、水量分配、涵闸维修管理等,每月有涵闸(虹吸)逐日放水量月报表,年底还有涵闸资料整编。 虽然各口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各口在管理中工作中难免有所重复,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减员增效,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造成推诿,甚至扯皮,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 2.5、在黄河水资源管理的法律保障上,立法滞后,配套法规不健全 由于黄河实行流域管理,黄河水利委员会只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在制订有关法规、政策时,既无政府可靠,又无人大可依,所以在有关法规、政策的制订和出台上往往要相对滞后并且难度很大,使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缺乏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征收黄河水资源费的法律依据问题,新水法规定:“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新水法已颁布实施近二年了,也未见关于黄河水资源费征收的有关规定。 3、几点建议或意见 3.1、在法律上确认流域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权限,理顺黄河水资源管理体制 由于流域机构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权限,缺乏完全意义上的水行政管理权,因而十分不利于黄河水资源的管理,给黄河水量调配、水质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工作造成很大的被动。 当初国家设立流域机构,本意是想更好地管理流域水资源,现在因为流域机构缺乏法律上的“名份”而影响和束缚了流域水资源的管理,因而应该通过法律程序给流域机构一个“名份”。 专家们针对黄河断流、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早就呼吁:建立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保护统一管理体制;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的权属管理,以实现防洪、供水、用水、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与回用、地下水回灌一体化管理。 在建立这种管理体制的同时,应加强管理力度,完善制约机制,对内要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人员素质,对外要加强用水监督和检查,建立一套需水—供水—取水—用水调查(报告)的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缓解水危机的矛盾。 鉴于黄河系统内部多口管水的状况,建议有关部门尽快予以理顺,该合并的口就合并,该集中的权就集中,真正建立起一个上下理顺、对口管理、职责分明、权限清晰的黄河水资源管理体系。 3.2、坚持开源节流和保护并重,把节约用水放在首位 黄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已确定,黄河水资源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要想增加黄河水资源的可供利用量,利用多种水源,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等措施未尝不可,但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那毕竟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作为中国第二大河的黄河,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从长远计,从长久计。 前面已经提到,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92%,节水潜力比较大。 因而应该把节水放在首位,完善用水机制,对各类用水实行定额管理,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对浪费水资源行为实行惩罚性水价,同时对节水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农业用水的使用率,积极兴建喷灌、微灌、滴灌设施,积极推行节水设施及技术,同时对新建、改建项目加大督查力度,督促其使用国家定点节水产品,使节水行动进入每个行业、每个领域,采取有力、有效的措施使黄河水质不受污染,从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去管理水资源。 3.3、建立和完善黄河水资源管理法规,为管理黄河水资源提供法律依据 目前有关黄河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很少,也很不配套,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河”、“依法管水”,另外由于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存在,也使一些有关黄河水资源管理的法规、规定很难出台。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黄河,我们在依靠行政、经济手段对其实施管理的同时更应该依靠法律来对其进行管理。 因此应该尽快出台《流域法》、《黄河法》、《水资源管理条例》、《黄河水资源费征收办法》、《黄河下地水资源管理办法》、《黄河节约用水管理办法》、《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办法》等,为黄河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使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 作者单位:滨城区黄河河务局 二、黄河断流及流域生态环境建设 黄河断流始于1972年,90年代趋于频繁,断流时间与距离不断延长,黄河下游有变成间歇性河流的危险。 黄河断流的现状与态势 黄河断流始自1972年山东省利津,后来日趋严重。 1972~1998年的27年间,下游有21次断流,特别是90年代,年年断流,且首次断流的时间提前、断流时间和距离不断延长。 断流严重的1997年,山东利津站全年断流13次、累计226天,330天无黄河水入海,断流起点已上延到开封柳园口附近,全长704公里,占黄河下游河道长度的90%。 不仅如此,黄河中游各主要支流也相继出现断流。 黄河源头1997年开始出现断流,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1999年春也出现了首次断流,完全暴露的河段达8公里。 黄河断流的影响 黄河断流使沿黄地区水资源出现供需失衡,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对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增加了下游防洪的隐患。 给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危害黄河下游1972~1996年因断流和供水不足造成工农业经济损失累计约268亿元,年均损失逾11亿元。 90年代,由于断流日趋严重,年均损失已达36亿元。 农田受旱面积累计470万公顷,减产粮食98.6亿公斤。 胜利油田因减少注水,减产原油数十万吨。 黄河水每年给山东带来的经济效益达100亿元,由于断流而影响了山东经济发展,1997年那次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断流,给山东省造成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滨州地区,仅1992~1998年的7年间,由断流和污染造成工农业损失15.8亿元,其中农业损失4亿元,全区还投入抗旱资金3.5亿元。 黄河断流使三角洲面临严重水资源危机,将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黄河断流,也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山东东营、滨州、德州等城市经常由于供水不足,采取限时限量供水。 对沿河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岸侵蚀后退。 由于入海泥沙减少,使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变为以净蚀退为主,造成海岸后退。 二是地下水环境恶化。 由于地表淡水补给减少和地下淡水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咸水入侵,水质恶化。 三是地表水环境容量减少,污染加重。 由于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地表水减少,使主要河流的污染物浓度不但超过了渔业用水水质标准,而且在一些支流的中下游河段已达到或超过鱼类致死浓度,许多河段鱼类基本绝迹。 四是河口地区土地盐碱化、沙化,使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黄河三角洲地表植被十分脆弱、极易演替。 植被以草地为主,现有各类草地21.8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场18.5万平方公里,由于断流,不仅土壤盐碱化,使草地向盐生植被退化,而且还影响人工草地生长。 五是河口地区及近海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种群和遗传多样性丧失。 断流使三角洲湿地水环境失衡,严重威胁湿地保护区数千种水生生物、上百种野生植物、180多种鸟类的生存和繁衍,造成生物种群数量减少,结构趋向简单。 断流使渤海水域失去重要的饵料来源,影响海洋生物繁衍,十多种鱼类不能洄游等。 河道萎缩,改变了河道冲刷模式泥沙淤积使河道萎缩,河床抬高,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悬河,降低了行洪能力,增加了决口和改道的风险,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从水文上看,黄河断流属于水量季节性变化。 但实质上,断流是人类对水资源用量超过其自然限度,是人类需求与脆弱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 用水量剧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特别是90年代以来,降雨、径流偏少,人均和亩均水量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干旱是黄河断流的自然原因。 黄河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用水量剧增。 黄河水有90%用于农业灌溉,引黄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80万公顷增加到1994年的731万公顷。 全流域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的用水量逐年增加:1949年为74亿立方米,50年代为124亿立方米,90年代增加到296亿立方米。 现在黄河流域实际用水量已超过370亿立方米,所以冲刷河道的生态用水(210亿立方米)根本没有保证。 目前黄河径流的开发利用率已超出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的50%,超过国内其他江河和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利用水平。 可见,用水量剧增是黄河断流的根本原因。 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青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境内流域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19.6%,径流量却占黄河总径流量的近1/2。 植被破坏导致草地沙化和水源涵养功能下降。 80年代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径流开始出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进入90年代后,减少更为明显。 1997年1~3月的径流量减少23%,降到历史最低点,源头首次出现断流,下游出现历史上最严重的断流。 黄河上中游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泥沙俱下,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16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的泥沙年均达4亿吨,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已高出两岸土地3~10米,形成近千里的地上“悬河”,下游河堤形成“越加越险、越险越加”的态势。 缺乏统一管理,水利用率低黄河干流骨干工程和大型灌区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和地区,尚未健全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很难做到全河统筹,上、中、下游兼顾。 上游灌区面积占全流域的27%,但耗水却占全流域灌溉用水的44%。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工业用水重复率仅20%~30%,万元产值的平均用水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倍多,高出用水先进国家6倍以上。 经营管理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是黄河断流的主要原因。 另外,全流域工业废水处理率不到21%,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 缓解黄河断流的基本对策 黄河下游日益严重的断流早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对断流原因、影响和对策等进行实地考察和研讨,并提出许多观点与建议。 缓解黄河断流的基本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实行全河道水量统一调度; 2.坚持节水方针,发展节水型农业,建立节水型产业; 3.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4.加快南水北调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