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 古籍修复师的故事 修复古籍吗 的哥

收入 古籍修复师的故事

新华社北京8月16日电 8月1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你见过“的哥”修复古籍吗?古籍修复师的故事》的报道。

有这样一个职业,被称作为古籍续命的“书医”。

他们每天都与古籍做跨越时间长河的对话,倾听古人笔墨的声音。他们深居简出,倾尽心力,只为将一卷卷古籍尽可能地去除病害,恢复旧貌。这就是古籍修复师。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的哥”改行 收入低到不敢给家人说

2012年,当时38岁的杨世全怎么也没料到,自己会从当时收入不错的出租车司机,改行成了一名收入微薄的古籍修复师。

那是5月的一天,天气不错。开了好几年出租车的杨世全与出租车公司的合同期满,他到社保局为自己交社保时,看到一则招收古籍修复人员的招聘广告,落款为“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

杨世全十分好奇,作为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事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成都散落民间的碑刻特别多,我小时候就特别感兴趣,常常去看碑刻。”杨世全说。

他被那则招聘广告勾起了好奇心,兴冲冲地报了名,却受到招聘人的质疑:“你是出租车司机?那你性格毛不毛躁?”

本来抱着试试看想法的杨世全,顿时有点赌气:“你别小看我,我可是出了名的服务周到。”

“那好啊,这里有些资料,你入职后3个月就考试,考这些基础知识,考过你就留下,考不过还请你另谋高就。”招聘人正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负责人彭德泉老先生。

杨世全接过资料,是一套打印的古籍修复常识。他利用每天上下班的一个小时通勤时间,在公交车上反复背诵。一开始是死记硬背,但背着背着,他竟入了迷,不知道有多少次,他忘了在家门口下车,嘴里念念有词,竟随着公交车一路向城外驶去……

出租车

最开始,所有人都以为杨世全会放弃。毕竟38岁再改行,跨度如此之大,困难可想而知。但3个月后考试,杨世全给了大家一个惊喜,他硬是背得滚瓜烂熟,成功过关。

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因为当时修复中心是民营企业,尚未打出名气,收入不多,个人月工资只能发400元,和杨世全开出租车时每月7000元的收入相比,简直从云端掉到了地下。

杨世全不敢给家人说,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不敢暴露自己微薄的薪水。直到2015年修复中心名气渐响,收入才慢慢涨上来。

日子像流水一样淌过。他在近乎虔诚的学习下,掌握了古籍修复的要领,曾参与修复了1300余年前的唐人手写经卷。

走南闯北 职业末期寄情于古籍修复

2016年,当时48岁的巴中汉子赵碧洲怎么也没料到,坐过办公室、管过人事、创过业、进过厂的自己,居然会成为古籍修复师。

赵碧洲的经历相当丰富。他先在老家某企业的办公室干了8年,辞职下海,到一家省属企业珠海分公司从事人事管理,4年后再次变动,在南通某上市公司进行库房管理,快近天命之年,他又来到了成都。

同为巴中老乡,他很早就认识彭德泉,但从未想过自己也会走上修复古籍的道路。这一次却有不同,彭德泉激将他:“人择行业,这个行业也择人,要不你先试一下?”

这一试,就停不下来。拜了好几位名师,加上自己的揣摩,赵碧洲连续好几次在修复中心举办的“纸质文物修复技艺大赛”中都名列前茅。2023年四川省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他又获得了纸质文物修复类别的二等奖。问其心得,他的回答是:“先是喜欢,后面就成了热爱,就愿意把时间都投入到古籍修复上。年龄大了,也没火气了,心细了,手就巧了。”

在修复古籍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意外的惊喜发现。“看到这些文字,活生生出现在我的面前,我会有一种震撼,会觉得自己做的工作非常有价值。”赵碧洲说,“如今,杜甫草堂等知名文保单位,也会邀请我们去做古籍修复。没想到我职业生涯的末期,竟然还能如此多姿多彩!”

时间

黎彦君 出自师范 “95后”打开自己的古籍世界

淡淡的糨糊味、清脆的锤击声、细微的翻纸声……走进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如同来到古代的文印作坊,时间也仿佛放缓了脚步。

27岁的黎彦君是师范专业毕业,从事古籍修复已有7年时间。一次偶然机会,她知道了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文物修复的独特魅力,让她加入了古籍修复的团队。

经过6个月的基础理论学习和初级技能培训,她顺利从培训班毕业,也喜欢上古籍修复这份工作。“真正从事这份工作后,虽然每天都跟古籍打交道,有些枯燥,但内心很安宁。”黎彦君说,古籍修复很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在工作中,自己的性格被不断磨炼,以前比较浮躁的自己慢慢变得安静。

有时,为了修复一本破损的古籍,需要比对调试几百次才能让修复纸的颜色和古籍上的一样,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学到很多新知识。“这份工作其实很有趣,它并不神秘,很多时候也是熟能生巧,在修复时,我很享受这个过程。”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次独立修复完一本古籍。在熬了2个月后,当那本修复完的古籍放在自己面前,表面看起来平静的她,内心已经波涛汹涌。“那是我第一次独立进行修复工作,中间遇到很多困难,有的修复工具不趁手,在前辈的指导下,我还自己打磨了一些小锤子、小镊子这样的工具,时间很紧张,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修复。”黎彦君说。

作为年轻的古籍修复师,黎彦君立志在行业内深入钻研下去。“随着社会的变迁,古籍修复师的工作范围在日益扩大,不仅需要修复古籍,还需要修复字画、拓片,甚至是结婚证、钱币、档案等,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成为多面手。”


南京小伙修复700岁“国宝级”古籍,古籍修复的技术含量有多高?

古籍修复师听起来是一个非常酷的工作,很多人在小的时候也幻想过从事这样的职业。 中国历史更是有上下五千年之说,先辈更是留下了非常多珍贵的文物和古籍供大家参考。 但是古籍长时间的流传会被时间以及其他空气中的物质氧化,难免会出现很多破损的情况。 而且古时候的保存方法也不是很好,古人又喜欢用墨水写字。 墨水在长时间的氧化后,往往会出现脱落的情况。

南京图书馆有一位“90后”古籍修复师,这名小伙修复了700岁的“国宝级”古籍。 而他修复的两册古籍是元刻本医书《永类钤方》的修复 ,这部古籍爷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 《永类钤方》 是李仲南撰写的医疗作品,这本册集共有22卷。 分别针对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包括妇科证治方论 以及产科证治方论 。 更是首创了过伸法处理腰椎骨折,丰富了创伤骨科的诊断治疗经验。

这本古籍的修复可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修复这两册古籍的年轻人仅仅是一位30岁出头的90后。 这位年轻人大概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更是进行了详细的古籍查询和对证进行修复工作。 在修复之前《永类钤方》 的部分页面上有水渍和霉斑,这些都是因为时间长久的原因造成的情况。 而且还有酸化和脆裂的现象发生,全书的书口也都断裂。

修复的工作可以说是精中求精,是非常困难的一项任务。 毕竟首先要将整本古籍拆开去寻找问题的缘由,再根据古籍的内容去进行选配和重组。 有的页面因为过于残破,需要去寻找能够修补古籍的纸张。 这类纸张的寻找也是很有讲究,要根据远古籍的材质和颜色进行搭配。 常常需要在几万张纸中去寻找最适合的一张,甚至还要对纸张进行纤维检测,去对比其竹含量最相近的纸张。

赵碧洲

修复师辞高薪工作为古籍续命11年是怎么回事?

“补天之手,心细如发”,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写的是应具备的本领。 鲁萌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副主任,11年前她辞去高薪汽车销售经理的工作,沉下心来跟时间赛跑为古籍续命,最深刻的是修复了一张结婚证。

鲁萌说她之前看过一位修复师修复古书,她就觉得非常好奇,就进入到了修复古书的行业。 她修复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本小人书,而印象最深的就是修复的结婚证,因为两人吵架就把结婚证撕掉了,她也尝试给修复好了。

扩展资料

修复古籍的难度

修复古籍的工作区像厨房一样,有豆浆机、面粉,还有冰箱。 被虫蛀的古籍需要冷藏,以防细菌进一步感染;豆浆机和面粉则用来熬制糨糊,阴天湿度大,就熬得浓,晴天则熬得稀;修复的书如果纸张厚,也要熬得浓一点,纸张薄,就稀一点。 要确保糨糊刷到书页的时候不浓不稀,粘上毛边纸之后干净平整,没褶皱。

一本书从书库提取后,修复师先要拍照存档,记录下种种病害,然后进行拆页、编号、选配补纸、清洁书页、修补、润湿压平、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十几道工序。

古书多磨难,虫蛀、鼠啮、火烬、脆化、酸化、粘连、絮化……每一种疑难杂症都不好对付。 被酸化的,得采取酸碱中和的办法,把古籍的书叶泡在碱性溶液里;书页粘连的,得给古籍包上皮纸和毛巾,放在竹屉蒸笼上蒸熏,让纸张间的墨汁和水渍慢慢化开。 古籍修复师的每一个动作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都将对书籍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修复师袁华琴:让古籍重生

珍贵的历史古籍、一把有了年头的剪刀、一把自制的木槌、一瓶精心调制的糨糊,手下是外行看不出门道却必须过硬的技法,光阴在双手与古籍间流转昨日,记者在屏山县图书馆内看到,古籍修复师袁华琴正在认真地把一册册不同年份的古籍修缮整理成册,让其承载的一段段文化记忆再度可以触摸、阅读和流传。 精心修复镇馆之宝屏山县图书馆二楼左侧角落有个约20平方米的古籍修复室,里面放着一排书柜和一张修理台。 袁华琴正埋着头修复古籍,她一只手轻轻按压着古籍的一张破损页面,另一只手用蘸有浆糊的毛笔细心地涂着破损页面的边缘。 别把窗帘全部掀开,光线太强对书籍不好。 感觉到有强光,袁华琴蹭地抬起头,认真地说,强光和高温都会使古籍受损。 是的,这个密闭的修复室仅有一盏暖光灯,书柜里的每一册古籍都是袁华琴精心照顾的病人,生怕打扰了他们的健康。 袁华琴正在修复的古籍名为《马湖府志》,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书籍,页面呈棕色,上面可见不少虫蛀的洞口,小的约1毫米,大的有1厘米,页边不少已经被书虫啃掉,不过正文的毛笔书法字体和印刷字体都能看得较为清楚。 袁华琴说,这本古籍是目前宜宾市所有县志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屏山县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屏山县图书馆共有1800多册古籍,都是民国以前印制的,内容主要是古典文学和传记类,非常珍贵又有特色。 屏山县图书馆馆长王浩全介绍说,由于几次搬迁,这些古籍多多少少都有些损坏,图书馆安排专人前往成都多次学习古籍修复,希望能够把这些古籍保存得更加完整。 静心才能完成把古籍编好顺序后,袁华琴拿起喷水壶,对补接好的书封喷水。 这个书封不太平展,需要用木槌和大理石把他弄平整。 说完,袁华琴搬来两块大理石制压书板,放在接补好的书封面上,用木槌小心翼翼地在上面敲打。 三锤三压是古籍修复的重要步骤之一,差不多两三天之后书就平整了。 袁华琴告诉记者,等到其他书页补好压平后,就可以装订、入库了。 一般修复一册书要15到40天,主要是根据古籍损坏的程度来看。 袁华琴知道,这是一份必须静下心来才能完成的工作。 修复很多年代久远的古籍的时候,我们都不敢使劲出气,害怕把页面弄坏了。 遇到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宁可停下,哪怕误了工时,也不能继续修补古籍。 专业人员匮乏王浩全说,中国现公藏古籍文献总数超过5000万册,大约有3000万册面临损毁和自然老化等问题,亟待修复与保护。 与待修复的海量古籍相比,修复师却十分紧缺,从业人员青黄不接,年轻人较少。 如今四川的高校没有设立与文献修复直接相关的专业,有的高校只是开设了与文物保护和图书档案管理有关的理论课程,加之大众的不了解,认知度不高,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袁华琴说,古籍修复师是一个比较冷门的职业,技术性强,入门也较难,从业者必须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17144.html
文脉华章 心向往之
广州酒家盈利压力加剧 2024上半年增收不增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