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者周光召逝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据澎湃新闻18日报道,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周光召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8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公开资料显示,周光召,男,汉族,中共党员,1929年5月出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1958年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60年推导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成为国际公认的PCAC的奠基者之一。

周光召1961年回国后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参加领导了爆炸物理、辐射流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等研究工作,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理论设计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6年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将国际编号为3462的小行星命名为“周光召星”。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据《物理》杂志2024年第4期,周光召先生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开创者、奠基人,是中国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领导者。在六十多年的科学生涯中,他纵横多个领域并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从1961年到1979年的近20年时光,周先生将自己的智慧与才华奉献给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 为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的研制成功和核武器的设计、定型立下了不朽功勋。 周先生忠诚爱国、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格局宏大,他倡导民主学风,锐意开拓进取,致力于为核武器事业谋篇布局、夯实根基,在推动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周光召先生在办公室(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图源: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澎湃新闻、中国物理学会期刊网、《物理》2024年第4期


两弹元勋还有几人在世,两弹一星元勋逝世

在世的两弹元勋:王希季、孙家栋、周光召

两弹元勋包括:钱三强、钱骥、姚桐斌、赵九章、邓稼先、王淦昌、彭桓武、程开甲、黄纬禄、屠守锷、钱学森、周光召、杨嘉墀、陈能宽、陈芳允、吴自良、任新民、孙家栋、朱光亚、王希季、王大珩、于敏、郭永怀

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1961年,于敏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氢弹理论探索任务,并取得了我国氢弹试验的成功,1999年被国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梳理发现,至此,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仅剩3人健在,他们分别是:著名空间技术专家王希季、著名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总体技术专家孙家栋与著名理论物理和粒子物理学家周光召。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这是中国人民在攀登现代科学高峰征途中创造的“两弹一星”的人间奇迹。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有哪些人?

1、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2、周光召,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3、唐敖庆,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都有谁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对当年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予以表彰,并授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 陈能宽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爆轰物理学家。 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2、孙家栋

孙家栋是中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为中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中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3、任新民

任新民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 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4、周光召

20世纪50年代周光召主要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参与并领导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

扩展资料

据统计,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江苏和浙江籍人最多,各有6人,此外还有安徽3人,湖北和湖南各2人,云南、辽宁、河北、山东各1人。 钱三强、屠守锷同为浙江省湖州市人,程开甲和杨嘉墀同为江苏省吴江县人。

从教育和工作背景来看,除钱骥、周光召、于敏3人,其余都在国外学习或工作过。 资料显示,钱骥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周光召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因杰出成就后被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于敏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

在留学经历中,元勋们有好几对校友,屠守锷和钱学森都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彭桓武和程开甲都曾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任新民和朱光亚都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 钱学森和郭永怀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最近离开我们的元勋包括朱光亚、屠守锷和陈能宽等。 朱光亚于2011年离世,他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参考资料网络百科-两弹一星奖章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17506.html
对华加征关税就不合理 若美欧电动车追不上中国
OpenAI 竟有一半是华人 四名领导层新星入局 权力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