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前,长沙马王堆相继发掘出三座汉墓,千年古尸、素纱单衣、帛书竹简等几千件文物重见天日,展现出西汉时期的繁华而神秘的社会图景。
10年前,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出版,首次完整揭开了马王堆出土的13万余字简帛文献的“神秘面纱”。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今天(8月18日)上午,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举行。开幕式上,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组织修订策划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修订本)正式发布。
解码两千年前的小型图书馆
马王堆汉墓是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帛书和竹简堪称马王堆出土的“文化宝藏”,先秦哲学、医学、天文等领域的典籍共有五十多种,仿佛一座“两千年前的小型图书馆”,沉淀着古人的智慧,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意义重大。
然而,马王堆简帛的具体内容一直未能完全面世。直至2014年,适逢马王堆汉墓发掘40周年,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裘锡圭先生任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下文简称:《集成》)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马王堆汉墓发掘40年以来,首次全面整理并完整公布马王堆出土的所有简帛资料。
《集成》共分为七大册,前两册为整理图版,中间四册是释文注释,第七册为原始图版,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体系进行编排。它被认为是目前对马王堆简帛文献最全面、最准确的整理文本,曾荣获上海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年)特等奖,成为该奖项空缺14年来的又一部特等奖作品。该书还荣获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图书奖、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出版十年后,修订本有哪些亮点?据介绍,修订组重写了若干篇目,包括《丧服图》、《老子甲本》、《阴阳五行甲篇》、《去谷食气》、《养生方》、《太一将行图》(原名《太一祝图》)、遣册签牌等,对《集成》进行近千处修订。
《集成》修订本还公布了湖南博物院新发现的帛书、帛画残片230余片,附于第七册图版之末;调整《集成》一书整理图版中的帛片60余处,新缀《集成》一书原始图版中未能缀合的残片约230片;对全书图版加以调色处理,更为清楚地展示简帛上的文字和图像。
耄耋之年裘锡圭心系马王堆帛书
“马王堆帛书的整理工作,没有止境!”裘锡圭是对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献进行初次整理的学者之一。50年前,马王堆发掘完成后,裘锡圭就曾与唐兰、张政烺、朱德熙等老一辈学者一起,初次整理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献。后来在《集成》编纂过程中,裘锡圭担任主编,带领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全体教师,将6年的心血倾注于一书。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裘锡圭,与马王堆汉墓简帛的缘分,仍在延续。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老子》的两种写本,一般称为甲本、乙本。《老子》面世既早,流传又广,异文众多,各种版本错综复杂。马王堆帛书本与其他版本的文字异同,对于理解《老子》的真义具有重要意义。
“裘先生很重视修订工作,很早就开始把这项任务提上日程”,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娇介绍。从2021年9月13日列出修订计划,到2022年9月,裘锡圭先生大约用了一年的时间对《老子》进行修订,包括重写7000字的《老子》甲本注释。
由于当时是疫情期间,加之裘锡圭患有青光眼,视力日益模糊,刘娇便在语音通话中向他朗读《集成》本《老子》释文注释。裘先生听后,提出修订意见,再由刘娇记录下来。一通通语音电话,一次次朗读与交流,加之对旧文的挖掘,对新见的吸收,最终融汇成崭新的《集成》修订版《老子》。
数十年如一日,与甲骨、青铜器、竹简木牍、帛书为友,即便已是90岁高龄,裘锡圭依然坚持每天工作2到3小时,耕耘着他热爱的园地。这种坚持,令年轻教师们动容,也激励着他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复旦团队合力“十年磨两剑”
去年八月末,暑热未歇,复旦园迎来新学期。光华楼内,与马王堆简帛结缘的人们围坐在一起,摊开近一年完成的《集成》修订稿的初稿,逐篇审读,沉浸其中,不觉时光流转。
这场在复旦大学举行的《集成》修订审稿会上,5天,12位修订人员与编辑通读修订稿,有任何疑问都提出来一起讨论,一条条过,一篇篇审,直到所有篇目审读完成。
古文字学界的团队合作、集中编纂经验,长期证明行之有效。中心在编纂《集成》第一版的过程中,于2010年1月在上海崇明、11月在江苏金坛、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先后召开编纂工作会议或审稿会议,交流经验、互通有无,推动编纂工作的进程。
“集中编纂和审稿的优势在于,让所有编纂成员在一定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到这一件事情上,免除其他工作或事务的打扰。”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修订工作秘书张传官研究员说,“通过审稿会现场的充分讨论和交流,可以迅速、逐个解决疑难问题,一步步推进相关工作。”
由于集中讨论,效率较高,原定30日结束的会议,至27日就提前完成修订审稿工作。后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作者们根据审稿会的意见修改、定稿。
《集成》修订过程中,刘钊对全部流程进行安排和指导。修订组的每一位成员默默付出,不计名利,只为《集成》修订达到最好的面貌与效果。
“十年磨两剑”——中心教师这样形容《集成》编纂与修订的历程。《集成》编纂耗时6载,修订又用时4年,其中负责具体篇目的人员有变动或增加,各自都有瓶颈期,或是数易其稿。不变的是这群人对马王堆简帛整理与研究的赤诚之心,对还原简帛文献本貌真意的追求。
擦亮“马王堆学”
马王堆简帛原本被存放在长方形的盒子里,帛书大都以折叠状态被放置,被形容为“黑乎乎的一摞黏在一块儿,并呈长方形就像一块泥砖。”这些“泥砖”经过修复装裱后,拍摄照片,逐一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等待拼缀与释读。
长埋地下千年,被折叠放置的帛书,会有一些字被印到相叠的页上去,即“印文”。这些印文在整理帛书时发挥很大作用。时任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广濑薰雄说:“我们把原来的字和印文一一核对,有时候原来的字残缺了,但印文还存在,可以据此释出已经残缺的字。有时还能根据印文找出残片的位置。”
在拼缀整理帛书的过程中,修订组成员仿佛在协力还原一幅幅千年以前的“拼图”,不断进行脑力与眼力的挑战。例如,马王堆汉墓帛画《太一将行图》经过拼缀,呈现出一幅由约十六个大小不同、残损严重的帛片组成的帛画。刘钊在《马王堆汉墓帛画〈太一将行图〉新证》一文中对帛画图像的拼缀、解释和题记、祝祷词都进行了全新的考证和论述,并阐释了其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这些最新成果源于《集成》的修订过程,并被《集成》修订本采纳。
初版《集成》认为,“大一祝曰某今日且”八字的残片原本应该在帛画的右上方,这一说法引发了学界的思考。由于帛片的皱缩、断裂、变形等原因,容易造成帛书文字尤其是残字的误释。“祝”字之前的所谓“大一”二字有没有可能是“三”字的误释呢?带着这样的推测,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毕业生、上海大学博士后郑健飞找来这幅帛图的高清图版进行核对,证实了自身的猜想。
由于字形模糊不清或帛片残损严重,马王堆帛书的一些字形仍然存在长期被误释或可以释出而未释的情况,因此修订组成员查漏补缺,进行疑难字词的考释,还原帛书的本意。例如,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陈剑教授指出天回医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中“适其河溉”的“河溉”应读为“滒穊”,意为“稀稠”。根据这一辞例和用法,他进而找到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与之相近的两处语句,并将其重新改释、句读为“河(滒)稠如恒煮胶”、“令其河(滒)溉(穊)适”,三者可以互相发明印证。
在《集成》编纂与修订的过程中,诸如上述简帛拼缀与字词考释的案例不胜枚举。每一次新的发现、每一种新的解读,都让修订组成员们欣喜不已,擦亮“马王堆学”,让今人对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领悟。
“马王堆学”迎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在今年上半年的采访中,裘锡圭先生曾勉励后学:“希望大家能够进一步把马王堆简帛的整理工作做下去,做得更好,使得学界能够更方便地来使用这些宝贵资料。”对中心教师而言,《集成》修订完成,正是一个新的起点,他们将以此为节点,继续前行。
“《集成》对‘马王堆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性的转化,是我们中心坚持‘有组织科研’推出的力作,是‘老中青’三代学人的十年心血之作,对复旦古文字学科的建设意义重大。”在今天会议开幕式上,湖南省博物院“马王堆研究院”成立,刘钊受聘为名誉院长。他表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将继续做好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和增强文化自信推出更多“利器”,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复旦力量。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胡慧中
图 片
受访者提供
责 编
胡慧中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马王堆出土女尸是谁?王堆墓老太太的名字怎么了?
王堆出土的女尸是谁?拥有王堆墓的老太太的名字怎么了?主编会给你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马王堆出土的女尸叫辛茹夫人。 这也是基于考古学家的解释,我们才知道的。 可是最近才发现,叫了几十年的新竹女士错了。 当时人们所理解的辛茹夫人这个名字,原来是用错了字造成的。 其实她不是辛追夫人吗?这位女士叫什么名字?王堆发掘47年来,各路研究者对出土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发现了许多误解和误判。 其中,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在研究了更清晰的文物照片后,发现马王堆汉墓一号墓的主人并非辛追。 文献学家根据出土印章字体分析考证,认为一号墓主人应为毕,因为公布的照片不清,被误读为辛弃疾。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发现的辛丑墓,最大的意义是辛丑尸体的发现。 当这具2000年前的尸体被发现时,它的皮肤是有弹性的,它的链接可以移动。 她的保存原则对古墓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像木乃伊一样。 辛追的发现也证明了尽管机遇。 然而,古代中国似乎拥有高超的技术。 甚至通过解剖可以找到辛弃疾的死因,以及他死前吃了什么。 不能不说考古的神奇。 如果考古学家不抢救发掘,盗墓贼会彻底毁掉她的坟墓。 盗墓贼不仅盗宝,还会破坏自己带不走的或者自己认为不值钱的文物。 以前湖北千年古墓女尸被盗墓贼破坏。 他们认为女尸的丝绸衣服很值钱,就把女尸剥了皮扔进了山洞。 如果考古学家不保护他们,他们的尸体和坟墓将被摧毁。 而辛弃疾墓中只出土了49克素纱禅服,这是我们必须永远包含和代表汉代高超纺织技术的历史教科书。 一号墓的彩绘棺材色彩鲜艳,千年不褪色。 伏女娲画像也证实了古代的生殖崇拜、阴阳学说和《易经》。 至于三号墓出土的十万字帛书,其学术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二号墓出土一具湿尸——辛追。 它外表完整,虚弱,甚至能活动关节,几乎像一个新的死人。 这是世界上保存最久的湿尸体。 它不同于树脂蜡、泥炭鞣制的尸体和埃及木乃伊。 这是另一种震惊世界的特殊尸体。 王堆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初期的手工业、科技、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王堆汉墓发掘至今已有47年。 特殊时代的偶然发现,加上当时自上而下的重视,不仅开创了全国考古大发掘,出土文物也成为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重要基石。 然而,对这些文物的解读和研究,尤其是出土的帛书,仍然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学者的努力。 想看“长沙马王堆汉墓展”,必须先乘电梯到湖南省博物馆三楼,跟着人群,看看当年的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出土的漆器、帛书、素纱衣等文物,然后进入一个巨大的展厅,这是对马王堆一号墓发掘现场的一对一复原。 在博物馆的房间里,墓穴的深度高达18米,贯穿了整个博物馆的三层。 走下下一个楼梯,人们逐渐从墓穴顶部向墓穴深处移动。 周围的光线逐渐变暗。 展出的文物从漆器、帛书等随葬品,变成了井棺、内棺上的T字帛画。 四个巨大的棺材被放置在坟墓的中央,但是乌鸦一个巨大的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下是博物馆的地下一层,辛茹被存放在一个恒温恒湿的无菌玻璃箱里。 全身浸泡在福尔马林基浸泡液中。 玻璃盒子连着很多设备,不仅要低温保存,还要冷冻。 埋藏2100多年后出土的尸体,仍有苍白的肉色弹性皮肤和可活动的关节,所以自出土以来就被称为“老太太”。 这是2017年底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馆后的新版马王堆汉墓,给人一种真实而震撼的重温当年考古发掘的感觉。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小明告诉我,为了解决2008年免费开放以来的大客流问题,2012年由于一个为期五年的改扩建工程,博物馆决定闭馆时压力很大。 新展陈在设计之初就确定了要在整个建筑的主体结构中预留一个空房间,贯通上下两层,使马王堆汉墓得以按比例还原。 由此可见马王堆对湖南的重要性。 从发掘开始,这个传说就一直笼罩在湖南亳城上空。 新竹遗迹一直是游客关注的焦点。 1972年马王堆一号墓发掘后不久,辛弃疾的遗体在湖南省博物馆短暂展出22天,每天吸引数千人到馆参观。 那时候是初夏。 展厅里的空气又脏又闷。 由于人群拥挤,许多人看不清楚发现的尸体。 所以有很多传说:“两千年前,老太太能坐起来笑”,“还和郭沫若聊过天”.这些传说在不断演变,越来越多的观众涌入博物馆。 后来,在国务院的指示下,湖南博物馆修建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文物仓库,存放和展示辛弃疾的遗体,使其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座配备中央调节、保持文物恒温恒湿的博物馆,并配备了三台发电机以防停电。 此后,在湖南省的几次展览中,新竹的身体一直是展览的核心。
马王堆中“蝉翼衣”重量非常轻,技艺非常高,它原来的主人是谁?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显而易见它的主人是漂亮的辛追夫人,这个衣服是辛追夫人的陪葬品,厚度很薄,如轻纱一样,也是很柔美的,下面请让我在下文来详细介绍一下。
首先,让我先来介绍一下辛追夫人。 辛追出生于公元前二百一十七年,是利苍的妻子,最终活到了五十岁,也是一个活到半百的人了。 辛追夫人生前是长得极为漂亮的,利苍也是十分的宠爱她,下面让我们来说一下关于辛追夫人的陪葬品纱衣。
其次,在刚开始辛追夫人的墓穴出土的时候,有两样东西可以说是闻名于世了,一是辛追夫人的尸体竟然可以完好地保存千年并没有腐烂,这对于没有抱希望的科研人员来说就是一个意外之喜。 还有一件是薄如蝉翼的纱衣,这是很让人惊讶的,在当时古代的技术并没有如此的发达,居然能够做出如此高科技的东西,着实令人不可相信啊。
最后,这两样东西都是很有意义的,让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薄如蝉翼的纱衣,这件纱衣是仅仅只有四十九克的重量,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一个很小的像一个糖果盒就可以把它给容纳下,在现代来说,这是一个奇迹,因为现代还没有说是可以把这件纱衣给复制出来,所以说,它是独一无二的。 现在的博物馆里面所展示的纱衣并不是正品,只是高仿品而已,原因一是结构这么多年被破坏了,一是害怕再次被盗走。
三轮车夫蔡伟: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下岗工人,为何会被复旦录取?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老话。 文人志士更是将学习作为毕生的追求。 毛主席也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在飞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学习知识才是我们最有力的武器。 终生学习说起来简单,但又有几人能够真正的做到呢。
致力于学术的人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只有书本为伴;致力于学术的人同样也是富足的,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学习能够改变命运,知识能够决定未来这句话我们从老师、家长的教导里听到了太多太多遍,听得多了,并不觉得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直到看到了这样一个事迹。 他向世人证明,学习真的可以改变一生。 他就是11年前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的三轮车夫蔡伟。
蔡伟只有高中学历,却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这是我们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有很多人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为什么他能做到。 蔡伟的经历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的,蒲扇轻摇,让我们来品一品蔡伟的“前世今生”。
高中辍学,热爱读书的蔡伟
蔡伟年幼时家庭并不富裕,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所以他年幼时并不懂得教育的意义,读书读到了高中便辍学了。
上学期间,蔡伟就更加的偏爱文学,读书的习惯也伴随了他终生。 在辍学之后,蔡伟做过很多份工作当过工人,也摆过摊。 在九十年代时,蔡伟所在的工厂因为效益不好而关闭,蔡伟自此丢失了工作。
生活总是充满磨难的,难得的是不放弃希望的勇气。 失去工作后的蔡伟通过摆摊来维持生计,饱经生活带来的苦难。
不久后因为小摊的生意不好,收了摊子,成为了一名三轮车夫。
生活枯燥无聊,总要找一些精神支柱来支撑自己。 从此读书便成为了蔡伟最爱做的事情,并且在二十年来从不间断。 只要自己有条件,那唯一要做的事情一定是买书。
如果没有书的话,那一有时间就去找图书馆,骑着三轮车穿行在大街小巷,他总是留意着哪里有图书馆。
热爱文学的人总是孤独的。 蔡伟所看的书籍当中,大多是关于古代文学的,这类书籍生涩难懂,有一些书图书馆不能外借,他就用笔将整本书抄录下来。 几乎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如果不是真的热爱,很难能够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但时他的家里人并不能够理解他,不过也没未有人阻止他,毕竟读书是不花钱的。 因此在精神上他是富足的,同样也是孤独的,他缺少能够与他交谈的人。
饱经风霜,终有所成
时光匆匆,独留我们在生活的缝隙中,在生活中摸爬滚打。 蔡伟拉三轮车勉强维持生计,如果没有意外的话,蔡伟的一生可能就那样碌碌无为、浑浑噩噩的度过了。
可能他依然热爱读书,不停的丰富自己。 可已经成家的他不会再有破釜沉舟的勇气。 可是生活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2007年,蔡伟的妻子突然生病,这让本就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 他每天的工作只够维持生活温饱,妻子的医药费成为他的燃眉之急,他认为生活都没有了曙光。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阳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件事也是一个转折,他找到了一份新的工作,那就是编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
这份工作正是蔡伟这么多年来一直热爱的方面,所以他欣然的接受了这份工作,希望能够为妻子赚取更多的医药费。
蔡伟出色的完成了这份工作,这让复旦大学的裘锡圭等三位教授看到了他身上的才华,因为他总是可以在简单的事情上添加自己的观点。 这让他的光芒散发了出来。
每一件努力去做的事情到最后都是会有收获的,或大或小,或迟或早。 原本只有高中学历的蔡伟是不能够报考复旦大学的博士生的,但是三位学者联名上书,将申请教教育部后很快就被批了下来。
蔡伟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复旦大学,成为了一名博士生。
蔡伟终究没有辜负自己多年来的付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空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因此在面对苦难是时不可以放弃。 与其怨天尤人,不如给自己打打气。
成功绝非偶然
2015年,蔡伟在复旦大学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并且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中国古典文献专业。 直到今天,蔡伟也一直活跃在出土文献古文字的科学领域中。 名气很大,又因其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而被人赏识。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世人眼中,蔡伟不过是新韵的遇到了他的伯乐,但是为什么一个汉字编写的工作就让蔡伟受到这样的赏识呢?
其实他和裘锡圭教授早有交集。 时间追溯回1995年,那时的蔡伟还在工厂工作。 那时的他对于古文字发展很感兴趣,生活中有没有能够与之探讨的人。
但是他对这个领域的一些建树和观点,以及对这个古老而神奇的领域的好奇是他迫切的想要寻找一个突破口,所以他给裘老写了一封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裘老给他回了信,并在信中写道“你对传统古文字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这大大的鼓舞了蔡伟。 两年后,裘老在《文物》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神乌赋》,并且其中的“佐子”意思不明。
蔡伟特意给裘老写了一封信说明了读音和解释。 不久裘老还特意为此发表了一篇文章。 二人因此结识,常有书信往来。 后期蔡伟在网上发布了很多的文章也得到了裘老的赞赏。 也是裘老邀请蔡伟加入的那个转变他一生的项目组。
现在我们看他的成功或许觉得水到渠成了。 38岁的蔡伟通过二十多年从不间断的学习,从一名三轮车夫变成一名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现在的他能够从事着自己最热爱的工作,实在是对于他最好的馈赠,只不过这馈赠是来自于他长期以来的坚持。 这也让他的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成为许多平凡却依旧努力的人心目中的英雄。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且一直沿用至今,孔子认为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权力。 世间万物有太多值得我们来学习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没有任何理由是可以使你停止学习的,如果有,那就是你不够投入。
条件如此健康的人都没有放弃,那么我们这些人又有什么理由放弃呢。 最可悲不过一生碌碌无为,却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李健当年保送清华大学,当他在采访中被问到是否有阅读的习惯,他惊讶的回答说“当然了,难道还有谁不阅读吗?”这样许多人意识到没有谁的成功是偶然的,李健那么多打动人心的词作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
小结:
蔡伟向我们证明,梦想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忍得了孤独,受得了寂寞,坦然的面对他人的赞赏,不骄亦不躁。 这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生命是公平的,它赐予我们同等的机会,只是有的人把握住了而已。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不再浪费自己的人生,身披黄金甲,披荆斩棘做自己的英雄。
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并且从一而终的努力。 这样,至少我们可以丰富自己成就一个不同的自己,正如那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