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香港电 (记者褚萌萌、王茜)“从湾区启航:‘南海一号’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近日在港举行开幕礼,展出“南海一号”远洋商船出土文物及粤港澳三地相关文物,以展示粤港澳大湾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角色。
展览由香港特区政府发展局、国家文物局和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合办,设于香港文物探知馆,展期为8月16日至2025年2月12日。
“南海一号”为宋代古船,于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出土的大量文物包括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等。
本次展出的255项展品中,有来自“南海一号”的南海窑酱釉“淳熙十年”印文四系罐、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枝梅纹花口碗、龙泉窑青釉刻划莲纹折腰花口碟等。来自粤港澳三地的展品包括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宋代湖田窑青白釉墨书“公使”款碗底残件、香港圣山遗址出土的宋代青黄釉龙纹六系罐、澳门圣保禄学院遗址出土的明代景德镇窑青花象首军持等。
展览导览中介绍,秦汉以降,以广州港为中心、香港及澳门等地为中转站的多层次贸易港口体系逐渐成型,显示出大湾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角色。
南海一号最牛文物
南海一号是一艘沉在南海的中国古代木质古船,根据历史记录和相关研究,这艘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大、最完整、最古老的海船之一。 南海一号被认为载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许多都是无价之宝。
至于“最牛文物”,这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不同的标准和观点。 然而,如果我们要从南海一号船上出土的文物中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那么我可能会推荐一种被称为“南海一号金器”的物品。 这是因为金器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吸引力。 这些金器包括各种金锭、金饰品和金箔等,其中一些金锭的重量达到了几公斤。 这些金器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财富和地位,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然而,南海一号出土的文物远不止这些。 除了金器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珍贵文物,如陶瓷、铜器、玉器、漆器等。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水平,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和线索。
总的来说,南海一号最牛文物是一个主观性的问题,因为最牛的文物取决于个人的观点和标准。 然而,如果我们要从南海一号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选择一个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文物,那么金器和南海一号所代表的古代中国海运和贸易的历史可能是最佳选择。
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一号文物
南海一号文物是指800年前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南海一号文物中的古文物价值超千亿美金。 1987年,南宋沉船南海一号在阳江海域被发现。 经过20年的前期准备,这艘沉睡了800多年的南宋商船终于在2007年12月被交通部广州救捞局用沉箱包裹整体打捞出海,并安置在阳江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等待着考古人员对这个神秘的庞然大物进行发掘和保护。 2015年2月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在世人面前。 2月2日,南方日报记者来到水晶宫,一探南海一号的发掘保护工作进展。 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孙键的带领下,记者进到了南海一号的发掘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类似建筑工地的场景,两条用于搭载摄影测量平台的红色钢桁梁横跨在沉箱上空,对沉船拼接拍摄。 走到发掘现场,沉船表面的淤泥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显露出来的一层层密密麻麻的碗片、碎瓷器,以及保存完好的白色陶罐和生锈的铁器重见天日,船体四周和中间覆盖着一层白色的油布显得格外醒目,据孙键介绍,南海一号已发现船体隔舱板12道,白色油布覆盖的其实是沉船船体的木质结构,如果从上往下看,就能很清楚地看出沉船的大致轮廓。 7年多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所的考古人员奋斗在发掘和保护现场,日复一日对现场的淤泥进行浮选过筛,在浮选过筛的浮选物里分选出细小的文物,对出土的各种文物分类放入脱盐池进行脱盐,对大型凝结物进行三维扫描采集数据,在文物修复保护实验室里通过三维视频显微镜查看文物及其病害产物的显微形貌等做了大量工作。 自去年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至今,发掘现场出土了大概900多件瓷器、约120件金器,数千枚铜钱和少量的动物骨骼,后经考古识别,这些瓷器主要产自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等东南沿海地带,孙键说,这艘古沉船上的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可能有将近6万件,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出土文物的数量几乎每天都在增加,这将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究竟是一艘怎样的沉船,它经历了怎样的故事,谁拥有这些珍宝,又打算运往何方,南海一号还有众多谜团等待揭示。
南海一号发现历程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时,意外在川岛海域23米深处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因其历史价值,被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后由俞伟超先生在90年代初改称为南海一号。 这次偶然的发现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篇章,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以来的第一个调查项目。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与中国日本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对南海一号进行了首次水下考古调查,张威作为首批专业工作者参与其中,这次调查被誉为水下考古的起点。 1999年,受香港迪士尼乐园填海区邀请,中国水下考古队伍在张松、张威的推动下,陈来发先生创立了“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并慷慨捐助120万港币,支持南海一号的考古工作,开创了民间资助水下考古的先例。
2001年4月,陈来发的捐助推动了考古队对沉船进行精确定位,随后在2002年3月至5月,进一步进行了详细的挖掘和打捞,共出土文物4000多件。 2003年,一系列筹备工作展开,包括专家论证整体打捞方案,规划立项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批准了博物馆建设,选址阳江海陵岛十里银滩。
2005年12月,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正式奠基,历经数月的筹备,2007年1月,考古队进行最后的勘查,随后开始了历时9个月的打捞工作。 2007年12月21日,沉船“南海一号”成功起吊,22日进行了出水仪式,28日下午,南海一号安全进入了水晶宫。 2008年,水晶宫正式对外开放,欢迎四方游客参观,见证了这段历史的辉煌。
扩展资料南海一号是一艘中国南宋初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 它于1987年最初被发现,但因技术及资金问题而延迟研究。 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2011年4月底,古沉船“南海I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为其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