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红楼 赏读 一切皆因宝黛而起

被爱的人,才有人关心她(他)的夜晚,怜惜她(他)的孤单,而有的人,没有那么幸运。

看看被深爱的林黛玉。她的夜晚,写得都快成了我们的了,《红楼梦》读者的必修课之一就是陪着林姑娘失眠。

进贾府的第一个晚上,黛玉睡在和宝玉卧室以碧纱橱隔开的里间,深夜未睡,在为一来就惹出宝玉摔玉的事而流泪,袭人安慰了她,然后她表示了对通灵宝玉的好奇。木石姻缘是天机,但“还泪”从相逢第一天就开始了。

黛玉的夜晚与失眠,有多重要?重要得直接上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 风雨夕闷制风雨词》。“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于是写了《秋窗风雨夕》。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

下雨了,黛玉便“知宝钗不能来”,这是人之常情,但宝玉却冒雨而来。这是爱情和友情的不同。写宝玉全身雨天的装束,说明雨下得不小,但是对宝玉来说,看林妹妹是必须的,麻烦、夜黑、路滑、兴师动众都不是问题,到潇湘馆倒像是给了他一个机会:向林妹妹展示北静王送的、细致轻巧的雨天三件套(蓑衣、斗笠、棠木屐)。连黛玉都说:“我也好了许多,谢你一天来几次瞧我,下雨还来。这会子夜深了,我也要歇着,你且请回去,明儿再来。”难得黛玉这样温和、懂事、有分寸,似乎都不像林妹妹了。但是她马上坚持要宝玉在回去的路上用她的琉璃绣球灯,以免天黑滑倒,还数落宝玉“怎么突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是深度关心,也透着“我怎么说你都行”的霸气,是恋人之间的亲密。

然后宝玉走了,宝钗又派人送来了燕窝,黛玉命人给了她几百钱,然后——

紫鹃收起燕窝,然后移灯下帘,伏侍黛玉睡下。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这就是黛玉的一个失眠的夜晚。

同是夜晚,如此不同。在整部书中,作者处处给宝玉和黛玉二人这样的大特写。

那些没得到这样待遇的,也没什么可抱怨的。因为——整部《红楼梦》,一切皆因宝黛而起。

第一回就说得明明白白: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为报甘露灌溉之情,决定也去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去偿还。那位僧人说:这件事是千古未闻的罕事。他还说了一句泄漏天机的话——

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一切只因为这一件事。所有人都是陪他们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宝黛二人,书中的所有人根本不必也不会出现,他们都是因为宝黛二人才来到这个世间,才在《红楼梦》中出现的。

各式各样的人,才构成人间。而且,有各式各样的人,自然会有离散、有生死、有冲突。这样的人间,爱情会有障碍,真心会遇误解,性灵会遇遮蔽,利益会起纷争,这样,绛珠仙子才会有泪可还。

绛珠仙子不说用一生的爱去还,她说眼泪,其实就是相知、相思,就是深情、痴情、一往情深。在东方的时空中,眼泪和爱常相伴而来。在仙界和宝黛心目中,爱和眼泪是一件事。认为爱情必定是轻松愉快的人,可不必看《红楼梦》,“以其无深情也”(张岱语)。

神瑛侍者为什么“凡心偶炽”?不知道。我倾向于不用宗教理念去想这个问题,而用人生理念来看。神瑛侍者也许是内心的小火山突然喷发了,有一种力量必须到复杂的世界里去释放。也许是他明白了必须消灭和真实世界的距离,以有限生命的形式进入那个绝不完美、绝不清静宁和的世界,去翻滚,去变脏,去破碎,然后重新站立、奋力洁净、再次完整。用我的朋友梁永安的说法,“生命本身一定要超越一些东西,我们追寻的目的是要越过一些东西,越过是为了放下它。”(《梁永安的爱情课》)

反正,神瑛侍者下凡了,绛珠仙子也下凡了。他们都是自己选的。很多人也跟着他们下凡了,这些人下凡是不自觉的,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此生此际是怎么回事,他们也不自知,不知道自己只是这么多人中的一个。这么多人,都是陪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来这个世间走一遭的。

一切皆因宝黛而起。这不是一个谁是主角的问题,而是一个情感、审美的问题,是很深的心理选择。

如上面所说,曹公特别给宝黛的待遇,这不仅仅是一个小说家对主角的重视——这在技术上是必然的,何消说得,更是曹公的立场。

曹公在心理上是宝黛视角,情感上是宝黛立场。宝玉挨打,他真的痛,真的焦急,所以过程特别漫长,救兵来得特别慢。黛玉失眠,就是他失眠,潇湘馆里夜雨,在梧桐和竹梢,也在作者心里点点滴滴——这样神仙似的妹妹,又在无边的哀愁中失眠了,她所忧愁的会不会发生呢?作者知道:会。所以,没办法让她不忧愁,只能看着她的眼泪和雨珠一起点点滴滴,空阶滴到明。如果你是一个一直失眠或失眠过的人,你会明白,失眠的时间有多漫长,每一晚的失眠又有多么不同,所以失眠对失眠的人是有重大意义的,是不容忽略的。

既然是宝黛立场、宝黛视角,所以写宝钗就有距离。不是因为宝姑娘收敛、庄重、看不透,而是她不是“自己”这一边的,她再完美、再可敬可亲,终究是“旁人”。只知道她正统,不知道她是否藏奸;只知道她务实而理性,不知道她是否冷酷;只知道她也会脸红,不知道是否对宝玉动了心;只知道她写诗会翻出新意,不知道她对未来是随遇而安还是有野心……红楼人物的品鉴,曹公屡屡玩障眼法,他有时会明明写宝钗完美,但其实再完美的旁人也是旁人,而宝黛才是“自己”。

贾母虽亲,但最亲近的长辈终究也不过是亲近的旁人。所以始终不知道她对木石姻缘和金玉良缘怎么想的。贾母的心思,不要说读者要猜,宝黛也要猜测,这就对了。

对于金玉良缘,王夫人和薛姨妈的心思肯定是一样的。除了门当户对、亲上加亲、互补短板(薛家富而不贵,贾家贵而内囊渐尽)这些显而易见的原因,还有血缘关系之间的互相依恋,这是潜在而巨大的感情内驱力。如果宝钗嫁给宝玉,薛姨妈一家可以就此依贾府生活,这意味着两件事:薛姨妈和宝钗母女二人可以不分开,薛姨妈和王夫人可以长久姐妹做伴。这一点,看看薛姨妈来的时候王夫人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王夫人平时的人设是:懒得管家、爱清静、比较淡漠,其中应该也有长期受拘敛的疲惫和无人说心里话的孤单,唯有薛姨妈来和元春省亲,她流下了喜泪。薛姨妈是她的亲妹妹,宝钗这个外甥女其实像她的大半个女儿,是很贴心的。许多人说黛玉身体不好,个性刁钻,难讨婆婆喜欢,其实似是而非。只要想想黛玉的母亲只是王夫人的小姑子,宝钗的母亲是王夫人的亲妹妹,就明白不用论到身体和性情,在王夫人这里,黛玉肯定输了,而且无法扳回。

还有一个关键的人物是贾母。

贾母毫无疑问最爱和最在乎宝玉,所以人们揣测她的主意的时候,总是从她为宝玉打算这个单一立场出发:宝钗端庄平和、面面俱到,宝钗更懂事,宝钗人缘好,宝钗身体健康(会长寿和有利于生育)………似乎忽略了贾母的智慧,也无视贾母对黛玉的感情。先说对黛玉的感情,从黛玉进贾府,贾母把她搂在怀里大哭,其实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个外孙女抚养大了,等到林如海也去世了,贾母根本没有也不用吩咐:要再把林姑娘带回来,贾琏就理所当然地把黛玉带回来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黛玉从此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了。贾母始终是疼爱黛玉的,在第三代里面仅次于宝玉,对她的个性也相当宽容,宝钗教育黛玉的那些话,贾母都没有对黛玉说过,即使抱怨“两个玉儿”也透着至亲骨肉、不可能割舍的那种亲。

这样的外祖母,她不可能不替外孙女的归宿考虑。为了保障黛玉的人生,首选就是让她留在贾家,留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将来留在她的舅舅贾政的眼皮底下,那么合适的人选只有一个:宝玉。宝玉离了黛玉就活不成的样子,贾母看在眼里,并没有紧张或者不满,因为这是她心里默许的。最懂贾母心思的凤姐和比较机灵的仆人,都认定将来宝玉和黛玉是一对儿,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贾母的心思和做法影响下达成的共识。不然,在谈论宝玉终身大事的同时,他们也必然会谈论黛玉将来的归宿,但是他们都没有,显然他们都知道:黛玉不用出嫁,黛玉会永远在贾府。而能够让黛玉永远在贾府,最自然而然的出路不就是让她从贾母的外孙女变成贾母的孙媳妇吗?

贾母为什么没有明说?不好说。一方面可能是宝黛都还小,另一方面可能担心说早了贾政夫妇反对(作为父母当然希望宝玉读书上进),第三方面可能怕说破了,宝黛反而要拘礼,不如先让他们以兄妹的关系混在一起再玩几年。贾母不担心黛玉的身体吗?应该没那么担心,因为她其实多少知道黛玉是心病,因此有把握姻缘美满之后,黛玉身体会好起来的。至于很多人说的黛玉可能无法生育,贾母恐怕不会太担心,体弱的女子往往不影响生育,而且生育后身体好转,贾母肯定知道。再一说,即使黛玉真的不能生养,因为当时是万恶的一夫多妻制,那么让妾室生几个,也就是了。孩子们还都得认黛玉为唯一的正牌母亲呢。看看探春是怎么对待王夫人和赵姨娘的,便可以明白。

贾母为什么夸宝钗?因为她是客人啊,而且是一个各方面都很不错的女孩儿,又那么努力地对长辈投其所好,作为一个审美眼光很不错的老太太,夸宝钗一点都不奇怪。特别喜欢宝琴,则是一半一半,一半是对出色的女孩儿的习惯性欣赏,另一半似乎是故意在告诉王夫人和薛姨妈:自己并没有对宝钗怀有特别的兴趣。她问宝琴的生辰八字,哪里是想为宝玉求娶?分明是告诉薛姨妈:对你和你姐姐处心积虑要成就的金玉良缘,我根本没有放在心里,宝钗是好姑娘,但是和我家宝玉没关系。至于在清虚观里对张道士说的那番话,什么有合适的人家你就帮我打听着,还装模作样地开出特别低的条件,明显是场面话,顺便掩饰一下真实打算。可怜宝黛生了冤枉气。

在曹公原来的情节里,后来巧姐落难,多亏了刘姥姥解救,带回家将她嫁给了自己的孙子板儿。连刘姥姥这样的村妇都知道,对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最根本的疼爱,就是给她一个家,而且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连刘姥姥都懂得的,见多识广、大局观很好的贾母岂能不知?迎春出嫁,她心里明白不是好姻缘,但是碍于亲父(贾赦)主张,只能不多说,但黛玉不一样,黛玉的终身归宿,就是贾母一个人说了算啊。要她狠心地让宝玉要死要活或者大发狂病,偏不让他娶黛玉;要她让黛玉嫁到别家,从此死活凭她去,这在贾母,是不可能的。这两个玉儿,只要有一个过得不好,贾母晚年就过不好,何况两个同时过得不好,这是贾母绝对不会选择的。

但我们都知道,宝黛姻缘没有成功。究竟曹公是怎么写的,我们没看到,这也是残缺的四十回中最让人抓耳挠腮的一部分。现在后四十回的宝玉病得发昏,贾母嫌弃黛玉,凤姐使调包计,这些都戏剧到夸张,人物都变了形,不懂得为什么续写者对贾母和凤姐有着那么深的恶意。

只能按照狄仁杰断案的思路:排除掉不可能的,剩下的就是可能的了。

许多人猜测可能是这样:事关宝玉和妹妹一家,王夫人坚决顶撞了贾母的意愿,于是搬出了元春这张王牌。贵妃娘娘和母亲一条心,贵妃娘娘(其实是她们母女)选定了宝钗,甚至赐婚,那么贾母就没有办法了,贾政当然只有叩头谢恩的份儿。

但总觉得这样的情节不够浑然。

又有一种猜测是:贾母来不及安排好就去世了。有可能,但也不太像。因为贾母养尊处优,即使大病不起,应该也有时间吩咐几句,其中肯定会有宝黛二人的终身大事,甚至拿出王熙凤所说的为他们婚事准备的“梯己”交给宝黛二人。如果这样,贾府甚至会赶紧给宝黛成婚来冲喜,免得祖母丧期要等好几年。除非是贾府当时已经败落,变乱之中,贾母在仓皇凄凉中去世,宝玉不在身边,于是来不及吩咐和安排。

但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黛玉早早泪尽而亡?她没有等到和宝玉议婚,就还泪已毕,寂然归天了。贾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哀痛之余,只能面对现实,接受金玉良缘。事实上,宝钗的为人一直拥有从宫里到丫鬟仆妇广泛的认可,只要贾母不反对,金玉良缘便可以特别顺滑地成就。没有了黛玉,娶谁都一样,宝玉不会对宝钗太抵触,甚至也会有几份怜惜,因为他知道一切不是她的错。

编辑/韩世容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19862.html
订误 胡小石年表
文学 小说家潘向黎40年细读 红楼梦 一场和曹雪芹关于至情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