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的拼搏、十年的坚持、十年的赤诚,只为“科创融湾,智汇河源”这一目标的实现。——题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鲜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谋划,推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开拓了科技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4年7月,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高新区揭牌成立。在河源市委、市政府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河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以“协同创新,服务河源产业转型升级”为宗旨,通过打造孵化平台、技术服务、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等方式,为河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磅礴动力;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众创空间、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荣誉称号,并协助河源获得国家级高新区、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多个“国字号”,取得了丰硕成果。
以人才引进为第一大要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研究院自创立以来,把引进人才作为开展科技创新的首要工作,加大自主研发力度,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16年,引进“扬帆计划”紧缺拔尖人才团队,研发成果“超级锂硫电池”已处于中试阶段。2018年,引进清华大学艺术设计博士团队,为河源企业提供工业设计服务并实现量产。2019年,引进“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开展“5G射频前端芯片及模组”研究,研究成果实现了我国在该类产品的国产替代,获得华为、中兴等公司高度认可,纳入其供应链。2021年,依托“珠江人才团队”建设了“新一代通信及万物互联应用芯片及模组中试基地”。一方面配合珠江人才团队新产品开发,推动团队科研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另一方面为河源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芯片定制化设计及封装等服务,目前已具备对外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构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构筑特色科技平台。 研究院紧密结合河源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目前已建成“高端应用电子技术研发中心”“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工业设计公共技术支持中心”三大技术中心。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先后服务企业500余家,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44项(其中,“省重大科技专项”4项),先后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8项;通过“人才+产学研项目”的方式,建成河源广工大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并于2017年成功获得广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认定。
发挥科技智库功能,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研究院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功能,依托广东工业大学为主的创新资源,积极承办政府委托的各类创新活动,承办了河源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动员大会、CCF YOCSEF—河源首届人工智能技术交流暨科技成果对接大会、2018年河源首届创新设计论坛、河源5G技术应用暨行业人才高峰论坛、院士杰青河源行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完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
研究院从设施优化、创业辅导、金融服务、技术支持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着力,逐步完善了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首创高企引育与创业加速相结合的孵化新模式。组建了专业的孵化服务团队。孵化了一批优质企业,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累计四年国家级运营评价获评“良好(B类)”,连续三年获评省级“优秀(A级)”。
产学研深入融合
建成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研究院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打通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为使命,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汇+”河源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了“智汇+”线上系统和线下平台。围绕河源主导产业,集聚了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面向河源产业需求,推介优秀科研成果328项,开展项目路演活动11场;联合多家科研院所,先后举办“湾区高校行”“专家河源行”等成果对接活动33场,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2项,实现了技术成果供需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砥砺奋进十余载,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用务实与创新、毅力与坚持、赤诚与奉献,以科学技术为助力河源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风正好扬帆,奋楫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