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一场关于防止光伏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企业内部座谈会,将在上海举行。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有些事,已经重复发生了很多次;有些话,却仍然不吐不快。现在已是至暗时刻,现在已是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如何才能拯救光伏?
图为AI合成
01光伏的环境,正发生深刻改变
财政部本周六的一场“无招胜有招”、“后续有大招”发布会,让刚刚被套牢的投资者们,从悲观惶恐到兴奋不安,期待明天能解套。
资本市场的“明天”,可能会很好,也必须好起来。因为,这场拯救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的行动,史无前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但是,光伏的“明天”呢?至少现在还看不到。
我们都注意到,国家一方面从资产下手,一方面从化债下手,切中要害,两手都很硬。最直观感受就是,房地产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国民财富的资产锚——不动产价格,必须止跌企稳回升。与此同时,占GDP过半的上市公司,市值必须得到有效修复。总之,资产负债表的分母基数要扩大,分子结构要优化。
通缩之害,远甚于通胀。站在企业维度,通货紧缩时,企业出售商品的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企业的工人工资等成本不变,技术没有进步、生产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势必减少,甚至亏损。
官方数据我们的上述判断提供了支撑。10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4%,环比持平;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8%,环比下降0.6%。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解读称,9月份,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价格基本稳定; 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PPI环比降幅收窄,同比降幅扩大。
从目前政策取向看,还不能简单理解为这是一场中国版的QE,实际上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要比QE复杂得多。当然,这也并非会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也会因势利导,会因为大洋彼岸的出招而有所调整。总之,我们的决心很大,我们的资源很足,我们的手段很丰富,我们能打的牌很多。
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对于个人和家庭的资产负债表,这同时是一次全新的洗牌。我们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作为呢?
02五问光伏,如何才能拥抱变化
对于光伏,也同样如此。光伏本身受政策影响就大,在宏观政策转向之时,给行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应该值得每位企业家深刻思考。
光伏企业,如何与这一轮经济刺激政策同频共振、顺势而为?光伏行业的主管与分管部门,如何能抓住有利契机,引导行业化解风险,助力大国光伏提质增效?
赶碳号在此抛出五个不成熟的粗浅假设,求教于方家,供拍砖,供吐槽:
停止恶性竞争,如何有效凝聚共识
就在明天,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一场关于“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座谈会,将在上海举行。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会议通知中表示,“当前主流产品价格已明显低于生产成本,行业已陷入低于成本价竞争的恶性局面”,所以有必要“ 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 ”。
上海,兼容并蓄,海纳百川。赶碳号真希望,与会各方能够放下成见,求同存异,真希望上海座谈会上的声音与共识,除了让所有市场参与者知道以外,也能够直达天庭。
造化总是弄人,光伏从来命运多舛。
赶碳号粗略浏览了下,2024年,中国光伏行业尽管作为光伏新兴产业代表曾经历快速增长,但即使与钢铁、电解铝、水泥、造纸、纺织等这些身处红海中的传统行业相比,其生存与发展状态、企业经营和盈利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恶化趋势。
钢铁行业的整体利润虽然受到全球不确定性的影响,但其通过对产能的有效调整和供需平衡,仍然保持了较好的经济水平盈利。钢铁行业通过减产、优化成本结构等,不断适应需求疲软的市场。比如,许多钢企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产能并提高高附加值产品比例,保持了行业利润的相对稳定性。
最具可比性的,当然就是锂电。
2024年上半年,光伏制造行业和锂电行业在盈利水平上拉开了显著的差距。尽管两者都是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在经历技术变革和全球需求的推动,但它们的盈利表现大相径庭。
与光伏行业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锂电行业在2024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强劲的盈利能力。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的持续增长,为锂电行业提供了强大的市场支撑。
2023年,全球锂电池的总的名义产能为2568GWh,总产量为1210GWh,总需求为850GWh。2024年,全球锂电池名义产能30000GWh,总产量预测为2344GW上,总需求量预测为1356GWh。
若以上述数据计算,2023年全球锂电池的开工率仅为47%,库存比(库存占总产量的比例)为30%。2024年,全球锂电池的开工率为78%,库存比则高达42%。
这些数据,看上去远比光伏要恐怖得多吧。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2024年,全球锂电池开工率仅为47.42%,特别是最近几个月,今年的6月、7月、8月开工率分别为63.71%、49.66%和47.42%,呈逐月下降趋势。然而,锂电池企业的经营却并未恶化。除材料企业,全行业并未出现光伏行业的整体性亏现金的状况。
2023年中国光伏主材的产量分别为:硅料143万吨、硅片622GW、电池545GW、组件499GW。而202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477GW。】
2024年的情况,也远没有行业所感知的那么悲观。今年全年,我国硅料产能约在180-200万吨,市场需求在160万吨;硅片有效产能在850-900GW,国内市场需求在700-750GW;电池片真实有效产能预计在800GW,市场需求在680-730GW;光伏组件的有效产能在1000GW,需求在8000GW左右。
那么,这个行业究竟有多过剩呢?
04光伏内卷,很像是一场人祸?
赶碳号最近与多位光伏人交流,越来越感觉到,这场内卷,很像是一场人祸——是我们自己zuo出来的。
赶碳号认为,可能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 ,光伏的客户结构就国内市场而言更为单一,与锂电池不太一样。五大六小集采机制体制要求之下,遵循价低者得的原则。光伏企业为了拿标,不惜低于成本价投标,就造成了价格踩踏,进而影响到现货市场价格。
二是 ,一些龙头企业在去年底、今年初发动多轮价格战,试图卷死同行。结果,同行非但没卷死,却让全行业陷入了价格战的恶性循环,而一发不可收拾。
三是 ,在硅料、硅片等中上游环节,龙头企业发起洗牌大战,产能拉满,导致对中下游电池、组件端造成踩踏,而下游则不堪言,就是想涨也涨不起来。
四是, 硅料、硅片的行业洗牌本可以迅速完成,但没想到在政府产业招商加持、资本助力之下,这场淘汰赛变成了脱离市场游戏规则的拉锯战——谁家的电费更便宜,谁能就活得更久。这大大出乎发起淘汰赛的龙头企业的预料,只能顺势而为,然后就是现在的一发而不可收拾。
如果上述这四点成立的话,那么,光伏的恶性竞争,与其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正如李俊峰所言,从来没有一个行业像光伏这样笨!
光伏的需求之弹性,可能远超我们想象。在央视《对话》“2024光伏信心在哪里”特别节目录制现场,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大声疾呼:
来的市场究竟应该有多大。
首先,我们应该能够测算得出,2050-2060年全人类基本实现碳中和、可再生能源担当主角,特别是光伏是其中的第一主角之时,能源、电力市场应该有多大。
第二,为了实现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在目前光伏发电在能源结构占比只有5%的前提下,就我国来说,每年需要至少5亿、6亿、7亿千瓦的光伏装机,才能够在未来20年到30年的范围内实现碳中和。
第三,我们的决策机构、政府官员要基于以上这些科学数据来理解光伏企业的发展快慢问题,如何有责任有担当,承担必要的风险,开动我们的机器,优化我们的机制,加快光伏的应用。
后 记
最近,行业中有两个极端的例子,令人感到阵阵寒意:
一是10月12日,华润电力沂源西里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开标时,均价竟然掉到了0.64元/W,有的企业已经报出了0.53元/W的单价。
二是10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大型工商业分布式光伏项目,必须全部自发自用,不能选择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
市场的内忧与外患之下,产能的供需错配与失衡之下,地方产业招商与产品价格极度内卷之下,资本市场的乍暖还寒与新一轮量化宽松即将到来之下——光伏在失血,光伏仍在加速失血。
如此下去,消耗的不只是光伏企业的生命力、各地有限的财政公共资源,更是全行业的活力与竞争力,动摇的甚至是可再生能源宏图伟业的根基。
我们不能以为自己的血条够厚,就可以五十步笑百步了。在内卷越来越严重的当下,已经没有所谓的幸存者偏差。光伏兴亡,匹夫有责;光伏失速,我们每一家企业、每一位光伏人与之休戚与共。
光伏的真实声音,应该被更多人听到,光伏企业的现状,应该被更多人看到。我们所有人,应该为了光伏的未来,做点什么。
大学生内卷行为有哪些?
大学生之间也存在“内卷”,攀比的却不是学习
很多人都觉得,“内卷”的行为,应该是出现在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身上,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行为,在大学生身上也是比较明显的,只不过,大家攀比的不是学习成绩。
如果在大学宿舍里,一位学生购买了一双比较昂贵的鞋子,那么过不了几天,就会有别的学生购买一双比他更贵的。
诸如此类的行为还有衣服、包包、化妆品、甚至男女朋友,总之除了学习成绩,在大学生之间,一切都有可能成为“内卷”的“主角”。
女生比男生更明显,但与学习无关,看完心情很复杂
而这样的行为,在男生和女生之间,都是存在的,但是相比较而言,还是在女生之间更为明显一些,因为女生可以攀比的事物要比男生多。
如果是攀比学习成绩的话,其实还可以理解,毕竟大学生们即将面临毕业找工作,所以大家想要争取好的就业机会的行为,倒是不难理解,但是他们攀比的内容确实与学习无关的,看完真的是叫人觉得心情复杂。
其次作为大学生,本来应该将学习当成是最主要的任务的,而他们却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与学习知识无关的事情上,这样也是在浪费大学生们的青春。
最后就是大学生,应该学会体谅父母的不容易,父母将一位学生培养成大学生,其实花费不少心血,所以学生们应该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家长,这样才是对家长最好的报答。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三观,与学习无关的事不要“内卷”,攀比行为更是不可取
笔者认为,作为大学生,应该把主要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不应该将物质看得太重要。 在大学里,最应该“内卷”的,就是学习成绩。
学生们只有用心完成大学的学业,以后才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将来毕业之后,才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物质基础去拥有自己想要拥有的东西。
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三观,否则不仅会影响到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学业,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最后带来的后果,只能是自己去承担。
老师和家长在发现大学生的“内卷”行为后,应该如何引导?
第一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当大学生们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以后,他们的攀比心就会被打压,因为当他们想要依靠物质来进行攀比的时候,就会意识到,有比这些更加重要的事情等待他们去做,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再把心思都用在攀比上了。
第二要对物质方面的“内卷”行为进行批评,让大学生们明白,除了学习的内卷,都是不应该的,所以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杜绝,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尽早收心。
第三可以加强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奖励,让大学生们愿意去花时间在学习上,从而让他们变得忙碌起来,以至于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的事情。
大学生们说的“内卷”是什么意思?内卷一词是咋火起来的?
内卷说白了就是内部竞争的意思。 内卷是从内卷化演变出来的。 内卷化是一个社会学属于,是用来描述农业问题的,值得是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 但是现在被很多大学生内涵了,用来代指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举个例子来说,就有点类似于养蛊、互相倾轧之意。
一、内卷的事例。可能上述的解释比较专业化一点,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来明确一下。 国际形势不好,导致很多已经有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不能成行,这样就引起了考研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就是一种内卷;此外,中小学生上补习班,也是一种内卷。 总结一下不难发现,多用来指具有负面意义,强调竞争的不必要,不理性和对人的精神摧残和打击。
二、内卷的来源。并不是说现状的孩子们比较矫情,也不是他们过早的发育出来竞争意识,而是因为“培训班鄙视链”“学区房排位赛”之类的教育军备竞赛万众参与,这可真是值得警惕的“内卷”。
三、内卷的主要原因。内院的主要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优质资源有限等等。 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的努力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个体的“收益努力比”下降这样的一种现象。 也可以看做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如果想避免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就要走科技创新之路。
中央怒批“内卷”,国产轮胎...被点名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此前,去年年底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部分行业存在着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
众所周知,中国轮胎大而不强,即便近两年在政府的推动下进行大规模产业转型升级,但无论是轮胎厂还是经销商,亦或是门店,内卷问题仍然严峻。
今天,车辕车辙就带大家盘点一下,中国轮胎行业“内卷乱象”。 如何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值得深思。
轮胎行业内卷乱象
1、赊账
近期,“仅退款”成为热点话题,在2021年拼多多推出这一服务后,抖音电商,甚至是淘宝、京东也增加了关于“仅退款”的服务规定。
“仅退款”和轮胎行业里的一种现象很像,那就是赊账。 同样是商家被薅羊毛,同样是全行业跟风盛行。
多少经销商门店因为赊账倒闭?多少合作伙伴因为赊账失去彼此的信任?多少厂商因为赊账分道扬镳?然而,赊账并没有消失,而在轮胎行业里愈演愈烈,越赊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轮胎经销行业盛行起一阵邪风,那就是拒绝“库存胎”。 所谓的库存胎,即生产一年以后的轮胎。 部分经销商认为,这样的轮胎性能、质量不如“新鲜”的轮胎。 同时,对轮胎“新鲜度”也在卷,时间要求慢慢的从一年变为了半年,这让轮胎厂很是头疼。
相关从业人员都知道,刚制成的轮胎橡胶分子和相关化学成分并不稳定,经过一段时间让这些化学物品沉淀和释放后,才是安装使用的最佳时候。 不同厂家的轮胎,制作配方和生产工艺不尽相同,所以并没有严格的通用标准。
进入稳定期的轮胎,不仅耐磨性有了极大地提升,同时使用寿命等指标也处在极佳状态。 再结合轮胎厂商建议的使用期限,出厂6-12个月的轮胎,日期都是极好的。 轮胎不是大白菜,不是越新鲜越好!
3、发票背后的猫腻
卖轮胎利润越来越低,许多经销商为了提高利润用尽了千方百计,走上了偷税避税这条弯路,不开发票、虚开发票是他们的常用手段。
甚至有的经销商为了吃到厂家的返利,发票造假、发票买卖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然而,即便有这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行为,轮胎经销商也常常因为厂家以完不成任务、政策更改、违规等理由,被一票否决,依然拿不到返点......
其实,中国轮胎最大的内卷,莫过于卷价格——价格战、售后差、减重胎、赊账等等一系列乱象,皆由价格内卷而生。
卷价格的背后,不是产能过剩
有人说:“价格战的本质是产能过剩,今年上半年国内又上了很多新项目,市场已经饱和了,根本没有意义”。 其实这是不严谨的。
虽然新项目不断上马,但多数产能是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出口市场。 在轮胎原配和替换市场,国产品牌也加速对外资品牌的替代。
今年上半年,中国橡胶轮胎外胎产量较上年同期增10.5%至5.2592亿条;上半年共计出口新的充气橡胶轮胎3.309亿条,同比2023年增长10.5%。 中国轮胎出口占产量的一半以上,且出口增速与产量增速相对一致。
原配市场方面,7月数据还没出,我们以6月的数据来看:6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占批发市场份额64.8%。
按照乘联会预测,2024年全年,全国乘用车累计零售销量有望突破2200万辆。 若自主品牌全年市场份额占比65%,其中50%原配国产轮胎来计算,2024年全年,中国车企为中国轮胎品牌创造了约2860万条配套需求(不含备胎)。
市场需求旺盛,目前,中策、玲珑、赛轮等头部企业,将原先出口和替换市场的产能,转移到原配市场。 而原先的市场缺口,则被其他中小企业补上。
替换市场和原配市场基本相同,由于消费降级等因素,高性价的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并逐步超越国外品牌。
车辕车辙认为,当下价格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中国轮胎品牌没有定价权。
品牌向上,才是唯一出路
车辕车辙认为,当下价格内卷的真正原因,是中国轮胎品牌没有定价权。
什么是定价权?定价权就是在整个全球产业链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不限于上下游关系。 与历史传统和重要性有关。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看过外资轮胎企业的年报,有一项“价格/产品组合收益”。 在面临原材料、运费等成本上升时,企业通过提价将新增成本传导给下游且不影响销量,甚至带来利润增长,这就是企业的定价能力。
有定价权的企业,往往掌握整个产业的利润大头,例如手机业的苹果、鞋服业的耐克阿迪、汽车业的丰田大众等等。
拥有定价权后,这些西方大牌经久不衰,即便价格高,消费者也愿意为其买单,或者说,因为缺乏别的选择,只能为其买单。 他们通过技术先发优势确立行业领先地位,再通过资本、营销、收购等手段,保持优势,并保证不会有其他品牌替代它们。
一旦这些掌握定价权的企业蛋糕被触碰,便会实施贸易制裁、科技制裁。 华为和中国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便是最好的例子。 当然,轮胎行业也是如此。 美国、欧盟、南非、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地对中国轮胎征收高额关税。
不幸的是,国产轮胎无法继续突破,已经不受市场因素影响,而是受政治因素影响。 对中国轮胎提出调查的,不是消费者,而是资本。
例如没有本土轮胎品牌的南非,是当地普利司通、大陆集团、固特异和住友橡胶四家企业,申请制裁中国轮胎。 即便南非轮胎进口商协会反对,称对中国轮胎征税后,南非消费者购胎成本将上升17%-41%,依然无济于补。
在舆论方面,你可看到,大部分西方轮胎测试媒体在测试中,都会选一款中国品牌“垫底”。 他们用2000元一条的国外旗舰产品,和几百块钱一条的中国经济型产品进行对比,抨击中国产品性能落后。
当然,中国轮胎也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主题,继续品牌向上之路。 从近几年的淘汰落后产能以及对新项目的高标准、严要求,不难看出,轮胎行业无序扩张的时代结束了。
车辕车辙相信,国产轮胎崛起依旧势不可挡。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消费者要保持文化自信;轮胎企业要坚定信心,继续做好产品。 有祖国这一坚强后盾,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中国制造也会在世界舞台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