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跪下来求母亲把儿子还给自己。
老母亲却道:“现在还不是时候,七天后,我会把孩子还给你的。”
七天后,女人看到儿子时,当场崩溃大哭。
“老公,壮壮又发烧了,怎么办。”
看着手中的测温计,上面显示三十九度,林慧心急如焚。
怀里的儿子今年才七岁,短短一个月时间居然瘦了十斤重,林慧心如刀割。
儿子原本也不过四十五斤,一下子少了十斤肉,已经脱相。
她怎么也想不明白,一项身体健康的儿子,一个月前突然莫名其妙的发烧。
整整烧了一个月,不知去医院多少趟了,各种退烧药吃了个遍,就是不见好。
关键还找不出毛病来。
“把东西收拾一下,我们带儿子去省儿童医院看看吧。”丈夫李闯双眼布满血丝说道。
夫妻俩收拾好东西,开车带儿子前往省儿童医院。
来到医院,他们挂了最贵的专家号。
专家医生对壮壮进行全身检查,抽血化验,骨髓化验等等。
各种化验结果出来,专家医生都懵了,所有的化验单上面显示的数据都很正常,只是有些贫血。
医生怀疑孩子是不是趁着大人不注意的时候吞下硬币之类的东西,导致肠胃不适,从而引起的发烧。
于是医生让林慧夫妇带着孩子去做全腹部B超。
很快,结果出来了,壮壮肚子里没有任何异物。
最后,专家医生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猜测道:“孩子一个月时间突然反复发烧,可能是白血病的征兆,建议提前住院,时刻观察。”
听到白血病这三个字,夫妻俩的天都要塌了。
为了儿子的健康,不得不给儿子办理住院手续。
然而,住院三天,医生都找不出来毛病,夫妻俩也不知这算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用科学的方法治不好儿子的病,夫妻俩不得不往迷信方面去想。
他们听说孩子要是被吓到了会丢了魂,一旦魂丢了,就会发烧不止,只有把魂喊回来,孩子才会变好。
“林慧,你妈喜欢拜神,要不你把壮壮带过去给她老人家看看。”李闯提议道。
林慧心中也是这么想的。
母亲常年在家里供奉神龛,对牛鬼蛇神之类的东西深信不疑。
以前她一直觉得母亲曹桂兰是个神婆,现在看来,或许母亲信奉这些有她自己的道理。
次日,夫妻俩办理出院手续,林慧带儿子李小壮回娘家农村,李闯则是去工作。
“妈,我回来了!”林慧进门呼喊道。
一名衣着奇特,身上戴着各种手串,挂件的老妇人从房间内走出来。
曹桂兰见了林慧突然指责骂道:“你这个丫头,妈在家等你好久了,现在才把外孙带回来。”
林慧有些纳闷,听话音,母亲似乎早就知道壮壮生病了。
看着精神不振,瘦到脱相的外孙,曹桂兰心疼的走过去紧紧抱着。
“壮壮,肚子是不是饿了,外婆拿点东西给你吃好不好!”曹桂兰心酸说道。
“妈,壮壮现在身体不适,不能吃零食的。”林慧提醒道。
曹桂芳没有理睬女儿,走进她的房间。
等了好一会儿,都不见母亲出来,林慧有些不耐烦道:“妈,你拿什么吃的东西,这么慢。”
话音刚落,曹桂芳从房间里走出来。
只见她手里拿着一把正在燃烧的香火,走到壮壮跟前说道:“壮壮,将这把香火拿着,放在鼻子前闻闻!”
壮壮接过香火闻了起来。
一旁的林慧说道:“妈,你不是说拿东西给壮壮吃吗,东西呢?”
曹桂兰道:“壮壮不是已经拿着了吗!”
“啊?妈,你给孩子吃香火?这玩意儿是人吃的吗?”林慧气得准备抢过儿子手中的香火,却被母亲拦住。
“你个死丫头,懂什么啊,壮壮变成这样都是你造成的。”
母女俩争吵间,壮壮突然说道:“妈妈我身体好舒服啊,这东西真好闻!”
林慧看着儿子不敢置信,香火是供奉神龛的,说句不好听的,是给死人闻得,儿子闻得这么津津有味。
难道说......林慧不敢往下想了。
晚饭后,林慧带着儿子休息了。
次日一早醒来,发现儿子不见了,急忙问道:“妈,壮壮呢?”
曹桂芳在房间里烧香拜神,回了一句:“壮壮好得很,你回家吧,七天后你和李闯一起过来。”
林慧拒绝,舍不得丢下孩子,曹桂芳强行让她回家。
七天后,她和老公一起过来。
一进娘家的门,林慧就不停的呼喊儿子的名字,七天不见,她真的很想儿子。
“壮壮在睡觉,别喊这么大声!”曹桂芳从房间走出来皱着眉头说道。
“过了中午十二点,我带你去见壮壮!”
林慧心里急得很,忍不住问道:“妈,壮壮到底在哪里啊。”
“急什么,过了十二点不就能见到了。”
林慧夫妻俩不明白,为什么非要过了中午十二点,只能耐心等待,看着墙上的挂钟,数着时间。
终于到了十二点,没等林慧开口,曹桂芳说道:“跟我到小屋去,壮壮就在那里。
夫妻俩跟随母亲来到小屋。
小屋的门被推开,看到里面的场景,夫妻俩当场崩溃大哭。
冷〃魂 真实姓名叫什么?
0——1646),是明末极著名的人物,〈〈帝女花〉〉的主人公。 她身为末代公主,并没有过人之处,也没有什么作为,然惟其国破家亡,身世悲惨,为人熟知。 顺治二年上书清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要求出家为尼。 清帝为笼络人心未许,将其下嫁崇祯生前选好的驸马周显。 因公主非男儿身,不会有人拥立她为帝,造成对清廷的威胁,所以对她赏赐有加。 但公主身心都受到极大创伤,婚后仅一年多就去世了,死时尚有五个月的身孕。 公主一生没有做过什么好事,但也没干过什么坏事。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她也许会像明朝绝大多数公主一样,在富足与尊荣中安然度过一生。 然而时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明朝二百多年来列代帝王造的罪孽全部压在了这最后一代帝王之家的头上,除了认命,还能怎样?救得伤,救不了命啊!她有点像〈〈红楼梦〉〉里的巧姐,然而谁又能救赎她呢? 长平公主诔 松江张宸 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 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议将降主。 时有太仆公公子周君都尉名世显者,将筑平阳以馆之,开沁水以宅之,行有日矣。 夫何蛾贼鸠张,逆臣不诫,天子志殉宗社,国母嫱嫔唯袜慷慨死焉。 公主时在稚龄,御剑亲挥,伤颊断腕,颓然玉折,损矣兰摧!贼以贵主即殉,授“尸”国戚,覆以锦茵,载归椒里。 五宵旦,宛转复生。 泉途已宫,龙髯脱而剑远;兰熏罢殿,蕙性折而神枯。 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上不许,诏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剑是合。 土田邸第,金钱牛车,赐予有加,称备物焉。 嗟夫!乘凰扇引,定情于改朔之朝。 金犊车来,降礼于故侯之第。 人非鹤市,慨紫玉之重生,镜异鸾台,看乐昌之再合。 金枝秀发,玉质含章,逢德曜于皇家,迓桓君于帝女。 然而心恋宫闱,神伤辇路。 重云笔墨,何心金榜之门;飞霖毂林,岂意玉萧之馆!弱不胜悲,溘然薨逝。 当扶上仙之日,距侬李下嫁之年。 星燧初周,芳华未歇,呜呼悲哉!都尉君悼去凤之不留,嗟沈珠之在殡磨漏。 银台窃药,想奔月以何年;金殿熏香,思返魂而无术。 越明年二月之吉,葬于彰义门之赐庄,礼也。 小臣宸薄游京辇,式睹遗容。 京兆虽阡,谁披柘馆?祁连象冢,只叩松关,拟伤逝于子荆;朗香空设,代悼亡于潘令。 遗挂独存,敢再拜为诔云。 又宸记事曰:甲申春,上议降主时,中选者两周君,其一都尉君也,其一人,内臣纠家教失谨,即掖群内指游激侍,环都尉欢曰:‘贵人!贵人!是无疑矣。 ’顺治二年,召故选子弟,都尉君应诏起。 是时有市人子张姓者,冒选应,诡得之矣。 召内廷给笔札,各书所从来。 是人子书祖若父皆市侩,则大叱去,曰:‘皇帝女配屠沽儿子?!’命都尉书,则书父太仆公,祖仪部公,高曾以下皆簪缨。 遂大喜,曰:‘是矣!’即故武清侯之第,赐金钱牛车,庄一区,田若干顷。 具汤沐,成吉礼焉。 时乙酉六月上浣事也。 公主喜诗文,善针饪,视都尉君加礼。 御臧获,阳笑语,隐处则饮泣,呼皇父皇母。 泣尽继以血,是以坐羸疾,怀娠五月,于丙辰八月十八日薨。 淑龄十有七耳。 都尉藏所遗容,右颊三剑痕,即上所击也。 老内侍见,辄拜曰‘眉似先帝’云。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曰公主名徽 足(有女字旁,音“绰”,意为谨慎),甲申年十五,伤后臂肩际。 明年九月成婚。 丁亥(1647)卒(误,当为丙辰年[1646年]八月十八日薨)公主葬周氏宅旁。 今地赐丰盛王,垣之不可入。 在广宁门内。 周世显,父国辅。 一种说法: 《明史》中并未记载长平公主的名字,古代由于男尊女卑,史书中一般只有公主的封号,但在《春明梦余录》中却清楚的记载了公主的名字,可能也是因为她特殊的悲惨身世。 长平公主本名朱徽“绰”(电脑中没有这个字,只能用同音字代替,真正的写法是:左边一个“女”字旁,右边是一个“足”字,读音同“绰绰有余”的“绰”字),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生母王选侍原是周皇后的侍女,生下公主后因产后血崩而亡,临死前封为“顺妃”,年仅18岁。 公主出生后便被送入坤宁宫,与皇长子慈朗一起由周皇后抚养,所以许多史书中均误载公主为周皇后所生,其实周皇后于1629年初刚生下皇长子,怎么可能两个月后又生公主呢!在皇长子周岁之日,崇祯册封他为皇太子,同日封其妹徽“绰”为长平公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八日,闯军攻破皇城,崇祯将太子、永王、定王送出皇宫,下令周皇后、袁贵妃与熹宗遗后懿安皇后等一众后宫佳丽自裁,并亲手杀了幼女昭仁公主,又挥剑向长平公主,砍断了她的左臂,然后离开皇宫,在煤山自缢。 长平公主被太监何新所救,送入周皇后的父亲周奎府中,五天后公主才得苏醒,亡国之痛使得她万念俱灰。 顺治二年(1645年),公主上书清廷,自请出家,清廷不同意,仍让她嫁给原先的驸马周世显,并赐给二人府邸。 婚后,长平公主始终郁郁寡欢,终于郁闷成疾,一年后就死去了,死后葬于广宁门外,时年还未满18岁。 诗人吴伟业曾作《思陵长公主挽诗》:“贵主徽音美,前朝典命光,鸿文垂远近,哀诛著兴亡…………”哀挽着早逝的长平公主,也哀挽着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朱明王朝。 长平公主,令人哀怜;身世悲凉,幻影人间。 或许史书记载常有难言之隐;或许民间传闻多寓美好希冀;或许文学作品关注乱世情缘;或许国破家亡之美丽公主,英年早逝灵魂不散。 史书记载,故事简练。 《明史》列传第九曰:“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 将婚,以寇警暂停。 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 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 越五日,长平主复苏。 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 主涕泣。 逾年病卒。 赐葬广宁门外。 ” 民间传闻,轶事缠绵。 传说李自成义军打开彰义门,崇祯皇帝朱由检登煤山,望京城烽火彻天,徘徊良久乃归乾清宫。 凌晨五鼓,催皇后、贵妃自尽,于寿宁宫斩杀爱女长平公主,因不忍力微,断其左臂,公主未殊死而闷绝于地。 后为尚衣监何新入宫所见,负之而出,自此神秘失踪。 再后,或说与状元郎周世显谛结美好姻缘;或说皈依佛门永伴青灯尼姑庵。 戏曲小说,演绎纷繁。 《倚睛楼七种曲》之《帝女花》,一对金童玉女欲结连理,下凡人间。 于乱世惊涛之中,寻寻觅觅,至死不渝。 玉女幻影为长平公主,金童投生为状元郎周世显。 明朝亡国,崇祯剑刃帝女。 公主未死,辗转至庵堂避难,巧遇郎君世显,二人重续前缘,然后双双殉爱而去,飞往天界之飘渺云烟。 金庸小说之《碧血剑》,演绎长平公主村姑装扮,行走江湖,相貌极美,气质高贵,描写公主国恨爱情错综复杂之少女情怀;《鹿鼎记》再度描绘长平公主为独臂神尼,白衣侠女纤尘不染,神功盖世浪迹江湖。 可怜如花似玉女,生于末世帝王家。 国破家亡烽烟起,飘零沦落梦天涯。 《明史》列传第九曰: ○庄烈帝七子 周皇后生太子慈烺,怀隐王慈烜,定王慈炯。 田贵妃生永王慈炤,悼灵王慈焕,悼怀王及皇七子。 怀隐王,悼灵王,悼怀王及皇七子皆殇. 选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卷120列传第八诸王传五 ○庄烈帝六女 坤仪公主,周皇后生。 追谥。 长平公主,年十六,帝选周显尚主。 将婚,以寇警暂停。 城陷,帝入寿宁宫,主牵帝衣哭。 帝曰:“汝何故生我家!”以剑挥斫之,断左臂;又斫昭仁公主于昭仁殿。 越五日,长平主复苏。 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 主涕泣。 逾年病卒。 赐葬广宁门外。 余三女,皆早世,无考。 选自二十四史之<明史>卷121列传第九公主传 以上是正史中记载的唯一关于长平公主的文字,其中长平上顺治书:“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翻译过来是:「臣妾我死里逃生,崇高恩泽下仍感恐惧,愿意削去头发披上修行的缁衣皈依佛门,以稍微表达彰显父母的恩惠。 」「跼蹐」两个字,来自陆机的《变亡论》「屏气跼蹐」。 变亡论也是亡国之音,是陆机在吴亡后要叙述其父祖《陆逊与陆抗》事迹而写,那么高天必是崇祯帝,那个断她手臂的君父呀!自然是要害怕的,而改朝换代,有了新的君主,有了新的高天,自然也是要怕,天只有一个,可是公主的处境如此紊乱,她如何能够无惧地过日子?「罔极」两个字,来自《诗经》「昊天罔极」,是指父母的恩惠比天还高,公主在上书的文字里面,使用这两个字,是指父母之恩。 末尾把孝道端出来,算是绝招,要知道中国自有佛教传入,出家和尽孝都是抵触的,她那段文字把此二者串在一起是一绝,一个新的朝代是要使人以出家尽孝,那这是什么时代?她虽然起首姿态低,到这里算是不卑不亢,把她作为亡国公主生死存亡的难题,丢给顺治皇帝,也是刺探顺治,看看自己下一步能怎么走。 顺治皇帝的处置相当聪明,就让公主继续活得像个公主也只准活得像公主,给她富贵,显得自己肚量大,可拢落人心,赐她宅邸,继续监视她,她还能有什么作为? 长平公主应该是个天资聪颖而且饱览群书的公主,才写的出这种文字,毕竟在那种情形下,是找不到文人替她代笔了。 历史上真实的长平公主与驸马(转载自“煮酒论史”) 传说中的侠女公主——长平 在民间传说中,有一位武功超凡的独臂女尼,乃是明崇祯皇帝的嫡出长平公主,因为国破家亡,被父亲砍去手臂后流落民间。 怀着深仇大恨的公主练就了一身武功,誓要为父母报仇雪恨。 人称独臂神尼九难。 传说独臂神尼九难收了八个天下无敌的徒弟:了因、黄仁父、李源、周浔、白泰官、路民瞻、甘凤池、吕四娘。 吕四娘是九难的关门弟子,后来潜入深宫,刺杀了雍正皇帝,辗转为师父报了家国之仇。 这八个了不起的徒弟,被称为“清初八大侠”,真是威震天下呀! 其实……唉,哪有这么回事……长平公主哪有这么好命。 粤剧中有一部极为经典的《帝女花》,讲的也是长平公主的故事,说她在明亡后,出家为尼,后来又被清朝廷找到,要她与驸马完婚。 为了让父母能够平安下葬,弟弟们能够被释出牢狱,她答应了这个要求。 洞房花烛之夜,长平公主和驸马周世显服下了砒霜,以死报国。 那一折断肠花烛夜“香夭”,实在是经典中的经典:“落花满天蔽月光 借一杯附荐凤台上……”悠扬哀怨的唱腔一出,令人如醉如痴。 这个,虽然浪漫好听,一样差得太多。 大明崇祯元年的一天,紫禁城宫厥深处,一声清脆的婴啼,打破了禁宫的幽静。 崇祯皇帝朱由检的后宫妃嫔,又为他生下了一位公主。 这时的崇祯,还不到二十岁,满怀壮志豪情,认为自己能够挽回大明王朝颓废的形势,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作为中兴新举措之一,他下旨裁减了许多不必要的冗员。 就在小公主降生的时候,陕西米脂县银川驿,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驿卒,随着崇祯皇帝裁减令的下达,黯然离开了驿站,投向了茫茫天地间。 远在禁紫城里,正依偎在奶妈怀中熟睡的小公主不会知道,这个千里外的小卒,将会在某一天,彻底更改她的命运轨迹。 她是崇祯皇帝的第二个女儿,也是六位公主中唯一长大成人的一个。 她的生身母亲究竟是谁,现在已经无法查考了。 传说中,长平是周皇后的亲生女儿,而实际上周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早夭,追谥坤仪公主。 若从时间来看,长平出生的时候,周皇后正怀着身孕,并于崇祯二年初生下了太子,所以她不可能是长平的生母。 崇祯是一个苦命的人。 他的生母姓刘,祖上是海州(今辽宁海城)人,被选入太子东宫,成为朱常洛(明光宗)的妾:淑女。 不久生下了朱由检,即后来的崇祯皇帝。 朱常洛性情怪异,脾气狂燥。 在朱由检五岁这年,朱常洛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大发作。 在这次大发作中,刘淑女被他不分青红皂白地处罚了一场。 史书曰:“失光宗意,被谴,薨。 ”这话说得很堂皇,而实际上的情况,应该是朱常洛暴怒之下,将刘氏逼上了绝路自尽,甚至朱常洛亲自或让下人动手将刘氏活活打死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氏死后,光宗立即懊悔了。 他倒不是有什么情义或心疼儿子,而是害怕父亲万历皇帝知道了,趁机废了他这个太子位。 于是朱常洛向身边的太监宫女威逼利诱,告诫他们不能走漏风声,只说刘氏是病死的,将她以宫人的身份葬在西山。 没有了母亲的朱由检慢慢长大。 做为光宗的儿子,他被封为信王,屈死的刘氏也因此被追封为贤妃。 虽然朱由检成了亲王,但是由于刘氏死得不明不白,他也不敢公开去祭祀自己的母亲,只是悄悄向太监打听母亲下葬的方位,偷着拿些钱让侍从去为母亲祭扫而已。 朱由检十七岁这一年,哥哥熹宗天启帝朱由校无子早逝,将皇位传给了他。 直到这时,朱由检才真正能够光明正大地追悼自己的母亲。 他封早死的母亲为孝纯太后,将她从简陋的坟墓中迁出,与父亲光宗合葬庆陵。 (可怜的刘氏,又要去受那个无情郎的折磨了。 ) 也许是因为母亲不幸的经历,崇祯的嫔妃很少,而且很重视家庭,与子女妻妾的关系也很好。 然而正如史书上所说,他虽非亡国之君,却面临亡国之运,自己又缺乏力挽狂澜的能力和个性,更何况明朝廷已如将倾大厦,积习深重难返,已无法再扶立起来。 他倾尽全部力量,也只能让大明朝多喘几口气罢了。 在内外交困、殚精竭虑中,时间很快就推进到了崇祯十六年。 这年,公主已经十六岁了,她被封为长平公主。 崇祯对女儿很疼爱,虽然国事繁重,日以继夜,还是在这一年为她挑选了驸马:周显。 然而,大明王朝已经走到了末路。 在这一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路义军,分头进逼,一座座城池,一片片土地,都被起义军占领。 整个紫禁城连同它里面的人,都在风雨飘摇中颤抖。 长平公主与周显的婚期一拖再拖,始终没能举行婚礼。 和长平一样,因国家动荡而延误婚期的,还有她的弟弟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比长平小一岁,是周皇后嫡出的长子,生于崇祯二年二月。 他十四岁这年,崇祯就已经想要为他册定太子妃,然而面对内外交困的国家,直到国破家亡的那一天,崇祯都始终没能为他的嫡出长子选定妻子。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四,已是心力交瘁的崇祯帝朱由检向天问卜,却得到了这样一句卦辞:“星走月中,国破君亡。 ” 果然,他很快就得到李自成自称大顺皇帝的消息,同时,也听说远在南京的太祖朱元璋孝陵发生的不祥之兆:深夜时分,总有凄厉的哭声从孝陵深处传出,守陵军士吓得逃之夭夭。 正月,凤阳地震;同月,南京地震;北京则出现了“星入月”的天象。 朱氏的祖籍和大明王朝的起源地、京城接连出现的异常天象,令崇祯心力交瘁。 这时的国库已经见底,为了抵抗势如破竹的大顺军团,崇祯向大臣化缘,请求他们捐出家财银两作军费开支。 结果,那些凭着大明朝才富得流油的官员们,个个喊穷叫苦,即使亲如田弘遇这样的外戚,都只不过在皇帝的再三请求下,勉强拿出了一万两银子。 这样的人心涣散,结果显而易见。 三月甲辰(十六)日,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城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昌平。 仅仅过了两天,丙午(三月十八)日,北京城破。 崇祯和周皇后勉强支撑着,将三个儿子叫到面前,为他们换上粗布旧衣,让太监将他们送出皇宫逃生。 ——哭成一团的父母不会知道,等待十五岁太子、十二岁永王、十一岁定王的是怎样的将来。 三兄弟逃出皇宫,首先想到的就是投奔自己的外祖父:太子和定王的外祖父周奎家、永王的外祖父田弘遇家。 然而,周家和田家都紧闭大门,拒绝让自己的外孙避难。 从来没有体味过人世滋味的三兄弟不知还能相信谁,无处逃奔。 几天后(三月二十日)被大顺军擒获。 太子被李自成封为宋王。 仅仅过了两个月,清军引兵入关,李自成率部西逃,一片混乱仓惶中,三兄弟从此不知所终。 一年后,福王之子朱由崧在南京即皇帝位,是为弘光帝。 不久有一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由北方前来投奔。 弘光帝宣布他是假冒的太子,关进了牢狱。 南京军民对此十分不满,一片哗然。 争执尚未结束,清军已临南京城下。 弘光帝南逃,将狱中的“太子”丢了下来。 清军经过再三验证,确认少年不过是驸马都尉王昺的孙子王之明而已。 真正的崇祯太子、永王、定王,早已在乱军中失去了踪影。 这不知下落的三兄弟,成了清王朝的一个噩梦,此后的若干年里,数不清的人打着“大明太子”的名义起兵。 然而,真正的太子慈烺、定王慈炯、永王慈炤,他们的下落,却从此成了一个谜。 这可怜的三兄弟经受了怎样的折磨,又究竟埋骨何方,谁也不知道。 弟弟们能够逃出皇宫,长平公主弱质小足的女子,却无法逃出。 送走了三个弟弟,她知道自己的结局将会是什么。 崇祯向后妃传下了他最后一道旨意,让她们全数自裁。 当天夜里,天启帝张皇后自缢;崇祯周皇后自缢。 其余妃嫔也多数自尽,有几个不肯自尽的也被近侍杀死。 得到家人自尽消息的崇祯皇帝,茫茫然地在乱成一团的紫禁城里游走,来到了女儿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 长平公主只有十六岁,还在期待能与未婚夫周显相会,象弟弟们那样逃出皇宫的可能,她不愿就这样死去,拉着父亲的衣服,涕泪交流的哀求他放自己一条生路。 崇祯摇摇头,哭道:“孩子,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话音刚落,他的剑就向毫无准备的长平公主劈面挥去。 长平公主下意识地一避,利剑落下,切断了她的左臂。 一声惨叫之后,她倒在血泊中,没有了知觉。 失魂落魄的崇祯认为女儿已经死了,没有再劈第二剑。 他转身又来到了三女儿居住的昭仁殿,一剑结束了女儿十岁的生命。 三公主死后,清廷以其居所为名,追谥她为昭仁公主。 第二天,崇祯皇帝朱由检蓬头赤足,自尽于寿皇宫外煤山的一棵树上。 太监王承恩从死殉主。 紫禁城里乱成一团,谁也没有顾得上去看看长平公主的“尸体”。 所有的人来了又去了,她就那么一直躺在冰冷的青砖地上。 五天后,奇迹出现了,长平公主居然苏醒了过来。 当她醒来的时候,北京城已经成了大顺国的天下。 李自成见长公主居然死而复苏,感到很意外,于是将她交给刘宗敏救治。 刘宗敏是什么人?他以为人酷毒闻名,残忍好杀。 明灭后,他将明朝的勋戚大臣、文官武将八百余人(也包括将外孙关在门外的周奎田弘遇)抓起来,当年锦衣卫东厂的酷刑他无所不用,烙肤断腿,逼着他们把收藏起来的金银财宝交出来。 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好言相求,得不到这些臣子们的助军粮饷,如今却全部都落入了刘宗敏的手里。 当初大学士魏藻德就曾经拒绝皇帝征饷,以为只要投靠新主,财宝依旧可以传家傍身,没料到会是这个下场,酷刑之下痛哭失声,叹道:“我当初不能尽忠报国为主,如今悔也迟了。 ”五日五夜的酷刑之后,魏藻忠脑裂而死,其子也被砍杀。 而其它那些在紧要关头,敛金弃主的明朝旧臣,下场也与魏氏相仿,刘宗敏把他们的家底金银全部敲出来之后,便把他们一杀了之。 这么一个家伙,长平公主却落在了他的手里,真是令人掩卷长叹。 幸好,“大顺”只在北京城里呆了两个月,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李自成没有来得及带上长平公主和她的弟弟们,就在清军的追击下败逃远去。 长平公主身体尚未恢复,仍然挣扎在生死边缘,一片混乱中,她没有办法逃脱,只能躺在病榻上,目送弟弟们含泪远去,从此生死两茫茫。 清军引兵入关,长平公主成了清朝廷的特殊“客人”。 为了笼络人心,多尔衮下令,五月初六至初八,为崇祯帝哭灵三日,上谥号怀宗端皇帝,后来又改称庄烈愍皇帝。 与此同时,将他和周皇后的棺木起出,重新以皇帝之礼下葬,葬在昌平明皇陵区银泉山田贵妃陵寝内,妃陵改称思陵,一后一妃陪着崇祯去往另一个世界。 后来张廷玉修撰《明史》,有这样的感叹:“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 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 ”这算是对崇祯三十四年的人生,做了一个高度的概括。 他是历朝亡国之君中,最令人同情惋惜的悲剧人物,与宋钦宗遥遥一对。 看着父母终于入土为安,长平公主虽然国破家亡,也终于得到了一丝安慰。 但是其后她再也没有得到三个弟弟的丝毫消息。 与她相依为命的,这时只有崇祯的袁贵妃。 袁妃在李自成破京的那一天,曾经上吊自杀,结果丝带断裂,自尽未成。 刚刚砍杀了两个女儿的崇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她的寝宫,一连向她砍了好几剑。 但是袁贵妃虽然重伤,最后也象长平那样死而复苏。 顺治入关后,将她找到并赡养终身。 清顺治二年,长平公主得知自己的弟弟、“太子慈烺”在南京被堂兄朱由崧监禁的消息,伤心绝望中,向顺治帝及摄政王多尔衮上书,说“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 ”她希望自己能够出家为尼,断绝这尘世间的哀伤悲痛。 然而,她是先朝长公主,为了让汉人归心,这个愿望,清朝廷是不会答应她的。 不但不答应,为了反衬弘光帝虐待崇祯子嗣的恶行,在长平公主上书不久,顺治帝的诏命就跟着下达了——不许公主出家,而是让她与崇祯为她选定的驸马周显完婚,并且同时赐予府邸、金银、车马、田地。 长平公主接到这道诏命,自觉身不由己,痛哭流涕。 赐婚如期举行,婚礼隆重浩大。 婚礼之后,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就得到了南京城破,狱中的“朱慈烺”乃是假冒的消息。 一直以来苦苦支持她的精神支柱垮了。 仅仅过了几个月,长平公主便在万念俱灰的哀怨中病逝,时为顺治三年,长平公主十八岁。 长平公主短暂的人生就到此为止,她一生没有踏出过北京城一步,而且缠了一双小脚,也就不可能修习高超武功。 她的生命起伏太大,超出她能够承受的范围也太大。
《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
《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
《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水平,读后感是一个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我们渴求精神的营养,下面是《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的范文。
《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1
篇【一】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福贵正是这样一个可悲的生者,他槐春姿的一生其实是几万万人的缩影,中国近百年来经历的所有苦难都在他身上清晰地投射出来,他有着传奇般的人生,但你绝对不会希望拥有那样的传奇。
福贵当年是个二世祖,每日挥霍家里的积蓄,不知哪修来的福气讨了个贤惠的好老婆,是米行的千金,可福贵依旧吃喝嫖赌,不仅输光了家产,还气死了爹,老婆连同肚子里的孩子也被娘家接走了,只剩下他和年老的娘、年幼的女儿凤霞相依,这时的福贵才第一次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万幸的是,家珍在产下福贵的第二子之后带着儿子有庆回到了他身边。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福贵在为病重的母亲抓药的途中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虽机灵活泼,后来也因为县长夫人输血而意外死去。
之后福贵经历、大跃【进】、自然灾害,凤霞和其丈夫先后死去,凤霞产下的一子苦根也没有逃过命运的魔爪,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和一头与他同名的牛作伴,其中寓意深远,颇有些孑然一身的萧瑟。 夕阳的余晖里,已然垂暮的老人驾着牛渐远,沙哑的歌声在土地的尽头缓缓升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
合上这本沉重的蓝皮书,泪已湿眼眶,让我感慨万千的不止是主人公经历的种.种悲惨,更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却依然卑微地活下来,他所承担的已远远超出普通人能够想象的范围。
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离去的人,而是被迫承受这一切的生者——他们不仅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而且身边少了一个一同承担的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生者才要更坚定地生活,那是因为他们背负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
篇【二】
看完《活着》,整个人沉浸于福贵的坎坷生活。活着!我想说,怎么样算活着?!
书中主要内容,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铅绝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温情脉脉,有了简陋的欢乐。 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他铁青着脸让自己的角色们迅速以各种方式死去,毫无征兆,近乎残忍。
只留下我们错愕当场。
有庆是第一个突然死去的。
“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 ”他的母亲说。 大多数人应该在这个时候心痛不已。 贫苦艰难的生活,福森缺贵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让有庆对生活丧失希望。 他热爱他的两只小羊,为了割草和上学每天来回奔命。 所以当他在父亲眼前拿了长跑第一名的时候,我们都天真地以为悲剧该结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来,于是有了一点淡淡的喜乐。
可是我们怎么知道他会猝然死去。 就像今天我们知道的许多社会底层的人们一样,有庆的死冤枉而荒谬。 由于血型不幸与临盆的县长夫人相同,他竟是因为抽血过多而夭亡的。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一切就像一个巨大的诅咒。 女儿,妻子,女婿,外孙,最后福贵只剩下自己。 和一头也叫做福贵的老牛。
因为远离那些动荡的年月,因为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这个故事让年青的我们不禁有些战栗。 薄薄的十二万字,笼罩着“欲哭无泪的压抑”。
只是阖上书本之时,内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欲望和纷争的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而活着,纵使要担当诸多难以承纳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坚忍,顽强。 这应当便是生命的力量罢。
篇【三】
在空闲时,我还是喜欢看书。 看的书很杂,除了课本书籍之外,名著小说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单一的形式。 而一般只是略读。 而当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最多想到的还是葛优演的电影,关于徐福贵跌宕的人生。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 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 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 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司马迁说有的人活着比泰山重,有的人活着比鹅毛轻;雷锋说,活着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好;保尔柯察金说为了人民的解放而活。 但对于徐福贵而言活着的理念在于:“人只要活着,穷也不怕。 ”他觉得人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更应该懂得生活,学会劳作,为一家人而活着。 那样即使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却踏实了。 妄想可以尝试把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使自己穷苦的家变得重新发达起来。 而在他被抓入伍,受恩回家的那一刻,足见他活着的意义只是为了家人,对家庭的牵挂便成了他活着的唯一理由。 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他选择留下,或死于战场,或者高官厚禄。 但像他这种无文化无社会主义理想的旧社会底层人民群众而言是终究不会选择留下的。 当解放了以后,他看到占他家地的龙二被枪毙,家珍的话使他明白: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而即便是这么一个看似寻常的幸福,他竟也不能够拥有。 先是儿子献血,糊涂送命;女儿难产而亡;妻子病重身亡;女婿被水泥板压成肉酱;外孙被豆子撑死!而他只能感叹:“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想想现实中的我们,还在争么?肯定是的啊!试问谁能真正放下呢?
书看完了,觉得异常压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套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来说: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 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可以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镜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努力过。
篇【四】
人的生死,到底能不能由自己主宰着?第二次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字的时候,我这样想。
人的生死好像不是自己能主宰的。 故事里的有庆、凤霞,一个为校长献血而死,一个因大出血而死。 这一切,似乎来得是那么猝不及防。 不经意间,死神举起了自己的弯镰,将人们带走。 然后是亲人的悲伤与恸哭,呐喊与抱怨,世事无常,这样的一幕幕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但为什么有时候又有什么不一样呢?春生想活时,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穿梭于炮火,命悬于一线,可他活了下来;他想死时,只是将自己的脖子挂在那个绳套上就结束了自己苦难的一生。 这印证了福贵所说的“一个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而福贵自己呢?输光家产、解放战争、人民公社、-------一路走过来,他吃的苦受的累不比谁少,更何况还有双亲与妻儿都相继去世的心之创伤,虽然最后只剩他一个,可他毕竟是活了下来。 为什么?因为他想活,所以从打仗到回家,从贫困到饥荒,他几乎是尝遍了人间的苦难,但他活着。 他因为想活着,所以活着。
不,不是想活就能活,但想死却能死,所以说,应该把这个问题的答案总结成是-----人不能完全地主宰自己活多久,在相同条件下,但若无天灾人祸,想活下去的人一定活得更久。
所以说,我们要活着,就必须想要活着。 一个健康的人若是整天为活下去没什么价值寻找论据的话,他大概不会比一个癌症晚期但勇于与病魔斗争的乐观者活得更久一些。 病心,永远比病躯更加可怕。
我们要活着啊,活着可以与最亲爱的人交谈,可以见到最美的朝阳,可以听见这个世界上最悦耳的声音啊。
或许,这世上的天灾人祸有一天会降临到头上,但人可以被苦难消灭,却不可以被苦难打败。 活着就有出路,活着就可以期待被黑暗暂时遮住的那些光芒。
要活着,想活着。
《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2
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 然而,所有的情绪都在娓娓叙说的过程中悄悄侵入着读者的思想。
人越惧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
余华在序中这么写,“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职责,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本书是以一个老人的回忆展开的,书中就这样以平淡的语调地叙述着一个似乎微不足道而又壮烈的故事。 主人公叫“福贵”,一个在现代人看来略显俗气的名字,但是却代表了那个年代天下父母亲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但什么是福?什么是贵?也许他们并不知晓,他们既单纯得可爱,也愚昧到可悲。
小说叙述了福贵一生的悲欢,表达了福贵一生的起落盛衰。 福贵,年轻时是一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吃喝玩乐,嫖ji、夜以继日地豪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 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福贵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输得精光,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 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穷苦。 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从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 他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抓壮丁抓走,此后的日子饱尝颠沛流离、飘无定所之苦。 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得知母亲已病故,女儿凤霞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他原以为一家人终于团聚可以过好日子了,谁料,苦难才刚刚开始——的儿子在一次意外的采血事故中被冷漠的医生夺去了生命;女儿凤霞终于长大成人还找到了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却死于了产后的败血症;妻子家珍也死于软骨病;女婿二喜死于工地的事故;不仅如此,死神连他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都不肯放过,竟因吃豆子而撑死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相继死去,福贵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亲手埋葬了五个自己挚爱的人。
经历的越多,彻悟的就越深。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也没有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那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完美,而是对一切事物明白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着世界。
“人为什么而活着?”
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更是一个众说纷纭而没有结论的话题,福贵一生的杯具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活着,为了什么,为了这让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吗?不,正是这种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觉更加强烈。 期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期望更加真挚,使得来的幸福更加珍重。 人生来就注定要伴随悲伤,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 如余华自己说的一样:“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 活着吧,活着,生命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
暑假时拿到了一本书,黑色的封面上映着更加乌黑的大字:活着。 我很少看到一本书的题目就如此深沉,怀着巨大的好奇心翻开了第一页。
这本书是作者听了美国民歌后写下的小说,作者余华不动声色的让我们跟随着他冰冷的笔调,亲眼目睹人们在这个叫活着的故事里接二连三的死去。
大致阅览了这本小说,主要是讲了“我”在乡下听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福贵原本是一个地主家的少爷,由于好赌而输尽家财变成一个穷人,他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_,他的亲人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他和他的一头老牛活到现在。
我的心情跌宕起伏,先是为福贵的败家而感到气愤,再后来又为了福贵悲惨的命运感到悲哀。 整个故事氛围都比较阴沉沉,但是,无论福贵的命运有多么悲惨不堪,即使到了趋于死亡的边缘,他都活了下来,在悲伤的情节之间,福贵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福贵,他年轻时并不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当时的他放荡不羁,后来虽然变老实了,但是并不懂得教育孩子。 不过仔细想想他还是有着其余人不曾拥有的品质。 福贵受到的打击和痛苦是常人所没有的,可他还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坚强的活着,不像春生因为在文化_受挫折而自杀,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我们赞扬的。
在现实生活中,像福贵那样抹着浓厚的悲惨色调的人很少,但是我们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崎岖坎坷,在挫折面前,或气馁投降,或昂首挺胸继续前行,这样,生活中的大小细节和感受都会被我们遗忘,被时间所遗忘。
合上书本,鲜艳的红再次入我眼里。 我知道时光如黑夜一样正在转瞬即逝,死亡也终会如黑夜从天而降。 但只要像现在这样活着,宁静就在遥远的身旁波动……
《活着》这本书的作者余华,说实在话,因为读书少的原因,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作者。 说来惭愧,小学和初中总会有各种理由推辞,使得读书经历不多,但对于读书,我还是很向往的。 《活着》这本书我已经全部看完,之前也曾针对这本书写过几篇类似读后感之类的篇幅。 因为语文老师的介绍,我接触了这本书,也是第一次对一本书分析得如此透彻,花费几张纸的笔墨去介绍。
书已经读完一个月多了,再回想其其中的情节,更多了一些奇特的感觉。 今天,就让我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方式来总结一下这本书——《活着》。 首先,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主人公福贵,在我的眼中,从书中我见证了他的一生,从他的玩世不恭到后来的勤恳努力,一生的坎坷让这位老人饱经沧桑,却又怀着对过去的回忆,情感坚持地过着自己剩下的余生,我感受到他的坚强和他对逝去亲人深深的感情,令人动容。 而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的妻子家珍,当福贵家境败落,一无所有的时候,家珍从远处踏着坚定的步伐回到茅草屋中时,心中不免为之动容,一个如此放荡不羁的男人却仍让他不离不弃,她的善良和对丈夫的爱令我深深牢记。 说到这里,便想到了可怜的风霞,从童年时的衣食无忧,再到少年时的失聪变哑,再到后来被父母狠心送人,风霞的一生充满了变数,但一切的一切没有改变她的本心一那份对父母的爱和责任,她担起来许多不属于她的责任,而终于找到自己的归宿时的那种喜悦让我看到了她那份渴望爱情的少女心,只是结局太令人感伤,为何总会是这样的结局,这令我不得不深深陷入对中国当时社会现状的思考,当时的底层社会并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平等,当时社会昏暗到令人难过,还有那可爱的小有庆,脑海中总会浮现他与小羊亲昵的嬉戏,却因一场医疗事故被无情地夺去了生命,许多同学都在读到这里的时候留下了眼泪。
读完《活着》对生活进行全新的思考,让我们的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实现价值,好好活着!
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 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 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 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 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 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 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 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 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 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 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 我留下了这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 我总认为人生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 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 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 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 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 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 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 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读后感600字带自己的经历3
这本书看完了,这确实是一本不需要书签的书,对于想养成读书习惯的人来说,十分推荐这本书,读起来很流畅。
一本书一共有五篇自序,这还是第一次见。在日本自序中,余华谈到了时间创造了一切,创造了生离死别,创造了酸甜苦辣,并引用了贺知章的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于某些事情的认识,确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懂。 就像对于读完上面这首诗的感受,初中和现在相差深远。 而现在当我读完《活着》的这本书时,感触并不是很深,并没有觉得这本书写的有多么好,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于上一两代人所遭受的苦难没有切身体会的原因吧。
读完之后大概有以下几点感触:富贵最大的幸运就是取了家珍这么好的妻子,这一点甚至改变了自己之前的择偶观;凤霞因为生病变成哑巴真的是太可惜了,但是她第一次就相亲成功我感觉还是比较意外的;有庆一定是一个超级可爱的孩子,如果当时能给他一只狗狗陪他玩,简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了,毕竟绵羊和人类的互动还是很少的,感触最深的就是富贵夸他跑步得第一名的时候,仅有的一次表扬,内心真得比有庆本人还要激动,这可能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关系吧;凤霞因为难产而去世,二喜因为工地事故而去世,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去世,这样类似的事情回老家时也听长辈提起过,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确实。
只有回老家时,才能听到长辈讲述他们年轻时的苦难,表情状态大都相似,脸上的皱纹快乐的游动着,和富贵一样,精彩的讲述着自己。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
拿到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毕竟这本书足足让我等了一月有余。 之前没有了解过这本书,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说,还是什么,买它只是因为听说过它,知道它是余华写的,它是让我在疫情期间消磨时间的一本书。 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 读完之后,让我长叹口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紧凑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 因为福贵的吃喝嫖赌败坏家业,气死了老爹,老母随之病死、儿子因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随之而去、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最后唯一的外孙竟在那个饥饿的噎死了。 真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的,本来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赌,结局是不是又不一样。 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用不满老茧、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和内心的伤痛,却还得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大概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看完之后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悲惨的人和事儿吗?
福贵到最后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 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着的,只是再想起这本书时,也许刚好在疫情期间,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别离的新闻,内心有了些许的平静。 现实生活的无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而活着,就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这是对生命最后的敬畏,也是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秉性——活着。 我读《活着》。
读著名作家余华的《活着》就如同品尝一杯生命的苦酒,于是,迎着春日和煦的阳光写下了这些文字。
在洒满阳光的绿油油的田野上,一位老人,生命布满了疮痍,他牵着牛,眼睛里闪着柔和的光,广阔的土地就像他袒露的胸膛,他望着牛,夕阳和炊烟,沉浸在一片落日黄昏的景象中,他年轻时曾拥有家财万贯的阔绅子弟,却在赌场上输掉了他全部的家产,结束了他富裕的生活。 战火纷飞的年代,他被俘虏,在参军和回家面前,他选择了回家。 他有一个外孙,由于疾病和种种事故将老人与他们分开。
这让我感到了生命的滞重、人间的温情,在我们享有生命时,我们应尽努力去维护它,经营它。 然而,当生命将要从我们身上剥离时,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它的含义呢?生活中的所有悲伤、喜悦、得失,都将老人的生命变得斑驳、沉静和突兀。 或许,生命是激情,是力量。 可对更多的人而言,生命何尝不是一种承受呢?战争、饥饿、病痛、孤独……
有时候,我们享受给予却不知如何回报;付出却一无所获;渴望诉说却不知如何表达。 但是我知道,我们要用全部的生命去爱父母;用全部的执着去爱恋人;用全部的责任去爱孩子;用全部的真诚去爱朋友;用全部的热情去爱每一个生命。 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如此,它充满着矛盾又好似相互瓦解,一同奔跑相互扶持。 在它凄凉的底片上,展示着生命永恒的温度,诠释着炽热的渴望,大概这就是活着。
生活中,也许活着比死亡更痛苦,但他却选择活着,活着就是一种责任,活着就是生命的重新获得,它无任何理由,只是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就是生命的价值,活着的价值。
《活着》这本书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走心看完的一本书,对于我这种一看书就打瞌睡的人来说是多么可贵的宝物。
这本书是看着看着就走入了书中,走进了那个年代那个画面。 不得不佩服余华先生的写作手法,用着最朴实的话语叙述完这么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有时翻开书,想一下子看完,又不想这么囫囵吞枣的看完。 刚看完的时候,我心想再也不要翻开它了,太伤感了,都看哭了自己。 可是几天过后,又拿出来了,想着下次再回味一遍。 所以,这本书是一本让人回味无穷的书。
书中以一个老人的角度叙述自己的一生,看似平淡却又波涛汹涌,在已经经历过风雨的福贵眼里那些都过去了,所以它平淡,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揪住人心,想要冲进故事里去做点什么。
整本书我的泪点在福贵儿子去世的时候,看到前面我真的不敢相信,因为那些文字叙述得太普通了,我一直加速往后看,看到福贵的痛苦后,才哗啦啦的眼泪直流,带着眼泪进入了梦境,合上了书。
再次翻开,就是我看完了整本书了,故事中一个接一个的去世,我没有再掉一滴眼泪,不是因为叙述得不好,而是我已经麻木了对于这个故事中的死亡。
我除了对于佩服这本书的作者以外,好像还没有太明白整个故事更深的意义,对于生死这件事,是福还是祸呢?故事里的人活着那么痛苦,可能死亡是解脱,而活着总给别人感觉是好的,活着就好,真的好吗?
看到福贵年迈的时候,又觉得活着确实好。
希望下次再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阅读短文《掩饰》原文
优质解答掩饰女儿(细心 精心)地为母掘派慎亲梳理头发,猛然间发现母亲的青丝中有一判敬根闪亮的白发.母亲老了!女儿的心中涌起了一股伤感.母亲,从小就领着她去晨跑,她拼命地追,可怎么也追不上母亲(轻松 轻快)的步伐,她赌气停住了.这时母亲回过身子,在前方,伸开羡橡手臂,笑着说:“来,到妈妈这儿来.”于是,她咯咯地笑了,迈开小步向妈妈温暖的怀抱冲去.她渐渐懂事,明白了“母亲”这一角色的艰难,然而在她的记忆中,母亲总是笑纳一切,以(充分 充沛)的精力和活力直面人生.难怪邻居阿姨叫羡慕地说:“你妈妈呀,好像永远不会老.”女儿也坚信,母亲永远不老.可眼前那根白发分外刺眼,女儿拔下那根白发,悄悄地藏起来,对着镜子里的母亲笑着说:“妈,您的头发多好呀,您永远那么年轻!”母亲笑了.女儿的小动作怎能瞒得过妈妈的眼睛呢?那么多年来,从哇哇哭的娃娃到青春勃发的少女,女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印在母亲的眼里.这孩子,怎么这么傻,白发能藏得住吗?你都这么大了,妈能不老吗?其实从你不再需要妈妈为你扎辫子时,从你跑步超过了妈妈时,从你在作文里写下了“青春无悔”字样时,妈就知道你长大了.你是妈生命的延续,妈有了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可母亲没有说,她(欣慰 欣喜)地看着镜中的女儿:“有女儿给妈妈梳头,真舒服呀!”镜子里是两张美丽的笑脸,令人羡慕.人世间有许多深沉的爱能感受到却不会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