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日本强烈抗议联合国。
抗议什么?
抗议联合国干涉日本内政!
什么内政?
居然对日本天皇继承说三道四。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CEDAW),日前发表对日本政府建议的“最终见解”。
大致两个建议吧。
建议一,修改已婚夫妇必须同姓的法律条款,因为这个条款,“通常迫使女性使用丈夫姓氏”,这显然是性别歧视。
建议二,天皇继承人,《皇室典范》规定必须是男性后嗣,这也是对女性的歧视,日本请修改。
联合国说得对吗?
我不做评判,相信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确实,既然说男女平等,那为什么天皇继承权就会不一样,为什么一定是女性婚后要改为夫姓呢?
联合国看到了问题,对日本公开提出了建议。
但日本不干了。
日本官房长官林芳正30日表态:关于皇位继承的方式,“是涉及国家的基本事项”,因此, “根据《消除对妇女歧视公约》的宗旨,讨论《皇室典范》是不适当的。”
什么意思?
这是我们日本的国本,联合国你越界了!
林芳正还宣称,日本已经向联合国相关委员会提出强烈抗议,并再次呼吁删除这条建议。
倒是联合国另一项建议,即夫妇婚后不一定同姓,林芳正表态:“将根据有关省厅对委员会最终见解的内容所进行的审议,并结合各阶层民众的意见及国会讨论的动态,适当回应。”
什么意思?
婚后夫妇一定要同姓,这个我们可以考虑改;但天皇可以让女性继承,这个免谈。
我看到,海外社交媒体上,很多人为联合国建议叫好,认为这才是触及日本的真问题,都什么年代了,早就应该改了。
当然,也有很多日本人不舒服,痛骂联合国越界了。
必须看到,联合国建议的背后,确实关系到日本的国本,谁将是下一位天皇。
现在的日本天皇是德仁,他只有一个孩子——女儿爱子。但根据《皇室典范》,天皇传男不传女,那爱子就不能继承为女天皇。
怎么办?
德仁采取了一个折中办法,没有设立皇太子,而是立弟弟秋筱宫为“皇嗣”,即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他的侄儿——也就是秋筱宫之子悠仁,则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那也意味着,一旦德仁百年,天皇继承权转移到弟弟一家,女儿爱子只能旁边看着。但关键是,公主爱子,举止得体,热心公益,很得日本人的喜欢。
所以,今年上半年,共同社一项民意调查就显示,90%的日本国民,现在,支持爱子出任女天皇。她才是德仁亲生,凭什么要剥夺爱子的皇位继承权?
现在,联合国又加了一把火,指责日本天皇继承歧视女性,都什么年代了,你们不能这样搞。
日本政府强烈抗议。
但关键是,强烈抗议后面,日本你心虚不心虚?而且,日本你到底怎么想?是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改变,还是继续坚守祖宗家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谁来继承天皇,将是日本一个越来越头大的问题!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流程编辑:U072
周恩来的事迹,详细!!!!!!!!!
1898年 3月5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 原籍浙江省绍兴县(今绍兴市)。 1910年 春,到奉天省银州(今辽宁省铁岭县),入银岗书院读书。 秋,到奉天府(今沈阳市)入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后改名东关模范学校)学习。 1913年 春,到天津。 8月,考入天津南开学校。 1917年 6月,南开学校毕业。 9月,赴日本留学。 在日期间,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1919年 4月,离日本回国。 参加五四运动,是天津学生界主要领导人之一。 9月,参与组织进步团体觉悟社。 入南开学校大学部(后改为南开大学)学习。 1920年 1月,在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中被捕。 在狱中宣讲马克思主义。 7月出狱。 11月,赴法国勤工俭学。 1921年——1930年 1921年 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个发起组之一的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 1922年 6月,和赵世炎等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宣传工作。 1923年 2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其“旅欧之部”,任书记。 11月,国民党驻欧支部成立,当选为执行部总务科主任。 1924年 7月,奉调回国,9月抵广州。 10月,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兼宣传部长。 11月,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1925年 1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型橘扒会。 2月,在中共广东区委内改任常委卜昌兼军事部长,参与领导黄埔军校校军进行第一次东征。 8月8日,和邓颖超结婚。 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第一师党代表、东征军总政治部总主任,少将军衔。 10月,参与领导第二次东征。 11月,被任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 1926年 2月,任第一军副党代表。 3月,“中山舰事件”后,和毛泽东等主张反击蒋介石,未被采纳。 12月,至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兼中央军委委员。 1927年 2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军委书记。 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任总指挥。 “四一二”事变后,主张“迅速出师,直指南京”,“政治不宜再缓和妥协”。 5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7月12日,任中共临时中央常委。 8月1日,作为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南昌起义。 1928年 夏,筹备并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组织问题报告和军事报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六届一伍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任常委秘书长兼中央组织部长。 11月回到上海。 此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中共中央工作的实际主持者。 1929年 8月,兼任中共中央军事部长。 起草中央8月给红四军的指示信,口授并审定中央9月给红四军的指示信,阐明红军的任务、前途、战略、发展方向等,指出毛泽东仍应为红四军前委书记。 1930年 3月,离上海去莫斯科。 7月,在联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 8月回上海。 9月,和瞿秋白一起纠正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主持召开中共六届三中全会。 1931年——1940年 1931年 1月,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 12月,到中央苏区首府瑞金,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1932年 10月,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933年 春,和朱德领导红军战胜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 5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1934年 2月,当选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0月,参加长征。 12月,在贵州黎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决定红军西渡乌江北上。 1935年 1月,出席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会议委托周恩来为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在四川省懋功以北两河口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代表中央提出红军应北上川陕甘创建根据地,得到会议一致通过。 此后经过与张国焘的斗争,和毛泽东等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0月到达陕北苏区。 1936年 4月9日夜,和张学良会谈,达成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共识。 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任中共代表到西安和张学良、杨虎城一起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7年 代表中国共产党在西安、杭州、庐山、上海、南京等地同国民党、蒋介石谈判,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7月,起草《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月,到山西开展华北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和对日作战工作。 12月,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到武汉,为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成员。 1938年 参与领导长江局所属地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建和发展。 3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副部长。 9月,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2月到重庆。 1939年 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成立,任书记,领导南方各省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推动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2月,到皖南新四军军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确定新四军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方针、任务等。 3月,回祖籍绍兴,并指导浙江等省中共地下党工作。 6月返延安。 7月,因坠马右臂骨折。 8月,赴苏联就医。 1940年 3月,回到延安。 5月,到重庆继续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 1941年——1950年 1941年 1月,皖南事变发生。 国民党封锁消息,周恩来为《新华日报》书写题词和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向国民党当局提出严正抗议,并在中共南方局内部署应变措施。 1942年 组织中共南方局干部参加整风学习。 1943年 为配合整风教育,多次召开中共南方局、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和新华日报馆党员干部会议,讲述中共党史。 7月,回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中共七大筹备工作。 1944年 5月,出席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为主席团成员。 10月,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节庆祝会上发表《如何解决》的演说,指出挽救当前国内危机的唯一正确方案是召开紧急国是会议,取消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 11月,赴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12月,回延安。 1945年 1月,再到重庆谈判。 2月,回延安。 4至6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论统一战线》的发言,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仍任中央军委副主席。 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1946年 1月上旬,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同马歇尔、张群组成的三人委员会,通过谈判,达成停止军事冲突的协议。 1月10日至31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国民党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5月3日,率中共代表团由重庆迁至南京。 随后与军事三人小组其他两方人员赴湖北宣化店阻止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并同中原部队领导人研究、部署了突围方案。 这期间,周恩来极力防止内战,争取实现国内和平,但国民党军队终于在6月26日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 11月19日,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返延安。 12月,兼任中共中央城工部部长。 1947年 3月18日,和毛泽东等撤离延安,之后转战陕北,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人民解放战争,同时领导国民党统治区的第二条战线斗争。 8月,代理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1948年 4月下旬,到河北省建屏县西柏坡(今属平山县),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1949年 3月25日,和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 4月,率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在北平谈判,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接受。 21日,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6月,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上当选为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共同纲领》起草小组组长。 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会上作《关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的起草经过和特点》的报告;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10月,当选为第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被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2月,指出中国经济建设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领导。 1950年 1至2月,和毛泽东在莫斯科同苏联领导人会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准备越过“三八线”。 30日,周恩来指出“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10月上旬,美军越过“三八线”向朝中边境进犯。 周恩来协助毛泽东组织和领导抗美援朝战争。 1951年——1960年 1951年 2月,周恩来、陈云等六人领导小组成立,组织领导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编制工作。 7月10日,朝鲜停战谈判开始,直接领导中国方面的谈判工作。 12月,兼任中央转业委员会主任。 1952年 4月,作《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的报告,指出我国坚持和平的外交政策。 8月,主持拟出《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提出“全党的领导和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建设方面”。 1953年 1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选举法起草委员会主席。 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 年 2月,主持研究国家体委工作,提出要为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锻炼身体。 4月,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6月下旬,访问印度、缅甸,与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家关系的指导原则。 7月,日内瓦会议达成印度支那停战协议。 回国途中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苏联、蒙古。 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我国“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在会上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仍兼外交部部长。 12月,当选为第二届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1955年 3月,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讨论西藏工作,指出要想方设法减轻西藏人民的负担,由国家给以财政补助。 4月,率中国代表团抵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亚非会议,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 会后访问了印度尼西亚,双方签订了《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条约》。 6月,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上讲话。 1956年 1月,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会后,主持制订十二年科技规划。 5月,谈文艺要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 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务委员。 11至12月,访问越南、柬埔寨、印度、缅甸、巴基斯坦。 1957年 1至2月,访问苏联、波兰、匈牙利、阿富汗、印度、尼泊尔、锡兰(今斯里兰卡)。 8月,在青岛出席民族工作座谈会,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工作的理论和政策。 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上海陆海空军军官大会上作《进一步提高军队的政治素养》的报告。 1958年 2月,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部撤出朝鲜。 6月,批准创办中国科技大学。 1959年 1至2月间,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 4月,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 1960年 4月,访问缅甸、印度、尼泊尔。 5月,访问柬埔寨、越南、蒙古。 8月,接见日本日中贸易促进会专务理事铃木一雄等,提出对日贸易三原则。 8至9月间,主持制定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个方针在翌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通过。 10月1日,和缅甸总理吴努签订中缅边界条约。 1961年——1970年 1961年 1月,率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 4至5月,到河北省邯郸地区农村调查研究。 10月,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参加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 1962年 1至2月,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工作会议,在会上提倡“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指出:“这四句话归纳起来就是:实事求是。 ”3月,在全国科学工作会议、戏剧创作会议上作《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并在全国人大二届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肯定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 4月,在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致闭幕词,着重讲我国国内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发展,提出“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更多可以动员的因素,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扩大我们的民主生活”。 11月起,主持领导尖端科技的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的工作。 1963年 1月,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12月,访问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阐明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五点立场,随后访问了阿尔及利亚、摩洛哥、阿尔巴尼亚。 1964年 1至2月,访问阿尔巴尼亚、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缅甸、巴基斯坦、锡兰(今斯里兰卡),提出中国政府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 10月,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提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的建议。 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报告,宣布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分两步走和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1965年 1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继续当选为全国委员会主席。 3至4月,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 6月,访问巴基斯坦、坦桑尼亚、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 7月,到新疆视察。 1966年 3月,赴河北邢台地震灾区视察、慰问。 6月,访问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 5月后,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中,为维护党和国家正常工作的继续进行,为尽量减少损失,为保护大批党内外干部,作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费尽了心血。 1967年 1月,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召开的抓革命、促生产大会上讲话。 2月,主持在怀仁堂召开的中央碰头会,会上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 7月,在江青、康生等煽动下,“造反派”在中南海西门外成立“揪刘(刘少奇)火线”,围困中南海。 “揪刘”活动持续近一个月,周恩来多次批评“造反派”,并坚持不搬出中南海,使他们的罪恶企图未能得逞。 1968年 极力维护工农业生产,制止武斗,解放干部,促进联合。 12月4日,向新华社指示:对外宣传中极左思潮一定要批判。 1969年 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九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9月,会见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就举行中苏边界谈判、防止武装冲突等达成谅解。 1970年 4月,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6月,批示:“防保守,排极左,仍是当前主要任务。 ”1971年——1976年 1971年 3月,访问越南。 4月,指出:否定一切“是极左思潮”。 7月,同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在北京秘密会谈。 9月13日起,连续三天三夜处理林彪叛国事件,使国家转危为安。 之后,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 10月,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1972年 2月,同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 5月,发现癌症。 7月,提出要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 8月,再次提出要批判极左思潮。 9月,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签署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3年 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十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和中央副主席。 10月,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敦促加速解放干部工作。 本年国民经济逐步回升,是“一五”计划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 1974年 6月1日,病重住院,此后,在医院中仍工作不止。 9月30日,出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五周年招待会。 这是他最后一次出席国庆招待会。 1975年 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重新提出向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前进。 在会上继续被任命为国务院总理。 9月7日,在医院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2月20日,最后一次约中央部门负责人谈工作。 1976年 1月8日,在北京逝世。
伟人周恩来的成长故事
o(╯□╰)o既然楼上那位说那么多,我就不再多说啥了吧、、、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 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 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 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 ”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 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 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 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银没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为止。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 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 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 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 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 ”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 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 ”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衡宴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政府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 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 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 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锋拦纳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 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 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 他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 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 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 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江氏。 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 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 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世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 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 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 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 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 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 从小陈氏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他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 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 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文》,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 ”“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 ”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 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 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 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 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 后来,周恩来回忆说:“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 ”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 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 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 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 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 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 可有的亲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却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无人向,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 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 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 人民间的贫富之分,使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 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 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 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 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 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 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 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等著作。 他还在课外读了《离骚》、《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 ”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 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 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 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 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 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 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却宁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 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 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 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 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 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 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 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 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俄国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去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 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 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枪声。 日本兵和俄国兵在这里打起来了。 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俄国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被打死,有的被活埋。 何老先生的父亲被俄国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枪杀了。 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 ”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 ”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特别时行戴毛主席像章,毛主席像章越来越大,越来越精致,到现在我也还保存着“两毛巾”毛主席像章。 这充分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爱戴之情。 敬爱的周总理胸前也戴了一枚毛主席像章,但是他戴的不是当流行的圆形毛主席像章,而是一种长条形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章。 这枚纪念章上,1/3的地方是毛主席头像,2/3的地方是毛主席书写的“为人民服务”5个大字。 有一回,周总理去广州,宾馆里的女服务员胆子挺大,要跟周总理换像章。 那时候,如果能得一枚好像章,可是一件了不起的收获。 周总理笑着说:“你喜欢我戴的这枚,好啊,那就送给你。 ”一听这话,姑娘赶紧自己动手摘下了周总理戴的像章,又把自己戴的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给周总理别在胸前。 到了晚上,周总理又把那枚毛主席头像纪念章摘下来,仍然换了一枚为人民服务纪念章戴在胸前,这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纪念章一直戴到他去世。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是,充分体现了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 鞠躬尽瘁全心为人民,是敬爱的周总理伟大一生的光辉写照。 这里,讲几个周总理生前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当中,与人民同甘共苦,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吃穿冷暖,把全部的爱献给人民群众的故事。 和老百姓一起坐公共汽车 1954的冬天,周总理听说北京的公共汽车很拥挤,老百姓坐车很困难。 一天下午五点多钟,正是人们下班的时候,周总理对秘书和卫士说:“群众反映现在坐公共汽车很拥挤,等车要一两个小时,现在咱们去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通告保卫部门。 ” 周总理一行三人来到北京图书馆附近的汽车站,人确实很多,等大家都上了车,周总理才最后上去。 车里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周总理往车里走了走,抓住吊环,汽车开动了。 一开始,人们都没有注意。 过了几分钟,一位乘客发现了总理:“哎呀!这不是周总理吗?”顿时,车里沸腾起来,许多人站起来给总理让座,不少人往他身边挤,有的人还把手伸过来要和总理握手。 秘书和卫士都非常着急,怕把总理挤倒。 周总理挥着手大声说:“请坐,请坐,别挤!”这时,一位乘客挤过来,握着总理的手激动地说:“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总理笑着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吗!”有的乘客非要让总理坐下,总理坚决不肯,一直站着和大家亲切地说着话。 总理向他们在哪儿工作,住在哪里,生活怎样,每天上下班坐车要多少时间。 车走了几站以后,秘书和卫士劝总理下车,说:“情况也就是这样了,咱们赶紧回去吧!”总理还坚持坐下去,下了车以后,总理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寒冷的夜晚走了大半个北京城。 情况搞清楚了,总理很快召集有关部门同志负责研究解决交通拥挤的办法。 他还提出许多可行的具体建议。 比如,画出人行横道线,在繁华路口的马路中间设安全岛等,就是周总理提出来的,都是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