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就《方案》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跟小编一起来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北京育英学校等地考察以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多次就家校社协同育人发表重要讲话,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进一步做好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于2023年1月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公布97个县(区、市)作为全国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实验区,并于2024年5月28日召开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现场推进会,总结交流各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经验做法,扎实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落地生根。
当前中小学生“小眼镜”“小胖墩”、脊柱侧弯、心理健康等问题仍较为突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少年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我们深刻认识到以“教联体”为载体的协同育人机制,是破解当前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调动部门资源,协同社会力量,共同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今年9月,教育部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科学技术部、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文物局、国家消防救援局、国务院妇儿工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中国科协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推动各地各中小学校以“教联体”为抓手,在馆校协同、医教互促、体教互融、家校互动、社教同频、警校同步上加强协同配合。
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其内涵是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明确各自职责任务,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有针对性地推动解决学生成长中的突出问题,搭建常态化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为学生参与文化学习、体育锻炼、艺术活动、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社会实践、课后服务等提供全方位条件保障。
指导各地全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5年,50%的县建立“教联体”,到2027年所有县全面建立“教联体”。
《方案》对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街道社区、社会资源单位等主体的职责任务作了明确规定。
一是政府层面。 主要负责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统筹领导,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
二是部门层面。 教育部门负责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宣传部门负责指导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育人良好氛围。公安部门负责加强警校协同,联合教育部门开展护校安园、学生交通安全等专项工作,加强校园周边治安治理,支持学校开展安全教育。网信部门负责开展涉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卫生健康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儿童青少年健康服务,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民政部门负责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关心关爱。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部门负责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开展实践育人活动。科技部门、科协负责统筹各类科普教育阵地和资源,支持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建立学校校舍、场馆建筑定期安全体检制度,在标准、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持。消防部门负责会同教育部门指导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及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对学校周边食品和学生用品安全进行监督检查。妇联组织负责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共青团组织负责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属地街道、社区团队组织的联动。关工委组织负责发挥“五老”作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宣传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等工作。
三是学校层面。 要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健全家校沟通联系制度,听取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意见建议。要整合社会资源,用好思政课和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丰富学校课堂和课后服务内容。
四是家庭层面。 家长要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要培育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主动协同学校教育。要带领或支持子女开展体育锻炼、家务劳动、户外活动和参观游览。
五是街道社区层面。 要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要利用社区家长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要开展各类知识宣讲和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校外活动与锻炼空间、假期管护场所。
六是社会资源单位层面。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育场馆、文化场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活动场所、医疗卫生机构、周边高校、周边企业、街道及相关社会资源单位要按照职能职责,结合自身资源特点,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
《方案》提出,推动“教联体”建设需要建立三方面的工作机制。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将“教联体”建设列入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谋划推动协同育人工作,完善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政策保障,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实落地。二是教育部门制定实施方案和进度安排,与相关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学校因地制宜建立“教联体”,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共同研究、推动破解学生成长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各相关部门、社区街道、社会资源单位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协同方式、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
凝心聚力—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家校沟通--创新协同育人,强措施,凝力量。 教育从来不是“独角戏”,家、校、社协同育人,全民总动员、教育大合作是良好教育生态的基础。 本学期学校深挖教育资源,链键脊创新合作形式,促进优势互补,通过四项重点工作,聚力发展。 1.校长见面会,聚同心力。 组织校长见面会,面向家委会,面向一、二年级的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 家长们参观校棚渗园,了解校园管理;与校长座谈,了解服务教师,发展学校,带领教师团队,携手家长团队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举措;和老师交流,献计献策,共话“学生成长”。 校长见面会拉近了家长和学校的距离,让家长成为学校有力的同盟军。 2.家风伴成长,聚学习力。 组织家长学习,促进良好家风建设。 开辟云端课堂,学习教育理念,尝试在六年级组织“家长云探校”,家长通过企业微信现场或回放了解学生在校在班表现;读书日,家长读书指导学习,亲子同台共读;劳动节,劳动教育指导;学期末,学习方法交流。 家长们以身示范,学习中进步,课程中提升。 3.家长进课堂,聚教育力。 每个班级充分挖掘家长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各自的班本课程。 开辟“家长课堂”,让优秀家长成为学生的成长伙伴。 家长进课堂为学生打开了新的视野,新的领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4.社区助校园,聚融合力。 密切联系社区,牵手镇社区党委和各村支部、镇卫生院等属地单位,奏响了联建“大合唱”。 开展文明城镇创建、唱响“警心”相伴,党建联盟。 与派出所、交警大队、综合执法大队、消防支队结盟共建,开启了“家校警”校园防护模式,规范了安全“三支队伍”,构建起更为完善的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进一步提升学校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从而为广大师生撑起一方安全的晴空。 唱响“净心”相连,社校联动:聘请刘玉明同志担任校外辅导废品分类指导员,开展 “小手拉大手,废品分类进课堂”活动。 对师生开展废品分类知识常态化宣传和教育,力争废品分类进校园、进课堂工作的持续推进,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引领整个社会”的良好教育氛围。 唱响“劳心”相融,衔接联合:聘请赵树荣同志担任劳动教育指导员,每学期全程指导各班劳动基地的建设、种植、过程管理到收获全过程。 聘请餐厅服务的家长为校亮册内校外家务劳动指导员。 指导学生包粽子、做月饼等面食。 全面做好家校沟通。 每学期对家委会进行补选,家委会参与学校决策(手机管理、校规校纪),每周驻校值班,参与组织路队、听评课、食堂陪餐等。 每学期征集家长意见建议并及时研究解决措施并及时反馈给相关家长。 组织线上防溺水、安全、校外文明家长会。 家长参与讨论、交流分享。 每学期组织三级家访,每年上门家访率达100%。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协同育人
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协同育人如下:
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其扒指中“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而《意见》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对这些方面做出了规定,是我国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行动指南。
1、家校合作需要沟通交流。
家长和学校(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势——认为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需要家校沟通交流。
家校合作需要沟通交流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目的是让孩子心理健康,快乐成长,学习优异,春察配与同学相处融洽。
2、家校合作需要家长、教师间互相尊重。
教育有这么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
家长对教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师本人,是在尊重自己的孩子。 教师没亏这个群体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这个行业有地位。
3、正确处理好家长与教师的关系。
如果家长与教师之间是相互埋怨、指责的、相互对抗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吃亏,同时家长和学校都失败。
家校只有合作、协调、沟通、帮助,就会让孩子朝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家长和教师皆大欢喜。
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长参与教育的整体结构包括哪些呢?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其参与教育的整体结构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家长参与教育整体结构的分析: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长参与的首要环节。 家长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与孩子的互动方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习惯养成。 因此,家长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素养,了解科学的育儿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学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家长的参与同样不可或缺。 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家长会、与教师沟通等方式,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同时,家长还可以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活动,如亲子运动会、艺术节等,增进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社会教育:除了家庭和学校,社会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在社会中的表现,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社会现象,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家长还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亏旁心理问题。 同时,家长还需要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面临升学、就业等人生选择。 家长可以协助孩子进行生涯规划,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 这有助于孩子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基础。 安全教育:安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保障。 家长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教会他们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如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溺水等。 同时,家长还需要关注孩子的网络安全问题,引导他们正确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道德品质教育:道德品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家长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 这些品质将伴随孩子一生,成为他们人格衡穗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家校社协同育人中家长咐空卜参与教育的整体结构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教育、安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等多个方面。 家长需要在这些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学校和社会共同协作,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