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培训支出下降 校内服务需求升温 双减 三年市场需求如何变化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此问题,需要借助真实的调查数据对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估。基于 2017 至 2023 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详实数据,细致分析「双减」政策对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家庭教育支出的具体影响,并揭示不同收入水平家庭在这一政策背景下的差异化反应,能够深入探讨中国中小学生减负政策的短期成效,特别是「双减」政策自实施以来对教育生态的即时影响。通过对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实证依据,以优化未来教育政策,确保减负不减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在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中国中小学生面临沉重的课外负担。一方面,学校教育过于注重分数,导致学生课业压力过大;另一方面,校外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仍需参加各类补习班。此外,家庭教育支出逐年上升,加剧了家庭经济负担。为了缓解这一问题,中国政府自十八大以来,深化教学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政策, 其中以「双减」政策最为关键。

中国的减负政策经历了从校内到校外的转变。 最初,政策主要集中在减轻学生校内的课业负担,如减少作业量、降低考试频率等。然而,随着校外培训机构的兴起,学生在校外的学业压力逐渐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2013 年,《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的发布标志着减负政策的正式实施。随后,政策不断加强,直至 2021 年「双减」政策的出台,将减负的重心放在了规范校外培训市场和提升学校教育质量上。

「双减」政策旨在实现以下目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休息和参与兴趣活动,促进全面发展。规范校外培训市场,打击无序竞争,确保教育公平。降低家庭教育支出,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双减」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限制校外培训。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监管,限制其培训内容和时间。特别是学科类培训,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进行。其次,优化学校教育。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能获得充足的学习和成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再次,减少作业量。规定小学生的作业量,减少重复性、惩罚性作业。鼓励教师布置实践性、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后,规范教师行为,严禁教师参与校外有偿补课。对违反规定的教师,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自此,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政策实施。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制定「双减」政策,并向社会公布。明确政策目标、内容和实施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根据中央政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监督执行。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清理整治,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监管,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学校与家庭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监督「双减」政策的实施。加强家长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回答此问题,需要借助真实的调查数据对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进行评估。

定期对「双减」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评估的必要性在于,它能及时反馈政策实施的初步成效与问题,监督执行情况,保障教育公平,引导社会预期,促进家校社协同,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并借鉴国际经验,确保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与持续优化,从而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次评估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hina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Finance Research-Household Survey,简称CIEFR-HS)是由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称「北大教育财政所」)发起并实施的一项全国性的大型抽样调查。该调查旨在收集有关中国家庭教育支出、教育资源配置、教育公平等方面的详细数据,为教育政策制定、教育经济研究提供实证依据。CIEFR-HS 通常每隔几年进行一次,以追踪中国教育财政和家庭状况的变化趋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 为理解中国教育领域的实际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对于推动教育公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CIEFR-HS 的调查覆盖了全国范围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 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政策的短期效果。2017 年第一轮调查覆盖全国 29 个省份、355 个区县、4 万户家庭,其中幼儿园到高等教育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2.1 万人。2019 年第二轮调查覆盖全国 29 个省份、345 个区县、3.5 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8 万人。2021 年第三轮调查覆盖了全国 29 个省份、270 个区县、2.2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2 万人。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第三轮调查在实际进行时又分为两批:第一批是在2021年7—9月,也就是「双减」政策实施之前;第二批是在 2022 年 6—9 月,也就是「双减」政策之后。2023年最新一轮调查覆盖 2.7 万户家庭,其中在校生样本总数为 1.4 万人。关注样本家庭中每一个中小学在读学生的校外培训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参与,以及相应的家庭教育支出情况,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政策的短期效果。

基于CEM(泛精确匹配)和DID(双重差分)的分析是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因果推断方法。通过结合CEM和DID,研究者可以更有效地评估政策或干预措施的真实效果。

运用这两种分析方法,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中小学生校外培训的参与率和相应的家庭支出是否减少?第二,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受到「双减」政策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第三,「双减」政策实施之后,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率和相应的家庭支出是否上升?分析结果如下:

1、校外培训参与率的变化

上图为 2017—2023 年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和校内课后服务参与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双减」政策实施后,中小学生参与校外学科培训的比例显著下降。校外学科培训的参与率从 2017 年的 36.1 %不断下降,「双减」之后下降至 2022 年的 16.5 %和 2023 年的 13.5 %。校外非学科培训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小,2021 和 2022 年反而略有增加,到 2023 年降至 13.6 %,接近学科类培训。校内课后服务总体则呈略有上升的趋势,从 2019 年的 25.0 %增至 2021 年的 31.6 %和 2023 年的 30.8 %。

2、家庭教育支出的变化

上图为 2017—2023 年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和校内课后服务支出的变化情况,需注意的是校外和校内支出均值的计算包含支出为 0 的家庭。 随着校外学科培训参与率的下降,家庭教育支出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校外学科类培训的支出在「双减」之后回落,从 2017 年的 1777 元下降到 2023 年的 1350 元;占该生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从 2017 年的 10.5 %下降到2023年的 8.4 %。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支出整体略有增长,从2017年的633元增加到 2023 年的 914 元;占该生家庭教育支出的比例从 2017 年的 4.6 %增加到 2023 年的 8.1 %,与学科类的差异迅速缩小。校内课后服务的支出变化不大,仅略有增加,其占比从 2019 年的 3.5 %增加到 2023 年的 7.8 %。可以看出,校外学科类、非学科类培训和校内课后服务在家庭教育支出中的占比逐渐趋同。

结合校外培训的参与情况,「双减」实施之后,中小学生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较之前显著下降,而非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则没有显著变化。可见,校外培训参与率整体上的显著下降,主要是由于校外学科类培训参与率下降造成的。从家庭教育支出来看,「双减」实施之后,家庭在子女校外学科类培训方面的支出较之前显著下降,校外学科类培训支出所占的比例也出现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支出水平和占比均未出现显著的变化。

3、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反映

在平均的意义上,「双减」政策导致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参与率和相应的家庭支出的下降。那么,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受到的影响是否相同?

本研究将整个样本按家庭年人均收入分为 5 组,再使用双重差分估计「双减」政策对各个组别的影响。如上图所示,从校外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和支出来看,对于左侧中等到最低收入的家庭( 0—20%,20%—40%,40%—60% ),以及右侧收入最高的 20 %家庭,政策没有显著影响。而对于中上收入家庭( 60%—80% ),政策所导致的校外培训参与以及家庭支出的降低都很显著。可见,「双减」主要作用的是中等偏上的收入群体。而另一方面,无论是校外非学科类培训的参与率,还是相应的支出,政策前后各收入组家庭均未出现显著的增加或减少。再来看校内课后服务,政策之后校内课后服务参与率和支出显著增加的是收入最高的 20 %家庭,而校外学科类培训显著下降的中上收入家庭则没有显著增加校内课后服务的参与和支出。同样,中低收入家庭也未出现显著的增加。

可见,「双减」政策对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中上收入家庭在校外学科培训的参与率和支出上显著减少,而高收入和低收入家庭则未出现显著变化。

以上研究采用的是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CIEFR-HS)的数据,通过对比「双减」政策实施前后的数据,评估了政策的短期效果。事实上,「双减」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还需要更多维度的分析, 包括教育质量、学生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教育公平、校外培训市场等多方面。

(1)教育质量维度:重点关注课堂教学、课程内容等。

(2)学生负担维度:重点关注作业量、课外培训、课外学习负担。

(3)家庭教育支出维度:重点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和家庭经济压力。

(4)教育公平维度:重点关注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机会的差异。

(5)校外培训市场维度:重点关注市场规范、行业转型等。

(6)学生心理健康维度: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兴趣发展。

(7)教师职业发展维度:重点关注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专业成长。

(8)社会影响维度:重点关注社会的教育观念、家校关系等。

通过对「双减」政策的多维度分析,我们得以全面审视其在教育质量、学生负担、家庭教育支出、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该政策不仅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还引导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强化了家校共育。然而,政策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监管挑战与资源调配问题。这些多维度的反馈与启示,能够为未来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宝贵的参考,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高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魏易 中国教育财政 | 《减负政策的短期效果评估:基于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的分析》


双减政策是否符合社会需求?

“教培双减”政策,初衷肯定是好的,单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利弊关系成正比,这个政策的推出并没有考虑的很全面。作为公关人,我的出发点是建立在利弊中间去看待这个政策的,因此也是我个人的观点,望理解!

益处

1、“教培双减”推出的目的就是为了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和家长的经济焦虑,禁止校外教育机构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在很大程度上给到学生更多业余时间放松身心,这点是无可厚非的。 2、而且双减政策的推出还可以带动艺术教育类的发展,除了主科外,培养对艺术类感兴趣的学生,艺术教育本身发展前景也不错。 学生在德智体美上面也能得到全面发展,这样一看双减政策的推出确实有好处。

弊端

1、但是校外的培训机构和组织也就会面临着亏损,办不下去的可能,很多培训机构的老师大都是靠这口饭吃,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帮助孩子高学习成绩,双减政策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移益处!2、“一考定终身”,自古以来就亘古不变的道理,政策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但是学习却始终上不去。 考学是必然,最终的结果也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结果,倘若真的实施,孩子们的成绩只能靠在校学习吗?那这就要考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孩子的适应能力了。

公关人的最基本职业操守就是要学会分辨,分辨事情好坏,分辨最终的结果会带来怎样的利益和影响。 所以对于这个政策,我第一时间知道它推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它的弊端也暴露出来。 教育内卷一直都存在,网上都在就“教培双减”是否能缓解教育内卷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称好有称坏。 从一定程度上政策对于有钱有势的家庭孩子内卷压力会有所缓解,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视频和请教师到家里辅导。 但是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许连参加内卷的机会都没有,没钱没势,双减政策推出,他们连补习班都上不了。

缓解内卷的方法,不要只是一味的单纯要求孩子用分来衡量好坏,家长抓素质教育,而不是一直只抓分数,孩子的压力才能真正缓解。 “严进宽出”对孩子的要求只限在分数上,倘若两者换一下,制度不一样,孩子和家长的重点也就不只是全在分数上。

双减实行后你感觉在课外辅导机构及课业辅导方面最大变化是什么?

在课外辅导机构及课业辅导方面最大变化是它们的需求量下降。

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由于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已经能够提供足够的课后服务,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家长也不再需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孩子的课业辅导中。

这种变化也体现在辅导机构的课程设置上。 一些辅导机构开始减少学科类课程的数量,增加素质拓展类课程的比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一些辅导机构也开始注重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师资力量等方式来提升教学效果。

双减政策对课外辅导机构及课业辅导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教育行业的健康发展。

双减的优势:

1、破点状思维,立整体联动优势“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场深层次的教育变革,需要政府多部门的联动配合,形成合力。 提质减负效果的体现,往往缺少的不是相关的手段、措施,而是智慧的整体联动。

2、细化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实现真正意义的减负提质,需要教育、民政、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社区等多部门的整体联动,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积极理解和支持配合。

3、提质减负的核心在学校,学校要积极推行“双减”政策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延时服务,外围管理需要政府多部门联动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4、减负的根本点是为国育才,减去不必要过重负担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综合素养和创新素养。

双减后的校外培训现状

双减政策出台后校外培训市场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众多培训机构开始转型,以适应新的政策环境。 政策规定,培训机构不得以“应试教育”为主导,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许多培训机构开始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海外留学等方向转型。

课程设置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课程设置必须符合政策要求,不得以“应试”为主导。 另一方面,课程设置也需要适应市场需求,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教育培训产品和服务。 因此,培训机构开始推出以素质教育、职业培训、海外留学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收费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符合政策要求,许多培训机构开始降低收费标准,同时推出一些优惠政策,如打折、送礼品等。 一些培训机构还推出了按月收费、先上课后付款等灵活的收费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教育培训机构的质量监管得到了强化。 政策要求培训机构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确保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对不合规的机构进行处罚和取缔。

双减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具体实施时间:

双减,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同年8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专门通知,拟对各省“双减”工作落实进度每半月通报一次。 2021年10月,全国人大表示:双减拟明确入法,避免加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 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做好校外培训广告管控的通知》。

坚决杜绝地铁、公交站台等所属广告牌、广告位刊发校外培训广告。 2021年3月,教育部颁布“睡眠令”,同年7月出台“双减” 政策。 数据显示,睡眠令+双减政策后,六成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睡眠时间增加2小时以上的达到9.41%;增加1到2小时的达21.66%;增加0到1小时的达28.88%。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7449.html
TTS新传论文带读 超适合答题的论文出现了 今年必考体育传播
姜至鹏辱骂裁判 引发大思考 到底谁的错 停赛5场罚款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