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 社稷坛展现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社稷坛对于北京中轴线的重要性和价值是什么?1909年遗存的五色土如何保存至今?对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盖建中。

他表示,社稷坛是明清国家礼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历史层级和文化内涵都格外丰富。

中山公园遗产办主任盖建中。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社稷坛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

新京报: 社稷坛建于什么时候?它的形制和功能是什么?

盖建中: 社稷坛原址曾经是辽代的兴国寺,元代是万寿兴国寺。明代改建为社稷坛,是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的场所,清代沿用。

社稷坛始建于1420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建造宫殿的同时营建社稷坛,与祭祀祖先的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组成“左祖右社”的礼制格局。和太庙一样,它的平面也为南北稍长的长方形,整体格局分为内外两重,主要祭祀建筑分布在内坛轴线上。

在传统功能上,这里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和太稷的建筑群。

新京报: 社稷坛的范围有多大?包括哪些古建筑?

盖建中: 整个中山公园23.8公顷的范围都叫社稷坛。社稷坛的外坛墙、内坛墙和内壝这三重坛墙共同营造出富于层次变化的神圣祭祀氛围。

社稷祭坛是社稷坛的核心区域,包括祭台、四色琉璃墙和四座菱形门。

除了祭坛,社稷坛还保存有明代的建筑。其中,现在的中山堂历史上是社稷坛的拜殿,祭坛多为露天坛台,在风雨时,会改为在拜殿内行礼。1925年后,这里成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场所。

还有一座大殿是戟门,明清时期,它的形制和功能与太庙戟门类似,是一座礼仪性的建筑。社稷坛开放为中央公园后,戟门也被改建为图书馆。目前,这座大殿的主要木构件依然为明初期遗物。神厨神库和宰牲亭是社稷坛的配套设施。

社稷坛的祭祀建筑位于内坛区域,外坛在1914年后修建了一系列园林景观建筑。1913年,时任交通总长的朱启钤巡视到社稷坛,生辟建公园之念。1914年,社稷坛开辟为中央公园对外开放。1915年,公园建设了唐花坞、投壶亭、碧纱舫、来今雨轩、格言亭等多座新建筑。

7月16日,社稷坛。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正在编制“五色土专项保护管理制度”

新京报: 很多游客对五色土非常感兴趣,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历史?

盖建中: 社稷祭坛位于中山公园园内中心,是一座三层方坛,四周用汉白玉石围砌,坛面铺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色土壤,俗称五色土。

祭坛中间的石柱为社主石,高5尺,代表江山永固。明清时期,社主石是立起来的,后来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将其埋了下去,如今只露出一个尖儿。

明代坛土由全国各地按时进献,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社稷坛的内涵相吻合。清代简化为由顺天府下辖各县进献。现在看到的坛土大部分为1909年的遗存,是清朝末代皇帝最后一次祭祀社稷坛时铺设的。历史文献记载,坛土以前是有坡度的,如今是平整的。

新京报: 1909年的坛土如何留存至今?

盖建中: 我们曾对坛土进行过简单测量,目前保留的土壤厚度至少在20厘米以上。2015年,我们对坛土的地质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证明,五色土没有经过人工染色。

为了保证历史信息的传承,我们每年对祭坛进行整修。平时每季度一次,6月初至9月底的汛期额外增加3次。对五色土进行隔板分区并清除杂草,然后对土壤进行疏松和平整。由于土壤和祭坛有一厘米的距离,所以下雨天,雨水可以溢出,但土壤不会外溢。

我们正在编制“五色土专项保护管理制度”,以进一步加强对五色土的保护。

7月16日,社稷坛。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上国家礼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京报: 如何理解社稷坛对于北京中轴线的意义和价值?

盖建中: 社稷坛对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的贡献在于三个方面。在功能传统上,社稷坛是北京中轴线上国家礼仪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格局上,社稷坛与太庙共同体现了“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在变革实证上,社稷坛作为北京第一处转变为城市公园的皇家建筑,展现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的转变历程。

新京报: 社稷坛对公众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盖建中: 伴随着历史变革,北京经历了从封闭的帝国首都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

当时,一个叫京都市政公所的机构,开始对北京中轴线上曾经封闭的皇家建筑进行改造。其开端就是1914年社稷坛开放为中央公园。

京都市政公所类似于今天的首都规划和城建部门,主要功能是负责城市总体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京都市政公所对北京中轴线的主要改造工作包括天安门广场地区的开放、改造正阳门以改善内外交通、推动一系列市民公园和博物馆的建设和开放。

当时,中央公园在尽最大可能保留历史信息的前提下,也根据功能需要进行了局部园林化改造,以提升游客体验。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更名为现在的中山公园。

新京报: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盖建中: 为保证社稷坛的原真性、完整性,在推动中轴线申遗过程当中,我们做了很多努力。5年时间里,我们一共完成了18项文物修缮和环境整治项目,拆除影响社稷坛原真性、完整性的非文物建筑将近5100平方米,并恢复绿地5000多平方米。

在研究方面,我们这5年相继开展了15项中山公园历史文化、园林艺术方面的研究,为修缮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京报: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后,社稷坛作为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下一步如何更好活化利用好资源?

盖建中: 我们将围绕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按照最小限度干预的原则,及时动态地实施整体保护策略。比如进行文物修缮,拜殿已经600多年了,主要木构件是明代初期的。最近一次修缮是2021年,我们对拜殿进行整体检修,木结构基本完好,局部更换了瓦件。我们每天有专人进行日常巡视、测量。未来,中轴线监测中心会通过仪器给我们提供数据,显示其动态变化,为修缮做准备。

今后,我们还将利用好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政策和先进的技术提高文物保护水平。同时持续进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进行预防性保护。今年,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启动了一个统筹课题,研究中轴线园林遗产价值,不仅研究实体,也要研究氛围、环境等。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


故宫的历史背景?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将于2022年10月1日施行。

北京中轴线,是一条长达7.8公里的城市轴线。 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盛赞它是“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聚焦这条“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市从2011年启动了申遗工作。 过去五年,中轴线申遗进入了快车道。

以中轴线申遗保护为牵引,百余项文物修缮工程相继启动,大批重点文物、历史建筑腾退,文物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强化。 古都之脊重振,北京老城复兴。

站在北京中轴线上,古都的厚重与京城的繁华相映成趣、一览无余。图/IC photo

中轴线申遗从快车道进入冲刺阶段

北京鼓楼、钟楼、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前门大街、天桥南大街、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御道遗存、永定门……

近20处街道、建筑,囊括了北京城核心区域的文物,也构成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保护对象。

上述文物中,已有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天坛和万宁桥(大运河)。 而以“北京中轴线”的名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又别有一番深意。

“故宫是一个建筑杰作,天坛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天与人的关系,北京中轴线则强调了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塑造和对整个城市形态的控制。 ”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编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说。

北起钟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是世界现存最长的城市轴线,其形成和发展已历700余年,营造依据则可上溯至周朝。

曾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单霁翔说,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下发展建设的,中轴线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依据。 《周礼·考工记》记录了营造国都的规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北京就是按照这个布局建造的,两侧的布局、城市功能延伸,都与中轴线有关。

如今,从景山上望去,中轴线两侧平缓开阔的格局还在,它统领城市景观的地位还在,如景山、正阳门、钟鼓楼等,他们还是在城市的最中心,还在“统治”着城市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位于景山公园的万春亭,是市民游客俯瞰故宫、远眺北京的不二去处。图/IC photo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于2011年。 2012年,其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

十二年的时间,对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项工程来说,并不算长。 曾经参与多个项目申遗工作的吕舟介绍,北京中轴线涉及范围广,北京现存老城的全部范围都有所涉及,这就需要大量时间来发掘遗产价值内涵,改善保护状况,同时推进立法。

2017年,“积极推进中轴线申遗工作”写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同年,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批准成立了中轴线申遗保护专项工作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全面启动。

吕舟介绍,北京市从2017年全力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目前已进入到冲刺阶段。 按照2020年推出的《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的步骤,2023年,北京将正式提交申报文件,争取能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启动百余项文物修缮 点亮中轴线

晨钟暮鼓,镂刻出古人的时间秩序。

近48米高的钟楼,屹立于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与鼓楼一道俯瞰着老城一座座平房院落,遥望着景山。

今年1月,北京钟鼓楼公众号发布消息:经过一年的修缮后,钟楼将于2022年1月13日恢复对外开放。

近年来,中轴线上百余项文物修复陆续启动。 栉风沐雨的古都细节,在时光中渐次闪亮。

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图/IC photo

从钟鼓楼向南望,是地安门大街,以及景山公园的寿皇殿、万春亭。

2018年年底,景山公园寿皇殿建筑群经过4年的修缮,再次向公众开放。 作为北京中轴线上第二大建筑群,也是景山古建筑的核心区域,寿皇殿的开放,使景山公园完整地展现在公众面前。

从1955年起,寿皇殿一直划归北京市少年宫使用,可在历史上,这里是一处重要的皇家祭祀场所。 此轮修缮,公园根据历史文件和老照片,将作为少年宫教室、礼堂使用时铺设的舞台、暖气、办公用品等物件一应拆除,对损坏的瓦件逐一更换,全面恢复了其历史面貌。

景山向南,过故宫、天安门广场后,是京城所有城门中最具规模的正阳门。 2020年10月,正阳门箭楼修缮启动,对象包括箭楼城台、浮雕、窗眉、室内木构件油饰、屋面等。 修缮中,每一处都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最大限度保留历史信息。

正阳门以南,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仍在进行。 去年,这里发现了明代遗存镇水兽,吕舟说,这一发现有助于了解正阳桥的地理方位,“我们很期待能发掘到正阳桥的桥体遗存,但到目前还没有什么新发现,仍然有待考古发掘”。

再向南,天桥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 吕舟说,天桥是中轴线重要节点,考古时如发现遗存,哪怕是河岸的遗存,也将复原并保护起来。

吕舟说,正阳门箭楼的开放规划中,融入了正阳桥相关元素,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三个景观,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

据了解,未来,正阳门箭楼可能打造成北京城的标志性建筑,并通过各种互联网玩法吸引众多年轻人到访游览。

最近几年,北京市已完成钟楼及钟架、鼓楼擎檐柱,景山兴庆阁,太庙享殿东、西配殿和寝殿东西配殿、世庙北墙,社稷坛中山堂、宰牲亭、坛墙和坛门,正阳门箭楼等文物古建的修缮工程。

今年年初,太庙、先农坛、先蚕坛等文物古建修缮方案获得文物部门批复,将进行局部修缮和保护。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太庙,在日光照耀下颇显庄严。图/IC photo

近年来,在7.8公里的中轴线两侧,北京在功能疏解、古建修缮、街巷治理等方面持续发力,“老城保护”替代“旧城改造”,百余项工程陆续启动,古都尽显芳华。

修复文物、改造旧城的同时,中轴线也被构造成视觉景观。

2021年,北京市开始实施“点亮中轴线”项目,北端范围延长至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今年1月20日晚,从鼓楼向南远眺万春亭,一条璀璨的灯光带向南延伸,照亮了钟鼓楼、旧鼓楼大街和地外大街,仿佛郭沫若先生笔下的“天上的街市”。

按设计方案,“点亮中轴线”景观照明提升项目主要包括6个核心建筑群,搭配6段场景故事:永定门区域“江山永定”、正阳门区域“京韵繁华”、天安门区域“庄严恢宏”、故宫景山区域“壮美紫禁”、钟鼓楼区域“时空流转”、奥运塔区域“时代锦绣”,最终形成“一轴,国之正中;六境,广汇祥和”的寓意效果。

申遗规划、文本拟明年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

立法是申遗工作的重要一环。 今年5月下旬,《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下称《条例》)经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其中明确了受保护的中轴线文化遗产对象、保护规划和保护措施,并提出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促进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和公众参与。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副所长王军介绍,《条例》明确提出,对北京中轴线及其环境实行整体保护。 “北京中轴线保护应当坚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坚持以保护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为核心,维护北京中轴线的完整性、真实性”,“保持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的平面空间结构”,“维护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形态,突出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统领地位”,“保护作为北京中轴线重要背景环境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其他成片传统平房区的历史格局、街巷肌理和传统风貌”等。 这些规定落实了中共中央2017年提出的“老城不能再拆”的重要指示,必将全面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故宫建筑群及其外围环境的保护提供有力支撑,为中轴线的保护与申遗提供法治保障。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所副所长叶楠介绍,作为中轴线申遗的核心技术文件,申遗文本、保护管理规划和《条例》是并行开展的“三驾马车”,三个文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申遗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作,工作要求高、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市、区以及各部门协同,借助各方力量共同推进。 ”叶楠说。 尤其是本次申遗项目位于城市核心区域,遗产区跨东城西城两区,沿线用地权属复杂,用地功能多元,保护整治任务重、时间紧,因此建立共识、明确标准、制定计划、统一步调是关键。

从景山公园俯瞰故宫,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建筑群依然蔚为壮观。图/IC photo

作为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相关规划工作的负责人,叶楠介绍,编制保护管理规划,必须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的框架内工作,依据申遗文本确定的遗产构成要素及遗产价值,划定保护管理分区,我们称之为遗产区和缓冲区,并明确相应的保护管理要求,而这些要求的核心内容也被纳入了《条例》之中。

“我们发挥了规划的‘龙头’作用,搭建了一整套以实施为导向的技术支撑体系,不仅将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要求的内容转换为可指导实施的时间表、路线图、项目库,还为项目落地制定了详细的设计导则,以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水平达到世界遗产的标准。 ”叶楠说。

吕舟介绍道,目前,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已经由北京市政府提交国家文物局。

吕舟解释,申遗文本要解决申遗的整体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说清楚遗产价值,是不是在世界上是独特的、突出的;证明遗产的价值是真实的、完整的;明确保护管理措施。

按照《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7月—2023年6月)》的步骤,2023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文件将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以争取能在202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讨论北京中轴线的申遗。

中轴线保护强调公众参与和监督

对于即将在10月1日施行的《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人文学院院长秦红岭教授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及操作指南规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所有遗产“必须有长期充分的立法性、规范性措施,确保其存在和得到保护”。 通过立法妥善保护中轴线文化遗产,维护其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真实性和完整性,既是中轴线申遗的必要手段,也体现了我们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担当。

现实地看,以法律来规范和引导北京中轴线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相关行为,可以有效应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现实问题。 秦红岭说,当前,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不少压力,文化遗产传承利用质量有待提升,保护统筹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存在部门职责分割情况,部门如何协同配合缺少统一的法定依据,亟需通过立法来规范调整。

“立法主要是保障申遗期间提出的保护目标和措施稳定延续,不会因时间推移、大家把握的差异而有很大变化。 ”吕舟说,中轴线保护范围、尺度比较大,其保护工作尤其需要在法规层面予以系统规定。

《条例》不但明确了对有形物的保护,还规定要保护在北京中轴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与其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国家礼仪传统、城市管理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

秦红岭认为,这说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形态的中轴线——它们构成北京的“脊梁”,又包括国家礼仪传统、建造技艺传统、民俗文化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京味文化的源泉。

那么,中轴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呢?秦红岭认为,从与中轴线所承载价值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看,国家级非遗项目“天桥中幡”(民俗杂技)、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民间音乐);北京市级非遗项目大栅栏五斗斋高跷秧歌(民俗舞蹈)、天桥掼跤艺术(传统体育)、“天坛的传说”(民间文学)、“前门的传说”(民间文学)、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传统技艺)等都是中轴线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内容。 这些传统民俗既承载着北京人对中轴线的集体记忆,更反映着北京老城生活的民俗文化以及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晴朗天气里,市民在天坛公园游园散心,北京中轴线的保护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图/IC photo

《条例》提出“鼓励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保留对北京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情感,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条例》第19条第五项),秦红岭表示, 这一项作为一个倡导性条款,对中轴线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活化保护有重要推动作用,定期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本方式。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的居民对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并明确,保护机构应与居民建立日常沟通机构,听取意见建议。

吕舟认为,《条例》专门用一章来规定文物的利用和社会参与,体现了一种先进的文保思路。 “参与不仅是来参观,还有一起保护、监督,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参与研究和保护等”。

秦红岭表示,强调公众参与是当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也是国际公约规范的重要内容。 加强公众参与,有利于调动公众保护利用北京中轴线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出台的《条例》,加强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是一个亮点。

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中,在居民的知情、参与、监督方面,除了建立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信息平台,建立与北京中轴线保护区域内居民的日常沟通机制外,秦红岭还建议,未来实施细则可以进一步细化公众参与的程序,明确要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认真回复与采纳公众对中轴线遗产保护利用的各类意见,并建档备查。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展圣洁 马瑾倩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军

北京中轴线的中轴线

南面起自已被拆除的永定门中心点,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寿皇殿、鼓楼,最后直抵钟楼的中心点,全长7.86公里。 这条中轴线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 北京城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因而在地名上也就表现了出来。 北京比较明确的中轴线起于金代,一条御道贯穿外城的丰宜门、皇城的宣阳门和宫城的应天门,但御道上并无著名的建筑。 元代,中轴线正式形成,位置在今旧鼓楼大街的中心线及其向南的延伸线,越过太液池(今北海及中南海)东岸的宫城中央,直抵外城正中丽正门。 到了明代,统治者将北京中轴线向东移动了150米,最终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格局,目的是为突出皇宫,不与西苑太液池连在一起,避开琼华岛和西海子众多的楼台亭阁,中间有相应的空间,更使宫殿显得凝重富丽,唯此独尊。 因此,北京中轴线其实并不完全在城市中心线上,如正阳门与崇文门之间的距离就比与宣武门之间的距离近200多米。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正如中国之所以命名为中国,意为“世界中央之国”一样。 城市总体布局就以中轴线为中心 ,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后面为市场,即“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北京因此在城市布局上成为世界上最辉煌的城市之一。 为体现封建王朝在国家的中心地位,北京许多著名的建筑都处在中轴线的位置上,如正阳门、天安门、帝王所居之地紫禁城、全城报时中心钟、鼓楼等。 这些建筑既是古都北京的象征,又是中国文明的象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因此,凡来北京旅游的人,没有一个不来这里参观游览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又陆续扩建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等等。 到过北京的人,可能会对北京的许多地名感兴趣:有东直门,又有西直门;有东四,又有西四;有东单,又有西单;有东便门,又有西便门;有左安门,又有右安门……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北京城有2条著名的中轴线,另一条就是长安街。 长安街驰名中外,有“神州第一街”之称。 长安街修建于明代,是兴建北京紫禁城、皇城和内外城时最主要的道路。 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它与皇城同时建造,是明代兴建北京城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距今有600年的历史。 长安街,其名取自天安门前两侧的长安左、右门。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长安街的交通问题,在1952年8月将长安左、右门拆除。

北京城中轴线概况及特点,它对当代北京建设的影响

魅力北京城 韵律中轴线——李建平我了解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是我们老师,讲了一个大清朝的故事开始,使我了解了北京城市的中轴线。 他说在大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外国的使者,他要到北京来朝见皇上,但是到中国朝见皇上得下跪,外国人这个使节说我不想下跪。 中国的清朝的官员,就采取了一个礼宾仪式的安排,让他从前门走进北京这个皇城,他从皇城走进来之后,从前门走进皇城之后,迎面看到的就是我们清朝时候就存在的第一道大门,现在就是在毛主席纪念堂的这个地方,当时叫大清门。 那么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环境不一样了,本来他进到北京城的时候,我们北京城是什么样的特色呢?是一个灰墙灰瓦,建筑体量不是很高的四合院的建筑,街巷很整齐,从元代就定都在北京,胡同很整齐,横平竖直基本都是东西向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胡同都是东西向的,是一个灰墙灰瓦的这么一座城市。 但是他走进皇城之后发觉不一样了,特别是从大清门走进之后,发觉颜色是黄琉璃瓦红墙身,而且一条大道把他一直引向天安门。 就是从现在毛主席纪念堂这个地方,当年是皇城的大门,从这个门进来之后是一条御路,现在你要到天安门广场去你还能看到,在这个广场正中间是大块的条石铺成的一条道,正对天安门正中的门路,这就是中轴线上的路,古代管它叫御路,就是皇上走的路,把你这个视线让你进了皇城大门之后一下子把你引向天安门。 哎呀他一看天安门太好了,黄琉璃瓦,红柱子,红红的墙身,那么前面衬托的建筑是什么呢?白色的金水桥,白色的华表,白色的石狮子,蓝天白云衬映下,哎呀,他体会到中国的建筑它和西方的完全不一样,完全是东方的特色,就是我们常说的是大屋顶,是宫殿式的。 当他走过天安门,穿过金水桥,进入天安门之后,迎面又是一座和天安门一模一样的建筑,这就是端门,走过端门之后,迎面是一个广场,就是穿过端门之后,迎面来的是午门,午门城墙两面伸出来,像个巨人伸出手来,欢迎到来的使者。 但是高大的城墙,那时在古时候不像现在这么多人,人是很小的,因为人少,人在高大城墙面前你是矮小的,他感到中国的这个建筑太好了。 那么,他穿过端门到达午门之前呢,午门上面迎宾,它上面是有人吹着号,钟鼓齐鸣,在午门前面有一个钟楼,一个鼓楼,有钟鼓齐鸣。 当他穿过午门之后,又看到一道金水桥,那就是内金水桥,天安门前面那个叫外金水桥,当他走过金水桥,才到达皇城,见皇上还差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殿前的门,太和门。 太和殿就是进入午门之后,他发觉两边,你看,你要是到故宫去看去,没有树,不种树,就是让建筑更加雄伟,就是让建筑完全尽收到你的视野,他跟着礼部官员走,过了太和门,才能到太和殿,太和殿建在一个高大的石台阶上,三层,他爬到石台阶上之后,他说哎呀,我不得不下跪了,我跪的不是中国皇帝,而是中国有如此优美的建筑,如此辉煌的建筑,我不得不五体投地了,五体投地就是下跪啊。 那么,从这一点呢我开始认识北京的中轴线,但是,我讲的这个故事只是讲了中轴线当中小小的一部份。 我们理解中轴线,那么,我讲的第一个专题就是中轴线的魅力。 我们中国古代有一张画,大家可能都知道,凡是来过河南的人都知道,河南有个开封市,开封古代叫汴梁,汴梁全城卖一张画叫《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它分长卷,这种长卷是我们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我不知道这里有没有搞美术的,西洋画它是一个视点,但是中国画是有多个视点,中国画它可以讲一个故事,它可以把一件事情完完整整地表现出来。 那么我想我先介绍一下《清明上河图》这张画,然后,我们再来了解北京中轴线的魅力。 这个《清明上河图》,是中国长卷山水画的一个代表,它描写的是什么呢?就是清明时节人们去祭典,春游,踏青参加这一系列的活动。 那么最远处它是有几棵树,很稀稀疏疏的,然后你逐渐感觉有人了,有房子了,它是由远把你带向近,然后,逐渐逐渐地走向繁华和热闹;在这张画正中,他画的是汴梁城的城外的一个汴桥,是一个拱型的桥,到这个桥的时候,欣赏人他让你达到一种高潮,你要细看这张画,桥上人来人往,桥下船要过这个桥,桥上人告诉桥下人要小心这船不能碰了桥,桥下人连包括岸边围观的人都在紧张的让这船能过这个桥,从你欣赏当中你就逐渐紧张起来了,逐渐达到一个高潮;人们过了这个桥之后,你再往前欣赏它是进了城了,有一个城门楼,气氛又有一些缓解,进了城之后他不再画了,作者就画了一小段。 我到开封去访问的时候跟他们问,为什么呢?他们说这画没画完,后面还有一节没找着,其实不是,中国画的魅力就在这,就是它留下你无限想象的空间。 当年这个汴梁城是宋朝的首都,非常地繁华,那么作者不可能把很多繁华的东西全画尽,他留下你无限想象的空间,从郊区到小镇到汴桥,达到高峰,从汴桥又往下,让你有一个平缓的过程,然后进城了,进城之后不画了,让你想像吧,没进城都如此地繁华,城内会有多么地繁华,这就是中国画,中国人的审美艺术。 那么,我们再来说说北京城市的中轴线,我在这儿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魅力。 因为最近北京市正在修复永定门,大家知道正在修复永定门,为什么?它是我们中轴线南端的起点,我把这个中轴线它和我们欣赏《清明上河图》这种魅力对比地介绍一下。 假如我们时光倒退,退到清朝,或者明朝,那时候没有现在这种方便的交通,不像现在这种现代交通,人们最多就是骑个马,坐个轿子。 当一个人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 永定门它有城楼和箭楼,是一个城,让你感觉你要进城了,先给你这么一种感觉;当你进了永定门之后,虽然进城了,可是你感觉到的是一个非常宽阔的马路,当年进永定门,最近我们要恢复永定门,永定门东边是天坛,西边是先农坛,这中轴线开始就给你感觉中轴明显,两边对称,但是并没有太多的建筑,当年在坛外边不像现在似的盖满了商店,那个两边是非常宽松的,就像我们的《清明上河图》刚刚开始有几株树,稀稀疏疏的,让你开始感觉这座城市。 当你从永定门走进之后,遇到的第一个视点是天桥,大家知道现在北京有个天桥,但是天桥大家都没见过这个桥,连我都没见过。 天桥是个罗锅桥,据说站在天桥南边你看不见前门,站在天桥北边你看不见永定门,让你进城之后迎接一个小小的高潮;从这个高潮走下来之后,迎面你会看到一个非常繁华的街市,而且正对着是雄伟的北京的前门,明朝管它叫正阳门,这是前门,你能看到前门了。 过了天桥,而且两边环境不一样了,不再是那种清静的,种满树木的那种坛庙,而是长长的一个街市,现在的前门也没有古代的宽。 我们最近跟他们考古工作者聊过,说这个前门大街当时是很宽的,没有马路,但是它是土路是很宽的。 在路的两侧是商店,像珠市口,像前门大街,让你感觉热闹了,确实和农村不一样进城了。 就要进城了,而且前面迎面的是什么呢?是高大的前门楼,这个前门城楼迎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呢?一对大石狮子,在石狮子前面还有一牌楼,我们那时候老北京叫五牌楼,到哪去?到五牌楼。 在老北京的时候每个城墙前面都有一个牌楼,一般的城墙牌楼是三间,三开间,只有前门前面是五牌楼,现在前门前面恢复一牌楼,那是假的,为了通车方便,原来是落地式的,过了牌楼你才能看到三座大石桥,石桥过去你看到的是大石狮子,非常的雄伟。 进了前门,先建的是叫箭楼,现在的前门有箭楼和城楼,打仗的时候这个箭楼啊,上面穿满了箭孔,那是准备射箭的打仗的,背后,进了箭楼之后你才看到前门的城楼,城楼我说是最大的,我说这最高大的就是这个前门城楼。 从城楼穿过去之后当时就在前门和现在毛主席纪念堂中间有一个方块的街叫棋盘街,方方整整,这个棋盘街就形成了皇城的前面一片小广场,就在中轴线上它有路有城楼,有广场,它内涵非常丰富。 到了这个小广场之后你再往前看,不一样了是皇城,咱们想,从永定门经过天桥到前门形成了一个高潮,感觉进城了,但是这个高潮不退,马上迎面来的是皇城,是一排金灿灿的宫殿。 领头的是刚才讲到的就是大清门,民国后改叫中华门,明朝才建的叫大明门,一会儿我们还给大家介绍这个门。 穿过这个门是天安门,刚才我们讲到了端门,午门,太和门,然后你才能看到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故宫三大殿,后边还有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然后是故宫御花园。 这一线,当你爬到景山上你才能感觉到北京是帝都啊,那是皇上住的地方,你从景山上往下一看,看不见殿,只看到一片金灿灿的屋脊,就像我们奏一首音乐到达了高峰,就像我们欣赏了一张画到达了汴桥那个地方,那么欣赏北京的古建筑到这点儿到达了高峰。 从故宫的这些大殿的金灿灿的大殿走下去之后,出神武门让你缓冲一下,然后又给你提高了,上了景山的万春亭,这是全城制高点,全北京城的制高点,让你感觉像音符又上来了,上来之后跟着又下来了。 景山后面现在我们叫景山少年宫,当年叫寿皇殿,也是一大殿。 这个大殿它接着万春亭让你能滑下来,然后出了景山之后,又一座门,皇城后门。 刚才说前门是大明门,后面是地安门,过了地安门之后,有一座叫后门桥,在老北京住的都知道,过了地安门再往前走是后门桥。 后门桥和天桥的建制是类似的,过了后门桥之后,让你有一个小起伏,现在那后门桥缓了,因为我们要走现代交通,当年也是拱型的让你过一坡,那你过坡之后又看到的是什么呢?高大的鼓楼,这个鼓楼仅次于前门楼,非常雄伟。 过了鼓楼之后100米又一个楼——钟楼,钟楼瘦一点像我们古代的一方印,咔的刻在那里。 我们这次的奥运会的会徽用一方印来表示,非常坚固地扣在那个地方上,就像一首音乐起伏,起伏,到钟楼这儿收住了,那么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一下,前面是鼓楼,后面是钟楼,那么在钟楼和鼓楼的周围是什么呢?是一片四合院,中轴的乐章到鼓楼到钟楼,钟楼就像一个有力的音符结束了,但是它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使中轴乐章消失在这些民居当中。 北京城开了很多东西的路,两广路,平安大街,还有人提出从东直门到西直门给弄通了,我说别通了,古人在设计这座城市的时候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他觉得到钟楼这儿留下的是让人们想象的空间,这点儿我就想说,什么是古都风貌?报纸上天天谈保护古都风貌,维护古都风貌,北京的古都风貌就是由这些青灰色的胡同、四合院作为大的背景,衬托着中轴线之上高大的建筑,像一首雄伟的诗,像一首歌,那么,这些加上周围高大的城墙,中间点缀着园林,像北海,王府,寺庙这样组成的一个古都的风貌,这种风貌从元代奠基,到明清发展,到清乾隆年间达到顶峰。 清朝到北京之后,入关之后,干了几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明朝占领元朝元大都之后,把城墙做了很大的改动,把元朝的皇宫基本给废了,那么今天的景山底下就是元朝皇宫,就相当于我们的太和殿这么重要的一个宫殿给它压在山底下了,目的是什么呢?不能让你元朝的社稷再回来,大明江山要开基立业了,它是起这么一个作用。 当然这个景山建的非常巧妙,它既要作为镇山,镇住前朝,也作了明朝营建故宫紫禁城的一座倚山。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叫做倚后面,因为北京是刮西北风,后面要有一个山这个建筑好,这植物住在山前向阳,前面有水环绕有俩金水桥,两道金水桥,这是古代讲的一种比较好的风水,它又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人和自然非常和谐的这种环境,那么清朝来了之后呢?没有像明朝那样搞大的建设,它做了几件事情,其中一个就是景山上建了五座亭子,人文景观大大加强,北海上建了一座白塔,对这个城市都是一些标志性高的一些建筑。 中轴线的艺术魅力是多方面的,我们今天讲的只是从音乐上,由远渐近地这么一种欣赏,那么作为城市产生中轴线这个历史是非常悠久的。 那么说,为什么北京城会有这么一条如此美丽像音乐像诗一般的中轴线呢?它是经过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积淀,就是北京城市这个城市的古都风貌,基本上说是经过元明清,我们现在纪念850年,元明清到现在也700年了,那么这个这么多年700年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造的最后的辉煌,那么前期比如唐长安,西安,汴梁城这些城都在建,但是最最后把所有建筑成果集中在哪呢?集中到元明清的,集中到明清北京城。 它是我们古代城市建筑,作为封建社会古代城市建筑它是达到了顶峰,全世界独一无二。 所以就是好多像法国专家到中国之后都说,北京不仅是你们的,也是全人类的,你们要好好保护,不要把北京看成光是你们自己的,我们法国人,俄国人也都觉的它是人类的文化遗产,意义就在这儿。 那么我想讲第二个专题呢,就是关于中轴线的历史,就这个中轴线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掘,我们中国人有这个中轴的思想,就是有一个中心的这个思想,历史非常地漫长,长到什么程度?那么是在5000年到6000年前,以什么为依据?现在考古发掘上最早的一件,就是以红山文化的女神庙,红山文化是什么意思呢?就在我国内蒙古赤峰这个地方,赤峰市郊有一个地名叫红山,这地名就叫红山,在这儿发现了5000多年前的人类活动的遗址,这个时候最早发现的都是些玉器。 那时候大概是在农业社会就是从石器社会转入农业社会,他们开始有一些陶器,玉器。 而且研究中国,中国是龙的国家,大龙啊,最早龙的造型也是在红山文化里头,很简单的一个龙的造型。 现在目前发现的叫红山文化,红山文化这几年不断地研究,后来就发觉红山文化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往北就到了我们中原的农耕文化,再往那边就过了辽宁到了东北的山林文化,内蒙的草原文化,它是一个交汇点。 红山文化进一步的发展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东北有个县叫建平县,就是在辽河的上游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两年考古有重大的发现,那么其中发现一个什么呢?就发现一个古代的一个祭祀的场所,这是它祭坛的遗址,由北向南,它这个有圆型的有方型的,而且串起来是在一条轴线上,在一个中心线上,那么考古学家惊奇地发现,发现什么?和我们今天的天坛这种祭坛,有惊人地相似!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天坛,天坛你要从南门进去,是叫正,从南向北走,第一个坛叫圜丘坛,祭天的,中间有一个中心石,你站中心,一说话有回音,是一个圆型的;天坛实际上是两个坛,真正祭天的就在圜丘坛,这个圆型的坛,圜丘坛后面是放神器的,叫皇穹宇,就是有回音壁那个院子也是个圆的;古人讲,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走过皇穹宇之后你再往北走,它有一道院墙,过了墙之后,有一条大道把你一直引向祈年殿。 这一条道我不知道大家去天坛注意没有注意?这条道你走的时候,树啊,你能看到它的杆,越往里走的时候你看到的树的高度了,实际上古人创造意境,让你逐渐地跟天能对上,你走到北头的时候,下边有通道了,有人说那是北京最早的立交桥,它底下有通道了,那个路实际上越走越高,越走越高,但是你感觉看着是个平的,你没感觉到,走过这条我们叫海漫大道,走过这条大道之后,到祈年殿,你会发觉祈年殿的这个院子是个方的,那么和我们刚才介绍5000年前的考古发现在一条轴线上有惊人的相似,说明我们这种文化5000年一脉相承,是一种继承的关系,只是把它的文化内涵建筑内涵不断地丰富了,这是我们了解中轴线最早的历史。 那么这种中轴线引入到城市是什么时候呢?那么现在考古发现也做了一些,我们看这个城叫周王城,就是《周礼》根据周朝的时候,《周礼》设计的宫城,那时候叫王,或者是天子,他住的城应该是什么样,那么在周朝的时候做了一个规定,这皇城中间这小方块是宫城,是在中间的,这个到现在没变,我们紫禁城在城中间,皇城比它大一点,然后我们北京城就是层层包围,层层套着,皇城在中间,这个思想那在周朝就确定了,皇城在城的中间。 但是周朝城和我们现在的城有一个什么变化呢?它那时候讲究每面要有三个城门,三三见九,而且道路要都对着,它这个九经九纬,经和纬就是横的竖的它都对着,然后都对谁呢?然后把皇城搁中间,这就是古代最早的建立都城的思想,这种思想有好多专家考证过,说是源于中国的井田制,因为中国的井田制就是方块的,方块不断地罗砌在一起,那么是中国最早的建城的思想,所以中国很多城是方的,凡是规划的城都是方的。 北京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先有规划而后建的城,我们都知道像上海,像大连,像青岛,从这儿来的人,你会发觉那个城市依地势,依海边,有的是依河流,很多城市中间穿过一条大河,依河流而建的。 北京不是,北京城是先有规划,原来是一块空地,没有用金朝的,没有用金中都的这个地方。 金中都现在在我们南城的白云观那边,元大都是往北,是在一块平地上规划的,规划的首先思想是依据周王城的思想,是一个方形的城,皇城搁中间。 但是这种思想到汉以后,发生一个变化,现在考古发掘就是在曹操的时候,三国的时候,曹操建了一个邺城,这个邺城除了每个路都对着之外,它有一条路更突出了,对着皇城,这就是最早的在城市里头引用中轴线。 这个我们看到的是开封的御街,这个御街实际上就是一条中轴线,原来对着是皇城,一条线把你带入御街,一条中轴线,建筑都建筑在中轴线上,那两条黑的是两条河;元大都又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元大都变化,刚才讲的周王城它是每面都是三个门,到元大都的时候都有一个什么变化呢?把这个城墙的北边不是三个变成两个城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了,这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使中轴线不是通的,因为中轴线它是从前门走过来,它是要按着是南边三个门北边三个门,穿过中间是皇城它应该是通的;那么从元大都开始我们考察金中都北边有四个门,比较乱,元大都想先有规划的,规划的时候它又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在北边的城门修两个城门,元大都一个叫安贞门,一个叫健德门。 现在还有叫安贞桥,健德桥,明朝把那个城往南移了五里,仍然保持这种格局,修了两个城门,一个叫安定门,一个叫德胜门。 这样他造成了一个什么呢?就是从南面来的中轴线到北边它不通,不让它通,就造成在钟楼周围一大片民居到北边是一个城墙,宽厚的城墙。 他们研究城墙的学者跟我讲,北京的城墙厚度不一样,以北城墙高、厚,这些都符合北京的自然环境,西北风,冬天刮西北风强,所以,你看北京四合院大北房要高,是不是,它就是阻挡西北来的风。 那么元大都的这个改变也影响了明北京城,另外一个元朝它把中轴线的建筑一直顶到最北边了,它和我们明北京城不一样,我们刚才讲了中轴线到头是钟楼和鼓楼,那么你看侯仁之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他上面把这个图画得特别清楚。 它这个最北边是个寺庙叫万宁寺,万宁寺有一个建筑叫中心阁,它这么一个建筑,是个寺庙的;金中都的时候它的中轴线也有个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叫天宁寺,到西便门出去,它中轴线对着是一个寺;寺庙是什么呀?是宗教,是里面供的是神,它原来这个人文色彩就是把中轴线引到头,引到是一个宗教的神,明朝把神变成了人。 这是我中轴线的末端是钟鼓楼,钟鼓楼是干什么的?和皇城不一样,它是给老百姓报时的,是为民服务的,它周围是民,是人,这也有一个重大的变化。 明北京的中轴线和历史上我们历朝历代的中轴线有什么不同?重要的不同我想有这么几个:第一个,明北京的中轴线把南边拉长了,刚才讲了全长大数是8公里,准确地说是7.8公里。 为什么说这么长呢?它把进入北京城的建筑大大的拉长了,就从永定门到前门这块,等于就是它从前门那儿进,就从城的正门,北京多了一个外城,外城把轴线拉长了,让你欣赏中轴线,感觉中轴线,让你大大地加长,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明北京城把中轴线做了一个大贡献,就是使中轴线继承了古代的这种整齐对称,那么进中轴线之后,刚一进永定门就给你一个对称,这边天坛,这边先农坛,进到天安门这边太庙,这边社稷坛,就是现在的文化宫和中山公园,让你整齐地对在这儿,元大都社稷坛和太庙是在城的两边,不是紧挨着中轴线,你看它把中轴明显整齐对称,弄得非常明显。 那么这种中轴线影响了我们天安门广场的改造,我们都知道天安门广场的改造的时候,这边人民大会堂,这边是历史博物馆,你看这两座建筑虽然是西洋的,但是它上面有一些黄琉璃瓦,吸收中国民族的特色,最主要的它整齐地搁在天安门广场两侧,就是保持中轴明显,两边整齐对称,这对我们城市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明代中轴线除了继承元代的思想之后,最主要的就是它建了景山,原来的中轴线上有建筑,圆的,你可以查以前的,上面没有山,堆山。 那么,这山对我们今天的奥运公园设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挖湖堆山,它这个巧妙的是什么呢?使景山在中轴线上成为全城的一个制高点,不仅增加了城市景观,中轴线的内容大大增加了。 最后一个它的变化,就是把钟鼓楼放到了中轴线的末端。 这是中轴线在5000年的历史演化当中,最后形成了这么一条非常出色的气魄雄伟的北京城市中轴线。 无论是在北京工作,还是大家来北京旅游,到了北京这个城市要真正了解北京这座城市,我想不了解中轴线那你肯定是不了解北京。 当一个外地人进北京从陆路进北京,那么迎接他的第一个视点就是永定门,我们通过《乾隆京城全图》看,前门当时没有箭楼,有城楼,而且很矮。 这个矮,一个说因为外城的城是明朝嘉靖年间建的,有人说嘉靖年间大兴土木,我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包括景山旁边那个大高悬殿,太庙,大修都在嘉靖年间干的;当时还面临着跟北方少数民族作战,被骚扰,所以修城墙,这时候就修了外城。 外城当然修得比较简单点,和内城比就差多了。 但是通过历史研究,我发觉还不光是这个,就是中国古代建城它有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它是贯穿到每一步,不光是人和人的登记,就每一个地方都很讲究这个级别讲等级,后来到清朝乾隆年间,我们对永定门重新修,修的时候也没让它超过,那时候有钱了也没让它超过内城。 那么永定门的城楼,也不是明朝的,我们现在恢复的这个城楼是清朝的,清朝当时皇上他有一个感觉,觉得这个永定门很重要。 刚才讲它是中轴线南端的起点,它也是进北京城的标志,所以乾隆皇帝在修这个城楼的时候,特别提出要把这个城楼加高一些,修得要比其他的外城高一些,但是同时也告诉不能跟内城的城楼一样,要低于内城城楼,所以它薄一点,和咱们前门楼比薄一点矮一点,这就是规制,就要体现这个等级制度。 这是一个规划图,能看出一点,近处的这个箭楼,城楼。 我们准备规划的是什么呢?就是永定门这个南中轴线的标志,就是两边是马路,在城楼后边是一个广场,前面留一个广场,那条路就是进前门大街。 那么你看这两边,进了城楼之后,是一个深的颜色,就是天坛和先农坛,要恢复它大片的林木,就是要恢复原来我们进入中轴线那种环境、那种氛围,这是永定门。 这张图是一张老天桥的图,是目前我惟一看到的一张天桥的图,那么前一段编了个电视剧,说天桥没有桥,实际上天桥有桥。 古代这个天桥是一个汉白玉的,带栏杆的,是一个拱形的桥。 桥下有水,清澈的水,而且这个水还能过船,在早年间这个船还能过去,那么天桥对的是那儿呢?它从南往北走是前门,那么皇上祭天从这儿走,一说皇上祭天,天子要走过的叫天桥,这是一种说法。 那么说祭天的时候,皇上走过桥的时候,老百姓远处围观,上面是打着皇幡,前面是仪仗队,从天桥过去非常壮观。 而且天桥是个罗锅形的,走过去,然后到天坛的西门。 现在天坛门也多了,有北门、东门,北边原来是没有门的,刚才讲了北边在北京这个气候里头,北方这种气候里头,北方一般讲高大的墙。 西门是正的,皇上祭天西门进去,西门正好走中轴线,正好从天桥过去。 原来他们有一个研究北京祭坛的,他们惊奇的发现天坛的门朝西,先农坛的门朝东,这两个门对着中轴线。 地坛的大门也是西边,也对着中轴线,也对着这个,那么月坛那个门让它对东,日坛的门也是对西,这样的话使所有的坛的门都对着中轴线。 古人这个中心思想,皇帝这个帝王思想非常的浓重,都是对着中间的。 那么,天桥是这样一个桥,是基本上我们现在看到的跟后门桥的那种建筑装饰是类似的。 如果到后门桥你还能看到古代桥的痕迹,当年是汉白玉,现在已经非常灰非常黑了。 但是底下确实是一座桥,到清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北京修了一段叫有轨小电车,正好前门外也有。 从前门外大街,这个罗锅形的桥,拱形的桥它通车就不方便,古代走马走轿子无所谓,就把桥压低了,到三十年代扩充大马路的时候,就把这桥彻底拆除了,栏杆也没了,所以就留下一个天桥的地名。 我们中轴线上现在可以知道缺了一个天桥,这个还没见到规划。 那么这是前门楼的楼洞子的《京城全图》,清朝乾隆年间画的,你看这个瓮城比刚才那个瓮城就大多了。 就这一圈城,后面那个高的是城楼,前面这是箭楼,前门箭楼,那么前门为什么叫前门呢?因为它在皇城前面,是皇城前面的门,所以老百姓俗了叫前门,大前门。 实际上它的学名叫正阳门,元朝前,管这个正门叫丽正门,元朝的城门就在今天天安门这个地方。 元朝前,这个南城墙在今天长安街这一代,明朝把这城往南移了一里地,那么前门的这个箭楼里边有两个小建筑,就在城楼前,这个是两个小寺庙。 当时打仗的时候,人们要攻打这个城,你光是一层城墙炮一轰,就很容易打了,进城门了。 它为了安全,它修了一圈瓮城,这个是为了加强战争的防御而修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7799.html
奶惹的祸…… 懒汉病 孩子竟得 !原来是 鲜
广东省博物馆紧急恢复全员预约 博物馆预约参观是唯一出路吗 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