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晚,杭州银行发布上半年业绩快报。
存款增量超千亿元,贷款增量近千亿元,阶段性目标超预期实现;营收与净利增速分别较一季度提升和持平;资产质量与一季度持平,维持低位——这是杭州银行2024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呈现的亮点。
上半年存贷高增
2024年上半年,杭州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3.40亿元,同比增长5.36%。值得注意的是,此增速较一季度提升1.86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9.96亿元,同比增长20.06%,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基本每股收益(未年化)1.64元/股,同比增长20.5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未年化)9.74%,较上年同期上升0.41个百分点。
快报一大亮点是,上半年杭州银行的存贷款规模较上年末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总资产达1.98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79%:贷款总额9,013.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68%;存款总额1.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8%。
在2023年度暨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杭州银行曾表示,自去年年末启动“春耕行动”做好客户和项目储备工作,实现“早投放、早收益”,今年提出了力争实现存贷款增长均超千亿的目标。从增量上来看,2024年上半年,杭州银行的贷款总额增长了942.37亿,存款增长了1063.93亿。也就是说,阶段目标明显超预期实现。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杭州银行不良贷款率维持低位0.76%,与一季度末持平;拨备覆盖率545.17%,仍处于上市银行第一梯队,风险抵补能力较强。杭州银行表示,该行坚持不以风险换发展的理念,确保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猛抓科创金融名片级业务
中小银行凭借着战略性先发优势和体制机制的高度重视、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挖掘和迅速响应,以及迭代优化以高效服务市场的组织架构,将科创金融打造成名片级业务。
这么做的代表银行是杭州银行。有两名长三角地区的同业分行人士都向记者表达了类似“杭州银行科创金融业务颇具竞争力”的观点,有银行还专门就科创金融业务带队上杭州银行“交流取经”。
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杭州银行对科创金融业务的深耕,有助于市场更全面认知到杭州银行是如何创造上半年不俗业绩的。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杭州银行服务科创企业1.3万户,累计投放超过1750亿元,服务企业中95%以上为民营企业,75%以上为小微企业。值得注意的是,杭州银行服务的科创客群里,首次获得银行贷款客户占比超过35%。
这是一份精准触达并有效覆盖的成绩。
“相同的条件(额度、服务等),肯定看价格。”思看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江峰直言。王江峰告诉记者,思看科技选择杭州银行,是因为杭州银行不仅给思看科技批复的综合授信额度更高,而且服务效率也更高,在各种条件下都创出了较优。
“我们的开票金额比较分散,时效性要求高,海创园支行都是为我们提供上门服务。上午(我们)提供资料,当天就能出账。”王江峰说。
思看科技是由三位浙大校友打造的国内3D扫描“隐形冠军”,目前正在冲刺科创板。王江峰总结道,杭州银行给予思看科技较高的综合授信额度,同时双方还在日常代发、结算深度合作。
据杭州银行副行长张精科介绍,杭州银行的目标客群包括四类:一是传统的国高新客户;二是拟上市企业;三是专精特新企业;四是符合该行自身投放导向的备投企业,比如市场化创投机构投资的企业。第四类客户在杭州本土市场占比高达60%以上,说明杭州银行的市场化意识强,善于寻找还未被同业蜂拥的蓝海客户。
同时,杭州银行对科技类客户实行ABC分层标签管理:A类是泛科技客群,有政府机构背书;C类是投资机构投资过的企业,有投资机构背书;B类介于两者之间。
“我们还鼓励成果转化。这两年很多产学研专家出来创业,没几个人就几台电脑,但符合战略导向,创始团队也靠谱。这类企业我们都会大力支持。”张精科告诉记者。
思看科技就是杭州银行高效服务目标科技客户的缩影之一。它很符合杭州银行对成长性科创企业的判定:一是主营业务符合战略导向,属于专精特新;二是创始团队学术能力和背景“靠谱”;三是由“达晨系”(深圳达晨、杭州达晨、深圳财智)入股,有创投机构背书。
除了思看科技,2024年杭州市的独角兽、准独角兽榜单中,杭州银行的客户市场覆盖率达到90%。
快准车服也是被杭州银行覆盖的独角兽客户。这家成立近九年的公司,主营乘用车易损件的销售配送业务,是国内头部的汽配供应链服务平台,目前市占率已排名第二位。
“杭州银行海创园支行给我们授信,为我们上下游提供结算服务、票据池服务。此外,还给我们介绍投资人,经常邀请我们去一些项目对接会,这些都是我们看重的。”快准车服创始人、董事长蒋仁海告诉记者。
先行意识决定方法论
意识决定土壤,土壤决定体制机制。支撑杭州银行较早精准触达并持续服务思看科技、快准车服这些“独角兽”的,是该行较早将科创金融确立成战略性重要地位的意识,以及围绕这些意识形成的方法论。
基于先发优势,杭州银行开展科创金融已经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系统性打法:
一是在重点区域全覆盖,打造有辐射效应的组织架构。 杭州银行科创金融事业总部副总经理、杭州科创中心总监徐伟介绍:为响应国家八部委发布的《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杭州银行以“总行统筹、条线主导、机构主战”为总设计思路,成立“科创金融事业总部”。目前除了南京,已跟随八部委金改试验区总体方案,总部下设杭州、上海、嘉兴、合肥科创中心,另在北京和深圳均已设置科创中心。
二是优化风控逻辑,筑牢专业风险管控体系。 杭州银行设立了专门的客户准入规则、专项风险政策、信用授信政策;设立专业的科创审批中心,采取“风险管理前移、授信审批派驻”政策,既确保审批独立性、又提高审批效率;采取单独的风险容忍政策。
三是确保考核激励政策能真正激发一线活力。 杭州银行针对专营机构制定了差异化的考核政策,而这些政策专门适度降低了对支行存款、利润等规模指标权重,提高服务客户数、产品使用数等专项指标权重。这样就能确保一线的客户经理是真正把时间和精力分配在挖掘科创重点客群,以及重点产品拓展上。
责编:杨喻程
校对:陶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2022社保基金今年持续减持中行H股吗?
2022社保基金今年持续减持中行H股吗?
年内社保基金大幅减持中国银行H股,同期银行板块持续调整,多只银行股创下2021年以来股价新低,部分区域性银行却逆势获“偏爱”。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基金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看看吧!
7个月内套现近50亿港元
港交所披露易信息显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于7月28日在场内减持1846.4万股中国银行H股股份,涉资5133万港元。
此次减持后,社保基金持有的中行H股数量降至41.77亿股,在中行H股总数中的占比降至5%以内,不再拥有应呈报权益。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有的中行H股数量达57.99亿股。 这意味着,年初以来,社保基金已累计减持约16.22亿股。
结合披露易数据可知,社保基金于1月1日至25日完成8.12亿股减持,此后至今继续减持8.1亿股中行H股。 以区间成交均价计算,总套现金额约48.6亿港元。
据了解,社保基金入股中国银行始于2006年。 2006年3月,中国银行引入社保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后者耗资100亿元人民币取得该行约85.14亿股。
此后,中国银行在当年6月迅速完成H股发行上市。 期间,前述85.14亿股以及汇金公司根据国家规定划转给社保基金的28.03亿股均转换为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至此,社保基金持有的中国银行H股数量达113.18亿股。
2010年上半年,社保开始了对中国银行H股的首轮减持,年初四个月内的减持规模达6.76亿股,套现约27亿港元。
2011年则是社保对中国银行持股变动最大的一年。 如果社保基金是在2010年12月按持股比例全额参与该行H股配售(预计耗资25亿元人民币)后再行减持,则社保从该行配售股份上市流通至2011年8月合计减持超过25亿股,涉资约97亿港元。
此后,社保基金又分别在2012年1-2月、2013年1月分别减持8.03亿股、8.39亿股中国银行H股股份,以区间成交均价计算,分别套现约26亿港元、31亿港元。 2018年下半年,社保基金继续减持约8.33亿股,套现约29亿港元。
2021年开始,社保基金又启动新一轮减持。 其中,1月1日至2月2日,累计完成约8.77亿股减持,套现24亿港元。 此后虽然在3月份有所增持,但4月初又小幅减持至约57.99亿股,至年末持股数量不变。
综合估算,入股以来,社保基金已合计减持约82亿股中国银行H股股份,套现约285亿港元。
年内增持两家区域性银行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社保基金是财务投资者,而非战略投资者,“高抛低吸”进行套利属于正常操作。
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2021年以来,社保基金频繁减持中国银行H股,同一时期该行港股股价持续走涨,截至8月1日,中行港股股价已由2020年年底的2.25港元/股增至2.80港元/股,区间涨幅达24.62%。
另有投资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社保基金本身就具有持股分散的特点,且存在不同的组合基金,并非集中单一投资某一只股票,这一特征使其能够分散独立地进行资产多元化配置,也因此,持续减持中国银行H股并不能说明社保基金看淡银行板块。
事实上,尽管有社保基金组合持续减持中国银行H股,但年内也有多个社保基金的不同组合对多家A股上市银行进行了增持。
今年一季报显示,社保基金共现身7家A股上市银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行列,其中4家为国有大行,分别是工商银行(持股比例约4.57%)、交通银行(7.91)、农业银行(持股比例约7.86%)、邮储银行(持股比例约0.79%)。
这也是社保基金首次成为邮储银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截至3月末,社保基金1104组合共持有邮储银行8881.32万股。
社保基金还在一季度增持了齐鲁银行、常熟银行两家银行,前者的社保基金持股比例从约0.21%增至0.48%,后者从约4.20%增至4.85%。
其中,目前位列齐鲁银行第四大流通股股东的社保基金一五零一组合于去年第四季度首次进入该行股东行列;常熟银行则一直受到社保基金青睐。
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有两只社保基金组合——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全国社保基金一一零组合均出现在常熟银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分列该行第五和第六大流通股股东,合计持股数量达1.28亿股。
此外,位列无锡银行第七大流通股东的全国社保基金四一三组合,今年一季度持仓未发生变化,仍持有该行2438.69万股;同期全国社保基金一一七组合则选择减持、退出了平安银行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
银行股中报行情或存分化
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也主动对银行股配置进行了减仓。 据机构统计,包括偏股、股票型在内的主动管理型基金配置银行板块二季度降至2.05%,为近年来最低水平。
“低配的原因一方面在于2季度以来面临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政策坚持金融让利实体,市场对行业基本面的担忧仍存;另一方面在流动性边际宽松背景下市场风格分化所致。 ”平安证券袁_奇研报指出。
在这一背景下,银行板块自3月以来已出现两次“深V”调整,7月又受到各地烂尾楼业主“停贷”风波影响再次陷入回调。
Wind数据显示,A股上市银行中,瑞丰银行年内跌幅最大,跌超33%,已连创上市以来新低;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紧随其后,年初至今分别跌超26%、23%、21%。 其中,平安银行股价创2021年以来新低,招商银行、宁波银行股价也逼近该区间最低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区域性银行获得了市场“偏爱”,其中,成都银行、江阴银行、江苏银行股价年初至今均涨超30%。 公募基金经理也选择对这类银行逆势增持。 例如,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第二季度仓位均分别提升1BP。
“展望3季度,我们认为影响银行板块配置机会的核心因素仍然是宏观经济的改善程度,拐点信号仍有待观察,但结合当前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度业绩快报,我们关注到部分区域行的营收和业绩表现超出预期,个体差异性行情值得期待。 ”袁_奇团队表示。
券商中国梳理发现,截至8月1日,共有12家区域性中小银行已披露上半年业绩快报,其归母净利全部实现了两位数的增幅。 其中,常熟银行、齐鲁银行、厦门银行、江阴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均实现两位数的增速。
坐落在江浙沪一带的“包邮区”地方银行业绩表现尤其亮眼。 具体而言,江苏银行、无锡银行和杭州银行均实现净利润超30%的增幅,分别为133.80亿元、10.20亿元和65.85亿元,同比增31.2%、30.27%、31.52%。
多位分析师也提醒板块行情可能存在分化。 “受疫情和宏观经济的滞后影响,2022年上市银行基本面处于下行通道的趋势较为确定。 ”广发证券指出,“板块内部,优质中小银行受益于稳增长政策和区域经济景气度,规模增长、资产质量改善相对占优,驱动短期业绩继续高增。 ”
华西证券刘志平团队也表示,三季度开始宏观经济各项指标已现边际修复态势,上市银行业绩快报显示中小银行经营分化,江浙地区优质银行业绩确定性强、叠加估值低位,具备高性价比。
上市银行半年报亮相!5家城商行净利增速可观,不良率持平或略降
又到上市银行中考揭榜时!进入7月下旬,上市银行密集发布中期业绩快报。 截至7月21日,已有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郑州银行这5家城商行公告2019年半年度业绩快报。 业绩快报显示,上述5家城商行上半年盈利增速普遍走高,资产规模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不良贷款率与年初持平或略降。 4家银行净利双位数增幅当前,5家城商行公布中期业绩快报,从营收、净利润增速来看,均获得喜人成绩。 这之中,宁波银行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3%;基本每股收益1.31元,比上年同期提高0.19元;上半年,宁波银行营业收入161.92亿元、同比增长19.75%,营业利润75.54亿元、同比增长31.92%;相对来看,尽管改行营收、营业利润同比增速稍有下降,但盈利水平稳定维持在20%的优异水平。 同在浙江的杭州银行的业绩快报也有亮点。 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104.60亿元、同比增长25.74%;净利润36.28亿元、同比增长20.21%;基本每股收益0.71元,较上年同期提高20.34%。 江苏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是较去年同期增长明显。 具体来看,2019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19.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8.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88%;基本每股收益为0.68元,上年同期为0.59元。 新近登陆A股的郑州银行、长沙银行也发布了业绩快报。 长沙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81.58亿元,同比增长26.4%;实现净利26.72亿元,同比增长12.02%。 郑州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2.56亿元、同比增长21.25%,归属母净利润24.74亿元、同比增长4.54%;扣非净利润24.72亿元、同比增长4.53%;相比2018年末,该行大幅提高拨备计提、严格真实暴露不良水平,净利润负增长;该行上半年业绩增速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而且,可以看到的一个中期业绩快报经营指标是,该行上半年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22.18%,体现了稳健经营实力。 天风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认为,部分银行上半年业绩高增,“主要源于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带来的净息差大幅提升,以及资产规模的稳健扩张。 ”中泰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戴志峰则指出,去年上半年,银行业受负债端压力息差总体处于低位、中收方面理财收入受到严监管影响,因此,基数原因预期营收2季度仍能保持同比高增。 而对于银行上半年中间收入情况,“传统中收业务预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银行低风险偏好下对零售资产的追求进一步加大”;戴志峰分析,“创新业务大概率平稳,一是理财预计持续承压,资管新规下净值型产品发行难度加大,叠加收益率下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同比持续下滑;二是,委贷、信托等非标资产收缩放缓,对中收有一定支撑;三是,今年以来保费收入保持高增长,预计银行代销业务上的收入有一定高增。 ”资产规模增速较Q1有所放缓,不良率持平或略降截至今年6月末,郑州银行总资产达到4797.53亿元,比年初增长2.92%;吸收存款本金总额达到2715.95亿元,比年初增长2.83%;发放贷款及垫款本金总额达到1775.57亿元,比年初增长11.27%。 在资产质量方面,郑州银行2019年6月末的不良贷款率为2.39%,比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 整体看在金融监管口径变化后呈现出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长沙银行截至2019年6月末资产总额5781.06亿元,较年初增幅9.77%;吸收存款3678.53亿元,较年初增幅7.81%;贷款总额2348.49亿元,较年初增幅14.89%。 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19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余额30.36亿元,不良贷款率1.29%,与年初持平,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公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江苏银行总资产为.1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9%,资产规模平稳增长;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每股净资产9.25元,同比增长4.05%。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1.39%,较期初持平;拨备覆盖率217.57%,较期初上升13.73个百分点。 同省的两大城商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资产质量表现优秀。 具体来看:截至2019年6月末,杭州银行总资产9464.76亿元,较年初增长2.76%;各项存款(不含应付利息)5,670.95亿元,较年初增长6.44%;各项贷款(不含贷款应计利息)3,876.93亿元,较年初增长10.62%;今年6月末,不良贷款率1.38%,较上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81.56%,较上年末提高25.56个百分点;拨贷比3.89%,较上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据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宁波银行总资产达.96亿元,比年初增长7.98%,各项贷款4518.23亿元,比年初增长9.77%;各项存款7591.61亿元,比年初增长17.39%,可以预计该增速将远高于了同业,更高于自身2017年、2018年全年存款增速(分别为10.53%和14.41%),带动负债增速走阔,而由于宁波银行将资源大多投向非信贷资产端,贷款增速表现相对较缓。 也因此,在资产质量指标上,宁波银行拨备覆盖率保持高水平、上半年拨覆率环比小幅提升1.82个百分点至522.5%;不良率0.78%环比持平,维持在2013年来的历史低位。 可以看到,上述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较往年同期有所放缓,郑州银行、江苏银行、杭州银行资产规模增速较Q1略有下降。 华泰证券金融团队在分析数家银行中期快报时指出,受Q2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等影响,预计大中型银行与部分区域性银行的中期规模增速以及息差表现将有一定分化;同时,对上市银行资产质量无需担心。 “上市银行存量信用风险压力小,授信政策稳健、预计中报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中银国际认为,考虑到半年末时点银行核销处置力度的加大,预计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环比一季度下行1个基点至1.51%;不过,在整体经济下行背景下,不良生成率仍然存在上行压力。 与此同时,今年二季度息差的下行压力将逐步显现;一方面,金融市场低利率对于信贷端的传导将逐步体现,在企业融资需求较弱的环境下,银行资产端优质资产缺乏,叠加结构性政策引导银行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使得银行资产端收益率将步入下行通道;另一方面,今年一季度的全面降准与中小银行高息同业负债的置换是推动上市银行息差改善的主要因素,但随着二季度货币政策边际收敛,整体负债端成本改善幅度降低。 从半年报披露预约时间表来看,银行业将在8月中下旬迎来半年报披露高潮,其中江阴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长沙银行将分别于8月2日、8月8日、8月13日、8月19日正式披露半年报,其余上市银行将在8月中下旬陆续披露;备受关注的五大国有银行则将压轴登场,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暂定于8月28日披露,建设银行于8月29日披露,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则于半年报规定披露时间的最后一天,即8月31日披露。
江苏银行“最强”年报背后的“源动力”
“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 ”从2013年未雨绸缪调整授信客户结构、聚焦服务高技术制造业、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再到2014年将零售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我们发现,江苏银行一个个超预期的数据均来源于前瞻的战略布局和强大的执行力。
2022年的“开门红”显然属于银行。
1月12日,银行板块相关个股走强,其中江苏银行、常熟银行、苏农银行涨幅较多。 开年至今,江苏银行涨幅已超10%,远超三大指数。
而股价的走强得益于业绩的预喜。 1月11日晚,江苏银行披露业绩快报,数据亮眼。
业绩的频频超预期点燃了银行板块。 值得注意的是,业绩向好的同时,银行股的估值并不高。 高盈利、低估值的银行将有望形成“戴维斯双击”。
2021年“最强”成绩单
1月11日晚,江苏银行发布业绩快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集团资产总额为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0%;各项存款余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0%;各项贷款余额1.40万亿元,同比增长16.52%。
在规模的有效带动下,江苏银行的业绩迎来加速释放期。 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37.71亿元,归母净利润196.94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速超30%,实现较高增长。
与此同时,江苏银行的资产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1年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从1.43%下降至1.08%,拨备覆盖率从192.06%提升至307.72%,较初期提升了51.32个百分点,创出多年来新高。 不良贷款率下降和拨备覆盖率提升,意味着江苏银行的资产质量持续转优,反映出江苏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含金量十足。
优异业绩背后的“源动力”
数据展示的业绩只是企业经营的结果,而结果的“源动力”才值得我们深究。 通过拆解江苏银行的业绩,我们发现其优异业绩的背后离不开清晰且持续的战略定位。
自立行以来,江苏银行坚决扛起服务中小企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通过发挥区位优势,深耕本土市场,打造特色业务,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
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对公业务有着天然的区域优势,而江苏银行也借着区域禀赋在对公业务方面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20年末,江苏省GDP总量为10.27万亿元,成为第二个GDP突破10万亿元的省份。 江苏省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其以工业、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截至2020年末,江苏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比4%、43%、53%。 全省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10.3%和8.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2%和2.8%,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37.4%和71.4%。
而在江苏做强、做大制造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在资源配置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自建行以来就扎根江苏的地方法人银行,江苏银行多年来深耕当地制造业,在服务“江苏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为抓住制造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机会,江苏银行早在2013年便未雨绸缪,开始调整授信客户结构,聚焦服务高技术制造业, 先进制造业贷款在制造业总贷款中的占比从2015年的30.8%提升至2020年的40%以上。
2020年年报数据显示,江苏银行小微贷款省内市场份额超过10%,连续多年排第一位,覆盖了省内1/3高新技术企业,支持科创企业逾万户, 科技 贷款余额列省内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公业务获得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江苏银行并没有囿于当下,积极布局零售业务,将其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
零售业务向来被银行称为“苦活”“累活”,在对公“躺赚”的年代无人问津。 由于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让对公进入“红海化”,而零售业务具备对象分散、风险相对较低、收益较为稳定等优势,成为各家银行竞相抢占的“蓝海”。
江苏银行自2014年将零售业务作为重要的战略方向以来,不断挖掘零售潜力,坚定“做大零售业务,深化客户经营”的战略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精准服务消费金融细分领域,不断深化“智慧零售”转型发展,线上线下两翼齐飞,实现零售业务规模、效益的 历史 新突破。
2021年中报数据显示,江苏银行零售存款余额4201亿元,较年初增长16.9%。 零售贷款余额5159亿元,较年初增长9.8%。
零售AUM规模为8723.40亿元,较年初增长超12%。 零售客户总数近2400万户,财富客户、私行客户总数突破6.3万户,私行客户数较年初增长近18%。 公募基金销量同比增长250%,理财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超300%。
对公聚焦高端制造业、零售加快“智慧零售”转型步伐,“双轮”驱动下的江苏银行用靓丽的经营数据告诉我们其未来可期。
布局下一个十年甚至百年
论语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江苏银行并没有被短期的经营成果冲昏头脑,而是早已着手为下一个十年、百年布局。
打败你的不是对手,颠覆你的不是同行,有可能是跨界。 随着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量子通信、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打开了想象空间,第四次 科技 革命已然来临。 科技 革命将以几何量级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重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
银行业作为一个传承数百年,经历多次时代变局的古老行业,也裹挟进入这场 科技 革命变革。 可以说,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或许不再是单纯的存贷款之争,而是金融 科技 之间的比拼。
早在2013年,江苏银行就鲜明提出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现在“智慧化”已位列全行战略之首。
自提出要重视“金融 科技 ”起,江苏银行便身体力行,全行一心贯彻执行。
2015年,江苏银行依托税务数据,在全国首创全线上纯信用网贷产品“税e融”。 2020年,江苏银行更进一步将“税e融”“快e贷”“人才e贷”等产品全面融合,推出“随e融”平台,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依托微信社交场景为广大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开户、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线上化的融资解决了企业来回“跑腿”的烦恼,在方便企业融资的情况下还提升了服务质量,成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利器”。
在不断的投入和产品的数次迭代加持下,“随e融”平台取得令人艳羡的经营成果。
2021年半年报数据显示,该行小微金融智慧进化、数字转型成效显著,智慧网贷“经营随e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超8万户、放款金额超1200亿元。 服务 科技 型企业客户超万户、贷款余额超1140亿元。 创新推出“卡脖子”专项贷,强化对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金融供给。
此外,金融 科技 还在建设全周期、全渠道、全链路的“智慧零售”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升级的“消费随e贷”产品已成功外输至多个互联网平台,既丰富了该行零售产品体系,又提升了客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