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 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理响中国

(原标题:【理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高质量发展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改革内容。当前,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首先,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与法律环境。其次,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最后,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坚持应用牵引、问题导向,构建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可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必要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以及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五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完善有助于实现技术革命性突破的体制机制,是我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加快构建技术进步形成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或区域性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实验室,打造融合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公共研究平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政府引导机制、利益激励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的作用,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衔接,按照自愿原则和市场机制,通过构建产业基础联盟优化重点产业及重点区域布局。

第二,加快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因此,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一是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引导要素市场价格行为,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建立分类统一、规范有效的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二是提高要素配置的科学性和协同性。根据不同要素属性,提高要素配置的灵活性、科学性、协同性,着力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着力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着力激发技术供给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三是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释放创新要素配置潜能。重点优化创新要素配置的质量、模式和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增长的动力、质量和效率。扩大优质创新要素增量供给,使技术、金融、人才等创新资源更多流向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三,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是建立健全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提升我国传统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数智技术、绿色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二是完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重点领域,提升数字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推动数字经济相关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健全产业投融资机制,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是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围绕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前瞻布局产业发展细分赛道,积极打造创新标志性产品,丰富应用场景,构建产业创新生态,强化未来产业创新能力。

第四,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 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其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就是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本质,是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重点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政绩考核体系,确保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指标体系构建上,坚持从长期与短期、宏观与微观、总量与结构、全局与局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多个维度审视,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生态资源及自然环境,不断提升就业、收入、消费、生态环境等指标的重要性。在政策体系上,坚持从完善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微观政策、改革政策、社会政策等多个方面,把数量型政策与质量型政策、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正向引导与负面约束相结合,运用好负面清单制度。在标准体系上,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建立合理的标准体系。宏观层面坚持效率标准,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观层面确保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和梯度合理的地区差异,微观层面形成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体系化与品牌系统化。在统计体系上,应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多关注就业、失业、居民消费行为等基于人的统计,生态环境、城市基建、医疗卫生等方面也应纳入其中。在绩效评价体系上,应淡化对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的追求,更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升,以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协同发展。在政绩考核体系上,应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特别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考核重要内容。

第五,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体现。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立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健全和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引导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促进产业梯度有序转移,优化区域发展结构,更好的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二是完善区域联动发展机制。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加快沿大江大河、沿边沿海和沿重要交通干线的经济支撑带建设,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在高质量发展中深化区域合作。三是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优势区域综合承载能力。以城市群为主体着力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以城市群带动和支撑区域发展,促进群区耦合联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系南京大学数字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2019年北京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要点(二)

遵循这一指导思想,紧密衔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疏解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成效。 四环路以内区域性的物流基地和专业市场调整退出,部分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机构、行政企事业单位有序疏解迁出。 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城六区常住人口比下降15%左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劳动生产率和地均产出率大幅提高。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于80%,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6%左右,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住有所居”水平进一步提高。 教育实现现代化,群众健康水平普遍提升,人均期望寿命高于82.4岁。 养老助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广泛弘扬。 市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更加深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彰显。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进一步提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持续下降,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800平方公里以内,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生活废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8%以上,污水处理率高于95%,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44%,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

——各方面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城市治理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成为法治中国的首善之区。 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利用各级各类资源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了八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一是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二是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家园;三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四是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五是着力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六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七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法治建设;八是全面做好冬奥会筹备工作。

三、重点任务

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过去一年,全市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迎难而上,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实际增长7%和7.1%,细颗粒物浓度下降6.2%,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做好今年的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系列重要讲话和对北京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加快疏功能、转方式、治环境、补短板、促协同,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把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增强发展动力,努力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第二,必须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 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优势,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大力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在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同时,切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第三,必须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切实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加快形成消费和供给良性互动、需求升级和产业升级共进的格局。

第四,必须大力提高城市工作水平。 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要求,准确把握超大型城市发展规律,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集中力量解决“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

综合各方面因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3.5%、3%左右和4%,细颗粒物浓度下降5%左右。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坚持把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全市工作的头等大事,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严格落实2015版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制定实施产业、市场、公共服务、行政事业单位四类非首都功能疏解方案,完成300家一般制造和污染企业退出任务,继续推进区域性专业市场的转移疏解和业态升级,推动部分市属高校和医院疏解。 落实好非首都功能疏解示范项目,建立区域差别化公共服务及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落实功能定位、承接功能疏解、实施人口调控挂钩的机制,加快疏解步伐。

以三个率先突破带动协同发展。 认真落实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规划,加快推进京张铁路、京唐城际、京台高速、延崇路等项目建设。 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太行山绿化工程,新增10万亩京冀生态水源林,持续治理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等跨界河流。 积极搭建“4+N”功能承接平台,加快推进曹妃甸首钢京唐二期等重大项目,抓好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引导绿色产业项目向张承生态功能区布局。 开工建设新机场外围交通和市政配套设施,支持机场周边村庄加快发展,推动临空经济区规划落地。

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落实京津冀区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开展知识产权、人才流动、激励机制、市场准入等方面协同性改革试验,争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改革创新平台。 组建一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围绕科技冬奥、生态安全、服务民生等领域实施协同创新工程,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和集成应用。 用好中关村协同创新投资基金,加快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推动形成科技创新园区链。

扎实做好脱贫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认真贯彻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制定对口帮扶河北贫困地区发展的落实方案,安排相关区开展对口帮扶,帮助贫困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做好援疆、援藏、援青等工作,实施好产业、教育等领域援助项目,完成京蒙对口帮扶年度任务,做好南水北调水源区对口协作。 研究探索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协调机制,落实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方面重点任务。 坚决贯彻中央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积极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全力做好2022年冬奥会筹备工作。 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制定筹备工作总体规划,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 编制场馆和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确定新建场馆招标和设计方案,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冬奥会市场开发。 同步做好冬残奥会筹备工作。 制定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科学规划北京冬季竞技体育项目布局,推动冰雪运动普及发展,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冬奥的良好氛围。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问题导向,扭住关键、精准发力、狠抓落实,以深化改革破解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做好中央精简行政审批事项的衔接落实,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制度。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管理相互衔接的协同监管机制。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探索开展市场主体简易注销登记试点。

深入推进经济领域重点改革。 持续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建立和完善合理投资回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扩大投资。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建立大额专项资金统筹管理机制,加强政府债务限额管理。 进一步理顺供热价格,分区域调整非居民水价、电价。 完善国有企业改革制度体系,做好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组等试点工作,推动一级企业调整重组和整体上市,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全面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开放。 强化国际交往功能,完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常态化机制。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完善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平台的对接机制。 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滚动推出新的试点措施,完善服务业促进体系,带动科技、信息、旅游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提升“北京服务”品牌,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办好第四届京交会,扩大通信、金融、文化等新兴服务贸易。 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出口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支持“双自主”企业扩大出口。 鼓励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带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深入推进大通关建设,支持天竺综合保税区、平谷国际陆港建设,打造全方位口岸经济体系。 扩大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往来与合作,做好对台和侨务工作。

(三)大力推进创新发展。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

强化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引领作用。 围绕打造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激发企业创新、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市场转化科技成果“三方面潜力”。 一是深入推进先行先试改革。 推动出台新一批支持中关村全面创新改革的试点政策,加快落实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 二是优化创新空间布局。 完善“一区多园”统筹发展机制,探索园区新型管理运营模式,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 聚焦中关村核心区,高水平建设中关村大街。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制定鼓励企业研发投入政策,开展龙头企业创新改革试点,促进大企业与小企业创新对接。 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关村开放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推动央地、军民、高校院所协同创新。 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深入实施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加快实施12个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承接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励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 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计划,支持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 鼓励发展投资促进、培训辅导、媒体延伸等创新型孵化器,打造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 落实加快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构建科技金融一条龙服务体系。 推动出台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综合试点方案,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 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设国际人才港。 鼓励高等学校新设科技成果转化岗位,支持科技人员创业。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标准化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创业环境。

培育内需增长新动力。 准确把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有效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 完善绿色消费政策,扩大节能减排产品、新能源汽车、有机农产品等绿色消费。 鼓励信息消费终端升级换代,加快发展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信息服务。 持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进便利店、早餐、蔬菜零售等8项基本便民服务在城六区社区全覆盖。 增加多元化养老健康供给,壮大养老健康消费。 实施旅游消费提升计划,做优古都文化、京郊休闲等旅游板块,扩大外来消费。 保持有效投资力度,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重点投向水环境、大气、交通、棚户区改造、养老等领域,抓好市重点工程,提高投资的精准性。 进一步拓展资金筹集渠道,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推动试点项目加快落地。

推动高端产业加快发展。 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促进“新三板”、“四板”健康发展,规范完善要素市场。 扩大信息服务业优势,加快云计算平台建设,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 聚焦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领域,拓展科技服务业市场空间。 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用好高精尖产业发展基金,组织实施八个新兴产业专项,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机器人、3D打印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开展绿色制造技术改造行动,推动传统产业加快升级。 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围绕城市交通、公共安全、生态环境等15项重点领域,推进一批示范项目。 贯彻落实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发展。 优化“高精尖”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制定工业用地二次开发利用一揽子政策,促进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端功能区内涵式发展。

(四)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步伐。

认真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落实“两线三区”全域空间管控机制,优化调整区域功能定位,构建平衡协调发展新格局。

推动老城功能重组。 强化核心区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高端服务功能。 制定更加严格的机动车使用、人口增长、企事业单位规模等管控措施,加快退出低端业态。 落实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造提升方案,强化资金支持,推进老城区平房院落修缮改造和环境整治。 优化老城用地结构,统筹利用疏解腾退土地,实现减人增绿,切实降低建设规模和开发强度,防止功能和人口过度聚集。

加快市行政副中心建设。 突出绿色、宜居、人文、智慧发展,注重创业就业与居住功能均衡,加快形成内涵集约的发展模式,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时代特色的副中心建设路子。 完善市行政副中心规划方案,加快行政办公区起步区建设,确保到2017年市属行政事业单位部分迁入,带动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及公共服务功能转移。 扎实推进重点配套工程,完善交通联络路网,建成通州水厂,加快南水北调通州支线、配套电网、能源中心等设施建设。 细化落实环球主题公园规划方案,全面推进园区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医疗机构和文化体育设施,增加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 推进水环境治理,建设城市公园、湿地及公共绿地,改善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副中心城市品质。

切实增强新城承接能力。 着力抓好顺义、大兴、昌平、房山等新城建设,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功能完善,积极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 其他新城要适度承接中心城功能疏解,重点吸引科研、教育、医疗机构入驻,带动所在区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抓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推动重点小城镇特色化发展。 实施城乡结合部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一绿”地区城市化建设试点,推动“二绿”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积极探索改造建设新模式。

深化农村改革发展。 认真落实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抓好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完成第十届村委会选举工作。 推进300个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农村基础设施“六网”改造提升工程,完成5.6万户农宅抗震节能改造等任务。 继续加大对生态涵养区的扶持力度,打造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带,搬迁山区险村险户7687人。 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 积极筹办2020年世界休闲大会。

123

理响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

理响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如下:

1、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持续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系统全面从严治党。

2、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方向。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要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这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

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使命,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区别于西方国家的关键所在。 在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就是要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从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立场出发。

4、坚持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基本教育政策,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保障每个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首要目标;缩小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公平政策的主要思路和着力点。

教育强国的内涵特征

1、教育质量高,教育综合实力强。 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等教育实力雄厚,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得到高度重视,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健全。 不仅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需求,而且能够支撑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发展需求。

2、创新性较强。 纵观世界教育强国的发展轨迹,这些国家大多是在继承本国教育传统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而进行教育思想上的创新和教育制度上的创新,特别是其教育制度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且不断实现自身的更新变革。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依据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一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6年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1. 新时代内涵:新时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展开的新阶段,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推动了各方面的发展。 明确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作为现实依据,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 新阶段背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问题和挑战加大,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形势对我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新发展阶段主要特征:实现高质量发展,注重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突破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保治理深化;深化改革开放,提高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 4. 新发展阶段任务和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民幸福生活美好新时代的战略目标;实施新发展理念,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抓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推进“五大发展”战略,提高经济质量、效益、竞争力。 5. 新发展阶段重要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保障;提高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uaibao/9707.html
字节被曝寻求50亿美元贷款再融资 公司回应 不予置评
致敬中国力量 有一种胜利 在金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