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聊天群里诅咒父母 为什么劳心劳力却养出白眼狼 P遗像

文 | 米粒妈

互联网时代的小孩,确实不可能脱离手机生活。为了不让孩子跟集体脱节,你肯定不能一味地限制他们使用手机。

然而一旦开了这个用手机的口子,很多妖魔邪祟也会随之而来。

之前米粒妈在这篇文章中→《初中生扎堆沉迷嗑药,叛逆期的孩子真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给大家讲过小孩组的嗑药群,就非常吓人。还有相约自杀的“约死”群,更是一度让家长们闻风丧胆。

最近在热搜上看到的这个就更离谱了,孩子们又出现了一种叫“小孩帝国”群的组织,内容居然是集体在群里脑补怎么虐杀父母、给父母P遗像、痛陈父母的罪行、骂父母是公猪母猪……

这种群就是毒瘤,孩子一旦加入,就会迅速被洗脑。里面的群成员都是十多岁的学生,里面的话术却令人毛骨悚然。

他们用最恶毒的话诅咒自己的父母,其原因可能只是因为父母限制了他们玩手机的时间、父母因为学习的事情批评了他们。

在我们以为的岁月静好背后,这种如同邪教一样的毒瘤社群正在给孩子们疯狂洗脑。

而且这种群往往名字还很隐蔽,“小孩帝国”、“小孩乐园”听上去和谐又无害,其实居然是恐怖的反父母联盟,仔细看才会发现,群管理者的名字直接叫“爸爸妈妈在天堂”。

毛骨悚然的仇亲洗脑

我们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所以才有“孟母三迁”。正是因为十几岁的孩子三观还没有定型,很容易被坏人误导,他们身边的朋友、舆论的声音才需要格外被关注。

但如果孩子不止是交了一个损友,而是直接进入这种“小孩帝国”群,结交了好几百个三观扭曲、仇恨父母的损网友呢?

相信就算是一个心态正常的孩子,长期浸淫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价值观都会扭曲吧。那如果刚好你跟孩子有了一些矛盾呢?

被曝出来的群聊内容让我看了之后汗毛倒数,进去先要去看群公告中《不要妈妈要自由》的打油诗:

然后要看群主分享出来的《亲生儿子杀害父母》视频:

然后就是一顿狂轰乱炸的洗脑,反复不断地论证着父母如何该死,如何欠收拾。

里面孩子的言论让我感觉到这个群里人均超雄,动辄虐杀父母,污言秽语,甚至居然有四年级的小学生攒了很久的压岁钱,就为了在群里买凶收拾自己的父母:

也有很多小孩,只因为父母注销了他们的游戏账号,就给父母P遗像。

这种“不给我玩游戏,就把你们的四肢砍下来”的言论充斥群聊,孩子们肆无忌惮发泄着情绪,好像最亲的父母,是他们此生最大的仇人。

更可怕的是,这种群里的小孩之所以能有“买凶”“虐杀”“砍四肢”这种危险言论,是因为整个群里都在鼓吹未成年人钻法律空子。

他们口口声声说着自己还没到年龄,所以杀人不犯法,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很难想象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心理能够阴暗到这种程度。

而且这种群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发言,不排除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可能说的人只是在恶狠狠地发泄情绪,发泄完了还是回家做他的新时代好少年。但群里潜水的孩子却听进去了。

这种系统的、从入群第一刻就通过群公告开始洗脑的鼓吹形式,真的很像邪教。

这让米粒妈想起来一个豆瓣的古早小组“父母皆祸害”小组。仔细想想,“小孩帝国”群其实不就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的极端版本吗?

最易被人利用的叛逆期

相比于现在这种极端的“小孩帝国”群,当初的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就含蓄很多。

它的小组简介是“抵制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和戕害”,初衷是给那些原生家庭确实不好的人一个倾诉自己遭遇的平台。

这个小组曾经很火,一度达到了12万人。大家都在里面倾诉自己的故事,也有很多人会一起想办法,相互鼓励。

但是后来也逐渐变味了,一旦走向极端,其实很快就会朝着“仇亲”的方向发展。

加上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恶意引导,这个小组慢慢变成了仇视父母、恶意发泄的平台,后来也给封禁了。

因为未成年人看待事物很难把握一个尺度,什么是腐朽、无理的戕害?什么是合理范围内的管教?孩子们是很难界定的。

也就是说,一旦有这种平台的存在,孩子就很容易不分青红皂白地把父母跟自己产生矛盾的所有原因都归结为“父母皆祸害”。

尤其再有人教唆,有人煽动,父母就瞬间成了仇人。

不止是冲突方面记仇、产生怨恨,在金钱观上,这种群也会给孩子用错误的价值观洗脑。

比如他们会说,自己是被动来到世界上的,父母生他们的时候没有征得他们的同意,所以就理应供养他们,如果不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就直接打骂,不用手软:

在这种价值观下,孩子们完全扭曲了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关系,直接把自己给偷换概念成了债主了。这样对父母丝毫没有感恩之心,即使父母付出再多,被他们掏空,他们都不会有半分感激。

实在是细思极恐。

之间不是有一个视频吗,儿子目露凶光手持多跟数据线,威胁他妈妈说:

我已经走到你面前了,我给你三秒,拿出来。

他让妈妈拿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他妈妈不让他玩的平板电脑。这孩子甚至把数据线拧成一股绳,扬言要数到三就抽他妈妈。

不知道这个孩子是怎么发展到这种程度的,他能知道用言语威胁父母,能知道数据线拧成一股粗绳子打人更疼,绝不是凭空就能想出来的。

如果仅仅接受主流价值观的教育,自然知道孝敬父母,知道父母对自己有监管义务,也有资格对自己提出一定的要求。

他这种理直气壮的忤逆,一看就是不知道在哪学来的。

视频发出来,很多人都劝这个孩子的妈妈赶紧关注一下孩子的手机社群,看看是不是加入了什么邪恶的组织,学到了不良的习气。

但米粒妈看来,这孩子已经到这个程度了,真在他手机里发现什么,给他强行退群,又免不了一场腥风血雨。

在教育心理学中,孩子的叛逆期确实有一个阶段是仇视父母的。

当青少年处于十三、四岁时,总和父母对着干,这种时期能持续2-3年,精神分析理论学家把这段青少年时期称为“仇亲期”。

在仇亲期里,可能平时合理的管教,会被孩子过度解读,仇恨也会在他们心里悄悄滋生。

如果这时候有坏人趁虚而入不停教唆,孩子就特别容易变得扭曲。

叛逆期是孩子最容易被利用、被教唆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高速形成,心理上从依赖父母过渡到与父母剥离,想要独立。而这种剥离的过程就伴随更强烈的冲突和矛盾。

作为父母,我们真的要在这段时间格外留意孩子结交的人、加入的群,接受的观念是否出问题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当孩子出现“仇亲”现象,我们不能玻璃心。

平稳过渡

无论跟孩子怎么起冲突,其实我们的出发点都是爱孩子。为了怕他们影响学习而没收电子产品、为了作业错题太多发飙、周末增加学习任务……其实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孩子在长远上受益。

但是孩子的眼光没有那么长远,他只关注眼前。所以当你阻挡了他当下的快乐,他就恨你。

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那句“我恨你!”“我恨不得让别人当我妈妈!”这种话的时候,瞬间感觉天塌了。

爱之深责之切,当付出反而换来这种冰冷的回馈,我们就很难淡定。

虽然叛逆期存在“仇亲”现象,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发作。还有很多孩子终身都具备感恩之心,有孝心,而且也能共情家长的不易。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不把它激发出来就行了。

首先, 爱和溺爱是两回事

教育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你平时对孩子有求必应,言听计从,突然有一天想起来要管束孩子了就开始管,这样孩子就特别容易被激发出恨意。

这其实是类似“升米恩斗米仇”的原理,孩子已经被你惯得不成样子了,突然管,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 管理的前提是爱和关注

我们其实长久以来,并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在孩子每一个索要爱的瞬间,都被咱给下意识地扔在了地上,没有接住。

比如孩子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回来跟咱分享,可能咱们听上去那个事情确实没什么营养,所以就会直接说:

你别那么多闲事儿,你把精力都用在这上,还有精力学习吗?

孩子跟你分享好玩的视频,可能你非但没一起笑,反而直接把孩子手机没收了,以后都不许他再看视频。

每一次孩子在兴头上时,你的精准打击其实都是残忍地把孩子递来的爱意扔在了地上。

积少成多,量变引起质变,当孩子终于说出“我恨你”的时候,你又受不了。

其实仔细想想挺正常的,因为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并不理解“恨”意味着什么,所以你也不必太玻璃心,他那个“恨”可能仅代表他对于你一系列的管束不满已久,并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恨”。

孩子普遍短视,所以当下的恨意才会表达得那么决绝。只要你别真的被他戳中,积极调整很快就能平稳过渡,否则只会越闹越僵。

而仇亲期最怕的,就是有坏人趁虚而入。本来能平稳过渡的时候,孩子恰好加入了“小孩帝国”这类群聊,那可就难办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密切留意孩子的社交环境,不止是群聊,可能他们交到了思想偏激的朋友,一段时间跟某个同学走得很近,你也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思想动态的异常。

这个时候一定要及时纠偏,别等孩子在歧途上走太远,那可就拉不回来了。

好在“小孩帝国”这样的群聊被曝出来,并且都被封禁了。但是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毒瘤般的言论依然在蔓延,有仇恨的地方,就一定有人想要趁虚而入,加以利用。

我们能做的,就是用爱和关注来填满孩子那些可能滋生仇恨的漏洞。当孩子对父母拥有绝对的信任,彼此间心理的距离更近,那妖魔邪祟就无法插进来。

因为当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真正良性的爱的互动,孩子看到那些危险的言论,只会觉得恶心,而绝对不会认同。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娃了?

1、现在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很早之前,中国人的想法就是要生个儿子来给自己送终,受古老思想的影响,认为儿子越多,那么自己晚年会越幸福,为了自己将来老了,没有收入之后,能够有人给自己养老送终,就总会想着多生些孩子,特别是男孩。 一个不够还要生两个,而那些第一次生出来是女儿的,更是要再继续生,知道生出儿子为止。 但是,有些人慢慢的就发现,不养儿也能防老,多子并不多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交流传播,国人也开始慢慢的接受了少生甚至是不生的思想。 而且加上之前的政策影响,大家已经习惯了只生一个孩子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第三个原因看了很心酸2、社会公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让人们没有了养老之忧。 现在我们的国家,虽然不像欧美的发达国家一样,把社会保障建设的那么好,即使是失业也不至于食不果腹,但是中国的政策和保障制度也是在不断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而且随着中国现在的人口结构出现了老龄化倾向,所以,中国的养老政策也是更加的完善了。 养老基金、社会保险这些保障,完全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在将来老了之后也可以享受一个清净、宽裕的晚年。 不需要担心自己的老年生活,那就没有必要为了以后的养老而专门的去生个儿子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第三个原因看了很心酸3、现在的年轻人压力太大,没有能力去生养孩子。 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质量上的提高、政策上的保障之外,也更多的剥夺了现在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现在的人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了,房贷、车贷对他们来说可能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开支,有一个孩子的家庭还要给孩子赚奶粉钱、买玩具、供他们上学,再生一个孩子,这个负担对于他们来说肯定是不愿意再背负的;而那些没有孩子的家庭,面对生养孩子的压力,可能会选择退缩,如果两个人恰好还都属于不想要孩子的,那就更没有再生一个的必要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爱生孩子了?第三个原因看了很心酸而且现在的人都很重视教育,不会像以前的人一样,生下来就算了,至于读不读书,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甚至会想,不读书的话,正好,可以早点出来打工挣钱。 正是因为这样的差距,才会使得现在的人不想要生孩子了。

我今年五岁,独自在废品堆里,生活了五年:父母该持证上岗吗?

人心,可以荒凉到什么地步?

昨天,刷微博的时候,看到一条新闻:

某公寓里,传出了恶臭和可疑的声音,邻居怀疑可能是命案便报警了。

警方赶到,开门的一刻,映入眼帘的是满屋的废品、蟑螂和排泄物,而这堆废品深处,传来一些微弱的哭声。

有人。

警方开始救援,但仅仅十分钟,救援的人员就感觉到恶心和不适,最后不得不穿上防化服。

在一堆废品中,翻出了一个小女孩!

调查后才知道,这个女孩,被自己的母亲在这个废品堆般的公寓关了五年。

很多人都会跟自己孩子开玩笑说,你是废品堆捡来的,但谁真的会把孩子丢在废品堆,何况那是五年。

在女孩的认知里,一堆废品,蟑螂和恶臭,就是这个世界。

女孩的母亲,凭借一个子宫,就把她带到这个世界,凭借一个公寓一点食物,让她生存至今。

可那是个人啊,活生生的人啊。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曾说过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我很理解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慨!生孩子,不是光有生育能力就够了!

如果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教而无类,把一个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对孩子,对这个社会都不是件好事。

那些不懂怎么做父母的人,披着父母的外衣,做着禽兽都不如的事。

不止是国外,我们国内也是暴行频出。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都以父母为大,而这个观念被那些暴虐的人利用,他们戴上父母的王冠就开始滥用他们的权威,俨然一个暴君。

前不久,“志愿者官网”发布了一个虐童视频,在微博引起轰动。

一个穿着外卖骑手制服的男子,用拿扫帚一下一下,打向年幼的女儿。

从女孩冷漠的脸上,不难想象这样的经历有多少,早已习惯了吧。

这样的事情少吗?

至今,很多父母都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亦或者自认为,孩子不打不听话,打一下就记住了。

这些虐待孩子的施暴者都以为,自己是孩子的父母,有权利管教,但都忽略了一点,你们也有爱护孩子身心的义务。

在家庭暴力下成长的孩子,内心早已被璀璨得体无完肤,很多人会形成懦弱,自卑的心理,一些极端者,因为自己经历,会觉得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别人施以暴力。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到了年纪了,有经济能力了,理所应当生个孩子。

拜托,生了孩子是要教的,在没有做好功课,不知道怎么养孩子教孩子之前,把孩子生出来受罪吗?

这世上,不是只有打孩子才叫虐待,才不配做父母。

有的创伤不在身上,但深扎在心上。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母重男轻女的教育,可以说毁了一代人。

儿子要什么,苏母就尽量满足,女儿面临中考时,一本中考习题册都得不到,转眼就偷偷塞钱给要和朋友出去玩的二儿子。

大儿子出国留学,家里卖了一间房;二儿子找工作,家里卖了一间房;二儿子结婚,家里又卖了一间房。

而女儿明玉,只能在家里打地铺。

长大后的明玉,外表强大,冷漠,内心却满是创伤,外人的一点点好,她都甘之如饴。

而骄纵下的二儿子,啃老,贪图享受;大儿子,幼稚,自以为是。

偏爱下的结果,就是“都不好”。

很多父母以为,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养大了,就好了。

但其实,孩子对父母是有期待的,亲情的羁绊,不只是血缘,而是孩子期望被关注被认可,父母期望被尊重,既然都有期待,就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而父母身为成年人,应该首先端正态度,以身作则,为儿女建立正确的三观。

说到三观,养而无教,真的是罪犯的摇篮。

前不久,发生一个很惊人的案件,丈夫将妻子杀死后,藏尸在家里的大冰箱中,随后花着妻子的钱,和其他女人开房,挥霍。

105天后,瞒不下去了,才自首。

而儿子有这样的暴行,他母亲至始至终只是一句话:他还是个孩子。

真的是匪夷所思,我知道很多熊孩子的家长,在孩子闯祸后,都会用这样的话来推脱。

可这是人命,是犯罪,他亲手掐死的妻子,也是父母的心头肉。

一个母亲发出这样的言论,不难想象为什么她儿子会做出这样的恶行。

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是亲手造就一个恶魔,还是亲手塑造一个天使,全在一念之间。

很多“熊孩子”就在“熊父母”一句“他还是个孩子”的开罪和推脱下,丧失了道德观和是非观。

当父母自身的价值观都没建立,凭什么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后,想说一个最轻,也最多的问题,很多人都没过多关注的点。

那就是很多父母忽略了,孩子是独立个体,在孩子成长路上不是当那个领路人,而是做攀附其成长的藤蔓。

想起某综艺节目中,朱雨辰的母亲讲述了自己的育儿经,被网友批评得狗血淋头。

她说:我的宗旨就是不管儿子走到哪里,我都会给他一个温暖的厨房。

于是,她在生活中不断地侵入儿子的空间,照顾他,关心他,想把所有的温柔给他。

以至于,朱雨辰的生活,失去了空间,失去了自我中心。

他常常感觉到孤独,曾一个人在黑夜里喃喃自语:“为什么我身边没有一个愿意陪我的人?”

他成了一个离开母亲就无法存活的男人,一边抗拒母亲,一边又离不开。

朱雨辰妈妈不知道的是,孩子他需要的不只是身为母亲的关心,更需要成年人的自由与空间。

父母对孩子,在关注和观望之间理应有一个尺度,如若把握不好,轻则养出一个啃老的白眼狼,重则毁了孩子一生。

看到最,或许部分读者觉得我把育儿说得太严重了。

是啊,现如今,很多人认为养儿育女,都是自然而然的,自认为怎么对,就怎么教养。

可随随便便的教育,教导出的,可能是祖国的花朵,也可能是社会的歪脖子树。

希望在生儿育女这件事上,所有的父母,可以多长一个心眼,多学习为人父母的技能。

毕竟,父母的德行教养,关系到的,是孩子的一辈子。

为什么越有钱的人,越不会教育孩子?

对孩子期望太高

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孩子都是中心的中心。

父母们整天围着孩子转,事事为孩子筹谋打算,而且这种筹谋,从怀孕就已开始。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考上最好的大学,找到安稳的工作,找到好对象,买到好房子,直到孩子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期间是各种操心、各种比较、各种选择、各种倾尽全力、各种力不从心、各种满心希望、各种灰心失望、各种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往往是孩子长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后开始期待孩子回报自己、孝顺自己。

如此心力交瘁几十年,怎能不累?

这么累的根源,在于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对孩子个人发展的期望,也包括对孩子回报自己的期望。

智慧的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命,关心他的幸福,而不是关心他的生存。 而且,期望如此之高,压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还有孩子。

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期望这么高呢?他能健康的长大,成为一个能独立、自主、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经很好了吗?

如果爸爸妈妈能够看开这一点,抛开对孩子外在功名利禄的期待,注重孩子和父母自己内心的安宁和满足,教育孩子就会轻松很多。

父母之外的人参与太多

中国式家庭的典型景象是一队人带一个娃,爸爸妈妈呵护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随时待命着。

我们不妨打个比方,一个小家庭,好比一家公司,爸爸妈妈应该是全资股东、最高负责人,有各项事务的决策权。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来自长辈的各种投资——资助买房、伺候月子、帮助带娃等等,于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因为自己的投资,拥有了这个家庭的或多或少的所有权,成为了股东。

既然是股东,就要发表意见、参与决策,有的还要求自己有一票否决权。这样的管理结构,让原本简单的家庭事务变得复杂无比,作为一家之主的爸爸妈妈,怎能不累?

更有甚者,有些爸爸妈妈连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务,还需要听凭自己的父母做主,于是大家更是劳心劳力,矛盾丛生。

爸爸参与过少

有一个很犀利的说法,叫丧偶式育儿,说的是爸爸不参与教育孩子、缺席孩子的成长。

带孩子是妈妈一个人的事儿,恐怕是不少中国家庭的常态,也是相当多妈妈们觉得带孩子累的重要原因。

如果爸妈合作,既能分担生活中的具体工作,也可以共同讨论关于孩子的大小问题,得出一致见解,然后一起付诸行动。

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工作量通过分担得以减轻,二是孩子与父母两个人,都可以建立起亲密关系,当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会让孩子的心理和人格发展得更健全。

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对孩子尽心尽力,但常常是对孩子的事务插手太多,结果培养出从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学,帮着背书包、记作业;

孩子写作业,在一旁陪着、盯着;

老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常常是孩子还没搞清楚要做什么,爸爸妈妈已经扑上去,帮着孩子完成了……

这样被照顾着的孩子,生活中几乎只剩下了上课、上特长班这两件事,既发展不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发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妈妈只好一直照顾着、伺候着、累着。

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情感,爸爸妈妈才能做到真正的轻松。

而且这样不是为了偷懒,而是让孩子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

信息过载,缺乏主见

中国爸妈养孩子累,还有一个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很确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触过多信息,但对如何教育孩子,缺乏主见。

看到网上说孩子需要胎教,就赶紧去学胎教;

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赶紧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各样的早教班;

看到新生儿需要游泳锻炼,就带着孩子去婴儿游泳馆;

看到孩子要补这个补那个,就赶紧去买给孩子吃……

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跟着这些信息东奔西跑上了。

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断舍离,我们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主见——我知道什么样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坚持,哪些方法要调整。

这样,既不会被过载的信息冲击、淹没,又能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简洁、高效、轻松的方式。

攀比之心过重

别的孩子都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了,我们要不要上?如果不上,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别的孩子都在吃好几百块一桶的洋奶粉,我们不吃,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

别的孩子都在穿名牌、大牌,我们不买,会不会被嘲笑很穷?

别人、别人、别人……

在相当多的爸爸妈妈们眼里,不管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常常以别人做什么、怎么做为指南。

既要时刻看着别人,自己又要时刻努力跟上,以免掉队,如此怎能不焦虑、不心累?

但是,别人是别人,我们是我们,我们有自己教育孩子的原则和想法,为什么要跟着别人跑呢?

如果爸爸妈妈们能看开这一点,又会轻松许多。

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经济压力

养孩子累最不可回避的一个原因,是经济压力。 部分爸妈片面地认为要倾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因此消费不够理性,造成过大的经济压力。

给孩子买东西的时候,不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只买最贵的,不理性的消费,难免给自己带来过大压力。

俗话说一个孩子十亩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小婴儿养育成人,要说一点都不辛苦,肯定不现实,但辛苦不等于压力、疲惫。 无论何种方式,爱孩子不重要,让孩子感觉到爱才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宝宝知道我是小扒扒)

世界很复杂,网络更懂你

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19420.html
关于南迦帕尔巴特山峰的10个冷知识 如南迦帕尔巴特海拔高度为
江苏省文物 实地调查推进会召开 四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