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法治保障

制度

【资政场】

改革

作者:李 勇(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深刻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强调“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面对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立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任务、新要求,要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法治保障。

法治奠定改革的制度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为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框定基础性的制度方向。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是推进改革的前提基础,要确保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让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改革的全过程。改革必须在宪法框架内进行,不得违背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同时要着力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制度体系,建立宪法实施情况报告制度。通过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改革的制度性基础,防止改革过程中的任意性和无序性。

法治锚定改革的长远目标。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作为公共判断的标准,法律规则可以为社会主体确立稳定预期并指引其依规则行动,也为改革发展预留空间。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贸港暂时调整适用有关法律规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立法领域改革作出部署,要求“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统筹立改废释纂,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改革要行稳致远,就需要以高质量法律规范体系锚定长远目标。

邱晓琴

法治凝聚改革的广泛共识。 改革进入深水区与攻坚期,共识的凝聚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法治程序,改革的决策和实施过程得以规范化、透明化,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法治既是经验的总结、规律的反映,亦是社会的共识,人们对法律规则的共同认知和共同遵守便是共识形成的重要表现。面对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以法治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就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例如,在上海虹桥、江苏昆山等地广泛设立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要求,凝聚了广泛的立法共识,为推进法律更有效实施奠定了民意基础。法律的权威源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当前要下大力气弘扬法治精神,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着力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法治防控改革的潜在风险。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坚持底线思维。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必然引起社会各方面关系变动和各方面利益的深刻调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行政机关处在为民服务的第一线,老百姓对依法行政的感知最为突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就要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减少各类“不平等”和“不对称”,持续提升行政决策公信力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行政执法水平。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前,要着力健全监察权、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确保执法司法各环节全过程在有效制约监督下运行。

法治巩固改革的关键成果。 我国改革实践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的有机结合,即地方先行先试,经验成熟后再归纳总结并上升为法律制度。宪法、民法典、立法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修改和制定均体现出对改革成果的法律确认,巩固了相关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性成果,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夯实了法律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以法治化的方式固定改革成果,确保改革成果的长期性、有效性、普惠性。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历史深刻呈现了法治与改革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我们的每一次改革突破都是建立在法治保障之上的,每一次法治进步都是在改革中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是在改革与法治协同发力、共同推进中不断向前迈进。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27日 05版)

[ 责编:邱晓琴 ]


什么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列布局

1. 经济建设: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2. 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 3. 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 4. 社会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5. 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发展目标,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 2. 全面深化改革: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3. 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4. 全面从严治党: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党的建设,保证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问题有

第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问题主要包括:

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筑牢法治保障

一、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在第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重要议题。 会议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完善法律法规、推进法治实施、强化法治保障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旨在构建更加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提高法治实施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法律

四中全会还讨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 会议指出,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坚定深化改革,推进改革措施的落实。 同时,会议强调了改革中的风险防范和应对,要求把握好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法治

三、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四中全会就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强调,必须坚定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同时,会议还就深化反腐败斗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行了部署。

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中全会还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了深入讨论。 会议强调,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的制度体系,提高治理效能和水平。 同时,会议还就加强基层治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总之,第十八届四中全会讨论的问题广泛而深入,涉及法治建设、改革、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以及国家治理等多个方面。 这些议题对于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四个全面的关系是什么?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它们分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些战略布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它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 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源泉。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可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再次,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只有全面依法治国,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为人民创造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 党是最高政治力量,只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在于:1. 它为我国发展明确了阶段性战略目标,同时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动力支撑、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2. 它深刻回答了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强大动力、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揭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2602.html
OpenAI不会未AGI身先死吧 一年亏损50亿美金
别再这么做了…… 听信偏方险酿大祸!两个月婴儿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