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写真 中国年轻人 带动旅游新风潮 捡秋热

中新社合肥11月2日电 (储玮玮)十一月,中国各地限定版醉美秋色陆续“上线”,“捡秋”热潮正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栾树车挂、银杏叶圣诞树、枫叶书签……大家走进自然,将捡来的秋叶制作成书签、画作或装饰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

捡秋,就是在秋天捡拾落叶、果实等自然物品,以此作为纪念或创作素材,是年轻人表达创意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花艺师根据“捡秋”灵感制作的花束。(受访者供图)

在合肥植物园,“00后”大学生王如从午后一直逛到夜幕降临。“‘捡秋’是一场治愈之旅,打算把捡到的落叶和果子做成植物标本,让秋天具象化。”王如说。

“可以教会孩子寻找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在树叶上画画,锻炼了自由创作的能力。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户外博主严悦带着4岁的孩子将“捡秋”成果做成叶子书和树叶皇冠。

“90后”花艺师沈新亮同样喜欢在“捡秋”中寻找工作灵感。“秋色系花艺以大面积棕色搭配暖橙色为主,用棉花、火棘、松果等加以点缀,不仅美观寓意也很好。”沈新亮说,秋天花束订单持续增多,“美拉德”花束深受30岁左右年轻群体的喜爱,占日常花束销量的六成以上。“拍照效果极佳,具有很好的网感”。

11月1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景区,游客在打卡秋景。中新社记者 韩苏原 摄

随着“捡秋”的流行,许多旅游目的地开始推出以秋天为主题的游玩攻略,不少商家企业也将目光投向时令经济。在大众点评笔记频道,“赏秋”相关笔记攻略数近两周环比增幅接近170%,游稻田、赏红柿、找桂花、民俗晒秋、古建寻秋等各类赏秋新玩法引发用户热议。

网络平台上,江苏面向长三角等地发起“你来江南捡秋了吗”秋日美景征集令,邀大家分享身边的秋韵;江西上饶“晒秋”话题正式上线,网民共享秋日丰收盛宴;安徽黄山正重点打造秋赏、秋晒、秋摄、秋嬉、秋食、秋宿6类秋季产品。

各地文旅借秋出圈,山东推出“登高赏秋”“山野观星”“田园觅秋”等5个最具秋季“仪式感”的场景,让游客体验秋季之美;在甘肃省陇南市,千年银杏树成为游客的新宠,民宿产业在以银杏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带动下发展迅速;在杭州市满觉陇村,游客可以体验制作桂花茶、桂花糖等产品,同时提升经济效益。

10月29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塔川村秋日风光,吸引游客拍照留念。 方龙 摄

眼下,位于黄山市黄山区的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白鹭南迁的秋景吸引着大量游客慕名而来。“随着今年赏秋游升温,民宿增收7万元(人民币,下同),土特产销售突破了10万元。”黄山区舒溪村“90后”创业者梅娉艳介绍,村里还推出了秋景徒步路线,让游客在徒步中欣赏湿地美景,感受丰收的喜悦。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教授王良举认为,“出门捡个秋”已成为金秋季节户外休闲的新风尚和文旅消费的新趋势。各地通过打造赏秋旅游消费新场景,为“秋日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完)


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去长沙旅游

长沙是一座充满了无限魅力的独特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大都市,被誉为美食之都和时尚之都,诸多时尚流行元素出自长沙,在这里可以给年轻人一种未知的活力和幻想,下面给大家分享具体的长沙游玩攻略。

长沙地处华南腹地,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它已经成为全国年轻人的热点旅游目的地。

虽然娱乐至上的热闹场景是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放松和逗留的主要原因,但长沙的魅力并不仅限于此,年轻人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这里,长沙独特的城市性格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长沙处于地理意义上南方的中心地区,能顺畅通达东南、西南、华中、华南。 京广高铁与沪昆高铁在长沙交汇,因此长沙也能便捷地连通华北和华东地区。

北京——长沙,最短5:38,最长7:06

广州——长沙,最短2:17,最长2:59

深圳——长沙,最短2:56,最长3:59

武汉——长沙,最短1:18,最长2:16

南昌——长沙,最短1:19,最长1:55

上海——长沙,最短4:23,最长7:03

昆明——长沙,最短4:58,最长7:20

从的高铁列车查到时刻表可见,周边一线和省会城市可在6个小时以内到达长沙。 不少年轻人周五下午请假半天或下班即赶往高铁站,晚上即可到达,开启两天的长沙之旅。 最远的北京,也仅需6小时左右。 有趣的是,在对湖南旅游关注度统计上,北京甚至超越了地域更近的华南各大城市。 不久的将来,渝夏高铁也将接入长沙,长沙很快将成为国内极少数拥有两个高铁站的城市,将更多地迎来从东、西两面而来的年轻人。

城市性格锻造网红特质

曾经有个北京演员说过拍戏学长沙话的感受:“得把舌头撸直了,讲起来一点都懒不得,特别较劲。 ”湖南人有句俗话“呷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很能体现他们不服输的激越性格。 近年来长沙引领的“中部崛起”正是这种城市性格的体现:既有对外开拓的“狠劲”,也有对传统文化固守的倔强。 这样的性格,让长沙人孕育了一些不同于流俗的网红品牌。

在茶颜悦色之前,茶饮界早已腥风血雨。 从台式珍珠奶茶到后来的奶盖茶、喜茶、一点点、Coco、柠檬茶等,市场早已饱和。 但这家扎根于长沙的奶茶店却能杀出重围,红遍全国,甚至与长沙的传统美食臭豆腐齐名,成为长沙的招牌美食。 很多年轻人坐着高铁、打着飞的从四面八方而来甚至只为打个卡,喝上一杯茶颜悦色,拍照发朋友圈。 在某些购物和社交平山搜御台上,居然出现了“代喝茶颜悦色”这样的业务,就为了“云喝茶”。 茶颜悦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传统的挖掘,与其他洋气的如喜茶、奈雪的茶等比起来,茶颜悦色的品牌属性更本土化。 绿茶叫“浣纱绿”、红茶叫“红颜”、加了坚果的茶饮叫“豆蔻”,单品名称也起了诸如“蔓越阑珊”、“筝筝纸鸢”、“烟花易冷”等中国风十足的名字。 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吕良把他对传统文化、审美的理解,融入到他创始的茶饮当中,乘着“国潮”的东风在全国流行起来,奶茶、中国风这两个年轻人深深喜爱的元素让彼此有了沟通桥梁,茶颜悦色很难不成为“网红”。

同样从文化中深挖而获得成功的长沙本土品牌还有超级文和友。 茶颜悦色的底色是中国风的审美,超级文和友的成功则是来源于对长沙夜宵文化和市井文化融合。 超级文和友把餐饮娱乐空间打造成居民记忆中极具烟火气息的市井街区,请来长沙民间美食的优秀匠人进驻,勾起人们对于“永远街”的回忆。 与装修华丽的食肆不同,超级文和友到处是破旧的矮窄小楼,甚至连外墙皮都已经剥落,铁栏杆的楼梯还长着锈斑,颜色艳丽到有点刺眼的霓虹灯,偶尔路过看见房子里的电视还播着《还珠格格》??所有的这些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让人有类似穿越的感觉。 老长沙的烟火气和市井韵味弥漫在楼道和窄巷之间,让年轻人乐于频繁更换场景自拍打卡。 美逗岩食也是吸引年轻人的原因之一,龙虾馆无疑是文和友的头牌。 文和友龙虾馆把吃龙虾的随意和轻松发挥到极致,上菜直接提着一塑料袋放桌面上,解开袋子就是热气腾腾、麻辣香味扑鼻的小龙虾。 这种对市井文化的精到把握,让小龙虾这种平民食品的属性发挥到了极致。 除了小龙虾,长沙的臭豆腐、炸香肠、各种油炸食品也是文和友热销的食品。 超级文和友一天的排号打破+的世界纪录,一年卖掉3000吨小龙虾,是市井文化与年轻人来到长沙狂欢心态一起造就的奇迹。

来长沙的狂欢,当然不止吃喝漏慧。 最早为人熟知的长沙,是一座“娱乐之城”,这与湖南卫视有着极紧密的联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综艺节目,晚会风字正腔圆的节目难以真正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偶有娱乐元素也是遮遮掩掩、羞羞答答。 那时候的年轻人都是港台综艺、电视剧的粉丝,内地电视台在他们看来特别土气。 湖南卫视的出现,造就了中国电视娱乐的一极,《快乐大本营》的开播,成为中国电视游戏综艺的开端,引领风潮至今;琼瑶剧也是通过湖南卫视走红全国;《超级女声》开创了国内娱乐的粉丝时代。 近20年,湖南卫视俨然是中国电视娱乐潮流的风向标,长沙作为“娱乐之城”最早因此被熟知。 渐渐地,到湖南卫视所在地马栏山朝圣、追星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湖南卫视的综艺节目一票难求,一旦到手,人们马上请假,坐飞机、高铁从四面八方而来。 提前许多来到马栏山湖南广播电视台所在地,希望有机会第一时间看见自己偶像。 亢奋的等待,梦幻般的录制过程,让年轻人有了一天超脱现实的体验,追星过后融入长沙的夜生活,或许就是年轻人们完美一天的最好句号。

文化积淀带来长久的吸引力

一个城市,可以因其繁华、欢乐的氛围备受追捧。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能使之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在繁华、欢乐之外有更丰富的内容,吸引人们到此聚集。

在长沙的文化基因里,湖湘文化是浸润长沙时间最长,最有影响力的一脉。 湖湘文化,是湖南地区先民共同创造、发展凝固而成的普遍性格以及文化精神。 春秋时期楚国崛起,被分封到南疆瘴气纵横之地,“楚狂人”便自立为王。 被称为“蛮夷”的楚人性格中激越、血性的基因,在春秋时期便已种下。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屈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屈原的诗作展现了其不从于流俗的文化内涵;屈原的死,更昭示了宁折不弯的不屈精神。 这与湖湘先民基因中的激越、血性契合,更在文化层面影响中国数千年,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源头。 屈原的精神遗产更多是延续和发扬了先秦荆楚文化,而湖湘文化真正形成自身风格,成为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则是从宋代的湖湘学派兴起开始。

北宋末年,大儒胡安国,弟子胡宏等避居湖南,胡宏的弟子张_主管岳麓书院教事,从学者有数千之众,初步建立了湖湘学派的规模。 不但对湖湘地区产生深远影响,学术思想更风靡闽、粤、苏等东南诸省。 大儒朱熹也曾带着弟子从闽入湘,到岳麓书院拜访问学。 湖湘学派自宋代在岳麓书院的兴起和大儒云集下名声大震,与湖湘民风糅合,形成湖湘文化。 到明末清初,王夫之综合百家,扭转明末空疏的学风,使湖湘文化体系最终形成,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才。

湖湘文化讲经世致用,且极具忧患意识和变革精神。 清末近代以来国家危弱,湖湘地区一大批知识分子不再安于故纸堆中寻章摘句,纷纷“以澄清天下为己任”,挽狂澜于既倒。 先后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中兴名臣,挽救清朝的统治,施行洋务、革新中国;也有如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变法革命的先烈;到后来的革命者毛泽东、刘少奇等,无不在湖湘文化的浸染下留下辉煌业绩。

如今,岳麓书院位于湖南大学校园里,宋真宗赐匾额“岳麓书院”四个大字依然高悬。 千年的沉淀,让这里成为湖湘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图腾。 年轻人对千年文化尊敬膜拜,同时也愿意亲近美景,湘江西岸的翠绿树林中的千年书院,灵气所聚,清幽雅致。 行走期间,可以窥见喧嚣之城的水深土厚另一面。

湖湘文化奠定了长沙文化的土壤,近代开辟为商埠则让长沙开始近代化的进程,影响长沙发展的流变。 1904年长沙正式开埠以后,领事馆、洋行、商店、教堂、俱乐部、住宅等西式新型建筑遍布长沙。 西式的建筑和市政设施逐步建立,长沙也逐步成为近代都市。 近代城市的建立带来的效应是人口的聚集。 开埠以后,长沙城的人口逐年增长,到20世纪三十年代,长沙人口猛增了300%。 人口的聚集自然带来了市民文化的兴盛。 抗日战争爆发后,沦陷地区的人口、物资从华东、华北等内迁。 长沙作为主要终点和中转站之一,因大批企业迁来,近代化的进程得到快速推动。 工业发展带来商业的繁华,西式或中西式结合的商厦、店铺、住宅让长沙的市容为之一变。 各地人才的涌入,让长沙人的文化性格在激越和实干中,增添了开放、闲适的一面。

湖湘文化的发扬广大与近现代的革命密不可分,作为湖南首府的长沙,留有众多革命先辈的足迹,为这座城市摸上了最鲜艳的一抹“红”。 最为人熟知的是毛泽东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和参加革命的经历。 毛泽东曾写下名篇《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长沙的“红”,与伟人相关,湖湘文化与革命情怀的碰撞,为长沙写下了最“红”的一笔。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曾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在此立志的革命情怀曾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供图/图虫创意

从长沙橘子洲在湘江的江心,最南端就是著名的橘子洲头。 2009年,青年毛泽东胸像雕塑在橘子洲头揭幕,伟人的目光日夜注视着奔流不息的湘江。 今日橘子洲头依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从全国各地前来观看、合影者无数。 当年伟人立志之地,成为年轻人热衷前往的必去地标,最“红”的橘子洲头焕发着新的活力。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最高形式,不同的都市或多或少会因为其文化底色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面貌。 长沙的性格,有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基因、平民娱乐文化的糅合,呈现出与中部乃至全国其他城市不一样的气质,既能感受喧嚣、放肆娱乐,又能沉淀自己、感受文化的力量。 能满足人们多层次感受与心理需求,这或许才是全国的年轻人争相而来长沙的原因。

今年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

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庆的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汉服为何如此火爆?汉服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汉服走红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因素?穿汉服成时尚——不仅包含着工艺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物如今,走在大学校园、旅游胜地或者繁华的商业街上,偶尔能看到一些姑娘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 她们穿着一身仙气十足的汉服、梳着古典的发型,显得与众不同。 在社交网络上,有关汉服的话毁渣题讨论一直热度不减;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汉服主题的短视频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B站上一些以汉服为主题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超过百万。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委员会会长汪家文表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增加了46%。 另据相关机构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据介绍,汉服是汉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它不仅包含着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物,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 随着市民对古风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服饰,不少人纷纷入手一套作为珍藏,有的爱好者甚至将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 刘千湜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一名大三学生,同时也是矿大浮笙汉服社的前任社长。 到现在为止,她已经购买了20多套汉服。 “我是在大一入学不久的社团招新中了解到汉服文化的,路过汉服社的摊位,看到几位学姐穿着精美的汉服,瞬间就被她们穿的各种华丽的汉服俘获了,于是便加入了汉服社。 ”刘千湜说。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的教师郭旭瑞说,自己虽然平时没有收藏汉服的爱好,但经常能在路上看到有人穿汉服。 “网络上处处可见汉服的身影,从中不难看出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认同。 我认为,穿汉服上街既是溯源性文化认同影响下的个人选择,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 ”郭旭瑞表示。 多重原因下的“汉服热”——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助推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向人们展示汉服之美,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社群“同袍”推动汉服文化发展。 据了解,很多汉服爱好者会把汉服当作结交新朋友的媒介,而“同袍”就是汉服圈内对同为汉服爱好者的称呼。 在一个汉服交友网站上,有大量汉服爱好者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信息,寻找有共同爱好的约会对象,或者结交一同穿汉服外出逛街的朋友。 曾运琪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的负责人。 她表示,汉服文化既给自己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为自己带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会和其他同类社团包括古琴、茶社等一起品茶、踏春、猜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 ”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为汉服文化发展助推。 据曾运琪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每年都会举办几场有关汉服的大型活动,主要包括成人礼、中秋拜月活动纤清悄、国际文化节、“萌之韵”汇报演出等,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制作小饰品的手工活动。 很多汉服爱好者表示,现代汉服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于高雅审美情趣的需要,又是他们凸显个性的较好选择,而其本身也就成为了独特的象征。 “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自在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不会因为身上的衣服觉得羞涩,更不会有人对汉服报以奇怪的眼光,希望大家都来弘扬传统文化。 ”刘千湜说。 此外,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作品的走红不断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热度也越来越高。 在抖音搜索汉服,相关话题视频累计播放超过180亿次。 在微博上检索“汉服”,也可以发现非常多的网友晒出自己的汉服照。 正灶受热捧的不仅是形式——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体现了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汉服热”升温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很多汉服爱好者通过手工制作一些古风首饰、开设淘宝店或实体店等方式,将业余爱好发展成了事业。 今年3月,淘宝网在“淘宝新势力周”期间发布的《2019中国时尚趋势报告》显示,在时尚搜索关键词趋势TOP10中,汉服位列女装排行榜的第三名和男装排行榜的第十名。 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指出,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在购买汉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 分析人士指出,古风汉服市场才刚刚兴起,背后的可挖掘空间非常巨大,蕴藏了千亿级市场体量。 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汉服的销售市场,与汉服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兴起,成为新亮点。 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等店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汉服体验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装修、木质的屏风、摆放在角落的烛台,华丽的汉服宛如穿越回了汉唐时代。 整个店铺大致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摆放着数十件精美的汉服,另一个区域则是一个有很多古风场景的摄影棚,供顾客拍摄写真照片。 该体验馆的老板李纳对笔者说:“店里的汉服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都有,而租赁一套汉服加上古风妆发的价格是368元,同时还可以额外提供摄影服务。 平时会有很多初阶的汉服爱好者来这里租一套汉服到附近的大观园景区拍照,也有很多资深的汉服爱好者来这里拍照。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经济效益,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 “我去韩国景福宫和日本京都旅游的时候,看到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传统服饰租赁店铺,当时就想我们中国的汉服很美,为什么不能在北京也开一家租赁汉服的店铺呢?其实,让大家都能正确认识汉服是所用汉文化爱好者共同的心愿,毕竟汉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汉服文化能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每个人都不仅能拥有一套自己喜欢的汉服,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如何评价汉服成为了中国的国服?

齐腰襦裙、琵琶飞袖、点绛红唇……今年中秋与国庆期间,在城市游园、热门景区以及大学校园,越来越多身着汉服出行的年轻人闪亮登场,让喜庆的节日多了几分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 近年来,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潮。 据初步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人,产业总规模约为10.9亿元。 汉服为何如此火爆?汉服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汉服走红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因素?穿汉服成时尚——不仅包含着工艺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物如今,走在大学校园、旅游胜地或者繁华的商业街上,偶尔能看到一些姑娘三三两两地走在一起。 她们穿着一身仙气十足的汉服、梳着古典的发型,显得与众不同。 在社交网络上,有关汉服的话题讨论一直热度不减;在各大视频平台上,汉服主题的短视频也深受网友们的喜爱,B站上一些以汉服为主题的视频播放量更是超过百万。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汉服文化委员会会长汪家文表示,2017年全球汉服文化社团大概是1300家,到了2019年有2000多家,两年时间哪虚增加了46%。 另据相关机构估算,目前全国汉服市场的消费人群已超过200万,产业总李雹燃规模约为10.9亿元。 据介绍,汉服是汉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服饰,它不仅包含着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更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物,是中华民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的重要外在表现之一。 随着市民对古风文化的接受程度日益增高,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独具魅力的服饰,不少人纷纷入手一套作为珍藏,有的爱好者甚至将汉服作为日常服饰每天穿着。 刘千湜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一名大三学生,同时也是矿大浮笙汉服社的前任社长。 到现在为止,她已经购买了20多套汉服。 “我是在大一入学不久的社团招新中了解到汉服文化的,路过汉服社的摊位,看到几位学姐穿着精美的汉服,瞬间就被她们穿的各种华丽的汉服俘获了,于是便加入了汉服社。 ”刘千湜说。 家住吉林省长春市的教师郭旭瑞说,自己虽然平时没有收藏汉服的爱好,但经常能在路上看到有人穿汉服。 “网络上处处可见汉服的身影,从中不难看出年轻人对汉服文化的认同。 我认为,穿汉服上街既是溯源性文化认同影响下的个人选择,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 ”郭旭瑞表示。 多重原因下的“汉服热”——社交媒体和影视作品助推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穿上汉服走上街头,向人们展示汉服之美,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首先,社群“同袍”推动汉服文化发展。 据了解,很多汉服爱好者会把汉服当作结交新朋友的媒介,而“同袍”就是汉服圈内对同为汉服爱好者的称呼。 在一个汉服交友网站上,有大量汉服爱好者在上面发布自己的信息,寻找有共同爱好的约会对象,或者结交一同穿汉服外出逛街的朋友。 曾运琪曾经是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的负责人。 她表示,汉服文化既给自己带来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也为自己带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们会和其他同类社团包括古琴、茶社等一起品茶、踏春、猜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很多朋友。 ”其次,青年群体中各大汉服社团也在为汉服文化发展助推。 据曾运琪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汉服社每年都会举办几场有关汉服的大型活动,主要包括成人礼、中秋拜月活动、国际文化节、“萌之韵”汇报演出等,有时还会组织一些制作小饰品的手工活动。 很多汉服爱好者表示,现代汉服能很好地满足其对于高雅审美情趣的需要,又是他们凸显个性的较好选择,而其本身也就成为了独特的象征。 “我希望未来某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轻松自在地穿着汉服走上街头,不会因为身上的衣服觉得羞涩,更不会有人对汉服报以奇怪的眼光,希望大家都来弘扬传统文化。 ”刘千湜说。 此外,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兴起与《琅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影视作品的走红不断助推着汉服文化向大众渗透。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这种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热度也越来越高。 在抖音搜索汉服,相关话题视频累计播放超过180亿次。 在微博上检索“汉服”,也可以发现非常多的网友晒出自己的汉服照。 受热捧的不仅是形式——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体现了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汉服热”升温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很多汉服爱好者通过手工制作一些古风首饰、开设淘宝店或实体店等方式,将业余爱好发展成了事业。 今年3月,淘宝网在“淘肆尺宝新势力周”期间发布的《2019中国时尚趋势报告》显示,在时尚搜索关键词趋势TOP10中,汉服位列女装排行榜的第三名和男装排行榜的第十名。 天猫发布的《2018汉服消费人群报告》指出,2018年购买汉服的人数同比增长92%,在购买汉服最多的城市TOP10中,成都排名第一。 分析人士指出,古风汉服市场才刚刚兴起,背后的可挖掘空间非常巨大,蕴藏了千亿级市场体量。 越来越多人投入到汉服的销售市场,与汉服相关的产业也随之兴起,成为新亮点。 从汉服周边配饰,到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等店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走进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汉服体验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色古香的装修、木质的屏风、摆放在角落的烛台,华丽的汉服宛如穿越回了汉唐时代。 整个店铺大致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摆放着数十件精美的汉服,另一个区域则是一个有很多古风场景的摄影棚,供顾客拍摄写真照片。 该体验馆的老板李纳对笔者说:“店里的汉服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的都有,而租赁一套汉服加上古风妆发的价格是368元,同时还可以额外提供摄影服务。 平时会有很多初阶的汉服爱好者来这里租一套汉服到附近的大观园景区拍照,也有很多资深的汉服爱好者来这里拍照。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除了经济效益,汉服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国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强。 “我去韩国景福宫和日本京都旅游的时候,看到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传统服饰租赁店铺,当时就想我们中国的汉服很美,为什么不能在北京也开一家租赁汉服的店铺呢?其实,让大家都能正确认识汉服是所用汉文化爱好者共同的心愿,毕竟汉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汉服文化能被更多人关注和认可,每个人都不仅能拥有一套自己喜欢的汉服,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底蕴。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32733.html
当代风景油画中的写意品格
人民网评 有原则的 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