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中国大市场,机遇无限!
2024年11月5日,
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
七年来,
越办越好的进博会
持续吸引全球参展商的目光,
成为他们探索并深入中国大市场的重要途径。
这其中,
有初涉中国市场,打开机遇之门的创业者;
有深耕中国市场多年,与中国发展同行的外企高管;
有熟悉中国、看好中国的外国商会代表。
他们见证了进博会带来的无限商机,
更坚信中国大市场,机遇无限!
策划:刘加文
执行策划:汤丹鹭 陈子夏
统筹:姚玉洁 吴新生
编导:薛笔犁 韩笑
记者:有之炘 李海伟 孙青 岑志连 王思远
戚轩瑜 李南丹 何磊静
文字:刘菲
拍摄:张继叶
制作: 王琎 王慰
新华网海外社交媒体传播中心
新华社上海分社
新华社江苏分社
新华网江苏频道
新华社国际传播平台
联合出品
中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21世纪初期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期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以下有利条件: (一)发展需求劲头足 第一,居民消费结构迅速提升。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处于迅速提升的状况。 我国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商机无限,广大人民改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穷尽动力。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要重点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是促进服务含兄业加快发展;三是加强基础产业设施建设。 第三,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2003年我国城镇化占40.53%,预计2010年达到47%,2020年达到55%。 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不仅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同时是保持我国发展需求的势头一项长远的举措。 (二)发展基础较好 第一,我国有取之不尽的劳动力资源,拥有丰富的科技人力和人文人力资源,并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在5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我国“十五”计划期间完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 如小浪底工程、三峡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已初见成效。 南水北调正在筹划实施中。 到目前为止,全国高速公路大体联网,最低程度是省内联网。 第三,科技教育基础较好。 建国以来,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成果,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拥有一支可信赖的有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相当庞大,已拥有保持在校学生一千多万的共计1731所高等学校,全国普及义务教育人口达适龄儿童的98%左右,整个国家的文化科学知识素质有很大提高。 (三)初步具备发展的体制保障 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建立起来;国内统一的开放的市场逐步形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已逐步接轨;政府职能正朝着“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为全面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制度而努力。 此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四)社会政治保持长期稳定 党中央和国务院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一是正确对待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种种表现,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努力做到及时发现,正确处理,有效处理;二是高度警惕来自敌对势力的破坏、颠覆和渗透等活动,重拳出击违法犯罪的案件,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二、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 (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 以2002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73名。 美国等18个国家早已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即第一次经济现代化;现在美国等6个国家已经从工业社会进入知识社会的发展阶段,即进入第二次经枯御济现代化进程;其他12个国家也迈入第二次经济现代化的起步阶段。 中国目前还在推进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中后期。 当今中国,农业社会、农业劳动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50%,相当于1870年美国、谈败袭法国和德国的比重水平。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 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 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 因此,要下定决心,找到发展生产力的正确途径。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反映了第三产业内部存在结构低水平。 这种低水平在第三产业内部表现为,生活性服务长期占主导,生产性服务业处于非主导地位。 这表明金融保险、房地产、物流产业、科技开发、信息资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迟缓。 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 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美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0―70%。 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 事实深刻地告诉我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关键。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是缺水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600个城市有400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 我国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水平的40%。 从1996年至2003年底的7年间,我国减少耕地达1亿亩。 此外,石油人均储量只有世界人均储量的8.3%,天然气只有4.1%,铜是25.5%,铝是9.7%。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 我国人口近13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 近年来某些农村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返贫”现象。 十六大后党中央鲜明地提出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了,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后五年到十年,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然而,在经济发展条件下,不能适时解决突出的社会发展问题,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稳定和妨碍经济发展的尖锐问题。 近十多年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突出问题的解决。 但是,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 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 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要作长期的努力,当前全党必须打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 第一,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 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尚未完成;要继续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各级政府在社会管理的公共服务职能有待大力加强。 应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第二,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主导作用;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探索和解决好建立现代企业的途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自然资源资产的监管制度。 继续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引导个体、私营企业制度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第三,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第四,加快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十一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机遇和挑战并存,从总体上看是机遇大于挑战,有利于我国发展。 有利条件主要是: (1)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谋求合作,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当今时代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我们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相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有利于我们用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更好地利用外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全球市场。 (3) 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有利于我们发挥后发优势,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我国发展也面临不少制约因素和严峻挑战。 首先,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优势对我国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其次,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各国在更加重视与我国发展经贸关系的同时,一些国家同我们在经贸领域的矛盾也在增加。 特别是近一个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人民币汇率、纺织品出口、知识产权、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外部压力加大,今后这些方面的贸易摩擦还会继续出现。 第三,我国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 近些年来石油等重要资源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我国经济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 第四,“十一五”时期,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但是近年来油价持续攀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世界经济仍有可能发生较大波动,从而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问: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答:本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对外贸易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步伐继续加快。 从国内情况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对外贸易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必将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但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依然面临着挑战。 主要是:世界经济发展有较多不确定因素,石油价格攀升,地区冲突和恐怖活动不断,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发达国家仍然限制高新技术输往中国。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增大,粗放型增长方式有待改变。
中国的三个巨大潜在发展空间 | 宁南山
探索中国未来的广阔天地:产业升级与均衡发展
中国在高科技国产化的道路上,展现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升级不仅在新兴产业如电子、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无限潜力,就连传统行业如太阳镜、零食、酒店、餐饮和儿童用品也蕴含着升级转型的可能。 尽管电子产品出口面临挑战,但大陆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和高端品牌追求使得出口仍有上升空间。 相比之下,台湾电子产业的依赖性限制了其升级,亟待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在传统行业中,如太阳镜虽出口量庞大,但利润微薄,提升品牌价值和附加值是关键。 酒店、餐饮和儿童用品行业的国际化程度低,这正是未来升级的突破口,国际化的品牌战略将推动这些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中国儿童教育领域,儿童绘本的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讲述中国故事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潜力巨大,需要通过均衡产业布局,例如通过国家政策引导资源向内陆转移,增强二三四线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消费能力,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转移支付虽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但产业的均衡发展更为重要。 高科技产业的财富分配应更公平,比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的崛起,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这不仅会提升整体生活水平,还会刺激消费增长。
房地产市场正在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减缓,高品质住宅需求,如别墅和低密度社区,反映出人们对大空间生活的向往。 然而,土地资源的限制使得这一需求与液昌供给之间存在矛盾,需要政策引导和市场创新来解决。
长远来看,中国人口总量会有所下降,政策制定者必须考虑这一趋势,调整发展战略。 面对生育率下降,城市人口减少,房地产行业需转型,专注于高品质、大空间的住房开发,如别墅和低密度社区,以吸引年轻人群并提振消费。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消埋斗和空间感的需求将更加凸显。
三四五六拿磨线城市的活力提升,目标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宁南山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国的三个巨大潜在发展空间》中,深入剖析了包括心理建设、工业、粮食和进口依赖等多方面的话题,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作为深圳的信息提供者,宁南山的洞察力和深度分析,对于理解中国市场的变迁和机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与措施。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 按照目前的GDP规模,未来几年中国只需保持平均7.2%的增速,可以实现这两个“翻一番”的目标。 概括起来,支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仍然存在五大动力。
第一是新型城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 未来六、七年,中国新型城镇化要解决“三个一亿人口”的问题。 通过将农民变成市民,拉动基础设施的投资,提升消费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因此可以提振消费。
哥伦比亚大学斯蒂格里茨教授曾经讲过,如果把中国城镇化的机遇和发达国家技术、资本相结合,就可以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这个机遇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愿意与其他国家分享这一机会。
第二是改革创新的红利。 过去市场机制不健全,存在政府错位、缺位。 市场分割,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各地方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都在搞各自的发展规划,导致重复建设,缺乏差异化竞争,没有找准自身产业定位和战略定位。
这种低层次重复竞争导致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束缚了生产力,尤其是微观主体的活力、创造性也受到了极大抑制,通过改革来释放红利,这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第三是技术创新的红利。 中国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制造业、传统农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还相当大,通过学习、模仿,并通过自主创新,把先进技术应用于传统行业,就会有很大经济发展提升空间。
比如,在精细化工领域,中国从韩国、日本等国进口,有将近1000亿美元的逆差;在高端制造业和能源进口领域,每年也要花掉将近1000亿美元。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或者发展可再生能源,通过进口替代,可以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第四是人才红利。 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才红利及时跟进。 中国是人口大国,高素质人才很多,人才浪费十分严重。 应该创新相关政策,充分发挥国际化人才作用,吸引海外华人归国,参与国内经济建设。
第五是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比较优势,如低成本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推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 未来中国将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 伴随中产阶级崛起,中国将形成一个巨大消费市场。 中国企业“走出去”,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将产生新的红利。
现在美元地位进一步加强,必须将人民币和美元绑定,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人民币国际化对没埋美国是好事,有利于巩固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要让美国明白这个道理。 在未来20年内,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要努力实现和中国经济、外贸、投资在世界经济中比重相适应的地位,到本世纪中叶实衫销现美元、欧元、人民币,加上英镑、日元等货币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格局,这一相对平衡格局就可以大大降低全球金融体系枯塌蚂的系统性风险。
外汇储备越多越好,顺差越高越好,这是错误的观点。 同时,我们要盘活存量,通过10年或者更长时间消化,最终人民币国际化,不需要这么多美元外汇储备了。 人民币走出去就是外汇,要适应这一新的人民币时代的来临。 就是人民币既是本币,也是外汇,可以买世界上任何东西,这是中国人的梦想。
扩展资料:
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拉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多年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方传奇,占世界经济的比重逐渐增加。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201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6.6%的较高增速,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 今年前4个月,中国经济开局良好,保持了良好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数据超出预期,提升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信心。 国际社会公认,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稳定之锚。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让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近年来,中国扩大开放的努力令世界瞩目。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又推出5个方面的扩大开放举措,与会各国工商界人士签署了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合作共赢的“蛋糕”越做越大。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今日之中国,既是品类齐全的“世界工厂”,也是规模超大的“世界市场”。 预计未来15年,中国进口商品和服务将分别超过30万亿美元和10万亿美元。 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中国,释放着无尽的发展红利,对世界而言机遇无限,贡献更大。
中国经济的贡献,体现于推动经济全球化,完善全球经济治理。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挑战的形势下,中国秉持“和”“合”理念,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顺应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
中国同一大批国家的联动发展,使全球经济发展更加平衡。 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致力于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者,努力为解决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