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让学校休养生息 与 改革 ​教育 李镇西 可否暂停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2024年7月14日-16日,“ 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成长大会” 在山东临沂举办 届时,李镇西老师将出席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欢迎参会。 (【邀请函】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成长大会)

特邀嘉宾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说起教育,无论校长、教师还是学生父母,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只有我们的孩子默不作声地忍受着。

不是一直在改革吗?不是一直在创新吗?

为什么越是“改”越是“创”,教育却越来越让人不满意呢?

作为从教四十多年的老教师,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思考往往打上了我个人阅历的色彩。比如,我经常就拿我年轻时代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作对比。

八十年代,学校也说改革和创新,但那个时候的改革和创新,对普通教师而言,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本身的研究与探索。其实那时候“创新”这个词用得并不普遍,更多的是说“开拓精神”。总的来说,当时的校园比较安静,教师的工作比较单纯。

而现在,“改革”与“创新”成了始终响彻校园上空的冲锋号。随时都有“上级文件”“领导讲话”不断传达下来,要求“改革”,要求“创新”。于是,学校喧嚣,校长浮躁,教师忙乱,教育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

我突然想,也许当今教育的种种乱象,正是马不停蹄的“改革”与“创新”所致。越“改革”,教育越背离本质;越“创新”,学校越远离常识。

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说不清。好像是进入新世纪后,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号召声在我耳边日渐急促。我说是“号召”,就意味着是“上面的精神”。差不多隔几年,甚至隔几个月,就会有《关于加强……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决定》《关于新世纪加强……》《关于新时代加强……》。这些“决定”(或通知)都是以非常庄严的形式下达的,往往还要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而且每一次这样的“加强”什么什么“改革”的决定,都会有一些新的提法,新的词汇,而这些提法和词汇立刻会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流行语,比如“基于核心素养”“基于双减背景”等等。如果仔细去找找这些文件,估计会堆成一座山。

我并不否认教育改革与创新。从宏观上说,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都得与时俱进。 40 年前,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从国家层面讲,“文革”刚刚结束,从“十年浩劫”中醒来的中国人民发现教育已经成了千疮百孔的“重灾区”,连高考制度已经被废止十一年了( 1966-1976 )。于是,从重启高考开始,新时期的教育开始了改革——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 1977 年的高考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不过是恢复了传统高考而已,但相对于“文革”的“工农兵大学生”制度而言,当然算是改革了。然后是教育系统的一系列拨乱反正,然后是从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 2012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

四十年来,这一系列引领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纲领性文献,毫无疑问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让中国教育总体上满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固然,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图必须通过一所所学校、一个个校长、一间间教室、一位位老师去落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所学校、每一个校长、每一间教室、每一位老师都得一一应对所有的“改革”与“创新”。而现实是,每一次的上级文件,都成了一次政治运动的总动员——现在确实喜欢什么都上升到“政治站位”,于是,学校“雷厉风行”地“动”了起来——什么“彰显特色”“打造品牌”( 有的学校连“打造品牌班级”“品牌学生”的口号都喊出来了)“提升形象”“扩大影响”,以及各种方案、举措、目标、考核、评价……无论校长还是老师都忙于应付文件,忙于紧跟形势,忙于迈上“新台阶”,忙于建立“新功业”……在校长“豪言壮语”的背后是心力交瘁,在老师“雷厉风行”背后是苦不堪言。

可以这样说,目前校长和老师所操心、所落实、所全力以赴做的许多事情,与教育没有多大直接关系。昨天还在“基于核心素养”,今天已经在“基于双减背景”了,明天很可能就要“基于元宇宙”了,追呀追,赶呀赶,学校永远赶不上“改革”与“创新”的“时髦潮流”。

我刚才已经说了,从国家层面说,教育改革与创新没有错,但所谓“改革”与“创新”应该是激发学校的活力和教师的创造力,而不是让学校被动应付,让教师无所适从。更不能以“改革”与“创新”为理由剥夺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和教师自由成长的空间。尤其是,中央的改革与创新战略决策,决不能以基层的种种貌似“轰轰烈烈”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方式来体现。

我全身心地拥护教育改革与创新,但是——

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都不能背离教育的本质——人(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发展与幸福;

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都不能违背教育常识——教育是人与人的心心相印,而不是人与分(数)的斤斤计较;

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都不能折腾学校——学校就是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而不是军营,不是工厂,不是商场,也不是政治运动的试验场;

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都不能违背人性——教育要让教师喜欢教书,让孩子迷恋学习,而不是让教师厌倦职业,让学生仇视书本……

我特别要对“教育创新”谈点我的看法。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无论课程还是手段,的确都促使教育必须有所创新。但“创新”不能滥用。无论手段如何日新月异,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不会也不应该随时都“创新”,因为这些教育思想都是常识——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再到今天,无非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再过几百年,这些教育思想都不会过时,最多换一种说法,比如把“全面发展”改为“五育并举”。仅此而已。

学校基本工作也没那么多“创新”,更不可能天天“创新”。学校的基本工作就是教育教学,特别是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无非就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处理班级事务、找学生谈心、接待家长来访……除此之外,哪有那么多的事儿需要“创新”。

一位校长曾私下对我说:“我多么希望清清静静地带着老师们安安心心地教书啊!可是,一天一个‘创新’弄得我完全不能集中精力搞管理。现在,我只要一听‘创新’,头都大了!”

这又何尝不是普通老师的愿望和感受?

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不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教学、用于学校管理和班级建设、用于走进教师或学生的心灵,而是成天琢磨上级又有什么“改革”与“创新”了,然后疲于奔命地被“最新精神”拖着跑,甚至趔趄连连,这还叫教育、还叫学校吗?

军营需要严格管理,部队需要行动一致,但学校需要相对宽松的环境,教师需要一定的自由度;工厂需要标准的流水线,企业不断需要富有特色和新意的产品占领市场,但师生需要心灵舒展,教育不需要制造新产品去“占领市场”,没必要言必称“创新”,学校不受干扰自然就能够按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对于老师来说,每天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堂课,真真切切地爱着每一个孩子,还有比这更好的教育吗?

无休止地为改革而“改革”,不停歇地为创新而“创新”,只会遏制学校的活力,窒息教育的生命,摧毁师生的幸福。

教育,可否暂停“改革”与“创新

【邀请函】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成长大会


过年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过年

过年的含义: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春节又称之为过年。 过年的原因及来历: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 农历的正月(1月)是一年的开始,而正月上旬或中旬,大部分情况正好是春季的开始(少部分时间立春是在农历腊月下旬),现在定名为春节;节日具体时间最后的确定相信和这个时间对农业劳作影响最小有关。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饭以后有熬年夜(守年岁)和发压岁钱的习俗,表示从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守到来年的第一天,因此,对这一节日又称之为过年。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以至于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 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 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年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 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唐太宗为什么能够出现“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历史原因1。 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 2。 隋开创了大运河,丝绸之路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造就了贞观之治的产生。 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 3。 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 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 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一、社会秩序空前安定。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是真个囊共槐栈В

宝宝不喜欢上幼儿园怎么办?

首先是因为不熟悉环境,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会使孩子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其次是因为生活方式不适应,孩子从个体活动过渡到有规律的集体活动,难以适应。 让我们慢慢分析看,一般就孩子的独立性上来讲,保姆带大的孩子胜于父母带的孩子,父母带大的孩子胜于老人带大的孩子,因此,保姆带大的孩子入园关比较容易度过,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也与孩子的性格有关,有的孩子对环境比较敏感或对身边的人过度依赖,这些孩子对幼儿园的适应期就相对长一些。 在我们工作中还发现入园时哭闹比较严重的孩子大多比较聪明,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当孩子哭闹,不肯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长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坚持,再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等到再想送时,孩子会闹得更厉害。 当然,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如何坚持再坚持,如何做到有技巧的坚持入园呢,首先要相信老师有方法让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当然家长同时也要做好配合工作。 给家长们提了几个建议:第一,幼儿出入园有半个月左右的情绪反复是正常的,家长们不必太担心,家长接送孩子一定要准时,不要让孩子感觉别的小朋友都被他们的爸爸妈妈接走了,自己却没人管,到家以后如果孩子没有特别的反应,您不必过多提到幼儿园,也不必讲过多的道理,孩子往往比较焦躁,需要自由的氛围和一些安静的环境让自己平静,同时拥有安全感。 即使孩子愿意表达,家长也要注意多做正面引导,多问问孩子幼儿园好的地方,而不要问他们在幼儿园有没有哭,这样反而形成一种反面的心理暗示。 第二,因幼儿大多具有性格的双重性,因此幼儿在园的表现可能与在家时有较大的差异,家长可利用多种机会和老师交流孩子在家和在园的情况,共同分析孩子的心理,因势利导,共同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让孩子健康活泼成长。 另外,身教大于言传,你对老师热情和礼貌,和老师像朋友一样沟通,对孩子影响很大。 第三,因为刚入园时不适应,有的孩子在幼儿园不肯吃饭,回家后家长可以给孩子补充一些,如煲些败火的汤粥,切不可生怕吃不饱猛补,还可以给他们喝一点板蓝根,因为适应期时孩子经常哭闹,身体疲劳、抵抗力下降,会比较容易生病。 第四,如果孩子哭闹厉害,可以和老师商量只送半天或者中途休息半天。 每个幼儿园都有一套完整的作息时间表被严格执行,这和孩子家里的随意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初入园的孩子有些困难,因此,孩子坚持五天下来非常疲惫,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孩子在星期三时在家休息半天到一天,给孩子补补觉,放松一下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因为孩子过于疲惫也容易生病。 下面我找了一些资料,可以供各位家长参考。 孩子不愿上幼儿园怎么办 兰兰从小由奶奶带大,现在已经3岁了,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爸爸妈妈决定送兰兰去幼儿园,可兰兰却怎么劝说也不肯去。 东东是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不知什么原因,近几天突然不愿意上幼儿园了。 兰兰和东东的妈妈都很着急,不知如何是好?造成孩子不肯上幼儿园的原因很多,对于初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首先是因为不熟悉环境,特别是所接触的人的改变,会使孩子感到陌生、不习惯,从而产生恐惧的心理。 其次是因为生活方式不适应,孩子从个体活动过渡到有规律的集体活动,难以适应。 对于上过幼儿园已有一段时间的孩子来说,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可能因为他在幼儿园做事遇到了困难或受到批评,也可能是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身体不舒服,还可能是因为生病或其他原因,隔了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对幼儿园产生了陌生感。 以上两种情况,父母要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动员孩子上幼儿园。 对初上幼儿园的孩子,主要应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 一、多给孩子讲幼儿园有趣的事,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 二、带孩子参观幼儿园,熟悉老师,熟悉环境,感受幼儿园生活的快乐,培养孩子初步的适应能力。 三、了解幼儿园提出的有关教育孩子的具体要求,培养孩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给孩子安排与幼儿园相应的作息时间,缩短家庭与幼儿园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距离,使孩子对幼儿园有一定间接经验。 四、讲明道理,并给孩子以鼓励,使孩子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初步理解上幼儿园的意义,从而能自愿地上幼儿园。 对已上过一段时间幼儿园的孩子来说,要深究原因,对症下药: 一、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事遇到了困难或受了批评,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或找出做错事的原因,教育孩子要勇于克服困难,承认并改正错误,做个坚强的孩子。 二、孩子若向父母提要求,对于合理的要求,要尽量满足;对不合理的或虽合理但一时无法满足的,要向孩子讲明原因。 若发现孩子身体不舒服,可暂时不上幼儿园,在家观察;也可送孩子去幼儿园,但要和老师说明情况,以便老师在必要时给予照顾。 三、对于因病或其他原因间隔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的孩子,父母事先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孩子对重返幼儿园有一个心理准备。 同时,送孩子上幼儿园要持之以恒,没有特殊情况不要随意中断。 孩子不肯去幼儿园原因在父母父母把3岁的华华送入幼儿园。 但这里跟家并不一样,不知道上厕所往那里走?不知道肚子饿了怎么办?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呆在教室里不让到外面玩?不知道定下那么多规矩是为什么?这些无法解释的问题令华华心里感到某种不安、担心、害怕和惊慌,一些孩子则会出现极端的恐惧,会大哭大吵大闹地不肯去幼儿园。 想让孩子在幼儿园里开心地度过,父母可以运用一些小的策略,而不是常见的错误做法。 例如: 1、上幼儿园前,先告诉宝宝:“你在幼儿园里开心地玩,当下午放学时,妈妈一定会来接你的”,这会让孩子感到父母亲并没有扔下他不管,他还会回到父母身旁的。 2、送孩子上学时,如果母亲向儿子诉说她对丈夫的种种不满,而尚未懂事的儿子无法理解这些复杂的问题,在这种处境下去幼儿园,就容易产生焦虑与不安,所以父母一定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看到你不高兴的样子,以免让孩子在幼儿园里为父母担心,这可避免孩子因为你的苦恼而加重他的焦虑。 3、一些父母因为孩子舍不得他走,但又要赶着上班,只好偷偷地离开幼儿园,这种做法只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安与害怕,因此父母亲最好在幼儿园里安顿好孩子,让他感到放心,然后再离开。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孩子仍然不让你离开,你的态度一定要坚决,否则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焦虑的消除。 4、父母亲不要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叮嘱他要听老师的话,要守纪律,要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大些,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感到无法达到要求而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 5、还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教室里好玩的玩具和积木吸引他们,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6、如果孩子对母亲依赖心理过重,可让爸爸送孩子上幼儿园。 如果孩子赖在床上不起,对父母撒谎“我今天肚子痛、头疼,不想去幼儿园”,或者干脆拿哭闹作为杀手锏,不肯让父母离开家半步。 父母不要生拉硬拽地仍坚持送他去入园,可以先跟幼儿园的老师联系一下,了解孩子最近一段时间在学校的状况,找出他不愿意入园的原因。 幼儿不愿意去上学的理由一般有三个: 第一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第二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 第三,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 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消除他的恐惧症。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40853.html
公共卫生危机 枪支暴力 美国无法克服的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