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冷静一下了 一哄而上 的新能源招商

企业

光伏行业陷入了亏损、裁员、停产的至暗时刻,但这艘全速前进的“巨轮”并没有停下来。

在各地,针对光伏的招商引资仍在火热进行,大量的新增光伏项目还在签约、上马。华夏能源网&华夏光伏(公众号hxgf3060)不完全统计,今年前6个月,光伏主产业链共计69个项目签约或开工,涉及投资额3921亿元。

地方招商与投资,为光伏行业近三年来的迅猛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动能。如今,随着光伏行业步入周期性调整,各地重复建设、过度招商的问题显现出来“后遗症”,这造成了新能源行业的市场机制失灵,“优胜劣汰”变成了“劣币驱逐良币”。

在前不久的上海SNEC大会上,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光伏存在着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主要的根因是,企业各自为战、盲目投资,资本市场过度逐利,推波助澜,地方政府过度招商、一哄而上,金融机构无序投放、遍地开花。”

今年5月,光伏行业协会也推出指导政策意在“整顿”行业,明确提出:“光伏行业有序发展,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规范管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哄而上、无序竞争的新能源招商,是时候要冷静下来了。

停不下来的地方招商

今年年初,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曾表示,到2023年底,全球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的产能均超过900GW,已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他甚至认为,“目前已经建成的产能,到2030年时的装机需求甚至都已完全满足了。”

陷入产能过剩危机的光伏行业,自去年四季度开始进入调整期。今年上半年,行情进一步恶化,价格踩踏、大面积亏损,惨烈的洗牌已不可避免到来。

一季度财报显示,120家光伏上市公司中,32家盈利为负,甚至光伏五巨头都亏损了3家。在此背景下,上下游企业均在主动或被动的减产、裁员,出清落后产能。

但是,行业寒冬并非是全部真相——疯狂扩产仍在继续。尤其是在4月,还迎来一波扩产高峰。据第三方平台统计,4月份有66个光伏制造业相关项目签约、开工、投产,新增签约投资金额超1100亿元。5月,光伏项目签约、开工、投产项目数量虽下降为15个,涉及金额仍然超过360亿元。

该踩刹车的时候却踩下“油门”,光伏行业到底怎么了?

多方面因素之中,地方依然亢奋的招商引资热情发挥了不小的助推作用。

“产能的无序扩张,其根源是来自资本市场和地方政府投资的冲动。”在2024 SNEC大会上,晋能清洁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杨立友的一席话,点破了问题的实质。

一位风险投资机构人士对华夏能源网表示,在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超过一半都把新能源产业列为发展重点,光伏制造、新能源汽车都是各地青睐的重点领域;此外,“打造产业集群”这样的表述也频繁出现在各地方政府文件中。

以近些年来在新能源招商中走在前列的内蒙古为例,今年以来项目落地情况依旧可观。今年4月,内蒙古以合计689亿元的投资额成为当月光伏制造招商引资的“状元”。

内蒙古现已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青海丽豪、英发控股、晶澳科技、北建能源、弘元绿能五家企业的光伏制造项目签约落户。五个项目覆盖产业链各环节,共涉及25万吨工业硅、20万吨高纯晶硅、70GW单晶拉棒、35GW切片、55GW电池、8GW组件产能。

“招商是不会停下来的,地方要发展就需要新鲜血液注入,来带动更多的就业,带动市场更多活力。”一位负责地方政府招商人士的官员对华夏能源网表示。

花样百出的招商手法

地方政府为什么偏好招引光伏产业链企业?

“落地快,创造产值、创造就业能够立马见效。”晋能科技杨立友一语道破玄机。

他以山西举例,作为一煤独大的能源大省,在新能源蓬勃发展背景下,山西的产业转型和能源转型密切相关,而光伏作为现代制造业的代表行业,对山西的转型具有引领作用。

也是基于上述原因,在过去三年,新能源招商“卷”的不成样子。前述招商官员向华夏能源网盘点:

成立工作组,政策审批一条龙;专人点对点为企业提供“店小二”式服务,解决土地交付、水电等已经是各地招商引资的基本配套。为了吸引企业落地,各地还在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补贴、奖励等方面挖空心思出台措施。

如围绕投资额展开补贴竞赛,你拼补贴比例,我就拼补贴种类。除了常见的设备投资补贴,还增加产业发展补助、生产基地水电费补助、培训补贴等名目。

在税收优惠力度上,各个地方园区也在暗地里竞争,“两免三减半”已不算最大力度了,有的地方甚至开出了“五免五减半”的优厚条件。在厂房租金方面,很多地方甚至不惜贴钱出租土地。

如果是与科研、研发相关的项目,更是各地争相奖励的对象,围绕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攻关项目、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以奖励、补贴、税收、贷款等方式吸引企业。例如,南京某地规划完善的一个产业生态区,就对新引进的研发总部企业给予“最高本地实收资本的6%、不超过1亿元”的奖励。

最卖力的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还做到了代建厂房、代买设备,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在业内最被津津乐道的例子就是某光伏龙头在西部的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地方政府投资了150亿进行厂房代建。

一位业内人透露,“150亿只占该项目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据我了解,很多光伏企业和地方政府谈的固定资产规模最高能到95%。”

另一位招商人士则告诉华夏能源网,像这种地方“包办”式的投资,一般会按照资金成本折算为股份,几年后再由企业方面回购。还有的企业会直接要求地方国资配资入股,少则几百万,多则上亿。

“减税、补贴、奖励、配资入股这些都是通用性政策,各地都有,差异在于企业能争取到多大的支持力度。”前述招商人士表示,不少地方招标文件中都有“根据项目的性质一事一议”的规定。这也给了企业狮子大张口的勇气,“有的一开口就敢要50%的设备补助”。

还有的企业不仅要求工厂代建,配套做好,享受高比例设备补贴,还要求地方投入不菲的资金。大有“赚了算我的,赔了算你的”之势。理智的地方政府会拒绝,但急于招商落地而选择接受的也不在少数。

“业内空手套白狼的企业很多,扩产项目杠杆加的很高,真正企业自己出资部分很少。”《策哥论光伏》创始人胡志强告诉华夏能源网,一些本来没有扩产需求的企业,本着“不去白不去”的态度也来捞一把。

对地方政府而言,这种内卷式的招商,早已背离了政策初衷,而负面效果却“外溢”道整个行业。据统计,仅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份,我国光伏规划扩产项目就超480个。光伏产能扩张迅猛,行业同质化过剩风险日益加剧。

过度招商“后遗症”

业界一位专家曾无奈地表示,自己一度每周要接到三、四个来自全国各地项目开工或投产的仪式邀请,“明知这些项目的未来很大可能是亏损、淘汰,投资步伐依然停不下来,只能对这类邀请能推则推。”

如今,随着光伏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很多当时大张旗鼓、张灯结彩上马的新能源项目,都已偃旗息鼓,落寞萧瑟。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4月初,至少超过1000亿元规模的项目公告终止或无限延期。

地方政府要发展经济无可厚非,但“一窝蜂”地扎堆新能源赛道,其结果就是大量重复性建设,最终带来一系列“后遗症”:

一则,让市场调节失灵,行业畸形发展。新能源招商热,使得一些连续多年亏损、早就沉疴缠身的光伏企业都受到各地争抢。原本早就该出局的落后产能,因为有地方政府的输血而被强行续命。

这在当前的行业淘汰期尤其明显。光伏行业周期性洗牌是正常现象,在优胜劣汰后行业发展的更健康,这是正常的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但由于很多项目是地方政府支持的,会想尽办法提供各种支持,这就导致很多企业“该死的”死不了,但活着又很艰难。这类企业的存在,拉长了整个行业的调整期,让大家都很难受。

二则,很多地方政府把自己“套了进去”,损失惨重。

在一些招商节奏激进的省市,新能源企业骗补、圈钱现象多发。地方投入大量资源建设的项目,不仅未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反而消耗了大量地方财政,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以近日已锁定退市的st爱康为例,根据这家光伏企业公开信息及公告,余杭、赣州、泰州、曲靖等多个地方国资都被“拉下了水”。其中,余杭国资在今年一季度刚刚成为爱康的第一大股东。爱康董事长邹承慧在今年4月份还到曲靖麒麟区、曲靖经开区实地考察项目选址,并与曲靖市市长座谈。而赣州在今年5月还在计划向赣州爱康光电投资3.5亿元。

如今,随着爱康陷入困境,股票面临退市、部分工厂停工、大额债务压顶,这些入股投资的国资跟着一起被“埋”,大笔的投资基本没有多大希望收回了。

爱康并非孤例。另一家面临退市的亿利洁能,背后也站着鄂尔多斯国资委、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央企,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等。随着亿利洁能的崩塌,股东也跟着瑟瑟发抖。

还有一种情况,企业游走于多个地方政府间,毁约、失信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一地政府为招引项目提供了厂房建设、各种产业补助和扶持政策,企业方承诺的项目落地却迟迟不兑现,反而对其他地方政府暗送秋波,寻求更优厚的条件。这种由企业出尔反尔带来的损失也不容忽视,京运通与内蒙古乌海市政府、明冠新材与陕西安康国资委都曾因此而闹出纠纷。

“各方要下定决心,破除行业无序竞争的乱象。中央政府要统筹规划,地方政府不能一哄而上,要提升招商引资的质量,避免招商以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给当地经济造成严重损失。”2024上海SNEC大会上高纪凡建言道。“解铃还解铃还需系铃人”。由地方政府推动的新能源招商热,有待早日回归理性。


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对于社会上多样化的职业,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无论我们身处哪个行业,最基本要做到的事情都是找准自己的定位,不断在工作中提升自我 ,看清市场走向,下面一起来看看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1

第一,提高供给质量,增加有效供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愈发明显地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的特征,居民消费结构已经由生存型为主逐渐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为主转变,整体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释放消费升级产生的内需市场潜力,需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在商品消费领域,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加优质产品供给,减少低端无效供给,推动存量供给优化升级。 在服务消费领域,教育、文化、旅游、养老、体育等多方面消费需求大幅增加,尤其是直播带货、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发展时,要着力提升中高端服务消费供给水平,推动增量供给创新发展。

在教育、医疗、养老等与民生福祉关系密切的领域,需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降低家庭的支出不确定性,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第二,扩大农村消费,激发农村市场活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分别为10.7%和14.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元和7464元,实际增速分别为16.0%和19.7%,农村居民消费增速高出城镇居民3.7个百分点,展示出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大发展后劲。

农村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不仅表现在消费总量的增加,还表现对消费品质的追求。 近年来,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和政策红利释放,农民对于绿色、智能、环保、健康类大件消费品的需求不断增长,汽车、高品质家电、健康类商品等耐用消费品的购置和换新需求将成为农村消费新的增长点。 扩大和培育农村消费,重点在于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打通区域城乡之间要素、商品和服务流通的`堵点,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县(区)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电商物流服务站、村级电商物流服务网点相结合的农村三级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搭建农村的农产品“进城”和城镇的工业品“下乡”双向通道,推动形成工农互促、优势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形势。

第三,倡导健康消费观,形成良好消费氛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进行负债消费、超前消费。 根据《2020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2020年居民部门杠杆率为62.2%,比上年上升6.1个百分点,且连续12年持续攀升。

此外,一些不健康不理性的消费需求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部分农村地区的“天价彩礼”和名目繁多的人情宴请给农民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需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正确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科学理性消费的良好氛围。

第四,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监管激励机制。

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增加有效供给,要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完善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激励机制。 从生产端看,强化产品和服务质量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粗制滥造、以次充好等违反市场秩序行为,才能逐步塑造国内品牌高端优质的新形象,吸引流失海外的购买力加速回流到国内。

从消费端看,建立和完善消费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 此外,完善消费者维权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消费投诉纠纷事件处理效率,有利于提升消费者满意度。

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2

统筹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

“由于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总体稳定,但消费较弱,同时外部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加快扩大内需、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是进一步稳定国内经济运行、畅通国内循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是扩大内需、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的重要方面。

为何会选择这三个方面作为挖掘国内市场潜力的着力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个着力点,兼顾了消费与投资两个方面,统筹了短期增长与长期发展,直接对接“十四五”规划实施。

其中,新能源汽车近两年增速很快,是拉动汽车消费的重要力量。 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和生产,也有利于“双碳”目标的达成。

畅通国内循环是释放国内市场潜力的重要环节,目前农村地区的物流配送仍然存在着网络不健全、终点布局不完善、物流配送成本高和效率偏低等问题。 会议强调要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助于通过打通物流、畅通供需,激发农村市场潜力。

此外,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都是国家所需和人民所盼的,也是支撑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的有力支撑。 重大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大、相关产业链条长,带动效应强,尽快开工建设,尽早形成工作量,既利于短期稳增长,也利于长期促发展。

加快技术研发、补齐民生短板

王微表示,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在发展中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比如芯片短缺、电池的稳定性和续航不足、充电桩分布不均衡等。 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和质量,加快技术研发,包括电池、芯片等。 同时,也要加快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的完善,特别是包括充电桩在内的新能源汽车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创造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良好环境。

王蕴也认为,从供给端看,要加大对电池和电机研发、更新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综合性能与性价比;从需求端看,重点还是要创造便利使用条件,包括继续推广充电桩、充电站等设施普及布局,落实好新能源汽车出行不限号等政策。

此外,应考虑支持建立新能源汽车可持续交易市场,通过引导建立标准、完善电池回收与更新升级等,促进新能源汽车二手车交易,持续扩大市场规模。 在发展新能源汽车时,要注重防范“一哄而上”地生产,尤其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的风险问题。

在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王蕴表示,要注重区分政府与市场作用分工,可采取政府投资、政府补贴或奖励等方式,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建设基础设施。 在设施建设中,要避免各自为政的设施浪费,发挥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鼓励跨区域(县乡村)的统筹建设与整合使用。

分地区分类推进“快递进村”,如在东中部地区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提升快递进村水平,在西部地区充分发挥邮政的网络优势,扩大快递进村覆盖面。 加快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加快培养农村地区的电商人才,推进加工配送仓储体系,尤其是冷链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王微表示,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不能撒胡椒面,要以县城或者中心镇为核心,加快对农村物流配送网点的建设和配送人员的配置

从而构成符合城乡发展需求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在此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在投资、用地、用电、用能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广大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共同补齐农村电商和物流配送体系方面的短板,从而带动农村地区市场的发展。

王蕴表示,当前要注重解决好重大项目建设的政策支撑和要素保障,“具体而言,下半年在地方专项债审批和发行节奏上要适当加快,向重大工程项目倾斜,保障能尽快开工,尽早形成工作量。 这就要求财政和货币政策总体保持稳定,按照我国经济恢复增长的节奏来确定政策取向,弱化国外特别是美国宏观政策调整对我国的影响。 ”王蕴说。

如何充分挖掘国内市场潜力3

1、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

当前内循环不强,外循环不稳。

强化内循环必须解决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问题。 怎么解决?一是通过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二是通过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同时还要通过创新,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卡脖子”难题。

收入问题本质上是就业问题,只有充分就业,居民收入才能普遍提高。 从而消费需求才能强劲,经济增长才有动力。 供给充足,需求旺盛,国内大循环格局就会焕然新生。

“一带一路”国家多、人口多,老朋友多。 应该认识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既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也是我国巩固和扩展外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

我们不应该嫌贫爱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2、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激发巿场主体活力

挖掘市场潜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要同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下力气。

在供给侧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鼓励支持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支持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加快发展。

在需求侧要重点打通农村市场,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以利于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

同时要做好民生保障工作,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畅通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改进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3、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是在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激发巿场主体活力的题下提出的,我们可以认识到,它对促进和巩固经济复苏的重要意义。

同时还应该联系“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理解。 这说明政府投资不仅要注意金融安全,还要按计划加速落到实处。 “形成实物工作量”就是要求各地明确建了几座桥,修了几里路,而且要求在今年底明年初见分晓。

4、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向国际社会公开的承诺。 现在离碳达峰只有9年了,必须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项目

这里要特别注意,既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又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房地产和汽车的上游产业都具有高污染、高耗能性质,遏制房地产和汽车制造业盲目发展势在必行。

就是如果中国要走绿色经济这条路的话,有什么优势(如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

关于2012的预言并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环境不断恶化、气候持续变暖的确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况且去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仿若末日来临。 现今,金融危机阴霾未消,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双重压力的胁迫下,我们生存、生活的地位有些岌岌可危,于是,人们将那剂酝酿已久的药方--绿色经济拿了出来。 在金融危机仍然肆虐、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形势下,全球绿色新政犹如一缕清新自然的空气,使阴霾笼罩的世界为之一振。 “绿色经济”是对世界能源资源日益枯竭的直接回应,也是对在国际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双重压力之下,试图转换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以重振经济的现实选择。 在全球范围内鼓励绿色经济发展,从短期来看,不但可以迅速拉动就业、提振经济,还能有效调整全球经济结构,理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长期来看,更有利于全球经济可持续的、广泛的增长,避免危机重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面前,2009年,中国经济走出了一条快速反转的“V”型曲线,令全球各大经济体为之侧目。 即将到来的2010年,对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关键之年。 清华大学世界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教授认为,在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的环境下,对于投资,靠“守”,即靠限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要靠“攻”,即严守环保标准,用高科技的“绿色产能”去替换“黑色产能”。 就像人体本身的新陈代谢一样,同时还能产生大量的内部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要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 当然一剂良药少不了有效的药引,而新能源则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这场全球绿色经济革命的先驱者。 发展低碳经济应当有序地抢占“后危机时代”竞争制高点。 在相关政策扶持下,各地将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调结构”的重大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当然,要制一剂千金难求的良药,就需要采药者不辞辛劳,不畏艰险地去寻找、等待和挖掘出那些罕见的药材。 但由于一些地区不顾条件盲目竞争、一哄而上,也产生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问题。 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时丽教授表示,国内一些新能源项目除了规模扩张过快,就是普遍缺乏自主技术。 制造业是服务于人类社会各领域不可或缺的科学技术,它理应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而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核心。 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不彻底改变高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很难逾越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专家们一致认为,技术创新,实施绿色战略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我们已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必须强化全民的资源环境危机意识、必须发展绿色经济以减少发展过程对生态的破坏、必须发展、提高新能源的使用率、技术的创新,以实现生产方式的彻底超越。 惟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向生态工业文明的跨越。 培育出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绿的经济文明。

新能源汽车井喷背后的故事

宇宙的尽头是什么?

不是铁岭,而是车都。

虎年伊始,在房地产喊冷、汽车业回暖——主要是新能源汽车井喷——春风下,国内热衷发展汽车的一线和新一线城市纷纷加码布局新汽车,进一步抢占新能源汽车赛道,大有把自己的老区、新区、特区、开发区变成新的“造车区”——“车都”的虎劲。

能源网

最新的令人大跌眼镜的是2月12日,在辽宁发布公众号(辽宁省政府官微)推发文章《沈阳市大东区“五抓”并举,争当振兴发展排头兵》中提及:“结合文官片区城市更新,拉开工业发展空间,为特斯拉等重大新能源整车项目落地奠定基础”。

就像此前小米总部和工厂落地北京之前的桥段一样,这篇文章火了一天——没活过半集——就去领盒饭了:辽宁发布公众号很快选择删除,特斯拉官方澄清道为不实消息。

相比被段子害惨的“投资不过山海关”,首都的招商引资最近是杠杠的。

2022年1月,北京市先后公布2022年的重点建设项目,新能源产业及智能电动车是亮点:推动小米汽车制造工厂、卫蓝新能源固态电池一期、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特斯拉设计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支持北京奔驰提高产能、投放新能源产品;完成理想汽车制造基地工厂改扩建,确保设备顺利进场安装调试;支持北汽集团等传统车企转型升级。

在继小米汽车之后,另一家科技巨头网络的造车项目——集度已在北京悄然设立新总部,并落户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

2022年1月10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官方网站发布的2021年度工作总结,无意中泄露这一“天机”。

2022年1月6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提到:2022年,北京市将推动小米汽车开工、理想汽车建设,精准支持创新企业发展,培育更多硬科技独角兽。

在新旧动能转换、新老汽车切换的当口,北京并不满足近几年发展受到挫折的北汽新能源,同时看上更有活力的理想汽车和小米汽车以及下场造车的网络等科技企业。

2021年10月,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工厂在北京市顺义区开工建设。 新工厂是在原停摆了2年的北京现代一工厂厂区上进行改造,总投资60亿元,预计2023年9月建成投产。 投产后,一期将实现年产10万辆纯电动汽车。

2021年11月27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签约仪式举行,此前被武汉、合肥、长春等地“追晕”的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

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预计2024年将下线开产。

不仅是沈阳、北京,长春、武汉、上海、重庆、广州等主要城市的领导更是亲赴企业一线,鼓劲加油,摇旗呐喊,希望做大做强汽车产业,保持稳增长,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合肥、南京等新一线城市更是新年放大招,加强招商和营商环境营造力度。

2022年2月10日,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在合肥市高新区管委会带头开展现场办公的新闻在网上迅速传播,企业负责人纷纷点赞,一位外地来皖投资的企业家说,这次活动“别开生面”,犹如“春风拂面”,看到“三个转变”:从“企业被动找领导”转变为“领导主动找企业”,从“企业多次多头找”转变为“领导分批逐一听”,从不仅解决了“一个一个问题”转变为解决“一类一类问题”。

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提及: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5%;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40%。

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总规模可达到千万辆。

中国社科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0)No.9》预测,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总规模可达到千万辆。

从当下及未来来看,失去新能源汽车产业,就缺乏拉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稳增长、保就业等最强“发动机”,而现在还不“变速、换挡、转向”,等到灯枯、油尽就没有带电、再见艳阳的机会。

新一轮底特律、汽车城、车都、车谷的大城竞争,已经开始。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10个省市把汽车当做支柱产业、主要产业或第一产业的城市,更是把当地车企当做香饽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万亿级增长极。

汽车商业评论从各地的官方发布探寻出虎年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地汽车产业渴求和希冀。

投资额 新能源

1月22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来一汽慰问一线员工,调研生产经营情况,主持召开座谈会。

中国一汽官微报道说,陪同的还有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长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子联,省政府秘书长等省市政府大员。

来到中国一汽集团公司动力总成工厂,实地察看零部件研发、生产线运行等情况,看望慰问一线员工,提前送上节日祝福,向大家的辛勤付出致以崇高敬意。

中国一汽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在座谈会上介绍一汽2022年生产经营计划及一季度重点工作安排情况。

过去一年,“省市大力支持 一汽 克服重重困难”,深挖内部潜力,努力把“缺芯”等影响降到了最低,改革更加深入,创新更加突出, 红旗 品牌销量大幅增长,经济效益持续提升,总体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他希望一汽牢记殷殷嘱托,保持昂扬斗志,续写“风景这边独好”新篇章,“省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为一汽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国一汽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表示,2022年,一汽将以“红旗”发展为标杆,以品牌建设为统领,以用户为中心,以全面创新驱动为主线,坚决打好四大攻坚战,认真抓好九大方面重点工作,向着打造世界一流汽车企业的目标奋勇前进,“努力为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月7日虎年开工第一天, 上海 市委书记走访 上汽集团 旗下的捷氢科技,详细了解企业主营业务发展及核心技术研发情况,走进车间察看生产设备及工艺流程。

捷氢科技官微报道说,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捷氢科技董事长和捷氢科技总经理结合发展实际,就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支撑、全产业链贯通以及运营政策保障等谈了想法建议。

仔细询问企业自主创新研发、产业发展前景以及当前存在的瓶颈难点,鼓励企业瞄准关键领域加大攻坚突破力度,真正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上海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在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为企业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广阔舞台。

“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各类政策举措更好更快、更加精准地对接、落地、见效。 ”他希望企业把优势做优、把长板拉长,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协同创新,与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加快推动形成有影响力、有引领力的产业集群,更好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国家战略实施。

2月14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武汉经开区、中国车谷)调研并主持召开座谈会。 他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咬定全年目标,加压奋进、比学赶超,确保一季度开门红,为实现全年再续精彩打下坚实基础。

在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第二工厂,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深入交流,仔细听取企业产品研发及生产经营情况介绍,察看整车生产线,了解整车制造和销售情况。

他希望东风公司抢抓机遇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加快布局下一代汽车产业链,建设世界一流汽车企业,共同推动武汉市汽车制造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并表示“相关区和部门要一如既往做好服务,支持企业在汉发展壮大”。

来到汉南片区百亿项目现场,走进项目工地,仔细听取武汉经开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布局、项目建设情况汇报。 他强调,“项目投资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要压实责任、加强协调、优化服务,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

座谈会上,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就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产城融合和一季度开门红等工作作了汇报。 希望武汉经开区要敢于“跳起来摘桃子”,在全国经开区方阵中争先进位。

(中国车谷)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抓紧抓实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谈及汽车产业发展时,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抓紧抓实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建设,推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此前的2月10日,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和工委副书记、区长与东风本田公司执行副总经理交流。

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快 本田 全球首个新能源标杆整车工厂建设,携手推进 东风 本田 汽车年产销达到百万辆规模。

2月7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的第一天,重庆市领导分别前往重大项目建设现场和重点企业调研,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重庆市委书记和市委副书记、市长赴西部(重庆)科学城实地调研项目建设进展和企业生产情况。

在重庆金康动力新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研发领域拥有多项国内领先技术的企业展厅,观看核心产品展示,了解关键技术指标性能优势。

车间里机器人在生产线忙碌,实现全流程智能化作业。

了解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生产销售等情况。 他说,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希望企业抢抓机遇,聚焦主业,加大研发投入,立足存量做优增量,持续推动汽车产品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升级,祝愿金康公司在新的一年发展越来越好。

2月11日,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人民日报重庆分社社长调研赛力斯。 小康集团董事长(创始人)、总裁等陪同调研。 参加座谈并对小康集团近年来转型升级给予高度评价,希望再接再厉发展好新能源汽车。

2月14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和江北区委书记一行莅临赛力斯两江智慧工厂参观调研,看望全国人大代表——小康集团董事长(创始人)。 表示,“重庆市各级人民法院将不断优化营商法治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司法保障”。

2月9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到广汽集团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情况,听取人大代表和企业的意见建议,希望广汽集团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事业发展步伐,推动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先后走进广汽埃安、广汽研究院、广汽乘用车的总装车间、电池车间、科技展厅、造型室,详细了解新能源汽车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自主品牌打造等情况,并与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和一线员工深入互动交流。

充分肯定广汽集团取得的成绩:广汽集团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打造令人自豪的民族品牌,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成为我国汽车行业的领军企业。 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全球芯片短缺的冲击,广汽集团全体干部职工凝心聚力、主动作为、迎难而上,汽车产销、营业收入、利税总额等主要经营指标均超出预期,充分发挥作为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压舱石和主力军作用。

以招商引资和豪赌出名的合肥市一开年就加码工作强度。 2月12日下午,安徽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主持召开今年第1次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指出,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服务保障项目建设,要做到“四个靠前”:政策发力靠前、程序审批靠前、指导工作靠前、破解难题靠前,力保不让一个项目因工作不及时、服务不到位而受困。

强调, 理念 要新,标准要高,速度要快——“宁让程序等项目、不让项目等程序”。

说起合肥市政府对于招商引资的头部企业、重大战略项目敢大胆出手跟投、领投,要数合肥与 蔚来 的故事。 蔚来 汽车创始人、董事长这个“2019年最惨的男人”,曾向全国18个城市求援,最后只有合肥把 蔚来 从ICU(重症监护病房)抢救回来,重获新生。

实际上,2020年一季度尽管还在疫情中,合肥派出的多路“侦察兵”,把朋友圈问个遍,查了个底朝天。 这用合肥市委书记的话说,合肥这个投资团队拼的不是手气是手艺。

让汽车圈记忆犹新的是,2021第十三届中国汽车蓝皮书峰会6月10日在合肥开幕首日。 特地抽出时间,与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参会嘉宾分批会谈。

合肥将坚持做“最懂你的人”,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电动汽车之都。

智能电动汽车是合肥战新产业的重点方向,合肥坚持以政府更有为推动市场更有效,创造了很多政企合作成功案例。 欢迎更多企业家、投资家来肥共话合作,合肥将坚持做“最懂你的人”,携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能电动汽车之都。

据说安徽省从省委领导开始,每个人分工一个产业链,除了分管工作,还是某个具体产业链的链长。 因为合肥连续引进了液晶面板巨头京东方、押中了半导体企业长鑫和兆易创新及造车新势力蔚来,成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合肥也得了一个绰号——伪装成政府的最佳投资机构。

合肥首先把“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作为招商目标——芯片的芯、液晶屏的屏、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集成电路、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不管是请院士专家和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大半个汽车圈来开研讨会,还是请顶尖咨询公司来做咨询,关键是把产业链地图拉出来,然后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每个分支,分布怎么样,有哪些头部公司,拉出清单来。 缺哪些,那就精准出击,把它拉到合肥。

可谓,目标非常精准,一个个上去谈;目标企业需要什么便利条件,就给创造条件;目标企业正在推动什么策略,就配合策略;今年谈不成,那就明年接着来,直到拿下目标。 这一点,非常值得其他城市学习。

汽车商业评论还发现,其他新一线城市,例如南京,同样把汽车等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头戏。

南京被称为引进造车新势力最多的城市,虽然所剩牌新能源汽车品牌不多,但南京在2月7日召开新春第一会向全市上下发出动员令、发布《南京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加快形成全面便利、高度活跃、本质公平、充分开放的发展环境,努力迈入全球营商环境一流城市行列。

华夏能源网

南京发布微信号说,这是该市出台的第四个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16项工作任务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其中,建立政策服务场景化实施细则制度、深化“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等7个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

汽车商业评论也提醒各地政府,许多地方都想把汽车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积极性是好的,但能否大家都成为车城或车都,这还要取决于许多方面,尤其是否具备基础条件。

一是从市场需求看,我国并不需要那么多新能源汽车城。

赛迪研究院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规划总产能达2669万辆,远超实际需求。 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只有5.1%。 即使按照2021年销量289.3万辆来算,产能利用率也不过11%。

二是底特律向来并不是自封的,是水到渠成,车到路有,车到城起,你做好了,别人自然承认你。

三是不搞汽车城建设,做精做强做大某一汽车链上的零部件——做新型汽配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城、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城同样也很好。

50多年来持续研究产业现象并有数部“汽车强国”书籍出版的汽车专家程振彪建议,大家不要一哄而上,搞成投资热,结果没有效益,最后损失很大。 “不是不要远大目标,而是不要好高骛远,轻视了基础和做扎实功。 ”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www.srwj168.com.cn/caijing/41357.html
美克家居 7月4日主力资金净卖出258.81万元 股票行情快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