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醒来,世超就看到各路媒体发来消息:
iOS 18.1 beta来了,还带来了 重磅的通话录音和 Apple Intelligence 苹果 AI 。。。
正当我想升级的时候,发现写了一串话:
Apple Intelligence is available on iPhone 15 Pro and iPhone 15 Pro Max.Apple Intelligence is not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EU or China.
就是苹果 需要 15 Pro/ Pro max ,且暂不支持欧盟和中国地区。
虽然世超手头拿着的是 15 pro ,但我是国行。这意味我即便更新到 iOS 18.1 beta 也体验不到苹果 AI 。
根据已经更新的网友体验,苹果 AI 是锁硬件的。
这意味着哪怕你人在苹果美国总部,手机连着库克 亲自给你开 的热点,但只要是国行或者欧盟地区的 iPhone ,你都不能用。
但为了满足差友们的好奇心,我做了一个下血本的决定——
偷了差评君一点私房钱,问手机店搞了台美版 iPhone ,再让跑腿小哥跨半个杭州送过来。
拿到手后,我第一时间登了美区开发者账号,升级 iOS 18.1 beta ,按要求把系统和 Siri 语言选择英语,地区选择美国,最后加入 AI 候补名单。。。
在一阵焦灼等待后,我收到了通知,苹果味的 它终于降临了。。。
至于体验如何大伙别急,咱们按顺序,先讲大家期待时间更久的 苹果通话录音。
升级到 iOS18.1 后,打电话时左上角会有一个录音按钮,点击就可以开启录音。
不过你可能也听说了,开启录音对方会听到一句非常清晰的提示: 此通话将录音。。。
录音之后我们可以在备忘录里找到名为“与 xxx 通话”的录音文件。
说实话 音质非常清晰 ,硬件部的二狗甚至说这是能直接做成播客的程度。
另外录音也可以转文字,已支持中文但正确率一般。有错字也有漏字,当两人同时说话时那一段干脆就不转文字了。
虽说苹果这次终于把通话录音憋出来了,但大部分网友似乎并不喜欢“录音通知对方”的设定。。。
要不说还是雷军有商业嗅觉。
刚推的耳机不仅可以独立录音也能语音转文字,还不卡机型,确实为 iPhone 用户设计。。。
OK,现在我们说说苹果
很遗憾,这次推出的 AI 功能并不多。
根据9TO5MAC的说法,这次新功能主要有 新版Siri、 写作工具、邮件支持总结摘要 ,而 WWDC 上官宣的屏幕感知功能、文生图等重磅功能都没有推出。
我们一个个介绍。
首先,升级后的 Siri 终于变成了跑马灯,对话时屏幕周围会出现一个炫彩光圈。
作为细节狂魔,苹果根据不同唤醒方式还设计了不同 Siri 登场动画。
当你用语音唤醒 Siri 时,动画是从麦克风那里弹出;当长按电源键呼出 Siri 时,动画是从电源键那边弹出。
当然如果你和世超一样,长得帅但社恐,在公共场合羞于和 Siri 对话,那么双击屏幕底端的横条还可以输入文字和 Siri 对话。
该说不说, Siri 这一套动效是真挺帅的。 但世超测试下来,我发现 Siri 似乎也就变帅了,智商并没增加。
比如传言 Siri 多了上下文理解能力,但我未测试成功。
我让 Siri 帮我在照片 App 里找一张耳机照片,不知道是我的触发方式不对还是咋滴,它并没有理解我,而是从网络里找一张耳机照片。
我问 Siri 明天要去上海,那边天气怎样,它回答了上海的天气情况。
我接着问:那需要带防晒霜吗?
很明显, Siri 第二次回答并没有结合上下文。
接着我又让 Siri 帮我看下最近的饭店,它展示后我问有没有推荐,结果它转头给我推荐了电影。
Siri啊,你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除了 Siri 单纯变帅了,这次照片 App 的新功能也点小帅。
你可以在照片内输入一段描述,让苹果 AI 创建一套回忆影片。
比如写“ cat over the years ”, 它就会用一段非常炫酷的动画( 有点 R 星即视感)把这些年猫的照片合成一段回忆视频。
不过上面这段视频,是世超从外网那看到的。
我自己并没有测试出来,系统提醒我还在处理照片中。我猜测是手机到手时间太短,新传的照片还未学习完成,只能下次给大家展示了。
这次更新还多了一个 AI 写作工具 Writing Tools,你可以在打字和阅读的场景下使用它。
目前它有 校对、改写、总结三大功能。
比如“ my name are Michael , whta is your nome !” 这句话存在单词、语法、标点符号错误。
我们点击 Proofread (校对),它就会改成正确的写法,并且理解了语气,叹号改成了问号。
点击 rewrite ,工会还改写句子,换一种说法。
当然为人处事嘛,遇强则弱、遇弱则狂,不一样场景说不一样话,所以苹果重写功能除了默认风格还有 友好、专业、简洁 三种可选。
目前测下来,友好风格更像是熟人之间的对话,专业风格更适合用在正式场合的书面语。
虽然现在并不支持国行 iPhone ,但 AI 写作工具其实支持了一点中文,但真的只是一点点。
比如“明天我有空要不要一起去外面吃点大餐”这句话让它重写成简洁、专业风格,居然都给我直接干成英语。。。
直到友好风格它才是中文,但最后一个单词有点好笑。
最后要介绍的就是写作工具的总结功能,在阅读文章时你可以选中一段话然后让其生成 重点、列表甚至表格。
听起来还行对不对。。。
好,世超用下面一段文本做测试,主要讲了 iOS 和安卓在美国市场份额、全球市场份额、用户 App 支出金额、应用商店收入的数据对比。
结果我让它总结,它给我来了这么一段。
iOS 占美国移动市场的 57.93%,而 Android 占全球市场的 70.29%。
不是这总结的啥啊,你就读了前面两句话吗,而且这前后半句也没关系啊。
更骚的是我让它总结成表格形式,结果算了半天我以为要放大招了,然后蹦出来一个 2x4 的表格。
不光 iOS 出现了两次,甚至数据也不对, 57.93%和 41.64%是 iOS 和安卓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不是全球呀。。。
而同一套文本我发给 Google 的 Gemini ,它的回答是这样的:
不光表格顾及到了每一个点,数据正确,而且总结也是到位的。
除去写作工具,这次苹果也在 Safari和邮件 里注入了一点 AI 总结能力。
在每封邮件顶部都有一个总结按钮,点击后苹果 AI 就会提取摘要。
世超测试了三次, 有两封邮件总结错了,一封邮件无法总结。
比如这个邮件是 perplexity (一个 AI 搜索)发我的功能介绍。一共就提了 4 个功能,只有一个功能明确说需要 Pro 会员,免费的有次数限制。
但苹果 总结后,它直接认定 4 个都是付费功能。。。 你这不是在拆人家台嘛。
另外在用阅读模式浏览网页时,顶端也有一个 AI 总结按钮。
我找了两篇文章,一篇关于 iOS 18.1 beta 更新,一篇关于墨西哥外卖小哥都跑去送快递的文章。
别说,这两次苹果的总结都还行,没有出现事实错误。
比如墨西哥那篇文章,大家转去送快递的背景和原因,它都说得挺清楚。
以上就是这次更新的主要内容了。
虽然测试下来苹果 AI 的能力可以用“非常弱”来形容,大部分测试都不能让人满意。 但我觉得大家还可以再等等。
首先我们不清楚,现在 iPhone 的 AI 能力是基于本地的还是服务器端的。如果是本地的话还情有可原,因为本地模型相对服务器大模型( 咱们见到的大多数都是 )都会弱很多。
另外这也是苹果 相关的第一个开发者 beta 版,本就是给开发者用的, 让他们 一起给系统和 App 做测试和优化,以便让消费者正式接触到 AI 时有个更好的体验。
今天就到这了~ 等下次更新,世超再第一时间给大家
编辑 :面线 江江
美编 :萱萱 焕妍
iOS13 beta3 惊现账户和密码泄露BUG介绍_iOS13 beta3 惊现账户和密码泄露BUG是什么
在最新的iOS 13 beta 3更新中,iDeviceHelp团队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用户可以意外地在不经过指纹验证或面部识别的情况下,通过快速点击设备设置中的密码与账户选项,查看已保存的网站和账户密码。 这种情况显然是一个漏洞,但它仅存在于当前的测试版中。 值得庆幸的是,苹果通常会在后续版本中修复此类问题,以保障用户的隐私安全。 尽管如此,iOS 13 beta 3还是带来了一些令人期待的新功能。 例如,FaceTime视频聊天体验有所提升,让用户感觉像是面对面交流,增强了互动的真实感。 另外,开发者测试版的推送也进一步优化了细节,并且汉化内容更加完整,方便了非英语用户使用。 此外,苹果似乎在模仿安卓系统的趋势,加入了AI拍照功能,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智能的拍照体验。 尽管存在这个账户和密码泄露的临时漏洞,但苹果公司以其一贯的效率和对用户隐私的重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会在后续的版本中得到解决。 对于iOS 13的用户来说,尽管在早期测试阶段可能会遇到一些小问题,但总体来看,新功能的引入无疑为设备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
psbateai怎么用photoshopbattles
PS Beta AI的使用方法主要分为以下步骤:打开PS软件,并导入需要处理的图片。 在顶部菜单栏中选择“滤镜”,然后在下拉菜单中选择“Neural Filters”。 在弹出的界面中,选择“Alpha Bates”,并点击右侧的“运行”按钮。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需要调整的参数,如“粒度”、“粗糙度”、“松紧度”等。 点击“确定”按钮应用滤镜效果,完成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PS Beta AI的具体操作步骤可能因版本和用户设定而有所不同,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参考PS软件的官方文档或寻求技术支持的帮助。
Android还可以走多久?
2019年5月8日早晨,当我们三易生活的编辑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昨晚召开的Google I/O 2019大会时,有一位同事突然说了一句:“昨晚的会啊,我看了,那么无聊,简直就像是黔驴技穷一样”。 我们瞬间愣了一下——这话从何而来?但很快,我们大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他说得没有错,但也正因为如此,谷歌的目的才真的是达到了。 是的,谷歌首先出了款值得一骂的手机骁龙670主控,4+64GB内存配置,后置大底单摄(这个CMOS客观来说还行),5.6英寸的1080P普通全面屏而且屏占比很低……说实在的,虽然它依旧能够凭借谷歌强悍的拍照算法在低光环境下秒杀iPhone X(注意,不是XS)、虽然它依旧集成当前最安全的手机加密芯片Titan M,但是当谷歌宣布这样一套配置的“全新手机”Pixel 3a售价高达399美元(约合人民币2700元)之后,我们毫不奇怪地看到互联网上传来了一片骂声。 这是什么概念呢?首先,在美国亚马逊网上商城中,这个价位已经足够买三星Galaxy S8(395美元)、LG V35(354.99美元)等老旗舰,而它们不管是在性能、屏幕效果、拍照水准还是本身的做工和各种外围功能上,都是完全压倒“全新的”谷歌Pixel 3a的。 不仅如此,实际上如果大家熟悉“谷歌手机”曾经的 历史 ,还会发现更多问题——比如说,曾经的Nexus系列虽然配置平平、做工一般,但每代都使用着旗舰等级的SoC,而且价格极为便宜;后来的Pixel系列尽管变得高价,但首先配置并不是槽点,更何况此前的三代Pixel旗舰一直都有着“单摄吊打多摄”的优势拍照算法,作为面向大众消费者的“谷歌旗舰”也算是贵得有道理。 相比之下,这一次的Pixel 3a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老旗舰Pixel 3的“廉价版”:配置不升反降、功能只有阉割没有创新这也就罢了,关键是价格即使对于老外们来说也并不廉价。 如此叫人完全提不起劲的产品发布,被形容为“无聊”也是理所当然。 然而,全新的Android Q却着实值得好评说实在的,我们并不认为谷歌真的就是黔驴技穷——尽管昨日的Pixel 3a/3a XL的确吸引力严重不足,但大家别忘了,谷歌开的本来就不是“手机发布会”,而是Google I/O,是一次综合性的年度产品发布和成绩汇报。 那么,除了Pixel 3a,谷歌昨晚还发布了什么呢?当然是全新的安卓系统啊!具体来说,是全新的Android Q Beta3版本。 当然,说是Beta3,其实这一次的更新幅度远大于前两次小规模测试的Beta版本,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其实才算是Android Q的第一个真正的公开测试亮相。 具体来说,这一次的Android Q可谓是一款完全针对未来移动设备的操作系统:在无线网络方面,它提供了对5G制式的原生支持;在设备形态方面,Android Q终于加入了官方的折叠屏界面适配方案,一举解决了折叠屏手机APP自动缩放的问题;而在AI解决方案上,Android Q这一次带来了不需要联网的本地AI算法,可以实现离线语音助手、离线自动给视频添加字幕等既神奇、又保护用户隐私的功能。 除此之外,Android Q还有更严格的APP权限控制——诸如在后台偷偷给手机定位这样的操作,从今以后将会无所遁形;当然,为了进一步强化手机安全性、敦促厂商们更及时地给消费者提供更新,谷歌甚至还引入了类似Windows上的“功能补丁”概念,允许操作系统直接通过应用商店更新一部分系统核心组件,无需苦等新版系统或安全补丁推送。 其实,“谷歌手机”曾经也并没有这么不堪同时推出了两款不太走心的手机和一款满是未来黑 科技 的新操作系统,谷歌这是什么骚操作?其实,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搞清楚,“谷歌手机”的 历史 ,以及它和业界的关系。 2010年,谷歌发布了初代的Nexus One手机。 值得注意的是,它虽然是当时性能最高的安卓手机,但却并非是一款“全能旗舰”。 这是因为Nexus One本身更多地担负着展示最新安卓技术的任务,它就像是一款现成的“开发平台”。 由此,谷歌一方面为这台手机配备了一个水平非常一般的摄像头,另一方面也确实给它定了一个可称得上实惠的价格。 性能旗舰、搭载最新安卓系统、但与此同时拍照一般、多媒体性能平平、价格也不与其他旗舰重叠……再加上谷歌选择和多家手机厂商保持合作关系,“轮流代工”且产量始终不大的平衡术,可以说,在整个Nexus手机的 历史 上,“谷歌手机”都很少真正威胁到同期业界主流旗舰们的地位。 它仅仅只是极客、开发者圈子里的一个神话而已。 但是,当几年前Nexus终结、Pixel接班的时候,大家发现“谷歌手机”变了:它开始重视拍照、开始搭载各种各样非主流的谷歌自有技术,最重要的是,Pixel逐渐摆脱了合作代工模式,价格也提高到了和其他品牌旗舰相同的水准。 于是,当时许多人开始惊呼:谷歌这是终于要直接“进场”,和其他安卓手机厂商抢饭碗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谷歌在下一盘大棋谷歌能够和其他手机厂商们直接抢饭碗么?从研发和生产水平上来说,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 但从战略规划的层面上来说,谷歌其实是万万不能这样做的。 Android Q这一次拉拢的参与测试的厂商毕竟,对于当前的谷歌来说,有一件事要远比在自有手机上赚几个小钱更加重要:那就是进一步解决安卓系统的碎片化、进一步统一安卓生态、进一步把所有的安卓手机都做到比iPhone体验更好……为了做到这一点,谷歌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一方面利用自家应用商店在海外市场的强势地位,强制要求所有的开发者对新系统进行适配,一方面施压手机厂商,告诫其必须要保证新款手机“一月一安全更新”,保证系统体验紧跟谷歌的节奏。 但是,这样一来,手机厂商们自然就有理由不乐意了:系统更新费时费力又不赚钱,给老机型更新新系统还会影响到新型号的销售。 为此,谷歌又不得不在“大棒”之外再额外附送一部分福利,比如说引入更多厂商参与安卓的早期测试,让大家提早熟悉新系统;又比如说通过“Project Treble”一类的技术简化系统更新流程,降低厂商们的工作量。 当然,还有更加直接的,那就是刻意限制自身“谷歌手机”的市场竞争力,避免与安卓生态的伙伴们形成直接竞争关系。 可以说,本次的Pixel 3a系列智能手机,无异于谷歌的一次“自黑”行为,但它也同时给其他所有的安卓手机厂商吃了一颗定心丸:“安卓生态我必须缩紧,但智能手机的钱可以让给大家赚,就这么说好了喔。 ” 毫无疑问,人工智能是下个十年要进入的时代,而且现在已经有蓄势待发的意思,但是人工智能跟 Android 开发完全不冲突,人工智能它是一门技术与科学,它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同样,它也可以应用于手机端,这两年也有不少手机厂商推出了 AI 芯片,以后人工智能在手机上的应用会有很大潜力。 那有人可能会担心,未来 Android 会不会如当初的塞班一样很快就被取代呢?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正是由于有了诺基亚的前车之鉴,现在各大互联网公司危机意识都很强,想再出现一例诺基亚这样的事情是很难了,再说了,Android 和 iPhone 的背后要知道那可是 Google 和 Apple 啊,这两家富可敌国的 科技 公司,想要被颠覆那基本就是做梦,现在想要出现第三个操作系统那得经过 Google 和 Apple 的允许才行,所以,未来五到十年,甚至更长,手机将永远会是 Android 和 iPhone 的天下,而随着 科技 的发展,未来取代手机的绝对不是另外一种手机,而可能会是新的载体,如眼镜、手表之类的。 而整个手机市场,Android 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份额都会是主流,那么就会永远有 Android 开发的需求,Android 开发因此就不会被淘汰,只不过,当人人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的时候,那么移动市场增量就没那么快了,当你的爷爷奶奶倍都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的时候,智能手机的增长也就基本到头了,现在看看全球智能设备的总量,已经基本是缓慢增长的状态了,想对应的,一些移动开发的岗位也会逐渐减少,而且对 Android 开发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那些技术不过关,一些靠复制粘贴混日子的开发者,终将被淘汰,而那些有真正技术实力的人,会得到更好的职位与待遇,从这个方面来说,其实会是好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对Android有定位,才能知道将来要往哪里努力。 第一类竞争对手的特点就是取代与否的问题,苹果和华为都是立足取代对方,或者占据对方更多的市场。 以目前Android市场占有率来看,最坏的情况就是共存。 第二类竞争对手的特点是兼容,就是这类跨平台方案都是想一劳永逸,一套代码编译到处运行。 目前看他们的解决方案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总是与原生应用差了那么点意思。 再看应用场景: APP这类公司,目前的状态基本是快速发展期已过,目前是存量竞争时代,更多的工作是维护,职位相对稳定,更多的需求是如何让APP运行的更稳定,所以这方面的人才还会继续招聘。 这类公司例如小米、vivo、OPPO等公司,这类公司主要是卖手机为主,也就是深度定制,这类需求未来10年还会存在,以我接触的面试情况看,大多数定制类的公司还会做其他企业的定制需求,所以这块目前需求还比较旺盛,不用太担心机会减少。 这块应该是Android还能继续存活下去的新概念,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能联网,这就需要大量的智能硬件设备,那么放眼看,成本最低的还是Android系统,当然一些特别极端的需求,可能要选别的系统,但是一些常见的智能设备,基本还是用Android的,就算被鸿蒙取代,那么他们的开发流程也相差不大,可以短时间内平滑过去。 总结,Android的未来相对来说还算明朗,只要Google不瞎嘚瑟,好好维护Android,我相信还可以撑个10-20年。 我的依据就是PC,Windows从95年发布窗体交互开始,到今年已经快30年了,并且还在更新,智能手机真正发展起来也就是2008年开始的,到现在也就十几年的时间,所以我觉得后续随着一些人年龄增大,会出现很多老程序员转行,而新程序员会选择人工智能方向,那么手机这块必然还会有一个小的缺口,所以大家正在做手机研发的还是不要放弃,继续深挖,最好是把整个手机系统全部吃透,那么后面就算到50岁、60岁,只要你的身体 健康 ,依然有的是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