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具有科技感的中国美学风范 全国美展两大作品展既彰显中国油画家的使命担当

2024年7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之际,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将在中华艺术宫展出至8月25日。

· 上海作品“成绩单”可圈可点 ·

2023年8月31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申办工作会在北京召开,上海市文联代表上海作了整体申办的陈述说明,经评委现场评分、评议、投票,油画作品展以及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落户上海,由中华艺术宫“一站式”承办。这是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25年后再次落地上海,也是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这一深具时代特色全新展览的首度亮相。

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反映广大美术工作者的探索成果,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因时因势拓展空间,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和动画三大门类形成一个展,与油画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同时展出,得到了全国相关领域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油画作品展共收到来自全国复评参评作品1253件,经评审共选出参展作品697件,其中进京作品95件。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共收到投稿作品2877件,包括实验艺术1045件,数字艺术1248件,动画584件;经评审,共选出参展作品233件,涵盖实验艺术74件,数字艺术73件,动画86件,其中进京作品31件。

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联的坚强领导下,上海美协全面贯彻落实“创作动员会”和“工作座谈会”的部署要求,聚焦主责主业,聚力创作生产,发挥组织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把“做人的工作”和“助推创作繁荣”有机融合,系统扎实推进备战全国美展的创作组织动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入选作品“成绩单”可圈可点。油画作品展:上海入选作品52件,含进京作品14件。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上海入选作品28件,含进京作品3件。

彰显中国油画家的使命担当

本届油画入展作品整体呈现出强烈的人民性、鲜明的时代性与多元的探索性。

许多作品从宏观视野入手,着力表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伟大成就,从“国之大者”的攻关创造,到城乡发展的新颜新貌,从科技创新的火热现场到强军建设的壮观景象,展现出社会发展的恢宏气象,时代的脉动扑面而来;许多作品怀人文之思,朝历史深处,聚焦党的百年征程和中国现代史中的重大事件与代表人物、文化艺术先贤和科学家群体,重在讴歌他们以身许国、奋斗奉献的精神;更有大量作品以微观和日常的视角,表现新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普通人的工作与生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地方文化特色、民族民间风情等不同角度,讲述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故事。这些作品深入刻画英雄楷模和劳动者、奋斗者、奉献者的精神风貌,在求真的表现中营造时代情境和艺术意境,成为时代精神、中国精神的形象表征。

本次油画作品展直观地呈现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创作的不同风貌。从展览中可以看到,中国油画界更加注重油画的学理研究和探索创新,更加宽阔地兼融并蓄,更加自觉地守正创新,探索油画语言的丰富表现力,信守油画本体的品质与品格。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反映了当前中国油画发展道路上一条逐渐清晰的学术方向:在中国这片热土上磨砺民族性的语言,在深度体验生活中形成个性化的视角,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滋养中淬炼更具绘画性的语言,最终让源自西方的油画,与中国的历史人文、中国的时代发展和中国人的精神气象融为一体。这样的追求与创造,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油画家的使命担当,同时也展现出中国油画创作的蓬勃生机。

具有科技感的中国美学风范

新时代的中国美术发展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改变社会生活的背景下,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趋势更加清晰。这次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彰显了中国美术与数字信息科技在交叉融合创新领域的长足发展。

这三类参展作品整体呈现出题材丰富、形态多样、制作精良的特征,在创作手法上把手工制作、数字处理、动态影像等不同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音画交融、沉浸互动、可观可读的展览场景。特别是动画创作注重从传统艺术的思维、理念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转换性创造,使科技感很强的艺术样式彰显出中国美学风范,在人们喜闻乐见中起到美以化人的作用。

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广大美术工作者以饱满的探究热情,主动掌握最新的数字技术,从艺术、创新、创意的角度去运用数字技术,让作品的审美和感知领域往更纵深、更宽阔的空间拓宽与延伸。入选作品总体呈现出向智能化发展态势,以及着力构筑引人入胜的空间景象和意境的努力,对超现实的虚拟空间甚至有着多种多样的表达。

同时,广大美术工作者也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数字技术向智能AI的跨越中,努力地表现好中国文化理念,诠释好中国人对于和谐、平衡、协调、共生的追求,展现出艺术家与时俱进、关切现实的创新思维,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理念,彰显了新时代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感。

全国美展为研究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学术视角,对中国美术未来的创作方向起到了学术引领作用。

这些彰显出东方独有的美学精神和人文关切的油画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创作,必将引领文化自信自强的社会风尚,满足人民群众更多更新的文化需求,激励美术工作者们继续砥砺探索,奋力推进中国美术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以更多艺术精品表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为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积极贡献。

文字:乐梦融

策划:王珏

视觉设计:薛冬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中华艺术宫 (上海美术馆)

· 展览地点 ·

中华艺术宫 (上海美术馆)

上海浦东新区上南路205号

· 展览时间 ·

2024年7月18日-2024年8月25日

· 开放时间 ·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进馆)

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开展】

展期活动 | 听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分享主题画创作的心得

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监督美术展览作品侵权行为的公告

全国美展两大作品展为何都青睐上海

直播预告 | 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作品导赏

展期活动 |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3场艺术家导赏开启预约

展期活动 |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艺术家导览限量预约

展期活动 |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艺术家导览限量预约

直播现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

直播现场|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开幕花絮

展览开幕|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

直播预告|带您探访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

开幕在即|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

展览预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油画作品展

展览预告|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作品展

【征稿和细则】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展区初评结果

入围通知 |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油画作品上海选拔活动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设计展区征稿细则

中国美术家协会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各展区作品征集细则》

中国美术家协会关于第十四届

征稿通知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油画作品上海选拔活动

【活动】

上海美协各艺委会组织作品看稿会,冲刺备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全国美展油画展区,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展区调研工作会举办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展区工作会在重庆召开

植根生活 守正创新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

上海美协举办备战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数字艺术看稿会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展区工作会在京召开

上海美协举办备战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画、版画看稿会

上海美协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创作动员会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展区申办工作会在京举行

——油画展区,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展区落户上海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展区申办工作启动

全国美展需要什么样的作品?

——中国美协专家组赴山西、河南、陕西观摩指导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作品创作侧记


陈淑霞是什么职业

陈淑霞陈淑霞(1963--)女,浙江温州人,中国著名油画家。 1983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北京工艺美术学校讲师。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教育学系副教授。 中文名:陈淑霞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浙江温州出生日期:1963年职业:画家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主要成就:建国五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优秀奖1995中国油画年展铜奖代表作品:《灰色》作品参展1984年作品《人体》组画参加“北京青年美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 1985年作品《小木屋》参加中央美术学院院展,并获奖。 1988年丝网版画《自画像》、《早餐》等10幅参加“四人联展”,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画廊。 1989国际艺术节法国阿尔勒1990年油画作品《临窗的花》、《花和少女》、《浴》和《午餐》等10幅参加“女画家的世界”展,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1991年油画作品《粉红色的花》、《花和少女》等参加“新生代艺术展”,展出于历史博物馆;油画作品《粉红色的花》参加“91中国油画年展”,展出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并获银奖。 1992年油画作品《静物》参加“92中国油画展”,展出于香港;油画作品《午餐》参加“中国油画作品展”,展出于新加坡。 1993年油画作品《仙人掌》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 1994年油画作品《粉红色的花》参加“当代中国油画展”,展出于香港大学博物馆;油画作品《冷暖》《仙人掌》等参加“北京青年油画邀请展”,展出于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5年举办“个人作品展”,展出于中央美术学院画廊,深圳美术馆;油画作品《阳光留驻》参加“第3届中国油画年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并获铜奖;油画作品《韶光》《成功者》等参加第2届“女画家的世界展”,展出于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油画作品《红色走动》参加“中国女画家作品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 1996年油画作品《白色依偎》参加“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油画作品《泊光》参加“96中国当代艺术展”,展出于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 1997年油画作品《韶光》、《背影的关怀》参加亚洲艺术展,展出于孟加拉;油画作品《杯中春色》参加“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展出于上海。 1998年油画作品《银色约会》、《红色空间》,参加“世纪—女性”艺术展,展出于中国美术馆;油画作品《面对》、《镜中顾盼》、《红颜知己》和《白色依偎》参加“中国当代油画家联展”展出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1999年油画作品《素色》、《红颜知己》、《正午》等参加“中国当代油画作品展”展出于美国;油画作品《红色走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油画作品《粉红色的花》被香港大学美术馆收藏。 油画作品《过厅》被深圳美术馆收藏。 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百人小幅画展中国美术馆第九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展上海北京2000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女画家世界第三回展北京国际艺苑美术馆2001新世际国际妇女艺术展中国美术馆艺术时代——首届精文艺术展上海2002个人作品展清华美术学院香港季丰轩画廊。 主要成就1985学院画展铜奖中央美术学院《粉红色的花》曾获1991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银奖作品《灰色》获1995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铜奖1999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建国五十周年文艺作品征集优秀奖收藏:中国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天津泰达美术馆国际艺苑美术馆出版:作品发表于大型画册1994《当代中国油画》《中国当代女画家》1995《中国当代美术家图鉴》《世纪之交中国女性绘画走势》1997《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世纪-女性》1999《名家静物》2000《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二十世纪中国油画》艺术解读从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史的角度解读陈淑霞的油画艺术,我以为有两个展览必须提到,一个是1990年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女画家世界展”,另一个是1991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新生代艺术展”。 陈淑霞不仅参加了这两个展览,奠定了她在1990年后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地位,而且也基本确立了她后来的艺术探索方向。 美术批评家殷双喜认为在艺术创造上,陈淑霞“有意无意地错过了众人关注的中心和主题”,强调了陈淑霞独立探索艺术的品格,然而我则想说陈淑霞常在有意无意之间进入了时代的主流,她在艺术上的个人兴趣往往能与其他艺术家的探索形成共振关系,她的作品也可视为这个时代的象征表达。 这是因为女性艺术的崛起和新生代的亮相,正是中国当代美术在上世纪的进程中,告别20世纪80年代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标志之一,即从一个表现激情和倾诉忧患意识的时代,走向一个关注身边的日常生活、表达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时代。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陈淑霞作为艺术家对所处的社会和艺术世界的敏锐。 不过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陈淑霞的艺术与时代同步的共振关系,恰恰是在回避对时代的宏大叙事,淡漠风云突变的政治变动,拒斥描绘意识形态化的中国形象(这大概就是殷双喜所说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陈淑霞错过的中心和主题)中获得的。 由于陈淑霞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人和物,这样,与那些描绘具有重大社会意义题材的艺术相比,她就无法仅靠通过作品中表达的对象本身的价值而获得关注和成功,这颇有点类似西方美术从重视题材的社会价值的古典艺术,向表达日常生活的人与物的印象派转换之后的情况。 不过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凭着他们对艺术的新感受,改变了西方美术发展的方向。 陈淑霞的艺术作品则因其非凡的、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力,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史上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在陈淑霞的作品中,绘画语言首先是呈现对象存在之秘密的手段,是既让对象也使主体获得独立和自由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陈淑霞的艺术目的不是用油画语言再现摆在桌上的花、苹果、西瓜等对象,而是要以独特而又陌生的艺术形式把它们从人的欲望中解放出来。 我想这种解放是双重和互为因果的。 这意思是说,一方面,当陈淑霞把可食、可用、可欲的对象创造为艺术形象之后,它们就再也与人的欲望没有了关系,而敞开了存在,获得了独立,拥有了自由。 用陈淑霞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存在就是理由,谁也无可奈何。 哪怕是一草一木,一片尘埃”;另一方面,在使对象获得解放和自由的同时,对于艺术家和观众来说也同样获得了解放和自由。 细究起来,这种解放和自由也有两层意义:当日常生活中的对象因陈淑霞的艺术创造而获得独立存在的地位之后,我们也就从日常生活的欲望主体中解放出来,成为无私和自由的审美主体。 而对于陈淑霞来说,这种独立和自由还具有更进一步的意义,它表现为如下的情形,即作为艺术家的陈淑霞,为某种感受所打动或缠绕而又不明白这种感受到的情感的性质时,其抑郁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和情感在艺术创造中的这种共生现象,正是艺术创造的艰难之所在),所以,当那些挥之不去的感受获得准确的艺术形式时,我想,陈淑霞因此而获得的解脱和解放,以及因此而感受到的喜悦和快乐,同样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正是在此意义上,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艺术表现情感并不是发泄情感,而是探索情感的表达形式,使它在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中得到呈现和确认。 在此方面,陈淑霞无疑是当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之一从根本上说,陈淑霞在新生代艺术家群体中的独特性不是近距离地表现身边的人与物,而是无距离和零距离地关注自身内心世界的生命体验。 1991年,陈淑霞最早的成名之作《粉红色的花》在“中国第一届油画年展”上获银奖,它体现了艺术家早期静物画的艺术特征:表达幽闭空间中的花朵所蕴涵的生命意味。 进入21世纪后,曾经在陈淑霞的静物画中占据主角地位的花被水果所取代。 我不知道在这种变化中,陈淑霞是否考虑过如下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用来观赏的花的身份在价值上远比用来吃的水果要高贵。 对此我认为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在作品中用水果取代花,也许与陈淑霞想有意识地淡化女性艺术家的性别身份有关系。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兴起以来,在许多被称为女性艺术家的作品中,花一直作为女性身体的隐喻(这是它区别传统艺术方式的主要特征),言说、倾诉女性的生理和心理体验。 或控诉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所受的压迫,这意味着,尽管陈淑霞作品中的花主要是表达她的生命体验,但让花不再成为作品中的主角(她也偶尔画花),在我看来,与陈淑霞强调艺术超越性别身份的本体性有关系,也与她希望观者只从艺术的立场观赏其作品,而不要加入任何性别身份方面的想象有关系。 如果我的解读是有道理的,那么陈淑霞的这种态度无疑是对参加1990年的“女画家的世界”以后所确立的性别身份的一次决裂二是陈淑霞在艺术创作中回避具有高贵身份的花而选择普通的水果,与她意欲表达生命的新感受有关,就此而言,它又是在她过去艺术探索基础上的深化。 在她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的《临窗的花》(这幅作品创作于1989年,早于1991年的《粉红色的花》)《紫色》《红与灰》《流失的记忆》《阳光留住》《红颜知己》《杯中春色》等作品中,艺术家描绘了各种花的相同处境:衰败、枯萎和凋零,呈现了生命在时间流变中的相同情态:孤独、忧郁和失落。 记得弗洛伊德谈到过如下的观点:花朵因其盛开时间的短暂而更加美丽。 其实,生命在时间中的有限性和不舍昼夜的流逝,正是生命的意义得以凸显的本源。 这也就是存在主义所认为的此在的时间性和历史性对于生命的意义。 我认为当陈淑霞从花转向水果,除了消除对象的等级差异之外,更为重要的是突出此在,也即水果所代表的生命在时间流逝中的深刻意味。 如果说在描绘花的作品中,陈淑霞要重点表达的是生命在几何体构成的冷漠而又幽闭的室内空间中的意味的话,那么,在描绘水果的作品中,陈淑霞则主要表现了生命在时间中的流逝,即从完美到残缺、从新鲜到腐烂、从存在到消失的独特感受。 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批作品中所具有的轻松自由的笔调、空灵的布局、极简的画面、纯正的油画语言,体现了陈淑霞在艺术趣味上对优雅和中和之美的喜好,以及非凡的艺术感受力,但我更看重的是她对生命之沉重的深刻表达。 进入2002年之后,陈淑霞创作了一批风景和人物相结合的作品,它表明陈淑霞的艺术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向:从无限的内心世界走向了宽广的自然空间,从表达生命的沉重走向抒发超越此在的幸福人生和宁静的美好生活。 我不知道陈淑霞是否有意识地在这批风景画中接受了中国文人山水艺术,特别是崇尚平淡天真的南派山水画的影响(如那一水两岸的构图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映日》《爱妻号》《风峰》《石雨》《天雨》《明湖》《泛舟》《天水》等作品中,一种悠闲自得、唯我唯大而又无我的人生境界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一个纯净无比、自然无为、平远天真的生活空间,在这种境界和空间中,生命已超越了此在的有限性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共存。 这意味着从艺术发展的逻辑来看,这批风景画仿佛成了陈淑霞从前期的生命沉重的体验中解脱出来的一种象征。 或者换句话说,作为一个现代都市人对生命有限性的独特感悟,陈淑霞换了一种敬重生命的方式:从计较到放弃,从执着到超越。 也许那些在陈淑霞的风景画中坐在小船上,嬉戏和游玩于山水之间的幸福男女,才是真正理解了回归自然的生命所具有的意义的人。 如果我对陈淑霞这批近作意味的解读是有道理的话,那么我想进一步指出的是陈淑霞在双重意义上——人生与艺术在向中国传统化回归,这集中表现在陈淑霞的这批近作中,以一种中国传统文化所崇尚的自然本体论立场,对人在天地自然中的位置的重新思考和艺术表达。 事实上,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我们在现实的生存方式上,已基本上被西方的科技和物质文化所规定、所支配,然而问题也由此而生,即我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舒适、快捷生活的同时,也在加速消耗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资源,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以为陈淑霞这批回归自然的近作,实际上也在倡导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的那种以自然为本的人生态度。 而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我想一直从事油画艺术创作的陈淑霞,肯定知道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西方写实油画艺术,连同电影、摄影一起,已成为支配中国人观看世界的方式。 几十年来,我们的油画民族化的口号,就是要在这种西方化的观看方式中,注入中国文化的因素。 在此方面,我认为陈淑霞的这批近作是极其成功的,这是因为陈淑霞在这批作品中,强调和突显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立场,在此精神支配下,陈淑霞非常自然地把风景变成了山水,把油画材料转换成了中国化的视觉语言,使西方的透视空间成了类似中国传统山水中的平远和深远的空间呈现。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我坚信陈淑霞的这批近作必将在进入21世纪的中国油画艺术领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作品赏析

朱乃正是谁

朱乃正朱乃正(1935年11月-2013年7月25日),男,浙江省海盐县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 1959年春分配到青海省工作,在青藏高原工作21年。 期间历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人大常委。 1980年春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7月25日零时3分,朱乃正先生逝世,享年77岁。 中文名:朱乃正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海盐县出生日期:1935.11逝世日期:2013.07.25职业:画家教授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主要成就: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代表作品:《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新曼巴》、人物简介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受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等先生指导。 1959年春分配到青海省工作,在青藏高原工作21年。 期间历任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人大常委。 师承吴作人、艾中信、王式廓诸先生,作品《春华秋实》1979年获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三等奖,《国魂·屈原颂》1984年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铜质奖。 有《朱乃正素描集》。 1980年调中央美术学院任教。 曾任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国内外美术机构及个人收藏。 朱乃正的油画长于人物、风景,作品构思巧妙、富有诗意。 主要作品有《新曼巴》、《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大漠》、《国魂—屈原颂》、《春雨》、《晴雪》、《爽秋》、《初夏》、《临春》、《归巢》、《冬至,春远乎?》、《五月雪》、《最后一抹霞光》、《春风拂起》、《雨雪松云》等。 曾于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藏。 此外,兼擅书法与水墨画。 出版有《朱乃正素描选》、《朱乃正作品选》、《朱乃正水墨百图》、《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选》、《朱乃正60小书画》、德国出版《SIGNATUR》签名画册、《朱乃正素描作品选集》、《当代巨匠系列125—朱乃正》、《朱乃正品艺录》、《朱乃正素描集》等。 平生经历青海经历朱乃正出生于江南,学成于京华,又经过青海二十多年的砥砺磨炼。 钟灵毓秀与豪放朴厚对立统一奇妙融和,造就出独一无二的朱乃正。 是青海的高天厚土,大山大水,给乃正这位江南才俊展现出高旷、雄浑、苍莽无垠之境界;是青海相对木讷朴拙的民风,给乃正这位美院高足以粗犷、质朴、真诚而豪放的感受;是青海悠久深远的昆仑文化,给乃正这位学兼中西的智者提供了发醇酿造融会贯通的学识底蕴。 是青海,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拥抱了一位受伤的赤子,奉献出一位成熟的艺术大家。 青海之于乃正,犹如新疆之于王蒙。 可以说,没有新疆二十年,就没有今日之文坛大家王蒙;没有青海二十年,就没有今日之画坛鬼手美术通才朱乃正。 朱乃正内地研究朱乃正及其艺术的作者与媒体动辄习惯于大肆渲染朱乃正在青海时期的苦难,感动而慨之,大发议论。 朱乃正本人却从不反刍往昔的艰辛遭逢,他时常感念青海真朴实诚宽和敦厚的情义,曾多次诚挚地庆幸而言:“多亏当年到了青海,终生受用不尽!”乃正视青海为他的第二故乡。 青海父老也没有忘记他,青海人以我们高原曾经陶铸了朱乃正这样的大艺术家而引以为荣。 成名时期他自1962年至今四十多年中,相继面世的数十幅精品力作。 《五月星光下》《金色的季节》《第一次出诊》《让革命骑着骏马前进》《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大漠》《长河》《爽秋》《晴雪》《国魂———屈原颂》《冬至,春远乎?》《归巢》《陇原寂寂》《风卷山雪》等历属全国性美展参展、获奖作品,都在不同时期产生过较大影响,观众瞩目,艺坛悦服。 多数已珍藏于中国美术馆或其他高格堂馆,成为国家级艺术珍藏品。 奠定了朱乃正作为中国油画界领军人物之一的学术地位。 成名画展1995年,乃正六十初度,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朱乃正六十小书画展》。 七年之后的2002年,举办《回望昆仑———朱乃正西部油画写生笔迹》专题画展。 展出作品,全部是大不盈尺,小可方寸的袖珍精品。 在美术界推崇“现代观念”故作玄奥之风日炽,甜俗贪大浅薄空泛之风日盛的当今,朱乃正两次展出的小幅写生作品,犹如一颗颗耀眼的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振聋发聩。 美术界似乎蓦然“发现”了风景写生的魅力,蓦然“发现”了真实视觉形态造化之美,似乎蓦然唤醒了人类共有的心智、情感与哲思之审美本能。 久违了的观众热情赞誉,与某些时尚画展形成强烈对比。 画作特点朱乃正的油画写生,大多表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上西部人寻常生息的雪野、草原、山丘、田陌与村落,绝少旅游图片式的奇特地貌名胜风光。 画面景物一般都相当单纯、平淡、自然,但表现十分丰富,概括而不单调。 挥洒由之,放收有度,精妙传神之处一丝不苟。 画幅很小而气势、境界至大。 可远观可细读,意趣盎然,蕴含丰厚,观众能从审美享受的兴奋中进而获得深层人生感悟。 朱乃正的水墨画,于中国画传统融入西画色光空间感觉和现代抽象构成理念,是放逸主观情感神游遐思于深邃静心之途,积大道于心源随意生发之“造境”艺术。 非具体时空某域名山胜水写照。 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与祖国山河神遇而迹化。 超乎象外,得乎寰中,纵横捭阖,韵味天成。 是其心路历程别样形态的抒发。 相关评价朱乃正油画艺术之盛名掩盖了他在书法、水墨画及篆刻、诗文方面的成就。 其实,他在诸多领域的艺术造诣皆足与当行顶级专家比美。 乃正自幼勤习书法,少小从颜鲁公发轫。 得益于青海陋室之长夜孤灯,诵碑读帖,面壁临池,意会辞章文采之妙,体悟披离点画之理。 精研唐宋诸名家,由此上溯秦汉,下及明清,入于帖,出于碑,融会通悟自成一家。 有方家称道朱乃正书法“有帖学之和穆而去其纤,有碑学之雄放而去其犷。 ”乃正楷、草、篆、隶诸体皆擅,尤精行草。 笔意潇洒酣畅,龙蛇飞动,苍润有致,韵随情出。 蕴音乐之旋律,诗画之意境。 非有书家功力学者修养兼画家法眼,不能得也。 乃正学兼中西,情通雅俗,博观广取,厚积薄发。 国学书、画、诗、印四全,西画精湛而闳深。 乃正所作篆刻,印坛视为珍品。 乃正为同道艺术家所撰序跋、诗文、楹联与尺牍信札,文辞典雅,情恳意挚,他对艺术的真知灼见常闪烁其中。 乃正之才华、勤奋与参悟意识,乃正在艺术领域触类旁通跨度之宽,探究之深,备受当代艺术界推重。 友人追忆杨飞云(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在听到朱乃正去世的消息时,他正在带队在德国进行考察,听到这个消息他感觉非常突然和震惊,他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和朱乃正做最后的告别。 在杨飞云心中,朱乃正是一个标杆。 “朱先生有很强的学术和思考能力,在中西方文化的融汇和继承发展中有其独特的艺术思想,他对我们这些人的影响巨大。 朱先生人生旅途中的坎坷和大起大落对他的艺术成就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他的一生也见证了中国的起起落落。 ”杨飞云说。 孙景波(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72年全国美展期间,朱乃正的《新曼巴》让孙景波印象深刻,而其后的改画小组也成为他们进一步接触的桥梁。 “我们相差十几岁。 他以丰厚的学养和亲和的魅力,得到小兄弟们的敬重,我们称他为兄长,之后互相通信。 ”孙景波回忆。 1978年孙景波在青海再次遇到朱乃正。 有一次,孙景波在青海写生,颜料没有了,在那时候颜料是非常紧缺的,朱乃正毫不吝惜地将所有颜料提供给他和同行的队友用。 孙景波感慨,朱乃正的乐于助人让他收获了很多朋友,他坚韧不拔,从来不悲观,早年坎坷的经历看起来是磨难,实际上是难得的磨练。 洪凌(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点到为止,是朱乃正在教学中常用的方式。 洪凌是朱乃正的学生,上世纪90年代,洪凌在画当时看起来有些“放肆”的人体习作,用了很多西方当代艺术中乱线的方法,朱乃正看完后留下四个字:草而不乱,这简单的四个字让洪凌茅塞顿开:要有章法。 朱乃正爱喝酒是声名远扬的,洪凌回忆,2012年时朱乃正已经基本不喝酒了。 代表作品《新曼巴》、《金色的季节》、《春华秋实》、《青海长云》、《国魂——屈原颂》、《春雨》、《归巢》、《冬至·春远乎?》、《大漠》、《晴雪》、《爽秋》、《初夏》、《临春》、《五月雪》、《最后一抹霞光》、《毛主席在书房》、《春风拂起》、《雨雪松云》等,曾于国内外展出、获奖并被收藏。 另外,他还擅长书法,精于行草书;亦能创作水墨画,将西画的形式与传统的水墨融于一炉,作品别具一格。 出版《朱乃正素描选》、《朱乃正画选》、《朱乃正水墨百图》、《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集》、《朱乃正素描作品集》、《朱乃正作品选》、《朱乃正60小书画》、德国出版《SIGNATUR》签名画册、《当代巨匠系列125—朱乃正》、《朱乃正品艺录》、《朱乃正素描集》等。 活动年表2013年7月25日零时3分辞世,终年77岁。 2012年9月28日油画家朱乃正参加2012年中国第五届国际美术双年展。 2009年3月陪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柯拉培克教授西部行,由西安出发至兰州,再去敦煌,参观考察了碑林、茂陵、霍去病墓、敦煌、榆林窟等我国优秀艺术遗产。 2009年3月参加八届五次政协会议。 1999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举国欢庆。 是夜借贵宾楼9层观赏天安门烟火礼花。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中专题介绍--《油画家朱乃正》。 下半年开始有序列创作风景画,探索源自中西绘画传统而又相互交融的一种山水画境界,不断积累,为下世纪初举办一次大书画展做充分准备。 捐献给母校--中央美术学院5幅小油画:《雪后老屋》、《水上船家》、《晨雾》、《宁静》、《天欲雪》。 1997年油画家朱乃正与作家杨志鹏策划庆祝97香港回归百家中国瓷艺展事宜,作艺术瓷画《雁归来》并为展览撰前言。 文代会召开。 招收研究生,进行专业考试与评分审选,招应届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生李荣林。 为赠送香港大型碑刻书写香港基本法有关章节。 油画家朱乃正春节前赴黄山。 除夕夜领略黄山一片银色世界。 吴作人先生辞世,作挽联痛悼。 1996年同窗好友著名画家周思聪去世,作挽联心为风雨人生而碎,魂归清安。 油画家朱乃正开始筹办学会两个展览:①学会年展;②百年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大展。 1995年于11月31日起随王琦先生率领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至德国杜塞尔多夫访问,为期15天,顺游科隆、狄特尔与西北莱茵州等中小城市。 直赴荷兰、卢森堡例览参观博物馆。 拜观伦勃朗《夜巡》等名作。 1995年初夏油画家朱乃正随古元先生出访澳门,并到中山市访问古元先生家乡故居。 继续完成:《陇原寂寂》、《最后一抹霞光》、《源头雪拥》、《雾光腾耀》等9幅油画,参加5月美院油画系教师新作展。 筹办朱乃正60小书画展,作大量小书法与小水墨画,以备展出。 1995年元月,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专栏介绍。 是年11月22日、23日借川釜火锅城,至亲朋好友与同学、学生欢聚一堂为花甲之年祝寿。 秋后油画家朱乃正书写大小册页近10本,赠周思聪、孙景波等画友。 1994年油画家朱乃正参加第二届全国油画展的筹备与评选工作,任组织委员与评委委员。 完成《五月雪》一作送展。 油画《高原魂》参加嘉德拍卖会,成交。 1993年油画家朱乃正完成作品《西部风》、《云团》、《青海湖》、《云体》、《流霞》、《月晕》。 油画家朱乃正诸作皆参加4月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具象油画展。 油画家朱乃正参加中国美协油画艺委会主办之中国油画艺术研讨会。 油画家朱乃正参加广州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并任艺术委员会主任,送6幅水墨画展示。 1992年看夏之际,文化部正式批准辞去副院长职,仍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出版《朱乃正小型油画风景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8月油画家朱乃正赴新加坡举办小型书画展和介绍中国油画讲座。 继续完成《西部风》系列。 准备参加具象油画展。 1991年4月油画家朱乃正随古元先生等组团访问日本,参加中国现代绘画展,本人作品《临春》展出。 游富士山。 因身体病由,向文化部提出辞呈。 筹备20世纪--中国全院大展。 先后完成油画《西部风》系列之一、二、三、四。 于国际艺苑美术馆展出。 入冬后作油画《冬至,春远乎》,时值冬至,大雪飘扬之日完成。 于中央美术学院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20世纪--中国大展中展出。 后被台湾私人收藏。 1990年油画家朱乃正病情好转,复出工作。 为德国签名画册《Signatur》作诗书画兼有的水墨作品近30幅。 1989年年初倡议美院青年艺术研究会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素描大展。 《朱乃正水墨百图》出版(广西人民出版社)。 5月油画家朱乃正出访日本,于东京西武百货店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 游名古屋、箱根等地,6月底于学院检查壁画系毕业生创作时,突患脑梗塞,住院治疗数月,出院后在家休养。 1988年油画家朱乃正出访阿根廷,举行个人书画展与作学术报告。 书画于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北方吐库曼、南端的乌斯怀亚三城市展出。 作品《女人体》参加人体大展,后因模特风波展出后数日退展。 1987年大幅作品《鸿》(油画泼彩),参加国际艺苑主办的第二届油画展。 随文化部观察团出访美、英、法三国与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学子、画友见面交流。 倡立中央美术学院青年教师艺术研究会。 创建中央美术学院书法艺术研究室。 出版《朱乃正作品选》(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油画家朱乃正作品《奔云驰雨》、《云醉高原》(油画),日本私人收藏。 《初夏》(油画),画友收藏。 油画家朱乃正入夏赴甘肃、青海、新疆作画并讲学。 重越日月山,进龙羊峡水电站工地,游吐鲁番、高昌、交河古城。 油画家朱乃正在日本名古屋举办水墨画个展,被称为中国的鬼才。 是年在中国美术馆,由国际艺苑主办首届水墨画展,与吴冠中、袁运甫、肖惠祥四人作品联展。 1985年油画家朱乃正参加当代油画展(北京)的新作有:《临春》、《春雨》,中国美术馆藏。 《归巢》,自藏。 油画家朱乃正曾先后赴日本、香港、俄罗斯等地展出。 油画家朱乃正6月赴云南游石林、瑞丽与大理。 1984年油画家朱乃正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授予副教授。 是年创作油画《国魂--屈原颂》,参加全国美展,获铜牌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 《夏之梦》,参加北京市美展。 赴山东济南参加第四次全国美术家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理事,并任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油画家朱乃正参加黄山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 于日本千叶县举办水墨画个展。 1983年油画家朱乃正作品有:《东海角》、《女青年》(油画),中国美术馆藏。 《小骏马》(油画),日本人士收藏。 1982年油画家朱乃正作品有:《女画家瑶子》(油画),日本友人收藏。 《真真》、《大漠》(油画),中国美术馆收藏。 《长河》(油画),日本福冈美术馆收藏。 《九寨沟四季》(丙烯四屏联画),北京自然博物馆收藏。 《晴雪》(油画),北京市美协收藏。 《爽秋》(油画),友人私人收藏。 1981年油画家朱乃正另外还创作了一批作品,《春风》(丙烯、油画),参加北京市美展。 并被收藏。 《鸣泉》(丙烯、油画),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美展并获奖,为民族文化宫收藏。 《青海湖》(丙烯),为广州白天鹅宾馆壁画。 《黄河源》(油画),由河南黄河水利委员会收藏。 油画家朱乃正夏天带学生夏小万、曹立伟、季云飞等赴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活月余。 1981年油画家朱乃正旧作《金色季节》赴香港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大型院展。 参加中国赴巴黎春季沙龙大展,于大皇宫展出。 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此作历遭劫难,至此方得归宿。 油画家朱乃正另一作《五月星光下》亦参加是年北京市美展并获奖。 1980年出版《朱乃正素描选》(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油画家朱乃正8月正式调离青海1979年油画家朱乃正创作《春华秋实》(丙烯三联画),参加当年庆祝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获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 当年命途渐转。 1978年油画家朱乃正因某些客观原因,未能作画。 开始调到省外,一直未遂。 1977年油画家朱乃正为当年全国与全省纪念建军节八一美展,举办省创作学习班,辅导全省业余作者创作。 同时完成《星星之火》(油画)与《让革命骑着骏马前进!》(水粉)。 后者选入全国八一美展。 1976年冬四人帮被粉碎后,油画家朱乃正与同行数人自从入川开始,就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作远游,经云、贵、川、湘、陕、甘诸地。 一路作些小油画写生。 1973年至1975年油画家朱乃正基本上未能从事自己创作,期间大部分工作为各种政治性展览做美术杂务:宣传画、连环漫画、美术标题字、抄写说明文字、裱糊版面、锯字曾去州县收集展览素材,也随手画素描人像。 夜间借昏暗灯光画素描人像。 1972年春季于沪省亲时油画家朱乃正完成《第一次出诊》(水粉)创作。 运回青海审选通过后再运送北京参加当年全国美展,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 在京参加该展的改画小组,组长为靳尚谊、赵域。 曾为许多作品修改,其中有汤小铭《鲁迅》一作。 期间与青年画家孙景波、陈逸飞、广廷勃等人晤识。 《第一次出诊》为中国美术馆1966年6月至1971年初开始油画家朱乃正配合大字报、大批判与政治运动完成各种展览版所需要的漫画、连环画、插图等。 亦曾画大幅水粉画:《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组画,配合宣传样板戏,展示于西宁市大十字百货大楼橱窗。 1965年初至1966年春油画家朱乃正参加青海省农村牧区社教运动,后期回省参加社教展览--阶级教育。 画过若干套连环画、村史画、漫画等。 1964年油画家朱乃正《金色季节》选送至全国公社风光画展,至沪、宁、皖等地巡展。 后辗转至长安美术出版社编入画集。 1963年油画家朱乃正继续为《金色季节》作素描稿,与油画原作等大。 夏秋间完成油画。 同时完成《五月星光下》。 两幅作品同时参加甘、青、新三省区美术巡回联展。 后又送至西安展出。 是年冬,社教运动已是前奏。 创作油画《砸碎奴隶的锁链》与《草原儿女》,准备翌年送全国美展。 1962年10月油画家朱乃正回沪省亲,完成《格萨尔》续集插图10幅。 期间开始构思《金色季节》的创作,并作草图。 1962年油画家朱乃正油画《雪原风情》完成,5月接受藏族史诗《格萨尔》插图任务。 半个月紧急突击,15天如期完成彩色插图10幅。 其中多幅参加全国美展。 是年仲夏赴海南州贵德县农牧区深入体验生活作画。 1961年年初油画家朱乃正即赴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青海厅的陈设布置。 数月后回省继续作水墨画《草原晨曲》,为青海厅陈列作品之一。 1960年油画家朱乃正水粉作品《河湟洗衣》,首次参加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正值生活困难时期,油画家朱乃正常被派至州县,帮助单位解决生活食用之需。 入冬后,油画家朱乃正参加人民大会堂青海厅设计创作组。 作大幅布上水粉画《柴达木》。 1959年9月参加青海省庆祝建国10周年美展的筹备工作,并展出近十幅作品。 冬季赴海南州藏区,正值草原大面积开垦。 期间作小幅油画写生。 1959年油画家朱乃正3月分配至青海省文联工作。 5月即赴柴达木体验生活。 途经大柴旦、小柴旦、锡铁山、冷湖石油工地、格尔木、盐湖、哈萨克族地区。 完成一批油画与水粉画、速写。 1957年油画家朱乃正5月深入河北太行山区生活。 画了一批人物与风景油画。 曾赴河北省徐水县大王店大炼钢铁,并在当地画壁画。 回校继续学习至毕业。 1955年油画家朱乃正二年级时画素描《维纳斯》,后参加当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世界素描教学会议的学术展出。 1953年油画家朱乃正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于油画系(首届五年制)学习。 受吴作人、王式廓、艾中信、韦启美、李斛等先生指导。 1952年油画家朱乃正加入北京业余艺术学校美术班,初步学习素描基础。 同班学员中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的有卢沉、妥木斯、英若识、蒋建国等。 1951年油画家朱乃正于北京第二十四中学(原大同中学)学习时,参加全校文艺组的成立,任美术组长。 写美术字、画壁报、漫画等。 1949年7月油画家朱乃正随家由沪迁京,10月1日参加新中国开国大典。 1935年油画家朱乃正11月25日生于浙江省钱塘海盐县。 素描集册油画家朱乃正素描集主编:孙景波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1998-12印刷时间:1998-12-00开本:16开页数:64页品相:九品上书时间:2012-07-29人物纪念2014年7月25日上午,由中国美协、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共同举办的朱乃正逝世一周年追思会在西宁举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及朱乃正生前友好、部分省垣美术家参加追思会,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的有关领导分别致辞,吉狄马加讲话。 吉狄马加在讲话中说,我们追忆、纪念朱乃正先生,就要像他那样,坚持德艺双馨,积极履行人类心灵工程师的职责,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走文艺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道路,使艺术更好地反映时代、服务人民。 朱乃正是我国杰出的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 自1959年与青海结缘,在青海工作了21年。 青海高原的开阔雄犷与质朴深厚,锤炼和培养了他清雄沉静的艺术个性。 多年来,朱乃正一直秉承传统文化精神,他笔下的西部高原,仍然保留着纯净的自然本色。 此次追思会,既是为了纪念朱乃正精湛的艺术才华,也是为了唤起更多的青海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承继传统文化,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为时代增添新的文化创意和艺术形式。

香港画坛油画家林明琛的艺术鉴赏

艺术简历】

林明琛,油画家、色彩学家、教授。 1941年香港出生, 1961年考进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五年制本科深造,毕业后长期坚持美术创作与色彩研究。 出版的近40万字专著《艺用色彩学》油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画展,其中有三幅粉画作品先后入选三届全国粉画展】,有四幅油画先后入选全国美展】。 获香港画家联会展第一个油画金奖】,优秀油画作品入选中国油画10家】百年中国油画】等二十多部专业画集。 他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近二十次,出版艺海六十年-林明琛油画集】艺用色彩学】(被称为艺用色彩小百科 )。 等专著十多部。 作品被内地和台湾,香港及泰国,新加坡,丹麦,美国,德国等多家博物绾,美术馆,画廊及私人收藏。

他曾任湖南美协理论组筹备小组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执行副主编,广东美协油画会副秘书长,广东粉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任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香港油画研究会荣誉会长、香港艺术发展局视觉艺术审批员。

《箫滋先生和林明琛先生合影》

《资深文化人─箫滋先生》80x80cm

艺海无涯 笔耕不辍 永不言休

谈谈香港画坛的「林明琛现象」

文/侯绍政 (香港画家联会学术委员)

联句有道:「书山有路唯勤是径,艺海无涯以悟登舟」,这两句话可以是形容一个画家的辛勤写照,在多元多彩贤才济济的香港画坛,油画家林明琛教授正是这样的一位杰出人物。

恰逢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纪念的纪念活动,香有画廊举办了「十方世界---香港前辈画家油画作品展览」,笔者访问了参展的十位老画家之一的林明琛教授。

他是一位成长于中国内地,又扬名于香港,是此地土生的香港人。 1941年出生于香港,在抗日战争期间为逃避战乱而返回内地故乡海南岛,读书成长。 跟随留学法国归来的符拔雄先生学习绘画,1961年从海南岛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经过大学五年本科的艺术深造。 其后炼历不凡,长期坚持油画创作和色彩研究,在学院开创「艺用色彩学研究课程」,而显其不寻常的艺术能力。

《和谐香港》144x122cm

林教授在大学退休后,返回出生地香港定居,把自己几十年辛勤累积下来的技艺学养带回香港本土,推动本地的视觉艺术发展,为香港画坛增添了精英人才。 林明琛教授是一位具有人文气质的油画艺术家,他把西方油画精湛的绘画技巧与东方审美意涵融汇贯通,现在得以香港本土艺术家的形象,展现香港的「岭南油画」魅力,作品沉实厚重,灵秀清蕴。

在香港画坛,笔者因为是画家联会常委,被分派「学术研究」,故常有机会与林明琛教授讨论各类艺术问题,获益不浅。 林教授对香港艺术的发展极为关心,曾经在香港报章写过「救救香港油画」一文,又获邀到香港立法局作过发言,对议员阐述他对香港西九文化区和M+博物馆看法和意见,供立法局议员参考。

《晨渡》43x43cm

林明琛教授与笔者谈论中,他以「一本杂志、一本着作、一组绘画」来概括自己从事艺术六十年生涯的历练,反映出他对艺途成长的思索和感悟,以及对社会艺术发展的贡献。 这是他艺术经历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例。

「一本杂志」:指的是他在1980年,参与创办了以朱光潜、王朝闻、李泽厚、蔡仪、蒋孔阳、洪毅然等著名美学专家为顾问,属于中国第一本以普及美学知识和推广审美教育为宗旨的刊物-----《美育》杂志,是当时被评为中国八大优秀刊物之一。

「一本着作」:说的是他撰写的一部书。 1990年初,林教授调入母校广州美院任教后,从事美院的《美术学报》编辑出版工作已有五年多,被学院要求开设首个「艺术色彩学课程」。 由于当时还没有合适的教材,林教授在饱览了图书馆内有关色彩学藏书之后,决定自己撰写讲义教案。 1993年,这本讲义以《艺用色彩学》 书名正式出版发行,被称誉为「艺术色彩小百科」,至今仍被许多艺术高校作为教材。

《元朗的小涧》100x100cm

「一组绘画」:讲的是他完成的一项艺术创作工程,这组画源于2001年,刚退休的林教授,开始构思一个以全国56个民族盛装年轻女性形象的人物油画,大小尺寸相同共五十六幅,定名为《中华民族丽人行》,表达他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情怀,这种创作形式和内容的探讨,较为新颖。

林明琛教授也这样认为,根据近年一些学者考证,四百年前,西方油画已经由岭南地域的澳门传入中国。 因为历史的因素和地缘关系,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地组成的大湾区,聚中西文化交汇融合的优势。 对外可直接通航通商,能够广泛接触西方外来文化。 其中香港更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人文思想较为开放和包容,艺术发展的含金量很高,显现出多元化的景象。 香港绘画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各门各派包容并存,成为了中国「岭南油画」独有的特点。

《新路》61x92cm

于是,香港的历史条件,使之涌现了大批杰出油画艺术家。 总结大概可以分为这三种类型:「内地南下,海外归来,本土成材」。 他们曾在香港把油画融汇升华,形成鲜明的岭南地域大湾区的多元绘画特色,各有不同的经历,各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互相辉映而显现出卓著成果。

如果从岭南地域的珠三角大湾区的角度来说,这种渊源,可认为是中国的岭南油画一种独有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现象」,所谓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所谓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 这岭南油画现象的本质就是「历史源远流长」、「包容以及多元共融」,所以说岭南油画内各自各精彩。 对于上述香港画家三种类型的溯源关系,说到林教授的个人状况,也较为独特,他既是中国内地教育培养成材,退休后南返香港,又是故乡海南岛成长而隔海归来,更是在本土出生的地道香港人」。 可能是香港画家中仅有的,因为如此,据说曾有内地美术学者有谈论过「林明琛现象」的说法。

《巴山蜀水》80x60cm

从客观可以认定,中国「岭南油画」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绘画综合现象」,而不是什么特定的绘画风格流派名称。 岭南这是一个宽松的地域概念,五岭之南可含广东、广西、褔建、海南等地区。 应该说中国岭南油画其涵盖面之广、放射面之远、包容度之大是中国艺术史中很特殊的南方文化现象,更涉及到文化商贸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文化,核心在最近中央提出的珠三角的大湾区。 尽管广州、深圳、香港和澳门...... 多地的油画历史发展轨迹虽然与内陆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岭南地域油画的共同关系。 可以说,香港的油画艺术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岭南油画其中重要的组成部份,确立了香港油画在中国艺术发展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一种艺术史的现象,林明琛教授自己也表示,这种特别的「现象」应该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其实,内地有人提及的「林明琛现象」,也可以包含在「岭南油画」这种绘画综合现象的内涵之中,其实综合无数的岭南油画家(包括香港)各人自己的艺术现象,每个不同特色的香港画家,也可以叫「某某某现象」,这样集腋成裘就组合成了「岭南油画」的大现象,同样值得总结研究,总合起来便就是一部极为可读的美术历史。

《天问》60x60cm

关于绘画艺术理论,林明琛教授还与笔者谈论到其他多项的观点,例如在美院理论教学提及的「从生活美到艺术美」的美学原则,以及「主客观结合的美的自然流露」等等一系列问题。 因为林教授曾任职美院,明白香港画坛稍缺乏对于艺术理论和美术史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林教授作为钟情绘画艺术的有心人,正为推动这方面而作努力。 他又谈到他曾发表过一篇「发展中华民族油画」的论文,对当时中国油画所谓「民族化」的口号及风气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了「探索中华民族油画」的命题,现在仍然具有探索意义。

与林明琛教授这些讨论的记录和他的艺术历练故事,对读者来说,这实在地感觉到「林明琛现象」,人们可以在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正所谓「艺海无涯」,笔者相信林教授必定老而弥坚,再接再厉,戒骄戒躁,以非凡的毅力,在艺途奋进永不言休。

至此可以肯定,在香港本土,有一位爱国爱港的林明琛教授,必定为画坛增添力量。

二零一七年夏写于香港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工作室

《九龙的夜晚》163x130cm

《林里的阳光》80x100cm

《瓶花》60x50cm

《踏歌行》122x100cm

中华民族丽人行组画(56幅)之一锡伯族 100x80cm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aijing/8677.html
泰州发现古城北水门遗址
19岁门将彭德斯将和切尔西签约至2032年 8年长约!罗马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