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门店严重过剩 餐饮业的劫难才刚刚开始

本文由红餐网(ID:hongcan18)原创首发,作者:蒋毅;编辑:洪君。

今年上半年,餐饮行业的走势让所有从业者大跌眼镜,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市场整体下降30%-35%,部分品类下跌幅度超过50%,连刚需的快餐,下滑幅度都超过25%。

夏日旺季行情彻底消失,下降势头有增无减,让几乎所有人都满脑袋问号:餐饮怎么了?

考虑到最近越来越多的餐饮同行私信问我原因,并且出现了集体性的焦虑和恐慌,今天我就借这篇文章,来系统性阐述我对上半年行情的观点,以及对接下来局势的判断。

文章很长,主要观点如下:

经济层: 过去的商业逻辑失效

从改革开放开始算的话,国内经济从1979年到2019年,经历了整整40年的单边上行,在这4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长到80万亿以上;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从人均171元增长到人均2597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559亿元增长到36.6万亿以上,其中餐饮收入,从50亿元增长到超过4万亿。

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世界第二经济体的过程中,大部分1979年以后出生的人,在人生的前40年都被动地享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时代红利,这是好几代人的幸运。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单边增长行情,可能阶段性结束了,曾经在高速发展中畅行无阻的商业逻辑,很多都将失去效果,餐饮经营的逻辑同样如此。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这里就不展开来讲了,从国内生产总值指标角度,国内经济实际上可能已经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阶段,还远远够不上发达经济体的相关指标,而要想避免“拉美现象”,成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就需要做产业结构的调整,这就涉及到产业层的问题!

产业层:各路人马涌入餐饮业

要破除中等收入陷阱的话,产业结构必然进行调整,如何调整呢?第一产业方面空间很小;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是核心,曾经中国制造带动了经济的腾飞,但遗憾的是,“中国制造”几乎一直停留在“低端制造”里面,向上的高端制造业并没找到突破口。

在拥有人口红利的早期阶段,低端制造依靠廉价的人力成本,可以拥有通杀全球的明显价格优势;但伴随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人力成本的暴涨,成本优势难以为继,低端制造业也将难以为继,突破口就两条路:

第一条路是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这在目前看来很难,因为高精尖的技术并不占优;第二条路就是向制造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产业链,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二条路成为大多数制造业的选择,比如往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

不管是向上升级,还是向更低成本的市场转移,都只有部分企业才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实力,身处第二产业的大多数企业,剩余的选择非常有限:要么苦苦支撑,勉强维持基本的生存,延缓倒闭时间;要么现在就放弃,到其他行业去寻找机会。

从第二产业释放出来的人,进入第一产业的概率不大,即便是有,比例也可以忽略不计。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从第二产业脱离出来的传统老板们(抛开退休那部分),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进入第三产业。

这些制造业的老板,见过市面,赚过大钱,带过团队,打过胜仗,他们跨界重新选择行业,最大的顾虑就是“再也不要重头再来”,因此会更优先考虑“周期性”问题。有鉴于此,拥有长周期的行业将成为香饽饽,非常内卷。可预见范围内,有两个行业符合长周期标准:其一是大健康行业,与亚健康、养生和居民日常生活相关的项目;其二就是餐饮行业,这个被誉为最基础的民生行业。

产业层分析得出的结论:在接下来的经济周期里,第一产业虽然也会有变化,比如直播电商直接进入乡村等,但调整空间非常有限;第二产业会面临重大的结构调整,大量的低端制造业将失去生存根基,从业者必将重新选择其他行业;第三产业里面的长周期行业,会成为第二产业出局者的沉淀池,竞争将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激烈!

红利期结束,内卷才刚刚开始

餐饮行业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尤其是今年上半年,几乎所有餐饮从业者都感觉到了生存压力,以至于很多同行和学员来私信问我,这样的内卷什么时候是个头?我的答案是:内卷才刚刚开始,甚至都还没有完全开始!

接下来,餐饮老板将面临更大范围的竞争,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被淘汰出来的各路人马,会不约而同地优先选择餐饮行业。

尽管我们觉得餐饮已经很难,但对各路人马来说,这个行业“挺好”,“且比较简单”。大家回想自己进入餐饮之前,如果有人劝你别开餐厅,说餐饮生意很复杂,经营起来也很难,你会相信吗?哪怕是相信了你会放弃吗?这几年扑面而来的餐饮小白杀进来,就已经证明,不管现在餐饮正在遭遇什么困难,也不管餐饮本身有多难,都难以阻挡别人进入餐饮的意愿和决心。

因此,第一个结论是餐饮行业将迎来更加内卷的未来,目前市场上“乱拳打死老师傅”的乱象,将更加严重。为了谋求立锥之地,新入行的人会在某些营销机构和所谓专家的忽悠下,以价格战的方式,把老从业者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这已经是当下的现实,未来只会更严重而已!

回顾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脉络,除了口罩事件中途有短暂下滑,整体发展迅猛,每年以超过10%的增长幅度高歌猛进,最迅猛的就是2013年以来的这十年,可被誉为餐饮行业的“黄金十年”,因为传播效率的革命性变化,餐饮行业涌现出一大批餐饮新贵,以海底捞为代表的老品牌也顺利登上王座。

这也是越来越多人想要进入餐饮的原因,觉得这个行业“有奇迹”,但遗憾的是,这些繁荣全是表面风光,其实内部全是漏洞。

从结果来看,哪怕现在全国拥有一些知名品牌,但把这些品牌放回品类里面去看,占比能有多大?全国有几万家火锅店,除了海底捞为代表的前几名,其他品牌大家还能记住几个?全国四十多万家面馆,除了兰州拉面,其他还能记住多少?全国几十万家麻辣烫,除了杨国福和张亮,能叫出第三个吗?价值品牌占比连1%都不到,这就是残酷的结果和现实。

从过程来看,品牌的崛起和品类称王,几乎都是因为时代红利,尤其是2013年以后崛起的新品牌,很多都是“运气”大于“实力”,大家运气好,踏进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周期红利,才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开出几百上千家门店,在奶茶咖啡赛道甚至出现了几年时间就开出上万家店的案例。

中国餐饮业虽然经历了十年的爆发式增长,但底子很虚,拔苗助长的现象十分明显,目前行业级的问题有两个:其一是从业者心态严重失衡,几乎所有从业者都没耐心,不认同餐饮是一个需要培养用户消费习惯的行业,不管是品牌还是门店,不顾后果地搞低价活动,不切实际地做表面工夫,急功近利地要经营业绩。

其二是餐饮人才的极度匮乏,市场给了餐饮品牌一年开几百家店的机会,但哪儿去找这么多合格的店长和优秀的创业者?别说餐饮人才了,连最基础的餐饮人员都欠缺!一方面是大量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餐饮行业永远缺人,尤其是愿意扎扎实实在一线干活的人员,望穿秋水而不得。

在行业爆发式发展阶段,粗放经营没问题,任何行业都必然要经历这个过程,但不能一直粗放,也不能一直自欺欺人,换个角度而言,当下餐饮的艰难,正是前面这么多年来恶性循环的结果。

以前搞个活动就能轻易解决门店的生意问题,现在所有人遇到问题就疯狂搞活动,搞不要命的低价活动。最后呢?往往是先要了自己的命。

行业层分析得出的结论:餐饮行业前十年的爆发式增长,是伴随着经济上行而来的,整个行业的发展数据非常漂亮,但潜藏的问题非常多。当下行业正在经历的痛苦和困难,仅仅算是揭开了“表面繁荣”的外衣,让我们看到了皮袍下面的一堆虱子而已。

大品类愈加内卷,小品类愈加短命

2023年以来,小品类大量出现,生命周期大部分都极短。仅拿成都为例:2023年出现的鲜汤米线、冒烤鸭、社区地摊火锅、土豆泥拌粉等,一年不到就偃旗息鼓;2024年初火出圈的甘肃麻辣烫、酸汤牛肉,甚至连半年都不到就已经颓势尽显了。

品类的寿命越来越短,并且还形成了严重的恶性循环:看到品类寿命缩短,餐饮从业者就迫不及待地寻找下一个品类;越急切寻找下一个爆红品类,就越不重视对当下品类的用心打造和维护,反而加剧了品类生命周期的萎缩。

这就陷入一个怪圈:大家穷尽心思地努力付出,就是想摆脱品类寿命短的弊病,找到可以持续盈利的机会;最后大家的做法却进一步缩短了各个品类的寿命,一些本来拥有长周期的品类,也因为短期炒作的手法和群起而攻之的动作,最后变成了市场的短命鬼,比如干拌麻辣烫。

在经济上行阶段,伴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是“丰富性”——谁能满足我多样化的需求,我就选择谁。在这个阶段,整个社会都在围绕“丰富性”提供解决方案,相同需求的多样化会催生出各类商业的极大繁荣,火锅品类在前面这十年里,因为一些推陈出新的变化而不断成就一个又一个品牌,就是例证。

但在经济下行阶段,居民可支配收入出现明显下降,哪怕是现有收入不降,开支也会收缩,因为减掉不可缩减的刚性开支(房贷、车贷、教育费、保险费等)后,可用于消费的实际开支将严重萎缩,这个时候,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就不再是丰富性,而变成了“经济性”——谁能帮我节省更多,我就选择谁。

“丰富性”需求的满足,需要企业围绕品类做横向创新,可以增加各种外围动作,不管从什么角度,也不管什么稀奇古怪的创新,只要能博得消费者的眼球,都可能获得足够丰富的回报,比如厕所串串、马桶餐厅、KTV火锅等,追求的就是新奇独特和不一样,且必须快速传播,让消费者知道。

但要满足“经济性”需求,企业就需要对品类做纵向深挖,而不再是横向创新,所谓的纵向,就是对口味,食材,服务等基本功的深度挖掘。

在品类层,这种需求的转变会同时带来两个明显的变化:

其一,小品类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为小品类曾经的涌现,就是丰富性需求下的产物,算是对大品类的“丰富性补充”,一旦丰富性需求减弱,那么小品类的生存空间将变小,生命周期也会变短,明白这个道理后,很多餐饮现象就变得一目了然。

比如,为什么冒烤鸭生命周期如此短暂?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局限于成都的极小众品类,是被品牌方用资本放大出来的假象,还是属于在横向满足丰富性,无法持续;同理,云南酸菜牛肉也好,贵阳酸汤牛肉也罢,都属于地方小众品类的放大,持久性和周期性问题才短短几个月就已经凸显出来。

如果这类地方小品类在快速崛起,普通创业者就要以月为单位判断其生命周期,在上升的爆发期可以切入,赚那几个月的品类红利,一旦客流出现下滑,营收出现明显拐点,千万不要恋战,马上悬崖勒马,要么更换下一个上升期的品类,要么就直接转让,暂避风险。

其二,大品类的内卷程度会越来越高,在满足丰富性需求阶段,虽然也内卷严重,但纬度不一样,大家有很多种选择,可以换着花样卷,且感觉都很有用,不停有品牌因为这些横向创新而拿到结果。

比如火锅,一会儿卷主打菜品,你家鸭血,我家鸭肠;主打菜品卷不动就卷配菜,你家做甜品,我家做特饮;配菜卷不动就卷锅底,你三种锅底,我家八种;锅底卷不动时就开始卷装修,你家国潮风,我家就废墟风;装修卷不动就卷服务,你家门口擦鞋,我家就厕所递纸,到最后,卷到价格,你家九块九,我家就六块六……

看到这里,如果大家觉得已经很恼火了,对不起,真正恼火的还没开始!道理很简单,这种横向创新还能成立的前提,是以前消费者的需求是“丰富性”,所以大品类才有这种不停出新品牌的机会,可是,一旦消费需求转变为“经济性”,那就意味着,你想像以前一样去卷,都没这个机会了。

也就是说,哪怕是全国流行的大品类,在经济性需求的前提下,也会把从业者从横向创新这种竞争,拉回到深度向下挖掘的竞争中来,留给从业者可以发挥的空间,就不再向以前那么多,而可能压缩到很小的范围。可预见的是,大品类接下来的内卷程度将持续升级。

品类层分析得出的结论:基于收入压力,用户需求从“丰富性”转变为“经济性”这个大前提,留给品类横向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纵向深度挖掘的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小品类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哪怕是被品牌包装和炒作成为餐饮现象,生命周期也会很短;而大品类的竞争将变得更激烈,内卷更严重,打造现象级品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

专业人才匮乏,集体陷入发展焦虑

2012年以来的这十二年,餐饮行业涌现一大批代表性品牌。两年前,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各品类里排名前十的餐饮品牌加起来,86%以上的品牌都创建于2012年以后;从门店数量来统计的话,2012年以后创建的品牌旗下的门店数量占比超过了95.6%。毫不夸张地说,前面这十多年,也是中国餐饮品牌的爆发年!

但遗憾的是,这种好事已经阶段性结束了!今年是餐饮品牌集体陷入焦虑的一年。

从事情层面,一个餐厅需要至少解决三个方面的核心问题,分别是产品,营销和管理,其中:产品对于用户而言,是你为他们创造了价值,属于“价值创造”;营销对于用户而言,是如何让他们知道你有这个价值,属于“价值传递”;管理对于用户而言,是如何让到店的客户满意,属于“价值兑现”。

判断一个餐饮品牌的优秀程度,就取决于这个品牌旗下的门店,对于上述价值铁三角的平衡程度,平衡程度高的品牌优秀,反之品牌就很糟糕。拿海底捞为例,海底捞的“服务价值”在创造,传递和兑现这三方面几乎做到了完美,通过管理持续兑现“行业标杆级服务”的价值。

反观最近五年快速崛起的餐饮品牌,几乎都有个通病:集中精力和财力做营销,无限放大“价值传递”,而忽略价值创造和价值兑现;有些品牌压根没为用户创造价值,眼睛里只有加盟商,一门子心思想割韭菜,不惜造假也要让门店生意看起来火爆;

有些品牌确实为用户创造了价值,但却用营销手段,把一分的价值放大到十分,乃至十二分,结果倒是吸引到了很多目标客群,但价值根本无法兑现,被消费者疯狂吐槽,最后被市场抛弃。

上述这些品牌都很糟糕,不管赚了多少钱,本质上都属于无价值品牌,被淘汰也是理所当然!

当然,“价值论”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事实上,中国餐饮品牌目前所遭遇的困难根源,以及接下来必然面对的最大困难,是人才问题。中国餐饮专业人才的匮乏,不仅是行业级的问题,更是品牌的病根。

几乎所有连锁餐饮老板都想好好做餐饮,哪怕是那些开始一门心思割韭菜的餐饮品牌,门店到一定规模后也会想好好经营品牌。但好好经营品牌的人呢?

谁来负责产品研发和迭代,持续为用户创造价值?谁来负责营销和宣传,精准向用户传递价值?谁来负责运营和管理,超预期给用户兑现价值?这就涉及到人才层面的事情,连锁品牌不可能靠老板一张嘴可以经营好的,也不可能靠几个股东所谓的齐心协力能做好,而是要在各个职能部门和岗位上,都有专业解决问题的人才队伍。

遗憾的是,前面十多年,餐饮品牌爆发式增长的同时,餐饮人才方面却存在三个严重问题:

其一是餐饮人才成长速度太慢,完全跟不上品牌扩张速度。有些品牌一年就开几百家门店,甚至开上千家门店,到哪儿去找几百个合格的店长?到哪儿去找几十个合格的督导?如果店内没有合格的店长,店外又不能匹配合格的督导,餐厅怎么可能健康?

其二是餐饮人才的虚火旺盛。人才短缺,但品牌又要大力发展,怎么办呢?那就挖墙脚,谁家做得好,就去挖别人的墙角,别人本来一万元的工资,直接给到一万五挖过来;别人本来只是个经理,直接挖过来当总监。

拿钱开路的恶果,就是这些所谓的“人才”,被挖一次,工资涨一次;被挖多次后,就自信心爆棚,开始人浮于事瞎指挥,甚至到处参加行业活动,打躬作揖,俨然成功人士一样,其实就是典型的“半罐水”。

其三是餐饮人才的拔苗助长。哪怕是被挖墙角的假人才,数量也非常有限,但获得阶段红利的餐饮品牌却层出不穷,门店越开越多,怎么办呢?那就内部提拔,于是各种拔苗助长的操作就出来了:把完全不懂经营的厨师,派出去当督导;把刚入职几个月的新手,提拔成店长;给长得乖的服务小妹儿立人设,做账号,拍短视频……

优秀的连锁餐饮品牌,必须同时具备“规模化”和“健康度”两个硬指标,而前面十多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红利,餐饮品牌在“规模化”上实现了狂奔的效果,只是没穿裤衩(人才),属于裸奔状态,这也是一旦流量红利消失,品牌就马上兵败如山倒的原因,也是当下餐饮品牌陷入集体萎靡的重要原因。

要想解决当下这个问题,或者说在下一个经济周期里,连锁餐饮品牌要成立,必须在规模化同时,解决“健康度”问题,甚至要先解决健康度,再来谈规模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人才。餐饮品牌之间竞争的本质,根本不是味道、口岸、价格等这些点状的竞争,而是人才的全方位竞争。

品牌层分析得出的结论:人才的匮乏是餐饮品牌当前遭遇困难的根本原因,也将是接下来制约餐饮品牌做大做强的核心原因。如果中国餐饮市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的成长问题,那么餐饮品牌当下所遭遇的所有问题,都将长期存在。哪怕经济复苏,很多品牌也将被淘汰,原因在于,餐饮品牌连锁化和餐饮门店规模化所需要的人才数量,与餐饮人才的实际数量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

严重过剩,倒闭潮会进一步加剧

2024年上半年的艰难,很多人错以为只有连锁品牌如此,忽略了处于一线的中小餐饮门店。

事实上,闭店的几乎全是一线门店!

餐饮行业的艰难,体现在一家又一家实体门店的倒闭上。据统计,今年第一季度,倒闭了46万家餐厅,而第二季度则倒闭了接近60万家,也就是说,截止6月30日,上半年餐厅总倒闭数量接近106万家,而2023年全年才倒闭了135.9万家,如果下半年刹不住车,到年底的总闭店数,大概率超过200万家。

除了倒闭率,据不完全统计,大部分一线餐饮门店的业绩,在上半年整体下降了35%左右。而有些品类,比如小龙虾,下降比例更是超过50%,很多曾经疯狂排队的区域代表性品牌,虽然还在继续排队,业绩也下滑15%左右。

连以刚需和稳健著称的快餐,上半年也都在下滑。七月初,北京快餐代表南城香的老板汪国玉就公开诉苦,说业绩下滑,利润下降,旺季不旺,提醒餐饮同行冬季难熬,要想办法活下来。其他好几个地方代表性快餐也都一样,同比业绩和利润下滑严重。

那么,什么时候会好转?

窃以为,趁早放弃这个想法!餐饮门店的倒闭率,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居高不下。

第一个现实问题是供需失衡:经济单边上行时,餐饮行业蓬勃发展,很多原本看不上餐饮的人变成餐饮人,很多原本不适合开店的商铺变成了餐厅,结果就是全国的餐厅数量超过900万家。

去掉农村的几亿人口,就算是城市里每个人都在餐厅就餐,平摊下来,一个餐厅的日均客流量,都还不足100人;在家里吃饭的人再去掉一半的话,那么每个餐厅的日均客流量,还不足50人。如果再把刚需快餐的70%去掉,特色餐饮门店的日均客流量可能连20人都不到!

这还是在经济上行,大家都热衷于美食和聚会的以前,当大家收紧钱包,降低餐饮消费频次时,这个数据会更难看。

从供需关系来看的话,餐厅数量实在是太多了,市场上每天进店消费的客群,支撑不起如此庞大的餐厅数量。

第二个现实问题是竞争失衡:曾经门店之间的竞争,是同一个商圈或者同一条街上几家餐厅的竞争,属于餐饮老板和餐饮老板之间的同纬竞争,比拼的是谁家嗓门大,谁家热情;但现在,餐厅门店的竞争变成了多维的竞争,与餐饮老板竞争的可能是做互联网流量的人,可能是做供应链的人,可能是做品牌的人,也可能是做投资的人。

传统意义上的餐饮人,经营还停留在线下经营的纬度,对于如何从线上引流,如何做线上外卖完全抓瞎,即便是认识到重要性也无从下手;而新崛起的同品类门店,尤其是那些有总部营销和经营支持的连锁品牌,一上来就从线上往向下打,哪怕这些门店自身做得并不好,只存活个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传统餐饮人也会因为客流分散而严重受损!

那是否可以熬?不管别人如何瞎操作,自家餐厅就保持不变,等瞎操作的餐厅倒闭了,客流还是会回到自家餐厅来,理论上好像如此,但现实可能会很惨。

因为,瞎操作的餐饮老板会一个接一个进来,也就是说,如果那个铺面适合开餐厅,不管前面倒闭几个餐厅,都不缺后来者,就算是他们都活不长,每个人只活三个月,换四个老板也已经一年多了,你的餐厅能在客流被分散的情况下扛一年以上么?

第三个现实问题是经营失衡:曾经,餐厅的经营是多方位的,从位置到装修,食材到味道,从服务到价格;现在好了,不管什么类型的餐厅,一开业就卖抵价券,美其名曰引流;经营中稍微遇到点客流问题,就搞低价折扣活动,又美其名曰引流。很多一线餐饮人,好像除了搞低价活动之外,完全不知道餐厅应该如何经营了。

这是对餐饮人的污蔑吗?看到这篇文章的餐饮老板扪心自问即可!当一线餐饮人对餐厅的运营只剩下打折降价,不停地搞低价活动这一招,那对不起,别说是竞争,就算是没有竞争,这些门店也注定会被淘汰。

第四个现实问题是心态失衡:曾经,餐饮行业有“养客期”的说法,也就是任何类型的餐厅从放鞭炮宣布开业,到营收突破盈亏平衡点、实现稳定盈利的时间周期。正常情况下,一个新餐厅的养客期,短则六个月,长则一年。过去,很多餐饮老板都做好了养客期要亏钱,需要慢慢熬过去的心理准备。

现在呢?一线餐饮老板们,不管是加盟别人的品牌开店,还是自己独自开店,完全忽略养客期,甚至压根不知道餐饮行业还有“养客期”这一说法,自己的餐厅一开业就想着要马上火爆,立马赚钱!

开业不顺对新店来说,本来是正常情况,但很多老板难以忍受,为了立竿见影地见到“好生意”,开始搞各种低价促销之类的瞎操作。某种程度而言,大多数老板搞急功近利的低价活动,都是心态失衡导致的:他们心理上接受不了“客人需要养”这个现实。

门店层分析得出的结论:在中国餐饮连锁化率超过50%的过程中,一线门店是餐饮竞争的战场,餐厅之间的竞争,已经由曾经餐饮老板之间的单纬竞争,上升到餐饮老板和其他跨界老板之间的多维竞争,再加上门店总体数量严重供过于求的现实情况,接下来,餐饮门店的倒闭潮可能还会继续加剧。

小 结

针对上半年餐饮行业已经发生的事实,通过上面六个层面的结构性分析,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应对:

第一个角度看到的是危险,如果连现在这个程度的内卷和竞争,你都无法正常面对,那可以选择提前结束餐饮创业之路,因为恰如前面所言,接下来内卷会更加严重,竞争会更加激烈,与其被动应对后被淘汰,不如主动选择避让。

第二个角度看到的是机会,连锁化是中国餐饮门店的必然方向,而且连锁化率会超过50%,哪怕是接下来每年有200万左右的餐厅倒闭,也会有相当数量的新餐厅开业,所以这背后一定蕴藏着足够多和足够大的市场机会,基于此趋势,是否有机会做点什么?有人已经抓住,并且获得了爆发式红利,比如各地的二手餐饮设备回收生意。

2024年上半年餐饮的现实困难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这样的困难可能还会持续很久,甚至还会加剧,作为餐饮从业者,要如何应对?是视作危险而暂避其锋?还是视作机会而迎难而上?这要因人而异,取决于大家是单一看待问题,还是从今晚所述的六层结构来看问题。

最后,就看你自己想在哪一层去下功夫。


我想在餐饮业工作我有大三阳能办健康证吗

餐饮行业从业人员每年需要在规定的社区中心防疫科体检, 并且获得有效期一年的健康证。 化验出来有乙肝的,需要加做一个乙肝两对半化验 结果呈大三阳的,不能通过体检; 小三阳的,转氨酶正常可以获得健康证! 《另外,检查项目还有ALT与总胆红素,这个是化验肝功能的, 还有一项是放射科的射线检查。 》 你补充说的我认为完全可行!

分析汽车大量库存的原因,对今后的销售有何影响?

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企业都不能独善其身,旅游业,餐饮业损失相当严重,而汽车业也避免不了这次劫难,汽车滞销是目前汽车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国内汽车市场2月份的销量不尽人意,同比下跌92%,跌幅创造了历史新纪录。 这也导致国内库存车数量急剧攀升,估计2月份经销商拥有库存车辆数量达到300万辆左右,库存预警指数超过远超警戒线。 这也导致无法及时回笼资金,让经销商资金压力剧增。 这次汽车大量库存主要有两个原 第一,到目前为止,全国还有大量的经销商没能复工。 主要是当地政府为了防治疫情,严格管控,导致门店无法及时开业,还有部分员工因为出行交通困难,无法及时到岗等等。 虽然采取了将无人问津的门店转为网上销售,但销量还是微乎其微。 第二,消费者由于封禁限制以及自身安全考虑,除必要外出,基本待在家里,暂时没有购买欲望。 可能有网友会说为什么不降销售,刺激一下消费者购车欲望。 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消费者的收入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大量的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降价并不能很好的提起他们的消费欲望。 但对于损失不大,有资金充足的消费者,可以引导消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认为价格战对目前销量无太大的效果。 2月份车辆销量惨淡,3月份销量会增加,出现好转?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对各个省市共8155家4S店进行调研,截止3月4日,门店复工率75.1%,综合复工率只有37.34%,复工率有点惨淡。 消费者由于收入和疫情还没完全结束的影响,销量也不会有太大的增长。 流通协会判断三月份就能收入抵支持有点难。 3月份销量会出现增长,但增长有限,销量回升到正常水平还需要几个月时间。 大部分经销商认为销量回归到正常水平要到5月份。 销量是一方面,解决库存车问题。 汽车产业链绵长,全面复产有点困难,特别是湖北地区汽车相关配套产业难以迅速恢复,这也导致某些热销车型产能无法及时跟上。 新政促进汽车销量。 中央为了稳定汽车这种大宗消费,鼓励汽车限购的地方放宽汽车配额以此来带动汽车及相关产品的销量,除此之外采用以旧换新等措施,刺激消费者消费。 广东省政府还对购买新车的消费者有效期1年的补助,补助金额为2000-5000元,并且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以及汽车报废更新补贴。 写到最后。 目前来看,汽车销量会慢慢处于回升阶段。 正如流通协会所说,这种影响会慢慢变小,但短期是不可能回到正常水平。 由于新政颁布的促进作用,相信汽车销量会有所提升,回归正常水平也会提前,或许要不到经销商估计的5月份。 各位网友怎么认为呢?现在关于汽车的新政,各位网友心动没,欢迎在下方评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帮我找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 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 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 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 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 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 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废品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废品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 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 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 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 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 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 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 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 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废品,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废品;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废品,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 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 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 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 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 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 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 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 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 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 ”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 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 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 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 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 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 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 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 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 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 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 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 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 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 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 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 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 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 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 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 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 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 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 2004年6月5日是第33个世界环境日。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海洋存亡,匹夫有责(Wanted! Seas and Oceans—— Dead or Alive ),呼吁国际社会重视海洋环境保护积极行动起来,为人类留下清洁的海洋。 中国拥有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管辖海域辽阔,海岸带和海洋资源丰富,沿海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沿海地区的快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海岸带和海洋造成巨大环境压力,沿海和海洋环境问题突出,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与海岸带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生态环保观和资源开发观?环保和资源开发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吗?我看不是。 因为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 因此科学的生态环保和资源开发是能够做到对立统一的。 我相信所有关注环境问题的人都怀着一颗为了我们的子孙万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的赤诚之心。 我们也不应怀疑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尽早脱贫致富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他们同样也有着一颗保证和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存的拳拳之心。 只不过极力主张保护的人考虑的是整个人类长远的生存问题,而积极主张开发的人要解决的却是当前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问题。 我们有理由剥夺局部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吗?这些年来,在各环保组织的宣传努力下,广大公民已经有了一定环保意识,这是各环保组织和人士的功劳,但有环保意识并不等于懂得了环保。 我们还有很多人虽然有了环保意识,但出于对自身眼前利益的的考虑和贪图享受,并不愿意自觉地去遵守环保准则。 例如,我们一些已经无需为自己的温饱担忧问题的人,为了尝一尝野味,穿戴高档皮毛时装,显耀自己的富有,于是促成并刺激了野生动植物交易市场的产生和发展,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真正该受到指责的应是那些衣食无忧的消费者,而不是那些衣食无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索取自然资源的人,也不应去指责那些为了让贫困地区的人民尽快摆脱困境而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人。 为什么环境问题至少在工业革命以前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而现在却成了一个越来越影响人类自身生存的全球紧迫性问题?这是因为在过去,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及产生的各类废品还没有超出大自然的承受力,而现在,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利用及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废品已经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这又是怎么造成的呢?是人类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对物质和精神享受穷奢极欲的不断追求。 要彻底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遏制人们这一不断膨胀的享乐欲望。 因此我们在宣传环保和揭露环境问题时,最重要的应该是在我们这些衣食无忧,享受着现代文明生活的城市人中提倡一种为富济贫的道德观,过一种简约的生活。 那些生活在贫困落后地区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够落后简约了,已经简约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了。 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呢?我们应该反对那种教条的,极端的环保思想。 这种思想表面看上去很正确,也极能蛊惑人心,实际上却是非常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因为他们剥夺了贫困落后地区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权。 在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当地的人打猎,伐树,烧荒,那是为了生存。 也正是因为现代文明的曙光还没有照射到他们,所以还沿袭着这一落后的生活方式。 在这样的生存状况下,不打猎伐树,请问你让他们吃什么?烧什么?用什么?对这些地区地方政府及当地居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的一些环保者总爱不分青红皂白的加以指责,而且常犯一个善意的错误,那就是:你们不能砍伐这的原始森林,不能捕杀野生动物,不能在这的江河上建大坝,保留这的原始风貌,你们可以通过开发绿色旅游来带动经济的发展啊。 但是在当前我们国民素质和环保意识还不高的情况下,旅游真是绿色的吗?开发旅游就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吗?让我们来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吧。 1.过去当地人只产生少量的生活废品,而且几乎没有不可降解的废品;而现在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生活废品,特别是那些过去当地极少见到的塑料食品包装袋;请问这是谁之过?2.由于游客们要品尝当地的野味,原来不存在的野生动植物交易运营而生了;过去当地人只是少量地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满足自家食用就行了;现在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也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他们开始大量捕杀和挖掘野生动植物了;请问这是谁之过?3.过去当地人,民风淳朴,待人真诚;而现在伴随着各色游客而来的各种光怪陆离的山外文化,及不法商贩带来的各种假冒伪劣商品和花样百出的坑人,骗人的手段,让当地人受益匪浅,从此民风不再淳朴,待人不再真诚;请问这是谁之过?云南的泸沽湖景区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过。 然而这个报道仅仅只是简单地指责了当地的有关政府部门,有几个人想过这一切是谁带来的呢?这种情况几乎所有景区都未能幸免。 在此我并不是反对开发旅游,我想说的是,开发旅游并不是解决环保与发展的万能药,搞不好,开展旅游比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大。 而实际上旅游本身也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利用,因此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是能不能和该不该得问题,而是怎样开发的问题。 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应该是一味地追求原封不动,一丝一毫都不能改变。 持这种极端环保观的人在关心环境的同时,忽略了生存和发展问题,特别是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们把环保理想化和教条化了,使环保失去了生命力。 这种人自己吃饱喝足,无忧无虑地在城市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好处,有几个到过偏远的贫困落后地区,更别说在那生活和工作了。 少数人去过,那也不过是坐着豪华越野车蜻蜓点水般去游山玩水而已。 他们只不过是想借此,保留下供城市人酒足饭饱后能有个娱乐和寻幽猎奇的后花园罢了。 按照他们的观点,人类恐怕要回到原始社会才符合要求。 这种思想只能使我们作茧自缚,让社会停滞不前。 一次我到云南省的独龙江旅游拍照。 那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清澈的溪流江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同时当地居民贫困的生活状况也给我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一个边防战士对我说的一段话:“这里对你们旅游者来说是青山绿水,可是对我们这些天天在这的人来说则是穷山恶水。 ”请注意,这还只是一个只需在此服役两年的人说出的话,那么对于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来说又会如何呢?这句话对我犹如当头棒喝,使我这个也曾大喊环保的人清醒了许多。 我们不能把所有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都视为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做真的太自私,太教条。 我们反对的因该是那种不顾长远利益,盲目的,过度的毁灭性开发,而对那些能使当地人脱贫致富,步入文明,已做过生态评估,考虑到了开发后的生态恢复,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开发不因横加指责和阻止。 实际上,只要做到科学合理的开发,那种局部的,暂时性的破坏并不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而相反会形成新的生态景观,甚至改善原来恶劣的自然环境。 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远的有四川的都江堰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近的有浙江的千岛湖和云南的鲁布革水电站。 在环保方面,我们目前最急迫的目标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指责和阻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那些住在城市中,生活在文明中,不愁吃穿的现代城市人的环保意识。 那些偏远贫困地区没有环保意识的人,他们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是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有些甚至可以说其行为本身就是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一个链。 反倒是我们这些有文化的现代城市人在吃饱穿暖之余,为了贪图享受,刺激了一些奢侈业如皮毛,高档木制家具,野味餐饮,一次性用具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发展才真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彻底而毁灭性的打击,现代文明的城市人才真正是生态环境直接和间接的杀手。 试想,假如有两个人,一个是不愁吃穿的富人,一个是衣不掩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一只珍惜的野生动物出现在他们面前,富人为了享用皮毛和野味而捕杀之,而穷人则是为了御寒,填饱肚子活命而捕杀之,请问两种行为都该受到指责吗?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兼评Charles Krauthammer的《Saving Nature, But Only for Man》随着时间范围的普遍的环境恶化,环保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面对各种各样关于环保的建议、提案、规则、法律,有人提出要对它们进行选择。 比如,大学英语书的某篇课文宣扬这样一种被称为“理智环保论”的观点,这种观点“理智”地宣称:人类“不是为大自然,而是为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因此人类应该“仅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 为了争取支持,该理论“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人类确实是为了“我们自己”而保护环境,但问题在于如何保护。 这篇文章宣称我们应该在“居住环境受威胁时再作出紧迫调整”,就是说我们应该等到自己都住不下去了才想到保护环境。 是谁让环境糟糕得住不下去的?确实,这其中有地球自身的气候变化周期的因素,但在工业化革命以来的短短几百年里,把环境变得不宜于人类居住的,主要还是人类自己。 面对一天比一天恶化的环境危机,不检讨自己的错误,不改变视环境为“自由资源”的错误观念,而是借口某些环境问题不紧急而听任环境继续恶化,这绝对不是一个“理智”的人应有的态度。 事实已经证明,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环境污染治理方式,会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因为制造污染取得的效益往往小于消除污染要花费的成本。 然而,由于这只是“外部不经济”,不用作者自己立即买单,因此他就会对消除这些污染毫无兴趣。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作者在心甘情愿地为别人的“外部不经济”买单的同时,又采取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大量地为别人,甚至他的后代,制造着代价巨大的“外部不经济”。 该文的另一个奇怪的观点是“不要求人们为其它生物作出牺牲”。 试想一下,如果人们被要求为其它动物作出“牺牲”,那么“牺牲”的会是什么呢——大概仅仅是一些金钱,或者改变食用野味的爱好而已。 我们知道,当生物间有冲突的时候,要不两败俱伤,要不总有一个要作出“牺牲”。 现在人类不“牺牲”,那只有让其它生物牺牲了。 它们应该如何为人类牺牲呢?很简单——献出生命。 作者说,他喜爱北极驯鹿(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这句话说出口的),但是为了能开采到石油,他不惜破坏驯鹿在阿拉斯加的繁殖地——因为这样能避免战争。 且不说事实已经证明,开采了阿拉斯加的石油,根本不能避免战争;即使可以避免战争,为了人类的石油便宜一些,而使北极驯鹿无法繁衍后代,这种在种族延续和金钱间选择金钱的做法是否理智,实在值得考量。 类似的,作者喜爱斑枭(但愿他喜爱的生物越少越好),但是为了伐木工的生计,他不惜支持他们砍倒森林灭绝斑枭。 我不知道作者怎么会持这样一种奇怪的逻辑——似乎伐木工不伐木就不能找到新工作,并且不伐木就失去了所有经济来源,因此他们不伐木就无法生存,所以为了他们的“生存问题”,只好把斑枭“出卖”了。 在这位作者的眼里,只要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利益发生冲突,哪怕只要牺牲人类的很小的利益就能换回其它生物的宝贵生命,他也会认为人比其它生物更重要。 这就是所谓的“理智”的环保观。 在这种“理智”的环保观中,我们看不见一点“理智”的影子,透过冠冕堂皇的包装,我们只能看到一种莫名的“唯我独大”的霸气、一种为了一丁点的经济利益可以听任其它生物灭绝的可怕的漠视。 作者说,那些为不会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进行的环保是“奢侈环保”,“奢侈环保”仅当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才是好的。 可是,有什么与环保有关的事只需很小的代价就能达到吗?几乎没有。 也就是说,作者对那些为不立即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构成威胁的事而进行的环保是不会支持的。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智环保论”吗?这种“理智环保”,其实就是坐等环境恶化,直到等不下去了,大家都受不了了,然后齐心协力把某个环境问题缓解一下。 一方面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出现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缓解环境问题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它产生的速度。 有些问题,我们本可以把它遏制在萌芽阶段,可“理智环保”者偏要等到污染不可收拾时才出手。 可以说,这种“理智”已经超越了常人的理解能力。 怎样的环保才理智?那就是被那个作者看作“感情用事”的环保的办事方式。 要环保,就要热爱大自然,而不是把它看作我们“利用”的对象;要环保,就要把环境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听任问题一天天扩大。 这样的环保,才是真正理智的环保。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chuangtou/19519.html
镇政府 山东临沂一镇纪委书记酒驾 纵览热点 已停职接受调查
属于我们的世界杯 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