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均气温超17℃ 全球迎80多年来最热一天

7月19日,人们在英国南部布赖顿的海滩休闲消暑。英国当日迎来高温天气。 新华社发

湖南长沙一商场打出的“高温”大屏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7月21日,一架直升机在加拿大坎卢普斯市以西约100公里处参与灭火。 新华社发

最近,高温成为社交平台上的关键词。女子登杭州雷峰塔时被热晕;武汉网友发现自家的暹罗猫因为高温“褪色”;长沙一商场大屏幕显示“宝,辛苦了,这么热还来长沙玩”;新疆游客意外发现“石油”,经鉴定原来是沥青融化了……这些看似孤立的逸闻背后,是高温热浪席卷全球的大趋势。

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7月23日发布的报告,今年7月21日全球日平均气温为17.09摄氏度,是自1940年开始记录相关数据以来最热一天。欧洲联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2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2日全球日平均气温为17.15摄氏度,连续第二天打破单日最热纪录。

在接受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时,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指出,持续性高温天气会产生链式影响,波及到各行各业的多个环节。他还指出,气候变暖同样会使各类极端天气增多,包括暴雨、强对流天气,甚至在冬季出现极寒。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对南都、N视频记者表示,应对气候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让公众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

寰球同炎热

湖北连发44条高温红色预警,美国部分地区气温将超过43℃

7月22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

这天上午8点到11点之间,浙江各地气象台共发布了35条高温红色预警;下午3点,杭州市主城区气温率先突破40℃大关,当日最低气温也达到31℃,是近60年来“7月日最低气温”的最高值。一名广东女游客,与家人同登杭州名胜雷峰塔时被热晕,相继有路人送来冰贴、藿香正气水,帮忙捏穴位,最后120急救人员把她从塔里抬下来送往医院。

不只有杭州游客开启了炎夏“特种兵模式”。

7月22日至24日,湖南省气象台连续三日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该省大部分地区将有39℃以上高温,局部地区达40℃以上。长沙市中心坡子街的一家商场,在大屏幕上打出“我在长沙,真的好热”“宝,辛苦了,这么热还来长沙玩”等字样,一不小心就成了网红打卡点。

高温天气还“导演”了一出乌龙。

近日,一男子冒着高温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旅游时,意外发现了“类似石油”的黑色物质,激动地通知当地相关部门前来勘探。7月23日,布尔津县自然资源局发布通报称,经现场检查核实,确认网络视频中显示的黑色物质为沥青高温融化所致。

各种动物也正与我们一起经历酷暑。

7月24日上午,湖北连发44条高温红色预警,并预测当日武汉等多个地市的最高气温将突破40℃,提醒市民注意防范。社交平台上,“武汉的天热得暹罗变白了”一度登上热点榜首位。据当地网友反映,自家暹罗猫遇冷变黑的毛色,如今竟因为高温而“变回去”了。

并非只有中国在承受高温炙烤。

据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7月23日发布的报告,今年7月21日,人类经历了1940年以来最热的一天,全球日平均气温达到17.09℃,以0.01℃之差,刷新了2023年7月6日留下的原最高纪录。

南都记者查询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的Climate Pulse气候监测平台发现,7月22日,全球日平均气温为17.15℃,比7月21日刚刚创造的新纪录还要高一些。

据央视新闻援引美国国家气象局消息,当地时间7月10日,拉斯维加斯、凤凰城、盐湖城等不少于7座城市相继打破或者追平了历史最高气温纪录。随着美国西部持续遭受历史性的极端热浪,因高温而死亡者已至少有28人。

当地时间7月21日,美国国家气象局再次公开表示,约有3000万美国人正处于高温警报或过热警报之下。预计部分地区气温将超过43℃,或出现“破纪录的高温”。

多面热效应

一场场侵袭全球各地的热浪、干旱与严重的野火发生

事实上,2023年北半球夏季的高温天气,也曾被认为“创下历史纪录”。

当年7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至于说“全球最热一天”,其气温上限也是不断被刷新。

比数据更为具象的,是一场场侵袭全球各地的热浪、干旱与严重的野火。

南都此前报道,去年7月,热浪侵袭全球多地:在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多地最高气温普遍超过40℃,其中泰国西部玛克省的气温一度达到创纪录的44.6℃;老挝、越南分别录得43.5℃以及44℃以上高温。

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最高气温飙升至40℃以上,该国教育部门曾要求全国小学停课一段时间,并且由于用电需求暴增,加上发电厂燃料短缺,全国频发大面积停电,一些地区每日停电时间长达5小时。印度也有消息称,极端高温天气令该国的农业、经济和公共健康承受“前所未有”的负担。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最高气温曾接近50℃;同时,由于电力供应常年不足,当地电网在夏季用电大量提升的情况下,被迫采取限电措施,大量居民只能选择用水管冲水等方式降温。

就连纬度更高的韩国,也曾在其180个区域中的128个区域发布酷暑预警,京畿道城南市盆唐公寓区由于高温天气用电量激增,供电系统负荷过载,造成该区3000多户家庭停电,部分居民被困电梯数十分钟。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当时也出现了中至重度的气象干旱,导致农田失墒加速,夏玉米等作物播种和出苗偏慢。

去年8月,美国夏威夷毛伊岛发生严重山火并迅速蔓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拉海纳共有约80%的社区被毁,部分民众曾被迫跳海逃生。在这些被烧毁的建筑中,还包括一座广东华人的百岁历史建筑——和兴会馆。

北半球入冬时,南半球迎来夏季。去年11月30日,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进入12月,澳大利亚也遭遇了热浪袭击,多地发布高温警报……

●焦点

01 热浪何时消失?

持续性的高温天气,不仅仅会直接影响人的体感,造成明显不适,引发中暑、热射病,增大基础病患者产生并发症乃至死亡的风险等。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告诉南都记者,它的影响是链条式的,会波及各行各业的多个环节。

比如,为应对高温,人们会增加开空调的时间,影响到能源供应;持续的高温往往会伴随少雨,引发干旱,继而影响农业生产,还会引起林火增多。

许小峰还指出,气候变暖不仅仅出现高温,还会使各类极端天气增多,包括暴雨、强对流天气,甚至在冬季出现极寒,都会进一步引发各类灾害。

那么,极端高温将会持续到何时?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了解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历史性变化趋势及可能的成因。

世界气象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刚刚过去的6月,全球平均气温已经连续12个月比工业化前基线高出1.5℃及以上。这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也是连续第13个月创下月度气温纪录。

尽管不寻常,但2015/2016年也曾出现类似的连续突破气温纪录情况。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表示:“不幸的是,最新数据表明,我们将越来越频繁地面对每月高出1.5℃这一阈值的气温水平”。

在全球不同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

欧洲的东南部地区及土耳其的温度数据高于往年平均水平最多,但西欧、冰岛和俄罗斯西北部的气温接近或者低于往年平均水平;欧洲以外,则是加拿大东部、美国西部及墨西哥、巴西、西伯利亚北部、中东、北非等地的温度高出往年平均水平最多。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温度低于过去的平均水平,这表明拉尼娜现象(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正在发展。

而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的一系列新数据,更突显了全球变暖趋势的严峻性。

2023年7月之前,全球日平均气温的最高纪录为2016年8月13日的16.8℃。自去年7月3日至今,这个基准开始频繁地被超过,时间分布在去年的7至8月份,以及今年的6、7月份,累计已有五六十天。如果比较每年全球最高日平均气温的数字,最高的10年就是2015年至2024年这最近10年。

这份报告提到:“我们的分析表明,全球日平均气温的突然上升,与南极洲大部分地区的气温远高于过去的平均水平有关。更重要的是,南极海冰面积几乎和去年同期一样小,导致南冰洋部分地区的温度相较于前些年大幅升高。”

对此,许小峰补充解释,因为冰面有助于反射太阳光,从而降低气温,故南极海冰范围的变化会对大气温度变化产生影响。

他还提到,近一年来全球日平均气温持续保持较高值,厄尔尼诺现象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但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是更为直接的原因。

结合现有数据初步分析,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认为,全球日平均气温将在今年7月下旬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未来几周可能还会进一步波动。

至于2024年是否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上述机构的回答是,取决于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在下一阶段的发展和强度,“2023年最后4个月的异常温暖,使得现在胸有成竹地预测哪一年更温暖显得为时过早。”

而在许小峰看来,自2023年6月以来,全球月平均气温连创新高,但根据监测,全球日平均气温在7月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超越去年7月的水平,这预示着全球月平均气温不会再创新高,但依旧会保持在偏高的水平。

02 极端天气常态化?

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背后,有人担忧极端天气的常态化是否已经形成。许小峰认为,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他指出,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谈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已毋庸置疑地造成了大气、海洋和陆地变暖。大气圈、海洋、冰冻圈和生物圈发生了广泛而迅速的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全球每个区域的很多天气和气候极端事件。

“同时,自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以来,观测到的热浪、强降水、干旱和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特别是将其归因于人类影响的证据,均已增强。从这些结论到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确实是令人忧虑的。再加上厄尔尼诺的影响,后果有可能更为严重。”许小峰说。

●警示

气候持续变暖:

极端高温增加,增大灾害发生率

多位气象专家指出,如果人类不采取必要行动,随着气候的持续变暖,我们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更加极端的高温,以及不断增大的灾害发生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曾在国际学术期刊《极端天气和气候》发文,对1960至2018年间,中国大陆754个气象站观测的逐日最高气温数据进行了分析。

他们的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段内,中国区域性热浪事件的频率和量级几乎翻倍。2013年夏天,中国发生了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强度前所未有的区域性热浪事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对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基于气候模式模拟和预估数据,大气所的科学家们比较了不同全球变暖情景下,中国发生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的可能概率。其中,在当前气候增暖水平下(约1℃),中国发生在量级上接近或超过2013年的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的概率约为10%(即约每十年一遇);在1.5℃和2℃增温水平下,未来类似事件的发生概率将分别上升到30%(约每三年一遇)和50%(约每两年一遇)。

同时,根据他们的分析,在RCP4.5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中国发生前所未有的区域性极端热浪事件(即量级超过2013年)的总天数,将从21世纪前三十年的近0天,增加到本世纪末的约60天。而在RCP8.5高排放情景下,预计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将比工业化革命前水平高出4-5℃。届时,这一数字将达到约165天,这意味着,区域性极端热浪可能不仅发生在夏季,还会延伸至晚春和初秋。

文章作者之一王君对南都记者表示,这些研究结果揭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从事区域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研究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项目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钱诚,也如是告诉南都记者,几乎可以肯定,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就是1950年以来观测到的全球尺度极端高温频率和强度增加、极端低温频率和强度减少的主要驱动力。

他带领团队进行的最新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加剧了我国华北地区夏季极端酷热事件的严重性。

今年3月27日,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一行到访中国广州,并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

她指出,“尽管目前只是暂时的,但我们从未如此接近《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设定的1.5℃下限,世界气象组织全系统正在向全世界发出红色警报。”而应对气候问题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公众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并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防灾意识。

全球变暖的每一个程度,都很重要。钱诚说,不惟我们国家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全球气象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选择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参与气候行动,减缓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实习生 余昕红 姚炜增 潘薪宇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公转和自转 绕转中心 太阳 地轴 方向 自西向东(北天极上空看逆时针)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相反) 周期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恒星日(23时56分4秒),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快 各地相等,每小时15(两极除外)。线速度 平均30千米/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670KM\小时,两极为0.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2)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移动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北半球:夏半年,昼长夜短,越向北昼越长,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那个半球昼长。②赤道全年 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北昼越短 昼夜平分,③春秋分日全球 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 昼夜平分 南半球:与北半球相反

四: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第一步:先求两地的经度差。 第二步:再求时间差,以每一度经度相差4分钟来算。 第三步:然后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求东用加,求西用减.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小时,则减24,日期加1天,若时间为负值,则加24小时,日期减去1天。

五:晨昏线与经线和纬线

(1)根据晨昏线与纬线相交判断问题 ①晨昏线通过南北极可判断这一天为3月21日或9月23日前后 ②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昼,可判断这一天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夏至日,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 ③晨昏线与南北极相切,北极圈内为夜,可判断这一天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为冬至日,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

(2)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相交关系判断昼长和夜长 推算某地昼长或者夜长,求昼长时,在昼半球范围内算出该地所在地的纬线圈从晨线与纬线圈交点到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跨的经度除以15即该地昼长,如果图上只画了昼半球的一半,要注意,图中白昼所跨经度差的2倍,除以15才是该地的昼长。

第二单元 大气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课本29页图2.1)

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 2000-3000千米。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 平流层 50-55千米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 平流运动 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 对流层 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运动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大气热力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是很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截留热量而增温,由于大气对于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比较差,但是对于地面长波辐射吸收作用强,所以地面辐射大部分都是被大气吸收 ②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种,方向朝向地面,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二:大气的热力状况 大气的热力作用 1)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三: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课本37页图2.14) ①在地表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南北移动,对于北半球来说,夏季向北移,位置偏北;冬季向南移,位置偏南.(图2.15) ②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南亚,东南亚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风向 冬季 西北风(亚洲大陆) 东北风(亚洲大陆) 夏季 东南风(太平洋) 西南风(印度洋)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冷锋和暖锋 冷锋 暖锋 概念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阴天、雨雪、刮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 降水的分布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 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 大气举例 北方夏季暴雨,冬春季大风,寒潮,沙尘暴

(2)低压、高压系统—气旋和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图2.21)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五;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扩展资料

学习方法: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上册部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 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 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主要是高中地理下册和选修教材一)和区域地理(选修教材二),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 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三、知识联系,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

1.初中地理更多的是学习“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事物”“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因此不可避免的涉及大量的记忆性的内容,因此其学习方法的侧重点就是解决怎样科学地、高效地记忆这些地理事实材料。

而高中地理侧重解决的是地理事物的规律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探究这些规律的形成原因来为形成人类的相应对策服务。 也就是说,应侧重于通过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归纳那些繁杂的地理事实材料,从中推导出一些规律,从本质上掌握其成因,最后形成人类生产生活的相应对策。 可见,高中地理的学法核心是理解而非记忆,是应用而非记忆。

2.无论自然地理或是人文地理都表现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显著特点,几乎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跟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地理必须紧扣这条主线。

3.许多地理问题都有知识与能力的跨学科特点。 自然地理部分主要与数学、物理、生物学科联系较多,人文地理主要与政治联系较多。 对于我们面临的高考大综合考试意义尤其重大。

地球气温持续上升,后果是什么?如何解决?

全球变暖的后果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 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 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 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 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 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 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 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 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 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 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 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 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 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 ”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 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 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 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 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 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 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 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 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 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 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 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 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 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 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 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 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 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 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 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 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 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 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 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 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 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 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 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 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 “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 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 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 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 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 ”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 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 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 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 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石家庄夏天最热多少度 石家庄夏天最热天气是几度

在夏天酷热的天气下,高温真的是让人热到受不了。 最近小编有一些朋友打算去石家庄游玩,所以想提前来好好了解一下,石家庄夏天最热多少度?石家庄夏天最热天气是几度?不清楚的小伙伴们要注意了,以下是重点内容,走过不要错过。 石家庄夏天最热多少度石家庄夏天石家庄夏天最热42.9度,夏天平均温度17℃~29℃。 石家庄热是出了名的,基本上每年夏天都会有一个月的高温天气,温度即使不超过40℃,也接近40℃。 大多数地方都是中午热得离谱,而早上和晚上就会凉快很多,石家庄不是,石家庄是从早热到晚,一天到晚蒸桑拿。 石家庄热,主要原因便是冷风进不来,热流出不去,城市热岛效应严重。 石家庄春季气温:石家庄春季平均温度是2℃~14℃。 日均最低温度:2℃,日均最高温度:14℃,春季均降水总量:23mm;春季均降水天数:3天。 石家庄夏季气温:石家庄夏季平均温度是19℃~30℃。 日均最低温度19℃,日均最高温度30℃,夏季均降水总量116mm,夏季均降水天数9天。 石家庄秋季气温:石家庄秋季平均温度是15℃~26℃。 日均最低温度15℃,日均最高温度26℃,秋季均降水总量338mm,秋季均降水天数21天。 石家庄冬季气温:石家庄冬季平均温度是-3℃~7℃。 日均最低温度-3℃,日均最高温度7℃,冬季均降水总量49mm,冬季均降水天数4天。 石家庄石家庄避暑圣地一,西山森林公园位于鹿泉区的西山森林公园大约是距石家庄市区最近的一座山了,也是石家庄人最经常爬的一座。 对于缺乏锻炼的人或是老人、孩子,西山非常友好,它地势适中,坡度平坦,一家老小都可以轻松攀登。 从市区驱车前往西山不过半小时左右路程,极短的距离让这座山就像人们家门口的“绿肺”,时刻滋润着空气。 到了夏季,城中闷热潮湿时,山中空气清新,绿意盎然,是最近最省时的避暑佳地。 二,驼梁驼梁是河北省有名的避暑胜地,位于平山县,因其主峰似一“静卧巨驼”而得名。 驼梁一年四季气温都比市区要低出十几度来,春天飘雪是常有的事。 夏天这里平均气温只有18、19度,是个可以穿着厚衣服度夏的好去处。 虽然位于北方,驼梁内水资源却相当丰富,既有清澈宁静的小溪,又有湍急奔腾的瀑布。 充足的水源滋养了树木,除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山中还有广阔的草甸,唯美的花海。 来这里消夏,清凉爽快,俨然成就一个美好的仲夏夜之梦。 三,五岳寨五岳寨位于灵寿县,这里海拔高,受山地阻隔影响,有着和城市迥然不同的独特气候。 五岳寨的夏天可以媲美驼梁,盛夏平均气温也只有18、19度,日夜温差大,有“伏天还把被子盖”的说法。 景区内群山连绵,山势险峻,有华北最大的瀑布,一年四季水流不断,空气中尽是负离子,雨季来看格外清爽美好。 石家庄图四,苍岩山苍岩山位于井陉县境内,除了奇特、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观,景区内的千年古刹福庆寺历史悠久,建筑奇特,高高悬空在山崖之中,这样的奇景在全国也是罕见的。 夏日时分,景区内林木茂盛,遮天蔽日,触目皆绿,转转寺庙,观观山景,清新的山风迎面吹来,让人顿感宁静清凉。 五,藤龙山夏天的勃勃生机在此时的藤龙山内一览无余,山、水、花、鸟、各种野生小动物打造出一片凉爽而充满大自然韵味的乐园。 阳光明媚耀眼,身在山中却只感受到清凉和舒爽,丝毫没有燥热。 从山顶俯瞰,清幽空冥的山色,清澈蔚蓝的河水,一切都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六,嶂石岩嶂石岩位于赞皇县,其地貌是中国三大砂岩地貌之一。 景区内的山体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最热月平均气温也只有22度,在山中的道路中蜿蜒曲折前行,既能看到夏日清新风景,又能进行有氧锻炼。 从山顶俯瞰,山脚下的村落尽收眼底,盛夏的味道在绿意中蔓延。 耳边是鸟儿欢快的叫声,夏风轻轻送来花香,开阔的视野和凉爽的空气让人的心情舒畅极了。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402.html
范世錡和张艺凡又撒狗粮了!这对娱乐圈恋人也该公开恋情了吧
射向特朗普的子弹还在飞 击倒了拜登 现在又打倒了特勤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