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谷关和潼关哪个更险要 一条道上两座雄关

全文共字 | 阅读需分钟

春秋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迅速膨胀,触角延伸至河南灵宝一带。秦王 “建武关、函谷、临晋关者 ,大抵为备山东诸侯也 ,今者诸侯多其力 ,因建关而备之。” 函谷关建成之后, “秦有崤函之固。” 东汉末期,潼关在乱世中崛起,长安通往洛阳的驿道因此被称为“潼关道”。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哪一个更险要呢?

这个争论早已有之。新朝末年军阀隗嚣力挺函谷关,豪言: “请以一丸泥 ,东封函谷关 ,图王不成 ,其弊足霸矣。” 唐玄宗宰相张说则针锋相对地用“何用一丸泥”表明潼关的险要。双方据理力争,表达着各种不服。

上图_ 秦国进军豫西通道和晋面豫北通道示意图 标注处为函谷关

若要对比两座雄关,先要对它们有所了解。函谷关的设立离不开潼关道。它西起长安,东至洛阳,全长300多公里,途中必经崤山附近的函谷,此处 “劣通东西十五里 ,绝岸壁立 ,岸上柏林阴谷中,殆不见日。”

秦设函谷关,东临洪溜涧,西依稠桑原,南接衡山,北塞黄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函谷关铭序》所云: “天作崤函,俾屏京宝,崇山回合,长河曲盘,岸奔巅蹙,谷抱溪斗,崖起重险,为秦东门,设险守关,作藩于京。” 崤山、黄河、衡山构成了函谷关立体天然防御屏障。

函谷关曾在两汉时期二移其址,关城尽占地利,险要依旧。三国时期,曹操和马超曾在此大战。安史之乱中,哥舒翰率唐军与叛军以此为主战线。《元和郡县志》云: “今历二处而至河潼。” 也就是说经过秦函谷关和东汉函谷关到达潼关,说明函谷关仍然扼守险要,价值巨大。

上图_ 安史之乱

在陕、晋、豫交界的潼关县中部,有一道南北狭长、东西短促的黄土台塬,当地人称之为麟趾塬。塬面南起秦岭蒿岔峪和麻峪口之间,北俯黄河风陵渡段,长20公里,宽2.55公里,海拔550米。潼关就位于麟趾塬上。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解释了“潼关”之名的由来: “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

潼关东近禁谷,南依秦岭,西靠华山,北枕黄河,《山海关志》称: “畿内之险,惟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 唐朝史学家杜佑在《通典》坦言: 潼关“其地上跻高隅,俯视洪流,历崤函而至潼津,数百里间,盘纡峻极,实为天险。所谓秦得百二者,此也” 潼关自东汉末年建立,经过隋唐两次迁移,立足军事的同时,兼顾交通,其价值不容小觑。

上图_ 标注处为 潼关 位置所在

潼关道出函谷关,势必经过潼关东北的长约7.5公里的黄巷阪,此道 “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 。唐朝时在此设立了“金陡关”,是潼关的第一道门户。禁谷因 “谷势壁立 ,望者禁足” 而得名,它南北横断麟趾塬,可直通武关,是潼关的又一道屏障。

《潼关卫志》对禁谷和十二连城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古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石弩,连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万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 可见禁谷、十二连城和潼关连成一体,形成完整的防御闭环,外加秦岭和黄河的加持,潼关之险可见一斑。唐玄宗李隆基在《潼关口号》中称赞潼关之险,曰: “河曲回千里,关门限二京。所嗟非恃德,设险到天平。”

上图_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先看函谷关。战国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围绕函谷关爆发了四次较大规模的战争。除了孟尝君率领的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外,其他均无功而返。夺取函谷关无非硬攻或迂回。以后者为例,在古代水路远比陆路更加高效便利。函谷关易守难攻,进攻方若要借黄河由水路远距离迂回,受阻于三门峡的险恶条件,这一战略无法实现。

陆路迂回只有轵关陉和蓝武道可供选择。轵车陉是太行八陉之一,位于王屋山间,险峰密林,交通险限,不便车行,如此一来,无疑增加了后勤供应的难度。当年刘邦灭秦走的是穿武关,经商洛,至蓝田的蓝武道,而蓝田距离长安仅50公里,距离函谷关有近200公里。两者相较,轻重立判,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迂回范围之大。

上图_ 潼关古城东门外景

再看潼关。它将黄河和高塬联结成一体, “河山之险迤逦相接,自此西望,川途旷然” ,黄巷阪内“车不得方轨 ,马不得成列”,走出黄巷阪,潼关东门紧贴黄河,进攻方很难摆出攻关的阵势,因此, “严险周固 ,襟带易守” 并非空穴来风。自东汉后,函谷关被潼关替代,沦为历史的过客。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隗嚣所处的新朝末年,函谷关依旧是关山锁钥。 随着黄河泥沙堆积,函谷关以北的河岸不断抬高,破坏了函谷的地势 ,进攻方无需攻占关城,就能从北面河岸绕行。函谷关原先的险要地势在黄河的冲积下荡然无存。

黄河也对潼关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 “黄河不断下切,水势跟着下落,原麓河衅可以行人,东西大道也就随着逐渐由原上移下” ,潼关由原上移至原下(今陕西渭南潼关县港口镇)。

事实上,潼关看似牢不可破,实则存有软肋。禁谷和十二连城是潼关的辅助防御工事,与潼关守军相比,人数少,防守弱。进攻方以一部牵制潼关正面主力,用主力突袭禁谷,打破十二连城的防御,可以一举攻破潼关。

上图_ 黄巢起义示意图

唐末,黄巢攻取洛阳之后,兵锋直指潼关。当时 “关之左有谷,可通行人,平时捉税,禁人出入,谓之禁谷。及贼至,官军但守潼关,不防禁谷,以为谷既官禁,贼无得而逾也。” 义军抓住了唐军只守潼关不守禁谷的防守漏洞,前后夹击,夺取了潼关。此外,宋朝以后,北方经济中心南移至黄河中下游。关中平原不再是定都的首选。潼关道的重要性随之下滑,潼关的军事地位因此降低。

综上所述, 潼关是在函谷关的地利优势消失之后,利用山川优势,为控制交通要道采取的补救 措施。 而潼关的防御面比函谷关更大,防御层次也有主次之分,如此一来在战争中难免顾此失彼。而进攻方的武器装备与时俱进,战术灵活多变。此消彼长,潼关守军败多胜少也成为必然趋势。函谷关是秦国的命门,失去它将有亡国之忧。而它在战场上很难被攻克,因此,函谷关的险要程度比潼关更胜一筹。

参考资料:《函谷关铭序》《元和郡县志》《山海关志》《通典》《潼关卫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函谷关与潼关哪个重要

函谷关是战国时秦国所建,位于今河南灵宝东北。 当时,东方六国曾数次联合攻打秦国,秦军都凭藉险要的函谷关,成功抵御六国联军的进攻,使他们大败而回。 西汉初,刘邦就因为函谷关的险要,决定在关中的长安建都。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 它位于黄河与秦岭之间,道路狭窄,形势险要,于是在东汉以后,逐渐取代函谷关,成为关中的东大门。 自从三国时曹操与马超大战潼关之后,一直到隋、唐两朝,潼关都是重要的战略据点。 特别在唐代,首都长安的安危,往往与潼关息息相关。 潼关与函谷关之间,是一条狭小的通道,长140里,蜿蜒山间,深险如函,因此称为函谷。 函谷的东头,叫做函谷关,西头,便是潼关。 对于单纯防御来说,守住潼关或守住函谷关,效果相同,都能切断东面来敌进犯长安之通道。 潼关离长安较近,补给方便,容易防守,而防守函谷关,从长安方向的补给需要穿越函谷。 所以,东汉以后,潼关取代了函谷关。 那么战国时为什么函谷关更重要呢?这是因为战国时,关中的秦国是处在进攻地位的。 对于从关中向关东进攻这一目的来说,是必须控制函谷关的。 不然,如果关东势力控制了函谷关,则秦国的东进之路就会被封闭。 也就是说,函谷关利于进攻,同时也有等效的防守攻能;而潼关则有防守的便利。 作者:黄公子链接:来源:知乎

潼关险在何处?

汉代由于黄河紧贴塬壁,所以只能从塬顶通行,再经过禁沟北行至渭河边,才可以西进关中。 而唐代由于黄河河床下切,道路直接从黄河边上过去了。 上面说的,是潼关的主道路。 但我们也看到,若论形胜,潼关是不如函谷关的。 在函谷关在时,倘若一塞函谷,则东西交通顿时阻断,任你有千军万马,也不能越函谷一步。 然而潼关并不然,潼关并不能完全阻隔东西交通。 这主要是因为潼关两侧——尤其是西侧——是靠两道深沟作为屏障的。 深沟虽然阻断了东西交通,但却是南北交通的天然通道。 所以,对于潼关而言,倘若敌人不走黄巷坂杠正面,而是走入秦岭,然后从秦岭进入西侧的禁沟,再沿禁沟北上,就正好绕过了潼关,从而使得潼关失去作用。 所以,正如古人所言:“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 ”自有潼关以来,禁沟的防卫从来都是重中之重。 自唐代移动潼关关城,主道路改走黄河河畔后,朝廷就干脆下命令,不许人再从禁沟中行走了。 ——这也是禁沟之所以称为“禁沟”的原因。 禁沟内的防守体系,主要是“十二连城”,也就是在禁沟之中,每隔数里,则建一座关城,屯兵以守之。 整个禁沟之内,共有十二道关城,纵贯禁沟南北,称作“十二连城”。 这十二连城的守卫,和潼关东侧的金陡关(黄巷坂)以及潼关关城都是一样重要的。 尤其是唐代移动关城后,原来塬顶的这条路失去守卫,其防守也就只能放在禁沟之中了。 历史上,潼关之下发生的战争很多,但真正攻克潼关的却很少。 潼关有记载的第一战,就是曹操在这里大破马超,当时马超屯军潼关,曹操引兵来攻,皆大败。 最后曹操之取胜,是派偏师自黄河上游的蒲津渡过黄河,袭击潼关之后,马超方始大败。 后来黄巢攻克潼关,则是一方面和唐军在潼关正面相持,同时派遣偏师进入禁沟。 由于当时唐朝承平日久,而禁沟又被禁止通行,从无人迹,因此唐军居然忘记了对禁沟的守卫,以至于黄巢军从禁沟袭击潼关后方,因而大败。 自此而外,安禄山、李自成之入关中,都是因为哥舒翰、孙传庭在朝廷乱命之下,离开潼关率军野战,以至败亡。 倘若哥舒、孙二人能不受乱命,紧守关城,则安禄山、李自成不大可能西入关中。 总之,潼关之险,一在黄巷坂(金陡关),二在南塬,三在黄河,四在禁沟。

一条道上两座雄关,函谷关和潼关究竟哪个更险要?

函谷关更险要!

函谷关和潼关究竟哪个更险要?在随后的朝代中,潼关的地位也因几个防御敌人而改变。 隋朝中期,隋大业七年(611年),关城迁至杨家嘴南城北村,汉代在关城前,形成两座关城,形势更加险恶。 唐天旭二年(691年),潼关从台地北移到元溪,沿河开辟了一条公路,通关。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驻扎重兵并设置封锁。

1944年6月底,远在重庆的老江亲自下令当场枪决胡宗南领导的57军97师师长傅维凡少将。 请注意,这57军不是东北军的名称,而是新胡宗南集团的直接中央军。 当时担任第一阶段指挥官的刘昂普和傅伟凡也是第五阶段的“天子”。 老江为什么这么生气,想射杀黄浦生?因为傅维凡的第97师驻扎在河南灵宝线前的一个重要位置,即秦朝重要军事地点汉沽关附近。

据估计,由于最近大秦赋的流行,很多军迷都记得“汉沽关”的经过,所以要注意区别:汉沽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县,而潼关位于渭南市潼关县,在陕西省。 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和通道,从东到西大约8公里。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已经到达了“汉沽关”的旧址,即伏维凡放弃的灵宝门前阵地,但始终无法到达潼关,否则西安将得不到保护,川北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动摇。

“汉沽关”的确切位置是在河南省汉沽关市、灵宝市(县级)、三门峡市的王多村。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雄瓜要塞。 关隘西临高原,东临瑞亚诺河,南临秦皇山,北临黄河。 它通过豫西控制着从中原到陕西和甘肃的主要道路。 在警戒状态期间,它成为秦的一个重要“过境点”,现在被称为“古汉古道”。 因此,在《大秦赋》中,秦王郑和李嗣等人将其他六国称为“关东六国”,因为所有国家都在汉都关以东。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6379.html
原731部队成员清水英男揭露毁证细节 往监狱里搬炸药
Google Tensor G5据称将采用台积电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