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再发声!信息量超大

潘功胜

央行行长潘功胜又发声了 。金融领域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作出部署。

从哪些方面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货币政策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怎样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新华社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

从四方面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问:《决定》提出“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将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在这次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部署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将更加聚焦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执行机制、传导机制等,保持币值稳定,更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将逐步淡化对数量目标的关注,更加注重发挥利率等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作用,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健全政策沟通机制,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

二是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我们将完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和处置体系,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筑牢金融安全网。

三是健全金融市场和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建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

四是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金融新体制,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积极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与合作。

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强国建设。

金融体制

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

问:货币政策将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回升向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在2月、5月、7月先后三次实施了比较重大的货币政策调整,在货币政策的总量、结构、传导方面综合施策,有力支持经济回升向好。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2%,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高于名义GDP增速约4个百分点。新发放贷款利率平均为3.6%左右,处于历史低位。

我们将继续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支持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支持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将注重把握和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短期与长期的关系,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重要考量的同时,保持政策定力,不大放大收。二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关系,统筹兼顾支持实体经济增长与保持金融机构自身健康性的关系。三是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主要考虑国内经济金融形势需要进行调控,兼顾其他经济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外溢影响。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大调控力度,加快已出台金融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推动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稳中有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同时,研究储备增量政策举措,增强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支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好发力见效,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潘功胜再发声!信息量超大

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问:下一步在做好五篇大文章方面有何考虑?

答:做好五篇大文章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过去5年,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年均增速大幅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融资成本处于历史低位。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协同合作,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的力度、可持续性和专业化水平,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制定五篇大文章的总体方案,细化政策举措,强化正向激励,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

在五篇大文章中,科技金融居于首位。中国人民银行将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小科技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作用,会同相关部门培育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市场生态,完善创业投资“募资、投资、管理、退出”机制,引导金融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

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问:中国人民银行如何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

答: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中国人民银行将落实全会部署,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一是在宏观层面把握好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风险防范之间的动态平衡。

二是切实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加强监管协同,形成监管合力,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

三是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中小银行等重点领域风险。目前,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已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融资平台数量和存量债务水平不断下降,风险持续收敛,大部分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实现了接续、重组和置换,融资成本负担较之前显著下降。

在金融支持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中国人民银行不断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政策,从供需两端综合施策,多次调降按揭贷款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设立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收购存量商品房,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在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方面,当前高风险中小银行数量较峰值已压降近半,存款保险基金、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已有一定积累。

四是筑牢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加快金融稳定相关立法,强化风险处置资源保障,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

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

问:中国人民银行在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方面有何举措?

答: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大对外开放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和重要保障,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

中国人民银行将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取向,增强金融开放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持续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有序推进金融服务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开放。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持续优化投融资环境,便利更多投资者投资我国金融市场。

二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持以市场驱动和自主选择为基础,持续完善跨境人民币政策。

三是持续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海区域中心作用,增强亚太区域国家间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和协调。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功能,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四是打造更加友好包容的营商环境。统筹推进跨境人民币和外汇管理改革,提升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推动做好外籍来华人员支付服务。

五是统筹好金融开放和安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与合作,推进全球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协调。落实中美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共识,牵头做好中美、中欧金融工作组工作。

重磅!潘功胜发声!谋划新的增量政策

责编:李丹

校对:彭其华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超500家A股公司披露了!越来越多现金分红成亮点丨首次!华为旗舰Mate 60系列,官宣降价!丨重磅!潘功胜发声!谋划新的增量政策丨A股反弹!两市成交量近6000亿元丨两部门出手!对锑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丨大爆发!A股放量拉升,重要经济数据发布丨意外!巴菲特建仓,抄底这只“暴跌股”!盘后狂飙14%丨央行最新调整!释放何种信号?丨首例!国企转债违约丨突发!莫斯科交易所一度暂停交易


蚂蚁风波始末:说一点个人的推测

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12月18日,阿里巴巴在其官方微博发布“严正声明”,称外媒报道中央联合调查组进驻阿里巴巴一事纯属谣言,他们绝不放弃追究造谣者责任的权利。

然而,该辟谣消息很快就成为了2020年末的大型打脸现场。

12月27日,据浙江在线发布的公开消息:

同一天 (12月27日)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就金融管理部门约谈蚂蚁集团有关情况答记者问。

对于蚂蚁集团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位副行长的措辞还是比较严厉的,包括:

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法律意识淡漠,藐视监管合规要求,存在违规监管套利行为;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排斥同业经营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引发消费者投诉等。

在提出了五点整改要求后,潘功胜表示:

由此可见,措辞虽然严厉,指出的问题也直达要害,但监管部门并没有真的下狠手,而是要求以蚂蚁为代表的金融 科技 企业树立合规意识,在监管的要求下 健康 发展。

蚂蚁集团则于当日发布公告称:

至此,蚂蚁风波终于告一段落。

只是,对于这次风波的起因,外界依然存在巨大的争议。

有人认为,马云炮轰国家金融监管是不知天高地厚,才引来了 社会 主义铁锤的敲打,以示警告;也有人认为,以马云的段位,怎么可能犯下这样的错误,一定是早就知会过监管部门了,他是为了加速推动监管落地故意而为之。

孰是孰非,外界其实是无从证实的。

所以只能说一些个人的推测。

而我的看法是,马云是在做“ 最后一搏 ”,才引发了这次的风波。

而结果并不如他所愿,也为此付出了代价。

但对于国家和老百姓而言,这次风波的影响,在我看来是极为深远的,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下进行详细分析。

2020年10月24日,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了一段21分钟的演讲,引发了巨大争议。

在这段演讲开始之前,马云表示:“今天要不要来讲,坦白来说,我很纠结。”

言语之间略显小心和拘谨。

直到进入正题,马云开启了炮轰模式:

先是炮轰《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在全球范围内主要的银行资本和风险监管标准) 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认为中国不应该和这样的国际监管标准接轨。

接着话锋一转,马云又炮轰中国的金融系统,说中国金融基本上没有系统。

在马云看来,中国要担心的不是 系统性金融风险 ,而是 缺乏金融系统 的风险。

这番话的措辞其实是相当激烈的。

这已经不仅仅是在得罪金融圈了,而是 把我们国家这些年在建设金融系统上的努力全盘否定了。

而马云开出的药方,是银行业要摒弃“当铺思维”,通过创新来建设一套全新的金融体系。

至于金融创新过程中发生的风险怎么办?

马云表示,创新肯定要付出代价,不如由我们这一代人站出来承担这个代价。

以上是演讲的大致内容,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看一下完整的演讲视频。

总体上,马云的措辞都非常激烈,炮轰巴塞尔协议,炮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炮轰中国监管水平低下。

怼天怼地怼空气。

看到这段视频,我的第一反应是,“事出反常必有妖”。

马云一定是有什么利益诉求在背后,否则没必要用这么激烈的措辞去否定金融监管。

马云的这番讲话还引发了我的一个担忧:中国会不会步美国的后尘?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各行各业都诞生了垄断巨头,包括石油大王、钢铁大王、煤炭大王、糖业大王、屠宰业大王等等。

这些行业巨头诞生后,其实并没有哄抬物价,反而还压低了商品的成本 (比如洛克菲勒家族在垄断煤油市场后,还把成品油的零售价降低了80%) 。

但这些垄断巨头真正的危害在于,他们在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开始把“触角”蔓延到政治领域。

他们会通过游说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的方式,去推动国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好让自己的企业永远处于有利地位,实现长期的垄断 (这会极大地抬高新的从业者进入行业的门槛,从而影响 社会 的进步) 。

野心大的,还会试图去操控政治,甚至不惜和总统叫板。

像这样的行业巨头,还有另外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称呼—— 财阀 。

100多年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美国财阀的势力一度达到了顶峰,直到在老罗斯福、塔夫脱和威尔逊三位美国总统的努力之下,才把财阀的力量压制住。

(关于美国政治的一副讽刺漫画,讽刺当时美国国会议员一个个都成为了垄断资本家的话事人)

但直到今天,财阀依然是美国政治版图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他们往往会通过安排代理人的方式,来影响政治。

(美国的政府高官和企业高管身份常常可以“无缝衔接”,比如前司法部长巴尔过去曾是美国最大电信运营商的高级副总裁,再比如前国防部长马蒂斯在离任后去了通用动力公司担任董事会成员,这种企业高管和政府高官之间的身份切换,让巨头企业和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如果财阀的力量没有受到压制会怎么样?

看看我们隔壁的韩国就知道了。

韩国的财阀不仅绑架了国家的经济,在政治上也可以称得上是一手遮天。

这就导致任何一项可能会影响到财阀利益的改革,都难以实施。

即便文在寅贵为总统,在和财阀的博弈中,依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不排除下台后被送进监狱的可能 (韩国实行民主化改革后,历任总统下台后,或入狱,或自杀,或流亡,或遭暗杀,没有一个善终的,也被称为“青瓦台魔咒”) 。

(2017年3月,朴槿惠被弹劾下台时,我在一篇文章中整理过韩国历任总统的下场,当时李明博还没有出事,但我觉得很悬,果然,到了2017年年底,李明博因涉嫌私设秘密基金遭到调查,并于2020年10月底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

财阀一旦形成势力,轻则像美国那样游说政府,重则像韩国那样绑架政府。

银行家

无论轻重,最终损害的都是国家的发展和老百姓的长期利益 (韩国的财阀直接掌控了整个国家的高薪岗位) 。

所以 我个人对财阀阶层的兴起,是非常警惕的。

正是因为这份警惕,让我一度对马云的那场演讲相当在意。

当时我还在某个自媒体交流群里无不忧虑地说,有点“那种味道”了。

但当时信息量非常有限,这只是我出于警惕心理的一些敏感的猜测,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去支持这一观点。

也有不少人认为,以马云的段位,这番讲话,想必是提前“报备”过的,一切尽在马云的掌控,吃瓜群众不必在意。

但后续曝出的一系列信息,都让我对自己的观点越来越确信。

就在马云炮轰监管、炮轰中国金融没有系统之后,监管层很快就让他明白了什么叫做系统。

财政部副部长 邹加怡 和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尚福林 在外滩金融峰会上纷纷表态,直指打着“金融 科技 ”的旗号的种种乱象,并提出了要进行反垄断 (蚂蚁是最大的金融 科技 平台) 。

《金融时报》连发三文对马云的观点进行了反驳 (《金融时报》是央行主管的媒体) 。

11月2日,四部门 (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管理局) 对马云 (公告中对马云的称呼是“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 进行了联合约谈。

地铁站开始清理花呗的广告。

同一天晚上,新华社又在其官方公众号上转载了一篇文章《话不可随口,事不可随心,人不可随意》。

文章的配图是东山魁夷的一幅名画,画中一匹马在云上飘。

从各监管部门到官媒,以上一系列的动作,针对意味都非常明显。

但是,马云为什么要做那番火药味十足的演讲呢?

他的目的是什么?

起初我找不到合理的解释,直到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了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

至此,整个事件终于有一个逻辑合理的解释了。

我们来捋一下:

按照惯例,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在公开征求意见之前,都会先向受影响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内部的意见征集。

马云应该是早在几个月前就看到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 (网上有传言说,监管文件在7月份之前就发给各家了) ,而按照这份管监办法,蚂蚁的业务将受到极大的冲击。

根据蚂蚁的招股说明书,截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累计促成贷款2.15万亿。

在这2.15万亿贷款中, 属于蚂蚁的表内资金占比仅为2%,剩下98%的钱都是由合作的金融机构和ABS (资产证券化) 来提供。

也就是说,蚂蚁业务的高速发展其实是建立在50倍杠杆的基础上的。

而按照《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合规要求,网络小贷公司:

这两条规定就直接把网络小贷公司的杠杆率给限制住了。

而根据蚂蚁的招股说明书:

可以预见,“去杠杆”之后,未来蚂蚁想要继续发展网络小贷业务,必须大幅提高自有资金。

这会极大地影响蚂蚁的利润和扩张速度。

对于蚂蚁来说,《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空 (至少短期来说是这样的,长期来讲倒未必不是好事,因为严格的监管,也让后来者进入行业的门槛变得越来越高) 。

怎么办?

要不要搏一搏?

凭着自身巨大的影响力,赶在监管文件公开征求意见之前,通过在外滩金融峰会的公开喊话,来对监管施加压力,看看有没有可能改变监管规则。

我认为这是一种逻辑上合理的解释。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赌上公司重大利益的冒险行为 (再次强调,这个是我的个人推测) 。

然而之后发生的事,可能远远超出了“冒险家”的预期。

不仅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如期发布,相关人员遭到约谈,花呗广告遭到清理,甚至连蚂蚁的上市之路,都被按下了“暂停键”。

央行

11月3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蚂蚁集团的IPO被正式叫停。

与此同时,蚂蚁集团于港交所的上市计划也被同步暂停。

(一篇错别字连篇的公告)

阿里巴巴于当天发布公告,称将与蚂蚁集团一起,“积极的配合和拥抱监管”。

12月15日,蚂蚁集团董事长 井贤栋 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金融论坛上亮相,并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这场演讲中,井贤栋称:

完全是在紧跟监管的要求。

12月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列入明年的重点工作之一。

在这一个段落中,还特别提到了“ 金融创新必须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进行 ”。

12月24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调查组执法人员进驻阿里巴巴开展调查。

12月26日,四部门再次约谈蚂蚁,并提出了5点整改要求。

12月27日,蚂蚁公开回应,将积极对照监管要求进行落实。

至此,蚂蚁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场风波。

至于“冒险家”本人,自从10月24号的那番演讲后,学会了沉默是金。

对于马云的那番演讲,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认定,那是马云为了配合监管而做的故意安排。

他们认为马云在演讲之前必然知会过监管层。

但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把政治生态想象得过于简单了。

事实上,监管层内部在一些有争议的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是很常见的情况。

比如在要不要搞赤字货币化问题上,财政和央行内部就有不同的声音;

再比如在5G的投资力度上,工信部也曾公开反驳过前财长的质疑。

监管层内部会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马云即便提前向一部分人报备过,也不可能让所有人达成共识。

并且,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爆料,在蚂蚁上市被叫停之前,马云曾向监管部门抛出了橄榄枝以试图挽救,然而并没有成功。

此外,叫停蚂蚁IPO,据传是某位关键人物亲自下的命令。

当然,由于无法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认,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相关报道,本文不做进一步的引述。

总之, 我个人是强烈倾向于,那场演讲是马云的一次冒险行动,是想趁着监管文件公开征求意见前,试图通过公开喊话来做最后一搏,目的则是改变监管的决定。

在我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危险的。

这是一起商业巨头试图去干涉监管规则的标志性事件。

如果不对这种行为进行敲打,会有多少商业巨头跟进效仿?

如果这样的冒险行为成功了,到时候我们会不会步美国的后尘——商业巨头一个个都有样学样,然后纷纷化身为财阀,并形成一个阶层。

我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在我们国家。

好在监管层迅速采取了行为,把苗头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写这篇文章并不是要否定蚂蚁、阿里巴巴或者某些商业巨头。

我想表达的是, 让政治的归政治,让商业的归商业。

只要不越界,谁做首富,我都不会有任何意见。

但如果有人试图越过雷池,那我将行使自己表达的权利。

因为 一旦商业巨头染指了政治,形成了利益团体,那将严重损害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这是我所坚决反对的。

至于蚂蚁集团和某些“冒险家”,我的看法是 “改过自新还是好同志” 。

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这些年为中国 社会 的发展和进步也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

今天我们能在支付宝上查 健康 码、交水电费、买地铁票、处理违章、查询不动产登记情况等等,老百姓确确实实地是享受到了企业发展所带来的便利。

在普及网购、推动移动支付、构建数字化生活方式、为小微企业发放普惠金融贷款上,阿里和蚂蚁都是极为关键的核心推动者之一。

这些年蚂蚁集团甚至还遵循“一带一路”倡议,提前在海外做了布局。

这也是在支撑中国的金融系统,不断地去提升海外影响力。

我们不能因为这次风波而否定蚂蚁和阿里所做出的贡献。

这些贡献的背后,自然也离不开马云的功劳。

只是,我反对企业家去挑战监管规则,我相信企业的发展也必须建立在服从监管这个前提之下。

前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 曾经认为,金融监管跟不上创新的步伐,还不如不管,结果美国2007年就闹出了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这次危机并非不可预见和不可避免。

事实上,在危机爆发之前,美国的那些银行家们早就发现了其中的风险,但无视风险可以让那些金融从业者获得更高的收益。

到了这个地步,职业道德也好,自律也好,在现实利益面前都变得不堪一击。

美国的那些金融从业者们纷纷向一些低收入和不良信用者发放购房贷款,并且将他们的房贷资产进行切割和层层包装,然后转卖出去。

次贷危机的泡沫,就是在逐利的狂热氛围下,越吹越大。

直到泡沫破灭的那一刻,金融从业者们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一地鸡毛则留给了 社会 和政府。

这就是缺乏监管的代价。

而另一起缺乏监管的案例,就在前不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那就是蛋壳暴雷事件。

货币政策

一起又一起血淋淋的案例告诉我们,金融创新必须要接受监管。

金融监管必须要具有权威性。

好在这次的蚂蚁风波,政府处理得非常果断。

不仅树立了监管的权威性,还让蚂蚁的遭遇变成了一面镜子。

它在告诉一些蠢蠢欲动的人,企业就做好企业该做的事,不要试图去挑战监管,更不要试图去操控规则。

中国是 社会 主义国家,不会允许财阀阶层的诞生。

谁要是敢越界一步,等待他们的将会是 社会 主义的铁拳!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 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 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7042.html
中年危机 陷入 市值缩水超350亿!桃李面包
容量更小 首发时不再默认下载 黑色行动6 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