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用心用情”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提升百姓获得感)
央视网消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怎么让生活在老旧小区里的居民也能享有打球下棋、看书健身的公共空间?看似简单的诉求却往往因为牵扯部门多而难以解决。浙江省宁波市以百姓期盼为改革发力点,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改革,有效破解社区治理难题,提升百姓获得感。
在宁波市老城区的水仓小区,这个“百姓健身房”每天都有好多居民来运动。
这个由闲置车棚改建的健身场所正是当地整合政府职能等改革实践带来的成果。水仓小区位于宁波市中心,是寸土寸金的商业区,曾经像这样的老旧小区,除了没有像样的健身区域,居民期盼的老年食堂、托幼中心等要配备起来都很难。
百姓有所呼,政府如何应?工作人员在调研中发现,要想配套群众公共服务设施,就先要找到合适的空间。可是,有的小区旁边是单位,有的是写字楼、商铺,都分属不同部门负责。
再复杂、再困难也要推进,百姓期盼的就是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于是,一个由市文明办牵头、整合打包几十家政府单位职能的运转机制应运而生。街道、社区等负责挖掘空间资源,审批部门负责政策指导,文明办负责梳理问题清单,督促解决进度,直到问题解决。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文明办主任徐科静介绍:“像水仓小区的这个健身房改建项目涉及到区委社工部、区文广局、住建局、消防和属地街道等多个部门及单位。文明办牵头之后,建立起了‘制单、点单、接单’三层工作机制,做到事前统筹、事中协调监督,直到最后项目按照计划落地完成。”
就这样,通过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改革,很多小区里闲置多年的仓库,小区边的商铺、写字楼里的空间被挖掘出来,变成了一个个共享健身房、共享礼堂、共享书吧、共享花园.……在宁波市,已经有近700个小区得到了改造提升,惠及居民约100万人。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居民吕家朗在接受采访时称:“这几年变化特别大,你看现在社区的改造、家门口的服务各方面都在提升,现在深化改革就是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把这些作为政策体现在民众当中来,改革对老百姓来说都是我们满满的幸福感。”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宁波市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全会精神,谋划进一步深化改革、为民服务的新举措,把触角深入到辖区内规模更小、更分散的居民小区。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石碶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陈大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所以他们也在思考,把改革进一步做深做实,让政策红利更好地惠及百姓。
十三五规划究竟是让老百姓干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续奋斗,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 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投资效率和企业效率明显上升,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 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就业比较充分,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 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 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 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 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完善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 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一)培育发展新动力。 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着力扩大居民消费,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以扩大服务消费为重点带动消费结构升级。 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 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投资。 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 实施优进优出战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营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优势,提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拓展发展新空间。 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 拓展区域发展空间。 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 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 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推进重点地区一体发展,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开辟农村广阔发展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推广新型孵化模式,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 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 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加快完善水利、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通用航空、管道、邮政等基础设施网络。 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 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建设,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 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 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完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 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集中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核心技术。 瞄准瓶颈制约问题,制定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实施范围,推动设备更新和新技术应用。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引导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加强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科技创新融资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构建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力度。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14.33, 0.18, 1.27%)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信息化。 健全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种业,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 改革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 (五)构建产业新体系。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二五》。 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 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 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化解产能过剩,加大政策引导力度,完善企业退出机制。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更好发挥国家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 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74.300, -0.72, -0.96%)、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 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大力发展旅游业。 (六)构建发展新体制。 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健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机制,推进国有资本布局战略性调整,引导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更好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增强盈利能力。 限制政府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干预,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完善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 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税收制度。 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 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 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 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着力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金融服务。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开发符合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推进高收益债券及股债相结合的融资方式。 推进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提高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 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统筹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标准的监管规则,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 完善国有金融资本和外汇储备管理制度,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 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按照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完善宏观调控,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 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和总供求格局实施宏观调控,稳定政策基调,增强可预期性和透明度,创新调控思路和政策工具,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准确性。 完善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产业政策、区域政策、投资政策、消费政策、价格政策协调配合的政策体系,增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性。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经济运行信息及时性和准确性。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放开电力、石油、天然气、交通运输、电信等领域竞争性环节价格。 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三篇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1)X年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的启动之年。 我们将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努力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城市。 ——整体谋划,以系统思维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怎么推”,坚持从新起点、宽领域、多层次、高标准来谋篇布局。 研究出台了《x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实施方案》《平安x建设发展规划纲要(X-X)》,构建市级统筹协调、县级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强基固本、村(社区)落细落小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围绕《实施方案》确定的X项基本任务,逐项分解细化为可量化、可跟踪、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每年进行检查考核,促进形成创先争优的局面。 ——惩防结合,以安全稳定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治什么”,坚持一手抓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治安突出问题的解决,一手抓公共安全防控短板的补强。 一是构筑总体安全防线。 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运用,防微杜渐重大风险。 二是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强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行业治理,重点推进十大行业领域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的违法犯罪。 三是建立动态防控体系。 深入推进警种融合和网格警务融合,落实综治责任单位挂点帮创工作,健全交通、消防、特殊人群等领域安全防范管理机制,织密防控网络。 ——党建引领,以坚强组织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谁来推”,坚持把党建引领贯穿始终,凝聚市域社会治理合力。 一是强化党委领导。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社会治理体制,成立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平安建设领导责任制,发挥市、县区党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作用。 二是探索党建融合。 纳入“X、X”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内容,探索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的途径载体。 三是推动党员下沉。 深化属地管理,试点开展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积极推行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目录。 ——做实做细,以固本强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围绕市域社会治理“强什么”,坚持以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为载体,推进要素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不断强化基层治理能力。 一是汇聚治理要素到中心。 充分发挥基层综治中心组团式管理服务作用,实现民安民生事件“综治中心分派吹哨、相关部门依责销号”的工作格局。 二是整合治理力量到网格。 对网格过筛梳理、整合优化,细化服务事项准入清单,对网格内事项定人、定岗、定责,规范案事件采集办理流程。 三是倾斜治理资源到基层。 发挥乡镇(街道)政法委员作用,推进人民法庭“全面双达标”工作,深入开展“枫桥式”派出所、司法所创建,推行落实一村(社区)一警(辅警),提高响应群众诉求和为民服务能力。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2)当前,在大数据、信息化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新时代条件下,国家治理要跟上科技发展的脚步,自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现代化水平,新时代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推进要求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市域范围内为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战之间承上启下的枢纽,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不过,作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新阶段,一些地方客观上在市域社会治理问题上面临着一些认识不清、认识不足的问题,工作实践仍然有待探索,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思想内涵、运行机制、框架结构、工作范式也亟待研究与学习。 福建省厦门市在理解与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上更具超前意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同时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借鉴作用的做法,在工作过程中产生和遇到的问题,也同样值得顶层设计、理论构建和其他各地市域的注意。 研究发现,大数据与信息化在厦门市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不但拓展了治理资源,也通过大数据技术所代表的方兴未艾的深层社会变革,触及到了一些更为深刻与微妙的权力结构与文化根基问题,加深了我们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念中创新驱动力、“智慧城市”、“智慧社会”、“智能社会”建设等要求的思考与理解,增强了我们对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创新社会治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中新的重要手段。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构造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内的具体实施和浓缩反映,是依托具体的城市区域而发生的治理活动的统称。 从世界范围来看,不同城市在历史传统、文化习俗、政治体制与社会经济发育程度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呈现多种多样的城市治理形式。 可以说,没有固定的、统一的城市治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区域,甚至同一国家的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都会呈现各自的特点。 综合来看,市域治理需要一个依托城市区域作为群众公共活动的地理空间载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基于特定的制度安排,针对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等,通过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合作、协商,实现在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相调和的动态过程。 具体到我国,市域治理应该是在党委的主导下、政府部门、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城市市民等主体依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则共同参与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过程。 因此,市域社会治理是我国已有的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自然延伸、具体实施与因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思想新理念,并且在多个场合强调要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对社会治理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概念由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于今年6月4日在延安干部学院全国新任地市级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提出。 7月17日,陈一新在《人民日报》刊登《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一文。 文章指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分为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其中理念现代化以目标导向、政治导向、为民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等“五个导向”的树立为主线,体系现代化以市域社会治理的政治体系、自治体系、法治体系、德治体系等“四大体系”的优化为核心,能力现代化则以统筹谋划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政法改革能力、创新驱动能力、破解难题能力、依法打击能力、舆论导控能力等“七大能力”的提高为重点。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厦门模式”实践近年来,厦门为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思想和福建省有关精神和部署,利用大数据技术打造城市社会治理信息平台,推进辖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解决社会治理的突出问题,探索智慧城市社会治理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技术体系、大数据应用等,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实践。 第一,政治导向与治理体系在厦门市域社会治理中相结合。 厦门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参与,互动共治,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方法、制度机制,推进居民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真正发挥居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此外,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大力开展“支部基本建设年”活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共组织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2.56万场次、民主评议党员20多万人。 稳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持续推动“党建富民强村”工程,探索实施“人才兴村”计划,持续深化驻村蹲点,专项开展整治“村霸”工作。 全面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出台“1+7”城市基层党建系列文件,构建基层党组织引领小区业委会、业主监督委员会和物业服务机构等多方参与治理体系,着力破解治理难题。 成立全国首家城市党建学院,打造107个实训基地。 城市基层党建经验做法得到中组部认可并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会议上书面交流。 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全市各级党委积极创新社区党建和基层治理整合机制,健全社区党组织核心主导机制,推行街道和社区“大党委制”,建立社区党组织与多元主体协商共谋、群团组织与党政部门参与社区治理、在职党员进社区、社区党代表工作室,以及社区党组织与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负责人交叉任职等机制,建立以党组织书记为核心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使党的领导扎根社区,党的先锋作用发挥在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 第二,自治、法治与德治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自治的基础性作用。 推行以社区为基本治理单元的基层治理模式,逐步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区自治体系。 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生活、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推广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软法治理”经验,既发挥硬法的基础性、框架性调整功能,也发挥软法的延伸性、辅助性规范作用。 二是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性作用,包括创新立法机制,营造特区良好法治环境;严格依法行政,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深化司法改革,认真抓好员额制改革,突出健全完善司法责任制;坚持普治并举,将法治宣传与依法治理同步部署、同步推动、同步落实,不断提升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奠定了良好社会基础。 三是充分发挥德治的引领性作用。 积极构建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大力选树道德模范等。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破解难题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 一是抓实“五安”系列平安工程。 从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吃、住、行、就业等方面安全问题着手,组织开展“家安、路安、食安、业安、心安”等平安系列工程创建活动。 二是着力排查化解涉众型金融风险,建立“线上+线下”风险监测预警机制。 三是坚持源头治理。 深入化解“城市病”难题。 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交通拥堵问题。 四是坚持“减存控增”,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五是切实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破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难题,使厦门日益成为外来人口欢迎城市。 六是做好涉台人员服务管理。 推动台胞台企享有同等待遇,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 第四,加强创新驱动与智慧治理,运用大数据手段打通市域社会治理各条战线。 厦门市已建成多个大数据基础性平台,其中包括政务信息共享协同平台,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平台,城市公共安全平台,信用厦门平台,厦门百姓APP等。 2012年开始,厦门市构建了政务资源共享协作平台,以及六个区级共享协作平台,建立了跨部门和跨层次的信息共享、数据同步、业务协作渠道,使各单位的数据资源为城市的统一平台提供服务。 近年来,围绕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开展了网格化平台、“i厦门”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等一系列跨部门协作整合应用。 在党建管理上,厦门市全面使用“厦门党建e家”信息平台,全市1.4万个基层党组织、21万多名党员全部纳入平台管理,率先在副省级城市层面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化。 在综治与政法工作中,厦门市政法委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牵头建设了综合性的政法综治共享平台,构建了统一基础数据库支撑、统一流转处置(协同平台)、多个专业领域分中心(政法综治中心、公共安全中心、信用中心)协同运作的社会治理信息化体系,最大限度融合上述平台的建设成果,实现公共安全部门协同治理,打通了部门信息化联动渠道及配套机制。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的相关实施方案(3)为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全面强化社区党委的领导力和组织力,构建党委统筹、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我街道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重要部署,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强化社区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明确社区“六定”(定位、定责、定员、定岗、定费、定薪),构建完善“一核五化”治理模式,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力量下沉、夯实基层基础,最大限度发挥社区党组织的组织优势、组织功能、组织力量,把社区党委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为建设“西部中心、智造重镇、魅力蚝乡”提供坚强保障。 二、工作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 充分发挥社区党委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建设贯穿社区治理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以深化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水平提升,以基层治理成效检验基层党建成果,始终确保社区治理的正确方向。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服务群众。 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坐标,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联系服务群众的方式方法,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坚持大开放大融合,统筹推进。 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化党建平台和组织网络,注重系统谋划、统筹协调,强化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推进全街道范围内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共谋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育先进文化、共助人才成长、共同服务群众、共建共享家园。 (四)坚持创新发展,破解难题。 围绕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顺应社区治理发展趋势和政府职能转变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在体制机制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上下功夫,巩固和深化社区党建标准化建设成果,切实解决社区治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五)坚持重心下移,做实基层。 进一步发挥街道、社区在基层党建与社区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明确职能定位、理顺条块关系、优化组织架构、加强综合保障,使基层有资源有条件有能力更好地服务群众,落实党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工作措施(一)强化社区党委领导核心1.明确社区党委领导核心地位。 严格落实市委关于推进城市基层党建“标准+”系列文件精神,明确社区党委领导核心地位,打造“一核多元”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夯实基层党建基础。 社区党委是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的基层委员会,是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负责领导本社区的工作和基层社会治理,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 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列为社区党委会议的重要议题,将十九大精神列为“三会一课”的必学内容和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课。 充分发挥新时代讲习所(社区党校)作用,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讲思想习理论、讲党史习初心、讲宪法习法治、讲民生习服务、讲政策习发展、讲传承习文化等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讲习活动,推进十九大精神在XXX落地生根。 2.健全社区党委运行机制。 研究保障社区党委充分行使社区人事安排权、重要事项决定权、领导保障权和管理监督权的具体措施,落实《中共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党委“四项权力”实施细则》,健全社区“四议两公开”重大事项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党委在社区各项事务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社区党委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 落实兼职副书记参与社区党委分工,股份公司董事长负责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股份合作公司自有物业等管理工作。 根据区的统一安排,分批从区、街道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担任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副书记)。 3.强化对集体经济的领导监督。 以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换届为契机,加强股份合作公司党的建设。 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中的作用,推动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换届工作顺利完成;社区党委领导、支持和监督公司的发展,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任免须经社区党委研究同意,公司重大事项提交股东大会决策前须经社区党委研究审议;支持社区党委书记兼任社区股份合作公司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董事长候选人建议为中共党员。 明确社区党委对社区集体经济监督事项。 进一步规范社区党委对集体经济的监督范围、程序方法和纪律要求,确保社区党委对股份合作公司的领导、支持和监督。 严肃社区党委对社区集体经济的监督责任。 对股份合作公司未按要求报社区党委审核把关、或社区党委履行职责不到位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因街道各职能部门把关不严,造成社区党委不能有效行使“四项权力”的,追究职能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4.实行社区财务管理党委书记负责制。 发挥社区党委主动性,增强社区党委对经费的使用权。 凡是上级下拨到社区的各类服务群众经费,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实施,统筹使用。 社区财务管理实行党委书记负责制,社区党委书记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应依法接受审计监督。 (二)机构人员“标准化”5.落实社区工作清单。 严格落实社区党委、工作站、居委会工作事项清单,凡未列入清单的事项,需区级及以上党委政府有明确规定的方可下放至社区,并实行“费随事转”。 进一步清理、归并对社区的各类考核、评比、检查,制定目录严格管理,为社区“减负”。 各相关科办对照社区工作清单,梳理、制定工作流程,并开展业务培训会。 6.合理设置社区工作架构。 按照统筹、管理、服务、联动四大职能,将社区工作架构设置为“一办两平台”。 一是综合办,负责社区内部运作和监督工作;二是党群联系服务平台,负责区域化党建、群众联系服务、综合窗口管理等工作,推动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三是综治平台(综治中心),负责智慧管控、应急值守、平安法治、安全生产、综合巡查整治等工作,维护社区平安秩序。 按照区指导要求,修订社区党委(工作站)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办法,指导社区科学设置功能组别。 7.完善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待遇体系。 落实《宝安区社区专职工作者管理办法》,做好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设置,分为负责人、主办、辅助三类,建立分类分档岗位管理体系。 按区统一部署,做好人员过渡和聘用工作。 落实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在市区指导下,逐步完善街道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福利方案,建立健全动态增长机制。 坚持“能者多得、奖勤罚懒”原则,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绩效考核办法,鼓励减员增效,切实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效率和能力。 8.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培训。 制定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计划,分岗位、分批次开展人员培训。 抓好新入职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开展政治理论、依法行政、行为规范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依托“头雁论坛”、“蚝乡讲堂”、“展翅行动”等品牌培训项目,全面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培训,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履行职责、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9.推动“1+1+6”队伍力量下沉。 综合巡查、社区综合整治、安监3支队伍由街道具体调配下沉,与社区工作人员“搭班干活、捆绑作业”。 社区治安消防队伍由区公安分局统筹下沉社区,负责社区内出租屋、“三小”场所消防安全隐患整治、小型消防站值守、扑灭初期火灾和公共区域内的治安巡逻防范工作。 环水、交通、交警、市场监管等4支区专业队伍由区主管部门统筹调配下沉,安排人员对接一个或多个社区,并在相关社区挂牌公示、接受监督,除承担本部门工作职责外,还要响应社区诉求,结合职能会同社区开展联合整治。 10.理顺下沉人员管理体制。 下沉人员日常管理由主管单位和社区共同负责,其行政、人事、工资关系保持不变,组织关系原则上转到社区党委。 其中,社区综合整治、治安消防队伍日常管理以社区党委为主,综合巡查、安监队伍日常管理以街道为主,环水、交通、交警、市场监管队伍日常管理以区主管部门为主。 11.完善下沉人员考核激励机制。 赋予社区党委一定的考核权限,下沉人员年度考核由各主管部门、社区党委共同行使。 其中,社区综合整治、治安消防队伍,社区党委考核比重不低于70%;综合巡查、安监、环水、交通、交警、市场监管队伍,社区党委考核比重不低于50%。 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先、选拔使用、发放绩效和奖励工资的重要依据。 考核结果公示前应报区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12.提升下沉人员工作效能。 各科办要加大对下沉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力度,实行持证上岗,有条件的可按照相关规定授予执法资格,定期对人员到岗到位、专业能力、工作落实等情况进行跟踪考核,确保队伍专业素质。 对不服从管理、不配合工作、工作不到位、专业水平不足或连续年度考核排名靠后的,社区党委可对下沉人员实行“一票否决”,要求主管部门调整下沉人员。 下沉人员因工作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其主管部门应承担连带责任。 街道相关科办应结合工作实际和社区情况,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下沉人数、时间路径、工作职责、管理分工、绩效分配、监督考核、一票否决等事项,上报街道党工委,再按要求上报区网格化管理工程领导小组审批,同时送区纪委(监察局)、区委组织部、区人力资源局备案。 (三)网格治理“精细化”13.优化网格划分。 按照“规模适度、动态调整”的原则,按区网格办的要求,适时调整基础网格,以适应工作需要。 以社区为单位划定警格、安格、交格、环水格、市监格、洁格等专业网格,并根据网格调整情况对人员配置、系统设置等同步调整。 根据区公安分局优化布点的要求,做到“一社区至少一个警务室”。 鼓励各社区在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建立分片包干责任制。 14.优化巡、拨、办、督机制。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对综合巡查事项、定点巡查事项进行优化。 根据实有事件的发生规律和季节变化,对巡查频次进行优化。 按照“谁上报、谁核查”对系统推送已整治的事件进行核查,对于网格员核查不通过的事件退回整治,核查超过三次仍达不到结案标准的,纳入整治单位绩效考核,限期督办。 15.推行微小事件简易程序。 根据区网格办制定的《网格员督办微小事件清单》,由网格员对微小事件当场办理或督促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整改,对拒不整改的由综合整治队强力整治。 对于危险程度高、事态紧急的事件网格员以快采快报形式报告相关部门处置。 加强巡查和整治队伍的配合,巡查中队向整治中队派驻联络员提高采办信息流转效率,定期采取针对性的联合整治行动,集中解决一批突出问题。 16.建设社区综治平台。 根据上级要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设置群众接待、矛盾纠纷调处、心理咨询等功能区域,场所建设面积控制在300—500平方米。 建设社区微型管控平台。 将社区综治中心、应急值班室、视频研判室、微型消防站调度室、巡查整治事件处理室等进行功能整合,高标准建设社区微型管控指挥中心,安排人员24小时值班值守。 深化推进“一社区一法律顾问”、“一社区一心理咨询师”、“一社区一名以上禁毒社工”,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强化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处力度。 17.建设实有人口动态管控系统。 根据区统一要求,将社区内实有事件、实有人口等网格基础信息进行集成、分析,加强与党建、公安、教育、民政、人社、消防等部门的业务信息融合,充分挖掘数据间的关联性及规律性,分别以区、街道、社区为单位直观呈现,促进网格基础信息在推进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经济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