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真的没人想生孩子 如果父亲们不理解这件事情

刷短视频的时候,我们总会看到很多稀奇古怪的亲爹带娃段子,比如《盘点那些坑娃的爸爸》、《爸爸带娃爆笑场面》、《亲爹带娃沙雕图鉴》……评论区会出现一些半开玩笑、半是无奈的话,像是“爸爸带娃,活着就好”,“爸爸带娃,主打潦草”,“父爱如山崩地裂,没危险时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之类。

国外也经常有这种“妈妈带娃vs 爸爸带娃”的对比图 | babycouture.in

玩笑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想法: “在家庭中,母亲是最佳的照顾者,而父亲只是一位次级照顾者。”

看似是对女性的肯定和赞扬,实则变相剥夺了父亲参与家庭育儿的机会,这对孩子、对伴侣,乃至对父亲本人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父亲,不该成为生疏感的代名词

父亲在家庭中只是次级照顾者,一个很明显的后果是 父亲缺席(Father absence) ,尤其是 心理缺席 ,也就是父亲因为个人特质或其他原因未能履行父职,子女主观感到双方关系疏离, 父亲在子女心中的位置逐渐淡化或消失 ,父亲健在却宛如不在的情况。

父亲缺席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后果,包括让孩子不易与母亲分化、对人难以信任、自尊降低且害怕被抛弃、害怕独处等等[1]。

《红楼梦》中的贾政就是典型的缺席父亲,从三十七回到七十一回都不在荣国府,在家主要做的事也是批评、责罚贾宝玉 | 《红楼梦》剧照

当父亲自认只是次级照顾者,他们对 育儿也会更容易懈怠而准备不足 。伴侣往往期望他们做更多的事情,但很多新手父亲没有也不愿做好准备,家庭矛盾就此埋下。有研究表明,婚姻满意度和亲密感在孩子出生后往往会降低,新生儿父母的婚姻满意度是最低的,这与丈夫的低同理心以及对婴儿需求不敏感有关[2]。而丈夫的这些松懈懒惰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正是“次级照顾者”的身份所带来的。

当育儿的重担压过来,伴侣却不管不顾,一方的“保姆感”真的会非常非常强,另一方也很容易只把自己当成赚钱养家的“工具”,结局是双输。

男女养育责任的不同,还会带来巨大的性别鸿沟。例如法律规定的男性育儿假/陪产假不仅时间更短,且许多男性由于种种原因根本没有休过,这不仅剥离了男性参与家庭的权利,还反过来进一步强化了男女在育儿上的性别差异。

相应的,父亲参与家庭教养的好处非常多,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一份关于共同养育的综述就表明,父亲参与育儿能够 减少孩子的行为或情绪问题,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有益于其学业成绩,还能够有效 减轻母亲的压力 ,提高关系满意度并降低婚姻破裂的可能性[3]。

已经有相当多的人意识到父亲参与育儿的重要性,并开始呼吁父亲回归家庭。但这些呼吁经常陷入另一种误区,即: 过分拔高父亲的作用,过分强调父亲角色的独特性 ,并陷入传统性别角色的窠臼。例如:

❝ ‘父教’能赋予孩子自理能力、自信心理、坚理品质、骁勇精神,赋予孩子坚韧、果断、自信、豪爽、独立等性格特征,使孩子远离自私自利、柔弱脆弱自暴自弃、沉默寡言、羞怯自卑、感情冷漠、害怕失败等消极个性品质,从此健康成长。❞

——《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每天和父亲相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往往智商更高,男孩看上去更坚毅,女孩成人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由于父亲具有母亲少有的特质,比如果断、坚毅、动手能力强等,孩子可以从父亲这里获得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

——《父教不该形同虚设》

这些话很容易让人觉得,父亲这一角色相较于母亲是更特殊的,父亲对于“孩子成人”这件事的重要性会高于母亲——事情真是如此吗?

父亲重要,但并非因为他是“父亲”

如前所述,相当多研究发现当父亲参与到育儿中时,孩子的表现能够明显更好。过去的研究者往往将相关的效应归因于父亲这一男性角色的加入, 强调相比于女性育儿,男性育儿能带来独特的影响

但是,这些研究的思路通常是比较双亲共同抚养的孩子与单亲(基本是母亲)抚养的孩子的养育情况,而 这很有可能将养育者的数量和养育者的性别带来的影响混为一谈

所以,新近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另一种解释思路: 性别身份在这里并不是关键,关键的其实是养育者的数量 。换句话说,关键不是多了一个“男”人,而是多了一个人, 两个人就是比一个人好

为了证明这点,研究者开始以同性恋家庭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女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和异性恋家庭的孩子,其相似之处远多于差异。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父亲”, 只要有两名共同参与养育的家长 ,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可能性就会高很多[4]。

两个人带孩子,总比一个人好|图虫创意

另一个支持证据是,康奈尔大学的一项报告总结了79项关于同性恋家长养育孩子的研究, 其中有75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同性恋家长孩子的表现不比其他孩子差 ,仅有4项研究出现负面效应[6]。

男性和女性在育儿技能上的差异,也完全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孩子刚出生时 ,父亲和母亲在养育技能或养育相关的自我效能感上 不存在可以观察到的差异 ,双方对孩子需求的理解/响应能力在几年后才出现差异,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 父亲由于需要工作,在育儿上花费的时间显著少于母亲 。换句话说,不是父亲“先天不足”,而是母亲“熟能生巧” 。只要给父亲足够的育儿时间和经历,就会“你上你也行”。

母亲并没有什么带孩子的天赋,只是熟能生巧而已|图虫创意

从生理角度来看,和女性一样,男性的身体也会为“育儿”做好准备,出现身体激素水平的变化 。发表于PNAS的纵向研究发现,相比于非父亲的男性,身为父亲的男性其睾酮随着年龄的下降速率会显著更高,并且照顾孩子上花费最多时间的男性,其睾酮水平也是最低的[7]。

睾酮水平下降,不仅意味着父亲们变得对孩子的哭声更加敏感、更加富有同理心,还意味着催产素和多巴胺的积极作用更容易被激发,男性更容易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收获温暖、幸福等舒适的感觉[8]。

好的养育,不分男女。及时响应孩子的需求,是父母都应当做到的。正如剑桥大学教授迈克尔·兰姆(Michael Lamb)所言:“ 无论是母亲还是父亲,建立亲子关系的因素都是相同的。归根到底,就是家长的爱和关怀,是否能发现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并给孩子提供所需的慰藉和支持。 ”[9]

那么,有多少父亲能做到这一点呢?

好消息是,父亲们有所改变,坏消息是,改变不大

相比以前,很多男性已经或多或少地做出了改变,愿意投入家庭育儿。

一项2023年发表的对我国778名产后一年内妇女的调查显示, 认为配偶很少或偶尔参与育儿的人不超过五分之一 。有超过四成的父亲会经常在夜间照顾孩子,六成的父亲会经常给孩子喂奶或是换尿布,在孩子生病时超过八成的父亲会经常照顾孩子[10]。

参与照顾孩子的父亲变多了|图虫创意

但是, 男性照顾行为的增加,不代表男性照顾主体的增加 ,大多数男性的心态依然是“帮忙照顾”,顶多是“再多帮忙一点”,而不是“我是照顾的顶梁柱”“我来承担养育的责任”。

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采集的数据显示,2020年 我国儿童的主要照料人中,母亲占比高达52.7%,父亲占比仅为6.2% ,并且父亲往往更少地承担接送儿童上下学、辅导儿童作业等照顾任务[11]。

不仅是行动层面父亲们的改变力度不足, 舆论层面“男性希望投入育儿”的声音也惊人地小 ,这与其他性别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大部分竞技体育项目中女性的成绩显著低于男性,女性被贴上了“力量/速度/耐力不如男性”的标签,她们 一直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摆脱这种标签 ,即使这会面临着社会上部分男性的怀疑乃至嘲讽。

男性力量强于女性,所以张伟丽肯定打不过我 | 抖音@Levis晨

另一方面, 面对育儿场所的男性远少于女性的现实,全体男性却仿若视而不见,从不想在这方面争个高下 ,摆脱自己“耐心/细心/共情力不如女性”的印象。

为什么女性想证明“男性能做到的,女性也能做到”,男性却不想证明“女性能做到的育儿,男性也能做到”?“有能力打败另一个人”,对男性来说是一种值得强调、维护的特质,但“有能力将一个柔弱的幼小生命抚养长大”,难道不值得同样引以为豪吗?

很多人对此会提出性别本质主义的辩解,即在一些方面,男性就是天生比女性强,另一些方面,又是女性天生比男性强,所以 不争才是正确的,争这么多没必要

在育儿领域,性别本质主义者经常持如下观点:婴幼儿阶段孩子无法说话,照顾者得密切关注并分辨孩子的需求,提供持续的关心和爱护,这需要 耐心、共情、温柔 等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质;而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就需要家长作为一名导师,高瞻远瞩,给予孩子人生方向上的建议,此时才轮到 严厉、理性、有领导力 的男性登场。

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平时都说女性情绪化、神经质,歇斯底里(hysteria)的词源甚至还是希腊语的子宫(hystera),等到分配养孩子任务的时候,社会却会选择性忽视这些,反而 用女性更有耐心、温柔、细心,天然地更适合带孩子的理由,卸去了男性参与孩童养育的担子?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某个生理性别确实会在某些领域存在先天优势,但 这些领域实际存在的数量远比当今社会想象的要少 ,并且更重要的是, 育儿绝不是其中之一

之所以人们会存在这些观念,本质上还是与社会建构的性别分工有关。

而当代女性既要工作,又要育儿,男性却只要承担工作的性别分工,其实在百年前就已埋下了种子。

逃避育儿是男性的错吗?是也不是

王向贤对1929-1933年间劳动法规的研究发现,那时的中国社会就已经 通过法律增强了男性赚钱抚养子女的社会现实 [12]。

由于当时中国尚处工业化初期,“强国强种”是首要任务,一方面女性生产力需要得到解放,促使女性参与到社会的工业劳动中来;另一方面生育这一再生产活动,又是延续人口的根本。先天的生物特性使女性承担“生”的责任,传统惯性又使女性承担起后续的“育”的责任。

整合女性生产与再生产的任务,是当时的政策制定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种种原因限制下,当时的劳动法为母职的两项任务划分了优先顺序: 无酬照顾为主,赚钱抚养为辅

当时的妇女劳动保护法规,更多的是 保护女性的生育职责,使生育不被有酬工作所损害;而非保护女性的平等工作权利,使工作不被生育责任所妨碍

而男性,则获得了为国家提供劳动力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权利,进而形成了 “以赚钱为主、豁免了照顾子女职责”的父职标准

整个社会将气力、灵敏等二元划分为了男女特质,然后在这些特质之间进行等级排序,划分为男性的特质被赞誉,划归为女性的特质被贬低,进而根据等级化的性别特质, 将工作、工资和声望在性别间进行分配,再把社会建构出来的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归因于群体的内在特征

男女的区别,就这样成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

在这种结构中,有余裕参与到子女照顾中来的父亲是稀少的。亲力亲为照抚子女虽也值得称赞,但只是锦上添花的“好”,这类父亲无法成为被宣传的模范。 能够成为模范的,只能是那些通过辛勤劳动,从物质提供的层面撑起一个家的父亲

图|图虫创意

养家糊口当然是崇高伟大的,但好父亲的形象不应如此刻板。如果一位兢兢业业为家庭付出,照顾孩子衣食住行,让孩子健康、安全、舒适地长大的母亲值得称赞,那为什么这个人不能是父亲?

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男性群体对“顾家”的理解其实非常肤浅。就像一位台湾研究者说的[13]:

❝有些男性喜歡隨著當上父親而來的社會贊同,更甚於喜歡自己的小孩。因為推著嬰兒車四處走動,是享受社會贊同的最好情境,即使實際上與小孩的互動微乎其微。❞

单独带着孩子逛超市的父亲,经常会被认为是“绝世好爸”,而单独带着孩子逛超市的母亲,就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而已,这是一种常见的双重标准 | @momlife-comics

比起营造好男人形象的轻而易举,体认到“亲职参与有助于子女成长及家庭和乐”,深度参与育儿的男性数量并不多。

乐观地看,有越来越多的男性有参与育儿的意愿,只是有相当多的因素阻碍了他们做到像传统意义上的母亲那么好,具体来说,至少有如下因素 [14,15,16,17]:

很多男性的成长环境就没有“做家务”的概念,而育儿也是家务的一种

这些困难并不是无法克服,当我们发现问题所在,其实就是迈开了改变的第一步。

最重要的,就是 将监护与抚养视为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将出生的孩子从负担转化为期待

要明白,不是简单地倒个废品、买个奶粉,就是好父亲了,母亲能做到的,父亲一样也能做到。

责任心态与权利心态的对比 | 《勿言推理》

正是因为身为父亲,才有机会陪着孩子长大。这份权利不使用的话,很快就会过期作废。

社会也需要做出改变

理想主义的话说完了,让我们再来聊一聊更现实的话题:即使此刻有 男性改变观念,愿意参与育儿,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

现在的趋势是男性逐年加深地参与育儿,但生育率却在逐年下降,这指向了生育背后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在摒弃了传统秩序下传宗接代的责任与天伦之乐的幻梦后,我们这一代人不再将结婚生子视为理所当然的必选项,开始认真思考孩子的意义。

结果, 我们却发现没有新的观念去填补传统消失后的空白,我们甚至无法看见生育的必要性

对工业现代化社会的父母来说,孩子 在情感上无价,而经济上无用[18] 。而另一方面,社会教给我们的,恰恰是 情感不值一提,经济需求至上

年轻人对孩子能带来的情感体验深表怀疑,甚至恐惧而拒斥其带来的可能性,却能够清晰地看见孩子带来的经济损失,大幅降低的生活水平。

回家带娃成为了一种牺牲 ,会牺牲掉一个人的金钱精力,使其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上升机会,甚至可能使其失去在职场立足的空间,连基本生存都会陷入困境。

回家带娃成为了一种牺牲|图虫创意

这不仅仅是男女分工的问题,还在于社会不愿意负担生育的成本,几乎完全将其转移给了家庭,并且在转移成本的同时,又 将生育视为一项无偿的、义务的劳动

这种趋势从清末以来就已经存在。尽管母职被广泛承认是创造使用价值的间接生利工作,但社会还是形成了工作的等级:有酬工作高于无酬工作,交换价值高于使用价值, 而生育实际上不被认为是真正的工作[12]

只要这种观念依然存在,只要照顾依然被社会视为理所当然的无偿劳动而不被尊重,那么家庭中,资源提供者与照顾养育者就依然会有地位高下之分,即使转变为“女主外、男主内”的模式,也不过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封建王朝更替而已。

就像我国台湾地区一篇关于全职父亲的论文中提到的那样[19]:

❝雖然分工很明確,但是她會講說你兒子現在怎樣怎樣,她一樣會用督促廠商的角度去督促我,她認為我就是全職爸爸嘛, ……,很多東西她就會不斷地提要求,她可能跟傳統家庭的爸爸角色很像,為什麼他現在不會擦屁股啊,為什麼你不趕快教他擦屁股啊?她可能沒有那段照顧育兒的過程,她可能跟傳統的男性一樣,啊不是教一下就會了嗎?到現在都還是會有這樣的想法。❞

社会不负担生育的成本,还造成了一个后果:社会阶层较低的父母,在育儿时承担的牺牲和代价也更大。对很多的底层家庭来说, 赚钱、维持生存是第一要务 ,甚至需要父母双方都投入工作,去外地打工,双方都无暇照顾孩子,形成留守儿童家庭。在这种家庭中,能做到从物质上供养孩子就已经竭尽全力了,又哪有余裕去奢谈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缺席的代价?

无论是生育不被重视,还是底层人民实际育儿的困难,都告诉我们,育儿问题不仅仅指向那些不带娃的男性,还指向了社会的公共福利制度。正如王鹏等人所言, “在缺少制度性支持和公共政策的前提下,私人领域内育儿职责的分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育责任给女性造成的压力,只能造成家庭内部资源的挤压”[20]

忽略这点,光是呼吁男性回归家庭,在推行过程中将遇到难以克服的阻碍,最终只能在经济尚有余裕的中产及以上群体中,有限度地让一部分男性参与育儿。

如果政府与社会真的对生育率下降忧心忡忡,那么不应该只是在精神上鼓励生育,而是应该真的为父母们提供切实的支持。

例如拿出真金白银补贴生育,系统发展优质且大部分人可承担的托育系统、给那些生育友好的公司实质的政策倾斜或财税优惠、减少没必要的长工时工作岗位、制定法规禁止歧视养育者、延长育儿假并不将育儿假与职场发展挂钩等等。

政府应该真的为父母们提供切实的支持|图虫创意

为个人提供制度性的支持和保障,让生育不再成为一种惩罚,让生育在个人生涯规划中的地位真正得到提高, 让在外工作和在家育儿不分高低,都能够收获自我价值、被周围人支持、能够自主有且尊严地生活

实现了这一前提,为家庭付出才不会是一种虚幻的谎言,我们才可以彻底打破传统性别秩序给人戴上的枷锁,最大程度上避免那些因亲职缺席所导致的孩子们的悲剧。

这些悲剧,在前几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已经上演过太多次,希望未来的孩子能够不再遇到。

[1]李怡君(2020)。從母女觀點探究父親心理缺席 對家庭關係發展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12]王向贤. (2017). 承前启后: 1929-1933 年间劳动法对现代母职和父职的建构. 社会学研究, 6, 165-188.

[13]蔡佳玲(2007)。私領域中的男性—台灣社會核心家庭的父職文化與父職實踐。﹝碩士論文。世新大學﹞

[18]泽利泽·维维安娜, 2008,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王水雄、宋静、林虹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吳偉成(2023)。像我這款的爸爸們—全職育兒之父職經驗探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王鹏, & 吴愈晓. (2022). 养育子女对社会网络资源的影响: 母职惩罚和父职奖赏?.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89101.

作者:苏七年

编辑:游识猷、黑jio妹妹


不想生孩子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不想生孩子,并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相反还没有做好准备却随便生孩子的成年人,那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生了孩子就要对他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负责,所以在这之前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并且夫妻双方的感情稳定上升,才能在物质基础上,让孩子有温暖的家庭。

不想生孩子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是目前暂时不想生孩子,但有的人就是一直都不想生孩子。 暂时不想生孩子的话,那多半就是考虑到经济问题了,如果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太薄弱,那么生了孩子受罪的也是孩子,通常大人会觉得不能让孩子吃苦,所以这时候就不想生。

一直都不想生孩子的成年人,就是所谓的丁克思想了啊。 这类人一般在生活中都比较自我,他们喜欢追求自己的生活,让自己过得舒服、快乐,而不是有一个所谓的后代,自己还要每天为他操心、付出,有可能还得不到孩子的感恩和肯定,现在熊孩子很多的。

题主应该看过很多这样的新闻,未婚女子偷偷生下孩子,要么将孩子遗弃,要么将孩子送人,这样的少女或者女人就算是生了孩子,难道就是负责任的表现吗?也许她们中的有些人比较无辜,但大部分是为自己的浪和不懂事而付出代价,最后受罪的,遭报应的却都是孩子们。

不生孩子没有压力,生了孩子就有很大的压力,有那个资本的时候才能谈生孩子这件事!

不想生孩子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吗?

生不生孩子真的是你自己的事,要丁克的人也很多,不是不负责任,是更爱自己一些,我同事很多都不要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是阻止他幸福的绊脚石,坚决不要,而且感觉现在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自己养活自己都难,在养孩子岂不是难上加难,干脆就不要了。

我有个同事,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还是个男的,曾经都是不婚族,他认为恋爱是在浪费时间,浪费金钱,结果很好,找了个什么都不要,爱他的女人,算是把婚结了,但孩子说什么都不要,自己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万一要了孩子,哪天自己没有了,剩下媳妇一个人带着孩子,得多难,所以坚决不要,至今也没要孩子,他认为这是他对他没有出生的孩子负责人,他怕他过早的离世。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要孩子与不要孩子都无所谓,孩子是什么呢,我们根本指望不上他能养老或者其他的,养个孩子本来就是费钱费时间,费感情,想开了不要就不要了,像我们这种想不开的,现在还在当着孙子,伺候着我的小爷。

当有了孩子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在为自己着想很难,不是不想,而是再也不会只想自己,当我有了家,有了孩子,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家,我的孩子,穿的,吃的,都会可着孩子,这就是当了妈以后的我。

所以在我看来,要就负责人,对孩子负责人,不要就也就不要,那就对得起自己,就潇洒的一个人在这世上走一回,也不错。

夫妻两人都是丁克不要孩子,应该怎么和父母交代?

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跟他们坦白,不要以各种借口拖着他们。 这样比直接告诉他们更难接受,只要夫妻二人不想生孩子,父母也没有办法硬着强迫。

01、坦白告诉父母可能一时间无法接受,但隐瞒更让他们伤心

谎言永远比真相要伤人,除非能隐瞒一辈子。 但生孩子这个事情上显然做不到,一拖再拖只会被父母整天念叨。 婆婆也会觉得是儿媳不想生孩子,或者是没有生育能力。 对他们坦白就是最好的办法,可能会一时无法接受,但总比拖到最后让他们失望强。 丁克之所以不被老一辈人理解,是因为他们认为生而为人就要传宗接代。 年轻夫妻铁了心不生孩子,就要拿出强硬的态度,哪怕会让父母伤心一阵子,也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只要两个人不想生,父母再怎么逼迫都没有用,总不能以死相逼。

02、夫妻之间选择丁克要慎重考虑,父母是过来人,他们懂得没有后代的心酸

父母那关不算难,真正难过的就是丁克夫妻本身。 在选择丁克之前最好是慎重考虑,比如晚年能不能接受没有孩子的生活?别人家灯火通明一家团聚,自己家只有夫妻俩大眼瞪小眼。 退休生活邻居带孙子,丁克夫妻只能到处游荡。 别说退休后可以到处旅游,真正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纪,想出远门都异常困难。 父母之所以反对儿子当丁克,就是知道老人晚年没有孩子陪伴的凄惨。 年轻人要能接受这些弊端,当丁克也不是不行。 最起码前半辈子不会有经济压力,不用考虑养孩子要多少钱,赚多少钱都是花在自己身上。 跟有孩子的家庭相比,生活质量确实后很大区别。 但后半辈子就没有那么快乐,有些丁克一族就后悔当初的愚蠢决定。 看着身边的人个个都儿孙满堂,家里却只有老伴和自己,冷冷清清。

03、决定过丁克生活,就要承担没有孩子在身边照顾的后果

最后强调一点,年轻时候决定要过丁克生活,到老年就不要后悔。 世上也没有后悔药,在选择不生孩子之前,可以去养老院看看,去了解这些老人怎么生活的。 可能老年生活不需要为生活费担忧,但生病住院时候总得有人照顾。 这个时候估计很多人都觉得有几个孩子是真的很有必要,我在医院看望父亲时候就见过一个老人住院无人照顾,他确实是有点钱,24小时请护工,可护工始终不是家人,他是为了钱照顾病人,不会像儿女一样能无微不至的看护。 他就经常念叨,如果有儿子就不会那么凄凉,生病都没人管。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19418.html
闽味中秋糕点境外走俏
的可能性不大 约旦河西岸成为 新战场 梁永春 6名以色列被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