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非合作未来将会怎样提质升级?专家解读)
“独行快,众行远。”习近平主席曾用这句非洲谚语强调团结合作的力量,这同中国人讲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是一个道理。跨越千山万水的思想共鸣,见证了中非“合抱之手”越握越紧,而接下来,共筑高水平命运共同体,中非合作将会怎样提质升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孙红:本届论坛峰会的主题是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体现在经贸领域,就是要紧扣现代化这一主题,推动中非现有经贸合作提质升级,将现有的合作基础进一步提升,加强中非发展战略的对接。
第一个就是在传统领域要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在基础设施领域要着重打造经济走廊式的交通大动脉,要实现传统的基础设施与产业融合发展。
在农业领域要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通过发展农业的新技术提高农业的产量,帮助非洲国家尽快实现粮食的自给,确保粮食安全。
在矿业领域,就是要因地制宜发展矿业的产业链升级,提高非洲国家利用矿业实现自主发展的能力。
第二个方面就是要着重培育中非合作的新增长点,强化经济新动能的牵引。主要体现在比如说数字经济领域,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中非跨境电商的合作水平。
在清洁能源领域,要加强中非在太阳能、水能还有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合作,在蓝色经济领域,可以帮助一些沿海国家、岛国尽快地将本国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化为经济的发展动能。还有一些比如说在贸易领域,提升中非农产品贸易的质量和水平,扩大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
在这两天密集的双边会晤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非洲国家农产品输华的力度。比如说乍得的花生、芝麻,马拉维的花生,津巴布韦的鳄梨等等。未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农产品出现在中国的消费者的餐桌上。
达沃斯论坛上,有两个动向引发关注(达沃斯论坛议题)
世界的确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输赢尚未见分晓。 尽管名为“世界经济论坛”,但在瑞士小镇达沃斯,地缘政治与全球秩序仍是最受瞩目的话题之一,而与会政要的发言则成为外界捕捉世界未来动向的重要信号。 人们发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一改此前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态度,首次在这个直接引爆俄乌冲突的问题上表达了对乌克兰的理解。 而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对贸易“去美元化”的积极表态,又引发美国媒体对“美元霸权”可能成为过去式的新一轮担忧。 基辛格:自己反对自己?“乌克兰加入北约将是一个合适的结果。 ”在进行中的达沃斯论坛上,99岁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语出惊人。 就在一周前,基辛格在其出版的新书中还秉持着反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一贯立场。 在这位资深的地缘政治专家看来,立场的改变或许有些突兀,却仍旧合理:之前的反对,是因为可以预见乌克兰加入北约势必引起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如今的改变,是因为战端已开,双方恩怨已结,“乌克兰中立化”的设想不再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图源:CNBC不过,虽然西方媒体在欣喜中纷纷将基辛格的态度包装为对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支持”,仿佛一个冥顽不化却又颇具分量的老人终于赶了把“时髦”,但细品基辛格的发言,便不难发现“合适”未必等同于“支持”。 首先,尽管基辛格不再排斥乌克兰加入北约,但他却反对将俄罗斯彻底打败的主张,而是认为西方在达到战前预设的底线时就应结束战斗,展开谈判;其次,虽然“反俄”在当下的西方主流舆论里被奉为政治正确,但基辛格仍坚决反对把俄罗斯完全排除在西方体系之外的设想。 “我相信在战争继续的同时,要与俄罗斯进行对话,在达到战前的底线的时候就结束战斗。 ”在基辛格看来,这是一条可以防止战争升级的方法,也是有利于西方长远利益的谋划。 但是,即便基辛格有种种设想,可对于还在鏖战中的俄乌双方来说,开启和谈的意愿与条件都明显缺乏——在此前反攻中尝到甜头的乌克兰试图完全收复失地,而俄罗斯则把乌克兰承认俄方“新领土”作为谈判的前提。 基辛格。 图自美媒去美元化:沙特持开放态度“去美元化”,则是达沃斯论坛上令西方高度关注的另一个话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沙特等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出口以美元定价和结算,并成为美元在金融领域保持强势地位的重要基础。 但是,这一“美元霸权”的重要根基似乎正在松动。 正在达沃斯参会的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近日连续接受美媒采访,并谈及贸易结算及其外交关系等议题。 贾丹表示“无论是用美元、欧元还是沙特里亚尔,都没有问题。 ”这一表态立刻被美媒解读为沙特对用美元以外的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持开放态度,“美元霸权”可能受到进一步挑战。 沙特财政大臣穆罕默德·贾丹在达沃斯参会。 图源:arabianbusiness近年来,中国和沙特等海湾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迅速。 去年12月,中沙两国相继举行了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和元首会晤,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2030愿景”对接实施方案。 在沙特看来,“去美元化”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及俄乌冲突后,应对世界能源格局变化的应有举措,也是沙特与中国经济合作不断加深,世界力量格局发生变化的必然选择。 当然,这些问题很难在一届达沃斯论坛的时间里找到答案。 但这些问题的出现再次证明,世界的确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输赢尚未见分晓。 延伸阅读媒体:刘鹤与耶伦在达沃斯会晤估计耶伦会请求中国帮一把直新闻:中国副总理刘鹤将与美国财长耶伦达沃斯会谈,这会促进中美关系向好发展吗?特约评论员陈冰:在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以来,中美关系稍稍好转,开始恢复高层接触,但没有根本性的改观,主要是美国没有改变对抗中国、制约中国的战略,还在加剧“新冷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间的交往,实际上更多是以管控危机为目的的。 这次刘鹤和耶伦的达沃斯双边会晤,一方面就经济发展交换意见,另一方面则是深化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实际上还是处在接触层面,能谈出什么具体成果,还需要观察。 但不管怎么说,能够面对面坦诚地交流,总是好事,为今后解决具体问题举行铺垫。 我们再来看看官方表态。 中国商务部用一句话来概括,说这次会晤将“加强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协调”。 美方则说,两人将讨论全球挑战,比如经济衰退的可能性,相应的风险及如何加强合作。 这就意味着,对世界经济走向的判断,对中美经济前景的预测,将是会谈重点。 其中,如果美国经济衰退的话,中国会怎么办,恐怕是一个焦点。 美国现在遇到的困惑是,究竟怎么做才能降低通货膨胀而不至于陷入经济衰退,是设想中的“软着陆”还是不得已的“硬着陆”,估计耶伦会请求中国帮一把。 那么相应地,中国也会向美国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放宽芯片限制,取消部分对华产品加征的关税等等。 总之是先恢复接触和对话,然后再商榷有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刘鹤与耶伦的会晤,是中美重启经贸接触的开端。 直新闻:中国外长秦刚的非洲行结束了,有哪些收获和成果?国际舆论怎么看?特约评论员陈冰:中国新任外长秦刚的非洲行,一路上都被国际媒体所关注。 一方面看新外长的外交风范,另一方面看中国如何强化中非关系,应对美国对非洲的插足。 国际媒体的评说,恰好可以反映出秦刚外长的非洲行的成果。 首先,秦刚外长的非洲行,是经过精心谋划的,颇有韬略。 从出访国家选择上,5个国家囊括非洲东南西北中,显示出中国对非外交的宽广视野,不在非洲大陆的任何地区留下空白地带。 这5个国家有富有穷,有大有小,有老友有新朋,显示出中国对外交往的基本准则,平等互利,合作共赢。 美国学者还注意到,中国外长访非真是疏而不漏,从语种上看,他的行程包括了阿拉伯语、英语、法语、葡语国家。 其次,中国外长的非洲行,凸显了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特别强调要进一步“提质升级”。 这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为非洲提供了新机遇。 美国的非洲问题专家说,中国除了扩大与非洲的新兴产业合作,还应当向非洲国家传授行政治理能力,帮助非洲国家提升行政效率和官员的政绩观。 当地时间1月11日,外交部长秦刚同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共同会见记者。 秦刚表示,非洲需要的是团结合作,而不是阵营对抗,任何国家、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强迫非洲国家选边站队。 非洲应该是国际合作的大舞台,不是大国博弈的角力场。 第三是积极应对国际关切,切实帮助非洲国家度过债务难关,显现出中国对非洲发展的情真意切。 秦外长在非洲行中,同意免除贝宁的部分债务,与埃塞俄比亚签署了免除部分债务的协议,这有力地驳斥了西方国家所谓的“债务陷阱”谣言。 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和19非洲国家达成过债务减免协议。 第四,中美在非洲问题上的不同姿态,让非洲人民更加信任中国。 上个月拜登在华盛顿主持召开了美非峰会,承诺美国将“全力关注非洲的未来”,但迄今没拿出什么真金白银。 中国则一直在非洲增加投资,加以援助,在建设大部分基础设施后,现在提出提质升级,扩大合作渠道,给非洲的都是干货,比如“一带一路”项目。 这强化了非洲人对中国的信任感,中国收获的信任和尊重要比美国多很多。 曾在非洲工作多年的一位外交官说,过去30多年中国外长的新年首次出访,都是非洲,而美国国务卿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去非洲出访,难怪非洲更信任中国。 美联社、法新社、路透社等媒体,都追踪报道了中国外长的首秀,都在讨论为什么中国是13年来非洲的最大贸易伙伴,为什么中国和西方对非洲的策略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秦刚在与非盟主席共同举行的记者会上的一句话,被广泛报道。 这句话是:非洲应该是国际合作的大舞台,不是大国博弈的角力场。 作者丨陈冰,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