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上的中非合作故事 中企为这里带来新活力

图①: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

资料图片

图②:几内亚西芒杜铁路项目女操作手比阿特丽斯·哈巴。

闫博宇摄

图③:中国铁建尼日利亚籍员工在练习书法。

莫正军摄

图④:中企在尼日利亚开展公益助学活动。

莫正军摄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

日前,尼日利亚女学生拉比亚即将出国留学,在与莫正军分别时,她们一起轻唱《茉莉花》,仿佛又回到了相识的那一年……

莫正军是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国际公司海外建设者中的一员,她与团队在海外成功打造出当地人认同的企业文化,实现了文化交融。

无数海外建设者与莫正军团队一样,在奋战工程之余,致力于属地人才培养,推动文化交流。他们在为当地带去技术与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互相尊重与理解。

跨越时空的“友谊之花”

“为什么看月亮是一种习俗?”“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随着中国员工与尼日利亚籍员工的不断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关注与喜爱。面对尼籍员工提出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国铁建十八局集团尼日利亚公司向他们介绍节日起源和文化习俗。

端午节共同包粽子,中秋节一起吃月饼,尼日利亚公司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尼籍员工感受中国文化之美。

“我愿意一直跟着中国企业干。”培训会上,尼籍机械操作手穆萨分享了他对公司企业文化的认同。入职5年来,他对中国传统节日如数家珍,“中国公司非常重视员工的教育和培养,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中国同事的尊重和关爱。”

2022年春节,在尼日利亚公司春节晚会上,当地女学生哈弗撒演唱的《甜蜜蜜》将晚会推向高潮,她的歌声把观众的记忆拉回到2019年的那次文化交流活动。

2019年,尼日利亚公司和杜茨公立女子中学开展了公益助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在中国文化交流课上,莫正军教唱的中文歌曲《茉莉花》给哈弗撒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和莫正军的跨国友谊也自此建立了起来。

2021年,哈弗撒考上了尼日利亚迈杜古里大学,她兴奋地邀请莫正军去她的大学参观。哈弗撒告诉莫正军,当地有很多学生都希望通过“中国之角”了解中国文化。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哈弗撒的心愿成为尼日利亚公司的行动。

2022年9月,尼日利亚阿布贾11区公立学校的学生们身着演出服装,载歌载舞庆祝升级改造后的“中国之角”正式启用。

启用仪式上,尼日利亚联邦首都区基础教育局局长苏莱高度评价中国企业为11区公立学校“中国之角”提供修缮升级,感谢中国驻尼使馆和中国在尼企业近年来积极改善首都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为贫困学生提供爱心资助。尼日利亚主流媒体《每日信报》《领导者报》等都对“中国之角”的启用给予了积极报道。

一个个温情的故事,点点滴滴成为中非文化共融、合作共进的有力见证。

奋战一线的“铁路先锋”

2020年10月,刚从海外项目回国休假的彭海接到了新的任命:负责几内亚马西铁路金迪亚隧道项目的现场施工生产工作。接到任命后,他立即到公司总部参与了项目的前期准备。2021年3月,彭海踏上飞往西非的航班,开始了他挑战西非最长隧道的征程。

从首都到金迪亚,到项目后,彭海顾不上路途的疲惫,一头扎进了紧张工作中。“我们要以最快速度平整好进场道路。”

那段时间,彭海凌晨4点便带队出门,踏勘场地、洞口位置,经常忙碌一整天。茫茫森林里,皮卡车、摩托车开不过去的地方,他们就靠着手里的登山杖徒步前行。不管多晚,他们总要完成当天的勘查任务才返回,凌晨一两点回到驻地是家常便饭。

在他们细致工作的同时,施工方案的筹备和进场人员的安排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在团队的努力下,项目最终赶在雨季前如期开工,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6月,几内亚进入了雨季。与此同时,大批物资陆续进场,保障这些物资从港口到项目部300多公里的安全运输是项目部的重中之重。“这里的暴雨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几天几夜的倾盆大雨能冲毁一切道路”,回想起那个雨季,彭海仍心有余悸。

“有三辆货车被困,等待救援。”6月20日,项目部接到求救信息,彭海立即带着3名职工,开着皮卡车和装载机出发了。沿线的便道几乎都被冲毁,他们一边修路,一边凭借记忆摸索着前进。此时,暴雨已经连续下了两天两夜。就在即将与被困车辆汇合时,他们被挡在了一处洼地前,30、40、50厘米……眼看洪水就要倒灌进皮卡车,彭海他们四处寻找,最终把车停在了一处地势稍高的土坡上,等待了两天两夜,洪水才退去。

雨季蚊虫肆虐,彭海染上了疟疾。持续高烧使他不得不卧床休息,但稍有好转,即使是一场日常的碰头会,他也从不缺席。为加快施工进度,他带领员工一起加班加点研究施工方案,盯在掌子面观察围岩状况和光面爆破质量,找到影响施工进度的症结所在。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隧道掘进从每月的300米提升到1公里,二衬从每台车5天一板提升到3天两板,施工进度多次创全线第一。

在几内亚力拓西芒杜铁路项目总工程师高峰看来,理顺企地关系和推进施工建设同等重要,“过客心态要不得,我们不是干完活就‘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要充满诚意地对待这片土地。”在工作闲暇之余,高峰带着中方员工和当地社区居民开展足球、篮球比赛等娱乐活动。通过一场场球赛,他与当地社区居民拉近了关系,深入了解了对方的需求。

在高峰及其项目团队的努力下,企地关系越来越融洽。每次路过社区,当地人都会热情地与他们打招呼。

“咬定青山不放松”,各项目部曾面临生产停工等风险挑战,克服过雨季施工、物资短缺等重重困难。海外建设者们在艰苦条件下,始终履职尽责、迎难而上。他们用实际行动为海外建设贡献力量,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沿展现着中国建设者的风采。

独当一面的“女操作手”

5月初,几内亚西芒杜铁路项目沿线72公里,一派忙碌的施工景象。

早上7点,女操作手比阿特丽斯·哈巴便开始在压路机旁忙碌,为一天的工作做准备。“我们的土石方施工进度已经突破10万方,我作为项目第一位女操作手,不能掉队。”

西芒杜铁路项目位于几内亚康康大区和恩泽雷科雷大区。由于气候、经济条件限制,当地就业机会极少,且无田可耕。村中女性几乎都在家重复着做饭、带娃两件事,全家人的生计都靠家中男性维持。

得知该情况后,项目部立即行动,招聘女学徒,给当地女性提供工作机会。

“当时听说村里在招聘操作手,不限性别,我就第一个报了名。”哈巴说。在这之前,她从未接触过操作手的工作。

成为合格学徒并非易事。“刚开始驾驶压路机时,需要倒车来进行压路,当时我并不会看着反光镜进行驾驶,所以害怕自己会造成事故。”哈巴对第一次驾驶压路机的经历记忆犹新。

对此,项目部为所有新人免费组织为期一周的机械操作技能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哈巴被分配到路基队伍。在中方师傅倾囊相授的带领下,哈巴进步很快。“她非常细心,比一些男操作手的技术还要好。”中方师傅说。哈巴参与施工的路基段报检,均是一次通过。

目前西芒杜铁路项目的女性员工人数已超过150人,比例达到4%。她们来自几内亚、印度、斯里兰卡等,分布在HSEC部、工程部、QAQC部等诸多重要部门岗位上。她们用自己的细致、友善和敬业,共同投身建设“一带一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高效培养属地人才,助力属地人才就业,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机电工业学校、塔那那利佛大学及中铁十八局集团共同建设了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该项目位于塔那那利佛大学理工学院,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工坊开设了电气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建设了实训基地、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配备了286套先进设备,为当地学生提供了专业的实践平台。

拉乔利纳是一名马达加斯加青年,他的父亲是鲁班工坊项目部的一名钢筋工人。因家庭负担,拉乔利纳很早就开始在汽车维修厂做学徒,但因缺乏专业知识,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他的父亲在了解到鲁班工坊中的教学设备后,很希望儿子能得到入学名额。最终在项目部的帮助下,拉乔利纳顺利提交了入学申请,并得到了录取。

拉乔利纳很快就适应了在鲁班工坊的学习生活,并掌握了更专业的汽车维修技术。“这段时间的学习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家庭的命运。”拉乔利纳说。

目前,已有上百名当地学生在鲁班工坊完成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学习。这些年轻人未来将成为马达加斯加社会的中坚力量,为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马达加斯加鲁班工坊的成立为当地青年提供了专业化的培训平台,极大地缓解了当地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满足了中资企业对于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坊的成立与课程开展也促进了中马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互信。


森大集团:中国企业出海标杆,开辟非洲新市场

森大集团:中国企业出海的辉煌篇章,非洲市场的开拓者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征程上,森大集团无疑树立了一座鲜明的里程碑。 凭借中非合作论坛、“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森大集团在非洲的耕耘长达20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品牌在全球舞台上的力量。

从《大明混一图》到现代非洲版图,森大集团的全球化探索

周总理曾指出,非洲是推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力量。 在中非紧密合作的背景下,森大集团深入非洲腹地,从早期的传统贸易跨越到深度国际贸易,再到工贸一体化,逐步构建起自有的供应链和销售渠道,形成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森大国际:初创辉煌,持续增长的传奇

成立于2000年的森大集团,广州总部扎根,迅速在非洲市场崭露头角。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出口额突破5亿美金,产值预计超过50亿人民币,涉及建材、快消品、五金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

出海转型,步步为营

森大集团的海外扩张经历了从贸易到营销,再到制造的“三级跳”。 第一阶段,森大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建立起海外销售网络,打造本土化品牌。 第二阶段,面对竞争和成本压力,森大选择在非洲与科达合作,不仅建厂,还输出中国标准,实现快速扩张。 截至2022年,森大已拥有6座陶瓷厂和14条生产线,销售收入超30亿人民币,创造了数千个就业岗位。

森大注重本土化策略,从原料采购、产品研发到售后服务,无不体现其对非洲市场的深入理解。 例如,尼日利亚的频繁考察,确保投资效益;在肯尼亚的特福陶瓷厂,95%的原料当地采购,既降低成本又获得政府支持。 通过定制化产品和专业服务,森大成功打开了非洲市场的广阔天地。

本土建厂的智慧

森大在非洲投资建厂带来的优势显著,包括关税减免、成本降低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 CEO强调产品质量,本地生产的瓷砖耐用且疫情下生产未受太大影响,销售增长超过25%。 资金方面,通过多元化融资途径,如科达制造合资、上市融资与政府贷款,确保了可持续发展。

产品与渠道策略的创新

森大利用技术优势,针对非洲市场推出差异化产品,如价格亲民且多样的陶瓷。 通过渠道下沉,与二级代理商紧密合作,有效避开印度竞争,逐步替代进口产品。 品牌营销上,森大通过国际营销网络和经销商参与品牌建设,细分产品线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

全球化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面临非洲市场的多样性和挑战,如国家差异、资源管理等,但森大凭借长期积累的本地化经验,以及全球资源整合,成功实现了从制造到销售、品牌的转型。 同时,森大强调企业公民责任,培养国际化管理团队,确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投资非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森大集团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在全球化浪潮中,深入理解市场、灵活应变与长期投入是关键。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森大集团的非洲之路,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出海实战指南。

一带一路为非洲提供新动力

“五年来,‘一带一路’已经从中国倡议变成了国际共识,充分突显时代性与先进性。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赵磊日前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开放融入世界的举措,希望可以借此凝聚全球智慧,形成各方均能积极参与的国际合作新形式。

“一带一路”为非洲提供新动力

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并运营的蒙内铁路全长约480公里,东起肯尼亚东部港口蒙巴萨,西至首都内罗毕,是肯尼亚独立以来的首条新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 图为列车停靠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内罗毕站。 新华社发

赵磊认为,这种新型国际合作鲜明地体现在“一带一路”在非洲的实践方面。 “‘一带一路’很多早期项目在非洲落地较多,既有蒙内铁路、亚吉铁路等硬联通项目,也有帮助非洲国家消灭疟疾等软联通项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非洲大陆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认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使“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等更好地结合起来,为非洲的发展振兴提供新的动力。

新动力体现在“一带一路”要为非洲国家创造造血能力。 赵磊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所要做的是“放水养鱼”,希望以点带面,走出去,更要走进去,帮助非洲国家提升其产业基础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公路、铁路、电站、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之后,中国企业致力于推动产能合作项目以及健康、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如产业园区建设,帮助这些非洲国家发展产业基础,既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又帮助这些国家换取了外汇。 同时,中国投资会带动当地私营部门投资,推动私营部门发展,从而助推实现经济现代化。 比如,一家以山东魏桥创业集团的关联公司中国宏桥集团为主导的“三国四方”组成的联合体“赢联盟”成功运营几内亚矿业、港口及物流项目,仅2017年就为几内亚缴税约1.3亿美元。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计,“赢联盟”项目对几内亚GDP增长的贡献率约6%到7%。

“一带一路”为非洲提供新动力

由中国企业采用全套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造的非洲第一条跨国现代电气化铁路——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首都吉布提铁路,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 图为列车员在亚吉铁路拉布车站检票。 新华社发

赵磊指出,这与一些国家的热钱投资存在本质区别,热钱涌入更多的是“杀鸡取卵”,可能只是出于避税或寻求高杠杆收益的目的流入他国,并不一定意味着跨国资本到别国投资建厂,这往往会造成资本最终对当地经济进行“剪羊毛”,损害当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既要以理服人,也要“以例服人”。 赵磊进一步介绍了他今年6月份在埃塞俄比亚的调研情况。 当埃塞官员被问及在他们心目中满意度最高的项目时,在“亚吉铁路、亚的斯亚贝巴轻轨、东方工业园”等项目中被选择最多的是亚吉铁路。 原因是亚吉铁路在对方看来真正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联通。 埃塞是内陆国家,95%的进出口货物通过吉布提港转运,亚吉铁路为埃塞打通了出海通道,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运输时间从公路运输的5~7天降至15个小时,使埃塞俄比亚在真正意义上有了出海口,为其发展振兴开辟了新空间。 而对吉布提来说,亚吉铁路也有效扩大了吉布提港辐射范围和吞吐效率,为其增添了新动力,奠定其非洲之角物流中枢的地位。

赵磊认为,过去五年,“一带一路”建设有一个明显特征,那就是很多项目都落地在边缘或半边缘国家,比如,老挝、埃塞俄比亚、捷克等很多国家都是“内锁国”,即锁在大陆腹地,无法连通海洋,无法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 “一带一路”则要将内锁国变为陆联国,使其成为全球化网格中不可或缺的节点,共享经济全球化成果。 以哈萨克斯坦为例,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农业国家,通过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这一哈萨克斯坦在中国投资最大的物流项目,其农产品可以发到东南亚,大大拓展了哈萨克斯坦的发展空间,实现多赢。

“实际上,这表明‘一带一路’代表着一种‘新型全球化’,其基本逻辑是‘去中心化’。 ”赵磊深入分析认为,在传统经济全球化中,美国等发达国家居于国际经贸体系的“中心”位置,一些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属于体系的“半边缘”地位,而某些东欧国家、大批落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处于体系的“边缘”地带。 “中心”拥有生产和交换的双重优势,对“半边缘”和“边缘”进行经济剥削,并以制度话语权维护其政治优越地位。 而“一带一路”则将“边缘”地带国家和地区激活成为节点,逐步彻底消除“孤岛”,由此将节点连接为全球网格,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合作关系称为什么

1. 中萨是指“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这一概念最早在2000年代初期的国际关系中被广泛提及。 2.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寻求资源与市场的拓展,而非洲国家则急需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 中萨合作关系的建立,为双方提供了互利共赢的机遇,并且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部分。 3. 中萨合作的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末,当时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与合作。 然而,早期的援助逐渐显露出其局限性。 4. 随着中国在80年代和9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中萨合作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投资、技术和市场支持显著增加,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合作等措施,助力非洲国家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5. 中萨合作关系为中国和非洲国家带来了诸多利益。 中国扩大了在非洲的市场份额,而非洲国家获得了更多的财政和技术援助。 6. 此外,中萨合作还扩展到文化、教育、医药等多个领域,推动了中非两国的社会发展。 7. 尽管如此,中萨合作关系的发展也伴随着挑战和争议。 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可能构成长期挑战,同时,这一合作模式在人权和环境等方面也受到了批评。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22652.html
请收下这份运动处方 @慢阻肺患者
拼尽全力保护女儿 被家暴16次女子申请提级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