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进、向前进……”伴随着铿锵的合唱,英姿飒爽的“娘子军”们手握长刀,立起足尖在舞台上一字排开,步伐坚定、斗志昂扬。10月16日晚,由中央芭蕾舞团带来的经典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武汉上演。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剧照 摄影 邹家玉
此次演出,正值《红色娘子军》首演60周年。作为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重磅项目,这部经典舞剧吸引了众多戏剧爱好者慕名前来。
陶先生就是这部剧的忠实“粉丝”,此前已多次观赏。下午,他专程从外地驱车前来,再次感受这部经典作品的魅力。此外,芳华白毛女舞剧团全体成员也自发赶赴现场观摩学习,渴望从当晚演出中汲取灵感与精髓。
随着舞台上的红色幕布徐徐拉开,“娘子军”们整齐有力的步伐、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场景,以及硝烟弥漫的激烈战斗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刚柔并济的舞姿、激昂悠扬的旋律,令这场走过一甲子的《红色娘子军》魅力丝毫不减;倒踢紫金冠、串翻身、黎族少女舞等经典的中国古典舞蹈动作,更是将观众带回到那个热血与激情的年代。
《红色娘子军》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背景,讲述了贫苦农家女孩琼花在红军战友洪常青等人的帮助下,从一名乡下丫鬟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的历程,生动展现了中国女性坚韧不拔、英勇革命的精神风貌。
1964年9月26日,《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成功首演。这部融合了中国红色革命精神与西方芭蕾艺术的舞剧,迅速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高度评价。古巴著名舞蹈家阿丽西亚·阿隆索曾赞誉其为“芭蕾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拿刀枪的足尖舞”,这部作品开启了中国芭蕾历史的新篇章。
自首演以来,《红色娘子军》历经岁月洗礼,常演不衰。中央芭蕾舞团携这部经典作品,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代代艺术家不断在舞台上探索创新,令这部作品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艺术光彩。
如今,年轻一代舞者接过了传承的重任。
饰演洪常青的青年演员武思明表示,剧目的承继是第六代“琼花和常青”一直在探寻和摸索的关键问题,“我们在努力追赶前辈的脚步,他们风雨兼程、精益求精的品格令我们肃然起敬。”与此同时,他希望通过演出传递出当代青年舞者的朝气与拼搏精神。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演出剧照 摄影 邹家玉
作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技巧与中国舞剧表现形式完美结合。饰演琼花的青年演员李洁表示:“我们用芭蕾这种艺术形式,讲述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所以,我们一定会将民族文化和民族舞蹈融入到芭蕾艺术中去。”
最后一个音符奏罢,全场掌声经久不息。一位来自湖北省歌剧舞剧院的芭蕾舞演员带着妻子和五岁半的小孙女坐在前排,这部“样板戏”勾起了他年轻时在北京学舞的回忆。
(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周荔华 刘坤/ 李弦霖、邹家玉、刁煜玮、高国妍、赵正芳)
请问哪些歌曲属于"红歌"?
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歌曲属于红歌。
“红歌”泛指歌颂社会主义、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歌曲。 由于红色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红歌”自然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政治取向和意识形态。 所以诸如《马赛曲》、《星条旗》等不能称之为红歌。
“红歌”的创作源泉是民歌,这就决定了它为普通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从井冈山时期的江西民歌、延安时期的“信天游”,到祖国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满怀豪情,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歌构成了“红歌”多样化的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民都能在“红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音调。 这就使得“红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红歌”还具有时代性。 产生于不同年代的“红歌”,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都非常贴近生活。 其歌词内容固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实践,呈现出特定的时代性;其旋律也莫不反映那一时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
经典红歌
1、祖国颂歌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东方红》
《歌唱祖国》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团结就是力量》
《社会主义好》
《我们走在大路上》
《唱支山歌给党听》
《党啊,亲爱的妈妈》
《妈妈教我一支歌》
《我爱你,中国》
《我和我的祖国》
《北京颂歌》
《我的中国心》
《爱我中华》
《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
《江山》
2、流金岁月篇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八月桂花遍地开》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松花江上》
《长城谣》
《南泥湾》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歌剧《星星之火》选曲
《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
《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
《洪湖水,浪打浪》——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
《九九艳阳天》——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红歌
吴琼花五代“吴琼花”传承红色经典
自1964年首演以来,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历经五代琼花的演绎,塑造了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 第一代主演白淑湘,以其刻苦和抗争的精神,成为“中国第一只白天鹅”,她的演出深深烙印了角色的特性。 她通过与战士们共同生活体验,将琼花的形象生动呈现。
第二代薛菁华自1968年起扮演琼花,成为中国彩色舞剧影片中的标志性人物,其艺术感染力让琼花形象更上一层楼。 薛菁华回忆,她全身心投入角色,从黎族舞到连长,再到琼花,她的成长过程与剧目紧密相连。
第三代冯英以其全面的芭蕾修养,让琼花形象更加丰富,不仅有爆发力和深沉情感,还展现了女性化的琼花形象。 而第四代邹之瑞和李宁则将军人的刚健与女性的柔情融合,赋予角色新的诠释。
近年来,张剑、朱妍、孟宁宁和金瑶作为第五代“琼花”,凭借卓越的技术和情感表达,使《红色娘子军》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成为世界观众眼中的中国芭蕾瑰宝。 每一位琼花都需经历军训,以承袭剧中“娘子军”的精神。
《红色娘子军》作为中国芭蕾的里程碑,历经46年仍保持活力,剧中的吴琼花扮演者起着关键作用。 该剧不仅在中国演出数千场,还走出国门,展现了中国芭蕾的魅力。 新一代演员们通过军训,深刻体验了军人精神,延续了老一辈艺术家的艺术精髓。
扩展资料吴琼花是1960年电影《红色娘子军》主人公之一,是那个时期被地主豪绅压迫欺侮的奴隶妇女的化身。 其扮演者祝希娟,成为轰动一时的明星。
40多年来久演不衰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是
红色芭蕾舞剧《白毛女》的灵感源自解放前一个名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 主人公“喜儿”因受到旧社会的残酷迫害而变成了少白头,因此被称为“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基于这一传说创作了歌剧《白毛女》,该剧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进入上世纪60年代,这部歌剧被改编成了芭蕾舞剧《白毛女》。 自那时以来,这部芭蕾舞剧在国内外的舞台上持续演出,赢得了观众的持久喜爱。 它不仅成为了上海芭蕾舞团的标志性作品之一,而且与《红色娘子军》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国芭蕾舞剧的红色经典。 《白毛女》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公与新社会的光明。 通过喜儿从苦难中觉醒、成长的故事,该剧传达了人民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舞剧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获得了认可。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芭蕾舞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 《白毛女》的成功,离不开其出色的创作团队和演员们的精湛表演。 每一个角色的塑造、每一个场景的呈现,都力求真实而动人。 从白雪皑皑的山间,到温暖的阳光下,舞剧通过细腻的编排,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力量的世界。 作为一部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不仅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更传递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它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