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冰箱的BBA 陷入小众困境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思原 编辑丨蕨影

“车市的金九银十终于回来了,”一位新能源多品牌的销售王远向「科技新知」感慨道,“已经好几年没看到试驾看车的大排长龙了。”

其实最近两年汽车市场价格战始终未有减缓迹象,彻底颠覆了原有的销售体系,各家车企优惠策略贯穿到了全年,频繁的降价也使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预期一直处在变化阶段,导致车市呈现疲软态势。

不过,以旧换新、报废补贴等国家亲自下场带来的补贴政策,让消费者享受“真金白银”的优惠,同时带动了车企加大优惠力度,彻底刺激了市场。根据中国乘联会(CPCA)的数据,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预计将达到110万辆,同比增长47.3%。

“以往的9月以后,车厂和经销商在政策上会收紧,虽然活动一个做的比一个大,但价格是真没降多少,但今年不一样,价格战+以旧换新+年终大促+各种活动,确实比以往更便宜。”王远补充道。

市场回暖,不代表所有车企回暖。细心的可以发现,9月以及10月发布销量捷报的清一色是新能源厂商,“历史新高”“突破X万辆”等宣传语十分瞩目。反观BBA三家老牌豪华车企,仍旧在过降价也不好卖的苦日子。

“很多BBA的潜在客户都转向了新能源,尤其是在20万-50万左右的家庭用车上”,王远向「科技新知」解释道,“如今的BBA虽然还有一定影响力,但在产品参数上确实不如新能源吸引人。”

事实上,BBA在国内已经连续多年失速,并且影响到了全球业绩表现,最近更是接连曝出大型4S甚至5S门店因资金周转问题而关门“跑路”,BBA被迫陷入了零和博弈的状态。

“豪车滤镜”逐渐打碎

从销量上来看,2024年BBA在国内市场还在直线下降。

整个上半年,奔驰卖了35万辆,同比大跌10%; 宝马 36.4万辆,同比下滑5%;奥迪33万辆,同比降低3%,这还是在大降价的情况下。

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对其整体业绩也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尤其是利润方面。财报数据显示,奥迪营业利润同比下降42%,宝马净利润同比下降14.6%,奔驰净利润也同比下降了20%。直到今年第3季度,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好转。

然而最关键的在于,此前BBA得益于高昂的豪车溢价,即便卖的少也能赚不少,但现在降价也卖不动,并且层层传导至经销商层面,卖一台亏一台也压垮了不少经销商。

“9月和10月虽然订单虽然有所增长,但销量也不能和前几年相比。”北京一位宝马销售人员向「科技新知」称,“北京星德宝(宝马全球首家5S店)因为资金问题甚至闭店了”。

今年从6月底开始,宝马逐渐退出价格战。但仅3个月后,重回“价格战”的消息传播开来,虽然宝马方面没有明确表示重启价格战,但动作还是诚实的。以 宝马i3 为例,该销售透露其终端优惠幅度超过了15万元,“可惜前来咨询的消费者依旧不多。”

奔驰和奥迪,与宝马处境相似。

根据奔驰集团10月发布的最新销量报告显示,其三季度在中国市场交付17万辆新车,同比下滑13%。一汽奥迪前三季度交付41万辆,同比下降了10.32%。

当然,BBA的下滑并非高端豪华市场的原因,同样走高端路线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反而受到热捧。今年前三季度,理想汽车销量为34万辆,同比劲增34%。背靠华为的问界则紧随其后,销量为28.95万辆;此外,蔚来、 极氪 等车企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而对于BBA的遇冷,销售侧的反馈最能道出真实缘由。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顾客在隔壁奥迪展厅里转了一圈,最后却选择了我们。”王远回忆起那次经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兴奋,“他告诉我,新能源的智能化和创新性更吸引他。那一刻,我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国内品牌极强的营销能力,让国内消费者对豪车有了新的看法,尤其是“买BBA就是买标”“买BBA就是好面子”“买BBA在网上会被嘲笑”这些指向性明显的舆论持续发酵。虽然都知道是乐子,但说得多了当真的用户也就多了。

这也就导致BBA的“豪车”滤镜正在变淡,甚至不少二线品牌已经被逼到悬崖边,即便BBA也前景黯淡,并且很难找到应对之策。

新势力还学不会的

坦白讲,包括BBA在内的传统豪华品牌与中国豪华品牌间“此消彼长”,已成为了行业内的长期趋势。

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不那么在乎品牌来自哪里,而更关心它能提供哪些功能、哪些价值,正是这种倾向,使得消费者在近几年增加了自主豪华产品的购买量。

“在很多年轻用户心里,BBA虽然还算得上豪华,但所谓的豪车溢价变得很低,现在很多同价位的国产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能够实现降维打击了。”王远说。

不过,BBA真的已经沦落到像网上说的“苟延残喘”的地步了吗?

从网友和消费者的普遍反馈来看,BBA卖不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品牌溢价很高,说白了就是配置普遍寒酸,但卖得很贵,想要提高舒适感就要另花大价钱来选配。

“虽然二三十万也能买到BBA,但配置确实非常一般,座椅加热、方向盘自动调节、电动尾门、无钥匙进入等等几乎都得选配”,最近正准备买车的王雪表示,“想要好的体验、想要符合这个价位的配置,那真不是几万块能解决的事。”

尤其是在二三十万就能得到大满配、百万动力的国产品牌现在,BBA的性价比确实变得更低。不过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技术之外的溢价,都来自于社会共识,虽然BBA在产品上没有性价比,但BBA的核心能力还是新势力没有的。

简单来说,BBA这三个牌子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欧洲、美洲,走到哪都不失有名气、有面子的评价。而这百年所沉淀下来的底蕴,便是BBA的核心之一。

另外,底盘调校、四轮独立悬架、盘式刹车、完美的车身重心分配、优秀的操控体验,以及智能四驱、霍氏弯角等,这些技术仍旧支撑着BBA的核心体验,并且至今也是其他品牌很难学来的标志。

尤其是底盘调教,“虽然很多品牌在底盘用料上确实不错,但试驾了很多就是有些散的感觉”,王雪直言,“不是说不好,而是想想很多品牌也就发展了十几年甚至几年,在一些需要积累沉淀的地方,确实很难超越传统品牌。”

坦白讲,即便现在处在造车就像造手机一样简单堆料的时代,想要造好一台车也是需要时间沉淀,需要长期接受消费者的反馈,这些经验是新品牌一时难以追赶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BBA没有“量”的问题,只有“价”的问题,从数据就可看出,即便都在说BBA卖不动了,但每个季度还是有十多万辆的交付。所以,如何在量和价之间寻找平衡,非常考验BBA的经营智慧。

不过从BBA方面目前擅长的叙事逻辑来看,在变化的时代中找寻不变的因素,通过回归经典唤起市场对于品牌独一无二的记忆和认同。在科技新知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对于当下作为消费主力的90后甚至00来说,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代沟”。

盈利难题谁更严峻?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曾经说过,“宝马在全球汽车市场份额只有3.3%,我们不需要去服务好所有人。”

这句话也适用于奥迪和奔驰,的确,BBA从来不是一个大众品牌。但在国内市场,BBA不得不面对市场的变化。

之前BBA们虽然小众,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处在量少价高,各个链条都有钱赚的地步。但如今,电动化的快速演进,不但电动产品开始六折七折甩卖,就连几款主力燃油车也无奈进入价格战,然而即便这样,想要以价换量的BBA仍旧没能如愿。

止跌,成了他们的首要任务。

BBA在电池、电机、电力系统上开始深入探索,各种形式的电动化转型如火如荼。但一个对于豪华车来说不容忽视的趋势是,动力组成已经不再是关注重点,尤其是在电动时代,对于三电的探索没有说谁有绝对优势,这也是其他品牌能够崛起的一个因素。

“在欧洲人眼里,汽车是由马演化而来,当然要专注其动力性;而在亚洲人眼中,汽车是由轿子演化而来,当然更专注其舒适性。一切起初只是文化上的一点点偏好,但最后这演化成了两者制造体系的不同特征。”日本设计界的标杆性人物,也是MUJI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曾跨界而来,做了一个经典论断。

事实上,原研哉起初分析日系品牌和德系、美系汽车品牌在产品定义差异的论断,如今放在中国和欧美汽车品牌上同样适用。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冰箱、彩电、大沙发”已经成为了汽车上最具代表性的新“三大件”,被广大中国消费者列为了购车的首要考察因素。相比之下,一辆车上“马”的属性,好像大家并不是那么在意。

但对于豪华电动车这个细分赛道来说,虽然说只用做“轿子”的思路去造产品未免就显得有些偏狭,单纯的堆料也是门槛更低的事情。

但就像是造手机,内置体验才是主要,谁会在意电池用的什么型号呢?豪华品牌之所以能建立起相比较大众品牌的溢价,归根结底在于除了为用户提供一流的性能外,更是能够把一辆车上的空间、内饰设计以及舒适性配置尽可能拉满。

虽然人人都在说冰箱彩电大沙发是伪需求,但实际销量也证实,同级别下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的车确实更好卖。

最后回到行业问题上,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无限制地降价都是不可取的,尤其是像BBA这样的豪华品牌,这么做不仅会拉低品牌调性,同时也会影响经营质量。

不过国内电动车厂更是如此,虽然市场做大了,行业做强了,但能盈利的企业却屈指可数,这是不健康的。在激烈的价格战下,身处其中的零部件企业,渠道商以及研发人员都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压力,各方都怨声载道。

在这样的背景下,又有几家真的过得比BBA更好呢?


年轻人的蓝天白云梦碎,宝马或停产2款低端车

在BBA还备受追捧的时代,低价的国产宝马1系和宝马X2圆了不少年轻人“宝马梦”。

不过近日有消息称,宝马1系、宝马X2或将在今年7月停止国产,宝马1系三厢将成为绝版,换代宝马X2将转为进口方式销售。 情况属实的话,那么宝马将彻底击碎年轻人的“蓝天白云梦”。

从表面上看,宝马是为了精简产品矩阵,从而提高价格来重塑品牌高端形象,但是深究之后发现,这背后可没这么简单。

卖悉陪圆车的底层逻辑就是赚钱,现在的问题是宝马1系几乎不怎么赚钱了。

一辆车能赚钱无非就两条路,要么单车利润率高,要么薄利多销。

国产宝马1系的指导价20.58-24.99万元,不过据我们调查,该车型目前终端优惠有8万元左右,也就是说最低13、14万元就能入手。

这就意味着原本大众速腾、本田思域的价位就能买到一台宝马。 并且随着7月的临近,优惠幅度可能还会增大,宝马1系的价格接近崩盘。

价格崩盘将直接影响宝马1系的单车利润率。

据经济观察报统计,2022年宝马的单车利润为5.7万元,很明显国产宝马1系很难达到5.7万的单车利润,就是拖了宝马的后腿。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13、14万元的宝马1系,它的配置也没有太过于缩水。 如6安全气囊、防爆胎、无钥匙启动、倒车影像、倒车雷达都是全系标配。 这么看的话,宝马1系更赚不了多少钱了。

终端优惠的目的无非是走量,试图薄利多销。 不过今年以来,宝马1系的销量节节败退,单月销量基本在1500辆上下徘徊,相比于奥迪A3、奔驰A级乱好5000辆左右的月销量,宝马1系差距较大。

既不能走量也不能赚钱,国产宝马1系几乎丧失存在必要。

而宝马X2停产转进口的背后又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宝马1系的困境同样出现在宝马X2上。 今年前4个月,宝马X2累计销量为4119辆,比宝马1系还差,并且在终端优惠最大已达9万多。

此外,宝马X2还面临着与宝马X1定价重复、相互内耗的情况。

宝马X1指导价为27.98-34.99万元,宝马X2指导价为28.58-33.29万元,定价完全重叠。

宝马X1主打大空间,宝马X2主打年轻个性化,虽然两者的定位大相径庭,但是价位重叠也难免导致部分不是非X2不买的消费者,在纠结与犹豫中选择有空间优势的宝马X1,毕竟中国消费者一直以来就喜欢大车。

宝马X2停掉国产转进口后,既能规避因内斗而两败俱伤的情况,还能继续满足小众市场的需求。 所以,停掉国产X2对宝马来说有利无害。

虽然宝马这两款低价车在一定程度上对宝马销量有贡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多卖一辆低价车,宝马的口碑就被多蚕食一分。

低价车之所以叫低价车,除了价格较低外,往往也意味着品质较低。 受限于成本压力,用料差、质量不可靠都在意料之中。

在车质网上关于两款车发动机异响、涡轮增压器故障、刹车异响或失灵等问题的投诉量并不少,低价车的质量问题一直在影响着宝马的口碑。

此外,宝马说到底是豪华品牌,低价车型太多一定会稀释品牌附加值。谁敢说买宝马一定没有贪图过“蓝天白云”的车标呢?

准入门槛越低,中高端宝马用户得到的“奢侈”优越感就越少。

从销量看,宝马的主力车型仍旧是宝马3系(29.99-39.99万元)、宝马5系(43.65-56.25万元)。

十几万就能买到的低价车只会让那些花大几十万买宝马的人不平衡,品牌的豪华性也就因此被反噬与消耗。

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宝马逐渐沦为“二线”豪华品牌,停掉低价燃油车是宝马挽回高端形象最直接的方法。

但是,这并不是宝马主动的,而是被逼无奈下的妥协。 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宝马已经丧失低价权。

现在,宝马的赚钱逻辑完全改变,以往宝马是想赚多少的问题,现在是能赚多少的问题。

燃油车时代,车辆成本的大头集中在三大件上, 而宝马都在这些层面有着自己的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产自研,如搭载在新3系等车型上睁塌的宝马B48发动机等。 所以,之前宝马能够实现“低价自由。

不过在电动化转型过程中,车辆驱动方式被完全改变,车辆的三大件也就变成了电池、电机和电控。

但是宝马的三电系统几乎全为外采,以宝马首款纯电量产车型宝马i3为例,最核心的电池采用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电控系统大部分核心零部件来自英飞凌,驱动方案采用英飞凌的1ED020L12-FA驱动方案。

因此,在现在以及未来的一段时间中,宝马的电动车不能像以往燃油车一样拥有较高的成本控制权。 可以这么说,宝马电动车,不允许低价。

宝马i3的官方指导价为35.39-41.39万元,终端优惠高达12万元左右,价格下探至23.39万元,已经是“赔本赚吆喝”,所以宝马不会再允许出现比宝马i3价格更低的电动车。

据宝马的电动化转型战略显示,宝马集团接下来将会发布创新纯电动BMW i5、创新纯电动BMW iX2以及创新纯电动BMW i5旅行车等车型。 不出意外的话,宝马i3将会是宝马最便宜的电动车。

所以宝马率先停产低价燃油车,也是为了之后的高价电动车做准备。 提前过渡一段时间后,消费者对宝马高价电动车的抵触情绪也会被削弱。

停产一款车原因众多,虽然宝马1系和宝马X2的处境各不相同,但是却又殊途同归,都是被停掉的低价车,这也势必将部分年轻人的“蓝天白云梦”打碎。

宝马的目的十分明确,要提前剔除“低端”消费者,为宝马电动车的高价打下“预防针”。

奔驰也有着类似的情况,去年有消息爆出要停产几款低价车。 对此,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首席执行官Ola Källenius表示:公司宁愿向上看也不愿向下看。

电动汽车时代,BBA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傲气。 不过宝马、奔驰在新能源领域还有多少品牌附加值,还要打个问号。

连BBA都抢着用的中国技术,你还有什么理由看不起?

在前段时间,网上突然传出了奥迪要购买中国车企电动车平台的消息,令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 据悉,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奥迪就开始接触包括上汽智己、比亚迪以及吉利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

前段时间我们刚好试驾了奥迪Q4 e-tron,这款基于MEB纯电架构打造的车型,让我们发现了奥迪在电气化时代存在不少问题——尽管有着优秀的机械素质和设计质感启碧孝,但在智能化表现方面,奥迪Q4 e-tron确实是距离国产品牌还有很长的距离。‍

购买中国车企的电动车平台,是奥迪提高车型智能化水平最快捷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至于会购买哪家的平台?我想“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

7月20日,上汽就此前奥迪购买上汽电动平台的传闻作出回应,上汽集团和奥迪已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 这次回应能基本确定后续奥迪将使用上汽的平台,但是否是智己的平台尚未有定论。 ‍‍‍‍‍‍‍‍‍‍

这也不是第一次有合资车企使用中国技术了,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目前有哪些被合资车企广泛应用的中国技术。

中国技术被使用得最多的还是电池技术,在大家购买新能源车之前,很多人都要看看这款车使用的是不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通过翻阅宁德时代的官网可以看到,譬如宝马、大众、路虎等国际知名车企,都在使用宁德时代的电池,甚至像标致e-208这样的未进入中国的车型使用的也是宁德时代的电池。‍‍‍‍‍‍‍‍‍‍‍‍‍

在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排名中,宁德时代继续全球领跑,2022年以191.6GWh的装机量,全球市占率37%,远超第二、悄稿三、四名装机量之和,连续六年排名全球第一。 全球第一的市场占有率加上极高的市值,这也不难明白为什么宁德时代能被称作“宁王”了‍‍‍‍‍‍‍。

无独有偶,在动力电池市场占有率排行榜中,排名第二的也是中国企业,它就是比亚迪。 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一开始做的就是电池相关业务,近30年的技术积累,在国产厂商中可谓遥遥领先。 ‍

目前使用了比亚迪技术的合资车并不少,其中最具话题性的非丰田莫属,这个曾是比亚迪造车路上的“好老师”,现在已经到了向曾经的学生虚心请教的阶段。‍‍‍‍

像是一汽丰田旗下的bZ3,使用的就是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机和磷酸铁锂电池;而现款的广汽丰田雷凌,也更换了来自于比亚迪的三元锂电池。

最重要的是,这些车型都将“使用比亚迪技术”作为产品亮点,大大方方地将这件事情说出来。可以看出,“使用比亚迪技术”这件事是值得宣传的,这也证明了比亚迪的技术得到了车企的认可!

或许有人会说,只不过用了一些零件罢了,算不上什么“技术”。如果说是使用了中国车企的平台,那又算不算呢?

以去年正式上市的smart精灵#1为例,这款纯电动小型SUV的外观内饰设计由奔驰操刀,而硬件则由吉利提供,整车基于SEA浩瀚架构打造,使用的是妥妥的中国技术!‍‍‍‍‍‍‍‍

除了中国市场之外,smart精灵#1也有在欧洲进行销售,且无论是销量还是口碑都相当不错。 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技术不仅广泛应用于全球汽车市场中,而且并不比其它国家的技术差。

这些车企为什么要使用中国技术?这应该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

首先最简单的当然还是成本问题,前大众集团CEO马丁·温特科恩曾经透露过,大众MQB平台研发和全球工厂实施花费了600亿美元(接近4300亿人民币)。

如果是使用现成的平台,那么在研发成本上面,奥迪将省下一大笔钱。‍‍‍‍‍‍‍

另外时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据消息人士称:“欧洲开发一款电动车至少要36个月,中国最快只需要24个月。 ”而且哪怕使用同一个平台,“用欧洲的人员和供应链开发,量产的车型比在中国开发每台车要贵1~2万元,欧洲车企和供应链体系做不出具备成本竞争力的电动车。 ”‍‍‍‍‍‍‍‍‍‍‍‍‍‍‍‍‍

这也引出了这些车企使用中国技术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在电气化时代,中国技术确实比他们更加先进。

在中国车市疯狂内卷的加持下,800V平台、高阶智能辅助系统、AI智能车机等“黑科技”都已成家常便饭。 而反观欧洲车企,哪怕是电动化最为激进的大众集团,其MEB和PPE平台依旧呈现出很强的燃油车开发思维,“单论平台技术先进性,没有一家欧洲车企有中国做得好。 ”

使用中国车企的电动车平台,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智慧孝能化水平,同时能拥有更低的研发成本和更快的研发速度。 而使用中国研发、制造的电池,同样也有着更低的成本和更稳定的质量。

所以说,使用中国技术,能有效提高全球车企在电气化时代的竞争力,因此像丰田、奥迪等厂商的做法也称得上是无可厚非。‍‍‍‍‍‍

厂商之间互相使用对方的技术,又会带来什么呢?

首先是这能推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曾经的各大厂商为了取得技术优势,设置了众多技术壁垒,但这导致了好的技术可能无法得到推广。‍

而现在各大厂商都在互相使用对方的技术,有利于大家共同推动技术的发展进步。 毕竟不同品牌的工程师有不同的调校思路与取向,在更多厂家使用的情况下,一项技术更容易得到快速迭代。

其次,技术通用也让车辆的兼容性得到提升。‍‍‍‍

许多玩车的朋友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整备一款小众车的时候,零件非常难找;但如果是某款与其它车共用平台生产出来的车型,那么问题就好解决了。 ‍‍‍‍‍‍就像许多奥迪、保时捷玩家会使用大众的零件那样,一些共用技术车辆在后续的升级维护中有着更高的兼容性。

当然,共用技术也有负面作用,在兼容性提高的同时,不同品牌车辆之间的同质化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技术共用的情况普及的话,那么供大家选择的个性化车型也会越来越少。

从前,使用“进口技术”对于一款车来说是巨大的卖点,大家普遍认为进口就是代表着更加先进、更加优秀的技术。 如今合资厂商或者说海外车企乐于使用中国车企的技术,证明了中国技术在新世代的过人之处。 在电气化时代,或许大家的想法也是时候要改一改了,在造电动车这件事情上,弯道超车早已不是一句空话。

而且换个角度想想,在海外市场,中国技术对于他们而言不也是“进口技术”吗?

(图片来自网络)

下滑的奥迪,靠上汽“挣扎”?

“全球每卖出100辆汽车,便有40辆来自中国市场。 ”作为曾经燃油车时代的豪华巨头之一,奥迪似乎正被新的竞争格局所颠覆。

7月20日,据多家媒体报道,上汽就此前奥迪购买上汽电动平台的传闻表示,上汽集团和奥迪已达成共识,双方将通过合作加快电动车开发。 “大家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转型,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开启合作新篇章,为实现双赢提供保障。 ”上汽集团副总裁、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院长祖似杰透露。

截至目前,奥迪中国、上汽奥迪和智己汽车三方并未针对此事作出明确回应。 但可以看到的是,奥迪正竭力打破电动化落后的被动局面,不断变更姿态寻求市场变局。

自2017年全球销量达到187.8万辆的巅峰后,奥迪年销量出现下滑,与奔驰和宝马的差距逐年拉大。 过去三年,奥迪全球销量已下滑至170万辆以下,而奔驰和宝马仍处于200万辆以上。

具体到中国市场,其份额缩减更甚。 2021年奥迪在华销量(含进口)为70.1万辆,同比下滑3.6%;2022年进一步降低至63.6万辆,同比下滑9.2%。

尽管目前奥迪官方尚未公布今年上半年销量情况,但乘联会数据显示,奥迪品牌上半年在华销量为29.6万辆,同比下降6.6%,而同处BBA行列的梅赛德斯奔驰、宝马集团则分别达到37.72万辆、39.2万辆的销量成绩,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6%、3.7%。

可以看到,奥迪是BBA中唯一负增长的品牌,更为严重的是,这样亩备的下滑现象不仅是过去两年的延续,更展现出奥迪在全新市场竞争格局下的不适应性。 “奥迪没有捍卫它相对于主要竞争对手的领先地位,甚至落后于自身的能力水平。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曾公开表示。

“与奔驰和宝马相比,奥迪产品线老化明显,目前奥迪所有车型平均上市时间高达5.5年。 ”有汽车行业分析师表示,在过往专注的公务车市场未能提供足够的销量支撑后,奥迪未能及时面向大众消费者作出转变,自身品牌定位并不清晰。 “正因如此,奥迪在产品定价到终端销售,同级车型市场差价一般在3—5万,以此来争夺市场。 ”

不过,这样的被动式“跟跑”,使奥迪注定身处逆境。 受价格战影响,包括BBA在内,国内合资企业均在今年上半年对终端售价进行了大幅度下调,这导致长期依赖降价方式形成错位竞争的奥迪遭遇传统豪华品牌、新势力的多向挤压。

“本来奥迪的销量就靠卖的比宝马奔驰便宜,现在宝马奔驰降价多,和奥迪卖差不多的价格了,谁还买奥迪啊。 ”有奥迪经销商门店刚刚离职的销售人员向车讯网透露,奥迪不仅在品牌形象上与奔驰、宝马形成差距,其销售网络也存在着不小的混乱。

2021年4月,上汽奥迪品牌正式成立。 或许在奥迪的设想中,上汽奥迪将成为一汽奥迪的“补位”,产品侧重小众细分市场和中国特供车型。 然而,上汽奥迪在产品定位上出现失误,车型路线与一汽奥迪重合,尤其在上汽奥迪采取以降换量的策略后,双方产品价格区间的重合度进一步上升裂判,形成直接内部竞争。

“在经销商利益平衡上,奥迪有不少问题。 ”上述销售人员表示,此前为避免双方竞争,南北奥迪曾进行过数年博弈,最终上汽奥迪在渠道上采用代理制,展厅布局在城市商超。 “上汽奥迪展厅门店的经销团队来自上汽集团,而售后服务则交给了一汽奥迪,双方权责管理划分并不明晰,门店铺设进度也十分缓慢。 ”

除燃油市场的困境外,奥迪品牌的电动化脚步也十分艰难。

今年上半年,奥迪纯电车型销量仅3.46万辆。 虽有所增长,但相比奔驰、宝马纯电动车型5.16万辆和6.46万辆的销量成绩,奥迪有着明显缺位。

此外,从平台来看,奥迪的SSP平台和Trinity项目已然是一拖再拖的局面,短期内,奥迪能够使用的只有MLB evo平台、PPE平台、J1平台和MEB平台四款。

MLB evo平台和MEB平台相对低端,前者为“油改电”平台,后者主要为奥迪生产入门电动产品,两款平台对于主打B级至D级轿车/SUV矩阵的奥迪而言,很难提供助力。

J1平台和PPE平台由保时捷与奥迪联合开发而来,J1平台为电动跑车平台,适应性并不广泛。 而PPE平台虽能够为奥迪生产“高端电动车型”,但奥迪更需要的是其在自动驾驶、软件和走量车型生产的下一个大飞跃。 “与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不同,奥迪在过去两年中没有对其车型系列进行任何重大补充。 ”有业内人士认为,奥迪电动化转型的核心问题,是智能座肆耐改舱、智能驾驶软件如何适应中国市场。 “与其说奥迪是买电动汽车平台授权,还不如说是要购买一整套软件。 ”

在这一需求下,通过与上汽集团的合作,不仅能够加快产品迭代节奏、提高软件的本土化效率,还能够解决此前上汽奥迪与一汽奥迪在产品差异性上的问题,为扩大中国市场降本增效。

不过,采用上汽集团电动化平台的奥迪产品能否打开市场,仍存在不小疑问。

在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中可以发现,尽管在销量上,双方共同研发的纯电轿车bZ3较丰田自主研发的bZ4X有明显提升,但月销仅3000辆的成绩仍难以支撑起跨国车企转型需求。 而回到此次合作来看,上汽集团在新能源市场地位、技术水平等方面均与比亚迪有一定差距,能够为奥迪提供的“声量”自然也小了很多。

另一方面,两品牌定位、形象方面几乎截然不同。 正如奥迪股东所担心的那样,与上汽的共同研发有可能对奥迪的品牌力造成冲击,甚至落入为上汽智己“做嫁衣”的局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27658.html
本赛季场均11.5篮板3封盖 曝湖人有意爵士神塔
周鸿祎喜提小鹏X9 透露自己学驾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