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提升生物医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提出,持续支持创新研发。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在合成生物学、细胞和基因治疗、核酸药物、脑机接口、AI+医药等国际前沿领域和新赛道加强前瞻布局,提升早期研发等创新能力。对标国际标准和规范,面向国际市场,开发优质创新药械产品。(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
脑机接口这个领域发展怎么样?
1、中国脑机接口行业竞争梯队
我国脑机接口行业正处于发展初期,行业内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 依据企业的注册资本划分,可以大概分为3个竞争梯队。 其中,注册资本大于1亿元的仅强脑科技(Brainco)一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的有华南脑控、念通智能、博睿康科技、术理创新等6家,其余企业注册资本均在1000万元以下。
2、中国脑机接口行业企业业务布局对比
目前我国代表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均布局非侵入性脑机接口产品,只有脑虎科技、博睿康科技等少数几家企业进行侵入式脑机接口产品的研究;而在非侵入性脑机接口领域,强脑科技、慧脑智能等企业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消费级产品问世。
3、中国脑机接口行业企业研发情况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技术实力对脑机接口企业的竞争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智慧芽数据,截至2022年11月,我国脑机接口行业企业中,强脑科技(包括其子公司)相关专利数量最多,达到了88件,排在第二的脑陆科技相关专利数量为53件,而其他企业专利数量均在50件以下,从专利数据来看,强脑科技目前在脑机接口行业高举内的技术优势较为明显。
4、中国脑机接口行业企业融资情况
从投融资情况来看,截至2022年11月,回车科技的融资事件数量最多,达到了6件;脑陆科技、柔电芯云和博睿康科技融资事件数量紧随其后,分别为5件、4件穗蔽和4件,而其他企业融资事件数量均在4件以下。 但从融资金额来看,公开资料显示强脑科技是全球除Nerualink外唯一一家融资金额超过2亿美元的脑机接口企业,与其他脑机接口企业相比资金优势较大。
5、中国脑机接口行业竞争状态总结
从五力竞争模型角度分析,脑机接口能够实现人脑交互,目前尚无替代品威胁;我国脑机接口行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竞争较为和缓;上游相关软件需要定制,供应商议价能力较强,而由于产品成熟度不够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较差,下游应用领域议价能力也比较强。 由于行业内尚未出现拥有绝对优势的企业,国家政策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所以潜在进入猜念州者威胁较大。
根据以上分析,对各方面的竞争情况进行量化,5代表最大,0代表最小,目前我国脑机接口行业五力竞争总结如下: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目标5000亿元!上海打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记者从11月23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上海将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会上对上海市政府出台《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做了介绍,《行动方案》旨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积极布局上海未来发展新赛道。
推动未来产业布局迫在眉睫
上海推动未来产业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按照国家“十四五”规划要求,上海将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上海还将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
二是对标国际前沿技术趋势。 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聚焦智能、健康、绿色等方向,上海结合产业创新基础优势,提出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五大方卖段向。
三是进一步拓展上海市产业体系内涵。 如果说“3+6”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产业发展的“今天”,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领域是上海产业发展的“明天哗郑”,未来产业就是上海产业发展的“后天”,这些领域融合演进,为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能。
多维度打造未来产业集群
《行动方案》提出,争取到2030年,上海未来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将打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
上海将打造未来健康产业集群,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前沿突破、临床应用为导向,推动脑机接口、生物安全、合成生物、基因和细胞治疗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如在脑机接口领域,上海拥有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上海企业的“微创植入式高通量柔性脑机接口技术”,绝大部分指标都领先国内外同行水平。
上海将打造未来智能产业集群,面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技术策源、广泛赋能为导向,推动智能计算、通用AI、扩展现实(XR)、量子科技、6G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加智能、更加可靠、更加集成的技术底座;发挥在线新经济生态园、数字化转型示范区等载体功能,推动未来智能应用落地,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上海将打造未来能源产业集群,面向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核心突破、首创示范为导向,推动先进核能、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如在氢能领域,计划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建成3到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上海将打造未来空间产业集群,面向深海空天利用和空间拓展,以战略牵引、突破极限为导向,推动深海探采、空天利用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如发挥上海装备产业优势,研发深远海、极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发展重型破冰船、高冰级LNG船等极地装备,服务国家战略;突破关键飞行技术,研制载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
上海将打造未来材料产业集群,面向材料应用的功能性突破,以前沿布局、培育需求为导向,推动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技术研发突破及产业化。 重点是提升膜材料基础结构设计和原料自主化能力,做强高性能纤维产业链,为智能终端、高端装备等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人民美好生活赋能。
多方面助力未来产业方案落地
如何保障未来产业方案落地?
上海将加强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全球创新网络。 上海还将瞄准载体建设和集群打造,谋划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加速园和试验场,打造标杆示范场景,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让整个社会尽快享受到技术落地赋能的红利。
上海还将瞄准主体培育和团队挖掘,分层次建设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创新型企业、领军团队等创新梯队;瞄准技术验证和示范推广,实施跨界融合示范工程,加快中芦誉研发产业化进程。
上海还将瞄准集聚人才第一资源,整合各类创新平台,面向全球“揭榜挂帅”,助力各类人才在上海实现创新梦想;上海还将瞄准要素高质量供给,优化“五好五不缺”发展生态,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持政策和合作平台。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趋势?
1、 机器视觉和语音识别是主要市场
技术层是基于基础理论和数据之上,面向细分应用开发的技术。 中游技术类企业具有技术生态圈、资金和人才三重壁垒,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 相比较绝大多数上游和下游企业聚焦某一细分领域、技术层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较为容易。
该层面包括算法理论(机器学习)、平台框架和应用技术(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 众多国际科技巨头和独角兽均在该层级开展广泛布局。 近年来,我国技术层围统垂直领城重点研发,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城技术成熟,国内头部企业脱颗而出,竞争优势明显。
2、计算机视觉发展历经三大理念,规模突破400亿元
1982年马尔(David Marr)《视觉》(Marr,1982)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计算机视觉成为了一门独立学科。 计算机视觉的研究内容,大体可以分为物体视觉(object vision)和空间视觉(spatial vision)二大部分。 物体视觉在于对物体进行精细分类和鉴别,而空间视觉在于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为“动作(action)”服务。 正像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所言,视觉的主要功能在于“适应外界环境,控制自身运动”。 适应外界环境和控制自身运动,是生物生存的需求,这些功能的实现需要靠物体视觉和空间视觉协调完成。
计算机视觉近40年的发展中,尽管人们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和方法,但总体上说,计算机视觉经历了三个主要历程。 即:马尔计算视觉、多视几何与分层三维重建和基于学习的视觉。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s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计算机视觉市场规模为46.433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达到950.805亿美元,从2020年到2027年,预计年复合增长率为46.9%。
3、语音识别发展科追溯到1956年
语音识别的研究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在1952年,AT&T贝尔研究所的Davis,Biddulph和Balashek研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个语音识别系统Audry系统,可以识别10个英文数字发音。 这个系统识别的是一个人说出的孤立数字,并且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每个数字中的元音的共振峰的测量。 1956年,在RCA实验室,Olson和Belar研制了可以识别一个说话人的10个单音节的系统,它同样依赖于元音带的谱的测量。 到21世纪之后,深度学习技术极大的促进了语音识别技术的进步,识别精度大大提高,应用得到广薯知帆泛发展。
目前,语音识别技术已逐渐被应用于工业、通信、商务、家电、医疗、汽车电子以及家庭服务等各个领域。 例如数雹,现今流行的手机语音助手,就是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智能手机中,能够实现人与手机的智能对话功能。 其中包括美国苹果公司的Siri语音助手,智能360语音助手,网络语音助手等。
随着语音技术和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的快速进步,AI语音语义技术已在智能翻译、智能医疗、智能汽车、智能客服、互联网语音审核等多个领域实现场景应用。
疫情之后不仅是工业领域,政务服务领域的语音机器人、传统行业企业的语音机器人也将有较高的市场增长空间。 另外,NLP、AI数字员工、RPA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将重塑AI应用场景。
2018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市场规模为142.1亿美元,根据预测到2024年全球智能语音市场规模将达到215亿美元,其中智慧医疗健康、智慧金融以及各类智能终端智能语音技术需求将成为主要的驱动因素。
4、美国AI高层次学者数量大幅领先
AI高层次学者是指入选AI 2000榜单的2000位人才,由于存在同一学者入选不同领域的现象,经过去重处理后,AI高层次学者共计1833位。 从国家角度看AI高层次学者分布,美国A1高层次学者的数量最多,有1244人次,占比62.2%,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以上,且是第二位国家数量的6倍以上。 中猛册国排在美国之后,位列第二,有196人次,占比9.8%。 德国位列第三,是欧洲学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其余国家的学者数量均在100人次以下。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