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因素影响营收!三个信号暗示宁德时代重回扩张周期

7月26日晚,A股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300750.SZ)披露2024年半年报。

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67.67亿元,同比下降11.88%;实现归母净利润228.65亿元,同比增长10.37%;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0.54亿元,同比增长14.25%。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宁德时代而言,最重要的动力电池及储能行业,仍处于增长轨道内。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4年1-5月全球动力电池使用量为285.4GWh,同比增长23.0%。而根据有关机构统计,2024年1-6月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130GWh,同比增长35%。

“动力电池领域,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公司2017至2023年连续7年动力电池使用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为37.5%,较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仍排名全球第一。在储能领域,根据SNE Research数据,公司2021-2023年连续3年储能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一;2024年1-6月,根据有关机构统计,公司储能电池出货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份额。”宁德时代在半年报中表示。

宁德时代的2024年半年报表现与市场预期偏差并不大。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市场预期2024年宁德时代的净利润为509.37亿元,而宁德时代上半年已实现近50%。按照当前需求的变化情况来看,宁德时代最终达到市场预期目标难度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为447.09亿元,同比增长20.61%。

种种迹象表明,宁德时代或正在重回扩张周期。

海外因素影响营业收入

宁德时代在半年报中将业绩驱动因素划分为“行业持续增长”和“公司竞争力优势进一步提升”。

“行业持续增长”对应的是,两大业务支柱所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而“公司竞争力优势进一步提升”则对应的是技术研发、极限制造、供应链管理、市场地位、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

从半年报中不难看出,宁德时代提到的竞争力提升部分的具象化表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营业收入1126.49亿元,同比减少19.20%;营业成本为823.49亿元,同比减少25.84%;毛利率为26.90%,同比增长6.55%。储能电池系统实现营业收入288.25亿元,同比增长3.00%;营业成本为205.02亿元,同比减少6.89%;毛利率为28.87%,同比增长7.55%。

宁德时代两项主要业务均出现了成本降低、毛利率提高的情况。一位私募基金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营业成本的大幅降低,或与宁德时代超级拉线等降本举措相关,毛利率已回归至锂矿价格暴涨前。

“二季度公司单位毛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约在0.19元左右,主要原因是尽管价格有所下降,但由于成本快速下降,使得单位毛利得以保持稳健态势。未来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趋稳,预计单位毛利将继续保持稳定。”宁德时代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宁德时代相关产品二季度单瓦时售价大约下降了0.06元左右。未来是否出现较大降价可能,则与原材料价格波动有关。当前,碳酸锂价格已下降至8万元/吨左右。

市场亦有投资者对宁德时代业绩出现营收下滑的状况表示担忧,但若从地区划分来观察,宁德时代已将实际的下滑因素解释清楚。

财报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境内地区实现营业收入1162.38亿元,同比减少4.78%;毛利率为25.18%,同比增长3.47%。境外地区实现营业收入505.29亿元,同比减少24.77%;毛利率为29.65%,同比增长8.16%。

“宁王”重回扩张周期?

海外市场变化对宁德时代的业绩有所影响是不争的事实,宁德时代也在财报中悄悄披露了一些细节。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对比2023年上半年,宁德时代产能、在建产能到产量与产能利用率,均有所提升。

财报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能为323GWh,在建产能为153GWh,产量为211GWh,产能利用率为65.33%。2023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电池系统产能为254GWh,在建产能为100GWh,产量为154GWh,产能利用率为60.5%。

如从固定资产等数据来看,宁德时代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从固定资产和固定资产减值来看,数据没有大变化。这或许意味着超级拉线改造后在原产能基础上有较大的提升,可能足以解释为何成本下降较为夸张的原因。”前述私募基金人士说。

此外,宁德时代的库存也有着较为明显的变化迹象。

202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原材料期末账面余值为68.34亿元、期初账面余值为46.99亿元;库存商品期末账面余值为216.34亿元,期初账面余值为153.06亿元。而宁德时代在4月15日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上明确表示,一季度末库存和四季度差不多,略微有所下降,主要是库存管理策略落到实处。

结合宁德时代对一季度末的库存描述,以及半年报中原材料和库存商品的数据变化,或在暗示着宁德时代开始进入主动补库存的阶段。如主动补库存阶段被确定,那么新一轮的库存周期将会到来,公司也将重新迈入扩张周期,下半年或能重现业绩高增长。

“目前我们的产能正在逐步建设中,预计中期能实现100%以上的产能利用率,并且订单十分饱和,导致员工加班较多。”宁德时代在业绩交流会上表示。

目前,宁德时代股价正逐步扭转下行趋势,7月以来股价走出震荡区间下沿。

同花顺iFind显示,7月1日至7月26日,宁德时代股价区间涨幅为5.18%。7月26日,宁德时代报收189.35元/股,涨0.86%。


多家私募公司基金经理:四季度A股投资机会研究探讨

国庆长假期间,中国基金报邀请多家私募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或投资总监,对前三季度股市进行分析总结,展望四季度A股投资机会,仅供投资者参考。

星石投资副总经理方磊:

股市悲观预期释放,A股进入价值区间

今年以来国内股市整体可以分为“下跌-修复-再次回落”三个阶段,市场情绪也随之出现了较大波动。 进入2022年美联储议息会议纪要显示加息、缩表的急迫性,市场加息预期进入快速上升通道,市场风险偏好受到压制,今年1月-2月国内股市估值快速收缩。 3月国内局部疫情反复开始影响市场经济预期,叠加紧缩预期继续加速、俄乌冲突压制市场风险偏好,3月-4月国内股市出现盈利和估值双杀。 4月底中央高层会议释放积极信号,国内局部疫情平息,叠加海外地缘风险和加息预期得到阶段性充分定价,5月-6月期间国内股市积极修复。 经过疫情缓解后的快速复苏,7月国内经济恢复动能出现环比放缓,7月末部分地区出现楼盘断贷现象,8月南方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市场关于下半年国内经济的预期逐步转向悲观,A股表现整体震荡。 9月美联储延续8月中下旬以来的鹰派言论,市场关于加息终点和高利率持续时间的乐观预期得到修正,股市表现偏弱。

从今年前三季度的市场表现来看,对股市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分别是国内经济的恢复情况和美联储紧缩的节奏,后续的风险因素可能主要在海外。

国内方面,经济持续复苏应该要好于近期市场的悲观预期。 虽然7月以来经济恢复力度不够强劲,地产风波加剧了经济预期的恶化,但目前的情况是明显好于今年4月的,同时政策中短期偏向稳增长的基调不变,即使经济复苏略有波澜,国内经济复苏的大方向也是确定的。 至于目前市场担忧的地产风波,最近数据显示房地产销售端开始回暖,虽然回暖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但我们认为在政策托底风险的情况下地产对经济的拖累仍在可控范围内。 9月份多项数据显示,受高温天气消退、传统旺季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资金落实到位的影响,国内基建投资正在加快,也对地产投资下行形成了一定的对冲。

海外方面,货币政策紧缩、衰退风险加大以及能源不足都可能会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的风险点。 首先,美联储维持鹰派,美债利率上行,美元指数保持强势,海外股市波动,都将对国内风险偏好形成压制。 第二,维持高利率的持续时间可能超出市场预期,高利率带来的衰退压力正在增加。 如果美国经济快速进入实质性衰退,有可能对我国出口形成较大影响,国内经济预期的修复可能较慢。 第三,虽然9月以来欧洲能源短缺的情况出现一定缓解,但俄乌冲突长期化、欧洲对俄能源制裁力度较大且短期能源替代难度不小,冬季到来后欧洲能源大概率依旧持续紧张,全球经济预期可能会因此出现再次下调。

短期来看,目前国内经济继续下探的空间有限,估值压缩的空间也不大,我们认为国内股市还将保持整体震荡、存量博弈的特征。 截至9月26日,国证A指市盈率为15.1倍,为2007年以来27%分位数的较低水平;国证A指ERP为3.92%,正在快速接近今年4月的水平,也显示出A股的中长期投资价值正在增加。

在目前这个位置上股市中已经包含了较为悲观的预期,A股整体已经进入价值区间,市场中也蕴含了不少中长期投资机会,尤其是估值处于合理偏低水平的板块。 从稍长期的角度来看,虽然这几年疫情影响下国内经济数据出现了较大的波动,但中国经济在世界上依旧具有相对优势。 2010年-2021年间国内名义GDP年均增长9.7%,万得全A年均增长7.3%,股市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一致性,国内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也将是股市的长期走势。 第二,权益类资产的收益本质上来源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超额收益来源于上市公司业绩增长。 以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标准看,中长期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并未出现明显下行,优质公司依旧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第三,站在偏长期的角度来看板块间并无好坏之分。 成长板块中不乏成长空间巨大且兑现度较高的优质公司,虽然短期估值端的波动会带来股价回调,但这些公司的成长性依旧可以带来长期收益;价值板块的弹性可能弱于成长板块,但盈利的相对稳定性和确定性也是长期收益的来源,在特定的宏观环境下也更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无论是哪种投资风格,只要坚持筛选优质公司,保持风格不漂移,那么大概率都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长期投资收益。

方磊星石投资副总经理

清华大学,生物学硕士。 12年投资研究经验,2010年加入星石投资,历任星石投资研究员、基金经理、消费投资部联席总监、助理总经理。 目前担任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高级基金经理、首席策略投资官。

清和泉合伙人、首席策略师赵宇亮:

政策逐渐明朗,业绩逐步确认

三角度看市场位置,支撑较为明确

从估值分位数角度看,目前全市场估值分位不足40%,沪深300、创业板指均在30%附近。 从股债收益差角度看,当前全市场静态PE为16.7x,无风险收益率为2.68%,ERP为3.3%,处于历史上较高水平。 极端情况下,距离历史几次大底空间只有约10%。 从市场情绪指数来看,当前市场情绪非常低迷,最新为38%接近历史过冷区间,这意味着市场下跌动能非常有限。 综合来看,当前市场的位置较低是具有共识的乐观因素。

三因素看市场驱动力

方向明确但节奏尚待观测

政策重心,有望重回稳增长。 当前的宏观环境与2012Q4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方面,政策有望继续加码,传导至实体经济的效率也会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我们已经观察到企业的中长期贷款触底回升,后续居民也有望展开修复。

随着疫情消退,经济自身存在修复空间。 今年疫情对经济整体和重点行业影响非常大。 从经济总量看,消费的复苏一直较为乏力,3年复合增速仅不足3%。 距离疫情前的中枢8%存在较大的空间。 从上市行业看,消费服务、出行相关的行业收入普遍仍没有回归至疫情前的水平。 随着疫情的消退,防疫政策的优化,经济本身需要一定的修复空间。 行业结构上,很多行业盈利也具有改善动能。

海外紧缩预期的放缓。 近期海外紧缩预期再次升温,一方面,联储官员释放偏鹰的信号,全力压制通胀;另一方面,美国经济当前经济仍未衰退,就业非常强劲,银行信贷增长非常强劲,消费和服务也较好。 虽然未来海外的宏观节奏仍具有不确定性,但两点是可以确定性:第一,随着利率的高企,货币累计紧缩,美国的经济后续会逐步放缓,甚至进入衰退,通胀也趋于回落。 第二,美国经济开始衰退+通胀持续回落,美联储就会开始权衡政策目标和经济增长,对应着美联储加息路径会放缓。

市场风格交替

盈利趋势和性价比兼顾

2021年以来,价值和成长风格频繁轮动。 背后的原因:一是全球通胀和利率中枢抬升,宏观环境波动加剧。 成长股难以一枝独秀。 二是全球绿色转型、供应链重构之下,价值和周期相比过去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三是国内外经济和货币政策错位,对风格的来回拉扯影响很大。 所以,中期市场风格区域均衡,分化太大就会存在动态平衡。 落脚到投资上,我们不应该对风格轮动上下很大的注。

近期价值再次跑赢成长,主要体现在防御特征上。 复盘2021年以来,价值曾三轮跑赢成长,2021年2-3月、2021年8-9月、2021年12-4月。 共同特点是:一是市场整体处于调整期,市场寻求避险;二是资金交易特征为主,单纯的在做高切低,在做热门行业切冷门行业;三是持续周期平均偏短。 所以,这种轮动的背后,更多的体现出市场防御的行为,而非市场中期主线的更迭。

中期成长和价值仍将呈现整体均衡+频繁轮动的特征。 造成中期均衡的格局原因在第一部分有阐述,目前看这些宏观条件难以扭转。 短期轮动的条件,市场关注三个相对变化:新兴产业趋势vs传统经济预期,阶段宽松交易vs阶段紧缩交易,交易过热vs交易过冷。

总结而言,从政策逐渐明朗、疫情消退经济修复的方向到海外紧缩预期将会有所放缓,虽说这三个焦点均还存在扰动并未形成节奏上的共识,但方向是比较清晰的。 所以我们认为,四季度这三个焦点的确认和演绎,对市场的影响是比较关键的,需要重点去关注和跟踪。 而市场风格方面,近期价值再次跑赢成长,这种轮动的背后,更多的体现出市场防御的行为,而非市场中期主线的更迭,我们仍将重点围绕产业趋势、盈利情况和个股性价比(PEG)进行中期布局;组合配置方向来说,我们也会阶段性均衡布局,而非在短期风格轮动上下很大的注。

赵宇亮清和泉合伙人/首席策略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金融学硕士,11年从业经验。

清和泉资本创始成员,深度参与了投研体系搭建,现任首席策略师、投资决策委员会成员,负责自上而下的宏观策略研究、对市场方向、风格及行业配置、金融等行业有深入的研究。

煜德投资总量及量化研究负责人赵宏旭:

直面变化把握新机

2022年至今为止的中国资本市场在多重负面因素的叠加影响下,表现较为惨淡。 A股几个主要宽基指数均出现了20%左右甚至更大幅度的下跌。 同时全市场交易量也从7月初开始持续萎缩,显示投资者情绪低迷。 而香港市场不论在下跌幅度还是成交量萎缩方面较A股更甚。 这主要是下面几个因素叠加的原因:

第一,国内经济持续低迷且不断低于预期。 在年初两会设定了全年5.5%的经济增长目标时,市场对在政策支撑意愿明显背景下的全年经济表现具有一定期待。 但疫情大面积爆发且频发及封控措施对经济活动的抑制、房地产市场愈演愈烈的风险都使得经济不断低于预期,从而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业绩的预期也随之不断下调。

第二,国际上,全球通胀高企,刺激政策退出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推出。 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以试图通过抑制需求的方法压低通胀,欧、美经济衰退预期不断升温。 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面对的国际环境进一步复杂化。

第三,在经历2020年的疫后全面牛市和2021年结构性牛市之后,在今年初市场整体估值不算低,甚至有部分板块偏高,这使得基本面预期下修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估值同步下修。

在投资上,前三季度我们主要以捕捉结构性机会为主,通过深入的行业研究和企业研究来获取Alpha机会,以此抵御市场整体波动。 在行业配置上,在整体经济承压之时的高成长性是稀缺的,我们积极挖掘新能源等高景气行业的细分赛道机会。 同时在动荡的全球大环境之下,实物资产价值突显,我们增加了上游能源、资源的配置。

在产品类别上,煜德同时具有主动权益多头产品、对冲产品和海外基金三条产品线,也为投资者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风险收益特征和资产配置目标的产品而提供丰富选择。

经过长时间、大幅度的市场调整,众多风险已经得到释放。后续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三个方面的变化:

在政策层面,10月份的大会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持续影响未来很多年。 这段时间多看多分析,不冒进。 另外,目前市场的一致预期是防疫政策要到23年才会放开,但毕竟经济压力很大,也不排除会有超预期的政策推出,市场会持续交易此变化。 新的经济政策可能要到12月初的经济工作会议是一个重要的观察点。

在业绩层面,很快就要进入三季报时间,根据调研情况,一些上市公司会给出良好的业绩。 当然也会有一些公司受到出口、消费的影响而下降,大概率会是结构性分化的行情。

在交易层面,市场经历了全面恐慌的时期,基本到了底部位置。 成交量已经萎缩到4月底部的水平,我们跟踪的数据也显示私募基金持仓比例到了低点,说明基本上要卖的资金都已经出清了。 对于白马股,“杀白马”现象是市场严重缺乏流动性的时候出现的交易和公司基本面脱节的现象,而宁德时代、迈瑞医疗等前期被杀的白马股,目前也明显已经企稳向上,这从交易的角度说明市场的恐慌情绪基本出清。

总体看,上证50和沪深300的下行空间已经很有限,如果三季度业绩比预期的好(预期很差,超预期并不难),将带动大盘价值逐步修复估值。

赵宏旭:煜德投资总量及量化研究负责人、闻道系列基金经理

北京大学数学专业本科,清华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美国佐治亚理工(GeorgiaTech)访问学者

曾任博时基金金融工程研究员,负责基金专户的绝对收益策略;曾任中信证券股权衍生品部投资经理,负责基本面对冲组合、衍生品投资、定向增发投资等买方业务,最大管理组合规模60多亿。

相聚资本投资总监王建东:

绝对收益投资要尽可能少犯错误,不走极端

2022年前三季度的A股走势可谓是一波三折。 首先是“黑天鹅”不断,美联储“暴力”加息、俄乌冲突以及疫情的多点爆发??A股市场也因此出现一定回撤,并且在8月中下旬以来再次进入到调整模式;不过期间也出现了一波快速的拉升反弹行情,结构性和阶段性行情对投资者提出了不小的考验。

在我们看来,对于风险采用“适度回避”的态度,甚至可以忍受阶段性的平庸。 绝对收益投资要尽可能少犯错误,不走极端。

今年来,相聚资本通过均衡配置与灵活应对,并在5月初果断加仓,在整体回撤相对可控的同时也抓住了上涨机遇。 8月中下旬以来市场出现回调,我们随之进行了一定的调仓换股,并适度降低了仓位。

等待“抄底”很煎熬,却很值得

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时,市场大部分观点认为2022年的投资难度要好于2021年,或者说市场是“易涨难跌”的。 不过很快美联储加息超预期、俄乌冲突等超预期事件爆发,尤其是俄乌冲突超出了所能判断的范围。 不论是冲突的走向还是时间,都远远超过预期,不确定性大增,市场避险气氛浓厚,市场出现了一波调整。 之后便是疫情的冲击,包括深圳、上海、北京都陆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是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和供应链中心,按下“暂停键”,对制造业供应链影响很大,反映到二级市场上,就是以制造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A股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很短时间内股价出现一波杀跌。 下跌中中创业板跌幅也要更大,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过去两年来新兴赛道的成长股估值相对偏贵,在这样的压力下跌幅自然更大。

在市场开始下跌后,我们便减了一部分仓位,随着市场情绪跌至谷底我们也不断降低产品的仓位。 随后到5月初的时候,我们迅速把仓位开始提上来,老产品的仓位又提到正常八成附近,随着净值的反弹和回暖,仓位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8月下旬以来,A股又出现了一波回调、尤其是成长板块下跌明显。 一方面,国内经济受到疫情、高温等事件的影响,目前仍处于底部区域,居民消费需求也有待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高景气的新能源、光伏、半导体等赛道股板块,大量筹码拥挤,成长风格高度集中并形成挤压触发成长板块的调整。 这个阶段我们进行了一定的调仓换股,并适度降低了仓位,因此虽然也受到市场集体下跌的影响,但幅度有限。

我们敢于在4月底5月初的时候“抄底”加仓,是当时觉得市场反应过度悲观,且已经有向好迹象,从技术面来看,进入到一个底部可布局的区间。

同时,这次敢于抄底,其实是对2018年-2019年没有抄底的一次修正。 在18年年底、19年初抱着谨慎的态度,没有敢抄底,错过了后来的反弹。 所以这次抄底其实是吸取了18年没有抄底的教训。 如果抄底,只需要忍受短期的亏损,但拉长来看也是赚大钱的机会。

因为底部的反弹往往是很剧烈,一旦抄底成功便是20-30%的涨幅。 如果错失之后,可能5%的潜在损失,换来一个20-30%反弹回报,是很划算的。 而且很多时候意识到该抄底的时候,大概率已经不是底部了。 底部只能等来,等待的过程虽然很煎熬,但却很值得。

成长股投资之道:综合胜率与赔率

相聚的特色是成长股风格,在我们内部叫做“GARP”。 所谓GARP策略,即以合理的估值买入高成长的公司。 首先相信投资成长股能带来不错的收益,同时又认为不能为当期的成长或者未来可预期的成长支付过高的溢价,不能在很贵的价格买入。 这需要对公司的价值有一个合理偏精准的定价,怎么看公司的合理价值。

我们在投资中,希望通过对行业和个股基本面的研究,对公司的可预期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在这个基础上比较当下价格与它的价值。 如果价格很便宜,未来的价值扩张的空间很大,即是以合理甚至偏低的价格买入成长股,我们愿意去支付这个溢价。 如果买的时候已经不便宜,甚至现在的估值已经透支到五六年之后的估值水平,这种情况我就不会买。 本质上来讲,GARP策略一种是高性价比的投资方法。

我们认为,投资首先要优选胜率和赔率皆高的公司,其次选其中某一项非常突出的公司。 高胜率的公司表现为行业格局稳定、壁垒深厚、盈利质量较高,长期经营的确定性和稳定性较强;高赔率的公司,则更看重空间和弹性,典型的案例是处于快速提升阶段、行业格局不清晰、当期市值较小但未来爆发力可观的成长股。 不过,由于大部分公司无法兼具这两大特征,因此我们也会买入其中一项特别突出的龙头公司。

比如看好某一个细分行业,即使这个公司我们觉得市场已经发掘出来了,但是特别看好行业的长期增长前景,我们也会买。 还有一类有可能赔率很高,但是确定性不高。 这种公司我也愿意在一个市值很低的情况下,会买一些仓位去搏弹性。 因为仓位不高,及时止损的话即便亏损也不会损失太多。 但一旦成为“黑马”,收益就很高。

高赔率的板块或公司往往属于“风口上的行业”,参与者众多。 同时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形态迭代很快,不断有各种各样的新的业态和技术出来。 这就需要投资人有非常高的技术敏感度和行业跟踪强度。 需要投资经理做到对变化的快速响应,在不断进化和迭代中,寻找“阶段性的正确”,股价会反映这种正确,可以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另外,我们属于比较均衡的配置,赛道股的持仓占比并不高。 总体来看,新能源相关的仓位大约在三成左右。 大部分是冷门赛道,主要靠选股。

冷门行业的选股有五花八门的投资逻辑,行业也是特别分散。 其实我特别愿意买冷门赛道的公司,主要的原因是亏钱的概率不高。 所谓冷门赛道是市场关注度不高,市场不关注意味着对投资人是一种保护,因为市场关注度不高,股价泡沫也就少。 买这种低关注度的公司,对管理一定规模的基金经理来说是一种保护。

四季度投资:赛道股与冷门行业兼顾

日前,上市公司中报披露完毕,我们首先关注到的是一些业绩超预期的情形。 超预期的话说明公司韧性很强,我们基本会持有。 在不及预期的公司要分情况,如果可以解释低于预期的原因(比如疫情),还是愿意继续持有再观察一段时间。 也有一些公司其实受疫情影响不大,但是表现比较弱,说明在应对逆境的时候抗压力不够。 如果说未来看半年没有明显向上的反转动能,可能会做一些减持。

比如说军工、新能源、医疗器械等行业中一些公司表现非常好,特别像医疗器械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表现不俗。 意味着如果没有疫情影响业绩的增长会更快,这样的公司是我们比较喜欢的。

又比如在医药行业可关注业绩加速增长,或业绩出现拐点的个股,尤其是创新器械类公司,部分公司目前已从困境中反转,或者出现了业绩加速增长趋势。

另外我也看好中短期与长期投资逻辑兼具的啤酒行业。 啤酒行业格局稳定,各品牌之间已经根据运输半径划分了影响力范围,在一个区域内往往只有一家啤酒品牌可以占据主导。 从十年的时间维度来看,在格局稳定的情况下,啤酒产品结构能够不断升级,价格随之提升,从而带来利润率的提升。 对部分消费者而言,啤酒属于高频、刚性需求,短期来看单价不高,消费人群对价格敏感度较低,因此啤酒消费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小,短期销售数据亮眼。

汽车的智能化升级,包括车机、内饰、外饰、电动化带来汽车零部件等方方面面,一直到无人驾驶,不是一年两年或三年五年能完成的,需要很多年的时间积累,产业趋势的时间周期很长,对应着赛道的周期长度足够长。 同时市场又很大,按照一年是全球近亿的汽车销售量,对应着几十亿规模的市场,市场空间是巨大的。 新能源汽车的壁垒很高,其中一个体现是在汽车供应链的严格准入门槛,对于新入行者,定点进入供应链甚至变成车厂主流供应商,大概需要五到七年时间。 总体来看,是一个“长坡厚雪”的赛道。

最后,综合对全球宏观环境的预期、国内宽松货币政策、疫情形势、地产销售数据,以及机构在高景气赛道的持仓拥挤度等因素的考虑,我们判断,四季度大概率呈现宽幅震荡行情。 对于四季度的配置,我们会将行业景气度判断与自下而上选股相结合,在自上而下甄选高景气度赛道的同时,也要通过自下而上选股,筛选出能够长期持续发展、竞争壁垒较高、增长脉络清晰的公司。

王建东,相聚资本投资总监、基金经理。

2003-2009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分别获得电机系本科、硕士学位。 2009年就职于国家电网,2011年进入基金行业,曾先后任职泰达宏利基金和天弘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高级研究员。 2015年作为创始合伙人加入相聚资本,历任基金经理、投资总监。

净利刚回归正增长即开启扩产模式 宁德时代狂砸300亿扩产1.7倍

经济观察网记者童锋亮?2月27日,动力电池生产商宁德时代发布了2019年业绩快报。 报告显示,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55.46亿元,同比增长53.81%;营业利润55.31亿元,?同比增长32.68%;利润总额?55.25亿元,同比增长31.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56亿元,同比增长28.61%。

宁德时代表示,2019年业绩较上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市场需求较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长。 同时,公司加强市场开拓,前期投入拉线产能释放,产销量相应提升。 此外,公司费用管控合理优化,费用占收入的比例降低。

这是宁德时代在2018年出现净利同比下滑后,再度回归净利正增长。 回顾宁德时代过往几年的业绩,其曾在2017年之前营收与利润连年增长,但2018年上市后交出的首份年度财报中却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2018年宁德时代实现营收296.1亿元,同比增长48.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3.87亿元,同比下降12.65%。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此前几年的营收从2016年的148.7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96.11亿元,但净利润增长率从2016年的206.34%,降落至2018年的-12.66%。

在2019年净利润重回正增长的同时,宁德时代便开启了新一轮的投资扩产。 在2019年业绩快报发布的前一天(1月26日),宁德时代发布两条公告:一是拟向不超过35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资约200亿元资金,用于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电化学储能前沿技术储备研发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5个项目;二是拟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宁德车里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不超过人民币100亿元。

上述几项投资合计总额约300亿元,其中补充流动资金55亿元。 按照宁德时代公告内容,定增项目中的三个产能项目达产后将合计新增锂离子电池年产能52GWh,加上车里湾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项目总设计产能约45Gwh。 此番总计新增锂离子电池产能约97Gwh,将于两到三年内建成。

资料显示,宁德时代2019年已投产产能为58Gwh,此次新投资扩产97Gwh,约为已投产产能的1.7倍。 实际上,除自有动力电池产线外,宁德时代还与上汽、一汽、广汽等车企品牌合资建立动力电池产线,为其专供动力电池。 考虑到其他国内、海外的在建及规划中产能建设项目,预计2023年总产能将达240GWh。

“新能源动力电池和储能市场潜力巨大,公司产能规模不断增加,研发力度持续加强,基于此,充足的资本投入以及流动资金的补充十分重要,此次再融资200亿元,有利于公司业务全球布局,也有利于公司资本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宁德时代的一位内部人士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市场和客户需求日益增加,充足的资金、产能、技术、以及项目储备有利于公司更好的把握市场机遇,定增项目中所涉及的项目均是根据公司整体战略进行部署,符合公司未来发展规划。 ”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宁德时代自2017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动力电池销量第一名。 而客户的需求与日俱增是宁德时代扩张产能的重要原因。 目前宁德时代已经为上汽、吉利、宇通、北汽、广汽、长安、东风、金龙和江铃等品牌车企以及蔚来、威马、小鹏等新兴车企配套动力电池产品,在海外市场还与特斯拉、宝马、戴姆勒、现代、捷豹路虎、标致雪铁龙、大众和沃尔沃等国际车企品牌深化合作。 此前多个整车厂都表示过,因电池供应不足而产能受到限制。

事实上,早在去年宁德时代就发布公告称现有产能已经不能满足未来市场对产品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推动业务发展、巩固市场地位,拟投资建设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时代项目、溧阳动力电池项目来逐步释放产能,此番定增即是对这些项目投入资金支持。 此外,宁德时代子公司宁德邦普还拟投资不超过91.3亿元建设镍钴锰酸锂产能10万吨(含前驱体10万吨)项目,加速扩张电池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的扩张之下,宁德时代也暗藏危机。 这首先表现在因原材料成本上涨导致公司毛利率、净利润等核心指标下滑方面。 数据显示,宁德时代自2016年以来毛利率不断下滑,2016年、2017年、2018年和2019年1-9月,宁德时代综合毛利率分别为43.70%、36.29%、32.79%和29.08%。

宁德时代对此解释称,毛利率下滑原因是受到动力电池产能快速提升和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调整影响,动力电池系统售价降幅增大。 “若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或国家政策调整等因素使得公司产品售价及原材料采购价格发生不利变化,公司毛利率存在持续下降的风险”。

在宁德时代的定增公告中,其进一步提到,受宏观经济波动及产业政策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新产品和新技术开发、毛利率下降、原材料价格波动及供应、业务规模扩大带来的管理问题、净资产收益率下降与即期回报被摊薄等在内可能存在的风险提示。

日韩动力电池辛酸入华路:六年挣扎,将正面PK宁德时代

车东西

文|Bear

导语:借着电动汽车的行业大潮,动力电池产业迅速崛起,全球已形成中、日、韩三国企业争霸,松下、LG、宁德时代等巨头分庭抗礼的行业格局。

表面的平静背后,新一轮巨变正在酝酿之中——固态电池即将掀起新一轮技术变革浪潮、动力电池白名单去除后日韩企业重回中国市场、全球车企与零部件巨头们也纷纷涉足电池产业,一场大变局即将上演。

为此,车东西特推出《动力电池大变局》系列报道,详解全球动力电池产业的风云变幻,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2025年车载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会是2018年的7倍。 ”今年年中,全球动力电池巨头松下,对动力电池市场的宏大前景给出了自己的预判。

根据天风证券预测,202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达到1637亿元;到2025年,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会爬升至5000亿元;如果从长期来看,到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很可能会上升至1.3万亿元的高位。

与此同时,根据天风证券数据粗略推算,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将在2020年-2030年间接近5000亿元,数千亿级别的中国动力电池市场使得众多巨头趋之若鹜。

一边是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动力电池公司。 2016年-2019年,四年时间里,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高速增长,国内公司市场布局与技术力逐渐增强。

另一边,则是以松下、三星SDI、LG化学为代表的日韩动力电池大军。 曾被“动力电池白名单”拒之门外的日韩巨头们,在叱咤海外市场,砍下众多车企订单的同时,也在暗地里摩拳擦掌,准备着中国市场补贴退坡后杀回中国市场的计划。

据了解,以松下、LG化学为代表的日韩动力电池势力,自2017年起加大了中国市场的布局,大部分项目将在2020年-2021年投产或实现产能释放,日韩动力电池巨头的准星已经瞄准了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完全退出的节点。

与此同时,2019年6月,工信部提前宣布废除《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与四批企业目录名单,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正式失去保护伞,日韩动力电池巨头重返中国市场的脚步正在加速。

▲工信部宣布废除《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

自动力电池浪潮兴起以来,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几乎引领了每一波技术的变迁,借助技术先行的优势,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已经成长为产业巨头。 巨头返华,势必会对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冲击。

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经历了2016年-2019年的黄金四年,技术、规模、市场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车企与国内动力电池厂商的绑定关系也在逐渐成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的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市场吗?

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谁更强势?

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

本文试图从中日韩动力电池主要玩家近些年来经历的发展与变迁,来解答上述问题。

一、日韩四巨头加大中国市场布局?“三国杀”局面再现

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如临大敌。

如果按原计划不变,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从2020年开始,就将完全退出市场。

整个产业将由“政策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简而言之,此前被政策保护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将无差别地暴露在外资企业的“火力”中。

从下游的新能源整车产业,到上游的动力电池与各个核心零部件产业,无一幸免。

工信部曾经面向动力电池产业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配套了四批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俗称“动力电池白名单”)。 但随着2019年6月,工信部废止这批文件,白名单失效,曾经被“动力电池白名单”拒之门外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大中国市场布局,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等日韩动力电池企业,早已为角逐中国市场做好了准备。

1、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

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是所有外资动力电池企业中,受“动力电池白名单”影响最小的企业,也是在中国业务布局最快的外资动力电池企业。

▲松下总部

早期,松下一度是特斯拉的独家供应商,加上特斯拉新能源车型出货量大,松下生产的动力电池绝大多数供应给了特斯拉。

2013年,松下与特斯拉签订扩大动力电池供应量协议后,自身产能吃紧,已有生产线全面运转为特斯拉供应三元锂电池。 第二年,松下投资27亿元,兴建大连工厂,年产能5GWh,主要用于给松下的国外合作伙伴供应方形动力电池。

在松下的客户清单中,中国整车企业的数量与订单量均较少,“动力电池白名单”的限制对于松下影响有限。

但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松下开始加大中国动力电池业务布局。

2017年5月,松下与捷星新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政府合资,建造了苏州动力电池工厂。 2017年下半年,工厂已投入生产,年产能电池1亿只。

2018年9月,松下与联动天翼合资,双方共同出资200亿元,计划在江苏江阴分期建成总产能3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项目包括了锂离子电池和模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和制造。

2018年12月,外媒曝出松下将向已投产的大连工厂投资“数亿美元”,将大连工厂的产能从5GWh提升到12GWh。

一系列动作背后,松下在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影响力得到了极大的强化。

2、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拓展中国市场的过程相对来说坎坷得多,其中既有政策倾向因素,也有地缘政治因素。

与所有外资动力电池公司一样,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三星SDI、SKI集团,均未进入2016年工信部发布的符合《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目录。

继续使用上述三家公司的动力电池,整车厂就将失去巨额新能源汽车补贴,盈利能力大幅下降。 与此同时,2016年韩国不顾我国政府警告悍然部署萨德反导系统,国内反韩情绪高涨。

在双重因素的作用下,原本已经展开合作的国内整车厂纷纷取消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订单。

LG化学此前在2014年已经建成了南京动力电池工厂,每年可为5万辆纯电动车配套动力电池,但失去在华订单后,2017年,LG化学只能被迫将工厂设备与相关知识产权出售给吉利旗下的衡远新能源。

无独有偶,三星SDI与SKI的在华业务也于2017年前后受挫,前者停建了西安动力电池工厂的二期工程,后者与北京电控、北汽集团合资成立的BESK直接停产。

▲三星西安动力电池工厂

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偃旗息鼓,几乎退出了中国市场。

但随着补贴退坡,市场环境转好,LG化学、三星SDI与SKI集团已经重新开始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7月,LG化学电池项目签约落户南京,项目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与小型电池三类生产线,工厂规划电极、电芯生产线共23条,动力电池生产线占16条。

该项目于2018年10月开工,2019年底,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年产能10GWh。

LG化学称,该工厂将在2023年完全释放产能,预计总产能可达32GWh。

随着LG化学回到中国市场,三星SDI与SKI也加紧了中国动力电池市场的布局。

2018年7月,SKI宣布在江苏常州建造拥有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同年10月,SKI宣布追加投资25亿元,为动力电池工厂配套隔膜生产线。

2018年底,三星SDI重启了已经暂停两年的西安动力电池工厂二期项目。

韩国动力电池企业,正在一点点重新拾起在中国市场的布局,产能规模已经接近50GWh。

当下国内动力电池市场,有些许像2014年前后,国内掀起新能源热潮,日韩动力电池集体进入中国市场所形成的“三国杀”局面。

但今时不同往日,国内整车厂基本已经完成了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大型动力电池供应企业绑定。

动力电池产品与整车需要进行复杂的定制、匹配、验证工作,时间、人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缺一不可,整车企业是否愿意抛弃成熟的供应链,劳心费神去选择一家“看似高级”的外资动力电池供应商,还需要打上一个问号。

更何况车市寒冬之中,众多整车企业都在寻求降本增效,重新适配一家全新供应商的动力电池所需耗费的成本值得三思。

在这样的前提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回归,真的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吗?

二、日韩动力电池全球制霸?四年前何故折戟中国市场?

要正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是否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形成巨大冲击,还需要正确认识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深厚底蕴以及强大实力。

得益于消费电子时代的产业红利,日韩动力电池产业从一开始就占据了先机。

以日系电池厂为例,锂电池的产业化应用方案最先由索尼开发成功。 上世纪,日本三大电池厂索尼、松下、三洋几乎覆盖了整个日本的消费电子产业,同时也大量出口,并且业务范围从消费电子朝储能、汽车动力电池等领域扩展。

在发展过程中,曾经的圆形锂电池产业化推广者索尼,由于误判了锂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之外的潜力,错失动力电池与储能浪潮,随后又将自身的锂电池业务出售给了村田,黯然退出电池市场。

而三洋则因代工厂产能过剩,自身创新不足,集团各项业务逐渐被分割收购。 其中负责汽车动力电池业务的三样电机,就在2009年被松下收购。

日本本土残酷的淘汰制中,松下成为了三家公司唯一一家幸存下来的企业,通过早期对动力电池的摸索,以及吸收三洋电机后,动力电池业务的发展壮大,逐渐成为日系动力电池企业的代表。

在技术方面,松下在继承圆柱形锂电池方案的同时,还开发了新的圆柱形锂电池技术路线,实现动力电池单体容量上升35%,能量密度上升20%,系统成本下降9%,系统重量下降10%,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松下圆柱形锂电

此外,松下发力NCA体系正极材料,将单体电芯能量密度做到了340Wh/kg,搭载松下NCA的特斯拉Model3,目前动力电池组综合能量密度也达到了153Wh/kg。 此外,松下还在与信越化学共同开发硅基负极体系,进一步拉升了NCA圆柱形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要知道,松下从2017年开始,就为特斯拉批量供应NCA圆柱形动力电池,而国内同代的NCM811动力电池则是在2019年,由宁德时代实现量产,单体能量密度为304Wh/kg。

这意味着,不仅在动力电池电芯的单体能量上,松下领先于国内的动力电池技术;在量产时间上,松下也比国内同代产品早两年。 两年时间,足够松下优化NCA圆柱形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实现低成本稳定量产。

在产能铺设方面,松下在中、美、日三地建有8座工厂,预计2020年产能将会持续释放,达到52GWh。

而在合作伙伴方面,松下圆柱形动力电池几乎独供特斯拉,而在大连工厂生产的方形电池则主要配套给北美与欧洲的车企。 目前,松下的合作伙伴包括了特斯拉、福特、大众、丰田、奔驰等知名车企,配套车型在2018年达到了58款。

虽然2018年松下出货量略逊于国内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宁德时代,但在技术路线、产能建设与合作客户等方面,松下不仅不落后,反而在各方面都有所领先。

相对于日本动力电池产业的激烈竞争,韩国动力电池产业相对来说温和许多。

目前,韩国主流的三大动力电池公司LG化学、三星SDI、SKI从不同的领域切入到了动力电池产业,各自技术路线与布局情况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整体而言,互相侵蚀市场份额的情况并不严重。

LG化学是现阶段全球出货量最大的软包动力电池供应商,2000年启动动力电池研发项目,并于2008年左右与现代起亚合作,正式开启商用化进程。

▲LG化学软包电

在技术方面,LG化学拥有丰富的化学材料开发经验。 在研发动力电池的早期,LG化学在就建立了隔膜与电解液技术的技术壁垒,并基于自身的技术培养了一批优质供应商,巩固了LG化学在动力电池产业的地位。

此外,LG化学作为最早布局软包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覆盖了大部分软包电池的核心专利,2019年,LG化学软包电池在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16%,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产能铺设方面,LG化学在中、韩、美、欧建有4座工厂,目前产能已经超过23GWh,该公司预计,到2021年,其产能将会扩张至110GWh。

庞大的产能与先进的动力电池量产技术,是的LG化学拥有消化全球顶尖电动汽车企业订单的能力。 2019年年底,特斯拉宣布中国工厂Model3生产线投入量产,其二供首先选择了LG化学,而非中国动力电池公司。

除此之外,LG化学还合作了现代、通用、福特、戴姆勒、大众等主流欧美韩车企,主要配套车型12款,配套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超过200Wh/kg。 据东吴证券统计,2018年,LG化学动力电池出货量7.4GWh,2019年,LG化学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0GWh。

三星SDI主推方形动力电池,与LG化学几乎是同一时期进入动力电池市场。 2008年,三星SDI与汽车Tier1博世合资,成立动力电池公司SBLimotive,开始给宝马供应动力电池。

▲博世与三星SDI合资成立SBLimotive

2015年,三星SDI收购了麦格纳的动力电池组子公司MSBS(MagnaSteyrBatterySystemsGmbH&CoOG),加快了全球化布局的进程,先后在中国、美国与匈牙利建造了三座动力电池工厂,产能也上升至22GWh,与LG化学非常接近。

在技术方面,三星SDI坚定NCM三元锂电池路线,并从NCM523逐渐向NCM622、NCM811演进,其单体能量密度已经从2016年的130Wh/kg上升至2019年的250Wh/kg。

在合作车企方面,三星SDI的合作对象主要是宝马,其余核心客户包括大众、马恒达、Lucid?Motors,供货车型达到30+款。

SKI的技术路线与三星SDI类似,该公司从2017年开始加大动力电池的布局力度,但目前整体规模仍然较小。 据光大证券数据,SKI集团2018年动力电池产能仅3.9GWh,与国内二线动力电池厂接近,配套客户也较少,主要是现代、北汽、戴姆勒等公司的二供。

整体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在技术力、产品力、产能等方面竞争力都非常强。

那么,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能够凭借这些硬实力颠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吗?答案是不一定。

早在2016年之前,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就曾尝试在华布局。

2014年,松下与LG化学的动力电池工厂先后落地中国大连、南京,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三星SDI工厂落地中国西安,SKI与北京电控、北汽集团成立合资公司BESK生产动力电池。

那么,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第一波布局的结果如何?答案是惨败。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时间较晚,布局最早的LG化学在2014年才建成南京工厂。

2016年前,日韩动力电池尚未与整车厂完成大规模的车型配套,出货量较低。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近8成的动力电池出货量由前十名包揽,而前十名完全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份额小于2%。

在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即将展开在中国的布局的时候,2015年底,工信部出台《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在2016年连发四份符合条件的企业名单(俗称“动力电池白名单”)。

出于保护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目的,“动力电池白名单”中并不包含日韩动力电池企业,这也意味着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产品无法享受国内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日韩动力电池被拒之门外。

此外,地缘政治的摩擦也成为了韩系动力电池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6年,韩国政府部署萨德反导系统,极大地威胁到了周边安全,激起了国内的反韩情绪,当时三星SDI的电池也发生过爆炸事故,这一轮节奏使得韩系动力电池企业在国内举步维艰。

前一轮日韩动力电池的入华路,走得相当艰难。

三、中国动力电池的“黄金四年”

市场接受度低迷、政策保护以及地缘政治的摩擦,使得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第一轮入华布局遭受重创,同时也错过了2016年-2019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这一轮黄金期内,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迎来了高速增长。

从玩家情况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集中化趋势越发明显,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200+家缩减至2019年的60+家。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企业数量变化情况

产业内逐渐形成了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第一梯队,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天津力神灯企业为第二梯队的产业格局。 与此同时,第一梯队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宁德时代的市场份额还在持续扩张,相反地,第二梯队的市场空间与玩家规模都有进一步收缩的趋势。

整个产业正在从野蛮生长期走向成熟期。

从技术的演进来看,中国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路线从早期的磷酸铁锂路线,切换到了NCM三元锂路线,并且在四年内完成了从NCM523、NCM622到NCM811的技术迭代。

伴随技术的迭代,中国国产动力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也从磷酸铁锂时代的140Wh/kg增长至NCM811三元锂电池的304Wh/kg,宁德时代也成为全球首家量产NCM811三元锂电池的公司。

在市场方面,由于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动力电池市场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关键指标变化情况

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28.3GWh,2018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56.9GWh,对比2016年增长超过100%。

产量则从2016年的30.8GWh,增长至2018年的70.6GWh;产能从2016年的90GWh,增长至2018年的260GWh。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近几年出现了大幅增长,但从产能与装车量差距的扩大,也反映出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出现产能结构性过剩的现象。

另一个体现出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高速发展的现象是,除了布局国内市场,部分有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企业开始收到国外车企订单,布局海外市场。 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动力电池企业。

据了解,宁德时代是国内最早与国外车企接触的动力电池公司。 2012年,宁德时代与宝马达成合作,为其供应动力电池,2018年宁德时代与宝马正式签订40亿欧元(约合311亿元人民币)订单,成为宝马的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

宁德时代与宝马的成功合作案例为其带来了一系列国际车企,其中不乏大众、通用、日产、本田、戴姆勒等知名车企。

除此之外,宁德时代还在德国规划了一个1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预计2026年产能完全释放。 一旦这一工厂落成,将会超越松下与特斯拉合资的内华达超级工厂(35GWh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工厂。

除了宁德时代,2018年以来,国轩高科、比克电池、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也陆续收到了海外车企的配套订单。

举例来说,国轩高科在2019年2月与博世达成合作协议,为其提供锂离子电池、模组和电池包(零件、产品)等,除此之外,还与印度汽车集团塔塔合作,计划为其乘用车与商用车提供动力电池。

孚能科技则在2018年12月获得了戴姆勒超百亿欧元的动力电池订单,根据协议,孚能科技将从2021起至2027年这7年间,向戴姆勒提供合计140GWh的电池。

从产业格局变化、技术突破、市场增长以及出口布局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缺席的2016年-2019年,成为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黄金四年。

四、中日韩动力电池再PK?到底谁更强?

那么,一边是高速发展了四年的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另一边是布局海外,持续在技术和产能上取得突破的日韩动力电池企业,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将在中国市场再度聚首,究竟谁的竞争力更强?

车东西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了中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对比。

▲中韩动力电池核心竞争指标对比

从技术力上来说,目前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依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该公司与特斯拉合作研发的NCA圆柱型动力电池电芯能量密度可达340Wh/kg。

这款电芯的能量密度目前领先于宁德时代的NCM811动力电池(304Wh/kg)以及LG化学的动力电池产品(253Wh/kg)。

此外,在动力电池成本方面,根据研究机构瑞银此前公布的信息,松下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下降到了773元/kWh,LG化学动力电池成本在1031元/kWh左右,宁德时代动力电池成本在1042元/kWh。 经过推算比亚迪动力电池成本在整车的占比以及比亚迪唐EV带电量可得出,比亚迪动力电池成本大约在1100元/kWh。

成本上来看,松下的优势也不小。

不过从出货量、合作客户、产能以及配套车型等方面来看,宁德时代作为行业龙头,对比松下与LG化学依然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优势。

2018年,宁德时代出货量23.5GWh,全球排名第一,松下则紧随其后,出货量20.7GWh,排名第二。

合作客户方面,宁德时代在全球范围内合作了15家主要车企,松下的合作车企数量为12家,LG化学合作车企数量为9家。

配套车型方面,松下2018年配套车型58款,2019年预计为70+款,主要客户仍然是特斯拉。 LG化学自2017年加大动力电池业务投入以来,一直在快速拓展欧美地区的车企,目前有主要的9家合作车企,主要配套车型12款。

宁德时代的配套车型数据中计入了商用车型,因此表中宁德时代配套车型的数量大幅超过松下与LG化学,达到了1000+款。

据车东西预估,今年,宁德时代的配套车型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国内合资车企的动力电池供应商基本选择了宁德时代,而今年合资车企将会有多款电动车型上市。

分阵营总结,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目前在技术上的优势较大,后续进入中国市场开拓业务时,较低的成本与较高的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将为其提供很强的竞争力。

但目前松下对于产能建设与客户渠道的拓宽较为保守,东吴证券预期,松下未来数年内的增长有可能会落后于宁德时代与LG化学。

韩系动力电池企业LG化学目前从产品力与合作车企来看亮点不多,但该公司计划在2020年-2021年将产能提升到110GWh。 同时,LG化学还在快速扩展与车企的合作业务。 如果能够协调好产能扩展的速度与业务扩展的速度,LG化学将可能成为2020年-2025年增长速度最快的动力电池企业之一。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与电芯成本虽然不如松下,但合作车企数量众多,并且与大众、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达成了动力电池供应协议,同时还在德国规划了100GWh的动力电池工厂,随着动力电池量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成本的下降速度也会加快。 不出意外,宁德时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高增长,同时其海外业务的比例会不断扩大。

五、日韩动力电池加速到来?国内二线厂商生存空间受压缩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的布局十分迅速,产品力与技术力直逼甚至超出国内顶尖水平,但经过“黄金四年”的发展,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已经有领先的企业能够站出来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抗。

那么重回文章开篇的三大问题:

1、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的能如秋风扫落叶一般席卷中国市场吗?

2、中、日、韩三方动力电池势力谁更强势?

3、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想必已经十分清晰,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在技术、产能以及合作车企方面并没有完全落于下风。 甚至得益于国内的环境,宁德时代比松下、LG化学获得了更好的客户资源,这一点从近些年宁德时代蝉联动力电池出货量第一就能看出。

此外,诸如亿纬锂能、孚能科技等国内动力电池厂也获得了戴姆勒等国际知名车企的大订单,借助与知名车企的合作,这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并非没有翻身的机会,国内排名靠前的动力电池企业完全有可能抵御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入侵。

第二个问题目前来看也有了答案,日系技术力确实占优,但发展速度却是中韩更快。 简单来说,日系动力电池企业松下技术与成本占优,但目前合作伙伴较少,过于依赖特斯拉,此次特斯拉国产后选择LG化学作为二供,松下的地位立刻就受到了挑战。

韩系有竞争力的玩家目前较多,LG化学实力最强,优势体现在产业链布局深入,牵手车企多,且产能扩张较快。 但新能源车市增长动力终究有限,LG化学在年前规划达到110GWh产能,很容易陷入产能过剩的局面。

而国内宁德时代产品技术较有竞争力,且绑定车企较多。 但相对而言,其电芯成本较高,后续还需采取降本增效的措施,使自身产品在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同类产品竞争时更具优势。

第三个问题,中国动力电池市场将走向何方?根据文章分析与车东西与业内人士的交流,目前也可以得出三个趋势:

1、国内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产品、成本、产能等硬性指标被日韩动力电池厂超越,很可能会失去当前的合作车企,二线动力电池厂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车企与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定制、匹配、测试动力电池仍需一定时间,这个时间周期大概会持续1-2年。 即是说,日韩动力电池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将会在2021年左右,在此之前都是国内动力电池公司寻求产品力突破、成本下降、提升产能的时间窗口。

3、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的优质产品进入国内,不会对国内动力电池市场造成致命打击,相反会促进动力电池产业整体产品力的提升,从而提升国内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以及使用寿命。

因此,从全局来看,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仍然存在不小的威胁。 但经过四年的发展,国内电池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产品力足以与国际一线电池厂匹敌,因此并不需要担心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会掀翻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的“小船”。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部与尾部的动力电池企业可能会在这轮变革中被迫出局,需要抓紧日韩动力电池入华前的窗口期,抓紧与头部车企形成绑定,保证自身不被淘汰。

结语:日韩动力电池返华?再现“三国杀”

日韩动力电池企业重回中国,已经从此前的预测到迹象,再到如今已成现实,并且随着政策的开放,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回到中国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松下、LG化学、三星SDI、SKI等企业的动力电池工厂大多已在中国落地,并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但现象背后的事实往往没有那么“危言耸听”,日韩动力电池的到来很大可能不会对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造成过强的冲击。 目前来看,国内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有实力和松下、LG等公司同台竞技。 此外,一些二线动力电池企业也在通过与国外车企合作,寻求突围的机会。

不过客观来说,日韩动力电池企业入华也确实会加速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洗牌的进程,使得国内动力电池产业更快向成熟期过渡,实现产品力的提升。

当日韩动力电池企业真正开始在国内大规模量产销售动力电池,产业很可能会再现2016年前,动力电池“三国杀”的局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jinrong/3735.html
AI创意短视频 奋进关键一程 盛夏筑梦
破产重整 突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