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球

北京海淀中关村,汇聚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全国已备案上线的117款“大模型”中占据47席;上海嘉定,上汽大众新能源汽车工厂建成投产,赛道切换,稳步转型;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戈荒”地区千万千瓦级风光基地紧张建设,将源源不断送出绿电……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发展新质生产力热潮涌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能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不断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

(一)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矢志创新的勇气。

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尤其要发展“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有着坚实基础。

新能源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

从神舟飞船冲破云霄、C919大飞机翱翔长空,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扬帆出海”,再到人才资源总量达2.2亿人、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总体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信心和底气。

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也面临客观需要。

向外看,“地球村”里“创新竞赛”如火如荼。一方面,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为各国发展带来难得历史机遇,也带来更大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其他发展中国家竞相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原有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打破,倒逼我们突破旧格局、塑造新优势。总体看,全球创新版图在重构,全球经济结构在重塑,唯有抢占创新制高点,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向内看,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唯有发展“创新起主导作用”的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才能在生产力水平上实现更大突破,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

中国

今天的中国,技术创新一日千里。依托元宇宙技术,人们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就能身临其境进入“虚幻”世界;人形机器人通用化、智能化加速,应用场景越来越多;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上线,让量子计算机运行效率大为提升……一项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相继突破。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64%,比2012年提高0.73个百分点,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今天的中国,产业升级步履铿锵。首台自主研制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下线、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始总装搭载、C919大型客机累计交付7架,“大国重器”频频“上新”,“世界工厂”迈向高端。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移动通信网络和光纤网络,建成万余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中国“智造”展露新姿。累计培育绿色工厂5095家、绿色工业园区371家,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清洁能源产业链,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实体经济“个子”更大、“体形”更好、“体魄”更强。

积极进取,担当作为。因地制宜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中国将实现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收获更强劲的经济动能、更强大的发展韧性。

(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先立后破的策略。

该“立”的要积极主动“立”起来,为“破”降低风险、打开局面。

创造全球可再生能源“最大增长”。2023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年内连续突破13亿、14亿大关,达到14.5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比重超过50%,历史性超越火电。

历史性的超越中,有能源转型的决心,也有“切换赛道”的耐心。“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中国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把能源转型的着力点首先放在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上。核电技术越发成熟,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扩大、经济性不断提升……新能源蒸蒸日上,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有序下降,能源转型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稳步向前。

能源转型如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亦然。当前,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人形机器人、下一代互联网、6G、量子信息等一批未来产业方兴未艾,新的经济增长点呼之欲出。同时也要看到,新动能取代旧动能不会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孕育、此消彼长、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新动能尚未完全形成、新模式还未真正确立之前,不能对改变旧动能、打破旧模式操之过急,避免出现“旧动能式微、新动能不足”的空档期。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在构建新引擎的基础上逐步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产业转型才能稳住节奏、有序推进。

该“破”的要在“立”的基础上坚决地“破”,为“立”创造空间、提供支撑。

江苏常州,对效益低、资源占用大、环保隐患多的企业做“减法”,引进汽车电子、光电材料等企业,50多个村镇工业园区升级为25个特色品牌园区;湖北宜昌,磷化工产业一度造成环境恶化,“关改搬转治绿”,为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腾出空间……“腾笼换鸟”、盘活资源,收获了更高效益,也创造了更大机遇。

坚决破除“僵尸企业”、落后产能,该淘汰的果断淘汰,该退出的彻底退出,才能真正实现市场优胜劣汰,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腾挪出足够空间。

世界

“破”要坚决果断,也要科学稳慎,不搞“一刀切”,特别是不能忽视、放弃传统产业。

钻机、起重机、盾构机,工程机械频频问鼎“全球第一”;纱线来回穿梭、机器自动运转,智能化纺织车间提质增效……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它的“阴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冷暖”。传统产业持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为我国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夯实了基本盘。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制造C919大飞机机翼、机身、尾翼等部件,离不开纺织业提供的树脂基复合材料,轻质高强、耐腐蚀;嫦娥五号登月时携带的五星红旗,其材料来自煤化工产业孕育的高性能芳纶纤维……一项项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壮大。黑灯工厂、无人矿山、智慧码头,传统产业的广阔应用场景,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造着宝贵机遇。

先立后破,稳扎稳打。既稳住“基本盘”,又发力“高精尖”,把握好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的时度效,新质生产力发展将更加蹄疾步稳,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将更加有力有序。

(三)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求真务实的态度。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不尽相同。发展新质生产力,没有统一模板、标准答案,必须立足实际、精准发力、科学施策,“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

求真务实,就要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既“从全局谋划一域”又“以一域服务全局”。

黑龙江,林海莽莽,瞄准生物产业,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新赛道越拓越宽。

海南岛,碧海茫茫,光热充足,依托独特的温度、纬度和深度,现代种业、航天产业、海洋经济三大未来产业加快成长。

杭州湾,科教资源丰富,手握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建1家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杭州大力发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绿色能源五大产业。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科创高地、工业基地到物流枢纽、能源重镇,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不同。打好“特色牌”,多用“土办法”,走好“差异路”,不求“大而全”,在适合的土壤里培育产业的“种子”,才能化优势为胜势、让产业大树茁壮成长。

求真务实,就要既“抢位发展”又“错位发展”,兼顾需要与可能、找准产业发展定位。

拒绝攀大、求全,而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河北主动对接京津两地重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资源,深化拓展“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模式,去年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10亿元,是2014年的12倍。

不见浓烟飘散,只见生产车间智能高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铁合金产业焕发新机,工艺装备、环保能效等水平全国领先,产量占全国近三成。2020年前后,当地铁合金产业一度因环保、能耗等问题面临“生死抉择”。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补强一批,带来产业可喜变化:企业数量由96家减至43家,产能退出134万吨,利润却翻了近4倍。

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发展,把大量资源投到自身并无核心竞争力的领域,甚至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建设,而要承认客观差异、遵循发展规律、理性作出决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人力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基础较好,应发挥优势、先行一步。一些传统产业集聚的地区则须注重利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不搞简单的“弃旧迎新”。全国“一盘棋”,共谱“协奏曲”,我们就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战略主动。

求真务实,因地制宜。各地区各部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持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推动生产力变革在良性轨道上稳步向前。

(四)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改革攻坚的决心。

武汉“光谷”,研发者也是创业者,实验室连着生产线,“一束光”造就500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合肥“声谷”,科研优势“先声夺人”,新兴产业“声声不息”,2000多家企业精耕细作智能语音产业,年营业收入超2000亿元。

“光谷”“声谷”的成功实践,在于抓准了细分赛道,更在于强化了“谷”这个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既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应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组合等的新变化,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新质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楼上楼下,成果转化”,江苏苏州光电技术研究院一栋楼里就能实现成果研发“从0到1”、成果转化“从1到N”;创设12个联合培养实验班,与汽车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平台,重庆大学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职称评定不再“唯学历”,大专学历的山东农科院花生专家崔凤高评上了研究员……这些年,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强化人才激励机制,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稳步提升。

创新呼唤开放,合作方能共赢。今年4月,“中国天眼”开放2024全球观测申请,15个国家的科学家主动报名;在深圳,苹果、西门子能源等外资企业加速布局高能级研发中心,从“在华生产”转向“在华研发”……这些年,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稳步扩大,国际合作正成为科技创新的“加速器”。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围绕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突破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完善生产关系,将助力新质生产力在中华大地上加快成长。

改革攻坚,一路向前。前进道路上,我们要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

“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开辟广阔前景。

《 人民日报 》( 2024年08月10日 01 版)


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因地制宜

经济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的关键在于,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发展策略,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首先,要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地区特点。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和产业优势,这些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例如,东部沿海地区拥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和成熟的产业链,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而中西部地区则可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基础,可以依托这些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其次,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在明确地区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需求,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例如,对于资源型地区,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附加值;对于生态脆弱地区,则应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最后,要实施动态调整,持续优化发展路径。 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不断根据形势变化调整发展策略。 这包括及时响应国内外市场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适应新需求;加强区域间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及持续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 综上所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因地制宜,通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和动态调整,找到适合地区特点的发展路径。 这样不仅能提升地区经济实力,还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繁荣与进步。 此外,因地制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 根据地区发展需求,培养和吸引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同时,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地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结合。 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如提供税收优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地区实际的深度融合,推动各地区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湖北黄石人很穷吗

湖北黄石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湖北工业重镇,正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过去一年,黄石市通过整合供应链、重塑产业链、融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等措施,实现了蜕变。 市长吴之凌表示,为进一步发展新质生产力,黄石将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此外,黄石市还计划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培育创新主体,并优化要素配置,塑造新质生产力的良好生态。 在数字化和绿色转型方面,黄石市将加快推进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并聚焦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碳技术改造。 湖北省黄石市积极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将工业固体废弃物转化为资源。 位于下陆区长乐山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大江环科公司,每年可处理120万吨铜冶炼炉渣,提炼出金、银、铜等多种金属,回收率高达90%以上。 园区已实现项目满园,2023年工业废弃物年处理能力达537万吨,总产值突破120亿元。 黄石市还推进清洁生产和超低排放技术改造,积极引进环保项目和企业,探索形成多种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模式。 在建筑废品循环再利用项目推动下,黄石市建筑废品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工业废物资源化利用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 黄石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预计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00亿元、增长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 黄石市政府表示,将继续聚焦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等现实问题,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黄石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位于武汉都市圈的核心圈层。 黄石因矿设厂、因厂建市,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摇篮。 黄石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何运平视频参会介绍说,近年来,黄石以产业转型引领城市转型,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市发展潜力不断激发。 自2017年列入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以来,黄石先后4次获评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优秀等次,4次获国务院激励表彰,2022年全市GDP突破2000亿关口,增速为全省第一,黄石进入全国城市竞争力、全国城市创新能力双百”榜。 何运平还介绍了黄石推进转型发展的主要经验做法:一是融圈入群”,承接武汉科创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发挥四港联动优势;二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进转型升级计划、推进育新建链计划、推进数字赋能计划;三是以环境优化为保障,做好矿山整治、城市更新、营商环境。

人工智能如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力

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应遵循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谋划。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一批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科技的不断进步,让人工智能(AI)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了新的动力。 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要素,提升算力水平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至关重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形成高效协同的算力网络体系。 通过优化算力布局,提高算力供给能力,可以满足各行业对人工智能算力的旺盛需求,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算法是人工智能技术的灵魂,算法的创新和突破是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效能的关键。 我国应加大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迁移学习等领域的研发力度,推动算法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 同时加强算法与具体应用场景的结合,开发出更加精准、高效、智能的算法模型,满足各行业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个性化需求。 数据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支撑,数据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 因此加强数据的开发和使用,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对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数据开发使用方面,应注重数据的收集、整合和共享。 通过建立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0224.html
救赎 万套 荒野大镖客 售出 R 2 星 6500 全球游戏
巴西载61人客机坠毁无人生还 飞机旋转着往下坠 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