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中华文化 书籍为桥 走出去

当地小读者参与“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活动,体验绘制“美猴王”。 国图集团供图

7月末8月初,位于南半球的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凉爽。图书出版商与读者热情满满,大家共同奔赴独立英雄公园,参与第28届利马国际书展这场文化盛会。中国出版界多家单位组成代表团亮相书展,包括中国外文局所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国图集团”)、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等。

此次书展上,国图集团展台重点展示了多部中文、西班牙文版中国主题出版物,同时还有中华文化、汉语教学、地方特色、中医健康、艺术、科技、少儿等多个领域的优秀中国出版物亮相,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出版业的丰硕成果,吸引了众多观众。

在图书展示之外,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举办了多场文化交流活动,以书籍为桥梁增进两国间的理解与友谊,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

国图集团联合中国外文局所属朝华出版社特别策划的“美猴王游世界(利马站)”主题活动,展示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是此次书展中秘文化交流的亮点之一。在活动现场,小读者们不仅可以通过阅读“美猴王系列”丛书感受中国画的特色韵味,还可以拿起画笔为美猴王涂鸦上色。

书展期间,中国出版界代表团到访秘鲁国家出版集团总部,就中秘出版交流、产业合作、文明互鉴等方面开展交流座谈。中秘双方达成多项共识并签署合作协议。

此外,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应邀与秘鲁书商协会就版权、图书进出口等方面开展交流。“利马国际书展囊括了秘鲁所有的出版商和书店,参展图书题材广泛,出版商、发行商齐聚一堂。”秘鲁书商协会主席里卡多·穆格尔萨说。他对扩大秘鲁与中国之间的图书进出口贸易规模很有信心,“期待秘鲁与中国之间的交往日益加深”。

出访期间,中国出版界代表团还拜会了中国驻秘鲁大使馆,围绕扩大两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中国驻秘鲁大使馆文化参赞赵晓鸣表示,此次国图集团携中国出版界代表团参展为中秘两国文化交流互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馆将继续支持中秘两国在图书出版、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一年一度的利马国际书展是拉美地区五大国际书展之一,也是业界与该地区出版发行商开展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具有较强的地区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本届利马国际书展以纪念秘鲁独立200周年为主题,共设置超200个展台,邀请50余位国际嘉宾参加,举办了800余场文化交流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将如何走出去

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在传播内容上,先术后理,首器次道。 海外异域,国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 在国内叫得好、叫得响的作品、项目,在国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响;反之亦然。 想当然把国内的做法,运用到国际上传播,很可能适得其反。 比如说,在国内传播传统文化,我们一般是先从理论上讲其重要意义,解决认识问题,然后再着手贯彻实施具体项目。 而在他国,相关背景缺乏,文化圈差异带来的理念截然相异,对我了解有深有浅,感情有好有差,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不一,认知不等于认同,因此或许正好相反:先实施具体的文化项目。 如此说来,我们应尊重差异,不强求对方点赞苟同。 特别是,不纠缠于文化观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实证和器物层面上多下工夫,先让对方感性了解,然后激起其主动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热情的学习。 《意见》恰恰体现了这一原则。 在例举的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中,大部分具有“普世”的实用价值。 有谁能拒绝一个健康身心的需要呢?像我们包含神奇针灸、丰富多彩的医药,色、香、味俱全的烹饪饮食,养生技击一体的武术健身等,颐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对其他国度的人民亦大有补益。 像园林、戏曲、民乐、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千百年来熏染陶冶出来的精神产品结晶,情感色彩浓厚,如音乐被称为“无国界的语言”,自然也能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受魅力”。 中华典籍、中国文物闻名于世,更能激起世人探寻文明根源的惊奇。 不同文明的交融,一定是先在物质的、感性的表层上相互接触,然后慢慢深入至神经和骨髓上去。 在此基础上,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放下各自的矜持或傲慢,大家平等坐下来一起研究,然后进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们所说的汉学交流、智库合作、图书出版,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展开和扩大。 第二,在传播方式上,途径不一,模式多样。 任何文明、文化传播,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手段。 古代受地理和技术条件限制,各个不同文明板块来往有限。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大踏步提高,国家和民族交流逐渐多了起来,但文明主体的互动染上了大规模殖民和战争的色彩。 世纪之交,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把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变成一个信息瞬间传递、扩散的“村落”,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2017年1月19日,在中国实学研究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主办,26国学网承办的“国学孔院行”启动仪式上,有专家就提出:应结合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有关文化项目,契入进去,丰富其内容,使活动的单向展开变成一种双方的需求。 我们理解,《意见》提出的“充分运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来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我们有较大主动性的文化中介机构或人员:比如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还有华侨华人、各方面出境人员,我驻外机构、中资企业、遍布世界各地的中餐馆;一个是双方合作开展的活动项目,比如说文化节展、文物展览、博览会、书展、电影节、体育活动、旅游推介和各类品牌活动(这些活动有时我们也可以作为主动的一方);一个是对方主办的各项文化活动,如果有可能我们也可以考虑参与进去。 这样看来,只要积极性调动起来,并给予适当政策鼓励甚至资助扶持,机会还是很多的。 与某些西方国家文化渗透的图谋不同,我们不是去故意搞乱别的国家和人民,而是更多地从对方的角度着想,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意见》提出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方式”,其中“大众传播”强调了文字(报纸、杂志、书籍)、电波(广播、电视)、电影、电子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和工具,受众庞杂;“群体传播”相对范围小,针对的是利益、观念、目标、关心等因素相互联结起来的集合体;“人际传播”专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感官参与度高,可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 文化不只是抽象的观念,还和经济利益挂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生产力时期,文化除了传统的意识形态和教化功能外,出现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现象。 过去是卖产品(成本+利润),现在是卖品牌、卖文化、卖价值观。 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成长最快、利润最大产业之一。 但是,不要说同欧美发达国家比较,就是和日韩相比,我们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也是很低的——这与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第二大经济体的现实很不相称。 新世纪伊始,我国的文化产业年年攀升,潜力巨大。 为此,要充分运用我们的经济对外贸易、“企业走出去”前期奠定的基础,配合国家制定的经济开放新格局(如“一带一路”),扩大人文交流,尤其注重“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使得双方受益、多方获利。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与交流新模式”究竟是什么?恐怕一下子也很难讲清楚,双方都能接受的模式,需要在实践中磨合、探索。 本土化、世俗化本来就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要互通有无、友好协商,切忌自以为是、单向流动。 在传播我方文化活动、文化理念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掘和汲取所在国的文化精髓。 传播、交流实质是不同文明的对话。 换个角度、换个方位看自身,对我们在今天从形式到内容上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言,也是一个外来的比对“刺激”因素。 当一种文化具有全球性影响和眼光时,对比使它能够回到对自身的反思和自觉中。 第三,在传播目标上,虚实结合,互利共赢。 所谓“实”,就是让交流的双方能够受益得利;所谓“虚”,就是《意见》指出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这是我们单向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向对方的好故事、好声音、好特色、好形象的学习。 “故事”在传播交流中最富有亲和力、感染力。 来自于生产生活的故事,富有人情味,传达的信息可看可听,大家都乐于接受。 如果上升到理论的层面,那就要能作出“打通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汇聚和表征中国的努力、思考和期望,提炼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这有利于我们尽快摆脱“国大声弱”的困局,构建对外话语体系,使我们不仅身置国际舞台中心地带,还能在舞台中心发出强音。

为什么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取得了很大成绩,对外文化贸易发展较快,中外文化合作方兴未艾,一些文化企业在海外落户。 文化“走出去”正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是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文明曾对世界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灿烂悠久的中国文化正越来越引起世界新一轮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为当今世界时尚和文学、影视作品提供了创作灵感,成为热门题材。 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生活也都在或多或少地受着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一切说明,世界需要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 但是,应该看到我国文化还远不是国际主流文化,文化竞争实力与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有资料表明,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其余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 我国的电视节目、报刊及通讯社的报道在国外“落地”的不多,“落地”之后观众、读者也不普遍,特别是在华人圈以外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这种状况直接决定了我国在国际话语权格局中居于劣势,我们的声音往往被西方强大的话语所淹没,我们的主张得不到全面宣示,我们的利益缺少可靠的舆论保障。 很多国外民众对中国、中国人、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存在误解,有的国外民众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改革开放以前甚至是解放前。 甚至一些国家利用强势文化力量诋毁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干涉中国内政外交,渲染中国落后的方面。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完全可以而且必须理直气壮、全面客观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真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展示我们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 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毫不畏惧、毫不动摇、毫不松懈地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 我国文化“走出去”,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最根本的基础。 要深化文化体制文化改革,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弘扬传统文化魅力,吸收现代文化精髓,融合各国文化特色,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确立适应时代和国情世情、具有普遍价值的核心文化理念,使中国文化始终保持鲜明的时代性、本质的先进性、强烈的感召力,提供治理全球性问题的不同理念和思路,占领国际文化的制高点。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更多地展示我国现实情况,展示我国各族人民当代精神风貌。 客观地说,我国“走出去”的更多是传统文化,这一方面是因为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符合了西方猎奇的心理。 我们的戏曲表演在海外引起轰动,更多的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布景及演员的奇特步法和优美动作让他们感到新鲜好奇,而并非他们真正看懂了戏,真正与剧中人物产生了共鸣。 其结果是外国人,主要是西方人记住了熊猫、中国结、舞狮子、气功武术等中国符号,却依然对中国社会存有偏见和误解。 因此,我国文化“走出去”应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当代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中国。 我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长期发展、逐步积累的过程,必须科学谋划,制定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文化传播和交流。 在文化“走出去”的路径方面,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梯度扩展。 亚洲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与我们血脉相连、文化相近,对我国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较强的认同感,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首选目的地。 非洲、拉美国家政治上与我互信,对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经验有浓厚的兴趣,双向交流日益频繁,可以作为我国文化“走出去”的第二级目的地。 欧美国家目前居于国际文化主流,中国的硬实力尚不具备使其认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力量,我国与欧美国家文化交流的重点应放在有效展示、沟通理解、求同存异上。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有针对性、讲究策略。 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以其他国家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加快我国传媒全球覆盖步伐,提升我国传媒的话语权。 要扩展文化传播的方式,充分发挥网络、电子图书、动漫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作用,扩大受众范围。 要重视文化内容建设,使“走出去”的文化有吸引力、有品牌度、有穿透力,能够引起国外民众的共鸣。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与经济“走出去”齐头并进,形成“双轮驱动”、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 要把经济“走出去”的每个企业、每个自然人都视作中国文化的传播者,把所有国际经贸交往活动、项目都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 要积极提升“走出去”的企业和个人的素质,在境外很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中国形象和中国文化加分。 文化活动要为经济活动搭台,经济活动也要助推文化传播。 要把在境外举办的经贸活动与文化活动很好地统筹结合起来,架文化之桥,拓经济之路。 我国文化“走出去”,要统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执行统一的文化“走出去”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外交、商务、旅游、体育等部门及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要加大对文化“走出去”的投入,提升国民素质,挖掘文化交流渠道,建立文化贸易网络,帮助有关机构、个人和企业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 要用好世博会、奥运会等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平台,强化中国展示的文化内涵,艺术化地传播核心价值观。 要特别重视民间组织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特殊作用,使其发挥对外联系广、工作形式多样化的优势,“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国文化。 我国文化“走出去”,任重而道远。 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深化,为文化“走出去”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 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勇敢地参与国际文化竞争,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交流和推广的一种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接受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原因:

1. 促进文化交流:走出去可以帮助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的文化进行交流和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

2. 提高国际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之一,走出去可以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 推动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走出去可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就业。

4.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走出去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为了促进文化交流、提高国际影响力、推动经济发展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的考虑。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338.html
3个妙招 高情商养育 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和陪伴
行稳致远 踏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