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鸿祎惨遭广汽昊铂夹手!车企伪创新何时休

汽车虽然已经发展了上百年,但还有细节没有照顾到位。

这句话并非小通危言耸听。7月30日,“试车达人”周鸿祎在体验某国产品牌新能源车时,询问这套鸥翼门在关闭时是否会夹到自己的手。 销售人员先做出了示范,车门很快识别到并反向打开,等到周鸿祎亲自体验时却直接“翻车”,车门并没有因为接触到手后停止且打开,反而是继续关闭,使得周鸿祎的手被夹。

值得留意的是,随后工作人员也进行了第二次测试,发现其防夹手功能也没有实现。

事后,周鸿祎发视频回应,“手没有被彻底夹住,用冰块敷了半天,骨头没什么问题,可能有点软组织挫伤。”之所以比较关心防夹功能,是因为自己曾经被车门夹过,虽然出现了小插曲,但周鸿祎对这款车的评价还挺高,而且“智驾体验还不错”。

这一幕由一位微博网友上传,并迅速发酵。很多网友都会这样的场景表示既滑稽又担忧,防夹这样重要的功能竟如此不堪一击,我们还能相信车企的宣传吗?

车门是汽车最基础的结构之一,其设计被不少车企拿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在20万级别乃至10万级别的产品中也用上了视觉效果非常酷炫的鸥翼门、剪刀门等等。这些设计除了酷炫之外,为了方便驾驶者操作,基本会提供一键开闭车门的功能,而且考虑到安全性会将防夹手功能捆绑在一起,如同支持一键升降功能的车窗,也会支持防夹手功能。

但说实话,与 昊铂HT 此次的同款“失误”在网络上并不少见,很多实测车门防夹手功能的网友都因此受伤。那么,为何防夹手功能会有这么高的“失误率”呢?或许我们可以防夹手的原理略知一二。

怎么就被夹住了呢?

如今,电动车门要想实现防夹功能,主要是通过检测电机堵转电流和防夹胶条信号两种方式。其中,前者的判断方式,是当移门电机电流瞬时堵转升高,然后车门停止并方向移动一段距离保证安全;后者的判断方式,是将防夹胶条埋在密封胶条内部,通过信号线将胶条和移门控制器连接,当有物体触碰车门前端时,胶条由于挤压从而产生信号变化,进而控制车门反向移动。

这两种方式都非常依赖传感器和控制模块,一旦电路出现任何问题,比如连接线松动/损坏、传感器故障。当然,对于周鸿祎被夹手一事,小通认为还有其他可能性。

首先,销售人员已经进行了防夹功能的提前体验,功能可以实现说明传感器、控制模块和线路都没有问题。其次,周鸿祎体验防夹手的位置是在相对接触较少的车顶位置,说明此处很有可能是防夹手功能检测的“视觉盲区”,又或者周鸿祎只是用几根手指来检测,系统没有识别到有明显的信号变化。

更重要的一点是, 昊铂 HT顶配版是标配电吸门功能的。

电吸门的工作原理是将一个电磁线圈装在车门边缘处,有了磁性之后,车门关闭到接近门框距离的时候,由于磁性就可以把门自动关上,这样一来车主无需太用力也可以轻松关门。

但是聪明的你应该已经注意到,电吸门的工作原理和防夹手原理似乎有些不同,电吸门需要克服阻力来关车门,而防夹手功能遇到阻力就要工作。

从直播拍到的轮毂造型来看,这辆车有一定概率是提供电吸门功能的顶配版。若真是如此,周鸿祎被夹手的主要原因还是系统没有识别到阻力,而且由于磁力的加持,手被夹的力度要比没有电吸门的车型还会更强一些。

如此看来,周鸿祎被“夹”并不无辜,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车企在做功能的时候仍欠缺周全考虑,也的确存在安全隐患。

“先进”可以吸引眼球,但不一定最合适

防夹手功能随着电动车门的出现,小通认为很有必要,毕竟这关乎到用车人员的身体安全,但由于防夹手系统存在的局限性,该功能确实有一定概率失灵。在这里小通建议,平常用车时还是不要过多依赖发夹手功能,也不要为了体验功能是否实用而直接上手,更推荐用其他物品来代替。

在不少网友看来,很多新功能、新设计、新配置都没有传统解决方案更加安全实用快捷,当中被吐槽最多的应该是直接取代物理按键的中控屏。

对于老司机们来说,开车时可以通过物理按键实现盲操作,而现在需要通过点击中控屏来实现,有的功能甚至还需要进入二级菜单才能调整,副驾驶有乘客还能说可以帮个忙,但司机一个人在高速路段行驶时操作,危险系数很高。

或许你可能会说,不是可以通过语音指令来实现功能控制吗?要知道,并不是所有司机的普通话都标准,系统识别语音指令的精准度如果不高,那语音识别控制就是无用功。

当然,隐藏式门把手的吐槽声和质疑声也很明显,之所以被众多用户吐槽,一方面是将开门这个过程复杂化,另一方面在冬季还是出现冻住的现象,给用户带来较大的困扰。 虽说车企强调这样的设计足够美观而且可以降低风阻系数,美观不好说,但这能降低多少风阻系数确实值得商榷。

汽车设计是一个综合性领域,工程师需要保证在设计、便捷性、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符合要求的情况下研究和改进。当然,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车企将更多炫酷配置下放到中低端车型也确实无可厚非,但配置的安全性始终是第一位。另外,以现阶段的汽车技术来看,小通认为汽车还有更多可卷的技术方向,不至于到了完全卷价格的阶段。

还有多少“遮羞布”会被揭开?

汽车行业逐步成熟之后,产品设计会趋于相同,比如当下新能源汽车广泛采用的贯穿式灯组、隐藏式门把手、低风阻轮毂等等。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汽车内饰设计逐步分成两个派别,一是科技配置越来越多,甚至还将车载大床、投影仪等以前没有的舒适性配置加到车内,这类以理想L9、问界M9等高端车型为主。

另一个派别是极简化。除了强调屏幕之外,仪表盘、HUD抬头显示系统等功能直接取消,甚至还简化了方向盘(半辐式方向盘),这类则以极越01、智己L6等新能源车为主。

小通乐于看到这样的变化,说明车企也在根据用户的喜好、需求进行实时调整,但可怕的还是当一众设计成为主流之后,其他车企快速效仿,甚至将其当作是高端的象征,最后消费者可选的设计逐步减少。

而且,一些“跟风”选择的设计不一定是最优解,如果厂商不在这些功能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考和安全验证,他们除了会变成无用功能外,甚至还会带来安全隐患,车企们不能视而不见。

从某个角度来看,周鸿祎的意外被“夹”帮我们找到了一个汽车设计上不容易被发现的缺陷,但我们知道这样的小问题还有很多等待被发现。这是不是意味着,应该要有统一的检验标准,并通过不断完善来发现设计上的安全隐患,进而避免类似周鸿祎被夹手的事情发生?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4388.html
失误 巴黎日谈 当立场压倒体育精神 诽谤与泪水
求是 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