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每到基层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和老百姓拉家常、话民生,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这是不变的原则和坚持。
如何贯彻落实实施党的政策性纲领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是指导文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长期任务。 我们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要认真落实党的六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着力解决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作为文学工作者,要特别牢记全会指出的当前“有影响的精品力作还不够多,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力度需要加大”这句入木三分而又充满期待的话,认真思考如何催生更多的精品力作、如何加强文学创作的引导力度,集思广益,献计献策。 一、自觉坚持原则性文学创作是有原则的,因此要讲原则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必须奉行的原则。 文学作品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秉持什么样的文学观、在创作中遵循什么原则,是每一个作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家这种主观上的选择,客观地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 古今中外一切优秀作家及其作品,无不鲜明地体现出对高尚的人文理想、信念、准则的追求与坚守。 近两个世纪来,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有大量的经典论述,为文学创作确立了一系列原则。 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光彩、树立了新的丰碑。 坚持这些原则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原则性,最重要的是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服务人民作为根本宗旨,把人民作为文学的表现主体,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作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使自己的作品联系群众、表现群众,作群众的忠实代言人。 要把人民群众的生活作为自己的文学之根,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愿望,把握群众需求,以优秀的文学作品为人民放歌,为人民抒情,为人民呼吁。 只有真正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才能生活到位、情感到位、艺术到位,为创作优秀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是社会十分关心的问题。 作家需要创作自由是毫无疑问的。 党和政府保障作家的创作自由也是毫无疑问的。 创作自由是文学繁荣必备的条件,尊重作家的创作个性,才能充分发挥作家的想象力、独创性和聪明才智。 作家享有创作自由,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文学创作是一种由个体性面貌呈现的社会性行为。 作家的创作从个人角度讲也许是一种兴趣爱好和文化追求,从社会角度讲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建设。 法国的大文豪雨果在《论文学》中曾说过,作家“具有双重职责,个人职责和公众职责,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需要有两个灵魂”。 所谓两个灵魂,就是说作家既是个体的又是公众的,既有个人的追求又有社会的责任。 在文学创作越来越个性化的情况下,更要强调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更要强调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严肃认真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总是寄托着一定的社会理想、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而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因此,作家写作不能只关注动机不关注效果,要从动机和效果相统一的角度去考虑。 作家在享有创作自由的同时,要增强对国家、人民、社会的责任感。 当然,这种责任感不是外在的强制,而是作家内心的自觉的要求,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融为一体构成作家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努力提高原创力原创力强调的是原初性、独创性甚至排他性。 我们所熟悉的文学经典作品,无一不具有原创的品质。 具有充沛的原创性的作品,是对时代、生活和人生的一种新的发现,一种新的把握角度,一种新的艺术显现。 作家的文学风格只有在保持原创性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来。 关于原创力问题,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在2009年出版的《当前文学症候分析》一书中有过精辟论述。 几年过去了,再分析一下现状,竟发现原创力匮乏的问题仍然相当严重。 正如一些评论家指出的那样,原创力匮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空洞化倾向。 很多作品虽然叙述语言流畅娴熟,故事新奇诱人,但作品中没有坚实的人物和血肉,也没有深厚的情感体验,变成了一种叙事空洞,作者不能全面地、深刻地表现时代生活的整体性和丰富性。 二是平面化倾向。 作品停滞在对社会现象的平面堆积上,缺乏对生活的深层次思考,没有创造一个超越性的审美空间。 三是模式化倾向。 各种题材类型几乎都有一套框架,于是削平深度、消费故事、大同小异、万变不离其宗。 写官场雷同,写家族雷同,写底层雷同,写青春雷同,写职场雷同,甚至写动物也雷同。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牵引,人们常常发现,某一本书在市场热销,同类的书马上接连出现。 特别是在电脑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拼贴、组合、链接、拷贝等操作越来越方便的今天,原创力匮乏的现象在不断扩张,甚至用一部分“制作”代替了创作。 一些小说家、评论家关注着长篇小说的创作,研究着社会需求与生产供给之间的矛盾。 长篇小说在小说“家族”中,创作难度应该是最大的。 但业内人士发现,现在很多作者无论能力大小都热衷于写长篇。 为什么会这样呢?也许因为在他们眼中,没有几部长篇就不够“分量”;也许因为写长篇小说比写短篇、中篇小说“经济效益”更高。 写大部头作品、讲经济效益都无可厚非,但由于能力不够或准备不足而盲目地生产出平庸之作,绝不是社会所期望的。 长篇小说所表现的生活,应当更加开阔、深厚、多样、完整,具有更强的普遍性、概括性,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悠远的历史感。 如果创作长篇小说的生活库存不足,对于作品中所涉及到的复杂社会问题、人物性格、重要情节等只有表面的、零碎的理解,就会影响到长篇小说的创作成就,也会阻碍作家原创力的提高。 原创力是文学的生命,没有原创力,文学之树将枯萎。 我们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原创力强劲、原创作品涌现的时代。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过程中,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数前所未有的事件、人物、情节、性格,展示出了无比色彩斑斓的画卷。 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与文化氛围,鼓励和支持着原创力的迸发。 这些都是外部条件,这些条件是必要的,但是,提高原创力归根结底要靠作家自身,靠作家内在的持之以恒的努力和矢志不渝的追求。 三、正确对待“原生态”原汁原味、充满生活气息的“原生态”是宝贵的,它自然、质朴、真实,是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未经雕琢的东西。 它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原料,一般地说还不是文学本身。 文学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他还指出,“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有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文学创作是一种复杂的、高层次的精神劳动。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灵创造的艺术产物,不是简单的“生活实录”。 果戈理在谈到民族性时曾说过:“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衫,而在于具有民族的精神。 ”作家要通过对大量生活素材的咀嚼和消化,以语言艺术的方式对生活进行加工处理,使生活现象的价值转化为精神和审美的价值。 生活是复杂的,深入到生活中去并不保证就能掌握时代的特点、把握生活的本质,这绝不是轻而易举、自然而然的。 深入生活积累了“原生态”的素材,还要下一番研究、提炼的苦功夫,分清事物的主流与支流,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 能生动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人物的精气神,让人们得到精神滋养和审美享受,这是优秀作家的本事,也是文学作品文野高低的分界。 作家要重视直接经验,也要重视间接经验。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很重要,“源”和“流”都不可缺少。 在深入生活的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继承前人的文化成果。 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是中国文学深厚的资源。 应当深刻认识其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自豪、礼敬和虔诚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继承和创新的统一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人民精神文化的新需求、科技日新月异的新变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努力创造更多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
为什么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的原因如下:
1、习言习语,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 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2、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时代彰显。 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铭刻在心,把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4、在风雨如磐的革命岁月,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
以人民为中心的做法
1、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以人民为出发点,以人民的需求和利益为考虑因素的做法。 这种做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利益。
2、以人民为中心的做法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 在政治领域,政府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权利、利益和福利,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和措施。 在经济领域,企业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需求和利益,提供符合人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在社会领域,社会组织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提供帮助和支持。 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做法,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同时,需要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急求一篇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汇报!!!1000字左右
科学发展观思想汇报尊敬的党组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21日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如果说党的十三大的重要贡献是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么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当前出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认识,则是对我国国情认识新的深化。 中远总裁魏家福代表说,十七大报告中列举的我国现阶段8个方面的新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这些新特征都呈现出事物的两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既有有利的条件,但更多地表现出问题和挑战,这符合中央关于我国处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交错的判断,也更加证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性。 历史与现实向人们昭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力量。 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亿万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踏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征程。 一、深刻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 它的基本内涵是:一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二是全面发展;三是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所谓坚持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发展,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纠正一些地方和领域出现的重经济指标,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的观念。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不意味着发展经济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意味着经济建设不重要了。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没有过去20多年的高速增长,就没有今天的大好局面。 我们既不能以经济发展代替社会发展,也不能因为强调发展的全面性而否定经济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不能否定经济建设这个党的工作中心。 我们必须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来统筹各方面,促进全面发展。 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来的。 首先,我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的中心就是要满足人民的这些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 其次,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 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归根到底,是为了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注重以人为本,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 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做好了、做扎实了,我们就能凝聚起齐心协力战胜困难、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3、制度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心。 从根本上说,树立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体制、制度问题。 中央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科学发展观问题的,它表明,科学发展观同时也是科学的改革观。 因此问题不仅在于我们“要”以人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必须着眼于“怎样”实现这一要求。 这就要靠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言,造成许多现实问题与矛盾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关键的一点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在诸多方面的不完善,因此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按“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来深化改革,致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 4、“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这五个统筹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其实质,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将是今后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统筹区域发展的实质,是实现地区共同发展。 保持比较发达的地区快速发展的势头和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都是国家的既定政策。 地区差距问题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得到解决;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质,是人口适度增长、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资源约束是伴随工业化、现代化全过程的大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的选择,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技术政策的选择,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的选择,都必须考虑资源约束和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的实质,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顺利实现中国经济的振兴。 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发生带有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现在面临着和改革开放初期甚至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外部环境。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1、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坚持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稳定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正确处理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者的关系。 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大力促进物质文明发展,也大力促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并努力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3、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 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当代大学生要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我国,发展的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这就为人由片面到全面、由欠缺到完善、由贫穷到富裕、由潜在的到现实的各方面的充分发展创造了条件。 1、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一方面我们要扩大自我生活的圈子,提升人生境界,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把自己融入社会,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人民、国家的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社会利益,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 我们要在肩负起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勤奋学习的社会责任的同时,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等时间深入社会大家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情与社会调查、科普宣传、专业知识宣传、文化下乡和智力扶贫,积极开展杜区服务等活动,加深对国情的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追求的一种需要,并努力实践之。 另一方面,又要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个人的利益与价值,创造丰富多彩的、自己满意的生活方式,把聪明才智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推动社会进步和自身的发展。 2、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养人文精神,学会做人,又要提高文化业务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学会做事,二者绝不可偏废。 大学生尤其是要求进步的同学要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念的认同感、与人民的亲切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努力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中国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3、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首先,我们要明确实践是学习知识理论的目的。 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竞争激烈,更要求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 如果不明确这一点,就会偏离学习的根本目的,单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为了考试和分数而学,就可能导致“高分低能”或“混文凭”的结果。 其次,要加强实践性环节,我们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形成和提高。 被动地接受现成的知识的灌输,死记硬背,不可能形成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我们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4、我们要向身心健康努力,既要科学地生活,锻炼,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又要加强学习和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尽可能地爱护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同时,人又要有健康的心理,要有自尊、独立、平等、自信、自律、坚强、宽容、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在现代,心理是否健康已成为衡量健康的一方面标准。 即使一个人身体残疾或患有疾病,但只要有健康的心理,不自卑,不自暴自弃,照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以生活得快乐,幸福。 相反,即使一个人有健康的体魄,但心理不健康,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我调节能力弱,他的生活不会开心,甚至可能逐渐损害身体健康。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不断陶冶人性,健全人格,提高素质和能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学习科学文化和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勇于创新、全面发展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汇报人:XXXX年X月X日自己缩写一下吧!!!~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