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万亿斤 与 质 量 165项任务……数据中读懂中国经济的 3000亿元

165项任务……数据中读懂中国经济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7月25日正式出台文件,我国将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在设备更新方面,将支持范围扩大到能源电力、老旧电梯等领域。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将个人消费者乘用车置换更新、旧房装修等都纳入支持范围。


202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多少万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110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18.5%,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12至2021年这十年间,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9月13日起,国家统计局开始发布多篇“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讲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累累硕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新华社资料图

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3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6%的增速,也高于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2021年突破110万亿元,达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的同时,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 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 2013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

人均GDP水平实现新突破。 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

同时,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 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20万亿元大关,达到20.3万亿元,按同口径计算,2013至2021年年均增长5.8%。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汇储备稳定在3万亿美元以上,2021年末达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农业、交通、信息通信、能源……十年间,一系列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断夯实,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方面,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亿斤,比2012年增产11.5%,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2015至2021年,谷物总产量保持在6亿吨以上,稳居世界首位;肉类、水果、花生、籽棉、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保持世界第一。 农业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步伐加快。 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交通领域同样成果丰硕,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 2012至2021年末,铁路营业里程由9.8万公里增加至15.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由不到1万公里增加到4万公里。 公路里程由424万公里增加到5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由9.6万公里增加到16.9万公里。 2021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8736公里,拥有运营线路的城市达51个。

十年来,“宽带中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实施,2021年,我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2216亿GB,是2012年的252倍。 2021年,互联网上网人数达10.32亿人,比2012年增长83%;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3%,提高30.9个百分点;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142.5万个,已建成全球最大5G网,5G基站总量占全球比重达60%以上,居全球首位。

此外,能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初步核算,2021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3.3亿吨标准煤,比2012年增长23.2%,年均增长2.3%。 2021年末,全国发电装机容量万千瓦,比2012年末增长1.1倍;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的引领者。

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创新成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词。 2021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亿元,为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长11.7%;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44%,比2012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已接近OECD(经合组织)国家疫情前2.47%的平均水平。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扎实推进,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2021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562万人年,比2012年增长73.1%,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

投入增长的同时,创新产出也不断扩大。 量子信息、铁基超导、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等基础前沿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工程、超级计算、大飞机制造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1年,国内外专利申请授权量460.1万件,比2012年增长2.7倍。

农业

(原标题: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0万亿元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十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经济政策走势分析

在经济压力下,依然呈现“小温回升”的特征,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

最新宏观数据显示,经济运行有所好转,但当前经济结构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供给好于需求,外需好于内需。 在生产持续回暖、工业增加值持续回暖、PMI重回扩张区间、能源消费双控回调的背景下,能源生产明显加快,下游生产意愿增强。 需求方面,消费在去年疫情扰动的高基数下表现不佳,双十一对消费的提振明显弱于往年。 制造业对固定资产投资仍有支撑作用,基建投资国债发行加快。 但由于压实工程的质量要求、项目用途调整的时滞性、终身追责等原因,年末天气因素难以加入,政策修正后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 外贸方面,进出口数据超预期,但价格仍是主要贡献因素。

从宏观调控看,“先立后破”的格局逐渐形成,以往能源消费双重控制的“一刀切”政策得到纠正;房地产去金融化的主线不变,但追求短期内的市场稳定,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的融资需求;年内将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2023年力度适当提前。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增长提出明确要求。 2023年一季度大概率大开信贷,经济有望实现“开门红”。

整体来看,内需依然疲软,外需对供给有一定支撑。 受此影响,先行经济指数仍在缓慢下滑,经济增长压力不容忽视。 前期政策纠偏、近期RRR降准等跨周期、逆周期调控政策的实施,有利于为经济增长积蓄能量。

能耗、物价稳定、供应保障双控整治,促进工业生产持续回升。

经济

11月份,工业生产同比读数继续小幅上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至3.8%。 从三大工业生产大类来看,采矿业和电热水业仍是工业生产回升的主要动力。 采矿业同比增速6.2%,前值6.0%,电热水同比增速11.1%,前值11.1%。 两者的高水平都与能耗双控的整改有关。 在能源价格和供给增加的背景下,能源行业生产明显加快。 制造业同比增速2.5%,比上月小幅上升0.4个百分点,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有回暖迹象。 从结构上看,高技术制造业继续领涨。 11月份,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速为15.1%,远高于行业整体的3.8%。 从子行业来看,工业生产链下游生产意愿普遍回升。 主要原因是能耗双控一刀切整改和稳定供应成效明显,原材料价格下降带动下游企业利润率回升。

制造业PMI重回扩张区间,服务业小幅回落,生产端边际经济运行有所改善。 11月份,制造业和非制造业PMI为50.1%和52.3%,分别比上月变化0.9和-0.1个百分点。 制造业PMI时隔两个月后重回扩张区间,为3月以来首次企稳回升。 在供应方面,11月份,PMI生产指数为52.0%,较上年同期上升3.6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出口和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为22.0%和31.7%,均高于市场一致预期。 今年以来,出口韧性较强的主要原因是外需对出口有较好的支撑;国内对进口的需求得到提振,能源进口出现强劲复苏,释放出经济复苏的信号。 仍然应该看到,价格仍然是进出口增长的核心支撑。 11月份,出口价格指数为108.1,同比增长10.5%;进口价格指数在110以上。 自4月份以来,进口价格指数已连续7个月高于110。 回顾过去,出口仍然具有弹性,贸易顺差预计将保持高位。 但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对经济的实际拉动可能有限。

图2:进出口超预期,贸易顺差保持高位。

图3:进出口价格指数仍处于高位,价格仍是进出口的主要贡献因素。

图4:餐饮消费下降,汽车零售有回暖趋势。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再次回落,制造业是支撑固定资产投资的核心动能。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继续下降。 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5.2%,比前值低0.9个百分点。

一是房地产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4%,较前值低0.4个百分点。 部分原因是去年同期基数提高,但当月增长势头疲软是更重要的拖累因素。 直接原因是当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同比增速连续第五个月为负,且降幅继续扩大。 从经济发展的主线来看,“去房地产化”已成趋势,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正在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能正逐渐向制造业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经济运行面临较大压力。 从近期一系列会议传达的政策基调来看,房地产市场短期内维稳需求强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发展长期租赁住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人合理住房需求。 从宏观角度看,短期内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主旋律,2023年房地产投资预期不必过于悲观。

二是基建投资同比增长0.5%,当月同比增速为-3.6%。 下半年专项债券基金的后期发行并没有带来基建增速的大幅提升。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明确“先立后破”的政策节奏,修复大宗商品供需错配,压低价格,逐步减少对基建的扰动。 但年内影响仍有限,叠加末期施工受区域和天气因素扰动较大,12月仍难发力。 2023年财政政策大概率提前发力,稳定经济增长,叠加商品价格大概率下跌,阻碍基础设施发展的因素被清除。 2023年,Q1的基础设施发展可期。

三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加。

长13.7%,两年平均增长3.8%,维持高位。 年内制造业投资动能将依然保持强势,支撑固定资产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今年以来经济在摆脱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资源向制造业倾斜。 但房地产与制造业两者之间的上下行速度并不均衡,幅度差距较大,短期内表现为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加。 展望未来,房地产市场维稳诉求增强,投资可能部分回流地产,后续制造业投资预计将会有小幅下降。

图5:制造业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支撑

图6:房地产开发资金持续回落,但斜率有所好转

CPI破2,PPI—CPI剪刀差收窄,通胀潜在风险有所降低

11月CPI同比增速上行至2.3%,较10月增速上行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较前值有所降低。 11月PPI同比增速回落至12.9%,较前值下降0.6个百分点,环比增速为0%。

CPI上行至2.3%,但更多是基数较低导致,食品对CPI的拉动不及预期,非食品项拉动有所减弱。 在食品方面,冬季消费旺季叠加养殖户惜售压栏,11月猪肉环比上行12.2%,对食品项由拖累转为拉动,但保供政策下蔬菜的供给端约束明显放缓,环比涨幅大幅回落9.8个百分点至6.8%,是食品项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在非食品方面,能源消费品对非食品项的支撑作用减小。 进入12月,猪肉价格保持平稳,蔬菜价格稳中有降,农业农村部也表示,猪肉价格还将维持当前水平,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非食品方面对CPI的带动也趋于减弱。 在12月基数抬升的背景下,预计CPI增速可能有所下行。

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明显减弱,11月PPI同比见顶回落,下行至12.9%,环比为0%。 生产资料对PPI的拉动快速回落,生活资料涨幅略有走扩,但对PPI影响相对较小。 进入12月,油价有所回升,国内煤价维持平稳,在国内稳价保供措施继续发挥效果,海外供应链逐步通畅的情况下,PPI同比已易下难上。

图7:PPI—CPI剪刀差收窄

超长期 支持

社融增速企稳

11月新增社融2.61万亿,同比多增4786亿元,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额扩大至4158亿元,企业债券同比由少增转为多增3264亿元。 1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1.27万亿元,同比由上月的多增转为少增1605亿元。 M2同比增速由升转降至8.5%,M1增速小幅反弹至3%,结束此前连续9个月的下行态势。 M2—M1剪刀差有所缩小。 11月社融读数中,对实体贷款新增为1.3万亿,同比少增2309亿,为主要拖累项,其主要原因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到期,表外融资规模继续收缩。 政府债表现亮眼,专项债如期发行完毕,融资端明显回暖。 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低于预期,居民中长期贷款继续走强,同比多增扩大至772亿元,反映在前期地产调控政策从紧的基调缓和下,房地产的合理融资需求得到满足,融资端改善预示着地产销售端或将逐渐企稳。 企业部门中长贷同比少增2470亿元,出现大幅减少,票据融资仍是企业贷款的主要拉动项。

图8:11月政府融资回升显著,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经济稳增长成为短期主要任务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 会议对明年的经济工作定调为“稳”,要求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且要求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迎接二十大背景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被重提,意味着经济稳增长成为明年的重要任务和硬要求。

其一,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且将适度提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并提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 预计2023年财政支出进度将加快,结合11月24日国常会要求“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要求,梳理明年专项债项目和资金需求”项目储备提前的动作看,明年财政政策大概率将会前置。 在严肃财政纪律、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的要求下,地方政府推进基建发力较难持续,发力大概率主要集中于一季度。

其二,货币政策稳中偏松,财政货币政策联动组合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灵活适度”的表述出现在对2016年、2020年的货币政策部署中,都对应着宽货币、宽信用的年份,意味着2023年货币政策降准、降息的空间均已打开。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新增“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指向2023年财政和货币政策组合发力的概率较高,货币政策大概率将配合地方债发行形成合力。

其三,货币政策结构性特性明显,定向宽信用将进一步发力。 有质量的宽信用的方式促进实体经济恢复活力是主要手段,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小微、科技、绿色是明年货币政策支持的主要方向,也是结构性调控的重点。 12月16日央行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提出“要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考虑今明两年衔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我们认为“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多体现在宽信用层面,结合今年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推出,预计明年面向小微、科技、绿色企业的融资支持将成为主要宽信用方式。

本文源自光大信托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什么是宏观环境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关键要素包括: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技术环境因素。 宏观环境分析的目的是要确定宏观环境中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关键因素,预测这些关键因素未来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企业影响的程度和性质、机遇与威胁。

(1)政治和法律环境因素包括: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因素;法律体系、法规及法律环境。

量

(2)经济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率、财政与货币政策、能源和运输成本;消费倾向与可支配收人、失业率、通货膨胀与紧缩、利率、汇率等。

(3)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包括:教育水平、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与习俗、消费习惯、就业情况等;人口、土地、资源、气候、生态、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

(4)技术环境因素包括:创新机制、科技投人、技术总体水平、技术开发使用速度及寿命周期、企业竞争对手的研发投人,社会技术人才的素质水平和待遇等。

企业宏观环境因素的四个方面可用图反映。

除了政治环境因素以外,甲公司收购乙公司还要考虑当前的经济环境因素。 由于甲公司在收购之前已经进行了其他高额并购,财务状态并不理想,此时再进行大手笔并购,会给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带来一定压力;另外,全球铝价处于低迷状态,收购后对于甲公司的经营业绩可能会存在负面影响。

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我给你说嘛转型的意思的就是产业升级 也就是说我们以前是制造苹果电脑 现在就要把制造设备卖给落后国家 在国外引进先进设备和人员 开始研制苹果电脑这才是核心制造业的利润是很低的 中国很多低端的产品都产能过剩 高端的产品基本都是进口 !经济的领头羊看看欧美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81.html
爽身粉致癌余波不断 新手爸妈如何安全防痱
原因有四 暗夜精灵能带给对手比其它3族更大的侦察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