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视频账号都是医生本人运营吗 媒体调查背后运作链条

一些平台上活跃着的新媒体运营师,为医疗科普号增加流量“支招儿”。网络截图

近日,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整治网络直播领域五类突出问题,其中包括“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金融、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

一些医疗科普视频账号是医生本人在运营吗?医疗健康自媒体的边界在哪里?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在灯光和布景下,摄像师调整好画面,开启镜头。一位身穿白大褂的医生盯住镜头,调节好情绪,眼神不时瞟向一侧的提词板,面带笑意,侃侃而谈。

这不是电视台在录节目,而是一些主打健康科普的医生,以拍摄自媒体视频走红网络的方式。他们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做科普、讲解健康知识,有些已被打造成有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

这些视频账号是医生本人在运营吗?医疗健康自媒体的边界在哪里?对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进行深入采访发现,这些账号背后有着一条运作链条:由医生出镜,运营部门拍摄剪辑发布内容,并负责广告投放,再由客服部门维护评论区、回复私信,通过能拉动网络流量的“话术”将粉丝转化为医院患者。在非专业、非正规团队运作下,出现了一些借提供所谓“专业服务”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的“网红医生”,让有些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走了样。

懂流量密码,医疗健康知识却是“小白”

虽然不是医务工作者,但姜雨(化名)每天穿梭在医院里。早上,她从陪医生查房或坐诊开始一天的工作。她和摄像师分工明确,一人负责在医生和病人的交流中寻找选题和文案策划的灵感,一人负责拍摄素材。

姜雨是一家私立医院自媒体运营团队负责人之一,带领10名员工运营一位医生的全平台账号。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这位医生每天接诊几十位患者,没有时间进行视频内容更新,都是由姜雨和助手一手包办,从图文、视频和直播的选题及文案策划,编导拍摄,剪辑发布,到账号后台数据的维护、回复和用户转化,都要加以运营维护。

在姜雨看来,医院将机构或者医生个人的自媒体账号交由运营团队或者网红孵化机构(以下简称“MCN机构”)代运作,是比较常见的操作模式。而部分机构或个人,为了“出圈”、博“流量”,不惜采取一些“出格”手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发现,有的“网红医生”背后有专门的“操作”团队,平台上活跃着一些新媒体运营师,为医疗科普号增加流量“支招儿”。一位平台描述为专注医疗流量变现的MCN机构创始人在视频中声称,想做爆款视频,要根据自身专业,寻找10个流量做得好的同类IP,从他们的内容中梳理出最火的20个视频,进行1∶1翻拍。诸如此类的“起号攻略”在平台上颇受追捧。

这些“操作团队”制造一个“网红医生”,从文案策划开始,提供一条龙服务。他们专门研究互联网流量密码,但在医疗健康知识上有的却是“小白”。

姜雨坦言,目前,她们团队中没有医疗专业背景的成员。“之前有一个学护理的,后来被调到客服部了。”这些非专业人士写文案时,把从网上东拼西凑的科普内容进行“加工”。医生只是在拍摄前大概看一下,忙的时候甚至拿过来就念,起不到把关作用。

不同医生术业有专攻,但记者在一些医生的视频账号中看到很多“杂谈”,例如蚊子的天敌是什么、高考志愿如何填报等不在医生专业范围内的内容。“什么内容火就蹭什么,先把用户吸引过来再说。”姜雨说,图文内容写起来更为简单,运营人员像裁缝一样各种拼接,为了攒出“爆款”,他们主打“标题党”路线,制作的标题或危言耸听或贩卖焦虑,以吸引眼球。

陈浩(化名)是一名产科医生,从2021年开始在自媒体平台进行健康知识科普。他告诉记者,科普工作占用了自己大部分空闲时间,有时凌晨1点还在拍摄短视频。由于平时工作比较繁忙,他的账号很难保持高频次更新。

去年,曾有一家MCN机构向他抛来“橄榄枝”,但他查看该机构运营的几个医生账号后,放弃了签约。“一个儿科医生却在教大家怎么选择隐形眼镜。”陈浩说,有的医疗科普账号只是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而不是认真做专业的科普。

为求流量不惜“摆拍、编故事”

为了吸引更多流量,姜雨和团队成员把医学科普内容尽可能做得趣味化,甚至不惜“出剧本、编故事”。运营人员将声音进行变速等处理后,就变成长途跋涉前来问诊求助的患者。

他们会抛出诸如“儿子谈的女朋友确诊,还能娶吗”“小情侣看病欺骗医生,不说实话有多可怕”这样易引发社会关注的话题,或是“丈夫患病二十载,妻子始终不离不弃”的温情故事,由此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这样的视频点赞和评论明显更多,会带动流量上来。”姜雨说,“年轻的、有表现力的医生还可以安排专门的剧本摆拍。”

类似这样的医疗自媒体摆拍现象并非个例。今年1月3日,一名拥有42.7万名粉丝的儿科医生郭某在其认证自媒体平台上发布视频:他从门诊下班后,发现候诊区有一对母女从广西坐火车赶来看病,因不会预约挂号,想在候诊区睡一宿,第二天再挂号。

郭某在视频中称,他当时“心里一酸,心情很复杂,擦了擦眼角的泪水”。他担心母女夜里着凉生病,于是加班为孩子看病。在视频的评论区里,不少网友为这位医生的行为感动点赞。

后来有网友发现,同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出现在全国数十位医生的自媒体账号上。这些故事剧情高度相似,连视频开头的话都是相同的。后来,郭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这些内容系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所致,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除了“剧本摆拍”,一些“伪科普”更容易让人步入误区。

在某网络平台上,有些短视频创作者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展示各种所谓“视力恢复”技巧。这些博主声称,只要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训练,视力就能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可以从深度近视800度好转到100度。

对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进行批驳,强调目前医学上尚无有效根治近视的方法,只能通过科学矫正、改善用眼习惯等避免加重。

航空总医院神经内一科主任邢岩一直致力于医疗科普工作。她认为,医生应正确对待医疗科普视频,关注社会热点和民众需求,针对常见疾病、健康误区等问题进行专业的科普宣传,而不是追求“流量为王”。同时,她提示公众保持理性,提高健康知识素养,对于网络上的医疗信息,审慎地加以辨别和筛选,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

“网红医生”开通橱窗带货功能

在姜雨和运营团队看来,遇到一个适合打造网络个人IP(个人品牌——记者注)的医生并不容易,她所在医院有近10位医生,他们尝试为5位医生开设自媒体账号,只有两位医生的账号有“网红”潜质,目前全网均有600多万名粉丝。

“网红医生”有了流量,就可以借此“变现”。他们可以向医院引流患者,也可以在线问诊。还有的MCN机构会筛选有需求的用户,将他们匹配给合作的医生,这些医生会作为健康管理顾问,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及健康需求进行指导。

姜雨平时经常与同行们交流,她发现,大部分专注医疗科普账号的MCN机构设有专门的客服团队。科普内容发布后,医生的账号就交由客服部接手。客服人员负责回复评论或私信,将流量引入医院。“平台不会管,因为问诊过程发生在平台之外。”姜雨透露说。

记者在某平台私信了一个由MCN机构运营的医生账号,随即收到一条自动回复的消息,其中包含一个链接,点击该链接,被引导至一个第三方平台,要填写患者确诊病种、患病时间以及电话号码等信息。次日,记者接到该医院的客服电话,对方自称是该医生的助理,发送了医院地址,邀请前来问诊。

姜雨坦言,她运营的这家医院的两个医生自媒体账号1个月可以为医院引流200位患者,“运营创收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此外,有不少医疗自媒体账号开通了橱窗带货功能,视频内容主打健康科普,带的货却从养生产品到生活用品、厨具等,琳琅满目。姜雨运营的一个医生账号的橱窗主页显示,在售件数2653件,有2388人跟买。

记者查看几个由MCN机构运营的医生账号内容后发现,这些机构擅长进行隐性商业广告植入。比如,医生在视频中只推荐某些成分或配方,并不提及具体产品。而在评论区,往往会有一些粉丝基于对医生的信任,询问其推荐哪个品牌,这些医生便会在置顶评论回复中加以“指引”。

以专业、合规为方向,对医疗自媒体进行综合治理十分必要。近年来,各大短视频平台严格把关医生专业身份认证和医疗健康科普发布门槛。但记者调查发现,仍有一些未认证的账号,不是医生,却打着医生旗号进行“伪科普”。

姜雨表示,受平台政策调整影响,医疗自媒体账号越来越难做。但对于某些要求,可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按规定,个人账号需要具备“公立三级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资格”。对此,姜雨说,可以通过让医生多点执业(符合条件的执业医师受聘在两个以上医疗机构执业的行为——记者注)来实现平台认证。她运营的账号就是通过“挂靠”山东某医院,取得认证的民营医院医生账号,目前仍在运营中。


超详细超厉害的医美运营推广方案,绝对收藏

假如网络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为什么大部分机构费劲千辛万苦找到了技术过硬医生却还是门庭冷落?为什么一半的机构人员配备到位却还是人浮于事?为什么机构做了各种活动却依然营收堪忧?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你还没有完善的运营思路。 一个成功的医美机构,技术好的医生仅仅只是第一步,比技术好更重要的是医疗美容机构的运营。 机构是一个需要不断包装和投入的品牌,需要高频的展现才能吸引用户,否则很快就会泯灭于人们的视野中,比找到一个好医生更难的是后续的运营和品牌打造。 目前市场上,大家都没有清晰的医美机构推广渠道和方式,大家都在摸索的阶段,除了常规的广告投放和渠道类型以外,其余的推广渠道和方式各公司因为资源的不同而不同,在此,特此整理了较为详细的医美运营方案。 一、市场分析 二、产品定位 三、宣传渠道 四、制定目标 五、团队架构 六、绩效考核 七、团队管理 一、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可以清晰的了解行业环境和趋势,寻找市场缝隙,精准定位。 更是实施营销战略的基础。 医美机构市场分析和分析任何一个行业方式都是一样的,这里把之前总结过的一些市场分析整理下。 1、市场行业分析 (1)分析行业趋势 可通过公开财务报表,相关行业股票产值,行业白皮书等查看行业数据分析行业前景。 美国整体美容目标人群规模庞大。 医疗美容的消费者总人口渗透率为4.92%。 在美国医美消费者中,女性消费者占比达92%。 韩国人均接受整形手术达到13.5次/千人,位居世界第一。 而中国医美市场渗透率为0.35%。 随着经济的发展,渗透率在逐步增加,未来10-20年市场空间会持续上涨。 韩国、台湾的医美市场都以医生为核心,成立“小而美”的医美诊所。 而按照中国医美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考虑到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医生供应量仍远远不足。 (2)分析品类热点 通过网络指数导出相关数据网络指数用于分析品类相关关键词的日均搜索量,日均搜索量越高说明需求越多,根据医生技术相结合,选择品类,集中发力,做单点突破。 品牌定位上也主打这一款品类,占领用户联想。 2、竞品分析,得出结论 选择恰当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根据分析得出结论。 一个比较全面的竞品分析需从以下几个维度: (1)竞争对手的企业愿景、产品定位以及宣传渠道 (2)目标用户 (3)市场反馈 (4)核心技术 (5)运营推广策略 总结及行动方向 对于医美机构的运营总监来讲,从上述几个部分对竞品进行分析,可重点知道市场数据以及运营推广策略。 运营及推广策略可从竞品的渠道管理来分析,如线下广告、市场渠道、网络竞价、软文投放、QQ群、垂直领域表现等。 3、根据结论,得出建议 通过上述对市场行业分析,可以大致得出一个比较有市场商业价值的结论。 然后跟结论相结合得出可行的建议。 无论是品类还是渠道的选择上都建议集中发力,单点突破。 选择一个品类和渠道做为主战场。 二、产品定位 通过独特的定位,占领消费者的内心,让产品获得竞争力,企业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定位并不是对产品进行改造,而是提炼出一个用户认同的特质,赋予产品,占领顾客心智。 关于定位理论都可以单拉出一个篇幅来讲了,目标群体分析越透彻,越清晰,对于后期机构运营和品牌打造都起者决定性作用。 此处只讲最关键最重要的。 1、产品定位 为谁服务 无差异:和整个市场一样,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 有差异:结合医生特点切出细分品类,提供差异化服务。 比如专注做隆鼻。 筛选出隆鼻需求的顾客,筛选出目标顾客。 用户需求 选医院:医院广告投放多,知名度高。 选医生:医生个人品牌建立,自带流量入口。 真实而有温度的私人医生。 医院品牌现有北京八大处、上海九院、西安西京经过近20年的沉淀,口碑相传,知名度高,是用户比较认可的整形医院。 但用户对于医生个人的品牌及技术并不了解。 主推医生个人品牌是否是市场缝隙?用一句话清晰描述你的定位,比如: 你的容颜,我的脸面。 为了你的18岁,我们努力了28年。 2、目标用户定位 用户群体定位,按照年龄段,收入,学历,地区几个维度来做用户定位。 目标用户画像:分析 (1)整容年龄层主要为20—40岁,年龄结构为70、80、90后为消费主力、60、00为消费中间人群 (2)相较前几年,整容年龄整体下移,当初的小孩已成长为有消费能力人群 在性别占比中男生女生比例为1:1,男生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关心整容 3、目标用户特征 用户白描,用户白描越详细,营销方案也就越精准。 一般从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用户技能等等。 比如: 个人信息:小美 职业:艺术学院大三学生 年龄:90后 身材:胖瘦合适 爱好:旅游,手工制作,厨艺 性格:外向,和善,有点好管闲事,关注细节。 互联网使用经验:中等,3年的上网经验。 主要用于:购物,聊天,学习中需要。 常去的网站:淘宝网,微博,专业网站。 每周平均在线时间:50小时。 补充: 小美是一个大三的学生,舞蹈专业,家庭条件较好,去年和同学开了一间舞蹈工作室,主要用于平时练舞及一些商演,但收益并不好。 平时上课时间不多,会参加商演。 毕业后父母安排了去国企,不是很满意,马上要面临毕业了,对未来规划不是很明确。 谈过2段恋爱,现在更喜欢跟朋友们在一起,一起逛街,花钱,跳舞,聊天。 微博上也经常转发一些舞蹈的视频。 因为艺术系的学校,对整形接受度都比较高,从高中就知道一些整形类的知识。 微整类型的玻尿酸之前也尝试过。 马上毕业了,班上很多同学都选择了整形,鼻子、双眼皮等等,她们越来好看了,于是也趁毕业前选择了眼部综合手术。 也获得了父母经济上的支持。 三、宣传渠道 1、线上渠道 基础网站合作:经典整形网、康华整形美容网、美呗网、变美网、51爱美网、变美记、美丽无忧等等,推广的第一步是要上线,这是最基础的,无需砸钱,只需最大范围的覆盖。 垂直领域:更美APP、新氧APP、悦美APP、美黛拉、美丽神器等等开通合作服务。 直播平台:花椒直播、映客直播、斗鱼直播、YY直播、虎牙直播开通直播服务号。 2、线下渠道 广告渠道: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剧、售点、户外等线下入口则用于置换平台免费入口与事件营销。 市场渠道:美容院,高档会所,异业合作,分成返佣 门店渠道:免费WiFi、抽奖活动、广告展示。 3、新媒体推广 (1)品牌基础推广:官网建立、网络百科、网络百科、网络贴吧、网络知道,搜搜问答,新浪爱问。 (2)图片引流:把带上水印的图片,发满全网而获网络图片收录,网络贴吧贴图、网络百科、网络百科、堆糖网、花瓣网、新浪博客文章内图、高网络权重新闻源发文内图,都会被网络图片优先收录。 (3)微博推广:建立医生个人账号,关注业内相关微博账号,保持一定的持续创新力。 提高品牌曝光率。 所有微博@品牌官微的正面内容都得及时感谢、负面内容都得及时回复并送礼道歉。 (4)微信推广: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推广需要一定时间沉淀,开服务号和订阅号,服务号用于推荐优惠活动,订阅号用于科普知识。 几个步骤参考下: 内容定位:结合产品定位做内容聚合推荐,内容不一定要多,但是一定要精并且符合微信号的定位。 种子用户积累:初期种子用户可以通过同事好友,合作伙伴推荐,微博引流,官网引流、现有用户、论坛、图片等等。 小号积累:开通微信小号,每天导入目标客户群。 小号导大号:通过小号的粉丝积累推荐微信公众号,将粉丝导入到微信公众号。 4、数据分析 每周花一些时间去认真分析每一条微博、微信、每一个渠道背后的数据,你会发现传播度高的内容背后的契合点和关联性,这样有利于官方微博、微信内容质量的提升,运营起来也更接地气。 一定要做的是老顾客的数据分析,新客获客成本以千为单位,唯有老顾客的口碑和回购才是根本上降低营销成本的。 从各个维度来唤醒顾客,补充已买的项目,买相搭配的项目,买日常类项目,买点别的,买服务…… 四、制定目标 1、初期:主要目的用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与产品定位做对比,有目的性调优。 关注指标:用户来源、消费层次、品类需求、各渠道文章数据,阅读数,打开数,转化率。 这个阶段数据量不求大,但求真实,用户来源的话,可以先做免费渠道,如果能有一些首发资源更好了。 2、宣传期:主要目的是在于扩大影响力,吸收用户 关注指标:渠道数据分析、用户数、消费频次、回购数、新用户数。 在这个阶段能够各种资源多多配合,多管齐下,用户量将有稳步的增长。 3、增长期:主要目的通过各种活动运营,口碑打造,建立品牌效应。 关注指标:用户数、客单价、转化路径、用户区域分布。 补充 顾客接诊表五、团队架构 这个篇幅介绍医美机构运营推广团队的组织架构及成员工作职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总体概括来说,这个市场运营部门架构大概是:一个总负责,一个线上渠道,一个线下渠道,网络咨询师,现场咨询师。 人员根据医美机构大小及渠道扩展决定配置。 1、运营总监 (1)主导制定实现医院价值最大化的总体战略; (2)拟订医院业务评估与战略规划,并负责执行与跟进,记录与反馈,优化与调整。 (3)制定现有各项业务的计划,注重医院经营效益,确保医院资产保值增值; (4)组织制定医院总体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按期布置检查、指导总结工作; (5)指导、检查、督促全院各科室、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随时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保证医院高效运转; (6)负责和各个渠道有效沟通,调动各种资源,促进机构产品和相关渠道及媒体的联合推广,以提高机构产品的市场品牌度。 (7)整理各产品运营渠道数据报表,并定期收集分析同类竞品情况。 完成活动的策划执行,并做好跟踪记录。 岗位点评:从工作职责要点来说,运营总监应该是负责整体机构品牌度推广以及盈利增收的。 ,运营策略及计划制定,渠道构建和监督,推广实施跟踪,顾客数据分析,团队建设和管理。 2、网络推广 (1)网站建设 完善医院的网站的内容,围绕目前网站架构来更新网站内容,医院的信息要做到及时更新。 制订网络营销策略以及针对区域的营销策略。 (2)市场调查与分析 负责市场及客户信息的定向调研、收集和分析,结合医院自身实际,并提出相关策略建议;拟订系统的调查计划,形成对市场、客户、竞争对手的信息和分析报告。 (3)活动策划 配合医院营销思路,协助营销总监制定网络实施计划,配合执行营销活动;负责网络推广活动、新闻、事件营销的策划、组织和把控。 (4)自媒体策划与推广负责微信、微博平台的规划、内容编写及推广。 有战斗经验,不管明骚闷骚,永不放弃! 岗位点评:这个岗位要求热点有敏感度,同时有实际分析、策划能力、推广能力、较强执行力等。 能配合文案玩转各种线上渠道,在事件营销及热点引爆有嗅觉和实操经验。 3、渠道经理 (1) 根据机构业务发展需求,寻找、挖掘有利于公司的合作资源。 (2) 负责商务拓展及合作,与其他客户端及推广渠道(各大市场)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3) 对推广数据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调整推广策略,选择最优合作渠道。 (4) 辅助机构产品的运营和推广,整体规划和专题策划。 岗位点评:渠道经理顾名思义就是拓展各个线下渠道,一切有助于机构业绩提升的渠道合作都属于工作范畴,渠道经理的工作职责就是制定渠道拓展计划,带领渠道员拓展各市场,分析数据,完成运营总监制定的业绩指标。 4、文案策划 (1) 清晰项目目标,快速了解客户需求,并密切与相关协同部门合作,提供快速、精准、精彩的案头支持。 (2) 负责宣传推广文案及宣传资料文案的撰写。 (3) 负责创意内容撰写,为线上活动、广告传播、线上公关稿件撰写相关文案内容。 (4) 沉淀创意产出和内容撰写的经验,形成知识管理,供其他项目借鉴。 岗位点评:文案策划岗位是文字输出岗位,需要文字功底好,有创意,对热点有嗅觉。 5、网络咨询师 (1)负责网络在线咨询服务,利用“商务通”、“QQ”、“MSN”、“E-mail”、“留言版”、“论坛、三方整形APP”工具与客户沟通,解答客户有关整形美容等方面的问题,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医疗健康、美容方面的建议。 (2)利用“商务通”、“QQ”、“MSN”、“E-mail”、社区论坛等网络工具和平台开发客户,积极主动向客户介绍和推荐医院服务。 (3)网站留言板及论坛相关内容更新。 (4)负责记录客户咨询情况,记录客户咨询量、问题、客户信息等,负责建立客户资料档案、网络预约和挂号就诊统计表。 (5)直接对主管负责,向主管汇报和提交工作计划、客户档案和工作和成果。 (6)网络咨询师接待顾客时如有需要客服部、市场部及其他部人员配合的,相关部门人员无偿给予支持配合。 岗位点评:咨询师的岗位需要一定医美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对顾客、对品牌以及对业绩负责。 6、现场咨询师 (1)负责接待来院顾客的现场咨询工作,顾客信息必须详细录入电脑。 (2)在医生的方案指导下继续完善咨询;及时向医生/医助反馈顾客消费动向。 (3)对疗程、价格等细节完善咨询;完成项目推荐,促成销售。 (4)陪同顾客交费、照相、建档等综合服务;负责顾客费用记录、使用情况与确认签字。 (5)负责客户管理,对顾客进行有效跟踪回访,提升复购率。 (6)现场咨询师接待顾客时如有需要客服部、市场部及其他部人员配合的,相关部门人员无偿给予支持配合。 岗位点评:咨询师的岗位需要一定医美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对顾客、对品牌以及对业绩负责。 六、绩效考核 1、运营总监 这个岗位背负团队整体KPI指标,如产品运营数据指标,销售指标,用户复购率等,如何将团队指标有效分解到每周,每天、每个人,这是市场运营总监每天都要思考问题。 2、网络推广 网络推广由于渠道不同考核指标也不同,官网、网络、APP、微博、微信、其他软文推广渠道等,运营总监可以根据渠道设立不同考核指标,这里以APP渠道为例: APP考核指标 APP运营涉及的数据大致有曝光量、私信数、转化率、订单数、到院数。 曝光量:机构所有项目曝光量以及主推品类曝光量。 私信数:每天各平台用户咨询数量,新用户咨询量以及老用户咨询量。 转化率:浏览量转咨询量,咨询量转订单量,咨询量转到院量。 每一层的转化率都可以倒退需要优化的地方。 订单数:每日、每周、每月订单数量,优化品类。 到院数:刚开始可以用1个月的时间,只考核到院数,设定每月到院30个用户,接下来的每个月逐步增长。 3、渠道经理 渠道考核指标直接跟机构运营数据挂钩,那么在机构运营推广过程中哪些数据指标,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工作呢?比如:渠道合作数、渠道用户数、用户消费额、用户复购率等是许多机构作为数据指标的一个考核,也是改进优化工作的一个依据。 4、文案策划 A、文案撰写能力:写作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思维逻辑清晰、具有独特敏捷的创意思维。 B、创意能力:能根据公司品牌定位,完成有创意的文案策划,为品牌塑造及运营推广带来很大飞跃。 C、对接能力:与渠道部门,网络部门,推广部门,客户等沟通协调及分配工作能力。 D、工作态度:纪律性,团队协作意识,工作责任感。 根据这几个考核指标做分数配比,适当提高AB两项指标分数。 5、网络咨询师 网络咨询师考核指标为咨询转化率,网络成交率,顾客到院率等。 建议三种指标权重相同,可提升网络咨询专业度以及维护机构品牌形象。 4、现场咨询师 现场咨询师考核指标为成交额,用户复购率。 建议两种指标权重相同,如单一以成交额为指标,易导致用户过度消费,降低品牌形象。 八、团队管理 这个篇幅侧重于团队运营管理,不只是针对医美机构,同样适用于其他行业,以个人经验分享来说,团队运营管理应重点关注三方面:执行力,目标管理,团队凝聚力。 1、执行力 对于成功的企业来说,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共通的一件事一定是执行力。 执行力是什么?是高效、快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目标和计划。 同样的市场环境,同样的机会,竞争对手已经开始推进各项事务了,而你还在开会。 曾经合作的一家企业,每次沟通事情的时候对方都在在开会,问询项目进度,解决方案时,答曰:开会解决。 后来他们就死了。 推崇项目负责制,扁平化管理。 2、目标管理 运营总监从拿到KPI那天起,脑海里就应该是数据化管理,从年目标,季度目标,月目标,周目标层层分解,一个没有数据量化目标的运营团队会跟无头苍蝇一样乱窜,运营总监团队管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目标管理流程。 每个项目负责人都应该是清晰的目标方向。 3、凝聚力 保持一个高效、快乐、有活力的工作环境,让整个运营团队保持凝聚力,是每个运营总监职责所在,团队成员频繁跳槽,稳定性差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如何保持项目核心成员稳定性至关重要。 欢迎看下篇

##媒体解读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背后推手

“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就“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做了调整”给出了一锤定音的回应。 该回应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同时强调,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将国内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 一旦落实,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翻倍,达近5亿人。 该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和争议。 媒体解读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背后推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红星深度|130/80还是140/90?2亿人“被高血压”背后的“正常高值”之争

图据东方IC

红星新闻记者 胡伊文 吴阳 北京报道

编辑 邱添

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微信公众号,11月13日,《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 《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为≥130/80 mmHg。 该《指南》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联合制订。 相关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广泛关注。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则发布消息称,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目前,《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网络预发表链接已经失效。 上述微信公众号消息指出,《指南》将于11月24日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11期正式发表。

标准改变影响几何?《指南》表示,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SBP(收缩压)130~139 mmHg和/或DBP(舒张压)80~89 mmHg的人群占比达23.2%,预计总人数近2.43亿,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54岁的中青年。 《指南》还表示,根据最新国际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标准,在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SBP130~139 mmHg和/或DBP80~89 mmHg的人群有22.7%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预计总人数为3990万。

福建省心血管病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陈慧了解过这份《指南》制定的情况,在《指南》发布后,她也曾与《指南》发起人和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交流过。 她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指南》制定的初衷是好的,但临床《指南》修改牵扯面广,国家卫健委做出回应很有必要。 有研究显示,强化降压对人体有好处,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好处,所以希望关注正常高值的群体。

但是,陈慧认为,修改高血压标准稍微激进了一点,可能会在执行过程中走样,导致服药人数翻倍,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负担。 她认为,应该回归到对正常高值人群加强生活方式干预。

诊断标准的分歧

国际上早有不同声音

国家卫健委指出,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据第一财经:目前,未参加前述《指南》制订的中国高血压联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国家卫健委高血压诊疗研究重点实验室、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已经联合向国家卫健委提交声明,阐述相关立场,并给出相关建议。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2010年发布的防治指南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该指南的最新版为2018年修订,作者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 两版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领衔。

从国内外相关指南来说,世界卫生组织1977年提出≥160/95mmHg的标准,1997年改为≥140/90mmHg,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并沿用至今。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高血压指南率先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低到≥130/80 mmHg。 但是跟进这一标准的机构和学协会极少。 美国糖尿病学会就一直坚持≥140/90 mmHg的诊断标准。 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的高血压管理指南、2020年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均维持≥140/90mmHg的诊断标准。

2022年5月,中国台湾心脏病学会和台湾高血压学会联合发表的《2022年台湾高血压指南》,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 中国台北荣民总医院教授江晨恩教授曾在一场对此的两岸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随着相关的研究不断深入,国际上在设定高血压方面也出现了差异,不同学术组织在降压目标有所不同,大体分为积极降压、传统降压以及消极降压三派。

《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则在个人微信公众号发文表示,不同学者之间、不同学术机构之间存在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次标准下调,正方或反方都有理由与依据,但其出发点与根本动机却是一致的,就是更好的管控血压,最大程度地降低高血压对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危害。

血压处于130-139/80-89 mmHg者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群。 郭艺芳认为,《指南》引起的争议,让普通民众关注自己的血压健康,关心自己可能是病人,就是件好事。 “如果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去自觉主动的少吃多动减体重、戒烟限酒少吃盐、生活规律少熬夜、精神放松足睡眠。 ”

正常高值的定义

血压不是单一、不变的数值

不过,并不是低于诊断标准就代表血压正常。国际上普遍把正常血压定义为

国际上一般只推荐对于SBP130~139mmHg的高危者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而《指南》的另一重大调整在于,推荐对血压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合并0-2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生活方式干预3-6个月后血压仍不达标的,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陈慧解释,人的血压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不变的数值。 目前使用的140/90mmHg,也是人群调查的结果。 这个数值适用于大多数人,但对于一些个体来说,达到了也未必就可以真正确诊为高血压。

陈慧认为,医生首先要加强130/80mmHg到140/90mmHg之间这类正常高值人群的教育,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看是否可以逆转,过去的指南也强调这一点。

“任何一级高血压,首先是非药物治疗,健康生活方式不能达标再考虑药物治疗,这是高血压治疗的一个原则。 但如果这个指南中130/80mmHg成为标准,药企就会借此宣扬高于该标准的人都来服药。 这会导致服药人数会大批增加,个人和国家医保都承受压力。 ”陈慧说。

标准调整的争议

不仅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国情

对于标准下调的依据,《指南》推荐意见说明引用多项国内外研究表示,基于观察性研究证据,危害存在;基于临床试验证据,干预有效。 但是随即学界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所长、世界高血压联盟前主席刘力生近期表示,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指出,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内,药物治疗会取得明显收益。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教授王继光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没有任何一项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血压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患者进行药物降压可以取得获益,也没有研究证实对这部分人进行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王继光表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不仅不适合我国的国情,而且反而可能会对血压非高危者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对于美国ACC/AHA2017高血压指南的调整,国际上也一直争议不断。 例如,《英国医学杂志》(BMJ)2018年刊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与美国耶鲁大学合作研究认为,若使用美国高血压指南新定义,中美卫生系统都将不堪重负,难以为继。

陈慧解释,美国将高血压指南中的标准降低到130/80mmHg,主要是因为美国有大量肥胖人群,影响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已经很难控制。 为了更好使血压达标,减少心脑肾并发症,美国的高血压标准低于其他国家。 同时这与美国的医疗资源相对更好也有关系。 但是,这个标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显得过于激进,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使用140/90mmHg的标准。

从成本效益来看,发布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教授赵冬介绍,血压水平在130~139 mmHg和/或80~89 mmHg的人群多为中青年,下调诊断标准体现了防线前移、加强初始预防的理念,否则我们将错过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危害的关键时机。 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 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虽然可能造成前期用于治疗费用的增加(基于目前国家医保和药品集中采购政策,这种增加是完全在可负担范围之内的),但长期看来未来用于严重并发症治疗的高额费用有望大幅度下降,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记者暂未注意到《指南》给出卫生经济学评估证据的依据文章或具体测算过程。

陈慧说,中国与美国国情不同,中国的肥胖人群没有美国那么多,正常高值人群可以采用非药物治疗。 同时中国的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保负担能力有限。 “临床《指南》的制定不仅要考虑临床研究,还要考虑到国情,比如国家医疗的承受能力,国民的健康水平等。 ”

药企股价一度大涨

背后是否有利益推动?

一份医学指南的制订需要邀请各方面、各科室的专家。 根据《指南》全文,指南制订工作组成员除了心血管领域的临床医师、专家,还包括肾脏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精神心理科、流行病学、护理学、临床药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以及患者代表。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外审组专家有4名政策制定者。

《指南》发起人蔡军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高血压诊断界值的下调经50位全国心血管领域顶级专家一致投票通过。 据经济观察网,指南制订委员会一位核心成员也表示,“绝大部分专家投票都是很支持的”。

红星新闻记者从相关人士处获悉,这份《指南》发布前后,在国内心血管领域举行过相关讨论和座谈。

11月14日星期一股市开盘,华海药业、人福医药、润都股份等高血压药物板块企业股价应声大幅上涨。 对此,有网友提出药企利益推动的质疑。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资金来源方面,《指南》表示制订所需资金来源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与控制局项目(T2021-ZC02)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1-I2M-1-007)。 资金主要用于支付劳务、资料、差旅和会务费用,指南推荐意见未受资助影响。

利益冲突方面,《指南》表示,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经济观察网采访的上述指南制订委员会核心成员也表示,《指南》用的全部是自有项目的科研经费,“没有拿过药企一分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是谁在推动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

“目前,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 ”1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就“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是否做了调整”给出了一锤定音的回应。

该回应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同时强调,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共同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将国内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mmHg。 一旦落实,国内高血压患者数量将翻倍,达近5亿人。 该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和争议。

消息发布次日,华海药业、人福医药、润都股份等多家高血压药物板块企业股价大幅上涨。

新《指南》发布前,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依据的是2018版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由中国高血压联盟等制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高血压科主任医师孙宁玲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中国高血压联盟联合多个学会共同制定的最新一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将于今年12月下旬公布。 这项指南在2018年基础上,结合国内新出现的研究证据、临床需求和现阶段经济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这项指南会继续用140/9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她说。

诊断标准下调惹多方争议

高血压病是指人体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压力值持续高于正常的现象,因早期发病时可能悄无声息,被称为无声杀手。 长期高血压会对人体的重要器官如心脏、脑、肾脏等造成严重影响。

13日发布的新《指南》历时2年完成,就高血压领域有关诊断、评估和治疗等44个临床问题给出了较为详细的循证推荐,包括下调中国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

在新《指南》发布前,国内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的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中国高血压联盟从1999年开始就参与制定并发布第一个指南,后续基本每5年左右更新一次,最近的一次更新的是2018年。 2018年的更新版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3级三类,血压处于80~89mmHg/130~139mmHg时不被判定为高血压,属于正常高值。 这和世界范围内沿用了20余年的标准相似。

今年6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数据显示,国内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人数达2.45亿。 2.45亿是按照目前国内采用的140/90mmHg诊断标准推算出的。 新《指南》将这个标准降到了130/80mmHg,意味着国内高血压患者从原来2.45亿增加到4.9亿。

新《指南》发起人及首席专家、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蔡军接受《财新》采访时指出,“目前已有大量的队列研究、随访观察研究等循证医学证据证明血压升高是导致心血管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将血压控制得再低一些,能够带来明确的心血管获益。”

蔡军介绍,诊断标准和降压靶目标调整后,血压值在140/90mmHg以上人群继续接受药物治疗,而对血压值在130~139mmHg/80~89mmHg之间的患者建议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只针对其中的高危人群进行强化降压治疗,一些高危人群应接受降压药物治疗,其他患者可以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非药物治疗方式。

针对这一修改,不少高血压专家持反对态度。 “没有高质量的证据指出,血压在130~139mmHg/80~89mmHg范围内,药物治疗会取得明显收益。 ”多名高血压专家均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赞同维持原有标准,现在不提倡将高血压范围调低。

新《指南》发布后,中国高血压联盟便召开会议讨论此事。 “‘新指南’并没有和联盟提前沟通,一下子就突然发布了。 ”中国高血压联盟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刘力生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其他疾病标准都可以调整,因为那属于学术问题,唯独高血压不行。 中国高血压联盟是世界高血压联盟(WHL)的盟员国组织。 刘力生有50多年的高血压防治经验,此前参与了每一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制定。

“下调标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刘力生表示,高血压是目前唯一列入国家管理的心血管慢病防治项目,标准制定不仅仅是学术争议,也与国家民生息息相关,轻易调整会产生颠覆性影响。 “按这个标准下调,波及面太广了。 原来从事飞行员等高危职业的人群,现在突然被判定为高血压,还能继续从事原有工作吗?出了问题,谁负责?”她提出自己的疑问。

“刚看到这个下调标准时,很震惊。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胡大一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按照这个标准,一夜之间国内高血压患者增加到5亿,这其中包括很多中青年。

“高血压诊断标准不应轻易改动。 ”胡大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调低诊断标准并未将控制高血压的绝对风险下降很多,与此同时,还涉及药物副作用、耗费巨大医疗开销和人力成本等诸多问题,这个下调并没有太大的临床意义。

“这次新《指南》并未和中国高血压联盟之间达成重要标准的共识。 ”孙宁玲表示,指南的制定既要考虑到跟国际接轨,又要考虑中国现实经济状况、目前高血压发病率等。

今年5月12日,由刘力生和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张新华主导的一项历时14年,入组人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报告发布。 研究显示,在中国45~79岁血压130~139/85~89mmHg的非高危个体中,服用降压药物并不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而且还有可能带来危害的趋势。 同时研究也提示,血压在正常高值范围的个体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血压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胡大一表示,并不建议高压在130~140mmHg的人都去医院开药,更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健康饮食、不熬夜、戒酒等。

新《指南》制订组专家、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让更多人从更早期阶段关注血压,进行降压,可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 这样在5~10年后,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少部分人吃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远远少于这些医疗费用。

下调诊断标准会挤兑现有医疗资源

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与美国心脏病学会(ACC)联合发布了新版高血压防控指南,将高血压的标准从140/90mmHg下移到130/80mmHg。

不过,各发达国家并未在随后几年陆续跟上,世卫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 、欧洲心脏病学和高血压学会和世界高血压联盟均未改变140/90mmHg标准。

事实上,美国内部也并未就高血压诊断标准达成普遍共识。 2017年12月,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发表声明称,不认可对诊断标准的下调,对高血压的界定仍沿用传统标准。 AAFP认为,尽管系统评价表明新标准可以减少心血管事件,但针对全人群而言,并没有绝对权威的证据显示能降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等,已有的一些研究结果间也存在相互矛盾。

孙宁玲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美国高血压知晓率已经很高,治疗率可以达到70%,疾病控制率达到50%~60%。 即便将诊断标准下压,也能够基本覆盖新增患者。 相较而言,按现有标准估算,国内高血压控制率仅15.3%,农村地区不足6%,有很多高血压患者有待治疗。 下调后,国内高血压控制率降到3%,降压药治疗会对现有医疗资源造成挤兑。

“国家卫健委此次不支持新《指南》,应该也是出于这些层面去考虑。 ”孙宁玲谈到,“美国高血压治疗和控制率远远高于世界各国水平,血压目标降低具有承受力,但中国的医疗资源有限,下调诊断标准还应该考虑社区慢性病防治压力、医保支付能力及医疗卫生总费用支出是否能长期负担等问题。 “很多基层地区会考核降压的控制率,下调诊断标准会大幅挤兑现有医疗资源。 ”胡大一表示。

一名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举例,北京一共有3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一家卫生服务中心要覆盖10万人左右,平均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就十几个家庭医生团队。 可能管理在案的患者五六万人,其中大约一半高血压患者,而且社区慢性病患者大多是老年人,同时患多种疾病。 “按照这种现状,即便依照2018年版的指南,也很难实现对高血压人群的有效管理。 ”他说。

即使是2017年美国的指南,也只是推荐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并不需要都进行药物治疗。 在胡大一看来,美国下调诊断标准,更多是建议患者多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 日常高血压治疗中,应因人而异,不能单一只看毫米汞柱。

很多心内科和心外科诊疗指南由企业推出

“国家卫健委的发声还是很及时的。 ”胡大一说,如果真的实现标准下调,最大赢家是背后的药企和与药企勾兑的某些专家。 即便他们说没有利益相关,也很难经得起查验。 在制定《指南》这类重大决策时,尤其涉及修改重要标准时,一定要有第三方参与评估,这个第三方既不涉及企业利益,也不应与医生有利益相关。

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是目前国内两个占比较重的慢性病,人口基数大。 在国内,一旦被诊断出来后,基本就需要常年吃药,大部分病情不可逆。

前述不愿具名的资深医药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目前国内整体高血压治疗指南,基本都是由产业推出来的。 “很多心内科和心外科的指南基本都是由企业推出。 近几年实行医改分级政策,就是为了切断企业与医生、医疗机构的利益通路。 但仍然难以避免‘回扣’环节。 ”

沙利文研究院数据显示,在140/90mmHg的诊断标准下,抗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已经由2013年的457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885亿元,且市场规模还在增加。

《中国新闻周刊》注意到,由于诊断标准下调的刺激,多家抗高血压药物生产企业和血压计生产企业股价大涨。 11月14日,旗下有抗高血压药物的京新药业、华海药业、信立泰的涨幅分别达到8.26%、6.09%和5.57%;血压计概念方面,鱼跃医疗涨停,可孚医疗、乐心医疗也分别大涨14.00%和8.48%。

“真正积极推动一些标准的就是药企。 ”胡大一说。

“没想到一个标准改变,会带来资本大量涌入和股市的波动。 ”15日,孙宁玲在个人社交账号上发文指出,从医学角度看,预防疾病的理念非常对,新《指南》中的很多观点她也有共鸣,但学者们不能只生活在自我空间中。

这次新《指南》推出引发不少业内讨论,在多名专家看来,其积极的一面在于,引发行业和大众对“隐形杀手”高血压的关注。 不过,目前高血压标准值下调是否合适,业内暂未达成统一共识。

“认同新《指南》治疗方面的一些观点,但是在诊断标准上步子迈得太大。 ”孙宁玲表示,这样一个“一脚定乾坤”的《指南》,会涉及国家的医疗、经济、财政、保险、公共卫生建设等多个领域,要通盘考虑,才能站得住脚。

记者:牛荷

医药反腐持续,看病和药价会下降吗?

关于这个医药反腐持续看病和药价,会不会下降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完美的准确答案的,因为这个东西总是有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现在的那个情况去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几个重要的角度。

角度一:医药技术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医药领域的技术和创新不断涌现。 新的药物问世,可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并且在部分情况下,能够降低治疗成本。 这种创新将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可能对药价产生一定的下降压力。

角度二:医药监管与政策。 监管和政策措施对医药业发展和药价的影响不可忽视。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药品市场准入门槛、规范药品定价机制等手段来控制药价的波动。 此外,对医药领域的反腐斗争也能够加强行业的监管,减少不正当行为,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更合理的药价。

角度三:制药产业竞争。 市场竞争是推动药价下降的重要因素。 当多家企业参与生产同类药物时,价格往往会因为竞争而下降。 这种竞争可以促使制药公司寻求更高效的生产方式,减少研发和生产成本,并将这些成本节省的好处传达给消费者,从而降低药价。 从这些角度来看,医药和反腐对持续看病和药价有潜在的积极影响。 医药技术的创新、政策的监管和制药产业的竞争都为药价的下降奠定了基础。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来取得实质性的改变。希望这些信息能给您提供一定的启示,谢谢!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3811.html
元奎离世 享年72岁 李连杰的御用武术指导 塑造杨紫琼成侠女
直接打击以色列 伊朗已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