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明论坛】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光明论坛】
作者:吕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研究员、常州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新方位,如何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文化价值,使之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是重要的时代课题。
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近年来,从召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到有序推进长城、石窟寺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从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等重大考古项目取得新进展,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工作取得新成果,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力度持续加大,保护成效日益显著。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只有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才能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未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需继续健全完善文化遗产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国家文化遗产资源大数据库,在进一步“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总体性保护规划和针对性保护政策,统筹好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单点保护和集群保护,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续性。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加大对文化遗产信息采集、检测鉴别、精准测绘、价值挖掘等关键技术和专业装备的研发,运用数字化信息化新工具新手段,提升文化遗产病害检修、风险预测和动态监测等方面的技术水平,促进文化遗产高保真、永久性保存。同时,持续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加快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加快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体系,实现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统一监管。
加强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遗产的传承关键在于一个“活”字。遵循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律,挖掘提炼文化遗产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借助科技力量、结合时代元素,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才能延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这要求我们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阐释、传承传播,让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通过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及载体,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了解历史、汲取知识、欣赏艺术的精神文化需要。新时代以来,各方面积极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适度利用,借着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东风”,积极孵化融合发展新业态,激发文化消费新活力,为当地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见证,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新时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物进出境展览、联合考古、文保援助等项目,大运河、长城保护工作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更是成为一大亮点。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以文化遗产为媒,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传播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同时,积极参与文化遗产治理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力量。
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认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需要进一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各项工作,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8月14日02版)
易经与管理的课程在哪里研修?
找到乾泉教授即可解决,咨询电话:010- --与管理哲学专家乾泉对话乾泉教授,著名学者、管理哲学专家、全息管理理论和组织基因理论原创者,主要从事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研究。 现担任中国管理哲学论坛秘书长、中国国学商道企业家俱乐部首席专家、清华大学国学商道项目负责人、中华儒商国际论坛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易学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等诸多学术职务。 近年来,乾泉教授曾经成功策划主持过中国西部投资洽谈研讨会秘书长、中国青年农业科技园投资顾问、中国西部企业家论坛秘书长、国家西部大开发论坛(西安)国际资本市场论坛主席、中国西部企业家人力资源高层论坛首席专家、中国长三角企业家论坛秘书长、易学与中国管理哲学高层论坛大会秘书长等一系列重大学术研讨和企业家交流活动。 由中国人民大学、大河报等有关方面组织邀请,中华国学系列讲坛专家委员会主任乾泉教授,将于本月25赴郑州与河南企业家们面对面,研讨中部崛起的企业变革和市场机会,就企业家们关心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战略创新、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建设等热点问题进行零距离对话。 乾泉教授将用《易经》智慧PK 现代管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周易》发源地的中原企业领袖们翘首以待。 本报记者有幸对乾泉教授进行了专访。 关于《易经》的历史起源问题记者:您研究《易经》多年,而且在《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诸多的管理理论。 请您谈谈《易经》是怎样起源的?乾泉: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成熟较早的国家。 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恢宏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 孔子在《系辞传》中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远古的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以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 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自然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归纳创制出象数以代表此共性。 这段文字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 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物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易经》是谁写得?是怎样一部书?记者:您研究《易经》多年,而且在《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诸多的管理理论。 有很多人认为《易经》是本算命的书,是迷信。 您是怎样认为的?乾泉: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 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 之后,孔子与其弟子们又对周易进行注解的工作,而完成易传之书,今日之周易,即为经传合编的体例。 简言之,占筮文化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文明活动,今日之易经一书的经的部份是周文王等周初的哲学家的集体创作,而传的部份是春秋战国时的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汇集。 因此,周易一方面是一部集体性著作,一方面因其成书之时段绵延久远,因此也吸收了先秦各家思想的若干侧面,但仍表现为先秦儒家的重要经典。 《易经》背后八卦相荡的秘密记者:您研究《易经》多年,而且在《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诸多的管理理论。 请您谈谈《易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乾泉:三千年前的周文王,它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每一爻作卦爻辞,从此,易学就成了一部书经典。 当伏羲氏八卦哲学之时,此时尚为历史上的畜牧时代之初,人们在大自然中与天候环境争生存,人道未显,故八卦所代表的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 到了周文王之时,人文思想已相当进步,一切人道设施如家庭、国家、社会的伦理制度已立,物质生活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此时迫切需要的是如何有—个高尚人格的标准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周文王乃应时而兴,完成此一时代伟业。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表明,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地功能,系统的进化过程是系统基本要素(物质、信息和能量)追求平衡的过程。 周易将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后,藉著六爻上下的变动、阴阳二性的分别、卦与卦不同系统相互间的关系,不同层次的递进演化规律,系统和层次与环境间的互动(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换)规律,为一起生命和变革规划出了—个普遍遵循的自然法则——和谐。 阴阳交感,五行相生,八卦相荡,向人们昭示着,事物运动所包含的信息对称、物质阴阳平衡、能量守恒等以和谐为易理要旨的哲学,中孕育着丰富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系统科学思想。 周文王的圣智卓越,见地深透,三千年来已学成了中国人推崇的宝典,成了中国文化和哲学之源。 《易经》是迷信还是企业管理宝典?记者:乾教授,据我们了解,您近年来一直在清华、北大、人大、北师大等知名学府的商学院和很多企业家高层论坛上,主张用我们中国古老的《易经》来构建中国的管理哲学,同时也听说您也是在多年研读《易经》的基础上,创立了融合中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的《全息管理理论》、《组织基因理论》,引起了中外管理界和企业界的高度关注。 可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易经》是迷信,甚或有杨振宁、何祚庥等知名学者认为易经、阴阳五行是伪科学,是阻碍中国发展核社会进步的文化障碍。 您能谈谈自己的观点吗?乾泉:我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 所谓专家学者,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但是,他们本人没有做深入研究,不了解或一知半解得领域,就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杨振宁、何祚庥等学者等尽管他们是大科学家,可是我认为他们发表的上述观点,实际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是不负责任的,是文化虚无主义,是不可能被社会公众采信的。 你是物理学你能给病人动手术吗?你是知名的专科医生你就能讲解宇宙天体不同星系诞生、碰撞的运动规律等很专业的宇宙物理学吗?《易经》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是群经之首,是华夏民族都有的智慧,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发掘,而不应该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怀疑,不自信;这是洋奴哲学。 没有谁生病了去找兽医的道理;再傻的人,也不可能相信一个建筑设计师给我们开的处方吧?一个不自信的民族、不承认自身文化价值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记者:《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可企业管理是近代和现代的问题;他们之间有何关系?乾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 易乃中国文化之源,诞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 因易而成道、儒、释,道学崇尚自然,儒家崇尚伦理,释佛崇尚觉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内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华夏儿女得以休生养息、安居乐业薪火相传,塑造了富于创造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 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 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界兴起对《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语》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热,这时管理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 很多管理专家已经认识到《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 《易经》PK现代企业管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易经》与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作用?记者:有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可您却说中国几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还有自己的管理哲学。 您能谈谈《易经》与西方现代企业管理是怎样的关系?乾泉:这是我的观点,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 但是文化也是要进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组、融合中才能够创新。 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母体,谈何交流,拿什么来与西方文化重组。 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应当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化。 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 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易学思想当可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崇高的价值理念和指导。 《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 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 记者:“中国式管理”这个词这几年比较热,可是您却反对“中国式管理”这个词。 您的主张是多谈“中国管理哲学”,少谈“中国式管理”。 您能谈谈《易经》与中国管理哲学的关系吗?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怎样的价值?乾泉: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 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 易学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业资源,具有系统分析、科学诊断、统筹优化和战略架构的功能。 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记者:我们从一些资料上看到,您的观点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经营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哲学是企业文化的基础。 请您谈谈《易经》、中国管理哲学对中国企业发展、创新有哪些具体作用?乾泉:大道自然。 中国管理哲学倡导在继承和回归易学思维传统的基础上,整合和突破西方管理哲学的历史局限,通过对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发展方式等社会实践,进行系统的科学反思、哲学反思、文化反思,秉承中国哲学和优秀文化传统,认真探索和思考人类的终极价值,探索自然管理法则,解析和重建普适性组织基因和理论模型,初步建立起全息的哲学理论体系,包括理论法则、方法工具、实践应用;为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危机管理、人本管理、情商管理、文化管理、和谐管理建立起基础的理论平台;为个人事业、企业组织的成长、变革、创新和发展,提供普适化的简单易行、科学实用的诊断和管理模型,为全面建设创新型社会、和谐社会提供基本的理论指导和战略管理工具;为全球化文化融合与和谐世界构建,做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管理哲学为思想基础,结合中国企业的历史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体系,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 《易经》与中国的文化结构和企业基因记者:看到您的一些文章,您认为中国的文化结构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性格,决定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思想精神和文明传承。 您能介绍一下中国文化的结构模型吗?乾泉:从伏羲到三皇五帝,再经过西周、东周,历数几千年,直至春秋战国时期,以易学为起源,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了西汉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提出的“九流十家”之说。 “九流”是指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和杂家。 从管理哲学上讲,百家之中主要是五家,即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的兵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 在他们的哲学思想中,蕴含有极其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和易理之道。 先秦以后的历代政治家和哲学家,秉承易学和五家思想传统,在他们的“文集”中进一步阐释和总结出了中国的治国管理之道。 中国历代文人学者浩瀚的作品中,有深邃而睿智光芒的说理深邃的政论、奏议、书信、杂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管理思想。 系辞中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成就,无不闪耀着易学和合人文精神与可大可久的生命哲学智慧。 记者:中国文化传统与中国文化文化的建设有哪些关系?乾泉:很多专家和企业家已经认识到,一流的企业做文化,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三流的企业做品牌,四流的企业做服务,末流的企业做制造。 按照系统科学原理,结构决定功能,易学的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化特征和华夏文明的核心价值。 同样的道理,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特征和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变革不能忽视企业文化的变革,更不能脱离中华文化的大背景。 只有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基因,整合西方先进文化元素,结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建设起颇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才有可能塑造起自身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记者:您利用易经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哲学传统,结合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创立了《全息管理理论理论》和《组织基因理论》。 您能简单介绍一下理论框架吗?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有何作用?乾泉:我的两论基本思想来源于《易经》和现代管理科学的哲学理念整合,基本理论观点概括为,企业组织的DNA决定着企业的性格特征、成长速度、健康状况、相貌美丑、体格素质、发展形态等,企业组织的行为和生命周期受到组织遗传基因DNA的和竞争环境的交互影响,组织成长的过程无形中在自觉与不自觉地遵循着组织基因原理,其基本规律符合自然管理法则。 如果掌握了企业组织基因密码的基本规律,有利于企业文化、战略决策、组织架构、经营管理的诊断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快速成长。 记者:据有关方面介绍,您的企业管理《组织基因密码》模型和就是来源于易经和六十四卦图?乾泉:是的。 易经的太极八卦、64卦、阴阳五行为我破解企业组织基因密码提供了直接的物理模型。 在此基础上,全面解析了企业、政府等各类社会组织DNA的密码结构的普适性规律,阐述组织成长、发展(组织DNA基因遗传行为)的基本规律,让管理者能够熟悉组织成长、组织行为遗传等普式性组织生命周期律,掌握组织 DNA简易的管理诊断工具和使用方法,科学规划愿景目标和组织生涯,以期主动引领和把握组织创新变革、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升组织核心竞争能力和组织文化。 文章引用自: 中国商学院联盟(网)
关于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华夏文明的历史见证,它们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在中国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每一项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例如,长城作为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它蜿蜒曲折,穿越山川,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之一。 另一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故宫,这座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以其宏伟的建筑和丰富的藏品,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璀璨辉煌。 这些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和雕塑,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教、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它们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形象,再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场景。 此外,像丽江古城这样的文化遗产,则以其独特的民族建筑风格和古朴的民俗风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体验,感受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美好。 保护和传承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努力采取措施,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 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高保护意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我们共同守护着这些璀璨的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它们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深入了解和珍视这些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也能够为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
懂周易的来帮一下忙
[编辑本段]周易的起源与发展《周易》又称《易经》,在我国在世界的影响都极为深远,但却是秦汉后直至今日无人真正通晓的上古典籍。 《周易》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弟子对《周易》经文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周易>>简单概述 据传,《周易》的诞生地就是现在的世界遗产城市安阳市。 羑里城位于安阳市区南10公里处。 易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为阴阳概念,而阴阳概念包括阴阳的性质和状态两层意义。 如果不理会阴阳的状态,只论及其性质,则可以用阳爻(-)和阴爻(--)表示阴阳。 将上述阴阳爻按照由下往上重叠三次,就形成了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基本卦,称为八经卦。 再将八经卦两两重叠,就可以得到六个位次的易卦,共有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称为六十四别卦,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名称。 如果再考虑阴阳的状态,则阴阳概念又进一步划分为“老阴,老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可以用“X,O,--,-,”四种符号分别代表之。 六十四别卦每一卦的每个位次上都可能有四种阴阳状态,于是全部易卦系统就共有4096种不同的卦。 如果将阴阳性质构成相同的各个卦放在一起,就形成了主卦卦名相同的六十四种分系统,可以称为某某卦系。 《周易》经部文字说明的内容就是对六十四卦系中部分易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以及相应的人事吉凶判定(称为占断)。 其中每一卦系的第一条内容是相应的全静卦的占断,其后的六条(乾坤卦系有七条)内容是顺次排列的对相应卦系一爻动的卦的占断。 秦汉以后的易学对此都存在错误或者说模糊的认识。 占筮及《周易》一书起源于甲骨卜的实践,或许到了殷商末年,周文王写下了六十四卦系的卦辞。 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 《周易》中运用八卦预测信息的方法的发明,正是我国人民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真实写照,他们在实践和好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所以,易卦及《周易》,是个储存量很大的信息库。 《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中华文化之根。 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在五千年文明史上,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久历众劫而不覆,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不断地发展壮大,根源一脉传至今,是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的时代把握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疑难之事,不是求助于偶像,而是运用通过八卦今昔信息预测的科学方法,预测自然和人事吉凶方面的有关信息,对一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从而更。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然而这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 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目前,我国的易学研究在原理探索上仍无重大进展,理论研究停步不前,思想混乱,实际应用容易趋向神秘主义。 上述状况严重歪曲了易学的学术地位,阻碍了中华易学良性化发展的步伐,蒙蔽了易学的真正价值。 《周易》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经典,它认为世界万物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的基本要素是阴(--)和阳(—),《周易·系辞》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世界上千姿百态的万物和万物的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周易》研究的对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为根本。 三才又各具阴阳,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 正如《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分阴分阳,迭用刚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乾为纯阳之卦,坤为纯阴之卦,乾坤是阴阳的总代表,也是阴阳的根本,孔子在《系辞》中说“乾坤其易之门邪”,“乾坤其易之蕴邪”。 《易纬·乾凿度》中说:“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也。 ” 通行本《周易》本经排序以《序卦》的次序为基础,而以乾、坤两卦为首。 《系辞》开篇即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 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编辑本段]《周易》的由来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 “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 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 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 凡此数说者,其略也。 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 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 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 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 ”(犹见《易童子问•卷三》)。 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 一为“周代”,二为“周普”。 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 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 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 ‘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易”字的含义主要的说法有以下几种:一、“易”字的篆文为“(见右图片一)小篆:易”,《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 象形。 ”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 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 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 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见图片二)”,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 也主于“变易”。 甲骨文:易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 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 [编辑本段]《周易》的内容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 “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 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 《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 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具体如下:卦象 卦名 象征物 象征意义� 乾 天 健� 坤 地 顺� 震 雷 动� 巽 风 入� 坎 水 陷� 离 火 丽� 艮 山 止� 兑 泽 悦接着,圣人再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六十四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也称“别卦”),每卦中的两个“八卦”符号,居下者称为“下卦”(也称“内卦”,《左传》称“贞卦”),居上者称为“上卦”(也称“外卦”,《左传》称“悔卦”)。 “六十四卦”每卦共有六条线条,称为“爻”。 《说文解字》云:“爻,交也”;王弼云:“夫爻者何也?言乎变者也”。 “爻”的原意也就是阴阳之交变。 因此“––”称为“阴爻”,以“六”表示;“—”称为“阳爻”,以“九”表示。 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 如《蒙卦》:� 自下而上的六爻分别称为“初六”、“九二”、“六三”、“六四”、“六五”、“上九”。 所谓的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 《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因而相应的也有六十四则卦辞和三百八十四则爻辞(由于《乾》《坤》两卦各有“用九”和“用六”的文辞,故将其并入爻辞之中,即总计三百八十六则爻辞)。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 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 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 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 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 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 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编辑本段]周易八卦的立体结构 《乾坤谱》插图乾:x=1,y=1,z=1巽:x=1,y=1,z=0离:x=1,y=0,z=1兑:x=0,y=1,z=1震:x=0,y=0,z=1坎:x=0,y=1,z=0艮:x=1,y=0,z=0坤:x=0,y=0,z=0[编辑本段]周易朴素的管理思想乾泉先生认为,《周易》的核心讲“三易”,即“简易”、“不易”、“变易”。 而这三者也正好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方向,又是中国管理哲学的核心。 因此,值得重视和研究。 一、简易简单管理是管理发展的方向。 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普及化,是“简易”的路径。 只有了解企业组织的基因密码结构、基因代谢规律、基因进化规律,才有可能实现“简单化”。 而《易经》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数学模型和理论模型,可供借鉴,乾泉教授的《全息系统管理理论模型》就是“管理简单化”成功的探索。 二、不易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其产生、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寻的,构成其有机生命的基因密码DNA基本规律是相对不变的。 也就是说探索社会基本成员,包括城市、政党、政府、企业、团队、产业、市场等所有组织系统,构成其生命系统的基因密码、DNA结构和基本代谢规律,是当代管理学面临的主要课题。 而易学的“阴阳、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64卦”等准数学模型,为研究系统组织基因的DNA密码、结构和代谢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乾泉教授的《全息组织系统DNA模型理论》就是在《易经》“不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分子生物学基础上的《生命科学》、《系统科学》等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DNA密码及结构排列规律,是可广泛应用于所有社会科学领域的普适性规律。 三、变易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 乾泉教授的《全息组织变革理论》就是在《易经》“变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哲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变革管理规律。 [编辑本段]关于《周易》的历史起源问题 乾泉先生认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是一个文化成熟较早的国家。 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为我们留下了恢宏的治国之道与管理之道。 孔子在《系辞传》中道: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现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乌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远古的伏羲氏之“始作八卦”,乃起于观察,普遍观察天、地、人、物以后,归纳所得,制作为八卦的思想符号。 这正是哲学思考的程序,由眼前自然现象出发,经观察、综合、比较而得出万物的共性,然后归纳创制出象数以代表此共性。 这段文字前句言八卦既为归纳万物之共性而产生,故能“通”万物之德(“德”言德性);后句言以其通万物之性,故能就万物之情实而予以区分种类(指八卦分别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类)。 何为《易》?一是变易,世间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 天地运行,寒暑交替,人生物死,没有竟时。 二是简易,一阴一阳,就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 有天就有地,有男就有女,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三是不易,别看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哪样东西不变?规律不变。 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一切事物的规律。 谁能逃得出这规律?除非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神仙。 《易》经过先民千万年的生存实践总结,蕴涵含着深刻的自然法则和朴素的和谐、辨证思想。 [编辑本段]《周易》是谁写得,是怎样一部书?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著作,周易体例内容本身不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手。 占筮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夏商两代已有重要的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占筮是人鬼沟通的行为模式之一,但占筮活动本身也有多样性,例如有烧龟壳或烧牛骨,而从其烧裂的纹路中见启示的方法,占者将所欲占之事与对纹路的解释又刻到甲骨上,流传至今,使今人得以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甲骨文)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文化传统中时,经过周人的改良,建立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卦爻辞与卦爻象)一方面将当时所占之事及其解释以文字记录下来,(卦爻辞)一方面建立新的占筮法则,(大衍之数)使用新的占筮工具,(蓍草)而完成周易这部著作,亦即我们今日所见的易经之书的经的部份。 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 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周易》堪称我国文化的源头。 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大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 ”简直可以一言以蔽之: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周易》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进一步完善,是我国先人的集体创作,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易经》里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事实也是如此。 孔子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 今天,我们谁不曾说过某某人阴阳怪气,某某人又变卦了,或者扭转乾坤,否极泰来之类的口语和成语,但不一定人人都知道而这些词汇都是直接从《易经》里来的。 《周易》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 在我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 秦始皇焚书时亦不敢毁伤它。 《周易经》研究被称为《易经》或“易学”,早就成为一门高深的学问。 《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上下五千年,《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 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周易》研究流派纷呈。 他们互相争鸣,互相否定,也互相吸收,取长补短。 春秋时期,筮法上出现过变卦说,取象说,取义说,吉凶由人、天道无常说。 战国时期出现过阴阳变易说。 汉代有象数之学(卦气说,五行说,纳甲说),魏晋唐时期称玄学。 宋明时期,又出现五大学派:理学派,数学派,气学派,心学派和功利学派。 又有人笼统地分为两派:一派是儒家,一派是道家。 儒家重乾卦,重阳刚。 讲“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强调修身以有用于社会。 道家则重坤卦,重阴柔。 讲“大道若水,弱能胜强。 ”强调精神自由,以无为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境界。 儒道两家都从《易经》发展而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皆发源于青藏高原。 《易经》的科学内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承认和尊敬。 易学研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显学。 尽管如此,《易经》里仍然有许多不解之谜,连孔子和朱熹都竟告阙如。 [编辑本段]《周易》是迷信还是企业管理宝典?《易经》诞生于三千年前,从伏羲八卦算起,易学的起源最少也有七八千年的历史,可企业管理是近代和现代的问题;他们之间有何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万法归宗。 易乃中国文化之源,诞生于甲骨文之前,是我们的祖先对待天文、地理、历史和生活环境的经验写照。 因易而成道、儒、释,道学崇尚自然,儒家崇尚伦理,释佛崇尚觉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系辞云:“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内外兼修”…… 因易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使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一脉相传,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使华夏儿女得以休生养息、安居乐业薪火相传,塑造了富于创造和顽强的民族精神,哺育了一代代英雄儿女......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是国际化的竞争。 企业竞争的背后已经是文化的碰撞、交融、融合。 中国的企业只有依靠得天独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才有可能吸收外来文化,才能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不难理解,为何近几年来,国内外企业界兴起对《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语》等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热,这时管理发展趋势要求的反映。 很多管理专家已经认识到《易经》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是以易经及易学思想为核心的管理哲学,从管理的自身发展历程上来看,21世纪将由科学管理走向哲学管理,这种发展趋势必然要求管理哲学的兴起和文化的回归。 《易经》PK现代企业管理,也就不难理解了。 [编辑本段]《周易》对现代企业管理有哪些作用?乾泉先生认为,有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而乾泉教授认为中国几千年前不但有管理,而且还有自己的管理哲学。 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管理文化。 但是文化也是要进化的,文化只有在交流、重组、融合中才能够创新。 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化母体,谈何交流,拿什么来与西方文化重组。 中国管理的现代化,应当是有自己特色的中国化。 企业管理是一种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它应该是民族文化在企业行为中的表现。 忽视民族文化、片面模仿西方管理的必然结果就是:邯郸学步,不仅学不好西方的管理科学,最后连自家的珍宝也会丢失,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易学思想当可为中国化的企业管理提供崇高的价值理念和指导。 《易经》原理贯穿天、地、人三才之道,凝聚着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人生和社会规律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 易道的核心就是把对世界的认知和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一种决策管理模式,包含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