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理响中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汇聚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其中,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专门部署,清晰呈现了在新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改革蓝图,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工作不断打开新局面、形成新格局。从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到制定《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等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从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到推动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主义教育法,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从《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保护文化遗产构筑有力制度保障;从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新时代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如何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把“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列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把“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写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六个坚持”重大原则之中。《决定》要求,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决定》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具体安排。围绕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部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机制,改进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机制等;围绕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部署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等;围绕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部署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等;围绕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部署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主动。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新征程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落实,持续推动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就一定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文化事业的历史发展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经过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与发展,各项文化建设成就斐然,当前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一)文艺创作日益繁荣。 各级文化部门不断加强对艺术创作的扶持和引导,组织中国艺术节、中国戏剧节等活动,开展文华奖、群星奖评奖,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和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为艺术创造搭建展示舞台,营造良好环境。 广大艺术工作者积极投入艺术创作活动,各个文艺门类涌现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艺术精品,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其中,“文华奖”自1991年设立以来,有96个剧目获“文华大奖”,329台剧目获“新剧目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共推出50台精品剧目,100多台优秀剧目。 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推出了104件优秀美术作品,即将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昆曲、京剧等艺术的专项振兴规划相继实施,传统艺术焕发了新姿。 “文化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坚持不断,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青少年的艺术修养。 2002至2008年,全国各级艺术院团在农村演出场次达202万场、观众人数超过32.5亿人次。 文艺理论研究不断开辟新领域、创造新成果。 自1983年以来,850余项艺术学科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及文化部资助。 《中华艺术通史》等理论研究成果完善了艺术学科体系。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具规模。 随着工作理念的不断深化,社会文化工作逐步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变。 随着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各级文化设施建设不断推进,逐步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各类图书馆只有55个,文化馆(含群艺馆)896个,博物馆21个。 经过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迅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2820个、文化馆(含群艺馆)3218个、博物馆1893个,分别是1949年的51.28倍、3.59倍和90.14倍。 到“十五”末期,已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 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从无到有,2008年底乡镇文化站达到4107个,村(社区)文化室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同时,国家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国就建设了包括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计划以来,我国文化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加大,建成一批大型文化设施。 国家大剧院占地1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拥有坐席6002个。 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于2008年9月竣工后,国家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第三大图书馆。 正在建设中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计划2010年竣工,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达到19.19万平方米,居世界第一。 开展了创建文化先进县活动、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工程、知识工程、少儿文化蒲公英计划,特别是近年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惠民文化工程相继实施,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国有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有条件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逐步实行优惠或者免费开放。 到2008年底,全国已有1007个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观众人数突破1.54亿人次。 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得到重视。 大力扶持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三)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由娱乐市场、演出市场、音像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等组成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以综合行政执法、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技术监控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场法规不断完善。 近几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 国有文化单位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民营文化企业不断壮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据初步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文化系统行业管理的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就达32万家,形成了由娱乐业、演出业、音像业、网络文化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构成的文化产业体系。 传统文化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137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命名了三批10家“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评选出了429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产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逐渐拓宽,以《文物保护法》和《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规章为基础,保护体系日臻完善,国家自2006年起设立“文化遗产日”。 普查建档工作深入开展,中国民族民间10部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收集资料多达100亿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0多万处。 国家、省、地(市)、县四级遗产保护名录体系逐渐形成,国务院先后公布6批235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两批132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9座历史名城,251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命名了闽南、徽州、热贡和羌族等4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布达拉宫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成效显著,三峡水库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考古工作深入开展。 长城等大遗址保护稳步实施,工业遗产、乡土建筑的保护逐渐提到工作议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命名活动广泛开展。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取得突破,我国拥有世界遗产38处,居世界第三,4个项目被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五)对外文化交流影响深远。 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 “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大型交流活动影响深远,文化外交的优势不断凸显。 各地已与120个国家建立了1500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与148个国家的458个民间团体和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近几年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的年均总数与人次均超过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总和。 海外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目前已在驻82个国家的使领馆中设立96个文化处(组),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7个。 经国务院批准,还有9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建、在商。 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积极活跃,“艺海流金”、“情系长安”等文化活动增进了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认同。 (六)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标和任务,改革不断深入。 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40个省级、147个地市级、240个县级演出公司、展览公司、电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剧院等文化单位完成改制。 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改革不断深化,国有院团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2009年出台《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改革的若干意见》。 目前全国已有77家国有艺术院团完成了转企改制工作,到今年底,全国还将有59家省级和省会城市直属院团开展转企改制试点。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3月,第一批9个试点地区基本完成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工作,新增89个试点地区中19个地区已组建综合执法机构,文化市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职能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七)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国家各级财政逐步加大文化投入,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为4.97亿元,1978年增长到22.04亿元,到2008年,达到248.05亿元,分别是“一五”期间和1978年的49.91倍和11.25倍。 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 二是不断完善文化政策。 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文化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 三是加强文化法制建设。 文化法律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项目。 文化部行政审批项目由2002年前66项到2008年只保留9项。 四是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造就了一支以党政人才、专业人才和经营人才为核心、老中青相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文化建设中还存在着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活力还不够和文化软实力亟需提升等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提升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加强人才队伍和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为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制度保障,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中国的艺术创造力和活力从何而来
光明数字报文化创造的活力从哪里来回答于2014-01-29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强不强,归根到底要看文化创造的活力强不强。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 这充分强调了文化创造活力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出发,进一步理清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基本源流和现实路径,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一、来源于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在整个文化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文化的性质和方向。 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核心都是鲜明的价值观。 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的影响力;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凝结于其中的价值观的力量。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价值论意义。 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最根本的,就是要赋予文化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并且坚持用这种正确的价值观引领社会的前进。 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形态,在价值观层面必须也是无比正确、无比先进的。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引导人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三个倡导”,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了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准则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探索的最新成果。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文化发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穿到文艺作品创作生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活动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共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在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发挥文化的功能和优势,一切文化产品、一切文化服务、一切文化活动、一切文化阵地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丰富文化的内在价值内涵,增强文化的外在价值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改造社会。 二、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文化,在积累中形成,也在积累中发展。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文化的魅力,既在于历经千百年积淀所散发出的醇香厚韵,也在于立足传统的开拓创新。 历史地看,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吸纳、传承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了文化创造的活力。 当前,现代文化多元发展,外来文化大量涌入,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讲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壮大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中国文化只有具备了鲜明灵动的民族性,有了浓香实足的“中国味道”,才能真正走上自强之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文化发展取之不尽的源泉,是文化创造用之不竭的宝库。 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一方面,高度重视传统,自豪地礼敬传统。 坚持把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代文化站得稳、守得住的“根本”,活起来、强起来的“源泉”,不断增强执着坚守的从容气度,增强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科学地继承传统,发挥传统的优势。 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使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发扬光大,成为当代文化创造中熠熠闪光的明珠,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增强文化创造活力,还应当以更加开放的精神,广泛吸纳、整合世界优秀文化,形成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优势,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三、来源于市场的有效激发人类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是高度的市场化。 市场作为经济运行活动的核心,在资源配置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是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法宝。 文化市场亦是如此。 依托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文化对各种要素进行有效地整合、配置和创新,汇聚了越来越多的政策、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凭借市场这个巨大的平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新业态层出不穷,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文化市场的发展,不仅使人们享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成为可能,也进一步激发、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需求热情,推动文化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期。 需求是最直接、最持久的动力,市场是满足需求越来越重要的方式。 依靠市场来增强文化的创造活力,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升市场的服务效能。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制度,鼓励社会生产要素投入到文化市场中来,大力推动各种文化资本、资源的整合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为文化市场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动漫游戏等产品市场,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文化产品物流方式,促进文化产品和各种资源要素更加科学合理、快捷高效地流动交易,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要积极引导文化消费,认真研究各阶层、各群体的不同消费心理和需求,帮助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提高文化消费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市场来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和利益原则,也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提高文化市场的质量和效率,使文化市场真正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四、来源于改革的强力推动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不改革,文化是没有出路的,也毫无活力可言。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两加强”的基本思路,由点到面、有序展开,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在思想、理论、实践等方面实现了新飞跃,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路子。 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了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激发出文化的强大发展潜力。 改革是增强文化创造活力的根本动力,亦是当今文化建设的最大主题。 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正在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改革越是深入,遇到的难题就越多,触及的利益矛盾就越复杂,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来考量,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稳妥地加以推进。 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部署,加强总体规划,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着力在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上下功夫,增强改革科学性、协调性、连续性和实效性。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保基本、抓提高、全覆盖、可持续的要求,以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为重点,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健全设施,丰富内容、提高效能。 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发挥转企改制后的体制机制优势,培育骨干文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布局,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依靠改革增强文化创造的活力,还必须突出科学技术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适应当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文化全领域的推广运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努力实现文化的新发展。 五、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不仅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人民群众之于文化的作用十分重要。 一方面,提供了丰厚的“源泉”。 人民群众自然真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家长里短,喜怒哀乐、美丑善恶,矛盾困惑、斗争革命,发展变迁……这是文化的唯一源泉,一切文化由此而来。 另一方面,进行着不懈的创新创造。 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巨大的热情创造着文化、享受着文化,并以新的视角和眼光促进文化不断传承发展。 因此,在文化的广阔舞台上,广大人民群众是永不卸妆的主角,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最根本、最深厚的依靠力量。 人民群众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创造更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一定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调动全体人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引导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群众文化骨干和积极分子,大力支持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 各个门类的文化工作者,是人民群众中参与文化建设的专家和代表,是文化创造的活跃因素和骨干力量。 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文化创造的政策环境,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鼓励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火热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投身文化创造,创新观念、内容、风格和流派,形成各类文化人才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优秀文化作品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 阅读原文有用 |分享淘宝文化补习机构千万商品,品类齐全,千万别错过!学生辅导培训班课桌椅补习补课班多媒体科技教室桌活动讨论桌学校¥1170 元学校课桌教室补课桌书桌补习班培训大学生补习中小学生辅导班加厚¥130 元中小学生辅导班课桌椅学校培训班单人双人培训桌子补习班教育机构¥56 元课桌椅中小学生补习班可升降辅导班加厚学校儿童教育机构套装写字¥111.58 元中小学生课桌椅辅导培训班音乐教室培训机构教育中心单人学校书桌¥59.8 元广告传统文化—4节直播课—名师手把手带你入门-限年满30文化相关信息推荐传统文化,零基础入门,5天4晚名师直播课,传统文化,普通人因为学不懂易学而放弃,聪明的人已经0元试听我们的课程了,从小白到入门,助力人生“易”帆风顺,点击预约武汉青稞管理咨询广告中国传统文化-零基础入门到精通-4节入门直播课-限年满30中国传统文化相关信息推荐中国传统文化,零基础入门,5天4晚名师直播课,中国传统文化,普通人因为学不懂易学而放弃,聪明的人已经0元试听我们的课程了,从小白到入门,助力人生易帆风顺,点击预约武汉高教通在线科技广告大家还在搜文化创造功能文化创造的目的如何创造新的文化资源?文化创造的动力是什么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创造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什么是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创造的源泉和动力汕头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转自: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石培璋、鲁利韦、记者罗勉报道从汕头市住建局了解到,近年来,汕头市大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 经不懈努力,认定市级历史建筑二批共36处,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西堤二个片区也成功入选省历史文化街区。 媒体滚动08-15革命文化传承、创造与发展的若干思考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作为特定群体共享的价值观念、共同信仰、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它总是在时代变迁中经历着内核坚守与形式创造的双向运动。 因共同体格局而具有的民族性和因时间性格局而具有的时代性,正在这种文化继承与创造的运动中生成。 中国江西网2021-02-26泡脚盆全自动加热恒温泡脚桶网红足疗盆养生洗脚盆足浴盆家用 顶配款-熏蒸泡-养颜-足浴¥176.7 元¥176.7 元购买京东广告传承创新——陕西文化产业的活力之源西北旅游网10-31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原标题: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贵阳市第十六中学办公室主任、语文高级教师邱勇军: 作为一名教师代表,我只谈六个字“认识、践行、展望”。 认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而且必须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重要教育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使青少年对灿烂的中华文化产生崇敬之情,形成纯正的爱国情怀、良好的行为规范、高雅的审美情趣,还能培养他们质朴诚实的道德操守、健康正确的哲学思想,这些必定有助于引导他们树立正确、高尚的道德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 人民网2013-10-09创造企业和谐的执行文化领导者都需要有一种执行的本能。 他必须相信:“除非我能使这个计划真正变为现实,除非能让我下达的任务得以有效执行,否则我所做的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在过去20年内,为了发掘竞争优势,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效率……,管理资询大师及业界分析人员几乎用尽了各种手段,提出了各种管理理论、方法,以及实际可操作的管理制度等,经详细调查发现,执行不力是很多组织的通病,这种通病的表现形式是推诿、抱怨、拖延。 《谁动了我的奶酪》的作者约翰?米勒(JohncG?Miller)认为,执行不力的背后,是问题重重的企业文化,是没有创造一个和谐的执行文化,他的最新观点说明:加强员工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深蓝海域2007-10-24【现货速发】除脚臭粉鞋臭袜臭除臭粉粉去脚汗脚痒喷剂泡脚粉脚臭气 50包装(试用)¥15.2 元¥51 元购买京东广告畲族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原标题:畲族民俗文化焕发新活力 本报福州1月4日电(记者刘成志、高建进)“研究畲族,看历史到漳泉,看文化到罗源。 ”日前,罗源畲族文化民俗小镇一期项目竣工仪式,在福州市罗源县松山镇八井村举行。 该项目是罗源持续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的新举措,不仅让畲文化重焕活力,更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光明日报2020-01-05胡锦涛: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文化成果中新网8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今天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并发表讲话。 他强调,各级党委要加强和改进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全体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支持和鼓励他们紧密结合亿万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创造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中国新闻网2003-08-12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发展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文化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产业实力不断壮大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2010-01-04包邮瑶浴药包泡澡熏蒸驱寒排湿臭脚汗脚生姜艾草花椒泡脚粉足浴液值得一看的足浴相关信息推荐¥28 元¥28 元购买广告【标准答案】文化是指( )。 A、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B、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C、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D、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习题:文化是指()。 A、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B、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C、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D、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标准答案:C、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瑞文文摘2017-04-30“老”社区+“新”改造 南湖社区焕发文化新活力上游新闻2019-06-21中国工业转向中国创造 要创造新的文化与文明杨伟强 有人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的一场工业革命,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么我们不禁要为这场革命担忧:因为在这场工业革命中,我们看到太多的加工厂,太少的自主品牌,太多的模仿仿制,太少的自主创新,太多的盲目跟风,太少的科学决策……以“中国制造”崛起的这场所谓的“中国工业革命”到目前为止虽然还风光无限,但是却没有给我们带新浪财经2005-12-21除脚臭用什么泡脚-京东家居家装,爆款低价,超值特惠!京东广告让文化遗产真正成为城市的精神内核和发展活力西安应当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刘克成:西安作为中国的千年古都,中华民族的精神故乡,丝绸之路的起点,保护西安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文化源头。 西安应当为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中国经济网2011-01-20增文化活力 兴胜利之城杨柳依依,马兰香飘,春的气息洒满大地,黑土地上万物生机,一片盎然。 胜利农场在人文、建筑、景观等方面不断增强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 胜利农场2020-06-28惠州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广东建设报围城11-25盐致SALTPRO 泡脚丸 海盐沐足球 艾草老姜薰衣草17g*6颗/盒 呵护足部 足浴球 足浴盐 泡脚粉 洗脚球¥29.9 元¥39.9 元购买京东广告当传统文化遇上新潮科技:让传统文化更显活力,荣耀有办法06-09——已经到底了——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问答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09年9月15日~18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 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本刊以问答形式,摘发会议公报有关内容,供读者学习参考。 问: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有何新要求?答: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 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问:我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探索形成了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这就是: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这些基本经验,必须倍加重视、倍加珍惜,必须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问: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四个“着眼于”是什么?答: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按照党章要求,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是全党的重大政治责任。 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全会决定精神,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建工作调查研究,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推动党的建设创新,确保党的建设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问: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哪些部署?答: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要求是什么?答: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 问:如何切实推进党内民主?答: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问: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是什么?答: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 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问: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是什么?答: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心系群众。 要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问: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四个“大兴”是什么?答: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 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 要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 问:如何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答: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 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