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山东小国 论语

□尧克

从周朝到春秋末期,山东境内除了齐国和鲁国两个大国,还有四十多个小诸侯国,它们有的于史可考,有的已经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只留下一个名字。

众所周知,《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是鲁国人,并且做过鲁国大夫,他的日常活动必定会涉及周边的小国。就让我们看看《论语》中提到了山东“小国”。

《论语·八佾篇》里记载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这里提到的杞国,是夏朝的后裔,商朝时初封,后来时存时灭,屡次迁徙,曾迁到新泰,最后迁至昌乐、安丘一带,新泰等地曾出土杞国青铜器。从初封到灭亡,杞国有千年历史。

此处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它,但杞国不足以为证。可能正是因为杞国不断地迁徙,才导致其所传承的夏朝文化逐渐散失。后世“文献”一词就来源于这一节,据汉代学者郑玄说:“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这里的“文献”指的是历史文件和贤人,而后世的”文献“一词仅指文件了。

《宪问篇中》提到了两个小国——滕国和薛国。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滕国、薛国这两个小国与鲁国关系都不错,滕国与鲁国是同姓国,薛国据传是轩辕黄帝之后。公元前712年,两国国君朝见鲁隐公,争行礼之先后,滕国即以与鲁国同为姬姓得为先。滕国传国七百余年,薛国相传是夏禹时始封,有1500多年的历史。滕国、薛国离得比较近,都在今滕州西南。

孟公绰是鲁国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关于他的记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和晏婴、子产、蘧伯玉一样,是孔子所尊敬的人。孔子认为孟公绰去做晋国卿赵氏、魏氏的家臣会绰绰有余,而不能去做滕国、薛国的大夫。两者的区别是,卿的家臣有权势、威望而不用负责国政,滕国和薛国由于地小事多,并且还要应对大国的欺凌,大夫的职责很繁重。孔子是针对孟公绰的性格和才干,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季氏篇》第一节里提到了颛臾国。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颛臾国是太皞后裔的风姓古国,大致位于今临沂市平邑县。朱熹解释《季氏篇》这一节时提到,当时的鲁国四分,季氏取其二,孟孙、叔孙各有其一,反倒是附庸国颛臾还像社稷之臣一样,季氏竟然还想将其据为己有,所以孔子极力反对。

《论语》中有些地方还间接涉及别的小国。如《宪问篇》里孔子说:“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也就是说,臧武仲得罪孟孙氏后出逃到邾国,后来才回到防邑。邾国历史也十分悠久,位于今邹城及周边地区。

同样在《宪问篇》中,子路提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当初桓公由鲍叔牙侍奉逃往莒国,桓公的哥哥公子纠由管仲和召忽侍奉逃往鲁国。

莒国位于今日照莒县境内,商代时已经有莒国,战国时为楚国所灭。滕国和莒国有许多共同点——都与鲁国是异姓国,在周代之前都已经存在,都与鲁国打过仗,都是山东境内齐国、鲁国之外势力强大的小国。或许也正因为此,莒国才成为周边国家的人出逃的“首选国”。

山东境内的这些小国,虽然国力和领土都不如齐国、鲁国,但有的长袖善舞,有的也敢于和大国一战,各有各的历史传承和特色。因此它们成为孔子及其弟子讨论的对象,也在文化和政治论题方面丰富了《论语》。也正是由于《论语》的记录,这些小国的名字得以保存至今。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创意写作硕士)


在【论语】里孔子为什么胃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原因:表达了对曾晳勾勒出的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的赞同,这一景象既符合儒家礼义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心态,深深地感动了他,因而他“喟然叹曰我与点也”。 出自《论语·先进》中的《侍坐章》。 原文: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译文: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上身了。 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 曾皙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注释:①莫(mù)春:指夏历三月,天气已转暖的时节。 莫:通假“暮”。 ②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春服,指夹衣或单衫。 成,定。 ③冠者:古代男子二十岁时要举行冠礼,束发、加帽,表示成人。 “冠者”指成年人。 ④童子:未加冠以前的少年(不到20岁)。 ⑤浴乎沂(yí):到沂河里去洗洗澡。 乎:介词,用法同“于”状语后置,乎沂是状语。 沂,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此水因有温泉流入,故暮春时即可人浴。 ⑥风乎舞雩(yú):在舞雩台上吟诵。 ⑦风:风在这里指《风》。 ⑧舞雩: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设有坛,在今山东曲阜县南。 “雩”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⑨祭祀。 古人行雩时要伴以音乐和舞蹈,故称“舞雩”。 ⑩归:通馈,进食,送食。 ⑪喟(kuì)然:长叹的样子。 喟,叹息声。 ⑫与:赞许,同意。 赏析:《侍坐》一文是孔子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开头至“则何以哉?”),写孔子启发学生各自谈自己的志向。 孔子谈话一开始,就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母吾以也”启发学生,教育他们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不要因此就不敢说话,解除学生的内心顾虑,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 这显示了孔子对待学生态度亲切,又有平等待人的民主作风。 第二段(“子路率尔面对”至“吾与点也”),写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四人分别谈了各自的志趣与抱负。 子路说他治理“千乘之国”,即使遭到侵略与饥荒,只要三年,就可以做到百姓勇败善战,又懂得礼义。 曾表示自己治理五六里的小国,等到三年,可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还等待“君子”来做。 再有陈述自己愿意做一个小相,干些祭祀或诸候会盟时的事,最后,公西华写了自己与三位“侍坐”者的不同志向他喜爱郊游,春三月,身着春服头与常年人一同在水里洗溶在舞等坛上乘凉,后吟咏而归。 第三段(“三子者出”至末尾),写孔子对学生们的评价孔子认为治国要讲求礼义,子路表现骄做不谦让,所以“哂之”:冉有、公西华都表现过分瑾逊自谦,所以加以鼓励,让他们讲话:曾哲气质和平、不听不源,在未仕的时候,从自己做起,不求人知,孔子毫不掩饰地赞同了曾皙的淡泊之志。 这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学生们所进行的一次生动的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体现了我国历史上一位教育大师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观点。 《侍坐章》是《论语》中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 通过简短的对话和动作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孔子启发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不要“以吾一日长乎尔”而不敢发言,语气温和平易,表现出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教育态度。 当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主张后,孔子表示了对各人观点的不同态度,显示出一个思想深沉、举止端庄的教育家形象。 子路的发言是“率尔而对”,写出了他的直率坦白和鲁莽自信的性格。 冉有、公西华因见子路的发言受到师长“哂之”直至孔子点到名之后才讲话,且以治小国、千小事来回答,写出了他们察言观色,谨慎谦虚的性格。 曾皙与众不同,当孔子要他发言时,他放下手中的琴瑟,站起身来答话,显示了曾晳从容有备、礼貌周致。 在孔子的再次催促下他才发言,更表示出一种谨逊恭敬的态度。 曾哲以一个自我陶醉的生活图景为喻,表示出一种恬淡的性格和高远的志向。 总之,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突出,相栩如生,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论语、先进》的翻译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

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论语》。 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学习各种知识与治理国家的关系。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人物背景

1、冉求(前522年—不详),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 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 以政事见称。 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2、公西赤(前509年或前519年—不详),字子华,又称公西华,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东周时期鲁国学者、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玄宗尊之为“邵伯”,宋真宗加封为“巨野侯”。 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赤有非常优秀的外交才能。 孟武伯曾经向孔子问起公西赤,孔子回答说:“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也。 不知其仁也。 ”从孔子的言谈中,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也表现孔子对于“仁”的完美要求。 公西赤曾经为孔子出使齐国。

3、曾点(生卒年不详),字晳,又称曾皙、曾晰、曾蒧[1],中国春秋时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人,“宗圣”曾参之父,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比孔子小六岁,是孔子30多岁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 与其子曾参同师孔子,曾自言其志,孔子颇叹赏。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曾皙被封为“宿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莱芜侯”;明世宗时尊称为“先贤曾子”。

4、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 “孔门十哲之一,受儒家祭祀。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 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怎么翻译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 此语出自《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的弟子冉有说的话。 冉有:当时是季康子的家臣,名求,字子有。 今:现今,现在。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固:指城郭坚固。 近:靠近。 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5670.html
数字光影 获人心 展
收藏!这些 中国画 每一帧都是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