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厉害的门徒有很多,如他的妹夫徐爱,还有王艮等。
心学到底是什么?以下四个词可以讲清
1、心即良知
我们做一切事情遵循我们的良知,换句话说:只有良知才能正确指导我们去做事。解决问题一定从良知出发,那良知有是什么呢?
举个例子:看到屠夫杀猪那一刻,你心里不忍,看到小孩落水那一刻,你会不顾一切抢救,这个就是良知在起作用,良知也可以说是直觉,直觉是大脑第一时间做出的反应,没有那么算计,私欲,正如你在救小孩时不会想到小孩的家长会给你多少报酬,你的本能驱使你要去做这件事情。
2、心即理
一切真理皆于心,只相信自己的内心,不需要向外求,蔑视权威,真理,自己做自己的上帝,当遇到外界力量干扰分不清时,良知就是判断力,回到良知,就知道自己要怎么干。
举个例子:当我们想学会某一技能,比如开车,你的心会告诉你,要认真学习老师所教的每一个动作,细心、用心地去揣摩。可能你会说,心几理,不需要向外求?其实王阳明的意思是“心动、用心”,因为你想学开车,首先是心动,然后你才会把注意力集聚在一点,快速攻克。如果你心不在焉,外界的任何人都帮不了你。也就是说重心还在自己内心上。时刻在内心上用功。
3、心外无物
心外无物进一步论证一切都以人的内心为转移,如果你内心想不到那个高度,即使外界存在也当不存在。
王阳明有一个精彩的例子说明这个概念:未看此花,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也就是说,你不看花,花是黑的,只有你看它,花才能在你眼中明亮起来,所谓女为悦己者容。心爱的人不看我,我打扮得再漂亮也是徒劳。外界只有心动,才能存在,心不动,即使存在也当不存在。
万有引力本来就存在宇宙,没有牛顿的感应,他就永远不可能发现。从心学的角度看,物质不能决定意识,只有意识才能决定物质。人类没有心灵感应到相对论,就不能发现黑洞。是现有思想,后有物质(即使物质存在)一句话,只有思想到了某个层次,才能感知某件事情。这是我对心学的延伸理解。
4、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讲究“知行合一”,也就是心和行是同一刻发生,不存在先后,比如: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绝色美女,马上会喜欢她,盯着她不眨眼,或者跟着走了很远,都是喜欢的外部表现。在这里看到美女是“知”,喜欢上美女,是“行”,知行一体。
你可能会说,我学习知识也是知,但我并没有行动呀,其实王阳明所说的知行是心学的一个连体概念,你学习探求“知”的过程就是在“行”,所谓一念发动便是行。
比如,你想杀人,可你并没有杀人,你看到美女,甚至在心里意淫,这都是行,虽然你没有去实践,但在你心里预演了多少回,从心即理来看,你就是“行”了,因为你把你的“心”变成了罪犯。这是最大的行动。你会说,我想想都不行吗,不行!因为你在心理违背你的良知。这恰恰是王阳明心学的根基。只有致良知,才能做到心行合一。
心要正是王阳明一生的操守,他临终前对弟子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孙武,文比不上王阳明,武敌不过白起,只写了兵法,凭什么是兵圣?
题主这样说就是偏颇了。 而且这样的相提并论,可比性不大。 王阳明与孙武比“文”王阳明可谓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全才。 王阳明的标签之一是军事家。 我们看看他在军事及政治方面的业绩: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显然,王阳明的贡献及成就也就是个普通统帅的作为。 何况,王阳明的军事思想从何而来?当然是学习前人而来的,这其中必然包括《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影响。 比王阳明生活年代稍晚的杰出军事家、抗倭名将戚继光,对《孙子兵法》非常推崇。 他曾说过:愚尝读孙武书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 第于下手详细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也。 与孙武相比,王阳明多了思想家、教育家的头衔。 众所周知,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哲学思想。 但这并非他的首创,学术界早有定论:陈献章是王阳明学说的真正教父,王阳明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 诚然,王阳明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他有像孙武一样,被尊称为王子、哲圣、哲学鼻祖吗?!实际上,论在思想界的地位,王阳明比三百年前的南宋朱熹还差一个等级。 再说王阳明的“教育家”标签。 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 然而,孙武虽然没有“教育家”头衔,但《孙子兵法》及孙武在军事界的地位、影响力及信徒,二千多年来遍布古今中外,可谓无冕之王。 另外,王阳明在文学、书法方面颇有造诣,但谈不上是文学名家、书法大师。 有多少人欣赏过他的名篇、墨宝?孙武的理论思想贡献,在于军事方面,集中体现在他编著的《孙子兵法》里面。 军事在古代是国家头等大事,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 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象。 现代社会泛称为国防。 这正如《孙子兵法》开头就提到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原则和法则。 由此,在思想学术方面,孙武与孔子、老子并列,被誉为春秋末期思想界的三颗明星。 请问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界,有几人能与孔子、老子并列?同时,《孙子兵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流传全世界。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内涵宏富,辩证哲理精辟,因而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而且还在经济、体育等领域广泛应用。 而且,《孙子兵法》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而且逻辑缜密严谨。 另外,在文学方面,《孙子兵法》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铺陈叙说,比喻生动具体。 因而南朝时期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史批评名著《文心雕龙》中称赞“孙武兵经,辞如珠玉”。 虽然在哲学思想深度、文学成就方面,孙武比王阳明差一些,但孙武是二千多年前的人物、《孙子兵法》是一部军事著作,因而已经很优秀了。 小结:在“文”方面,王阳明的行业影响力,不及《孙子兵法》及孙武。 何况,《孙子兵法》及孙武早就跨越时空、国界、行业领域了。 当然,有一点因素算是王阳明吃亏了,军事是显学,而哲学思想让人觉得玄虚、晦涩难懂,尤其是在中国。 然而国外尤其是古希腊、德国的哲学家辈出,王阳明在世界哲学界的排名,绝对没有孙武在世界军事界的排名高。 论武,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实战战绩,如匹夫之勇、统帅能力;再往上是军事谋略,也即孙武所说的“上兵伐谋”。 智勇双全、有勇有谋,才是合格的军事人才,也才有资格入选军事家。 孙武自不必说,看看他的军事及政治业绩。 他辅佐两代吴王,经国治军,并且亲自指挥吴军攻战。 结果,攻破当时的大国楚国都郢、使其差点亡国,后来也攻破越国、使其屈服。 从而,基础薄弱的小国吴国的国力和军威大增,惊艳天下,跻身于强国之列,吴王被尊为“春秋五霸”之一。 战国时期兵家著作《尉缭子》中说道:“有提十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 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这里说的“武子”就是孙武,是说他率兵善长以少胜多、出奇制胜。 白起的生活年代稍晚,是战国时期名将、杰出的军事家。 白起熟知兵法,善于用兵,战功赫赫,担任秦军主将三十多年,攻城七十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单论这个战绩,白起比孙武高一筹。 但是有一点,白起是“兵家”代表人物之一,而“兵家鼻祖”是孙武。 也即白起是孙武的门徒。 白起是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 后来到唐玄宗时,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设置了武庙,以周朝姜尚为主祭、汉朝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坐像分坐左右。 这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武庙十哲”,其中包括孙武和白起。 然而二百年后的宋朝建国初期,宋太祖赵匡胤视察武成王庙,观览两廊所画名将,以杖指白起曰:“起杀已降,不武之甚,何为受享于此?”命人去之。 也即,武将出身的赵匡胤认为白起不宜在历代名将配享之列。 原因很简单——白起屠戮成性,喜欢杀降敌。 白起战绩卓著,与杀敌数量也成正比。 例如在与赵国的长平之战之战中使诈,把赵国40万降军全部坑杀。 因而,白起自古就被一些人贬称为“战屠”。 中国历史上的“武庙十哲”以及历代名将名录,有过多次增减变化,而孙武却一直稳坐未改。 即使外媒多次发布的世界伟大军事家排名榜中,孙武一直都是名列前矛。 可见孙武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政治界的崇高地位。 小结:在战绩及指挥大兵团作战方面,白起战功显赫,但是不讲“武德”。 而孙武更讲究谋略,正如《孙子兵法》中的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才是军事的最高战略目标和最高境界。 毕竟,军事的终极目标是威慑或者以战止战,而不是一味杀戮。 这就如同原子弹等核武器一样,首要的是军事威慑意义。 综合上述,生活在公元前六世纪的孙武,可谓人类的先贤、先哲,文韬武略,其著作及思想照耀了人类社会发展之路,影响深远、广泛。 这是王阳明、白起无法比的。
王守仁和王阳明是什么关系
王守仁和王阳明是同一个人。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幼名云,字伯安,汉族,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生于明宪宗成化8年(1472年10月31日),卒于明世宗嘉靖7年(1529年1月9日)。 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王守仁精通儒、释、道三教,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王守仁广收门徒,宣传其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 王守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 阳明心学之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
王守仁思想介绍:
被后世尊称为阳明先生和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他将前人关于心学的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整合发展并结合了禅学的精华部分,从而产生了心学,一个比前两者更加细致完整的学说。 这一学说是相对于朱熹的理学而存在的。 王守仁心学的中心思想便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这两部分内容。
“致良知”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必在意外物,只要能够遵从自己的内心的道德标准即可。 “良知”不仅仅是指自身内心的思想道德,更是指天理。 王守仁认为每一个人又都良知的存在,理就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而“知行合一”则是指知要与行相互依存,两者不可分离。 “知”是指认知,知善知恶知万物。 “行”则是一个人在“知”的基础上保留善去除恶。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内心之中有关于某一种事物善恶的认知,那么他就会遵循自己内心的认知,将行动付诸实践。
假如一个人并没有将其的心中的认知付诸于行动,那么简单来说就是他并没有达到王守仁所说的“知行合一”。 从该方面上可以表明知在行中,行中有知。
而“致良知”则是“知行合一”的前提条件,“知行合一”又是“致良知”的准则,两者不能相互独立而存在的。 王守仁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没分离知与行两者的关系,认为只要两者相结合才会是一个完整的存在,这也是其思想成为明代主流思想之一的重要因素。 即使是在现今的社会里,心学对我们认识自我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百科-王守仁
聂豹是王守仁的直系弟子么
严格来说不算是! 王守仁的入室弟子根据记载一共有5个:冀元亨、王龙溪、钱德洪、徐爱、王艮。聂豹算是编外弟子,并没有正式拜王守仁为师,不过这家伙挺厉害,明朝名相徐阶就是他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