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预约观看直播
大唐的细节:中古帝国的日常生活
《华夏日常生活史》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
新书分享会
●活动时间
2024年8月17日17:00-19:00
●活动地点
单向空间·郎园station店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北京纺织仓库南门)D3-1座)
●嘉宾
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辛晓娟(步非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国内著名武侠小说家)
主讲人
李志生
李志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妇女史、隋唐社会史,著有《唐虢国夫人:文本与日常生活》《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入门》,译有《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整理校注《女四书集注》(第一作者)。
辛晓娟(步非烟)
辛晓娟(步非烟),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文学、诗体学等,国内著名武侠小说家。出版学术专著《杜甫歌行艺术研究》以及多部畅销的新武侠作品。现任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等。
活动简介
唐朝人到底如何生活?他们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节庆娱乐又是怎样的?
8月17日(周六)17:00,《华夏日常生活史》作者李志生和《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作者辛晓娟一起来到单向空间·郎园店与朋友们一起聊聊“大唐的细节:中古帝国的日常生活”。
相关图书
《华夏日常生活史》
作者:李志生
这本书以开阔的人文视野、翔实的历史资料、优美隽永的文字、生动精美的图片,对中国古代社会衣、食、住、行等生活事项进行了清晰地梳理和生动地呈现,全景式展现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其嬗递图景。人生开门事——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吃穿用度、生老病死,都在时光、地域、上下、男女的交错中,日复一日地悠悠过着。透过古人的日常,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理解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变迁,带我们理解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是如何塑造的。
《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
作者:辛晓娟(步非烟)
本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诗说唐朝”系列节目,以陈子昂、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等唐朝诗人的21首著名诗歌为线索,呈现了唐朝生活多个侧面。力图将诗的浪漫与史的厚重相结合,沟通感性与理性,历史与当下。让读者能穿越千年时光,与李、杜、王、孟相聚于席间,推杯换盏,在感受盛唐气象的同时,也获得新的体悟与感动。
主办方
单向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旗下品牌“启笛”)
协办方
北大博雅讲坛
同期上海书展更多精彩活动
扫码预约活动现场领取精美礼品
▼点击名片⭐标关注我们▼
有谁知道西欧的中古时代生活~~~
中古时代---这个名辞在西方文明史上意指约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之间一千年来的欧洲历史。 中古时代的开始,标示着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咸信古典时期的古代历史在此告一段落;而中古时代的结束,则指示出文艺复兴时代(欧洲的重生)的开始。 有几件大事情可作为中古时代结束的记号,其中包括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的沦陷、1456年首次使用印刷机、欧洲人在1492年发现新大陆、马丁路德在1517年带领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以及艺术在意大利的繁盛等。 而中古时代就在古代与现代历史之间的中间时段落幕。 从罗马陷落(公元 455 年)时起,到教皇西尔威斯特二世(公元 999 - 1003 )西方第一次学术复兴,这一段时间称之为欧洲的“黑暗时代”,传统上都认为是欧洲文明史上比较贫乏的时期。 这在自然哲学的领域内确是如此,但是在几个世纪里都出现了若干根本性的工艺革新,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提供了一个优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物质基础。 条顿蛮族侵入四分五裂的罗马帝国之后,带来了许许多多为我们今天还熟悉的事物:诸如裤子代替了古罗马式的长袍,牛油代替了橄榄油,毛毡的制造方法改进了,以及雪橇和木桶、木盆的制造。 更重要的是这些蛮族传来了裸麦、燕麦、小麦和蛇麻草(现亦称为“啤酒花”)的种植,骑马用的脚蹬,尤其是为发展农业三圃制提供了条件的重轮犁,奠定了中世纪地主庄园生活的基础。 古代使用的旧式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 由于缺少轮子,老式的犁在耕田时就得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这种操作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 土地仅仅划了一下,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在实行二圃制的地中海地区又松又干燥的土地上,一年种地,第二年休息,旧式犁照理还是合用的,但是在土壤比较厚实和潮湿而且肥沃的北方,就不适合了,而新式犁就显出它的长处。 这种新式犁,蛮族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使用。 它有个轮子控制犁地的深度,这就使犁地的人省力。 新式犁有面犁刀划土和一个模板翻土,这样犁出来的沟就又深又整齐,使得南方采用的十字犁田法变得多余了。 由于上述原因,新式犁就使人们按照北方的三圃制把土地耕成许多长条田,而不按照阿尔卑斯山脚和卢瓦尔河流域所采用的二圃制把土地耕成一块块方田。 这个革新于公元 765 年第一次被人提到时,是在按照传统办法冬季播种之外,再在春季播一次种。 一个典型的循环是第一年冬季种一次小麦,第二年春季种一次燕麦、大麦或者豆类,而在第三年让土地休息。 因此如果土地单位面积的生产量是同样的话,北方的三圃制就比南方的二圃制的生产多出三分之一。 新式犁比旧式犁要重,拖起来需要相当大的力气,因此一个村子里的农民在十世纪和十一世纪通常用马耕田之前,都合伙用牛来犁地。 古代很少用马耕地,因为当时知道的挽具形式要使马浪费一半气力。 古代驾马的挽具是根据驾牛的颈轭制造的,使得马在最需要用力时不能用双肩来拖犁。 扼驾在马的颈背上,用一根皮带绕过前颈栓着。 这样一来,马只要一使劲向前拖,就会把自己勒得透不过气来。 再者,古代人也不懂得一前一后的驾马方式以增加马的拉力,而且不知道采用马蹄铁,其结果是马时常在石头多的田里踏伤蹄子。 到了九世纪和十世纪时,北欧用马耕田的方法已经使用得相当有效了。 马颈圈可能是从亚洲传过来的,因为马颈圈的条顿语和斯拉夫语,即英语 hames 一词来自中亚西亚。 串联挽具和马蹄铁也传进来了,其结果是使马的有效拉力比在古代时要大三、四倍。 这时人就用马来耕地,不过一般只是用在三圃制的欧洲北部,因为那里有多余的稻谷可以饲马。 在产量比较差的南部地区,大体上还是用牛,因为牛可以用稻草饲养。 牛吃得省,而马则节省时间和劳力。 另一个节省人力的设计是水轮,这在黑暗时代被广泛用来磨谷子。 罗马人 维特鲁维斯( Vitruvius )约在公元前 16 年曾经记述过一种立式水轮,而卧式水轮可能更早就已经有了。 但是古代磨谷物一般都用人或者牲畜推磨或拉磨,水磨坊只在黑暗时代才通行起来。 到了中世纪,欧洲多数的农村都有自己的磨坊了。 公元 1086 年的《舆地志》列出当时英国的磨坊有五千个左右,表明英国人口中每四百人差不多就有一座磨坊。 在十二世纪时,风车出现了。 第一次见于记录的是公元 1180 年诺曼底的一个风车,这种风车有一个卧式的主动轴和垂直的帆翼,所以很可能和十世纪有垂直主动轴的东方风车无关,而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 这种创新的结果,是大多数劳动人民在这时摆脱掉一些体力劳动上的粗活,象在古代所要求于他们的那样,而且能生产一部分超出养活庄园人口所需要的多余粮食。 这些多余粮食使城镇和城镇的手工业与商业有了发展的条件,并为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间那些著名的创举,如十字军远征、教堂的建筑和大学的建立,提供了财富。 大城市里手工业者和学生借以养生活命的多余粮食来自当时交通条件极为困难的地区。 那些建筑教堂的工人也是如此,一个美国作者估计过法国人在公元 1170 年至公元 1270 年的一百年间建造的八十座教堂,所花费的人工和材料按照现在的价值等于十亿美元。 黑暗时代引进的技术革新的另一个后果是,文明的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欧洲北部来了,因为许多进步技术在欧洲北部利用得较有成效。 在十一世纪和十三世纪间,多余粮食和手工业产品的贸易发展特别显著,尤其是在欧洲北部,通过波罗的海和北海进行的商业交易在数量上和地中海可以抗衡。 这种发展可以从公元 1241 年各商业城市成立的“汉撒同盟”这事件上看得出来。 当时的主要汉撒城市是吕贝克(德)、科隆(德)、布雷斯劳(波)和但泽(波),不过这个同盟还有特约城市,远到诺夫哥罗德(俄)和伦敦。 伴随着贸易扩展的是航海技术上的新发明,诸如船尾舵和牙樯。 据说这些在欧洲第一次出现在十三世纪汉撒同盟的那些商船上。 古代欧洲人驾驶船是靠在船尾旁边的一只桨来划,就象用桨划独木舟一样。 再大船上用这种方法驾驶,效果不是大的,这就限制了大船的航行动作,特别是当逆风行驶时更要把船驾驶得很灵活。 船尾舵克服了这种限制,而牙樯则容许主帆的前下角拉倒船头外面,使船舶可以逆风行驶。 纵帆装置本身就是黑暗时代的产物,它使船舶可以迎风转向。 这种纵帆装置的最早形式即三角帆,先是在南巴勒斯坦的穆斯林教堂的壁画上发现的,后来又在九世纪一个拜占庭的彩饰画上看到。 这类航海术上的发现也有助于节省人力,例如节省囚禁在船上划桨的船奴的劳动力,而且大大扩大了海运的范围。 现在可以打造较大的船舶,驾驶自如,横贯大洋行驶,而不需要象早期那样沿海岸航行。 在十三世纪,磁针罗盘在欧洲出现,船舶在阴天飘洋过海时,非靠它来测定方向不可,因为这时既看不见天体,也望不见陆地。 在这方面,北方又一次抢在前头,因为在地中海里了望还是容易的。 到了十五世纪,佛兰德的罗盘制造商纠正了罗盘所指北方和真正北方之间的差异,但是南部热那亚的商人却没有改正。 商业所依靠的那些手工业,也有类似的技术改进。 在纺织业上,纺纱车在十三世纪发展起来了,而织布机是几时改进的则不能确定。 约在同一时期,水利也被用来砑布,这是一种在水里敲打布匹使布收缩的操作,使布加厚和耐用。 敲打先是用手操作,但是到了十二世纪的下半叶,用水车推动的桩锤就被用来砑布了。 这一后不久,水力推动的桩锤又被用来压碎染坊用的菘蓝和制革业用的树皮。 这以后,有不少行业都依靠水力而建立起来。 十三世纪时,水力被利用来锯木头和推动铁匠煅炉的风箱,十四世纪时用于铸锤和磨石,十五世纪时用水泵于开矿抽水。 水力利用上最重要的一项目可能是发动煅铁炉的风箱,用风力提高冶炼温度使铁砂熔融,以能浇铸。 铸铁或生铁是于十三世纪在欧洲出现的,不过鼓风炉直到十五世纪方才普遍推广。 其他的一些技术革新是由穆斯林教徒,也可能是蒙古人从中国带到欧洲来的。 最初是造纸术,这在公元 1150 年穆斯林教徒占领西班牙时已经很发达了。 没有多少年,于公元 1189 年,基督教国家里的第一座纸厂在在法国的埃罗建立了。 到了公元 1276 年,造纸术传到意大利的蒙特法诺,公元 1391 年传到日耳曼的纽伦堡,而英国的第一座造纸厂则在公元 1494 年建立。 至于印刷,可能是蒙古人把中国的印刷术,也许是一些样品,带动欧洲来的,而技术上的细节则是欧洲人自己重新研究出来。 中古时期的许多稿本上印的复杂大写字母,是公元 1174 年恩格尔堡修道院里用木块雕出来的,比蒙古人侵略欧洲和穆斯林教徒叙述中国印刷术的时间略早一点。 欧洲木板印刷的最早记录是公元 1289 年在拉文纳进行的。 接着很快地就改为活字体和金属板印刷,这些印刷板的样品于公元 1381 年在法国的利摩日,公元 1417 年在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公元 1435 年在尼德兰的哈勒姆,都曾经出现过。 最后在日耳曼美因兹的古登堡( Gutenberg )于公元 1436 年到公元 1450 年间使早期的近代印刷术臻于完善。 火药于十三世纪首次在欧洲出现,第一次提到火药的是罗吉尔·培根在公元 1249 年写的一封信,那是在蒙古人侵入欧洲之后几年内。 火炮首先在公元 1325 年被人提到,而第一次被人家已论述则在公元 1327 年。 公元 1327 年所描绘的火炮,表明早期的火炮是一种瓶子式的设计,射出一个有箭头的炮弹。 可能第一个火炮是跟据中国人使用的“震天雷”做的。 这种“震天雷”是一只装满火药的铁罐子用投石机发射的,现在的铁罐只装了一部分火药,而从喷射口发出炮弹。 后来欧洲的火炮则用若干铁条箍成筒形,但是不久便采用浇铸方法,先是用铜,后来就改用铁。 中世纪末期的印刷术和火器,与青铜时代末期发明字母和铸铁所产生的影响很相近。 印刷术,和字母的发明一样,提高了人类的文化水平,并使历代积累下来的人类文明记录能更广泛转播。 它促进了地方性文献和工艺文献的兴起,工匠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这一行业世代相传的有价值的经验记载下来。 印刷术使《圣经》更加容易被人们弄到手,使他们能够如宗教改革家所建议的那样,根据自己对《圣经》的体会寻求宗教真理,从而有助于新教徒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火药与火器结束了披甲武士的时代和他们的设防城堡,就如同铁武器淘汰了青铜时代的武士和他的战车、铜剑一样。 可是火器开头并没有铲除人的好战性,因为大炮摧毁了瑞士的方形阵,而这种方形阵直到十六世纪为止对骑士还是一种有效的应付方法。 再者,当时火药制造和熔铸大炮的控制都操在王侯手里,而军事力量也集中在这些人手里。 这一来,火器的发展就促进了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拥有绝对权力的王朝的兴起。 中世纪不但出现了新工艺的发展,也出现了手工业技巧上的进步和手工业的分化。 机械时钟出现于十三世纪。 根据记载,在公元 1232 年至公元 1370 年之间,有三十九座时钟被造了出来。 这些最初制成的机械钟既大且重,而且制作粗糙,只用于大型公共建筑、修道院或者教堂。 但是造钟的技巧进步的很快,到了十六世纪时,纽伦堡就造出怀表来了。 同样,再建筑上,地板面积和周围支壁总横切面的比例在中世纪也由四比一增加到八比一,表明在节省建筑材料和建筑技巧上都有所进步。 随着这类技巧的精练化出现的是手工艺的分化。 工程师、工具制造者和车匠、铁匠分家了,雕刻家、画家和石匠、装饰工分家了。 专业手工艺人中技巧比较高明的能够读书识字了,并能把他们的技艺经验记载下来;到了后来,这些人还吸取了学术传统中的一些学识,对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远从公元 1250 年起,我们就有了砖瓦匠大师维拉·德·奥尼古尔( Villard de Honecourt )的笔记。 他到处游历,在蒙古人侵略之后去匈牙利重建教堂,并把自己看到的事物记了下来。 他画的生物非常真实,而且是根据观察来的,他特别指出他的狮子是根据活狮子画的,不过他的狮子图仍然是纹章上看到的那种模样。 另一方面,那些学者们画的动植物则是从早期的稿本上临摹来的,所以真实性很快就丧失,生物学插图成了形式主义和公式化的了。 一部约在公元 550 年写的法文《草木志》里象草莓的植物,经过多次传抄而不参考植物本身,在公元 1050 年的一部《莱茵草木志》里看上去倒比较象黑莓了。 表现手工艺传统价值的最早的著作,是一部关于绘画的手册,这是佛罗伦萨派画家詹尼尼( Cennini )于公元 1500 年前后用意大利方言写的。 在这部书里,开始出现了一种实验态度,因为詹尼尼叙述了怎样制造颜料和绘画技巧。 作者声称他将“记下经他亲手做过的事情”。 在詹尼尼的手册里,行会传统感很突出。 他告诉我们,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向他的老师们致敬,并使从事这门行业的学徒们受益。 詹尼尼建议的主题又为后来的手工艺作者发展了。 哥特式建筑大师马梯阿斯·劳立沙( Mathias Roriczer )于公元 1480 年写了一部建筑学的书,在书中列出一些他自己发明的几何构造式样。 他写这部书的目的比詹尼尼的还要广泛,不仅仅为了改进自己这门手艺,而是为了“把任何需要做得好些的事情做得更好些,并矫正和说明各种艺术”。 但是这种评价是不合于学术传统的,因为经验考察在学术上不受到重视,而古代的自然哲学体系则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就。 最后,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而兼工程师的那些人问世时,我们就看见手工艺传统中那些比较熟练而且有才能的人把学者们的学问都吸收过来了。 波提切利( Botticelli ,公元 1444 - 1510 ),丢勒( D ü rer ,公元 1471 - 1528 ),迈克尔·安吉洛( Michael Angelo ,公元 1475 - 1564 )和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公元 1452 - 1510 )这些艺术家全都通过了解剖的实践,研究了人的生理构造。 波提切利和丢勒研究了光学,丢勒制定了图画上比例法则而丢勒和列奥纳多又观测了天体;列奥纳多的活动范围还涉及当时已知的好多门科学和工艺。 手工业在这时候的分化程度可能讲得过头一点,因为多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都仍旧通晓好几个方面。 列奥纳多·达·芬奇不但是画家和雕刻家,也是个发明家和土木兼军事的工程师。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他们的活动具有一种无所不包的性质。 也许是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他们的工作没有一定目标而且多少不够踏实,而他们也没有作出什么重要的科学发现。 可是他们的确发展了科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一面。 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在公元 1525 年出版了一本几何学著作,他在书中提到,由于多数的日耳曼画家不大懂得几何学,所以他写这本几何学,使画家读了这书之后“不但能有一个好的开始,而且通过日常实践对几何学理解得更好些;他将会进一步钻研并且找到比我现在指出的更多的东西。 ” 列奥纳多·达·芬奇对科学方法上的经验主义一面,体会得还要充分。 在一段论科学方法的注解里,他写道: “在研究一个科学问题时,我首先安排几种实验,因为我的目的是根据经验来决定问题,然后指出为什么物体在什么原因下会有这样的效应。 这是一切从事研究自然界现象所必须遵循的方法……”“我们必须在各种各样情况和环境下向经验请教,直到我们能从这许多事例中引伸出它们所包含的普遍规律。 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处呢?它们将引导我们对自然界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进行艺术创造。 它们防止我们自欺欺人,使我们不至于向自己保证取得那些得不到的结果。 ” 后来那些属于学术传统的人也发展了科学方法的经验主义一面,并对经验过程在科学上的地位取得类似看法。 但是达·芬奇的这段话要比他们早好长一段时期。 不过,那些学术界人士创立了文艺复兴时期工匠们所没有能够提出的新科学思想,并且赋予数学方法以科学上应有的地位。
唐朝历史有多长?唐朝历史有多长?
唐朝历史从618年唐高祖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开始,到907年后梁太祖朱温篡唐为止,共289年。 初唐时国力强盛,唐太宗时期国力逐渐复苏,击败强敌东突厥,唐太宗受尊天可汗,成就贞观之治。
下面推荐五本关于唐朝历史的书,值得一读~~~
1、薛爱华 《撒马尔罕的金桃 : 唐代舶来品研究》
内容简介
是西方汉学的一部名著,被视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古代文化的必读之作。 本书选取了中华民族最值得骄傲的朝代--唐代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当时的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引进。 内容涉及了唐朝生活的各个方面,家畜、野兽、飞禽、植物、木材、食物、香料、药品、纺织品、颜料、矿石、金属制品、世俗器物、宗教器物、书籍等,共18类170余种,举凡生活所需、日常所用,几乎无所不包。 此书不仅展现了大唐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生活的生动画面,为认识唐朝的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也是了解中华文明和文明交流史的必读书籍。
推荐理由
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唐代奢侈品名录。 作者薛爱华乃欧美汉学界一奇人,依靠其令人恐惧的语言功底,对唐代名物学有着相当精深的认识。 此书分门别类地列出唐代境内的各种海外舶来品,从它们的来源讲到它们的用途和文化内涵,不仅内容详细缜密令人拍案叫绝,而且文笔极为清雅绚丽。
2、于赓哲《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内容简介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唐人的疾病与医疗,体会生死观念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推荐理由
唐朝人面临哪些疾病的威胁?唐朝政府和社会是如何面对疾病的?唐朝有社会医疗机制吗?疾病对唐朝社会、政治、军事又造成了哪些影响?这部书可以给你一个有趣的答案。 此书是医疗社会史在中古领域的一次成功的尝试,也是唐代社会史领域的一部力作。
3、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内容简介
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 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
推荐理由
唐前期百年,三大势力在西域的纵横捭阖,翻云覆雨,尽在此书中。 作者王小甫先生为研究习得了多种冷僻语言,故而此书引用大量稀见史料,论证严密。 关于西域推及中亚地区,在七八世纪的动荡与变化,此书会给你很多与传统认知不一样的看法。
4、李碧妍《危机与重构 : 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
内容简介
“安史之乱”不仅是唐代的一个转折,而且是中国古代史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藩镇割据的出现,隐然牵动了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态势。 但是对于这一重大问题,中国学术界缺乏足够的研究。 本书处理主题安史之后唐帝国的重建,将西方新史学中的空间观念引入唐史研究领域,极具学术敏锐度,对于此一问题有了极大的推进,也是很吸引人的话题。
推荐理由
这部书自去年出版后便洛阳纸贵,在安史之乱到代德之间这唐代历史变数最大的几十年内,藩镇问题是如何对国家体制产生巨大影响,唐朝廷又是如何利用藩镇一步步扭转和重构权力机制的?这部书通过对西北、华北、江南诸藩镇集团细致的个案研究,探究唐代藩镇问题以至整个国家统治力的重构,提出了许多具有颠覆性的新见解,十分值得一读。
5、森林鹿《唐代穿越指南》、《唐代定居指南》
内容简介
如果有一天,您一睁眼发现自己穿越到了唐朝--不要惊慌,来,拿起这本《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
先过了语言关,学几句中古汉语、唐朝国骂;再混进官府食堂开开小灶,品茶喝酒。 记住,像穿越小说中那样大大咧咧走在街上,随手拿出纹银几两是会悲剧的,户口簿、暂住证一个也不能少。 可随旅行团游览长安城最热门的五大景点,顺便逛逛青楼,看看马球,带上豹子去户外狩猎。 更可入乡随俗,像个唐朝穿越指南唐朝人一样过端午、元旦(指正月初一)、七夕情人节。 想洋气一点也没问题,圣诞节唐朝就已有!运气好的话,还能受邀去别人家里做个客,唱K、跳舞,乐不思蜀,最后买套占地十亩限价房。
如果您是女士,这本指南能使您掌握长安最潮时尚衣饰。 万一落地生根,嫁给唐朝人,也能了解婚礼细节,及婚后各种斗小三秘籍。
如果您有心混入政界,本书也提供唐朝公务员薪资、法律和政治制度以供参考;无论您想做文官,做武将,还是想穿越成外国来的留学生,攻略都已为您备好。
穿越无限好,乐活在唐朝。
推荐理由
个人以为是中国网络写史作品中最值得推介的一部了。 恐怕更适合一般人对唐史入门的需求。 说来非常惭愧,这些历史学科班出身者,能将自己习得的知识写的如此幽默诙谐者,能有多少?虽然这两部书用语仍以网络语言为主,但讲述的历史知识却十分严谨,可信度极高。 作者在幽默著史的背后,其实对唐史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程度。 这两部书可以带你初步认识唐代社会的大部分方面,可读性也堪称享受。
旧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和今日祖国的强大
一、屈辱史
1、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等为借口,决定派出远征军侵华。 6月,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在海军少将懿律、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率领下,封锁海口,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和弥偿而告终。 中英双方签署了“南京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不平等条约。 中国开始掠夺土地,对外关税进行赔偿和谈判,严重危害中国主权,开始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失去独立地位,推动自然经济解体。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5月28日,的武装侵略战争包括八大国,包括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和奥匈帝国。
入侵中国的联合国部队总数约为5万人。 设备齐全,功率非常大。 1900年8月14日,北京市被彻底摧毁。 八国联军的任何地方,谋杀,纵火和抢劫!紫禁城,中南海和颐和园有无数珍宝被盗和抢劫!
八国联军的总指挥韦德韦斯特后来承认,中国所遭受的所有损失和抢劫的细节将永远无法被发现,但这一数字将极为重要。 1901年9月7日,由于签署了“辛丑条约”,中国从此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痛苦。
3、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 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4、火烧圆明园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占据圆明园。 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 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 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大火连烧3天3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5、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成就
1、文学作品极丰富,创作更自由
新中国文学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成就、取得的经验异常丰富、极其重大。 文学在反映时代生活上,方法更多样,手段更丰富;党和政府在领导文艺事业方面也获得了宝贵经验,使二为双百成为基本方针与方法并且坚持不变,文学越来越走向一种良性互动。
2、港珠澳大桥落成通车 成为一项革命性创举
据拉美社报道,2018年中国一项革命性创举就是港珠澳大桥落成,这项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工程项目把香港、澳门和珠海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缩短了往返三地的路程时间。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设计到建设完工历时14年,它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3、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 中国“绿色奇迹”惊艳世界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脊线以北,黄河“几”字弯里南岸。 南非新闻网站“独立在线”曾这样描述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曾因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居民一贫如洗的经济状况而被称为‘死亡之海’。 ”
而如今,经过几十年科学治理,这片“死亡之海”已然变成了一处“希望之地”。 库布其成为全球防治沙漠化的典范,也成为世界观察“美丽中国”的窗口。
4、复兴号
英文代号为CR,列车水平高于CRH系列。 三个级别为CR400/300/200,数字表示最高时速,而持续时速分别对应350、250和160。 早期的两个型号是红神龙CR400AF和金凤凰CR400BF。 复兴号CR400系列是上档时速400公里、标准时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时速下复兴号与和谐号CRH380相比,总能耗下降了10%。 复兴号从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时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
2018年7月1日起,全国铁路将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首次投入运营。 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列车已全部更换为“复兴号”。
2018年12月9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项目获第五届中国工业大奖。 2018年12月24日,时速350公里17辆长编组、时速250公里8辆编组、时速160公里动力集中等多款“复兴号”新型动车组首次公开亮相。
5、嫦娥四号探测器
它由着陆器与巡视器组成,巡视器命名为“玉兔二号”。 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其主要任务是着陆月球表面,继续更深层次更加全面地科学探测月球地质、资源等方面的信息,完善月球的档案资料。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号成功发射,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冯·卡门撞击坑的预选着陆区,月球车“玉兔二号”到达月面开始巡视探测。 2019年1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与玉兔二号巡视器完成两器互拍,达到工程既定目标,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
2019年2月11日,嫦娥四号着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进入第二个月夜休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