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球场揭幕!鲍尔默打趣 要是他没夺金今天就别来了 曾跟卢说了

直播吧8月16日讯 今天,快船新主场Intuit Dome(直觉穹顶)正式揭幕。

在接受采访时,快船老板鲍尔默表示:“希望球迷们在新主场看球的方便程度和在家里一样。比如取餐、去卫生间,然后回到座位等等。这里不光有聚光灯,也有指路灯(指方便球迷)。”

另外,鲍尔默还打趣表示,他曾跟卢说过,如果卢没拿到奥运金牌就别出席今天的仪式了。


比尔盖茨 简介及最新咨询

1970年,当盖茨15岁时,他的电脑才能已远近闻名了。 一家名叫信息科学的公司找到盖茨,希望用提供使用PDP-10的电脑时间来交换盖茨和他的同学保罗的软件技术。 因为按美国法律规定,不能给未成年人支付工资,所以该公司决定,以价值一万美元的电脑时间作为酬劳,要求他们为公司设计工资管理软件。 这样就使他俩获得了足够使用一学年的电脑时间,他们不禁高兴万分。 1971年,湖滨中学又让盖茨帮学校设计一套排课用的电脑软件。 当时的排课表全靠人工,由于学生人数多,课程又复杂多样,人排课常常分配不均,造成某些课程学生过度拥挤的现象。 盖茨圆满地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又使他延长了使用电脑的宝贵时间。 1973年,美国国防项目承包商TRW公司要开发一套用于管理水库的电脑监督控制系统,可是老是消灭不了各种电脑臭虫,进度缓慢,眼看要遭到违约处罚了。 在这紧急关头,TRW公司得知盖茨和保罗两个小电脑天才的事情后,便向他俩求援,两个男孩高兴地答应了。 这是一件很专业化又很艰难的工作,而且按规定,中学生只能拿工读生的低工资。 但是盖茨并不计较,他主要目的是通过这种工作来提高和锻炼自己的软件设计能力。 湖滨中学也很开明,允许高年级学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去企业实习和工作。 由于盖茨和保罗的加入,终于使TRW公司按时完成了项目,免受巨额罚款。 而盖茨和保罗则得到了该公司一位电脑专家的具体指导,使两人的软件技巧得到了提高。 青年盖茨在1970年代早期,盖茨写了一封著名的《致爱好者的公开信》,震惊了计算机界。 盖茨宣称计算机软件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商业市场,计算机爱好者们不应该在不获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随意复制电脑程序。 当时的计算机界受到黑客文化影响,认为创意与知识应该被共享。 盖茨随后离开校园,一手创办了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之一――微软公司,并逐渐将软件产业化。 1975年,年仅19岁的盖茨预言:“我们意识到软件时代到来了,并且对于芯片的长期潜能我们有足够的洞察力,这意味着什么?我现在不去抓住机会反而去完成我的哈佛学业,软件工业绝对不会原地踏步等着我。 ”但是盖茨的商业手法往往召至非议,其中之一就是MS-DOS的来源。 在1970年代末,IBM正在计划进入个人电脑市场,并在1981年正式推出了IBM个人电脑(PC)。 IBM需要为自己的产品寻找合适的、基于英特尔x86系列处理器的操作系统。 IBM在与另一家公司简短谈判后找到了微软。 而微软则又在未告之自己正在与IBM谈判的情况下找到了西雅图电脑公司,以据说是5万美元的价格向该公司购买他们所开发的操作系统(微软的支持者称,当时微软与IBM有协议,规定微软不得向外界透露谈判事宜)。 微软之后再授权IBM使用该操作系统(已经更名为PC-DOS)。 微软还与其他电脑生产商谈判,将经过更改后的MS-DOS系统安装到每一台新电脑上。 事后西雅图电脑控告微软在未告之事实的情况下以极低的价格购买该公司的产品,但是双方最终达成庭外和解。 盖茨的声誉因1990年代末美国政府一系列控告微软垄断的案件而再度受损。 1980年代中期盖茨对光盘作为数据储存媒介的前景感到乐观,因此积极推广CD-ROM。 但就在去年,他宣布DVD将被淘汰。 当1983年,苹果的在其新产品Lisa时,将鼠标应用到用户界面上,这是个人计算机业的一场革命。 盖茨立即意识到友好的图形界面的重要性。 1990年,微软推出WINDOWS3.0。 1995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95操作系统,这是一款真正意义上划时代软件。 让用户摆脱了烦琐枯燥的DOS命令,从而使个人计算机变的极其简单易用。 1995年出版的《The Road Ahead》(《未来之路》),曾经连续七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榜首。 书中的一些预言已经成为现实。 盖茨也被指控商业行为不检点。 盖茨多次被控告在他的领导下,微软公司的很多商业行为违反了美国的法律(反垄断法)。 并受到诸多诉讼,面临着被拆分的危险。 颇为有趣的是,在20世纪末,两个比尔(比尔·克林顿和比尔·盖茨)几乎同时遇到了官司与麻烦。 1998年,微软推出了Windows98,受到广泛的欢迎,微软巩固了计算机软件业的霸主地位。 1999年,盖茨撰写了《未来时速》一书,向人们展示了计算机技术是如何以崭新的方式来解决商业问题的。 这本书在超过60个国家以25种语言出版。 《未来时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被《纽约时报》、《今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和列为畅销书。 2000年,盖茨任命他长期的好友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为微软首席执行官,而自己则为“首席软件设计师”(Chief Software Architect)。 2001年底,微软推出了Windows XP。 盖茨亲自来到时代广场推销Win XP。 2006年3月10日,2006年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揭晓,微软的比尔·盖茨连续第12年成为世界最富有人士,他的净资产由465亿美元增至500亿美元。 2006年4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了微软的总部——西雅图附近的雷德蒙德市。 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会见了胡锦涛,并带领胡锦涛主席参观了微软的“未来之家”。 下午18点30分左右,胡锦涛出席了盖茨在家中设的晚宴。 2006年6月15日,盖茨宣布2008年7月将隐退,届时将辞去首席软件设计师一职,并不再参与微软的管理事务。 在宣布这一消息的时候,盖茨显得相对镇定,但是却掩盖不了某些哀伤的气氛,一些员工甚至热泪盈眶。 隐退后的盖茨将专心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将几百亿的家财捐献给这个慈善基金会,并表示将只留几百万美元给他的三个孩子。 微软的一名员工说:“毫无疑问,他的慷慨使得数十万人重获生命。 ”随后不久,股神巴菲特宣布,将捐款300亿美元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前提是盖茨夫妇还活着!以后呢...2006年年底-2007年年初,Windows Vista将如约而至。 盖茨现在正忙着他作为首席软件设计师的最后一件大事,2008年7月之后,这个微软最为神圣的职位将交给雷·奥茨。 之后,他将投身于他的基金会,但这并不表示他将对微软不闻不问——他表示,隐退后仍然会关注微软的发展,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设性意见。 除了对计算机和软件的热爱之外,盖茨对生物技术也很有兴趣。 他是ICOS公司董事会的一员,这是一家专注于蛋白质基体及小分子疗法的公司。 他也是很多其它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人。 盖茨还成立了Corbis公司,它正在研究开发世界最大的可视信息资源之一–来自于全球公共收藏和私人收藏的艺术及摄影作品综合数字档案。 此外,盖茨还和移动电话先锋Craig McCaw一起投资于Teledesic。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计划使用几百个低轨道卫星来提供覆盖全世界的双向宽带电讯服务。 对于盖茨来说,慈善事业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和他的妻子Melinda已经捐赠了超过240亿美元建立了一个基金,支持在全球医疗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慈善事业,希望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这些关键领域的科技进步能使全人类都受益。 到今天为止,盖茨和他的妻子Melinda Gates建立的基金已经将25多亿美元用于了全球的健康事业,将14亿多美元用于改善人们的学习条件,其中包括为盖茨图书馆购置计算机设备、为美国和加拿大的低收入社区的公共图书馆提供互联网培训和互联网访问服务。 此外将超过2.6亿美元用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社区项目建设,将超过3.8亿美元用在一些特殊项目和每年的礼物发放活动上。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沃伦·巴菲特曾评价比尔盖茨说:“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 ”言下之意,并不是微软成就了盖茨,而是其商业天赋成就了这个世上最富有的人。 对于理财,盖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 对微软公司前途的信心使盖茨仍然把财富的绝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尽管他已经不担任公司的CEO,但是作为微软的首席架构师,他仍然主导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 不过精明的他也会在好的价位适当地套现一些股票。 股市交易记录显示,上个月盖茨就在公开市场出售了100万股微软股票,获得收入近2700万美元。 当然,像盖茨这样的聪明人是决不会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具有远见的盖茨早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就开始分散投资了。 盖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价值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稳定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库券。 盖茨看好代表新经济的数字及生物技术产业,但在投资时并不排斥传统经济,尤其看重表现稳定的重工业部门。 盖茨曾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收购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股份,后来这些股票几乎上涨了一倍;他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到一年内股价就上升了大约1/3。 此外,盖茨也喜欢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强的公用事业公司投资。 而盖茨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也使他把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自称善用每一分钱 曾经有人计算过,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可以怎么花,结论是: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 但是事实上,富可敌国的盖茨夫妇生活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 不过据到过盖茨家的人介绍,豪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 盖茨曾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在过去几年里,盖茨把他的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 据统计,盖茨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 目前,以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其基金规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会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 去年11月,他在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对在场的记者表示,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

我泡妞从没成功过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十次有九次失败啊!到现在没有成功过!我无法掌握她们的心理~!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中国社会有个通病,就是希望每个人都照一个模式发展,衡量每个人是否“成功”采用的也是一元化的标准:在学校看成绩,进入社会看名利。 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财富的追求首当其冲,各行各业,对一个人的成功的评价,更多地以个人财富为指标。 但是,有了最好的成绩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吗?有名利就一定能快乐吗?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 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凌志军在其《成长》一书中得出的重要结论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比昨天更好。 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在新浪聊天室里,当网友问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我是这么回答的:“人生只有一次,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最大的影响力(impact),能够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丝毫不需要思考,因为我从大学二年级起就把“影响力”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 对我来说,人生目标不是一个口号,而是我最好的智囊,它曾多次帮我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 我当初放弃在美国的工作,只身来到中国创立微软中国研究院,就是因为我觉得后一项工作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我的人生目标更加吻合。 此外,当我收到一封封迷茫学生的来信,给他们写回信时,我也会想:“如何让回信有更大的影响力?”我先后公开的三封“给中国学生的信”都是如此诞生的。 马加爵也悟出了他的人生目标,只可惜他是在案发被捕后才悟出的。 他说:“姐,现在我对你讲一次真心话,我这个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出在我觉得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次事情以后,此时此刻我明白了,我错了。 其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 ”如果马加爵能早几个月悟出人生目标,他在做傻事前就会问问自己,充满真情的父母、姐姐会怎么看待这件事?这样,他可能就不会走上歧途了。 所以,无论是为了真情,为了影响力,还是为了快乐、家人、道德、宁静、求知、创新……一旦确定了人生目标,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地做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 每个人的人生目标都是独特的。 最重要的是,你要主动把握自己的人生目标。 但你千万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崇高”,或为了模仿他人而随便确定自己的目标。 那么,该怎么去发现自己的目标呢?许多同学问我他们的目标该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因为只有一个人能告诉你人生的目标是什么,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只有一个地方你能找到你的目标,那就是你心里。 我建议你闭上眼睛,把第一个浮现在你脑海里的理想记录下来,因为不经过思考的答案是最真诚的。 或者,你也可以回顾过去,在你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时光里,是否存在某些共同点?它们很可能就是最能激励你的人生目标了。 再者,你也可以想象一下,十五年后,当你达到完美的人生状态时,你将会处在何种环境下?从事什么工作?其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当然,你也不妨多和亲友谈谈,听听他们的意见。 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 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 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 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 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 因此,我不赞同每个学生都追逐最热门的专业,我认为,每个人都应了解自己的兴趣、激情和能力(也就是情商中所说的“自觉”),并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比尔·盖茨曾说:“每天清晨当你醒来的时候,都会为技术进步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发展和改进而激动不已。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看出他对软件技术的兴趣和激情。 1977年,因为对软件的热爱,比尔·盖茨放弃了数学专业。 如果他留在哈佛继续读数学,并成为数学教授,你能想象他的潜力将被压抑到什么程度吗?2002年,比尔·盖茨在领导微软25年后,却又毅然把首席执行官的工作交给了鲍尔默,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投身于他最喜爱的工作——担任首席软件架构师,专注于软件技术的创新。 虽然比尔·盖茨曾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执行官,但当他改任首席软件架构师后,他对公司的技术方向做出了重大贡献,更重要的是,他更有激情、更快乐了,这也鼓舞了所有员工的士气。 比尔·盖茨的好朋友,美国最优秀的投资家,华伦·巴菲特也同样认可激情的重要性。 当学生请他指示方向时,他总这么回答:“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 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 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比尔·盖茨和华伦·巴菲特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他们热爱的并不是庸俗的、一元化的名利,他们的名利是他们的理想和激情带来的。 美国一所著名的经管学院曾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入学时都想追逐名利,但在拥有最多名利的校友中,有90%是入学时追逐理想、而非追逐名利的人。 我刚进入大学时,想从事法律或政治工作。 一年多后我才发现自己对它没有兴趣,学习成绩也只在中游。 但我爱上了计算机,每天疯狂地编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同学的重视。 终于,大二的一天,我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成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默默无名的计算机系。 我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不应浪费在没有快乐、没有成就感的领域。 当时也有朋友对我说,改变专业会付出很多代价,但我对他们说,做一个没有激情的工作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那一天,我心花怒放、精神振奋,我对自己承诺,大学后三年每一门功课都要拿A。 若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我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我很可能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上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即便如此,我对职业的激情还远不能和我父亲相比。 我从小一直以为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人,直到去年见到父亲最喜爱的两个学生(他们现在都是教授),我才知道父亲是多么热爱他的工作。 他的学生告诉我:“李老师见到我们总是眉开眼笑,他为了让我们更喜欢我们的学科,常在我们最喜欢的餐馆讨论。 他在我们身上花的时间和金钱,远远超过了他微薄的收入。 ”我父亲是在70岁高龄,经过从军、从政、写作等职业后才找到了他的最爱——教学。 他过世后,学生在他抽屉里找到他勉励自己的两句话:“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 ”最令人欣慰的是,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段路上,找到了自己的最爱。 那么,如何寻找兴趣和激情呢?首先,你要把兴趣和才华分开。 做自己有才华的事容易出成果,但不要因为自己做得好就认为那是你的兴趣所在。 为了找到真正的兴趣和激情,你可以问自己:对于某件事,你是否十分渴望重复它,是否能愉快地、成功地完成它?你过去是不是一直向往它?是否总能很快地学习它?它是否总能让你满足?你是否由衷地从心里(而不只是从脑海里)喜爱它?你的人生中最快乐的事情是不是和它有关?当你这样问自己时,注意不要把你父母的期望、社会的价值观和朋友的影响融入你的答案。 如果你能明确回答上述问题,那你就是幸运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大学四年里都在摸索或悔恨。 如果你仍未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那我只有一个建议:给自己最多的机会去接触最多的选择。 记得我刚进卡内基·梅隆的博士班时,学校有一个机制,允许学生挑老师。 在第一个月里,每个老师都使尽全身解数吸引学生。 正因为有了这个机制,我才幸运地碰到了我的恩师瑞迪教授,选择了我的博士题目“语音识别”。 虽然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这样的机制,但你完全可以自己去了解不同的学校、专业、课题和老师,然后从中挑选你的兴趣。 你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寻找兴趣爱好。 唯有接触你才能尝试,唯有尝试你才能找到你的最爱。 我的同事张亚勤曾经说:“那些敢于去尝试的人一定是聪明人。 他们不会输,因为他们即使不成功,也能从中学到教训。 所以,只有那些不敢尝试的人,才是绝对的失败者。 ”希望各位同学尽力开拓自己的视野,不但能从中得到教益,而且也能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找到了你的兴趣,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一步步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首先,你应客观地评估距离自己的兴趣和理想还差些什么?是需要学习一门课、读一本书、做一个更合群的人、控制自己的脾气还是成为更好的演讲者?十五年后成为最好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会有什么差别?还是其他方面?你应尽力弥补这些差距。 例如,当我决定我一生的目的是要让我的影响力最大化时,我发现我最欠缺的是演讲和沟通能力。 我以前是一个和人交谈都会脸红,上台演讲就会恐惧的学生。 我做助教时表现特别差,学生甚至给我取了个“开复剧场”的绰号。 因此,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给自己设定了多个提高演讲和沟通技巧的具体目标。 其次,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 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 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 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 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 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 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任何目标都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号或空话。 制定目标的目的是为了进步,不去衡量你就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取得了进步。 所以,你必须把抽象的、无法实施的、不可衡量的大目标简化成为实际的、可衡量的小目标。 举例来说,几年前,我有一个目标是扩大我在公司里的人际关系网,但“多认识人”或“增加影响力”的目标是无法衡量和实施的,我需要找一个实际的、可衡量的目标。 于是,我要求自己“每周和一位有影响力的人吃饭,在吃饭的过程,要这个人再介绍一个有影响的人给我”。 衡量这个目标的标准是“每周与一人一餐、餐后再认识一人”。 当然,我不会满足于这些基本的“指标”。 扩大人际关系网的目的是使工作更成功,所以,我还会衡量“每周一餐”中得到了多少信息,有多少我的部门雇用的人是在这样的人际网中认识的。 一年后,我的确从这些衡量标准中,看到了自己的关系网有了显著的扩大。 制定具体目标时必须了解自己的能力。 目标设定过高固然不切实际,但目标也不可定得太低。 对目标还要做及时的调整: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 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最后,再一次提醒同学们,目标都是属于你的,只有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制定最合适的目标,主动提升自己,并在提升过程中客观地衡量进度,这样才能获得成功,才能成为更好的你自己。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自信的人敢于尝试新的领域,能更快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和才华,更容易获得成功。 自信的人也更快乐,因为他不会时刻担心和提防失败。 很多人认为自信就是成功。 一个学生老得第一名,他有了自信。 一个员工总是被提升,他也有了自信。 但这只是一元化的成功和一元化的自信。 其实,自信不一定都是好事。 没有自觉的自信会成为自傲,反而会失去了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好的自信是自觉的,即很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自觉的人自信时,他成功的概率非常大;自觉的人不自信时,他仍可努力尝试,但会将风险坦诚地告诉别人。 自觉的人不需要靠成功来增强自信,也不会因失败而丧失自信。 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自”信的关键在于自己。 如果你自己总认为自己不行,你是无法得到自信的。 例如,马加爵曾说:“我觉得我太失败的,同学都看不起我……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 ”虽然马加爵很聪明也很优秀,但他从没有真正自信过。 自信的秘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 中国古谚:“天生我才必有用”,“一枝草,一点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和长处,值得看重和发挥。 我记得我11岁刚到美国时,课堂上一句英语都听不懂,有一次老师问“1/7换算成小数等于几?”我虽然不懂英文,但认得黑板上的“1/7”,这是我以前“背”过的。 我立刻举手并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 不会“背书”的美国老师诧异地认为我是个“数学天才”,并送我去参加数学竞赛,鼓励我加入数学夏令营,帮助同学学习数学。 她的鼓励和同学的认可给了我自信。 我开始告诉自己,我有数学的天分。 这时,我特别想把英文学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不但提高了我的自信,也帮助我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 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 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 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 “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凌志军的《成长》一书里还有很多得到自信的例子:微软亚洲工程院院长张宏江说他从小就“相信我是最聪明的。 即使再后来的日子里我常常不如别人,但我还是对自己说:我能比别人做得好”;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主任研究员周明小时候在“学生劳动”中刷了108个瓶子,打破了纪录,从而获得自信。 他说:“我原来一直是没有自信心的,但是这件事给了我自信。 这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经验,散发着一种迷人的力量,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发现了天才的全部秘密,其实只有6个字: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 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了别人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有个著名教练在每次球赛前,总会要求队员回忆自己最得意的一次比赛。 他甚至让队员把最得意的比赛和一个动作(如紧握拳头)联系起来,以便使自己每次做这个动作时,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得意的事,然后在每次比赛前反复做这个动作以“训练”大脑,提升自信。 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同时多结交为你打气的朋友,多回味过去的成功,千万不要小看自己。 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当你感觉到自信时,无论多么小的成功,你都会特别期望再一次得到自己或别人的肯定,这时,你需要有足够的毅力。 只要你有毅力,就会像周明所说的那样,“什么事情只要我肯干,就一定可以干好。 你能学会你想学会的任何东西,这不是你能不能学会的问题,而是你想不想学的问题。 如果你对自己手里的东西有强烈的欲望,你就会有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尤其当你是普通人的时候。 ”有时,你可能没做过某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做成。 这时,除了毅力外,你还需要勇气。 我以前在工作中,一般的沟通没有问题,但到了总裁面前,总是不敢讲话,怕说错话。 直到有一天,公司要做改组,总裁召集十多个人开会,他要求每个人轮流发言。 我当时想,既然一定要讲,那不如把心里话讲出来。 于是,我鼓足勇气说:“我们这个公司,员工的智商比谁都高,但是我们的效率比谁都差,因为我们整天改组,不顾到员工的感受和想法……”我说完后,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会后,很多同事给我发电子邮件说:“你说得真好,真希望我也有你的胆子这么说。 ”结果,总裁不但接受了我的建议,改变了公司在改组方面的政策,而且还经常引用我的话。 从此,我充满了自信,不惧怕在任何人面前发言。 这个例子充分印证了“你没有试过,你怎么知道你不能”这句话。 有勇气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必须有勇气面对失败。 大家不能只凭匹夫之勇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 但当你畏惧失败时,不妨想一想,你怕失去什么?最坏的下场是什么?你不能接受吗?在上面的例子中,如果总裁否定了我的看法,他会不尊重我吗?不但不会,别人很可能还会认为我勇气可嘉。 而且,自觉的人会从失败中学习,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做什么事情,再提升自己的自觉。 因此,不要畏惧失败,只要你尽了力,愿意向自己的极限挑战,你就应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 一个自信和自觉的人,如果能勇敢地尝试新的事物,并有毅力把它做好,他就会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 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培养自信也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一步步地迈进。 这些目标也必须是可衡量的。 我曾把我在总裁面前发言的例子讲给我女儿听,因为她的老师认为她很害羞,在学校不举手发言,我希望鼓励她勇于发言。 她同意试一试,但她认为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有最好的意见时才愿意发言。 但是,我认为有了“最好的意见”这个主观的评估,目标就很难衡量。 于是,我和她制定了一个可衡量的、实际的目标:她每天举一次手,如果坚持一个月就有奖励。 然后,我们慢慢增加举手的次数。 一年后,老师注意到,她对课堂发言有了足够的自信。 自信绝非自我偏执、不容许自己犯错,或过度自我中心,失去客观的立场。 我有个绝顶聪明的同事,他一生认准了“我永远不会错”这句“真理”。 他表现得无比自信,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对的,他就会提醒所有人几个月前他早就说过了。 但因为他几乎是为了自信而活着,一旦证明他某句话是错的,他就会顾左右而言他,或根本否认此事。 虽然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5%的错误让他失去了自己的信誉和他人的尊敬。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自傲的自信或不自觉的自信甚至比不自信更加危险。 情商中的自觉有两个层面:对自己和环境皆能俱到,掌握主客观的情势。 有自觉的人不会过度地自我批评,也不会天真地乐观,他们能客观地评估自己。 所以,他们会坦诚地面对自己的能力极限,不会轻易地接受自己能力范围外的工作。 当然,他们仍乐于接受挑战,但会在接受挑战时做客观的风险评估。 这样的人不但对自己坦诚,对他人也坦诚。 坦诚地面对失败会得到别人的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你接受了教训。 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缺点也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自不量力。 所以,自觉的人容易成功,也容易自信。 自觉的人不但公平地评价自己,还主动要求周围的人给自己批评和反馈。 他们明白,虽然自己很自觉,但别人眼中的自己是更为重要的。 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更为客观,另一方面,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Perception is reality”),也就是说,如果别人都认为你错了,只有你自认为没有错,那么在社会、学校或公司眼中,你就是错了。 所以,你必须虚心地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想法,而且以别人的想法作为最终的目标。 比如,我女儿可以每天评估自己的发言,但最终,只有当老师和同学们认为她是个开朗的、有想法的学生时,她才达到了最终的目标。 获得坦诚的反馈特别是负面的回馈并不容易。 所以,你最好能有一些勇敢坦诚的知心好友,他们愿意在私下对你说真心话。 当然,你不能对负面的反馈有任何不满,否则你以后就听不到真心话了。 除了私下的反馈外,在美国的公司里,还有一种“360度”意见调查,可以对员工的上司、下属同时做多方面的调查。 因为这种调查是匿名的,它往往能获得真实的意见,如果很多人都说你在某方面仍须改进,这样的说法就比自己的或老板的看法更有说服力。 虽然在学校里没有这种正式的调查,但是你仍然可以尽力地去理解他人对你的想法。 我的父亲常教诲我们凡事谋之于众,就是指开放心胸,切勿以井观天,局限了自己的视野。 马加爵说:“同学都看不起我。 ”其实,如果他有勇气向他信任的同学求证,他也许会发现自己错怪了同学,也许会发现交错了朋友,也许会证实同学确实看不起他并了解其中的原因,然后自我改进。 坦诚的交流和真心的朋友或许都可以帮助马加爵避免悲剧的发生。 有自觉的人会为自己制定现实的目标,客观地衡量自己,并会请他人帮助评估。 这样的人能持续提升自己的自信,并能避免自信发展为自傲。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科学研究证明:心情好的人最能发挥潜力;快乐能提高效率、创造力和正确决策的概率;快乐的人有开明的思想,愿意帮助别人。 但与其说快乐带来成功,还不如说成功的目的是带来快乐。 我曾建议同学们追逐自己的理想和兴趣,其实做自己理想的、有兴趣的事情就是一种快乐。 所以,快乐比成功更应成为我们的最终目标。 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不快乐的人总对一些无奈的事生闷气,不喜欢自己、父母和老师,不愿意读枯燥的书、不愿意应付考试。 对于这些无奈的事,我希望同学们能学会坦然地接受它们。 在所有“不能改变的事情” 中,最不能改变的是父母,最应接受的也是父母。 有不少学生说:“父母不理解我,不接受我,不体会我的想法,总要求我用他们的价值观和理念来做事、读书、求学。 所以我总是避开他们,越来越孤独。 ”对这些同学,我的回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 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 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 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 作子女的经常把父母亲过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比我们更为匮乏、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们的条件,也尽力了。 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说:“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没有错,只是你们应该让父母了解,你们对他们的期望。 ”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 相互了解后?br>参考资料: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m.srwj168.com.cn/keji312/17053.html
太娇气没法用!iPhone被曝频繁提示温度异常暂停充电 苹果
没想到这部暑期压轴电影 拍出了人世间最美5个笑容 拿下3个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