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讲岑参 一起留在了四川 岑参将最后的诗和生命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阿来书房

公元766年,岑参随节度使杜鸿渐到四川赴任,客居成都。一路风景奇绝,朋友相伴,登山临水,留下许多意气风发的诗篇。短短四载,从嘉州(今乐山)罢官东归的岑参再次停留成都,却已经是“穷巷草转深,闭门日将夕”。他本想从来时的蜀道重回故里,奈何病重难愈,最后在成都离世。

6月1日晚,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岑参蜀中诗”在成都市图书馆举行,这也是该系列的最后一讲。

讲座现场

从诗中看唐代川南历史地理环境

当晚的讲座,从岑参《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讲起。彼时岑参从嘉州任上罢官,准备从岷江走水路南下到宜宾,再由长江回到故乡。发犍为,即从乐山出发;至泥溪,即前往宜宾。虽然被罢官后岑参心中难免伤感,但从他所写江两岸的景色,尚能体会到路程的顺利。

但到了宜宾,正欲继续沿长江而下到泸州时,却遭遇变故。盗匪将江路拦截,抢家劫舍,岑参只能淹留宜宾,写下了《阻戎泸间群盗》《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两首诗。其中《阻戎泸间群盗》前半段所描写盗匪叛军的场景,阴森可怖,令人生畏。

讲座现场

阿来结合岑参诗中的描述,一边解字,一边向观众讲解唐代川南的人文历史与地理环境。例如当时的泸州为何会盗匪猖獗,实际是当地驻守的官兵叛乱;又如岑参为何说“三江行人绝”,这里的“三江”从何而来?是因为岷江自北而南,在宜宾与金沙江交汇,形成长江,故有三江之说。

在《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中,阿来还借“陆浑别业”的诗题,讲解了唐代官员在山野中购置房产的风俗。此“陆浑别业”,就在今天河南嵩县。初唐大诗人宋之问就写有《寒食还陆浑别业》,杜甫家族在陆浑也有置业,“看来当时在那一片买房子就是一种风气,很流行。”阿来说道。

讲座现场

病逝成都,心境与前一次已大不相同

第四首诗,阿来解读了岑参再次来到成都时所作《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这时的岑参从罢官东归开始,已在川南盘桓半年,水路依然被叛军占据不通。阿来认为,岑参此时应是回到成都,计划走陆路回去,也就是他来时走的蜀道。

未曾想到成都不久,岑参就病痛缠身,《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两诗中,再未见岑参几年前初到成都登山临水时的快意。其中写“穷巷草转深,闭门日将夕。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而且当时一起前来的同僚与朋友,此时都已回到帝都,只有自己还留在这里,病入膏肓,何等悲凉。

岑参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篇作品,是《招北客文》。在这篇文章中,岑参先写了四川悠远的历史,最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自己找寻回家的路。在他的笔下,东边是大江,西边是高山,南边有贼寇,三路皆不通,唯有北边走蜀道有一线希望。

“但是他再也没有力量可以走了,再也没有来时的风光霁月。写完这篇文章后一个月,岑参就在成都去世。文中最后一句‘北客归去来兮’,但他归不得了!”阿来说到,尤其令人叹息的是,一代大诗人岑参最后在成都的时日究竟如何,至今无解。他死后是否魂归故里,亦或是就葬于成都,也不见于史料。

据了解,阿来“唐宋诗中的巴蜀与成都”系列讲座之后还会开设陆游、范成大等专题,敬请期待。


关于岑参的小故事

1、赤亭教子有一次,岑参办完军务要赶回西域,途中经过赤亭。 当地戍边的将士请岑参在赤亭壁上题诗,岑参没有拒绝,于是提笔在壁上写了一首诗。 写完之后,有个稚嫩的声音将它念了出来,岑参回头一看,发现是个小孩。 岑参对西域边疆有能念汉语的小孩感到十分惊讶,忍不住询问起来。 一位守边将士说: “这个小孩是离这里不远的放羊娃,他会说汉语,是我们允许他在这边放羊的。 有一次大风雪,我们迷了路,就是他救了我们十三个士兵。 ”岑参对这个放羊娃感到很好奇,于是问他: “是谁教你说汉语的?”放羊娃答道: “是我爹爹。 ”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本书。 岑参不认识回鹘语,放羊娃告诉他: “这是《论语》,是我爷爷写的,爷爷说,这里面有好多好多的道理,让我慢慢看。 ”岑参感到十分欣慰,于是提笔给他写了几个字: “论语博大,回鹘远志。 ”放羊娃回到家以后,把题了字的书给父亲看,放羊娃的父亲听说大诗人岑参来到了这边,十分激动,于是带着小孩去拜访岑参。 放羊娃的父亲告诉岑参:“我们本来在漠北草原,本来也是世代读书,因为宫廷内乱才逃到这边避祸的,教他汉语是要他记住自己的根。 现在我身体不行了,希望您能收他为徒,教导他成为有用的人。 ”岑参若有所思,边疆很缺翻译,要是有人能翻译两族的语言,肯定会对边防很有帮助。 但是,他毕竟不会长期留在这里,于是说:“我现在愿意收他为义子,但要把他带走,您愿意吗?”放羊娃的父亲虽然很想让放羊娃留下来做伴,但是为了放羊娃的将来,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岑参带走放羊娃之后,将放羊娃改名为岑鹘。 岑参发现岑鹘天资聪颖,并且异常好学,因此十分喜欢。 在岑参的细心教导下,岑鹘精通两族语言,并且能写一手好诗。 后来,岑鹘作为翻译家,在汉族与边疆的事业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墓中账单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506号墓穴中出土过一件独特的用纸糊的棺材。 糊棺纸都是当时用后废弃的西、庭二州一些驿站宾馆的马料收支帐,时间大多在天宝十二年(753年)至十四年(755年)。 帐本中多次出现“封大夫”(封常清,唐代北庭都护)及其亲属的帐单,还有一张帐单上记的是“岑判官马柒匹共食青麦叁豆伍胜,付健儿陈金”。 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的纸棺上,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 天宝末年,在驻节西州的北庭都护、伊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当判官且姓岑的只有岑参一人,所以史学家断定这里的“岑判官”就是岑参。 从而得出账单的意思是:岑参等人的七匹马在驿站用了马料,把马料钱付给了驿卒陈金。 3、少年聪颖约开元三年(715年),岑参生于湖北荆州江陵(有争议),时其父岑植为仙州刺史。 岑参幼年家境孤贫,只能从兄受学,岑参天资聪慧,五岁开始读书,九岁就能赋诗写文。 开元八年(720年),岑参的父亲转晋州刺史,岑参随父居晋州。 父死后,仍留居晋州,直至开元十七年(729年)才移居嵩阳(今河南登封县)。 不久又移居颍阳(今河南登封县西南七十里颍阳镇)。 嵩阳、颍阳为嵩高山东西两峰所在地,东峰太室在嵩阳,西峰少室在颍阳,两室相距七十里,岑参在这两地都结有草堂。 嵩高为五岳之一,奇峰峻岭,古木流泉。 年轻的诗人在此潜心攻读,啸傲山林,打下了学问上的基础,也初步形成了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 2、两度出塞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十岁的岑参到达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 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751年),回长安,与李白、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天宝十三载(754年),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5、客死他乡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年)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约大历五年(770年),岑参客死成都舍,享年约五十六岁。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百科-岑参

岑参是什么朝代的???

岑参是唐朝时期的人。 岑参(约715年—约770年),荆州江陵(有争议)人,唐代诗人,被誉为边塞派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及第,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封常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任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时,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故世称“岑嘉州”;约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享年约五十六岁。 岑参的边塞诗多被人用奇丽来形容,是因为他们大多未见过这样的景致,所以称奇,而在岑参这里,却表现得自然而然,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呈现于眼前,气势涌于心中,自是奇情奇气油然而生。 边塞地名不再是传达政治诉求的工具,意象也不是寄托愁怨的布景,边塞诗更不是用来承载个人际遇的幽怨曲子。 从这个意义上去看岑参的《白雪歌》,它的浏亮干净,飞扬大气,自是一种青春刚健时代特殊的产物。 扩展资料:岑参两次出塞前后加起来一共有6年时间之久,这使得他成为盛唐诗人中出塞时间最长的一人。 同时,其足迹远达安西和北庭,也使其成为盛唐诗人中西行距离最远的一个。 或许正因为他处边时间之长、介入之深,反而没有让边塞诗承载更多政治意义的格外诉求,只是直观模拟眼前所见或表达当时感受,虽然偶尔也在诗作中寄托自己马上立功、封王封侯的宏志以及最后无功而返的失落和孤寂,但相对以前或同时代诗人那种遥远的寄托,他的边塞诗是简单而直白的,现实而又客观的,甚至很多时候还显得轻松和轻快。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百科-岑参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忽如一夜春风来

唐朝诗人岑参的诗有哪些

作品目录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 初至西虢官舍南池呈左右省及南宫诸故人 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 登北庭北楼呈幕中诸公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 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通人 潼关镇国军句覆使院早春寄王同州 青山峡口泊舟怀狄侍御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梁州对雨怀麴二秀才便麴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宿东溪王屋李隐者 郊行寄杜位 怀叶县关操姚旷韩涉李叔齐 西蜀旅舍春叹寄朝中故人呈狄评事 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 入剑门作寄杜杨二郎中时二公并力杜元帅判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春遇南使贻赵知音 冀州客舍酒酣贻王绮寄题南楼时王子欲应制举西上 终南云际精舍寻法澄上人不遇归高冠东潭石淙望秦岭微雨作贻友人 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 虢中酬陕西甄判官见赠 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送祁乐归河东 北庭贻宗学士道别 送许拾遗恩归江宁拜亲 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阎二侍御道别 青龙招提归一上人远游吴楚别诗 送李翥游江外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 送颜平原并序 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得霁字 虢州送郑兴宗弟归扶风别庐 澧头送蒋侯 送永寿王赞府径归县得蝉字 南池宴饯辛子赋得蝌斗子 登嘉州凌云寺作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登千福寺楚金禅师法华院多宝塔 出关经华岳寺访法华云公 春半与群公同游元处士别业 陪群公龙冈寺泛舟得盘字 终南山双峰草堂作 左仆射相国冀公东斋幽居同黎拾遗赋献 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 缑山西峰草堂作 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寻巩县南李处士别业 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南池夜宿思王屋青萝旧斋 过王判官西津所居 因假归白阁西草堂 题华严寺瓌公禅房 东归留题太常徐卿草堂在蜀 太一石鳖崖口潭旧庐招王学士 林卧 骊姬墓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楚夕旅泊古兴 先主武侯庙 文公讲堂 扬雄草玄台 司马相如琴台 严君平卜肆 张仪楼 升仙桥 万里桥 石犀龙 女祠 使交河郡郡在火山脚其地苦热无雨雪献封大夫 与鲜于庶子自梓州成都少尹自褒城同行至利州道中作 下外江舟怀终南旧居 安西馆中思长安 暮秋山行 赴犍为经龙阁道 江上阻 经火山 题铁门关楼 早上五盘岭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 阻戎泸间群盗 郡斋闲坐 衙郡守还 行军诗二首时扈从在凤翔 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尹相公京兆府中棠树降甘露诗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 精卫 石上藤得上字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火山云歌送别 青门歌送东台张判官 梁园歌河南王说判官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 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 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 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 送费子归武昌 送韩巽入都觐省便赴举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偃师东与韩樽同诣景云晖上人即事 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 敦煌太守后庭歌 喜韩樽相过 银山碛西馆 感遇 太白胡僧歌并序 卫节度赤骠马歌 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鋋歌 裴将军宅芦管歌 韦员外家花树歌 醉后戏与赵歌儿 范公丛竹歌并序 玉门关盖将军歌 赠酒泉韩太守 赠西岳山人李冈 送张献心充副使归河西杂句 送郭义杂言 送魏升卿擢第归东都因怀魏校书陆浑乔潭 送魏四落第还乡 送宇文南金放后归太原寓居因呈太原郝主簿 西亭子送李司马 渔父 登古邺城(岑嘉州) 下马登邺城, 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 暮入飞云殿。 城隅南对望陵台, 漳水东流不复回。 武帝宫中人去尽, 年年春色为谁来? 邯郸客舍歌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感遇 优钵罗花歌并序 蜀葵花歌 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 入蒲关先寄秦中故人 长门怨 寄左省杜拾遗 岁暮碛外寄元 寄宇文判官 宿关西客舍寄东山严许二山人 丘中春卧寄王子 江行夜宿龙吼滩临眺思峨眉隐者兼寄幕中诸公 汉川山行呈成少尹 奉和杜相公初发京城作 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虢州酬辛侍御见赠 酬崔十三侍御登玉垒山思故园见寄 南楼送卫凭得归字 送王伯伦应制授正字归 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得阳字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得苗字 送李郎尉武康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陪使君早春西亭送王赞府赴选得归字 送刘郎将归河东同用边字 浐水东店送唐子归嵩阳 西亭送蒋侍御还京得来字 水亭送刘颙使还归节度得低字 送杨录事充潼关判官得江字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送陕县王主簿赴襄阳成亲 送李卿赋得孤岛石得离字 送王录事却归华阴 送二十二兄北游寻罗中 送郑堪归东京汜水别业得闲字 送崔全被放归都觐省 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 送裴校书从大夫淄川觐省 送杨千牛趁岁赴汝南郡觐省便成婚得寒字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送颜韶得飞字 送杜佐下第归陆浑别业 送张郎中赴陇右觐省卿公时张卿公亦充节度留后 送楚丘麴少府赴官 送蜀郡李掾 送郑少府赴滏阳 还高冠潭口留别舍弟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7]

  •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本文地址:https://srwj168.com.cn/keji312/17867.html
无畏契约 0 骑士之礼用来告别 EDG
起售价45万 华为盯上了BBA的肥肉